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ing otolith weight to predict the age of Pennahia macrocephalus in the mouth of the Beibu Gulf 被引量:4
1
作者 颜云榕 吴艳芳 +2 位作者 卢伙胜 李忠炉 金显仕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342-349,共8页
The relation between otolith weight (OW) and the age of marine fish is studied. A total of 222 individuals of bighead white croaker, Pennahia macrocephalus were sampled seasonally in the mouth of the Beibu Gulf, the S... The relation between otolith weight (OW) and the age of marine fish is studied. A total of 222 individuals of bighead white croaker, Pennahia macrocephalus were sampled seasonally in the mouth of the Beibu Gul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2007. Since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agittal OW between otolith in pairs (P≥0.05), the undamaged left sagittal otolith is used for age determination. The highest correlations among standard length, OW and fish ages are confirmed by linear, exponential and multinomial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sagittal OW overlaps only occasionally among age groups, and to individuals with similar standard length, the older and slower-growing fish has a heavier otolith because of the continued otolith material deposit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sagittal OW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significant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age (P<0.05). The age readings can be verified by plotting the sagittal OW versus the standard length for age groups, and the individuals with similar standard length but in different ages can be separated by sagittal OW frequency analysis. Mostly, the predicted ages using the regression between sagittal OW and ages are closed to the observed ages by counting annulus on scale. It indicates that the sagittal OW analysis is a useful technique for validating the accuracy of age determination by annuli counts, especially for individuals of similar size. Furthermore, the technique is applied for Pennahia macrocephalus with discussion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nahia macrocephalus sagittal otolith weight-age relationship the mouth of the BeibuGulf
原文传递
浙江南部海域银姑鱼的生活史参数估算及资源评价
2
作者 任采妮 麻秋云 +1 位作者 戴小杰 叶深 《水产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81,共14页
为了评估银姑鱼资源开发状态,实验根据2016年在浙江南部海域底拖网的调查数据,研究了银姑鱼的生活史参数,并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资源状态进行评价,进而探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选择性对资源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银姑鱼渐近... 为了评估银姑鱼资源开发状态,实验根据2016年在浙江南部海域底拖网的调查数据,研究了银姑鱼的生活史参数,并基于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资源状态进行评价,进而探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选择性对资源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银姑鱼渐近体长估计值为25.36 cm,生长速率为0.32/年,当前开捕体长(13.52 cm)远小于其初次性成熟体长(17.79 cm);自然死亡系数估计值为0.74,总死亡系数为2.62,当前捕捞死亡系数为1.88。基于以上参数,构建了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模型和单位补充量亲体生物量SSBR模型,随着F的增加,YPR先增大后减小,而SSBR则减少。银姑鱼生物学参考点F_(0.1)为0.78,Fmax为3.43,F20%为0.66,F40%为0.33,可知当前捕捞强度远大于防止补充型过度捕捞警戒线F20%。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自然死亡系数的不确定性将明显影响单位补充量模型的研究结果和相关生物学参考点的估算值,而不同选择性系数,尤其是开捕体长,也直接影响单位补充量模型的结果。研究表明,当前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种群已处于补充型过度捕捞状态,为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适当减小开发力度,增大开捕体长;为提高资源状态评价的准确性,建议减小自然死亡系数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可为银姑鱼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姑鱼 生长死亡 单位补充量模型 渔业管理 浙江南部
原文传递
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的年龄与生长 被引量:23
3
作者 颜云榕 侯刚 +1 位作者 卢伙胜 殷其群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5-155,共11页
通过对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鳞片年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斑鳍白姑鱼的年龄判定与生长特性。采用自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北部湾海域底拖网、流刺网和钓具作业的斑鳍白姑鱼渔获样本,共计626尾。结果认为斑鳍白姑鱼鳞片的... 通过对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鳞片年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斑鳍白姑鱼的年龄判定与生长特性。采用自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北部湾海域底拖网、流刺网和钓具作业的斑鳍白姑鱼渔获样本,共计626尾。结果认为斑鳍白姑鱼鳞片的年轮显示为空白型窄带,边缘增长率MGI计算结果表明,年轮主要在9-11月形成,为1年1个周期;性腺成熟指数(GSI)表明,繁殖期为4-8月份,年轮形成于繁殖期之后。本研究利用最大似然法估算了von Bertalanffy、Logistic、Gompertz和Generalized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ARSS检验得出雌雄生长在4个生长方程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IC、AIC差值和BIC检验得出Logistic生长方程为最适生长模型,主要参数分别为:渐进体长L∞=220.32 mm,生长曲线的平均速率K=0.58,初始年龄t0=0.905。斑鳍白姑鱼在3龄之前生长迅速,之后生长趋于减缓。为保护产卵补充群体和合理开发利用北部湾的斑鳍白姑鱼资源,以及考虑实际渔业生产状况,建议以2龄的体长146.53 mm作为最小开捕体长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斑鳍白姑鱼 鳞片 年龄确定 模型检验
下载PDF
基于地标点几何形态测量法识别北部湾4种白姑鱼矢耳石形态 被引量:21
4
作者 侯刚 刘丹丹 +1 位作者 冯波 卢伙胜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93-1302,共10页
利用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49尾截尾白姑鱼(Pennahia anea)、50尾大头白姑鱼(P.macrocephalus)、49尾斑鳍白姑鱼(P pawak)和29尾白姑鱼(P.argentata)矢耳石样本,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了... 利用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49尾截尾白姑鱼(Pennahia anea)、50尾大头白姑鱼(P.macrocephalus)、49尾斑鳍白姑鱼(P pawak)和29尾白姑鱼(P.argentata)矢耳石样本,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了4种鱼类矢耳石形态识别问题。耳石经图像处理后提取地标点坐标值,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通过判别分析来区分4种白姑鱼的耳石,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耳石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表明,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第1、2、3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46.57%、25.39%和10.02%,降维效果较好。其中I型地标点6、7,PI型地标点5、8,贡献作用较大,解释了主要形态变异,表明白姑鱼属的矢耳石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听沟“蝌蚪纹”的颈部、头宽部和尾部。逐步判别分析和交互验证结果显示,截尾白姑鱼、大头白姑鱼和斑鳍白姑鱼的区分效果明显,判别成功率在81.6%~100%,白姑鱼区分效果不明显,判别成功率为58.6%。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石首鱼科特有的“蝌蚪纹”形态进行4种白姑鱼矢耳石种类识别,存在一定的错判风险,需要在相关耳石形态学研究与摄食生态学应用中引起注意。本研究以北部湾4种白姑鱼属鱼类矢耳石为例,利用二维图像分析技术,检验基于地标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在4种白姑鱼耳石形态变异和耳石识别应用上的适宜性,以及听沟“蝌蚪纹”等主要形态特征在白姑鱼属种类识别的有效性,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耳石形态学在石首鱼科种类鉴定与系统进化、摄食生态学和渔业群体识别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耳石 几何形态测量学 地标点法 薄板样条分析 判别分析 白姑鱼属
下载PDF
中国近海与日本近海白姑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昂 高天翔 孙典荣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6-1172,共7页
对中国近海和日本近海共19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定,白姑鱼个体的Cytb基因总长度均为1141b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ytb基因全序列中共检测到40处核苷酸替代,全部为同义替... 对中国近海和日本近海共19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定,白姑鱼个体的Cytb基因总长度均为1141b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ytb基因全序列中共检测到40处核苷酸替代,全部为同义替换,且主要来自密码子第三位点。19尾白姑鱼个体共定义了14种单倍型。核苷酸组成分析表明:白姑鱼Cytb全序列的鸟嘌呤(G)含量较低,在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树结果基本一致,中国近海和日本近海的白姑鱼明显分为2个单系群,两组群间的净遗传距离为0.019,基于Cytb2%/百万年分子钟计算,其分化时间约为95万年,中、日近海白姑鱼分化事件发生于晚更新世(Late Pleistocene)。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日近海白姑鱼组群的分类地位的遗传学依据,为白姑鱼渔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姑鱼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距离 分歧时间 中国近海 日本近海
下载PDF
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生长特性及群体组成 被引量:4
6
作者 颜云榕 侯刚 +1 位作者 卢伙胜 李忠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68,共8页
利用2006年7月-2007年12月北部湾商业捕捞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通过矢耳石研磨和生长轮观察,初步研究了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的年龄与生长特性,并对其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大头白姑鱼优势体长145-185 mm,... 利用2006年7月-2007年12月北部湾商业捕捞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通过矢耳石研磨和生长轮观察,初步研究了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的年龄与生长特性,并对其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大头白姑鱼优势体长145-185 mm,占69.7%;优势体重为80-200 g,占69.2%;年龄组成为当龄鱼-Ⅵ龄鱼,以Ⅰ龄鱼与Ⅱ龄与为主,分别占24.60%和50.96%;样本的雌雄性比为1.05∶1,繁殖期性比为1.13∶1。利用最大似然法估计von Bertalanffy、Logistic和Gompertz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ARSS检验表明雌雄生长差异不显著,AIC和BIC检验得出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最适生长模型。主要参数分别为:L∞=229.95 mm,K=0.408,t0=-0.962;体重的生长拐点为1.753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大头白姑鱼 生长特性 群体组成
下载PDF
利用低值白姑鱼制备柴鱼风味调味汁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朱琨 刘春娟 刘微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4-127,共4页
以低值白姑鱼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白姑鱼的酶解工艺和柴鱼风味调味汁的美拉德反应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优酶解工艺是风味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以1∶1添加0.15%,酶解温度55℃左右,酶解时间5 h;最优美拉德反应工艺为:... 以低值白姑鱼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白姑鱼的酶解工艺和柴鱼风味调味汁的美拉德反应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优酶解工艺是风味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以1∶1添加0.15%,酶解温度55℃左右,酶解时间5 h;最优美拉德反应工艺为:维生素B11.2%、L-半胱氨酸0.3%、烟熏液0.2%、牛磺酸1.5%、木糖0.6%、美拉德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60 min。生产的柴鱼风味调味汁产品柴鱼香气浓郁,口感醇厚,鲜味突出,营养丰富,价格便宜,与柴鱼风味基本一致,使用方便,为海产资源利用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姑鱼 柴鱼 酶解 美拉德反应 正交试验
下载PDF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White Croaker Populations 被引量:2
8
作者 HAN Zhiqiang GAO Tianxiang +1 位作者 ZHUANG Zhimeng TANG Qishe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8年第1期72-76,共5页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structure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different wild populations of white croaker (Pennahia argentara), horizontal starch gel electrophoresis was performed on 133 individuals collected from fi...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structure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different wild populations of white croaker (Pennahia argentara), horizontal starch gel electrophoresis was performed on 133 individuals collected from five different locations in China and Japan. The eleven enzyme systems revealed 15 loci, of which eleven were polymorphic. The percentage ofpolymorphic loci of white croaker populations varied from 6.67% to 53.3.3%; the mean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ranged from 0.0033 to 0.0133 and 0.0032 to 0.0191, respectively. Th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revealed a low genetic variability for white croaker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marine fishes. Th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populations ranged from 0.00005 to 0.00026. A weak differentiation was observed within each clade and between clades;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e frequencies among populations were observed in white croaker. Among the five populations, three Chinese populations showed more genetic diversity than that in Japanese pop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nahia argentata white croaker ALLOZYME genetic variation POPULATION
下载PDF
基于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评估北部湾大头白姑鱼资源状况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淼娣 王雪辉 +4 位作者 孙典荣 王跃中 陈新军 杜飞雁 邱永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27,共8页
大头白姑鱼(Pennahia macrocephalus)是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之一,研究其资源状况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6—2014年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生物学数据,通过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Length-based Bayesian ... 大头白姑鱼(Pennahia macrocephalus)是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之一,研究其资源状况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6—2014年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生物学数据,通过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ion method,LBB)估算大头白姑鱼的渐进体长(L_(∞))、相对自然死亡率(M/k)、相对捕捞死亡率(F/k)、相对总死亡率(Z/k)、最适开捕体长(L_(c_opt))、开发率(E)和相对生物量开发指标(B/B0)。结果表明,2006—2014年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的平均L_(∞)为265 mm,平均L_(c_opt)为157 mm,M/k、F/k和Z/k分别为1.39、3.58和4.96;L_(c_opt)呈上升趋势,而L_(∞)呈下降趋势。目前大头白姑鱼E较高(0.58),B/B0小于0.5,表明当前北部湾大头白姑鱼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头白姑鱼 种群参数 数据有限 长度频率 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 北部湾
下载PDF
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群体结构特征与时空分布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雄波 陶雅晋 +2 位作者 侯刚 卢伙胜 颜云榕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5-42,共8页
2010-2011年在北部湾以底拖网方式按季节定点采样,采集到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本共2 425尾,通过生物学测定及耳石年轮鉴定,研究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种群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样品体长65-203 mm,体质量5.2-224.0 g,优... 2010-2011年在北部湾以底拖网方式按季节定点采样,采集到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本共2 425尾,通过生物学测定及耳石年轮鉴定,研究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种群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样品体长65-203 mm,体质量5.2-224.0 g,优势体长组为81-130 mm(占84%),优势体质量组为10.1-50.0 g(占83%),平均体长为107 mm,平均体质量为32.5 g;年龄组成主要是0-2龄,大部分1龄以下,未发现3龄及以上样品;1龄样品平均体长153 mm,2龄样品平均体长180 mm。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的繁殖期为春季,其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108°-110°E,19°-22°N的湾内海域,资源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出现频率、资源密度范围、平均资源密度春季最小,分别为28%、1.59-18.78 kg/km^2、1.6 kg/km^2,夏季、秋季逐渐递增,冬季最大,分别为56%、5.24-74.80 kg/km^2、19.0 kg/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鳍白姑鱼 种群结构 渔业资源 北部湾
下载PDF
基于2b-RAD简化基因组测序的三门湾海域3种优势鱼类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星火 常雪晴 +4 位作者 程方平 马路阔 徐旭丹 王有基 黄伟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3-520,共8页
为评估浙江省三门湾海域鱼类种质资源现状,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三门湾海域3种优势鱼种(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中华栉孔虾虎鱼Ctenotrypauchen chinensis和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白姑鱼... 为评估浙江省三门湾海域鱼类种质资源现状,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三门湾海域3种优势鱼种(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中华栉孔虾虎鱼Ctenotrypauchen chinensis和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白姑鱼、中华栉孔虾虎鱼、龙头鱼获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别为125225个、51283个、55128个,变异位点比例分别为1.74%、0.79%、0.54%,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208、0.177、0.221,核苷酸多样性(P_(i))分别为0.259、0.219、0.281。其中白姑鱼观测杂合度小于期望杂合度,显示出群体内纯合子较多,杂合子缺失;而中华栉孔虾虎鱼、龙头鱼观测杂合度大于期望杂合度,显示出杂合过度。3种鱼类群体以龙头鱼观测杂合度最高。综合以上SNP位点多样性、多态性信息含量、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结果,三门湾海域3种鱼类群体变异位点比例均较低,相同群体的个体间遗传分化较小,遗传结构较稳定,总体上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应进一步加强资源保护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湾 白姑鱼 中华栉孔虾虎鱼 龙头鱼 2b-RAD SNP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Sr/Ca的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的生境履历重建
12
作者 黄庆竹 黄慧娴 +1 位作者 李建华 高春霞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775,共8页
浙江南部近海是我国重要的渔场水域,银姑鱼是该海域中常见的经济鱼类。研究针对浙江南部近海的银姑鱼栖息环境进行探究,以期揭示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史。实验基于该海域的银姑鱼耳石样品展开,并运用ICP-MS技术测定耳石微结构的Sr... 浙江南部近海是我国重要的渔场水域,银姑鱼是该海域中常见的经济鱼类。研究针对浙江南部近海的银姑鱼栖息环境进行探究,以期揭示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史。实验基于该海域的银姑鱼耳石样品展开,并运用ICP-MS技术测定耳石微结构的Sr、Ca等元素。通过分析Sr/Ca比值,发现银姑鱼的栖息环境变动范围为3.39×10^(-3)~8.12×10^(-3),表明其存在咸淡水定居型和咸淡水-海水混合型两种生境类型,另外Sr元素也被证实能有效地示踪鱼类的生境履历。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银姑鱼生态习性的理解,也为银姑鱼洄游路径研究提供较为可行和准确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姑鱼 耳石 生境履历 浙江南部近海
原文传递
一种稳健的贝叶斯方法在威海近海白姑鱼体长与体重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立新 刘金殿 梁振林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9-121,共13页
根据2014年5月、9~11月在威海市中心渔港拖网渔获物中采集的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样本,利用一种稳健的贝叶斯方法研究了白姑鱼体长(全长、标准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得到可靠的参数估计值,将体长与体重关系式转化为线性模型,利用... 根据2014年5月、9~11月在威海市中心渔港拖网渔获物中采集的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样本,利用一种稳健的贝叶斯方法研究了白姑鱼体长(全长、标准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得到可靠的参数估计值,将体长与体重关系式转化为线性模型,利用t分布建立参数的似然函数,通过数据标准化方法得到白姑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结果显示,本文方法可以较好估计白姑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由标准化数据计算的斜率和截距间不存在相关关系。t分布参数ν的估计值随体长与体重数据而发生变化,其分布范围为27.87~56.5。春季、秋季和全年白姑鱼的全长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W=2.540×10^(-3) TL^(3.4662)、W=4.308×10^(-3) TL^(3.3223)和W=3.963×10^(-3)TL^(3.3406),标准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W=1.083×10^(-2)SL^(3.2051)、W=1.498×10^(-2)SL^(3.1201)和W=1.403×10^(-2)SL^(3.1347)。春季与秋季白姑鱼的全长与体重关系、标准体长与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白姑鱼参数b大于秋季,参数a小于秋季。威海近海白姑鱼属正异速生长种类,雌、雄群体的全长与体重关系和标准体长与体重关系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黄海白姑鱼参数b的值与东海和南海北部白姑鱼b的值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贝叶斯方法可用于估计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参数及其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姑鱼 体长与体重关系 稳健的贝叶斯方法 T分布 威海近海
原文传递
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的年龄与生长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慧娴 李建华 +1 位作者 麻秋云 高春霞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39-748,共10页
为探究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年龄与生长特征,对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矢耳石年轮结构开展年龄鉴定,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方程,分析其年龄组成与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浙江南部近... 为探究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年龄与生长特征,对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矢耳石年轮结构开展年龄鉴定,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方程,分析其年龄组成与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样品体长为40~200mm,平均体长为(96.73±26.27) mm,体质量为0.8~185.9g,平均体质量为(23.79±23.67) g;(2)经检验雌雄间体长(L)与体质量(W)关系差异不显著(P>0.05),体长-体质量幂函数关系式为W=2×10^(-5)×L^(3.0021)(R^(2)=0.9800);(3)鉴定157个耳石磨片,年龄范围为0~4龄,0龄为优势年龄组,占65.60%,1龄占18.47%,2龄占6.37%,3龄占7.64%,4龄仅占1.91%;(4)雌雄间体长(L)与矢耳石短半径(S_(R))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关系式为S_(R)=0.0108L-0.3106(R^(2)=0.8766);(5)生长方程拟合以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效果最佳,银姑鱼生长参数为L_(∞)=204.2mm,K=0.4,t_(0)=-1.56,拐点年龄为1.19龄,对应体长L=136mm,W=50.8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姑鱼 耳石 年龄 生长 浙江南部近海
原文传递
北部湾斑鳍白姑鱼渔业生物学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易晓英 邱康文 +4 位作者 周霄 招春旭 邓裕坚 何雄波 颜云榕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5-524,共10页
通过测量2008—2009和2018—2019年在北部湾海域沿岸北海和东方渔港采集的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品,所得的生物学数据,利用FiSATⅡ软件体长频率分析(ELEFAN)技术,分析斑鳍白姑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和开发率等的变化,以评估2个时... 通过测量2008—2009和2018—2019年在北部湾海域沿岸北海和东方渔港采集的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品,所得的生物学数据,利用FiSATⅡ软件体长频率分析(ELEFAN)技术,分析斑鳍白姑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和开发率等的变化,以评估2个时段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的开发利用状况。结果显示:2008—2009和2018—2019年2个时段北部湾斑鳍白姑鱼优势体长分别为11~17 cm和10~15 cm,平均体长由14.83 cm减小到12.59 cm;优势体质量分别为30~100 g和10~80 g,平均体质量由85.88 g降低至52.91 g;2018—2019年的平均体长、平均体质量分别下降了15.1%和38.4%。2个时段异速生长因子b分别为2.84和3.00,表明斑鳍白姑鱼趋向匀速生长。估算的渐进体长由24.15 cm下降为22.05 cm,下降了8.7%,开捕体长由12.56 cm下降至10.29 cm,下降了18.1%。生长参数K分别为0.39和0.32;总死亡系数分别为1.39和1.17,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98和0.90,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0.41和0.28;估算的开发率分别为0.29和0.24。综上,北部湾斑鳍白姑鱼趋于小型化,目前该资源呈轻度开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鳍白姑鱼 北部湾 生长参数 死亡参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