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ole of Methane and Methane Hydrates in the Evolution of Global Climate
1
作者 Sarah Kh. Lifshits Vladimir B. Spektor +1 位作者 Boris M. Kershengolts Valentin V. Spektor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8年第2期236-252,共17页
For the first time, functioning of the planetary climate system is considered in terms of the self-organization laws with accoun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s. It is shown that the maximum risks in the developme... For the first time, functioning of the planetary climate system is considered in terms of the self-organization laws with accoun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s. It is shown that the maximum risk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feedbacks that can lead the climate system to a planetary catastrophe, are associated with an unprecedented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methane i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last 30 years, its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e has increased by 2.5 times and continues to grow exponentially. In this review, we show that today the principal source for increase of methane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e is the self-accelerating decomposition of methane hydrates in the cryospher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the history of the Earth, the emissions of methane into the atmosphere due to mass decomposition of methane hydrates led to climate-induced biosphere catastrophes. Paleo-re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in the atmosphere and its temperature over the last 420,000 years has allowed us to conclude that the self-organizing planetary climate system is currently in a state of dynamic chaos (close to the bifurcation point). This means that even a relatively weak impact on it, also of anthropogenic characters, is able to affect the planetary climate system to select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ajec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house Effect Decomposition of methane hydrates permafrost BIOSPHERE CATASTROPHE SELF-REGULATION in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
下载PDF
Multi-field Coupling Simulation of Impact of Temperature and Density of Heat Injection Well on Carbon Budget during Hydrate Exploitation in Qilian Mountain Permafrost Region
2
作者 Zhenhua Han Ruirui Li +2 位作者 Luqing Zhang Jian Zhou Song W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934-1943,共10页
Permafrost regions of Qilian Mountains in China are rich in gas hydrate resources.Once greenhouse gases in deep frozen layer are released into the atmosphere during hydrate mining,a series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occ... Permafrost regions of Qilian Mountains in China are rich in gas hydrate resources.Once greenhouse gases in deep frozen layer are released into the atmosphere during hydrate mining,a series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occur.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hydrate thermal exploitation on regional permafrost and carbon budgets based on a multi-physical field coupling simul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frozen soil is anisotropic,and the low permeability frozen layer can seal the methane gas in the natural state.Heat injection mining of hydrates causes the continuous melting of permafrost and the escape of methane gas,which transforms the regional permafrost from a carbon sink to a carbon source.A higher injection temperature concentrates the heat and causes uneven melting of the upper frozen layer,which provides a dominant channel for methane gas and results in increased methane emissions.However,dense heat injection wells cause more uniform melting of the lower permafrost layer,and the melting zone does not extend to the upper low permeability formation,which cannot provide advantageous channels for methane gas.Therefore,a reasonable and dense number of heat injection wells can reduce the risk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during hydrate explo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afrost gas hydrates carbon budget methane emissions greenhouse gases environmental effects multi-field coupling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不同水稻品种对重庆地区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范茂 杨学亭 +4 位作者 张健 刘倩 赵正武 廖敦秀 杭晓宁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3,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重庆地区种植的高产、温室气体低排放水稻品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观测重庆地区主推的6个水稻品种(中浙优H7、渝两优华占、Q香优352、... 【目的】探究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重庆地区种植的高产、温室气体低排放水稻品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观测重庆地区主推的6个水稻品种(中浙优H7、渝两优华占、Q香优352、神农优446、渝香优8133、渝香203)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通量,收获期测定水稻产量,并对比其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结果】在6个水稻品种中,仅中浙优H7的CH_(4)排放通量呈双峰趋势,峰值分别出现在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收获期;其余5个品种的CH_(4)排放通量均呈单峰趋势,且峰值均出现在抽穗期—灌浆期。不同品种的CH_(4)排放总量为175.77~274.10 kg/ha,其中,Q香优352的CH_(4)排放总量最低,而渝香优8133排放总量最高,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N_(2)O的明显排放峰出现在稻田落干后,排放总量为-0.100~0.464 kg/ha,各品种间的N_(2)O排放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渝香优8133的N_(2)O排放总量为负值。不同品种水稻产量为4.94~8.20 t/ha,其中Q香优352产量最高,渝两优华占产量最低,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全球增温潜势分析显示,中浙优H7的全球增温潜势最高,达7.67 t CO_(2)e/ha,而Q香优352的全球增温潜势最低,为4.98 t CO_(2)e/ha。不同水稻品种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在0.61~1.54 t CO_(2)e/t,其中Q香优352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品种,而中浙优H7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高。【结论】综合考虑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Q香优352产量最高,且CH_(4)排放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更适宜在重庆及类似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甲烷 氧化亚氮 温室气体排放 水稻产量 重庆地区
下载PDF
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时空演变及排放潜力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志慧 王艺霏 邓祥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14-3829,共16页
稻田甲烷排放是农业源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东北黑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是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的关键议题之一。运用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核算并分析了2009—2018年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的时空演变特... 稻田甲烷排放是农业源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东北黑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是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的关键议题之一。运用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核算并分析了2009—2018年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结合GOSAT卫星遥感数据探究了水稻生产与区域甲烷排放的时空动态联系,进一步量化了稻田甲烷对区域甲烷排放的贡献程度及不同情景下的排放潜力。结果表明,受水稻生产面积扩张和排放强度提高的影响,东北黑土地区稻田甲烷排放总量从2009年的39.05万t增加到2018年的79.53万t。东北黑土地区区域甲烷排放在季节变化和栅格单元上表现出与稻田甲烷排放较为一致的时空动态,大规模的稻田耕作可能会增加水稻生产与区域甲烷排放直接相关的可能性。随着水稻持续扩种稳产,2018年东北黑土地区水稻生产贡献了区域甲烷排放总量的15.04%,其中黑龙江省的贡献率高达31.06%。在基准发展情景下,预计2035年东北黑土地区稻田CH_4排放量较2018年增加19.5%;在粮食供给保障情景下,维持当前稻田耕作面积,水稻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预计其稻田CH_4排放量较2018年减少0.88%;在此基础上,采取促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实施节水间歇灌溉等稻田管理措施将使稻田CH_4排放量增加17.8%—63.6%。以满足膳食需求和供给保障为导向,优化水稻种植结构、控制稻田耕作面积,推动技术进步、品种改良以提升单产水平,采取化肥和有机肥搭配施用、节水间歇灌溉等途径能够缓解稻田甲烷排放。研究综合运用自上而下的遥感数据和自下而上的模型运算,刻画了水稻生产与区域甲烷排放的时空联系,进一步评估了稻田甲烷的排放潜力及减排措施的减排效果,为促进东北黑土地区农业甲烷减排和生产布局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排放 水稻生产 温室气体减排 时空动态 CH4MOD模型 东北黑土地区
下载PDF
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5
作者 张舜尧 施泽明 +3 位作者 杨志斌 周亚龙 张富贵 彭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365,共12页
作为全球碳循环系统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在土壤碳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联动机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并因此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前沿热点问题。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气源主要为微生物产甲烷活动和冻... 作为全球碳循环系统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在土壤碳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联动机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并因此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前沿热点问题。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气源主要为微生物产甲烷活动和冻土层、天然气水合物中的气体释放作用,其中,微生物气源的研究较为成熟,而冻土层和天然气水合物气源甲烷的排放研究目前尚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在影响因子方面,文献计量学统计结果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依次为土壤温度、湿度和水位条件、有机质含量、地表植被条件等,这些要素可以对甲烷产生、传输和氧化吸收等多个环节产生影响。模型计算法是当前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评估预测的主要方法,包括早期的统计计算模型和近年来出现的基于土壤甲烷排放成因机理的过程模型,相关计算结果有效地支撑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研究。通过对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当前对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气源和单因子影响作用认识较为明确,不同尺度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也较为成熟。但是,对多气源作用下的冻土区土壤甲烷复合排放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尤其是在冻土层和天然气水合物的甲烷释放方面,还缺少相关的定量计算研究。与此同时,在影响因子研究方面,也缺少多因素作用下的成因机理和驱动机制分析。因此,可以通过多方法、多因素综合监测研究,利用产甲烷微生物的元基因组分析、多气源土壤甲烷排放的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卫星遥感等大尺度观测结果,完善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过程模型。此外,作为全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区域碳循环系统的变化将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还应进一步加强对青藏高原中纬度高原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相关研究,为区域碳排放的定量评估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区 土壤甲烷排放 气源 影响因子 监测方法 发展趋势
下载PDF
青海南部陆域冻土区钻孔岩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水合物指示意义
6
作者 周亚龙 杨志斌 +2 位作者 张舜尧 张富贵 王惠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9-1290,共12页
为探讨青海南部陆域冻土区烃源岩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及气源条件,通过分析青海开心岭冻土区TK-1钻孔岩芯样品中酸解烃、荧光光谱、甲烷碳同位素含量及垂向迁移变化特征,解析其烃类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剖析岩芯中烃类异常与裂隙或破碎带、水... 为探讨青海南部陆域冻土区烃源岩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及气源条件,通过分析青海开心岭冻土区TK-1钻孔岩芯样品中酸解烃、荧光光谱、甲烷碳同位素含量及垂向迁移变化特征,解析其烃类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剖析岩芯中烃类异常与裂隙或破碎带、水合物稳定带、烃类运聚成藏过程的响应关系,研究其对天然气水合物及烃类运聚的地球化学指示意义。结果显示:钻孔岩芯中烃类在62~80 m、112~119 m、150~169 m和254~350 m深度段出现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富集特征,钻孔岩芯酸解烃中烃类组成、参数比值(C_(1)/ΣC_(1-5)、C_(1)/ΣC_(2-5)、C_(1)/ΣC_(2-3)、iC_(4)/nC_(4)等)、甲烷碳同位素(δ^(13)C_(PDB))显示烃类以热解成因为主,包括油型裂解气、凝析油伴生气、煤成气和少量的无机成因气。二叠系那益雄组煤系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其热演化过程中的生排烃气可能是形成水合物所需气体的重要来源。冻土带的封盖“挡板效应”,在冻土层下方形成烃类地球化学强异常,可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及烃类运聚等异常现象的指示。裂隙或破碎带内岩芯酸解烃组分含量相对较高,随着深度变化,烃类组分呈现明显的“色层效应”,显示裂隙或破碎带对烃类的运移、聚集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解烃 甲烷碳同位素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化学 开心岭冻土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湿地冻土区活动层甲烷排放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富贵 张舜尧 +4 位作者 唐瑞玲 王惠艳 杨志斌 周亚龙 孙忠军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027-1036,共10页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陆地碳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科学家和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是否会引发环境和地质灾害再次引起科学家甚至政府部门的重视。本文选用甲烷通量、近地表大气甲烷浓度、土壤甲烷浓度和甲烷稳定...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陆地碳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科学家和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是否会引发环境和地质灾害再次引起科学家甚至政府部门的重视。本文选用甲烷通量、近地表大气甲烷浓度、土壤甲烷浓度和甲烷稳定碳同位素为监测指标,以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为研究区,开展甲烷排放监测。结果表明:(1)祁连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区甲烷排放具有季节性变化和区域分布特点,最大排放值为19.2 mg/m^2·h,最大吸收值为-108 mg/m^2·h,表现出巨大的碳汇潜力,对青藏高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2)甲烷碳同位素显示冻土区活动层大量存在微生物,10~30 cm甲烷主要微生物成因,微生物活跃期在夏季,冬季则减弱,微生物的代谢影响着甲烷的氧化和产生,嗜甲烷菌的存在对甲烷的排放起很大的控制作用;(3)试采前后近地表大气甲烷含量没有出现"爆炸式"增长,这与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状态和储量及试采方式有关;(4)甲烷排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对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pH值等因素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甲烷排放 环境效应 冻土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多年冻土退化对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孙晓新 宋长春 +3 位作者 王宪伟 毛瑢 郭跃东 路永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5379-5386,共8页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大部分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已经开始退化。多年冻土退化对冻土区湿地CH4排放产生重要影响,可能直接决定冻土区湿地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反馈方式。综述了近年来多年冻土退化对湿地CH4排放影响的研究。多年冻土退化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大部分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已经开始退化。多年冻土退化对冻土区湿地CH4排放产生重要影响,可能直接决定冻土区湿地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反馈方式。综述了近年来多年冻土退化对湿地CH4排放影响的研究。多年冻土退化导致的土壤活动层深度增加和植被类型由中生向湿生的转变都可能会大大增加冻土区湿地CH4排放量,从而可能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正反馈作用。但多年冻土退化导致的水文条件变化、土壤温度变化和微生物组成及活性变化对湿地CH4排放的影响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多年冻土退化除了影响湿地CH4排放量之外,还可能通过改变土壤冻融过程而影响湿地CH4排放的季节分配模式。最后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退化 甲烷排放 季节分配模式 湿地
下载PDF
海上气态烃快速测试与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宏语 孙春岩 +2 位作者 黄永样 牛滨华 吴亚东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86-190,共5页
西沙海槽具有适合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赋存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 ,是中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的远景区。为配合中国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在该区进行了海底表层沉积物甲烷、乙烷等气态烃快速现场测试。研究发现 ,海底沉... 西沙海槽具有适合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赋存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 ,是中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的远景区。为配合中国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在该区进行了海底表层沉积物甲烷、乙烷等气态烃快速现场测试。研究发现 ,海底沉积物随着埋深的增加气态烃含量具有增高的趋势 ;最佳取样深度应在埋深 1~ 4m处 ;海底沉积物甲烷高含量异常区域主要分布在B33周围、A0 9—A11周围、B17—A0 2周围和B0 1—B0 3周围等区域。西沙海槽北部陆坡比槽底及南部斜坡具有更好的甲烷异常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海槽 天然气水合物 甲烷 气态烃测试 异常区域
下载PDF
全球与区域天然气水合物中天然气资源量估算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淑红 宋海斌 颜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45-1154,共10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未来的一种替代能源引起了国内外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天然气水合舷物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发现,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天然气资源量并没有最初认为的那么多,而且相差了几个数量级,这就大...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未来的一种替代能源引起了国内外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天然气水合舷物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发现,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天然气资源量并没有最初认为的那么多,而且相差了几个数量级,这就大大降低了天然气水合物在未来能源中的地位.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天然气资源量的估算方法,归纳总结有关全球及区域估算天然气水合物中天然气资源量的文献,使人们对天然气水合物有个重新的认识,同时为未来的能源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天然气资源量的估算值随着人们对天然气水合物认识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目前能够较准确反映全球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中天然气资源量的估算值是(1~5)×1015m3(大约500~2 500Gt甲烷碳).我们通过总结国外及国内几个典型区域的天然气资源量估算值还发现,国外研究者主要是根据钻孔及BSR资料确定用于计算天然气资源量的参数,使得计算结果较符合实际;而国内的学者基本是使用模拟计算及假设的方法确定各种参数,估算值仍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只有获得实测数据才能使国内的估算结果更加接近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甲烷 资源量 全球估算 区域估算
下载PDF
冻土区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金会军 程国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76-283,共8页
冻土区土牡表面和活动层土的CH4排放和吸收表现出强烈的时空变化性。根据多年冻土中CH4含量的模拟结果表明,全球尺度上,平均每米厚度多年冻土含有CH465Tg。在未来的200年间,多年冻土融化所导致的大气CH4附加年源... 冻土区土牡表面和活动层土的CH4排放和吸收表现出强烈的时空变化性。根据多年冻土中CH4含量的模拟结果表明,全球尺度上,平均每米厚度多年冻土含有CH465Tg。在未来的200年间,多年冻土融化所导致的大气CH4附加年源强变化于2~25T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甲烷水合物 甲烷排放 土壤
下载PDF
水的形态与甲烷水合物的生成 被引量:15
12
作者 黄犊子 樊栓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29-31,共3页
针对自然界中天然气水合物在海底和大陆永冻区形成条件不同 ,通过实验研究了水的不同形态和甲烷气反应生成甲烷水合物的过程。实验结果显示甲烷与冰粉反应要比甲烷与水反应容易得多 ,一方面得益于反应物间接触面积的增大 ,另一方面受温... 针对自然界中天然气水合物在海底和大陆永冻区形成条件不同 ,通过实验研究了水的不同形态和甲烷气反应生成甲烷水合物的过程。实验结果显示甲烷与冰粉反应要比甲烷与水反应容易得多 ,一方面得益于反应物间接触面积的增大 ,另一方面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使用 0 .7~ 0 .8K/h的温度驱动条件 ,冰粉与甲烷气体迅速反应 ,证明甲烷气能够直接与固体冰反应生成水合物 ,成核诱导期较短。同时文章指出在甲烷和冰反应时 ,存在两个反应高峰期 ,这两个高峰期中间是气体分子向固体内部扩散的过程。而水和甲烷气体反应时 ,扩散过程占主要部分 ,诱导期漫长。冰和水分别与甲烷反应的对比可以用来考虑评估天然气水合物在不同地质区域的储量和预测其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 沉积物 恒温系统 导热系数
下载PDF
寒地水稻秸秆还田和温度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龚振平 颜双双 +2 位作者 闫超 王家睿 战厚强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15,共8页
针对寒地水稻秸秆还田,采用定位小区连续定位观测方法,研究寒地稻田甲烷排放规律,探讨水稻秸秆还田和温度对甲烷排放影响,估算水稻生长季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水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呈双峰变化趋势;不还田(SR0)处理甲烷排放通量与气温显... 针对寒地水稻秸秆还田,采用定位小区连续定位观测方法,研究寒地稻田甲烷排放规律,探讨水稻秸秆还田和温度对甲烷排放影响,估算水稻生长季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水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呈双峰变化趋势;不还田(SR0)处理甲烷排放通量与气温显著相关,与土壤温度相关不显著,低量还田(SR1)、高量还田(SR2)处理甲烷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5、10 cm土层温度极显著相关,与气温相关不显著;不还田(SR0)、低量还田(SR1)和高量还田(SR2)的甲烷排放通量最大值和平均值与秸秆还田量拟合方程分别为y=0.519x+0.585(R2=0.999),y=0.192x+0.350(R2=0.999),相关性显著,甲烷排放量与秸秆还田量拟合方程为y=5.055x+9.168(R2=0.999),相关性显著,甲烷排放通量和甲烷排放量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稻田 水稻秸秆还田 甲烷排放 温度
下载PDF
羌塘北缘开心岭—乌丽冻土区水溶烃组分及甲烷碳、氢同位素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进寿 卢振权 +3 位作者 王富春 陈静 薛万文 张志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6-1313,共8页
羌塘北缘开心岭-乌丽冻土区沿隐伏断层发育多处冷泉含水溶解烷烃,采用水溶烃组分和甲烷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特征对其成因开展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开心岭-乌丽冻土区水溶烃组分中甲烷含量比例高达99.83%~99.96%,同时伴随有少量乙烷、丙... 羌塘北缘开心岭-乌丽冻土区沿隐伏断层发育多处冷泉含水溶解烷烃,采用水溶烃组分和甲烷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特征对其成因开展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开心岭-乌丽冻土区水溶烃组分中甲烷含量比例高达99.83%~99.96%,同时伴随有少量乙烷、丙烷,另含微量的乙烯和丙烯。开心岭一带水溶烃甲烷δ13CPDB值介于-46.5‰^-55.1‰,δDVSMOW值为-281.0‰^-342.0‰;乌丽一带水溶烃甲烷δ13CPDB值介于-47.8‰^-58.9‰,δDVSMOW值为-339.0‰^-346.0‰,指示水溶烃甲烷为有机成因,但气源较复杂,利用δ13CCH4-δDCH4、δ13C1-C1/(C2+C3)等成因图解判别,得出甲烷主要属微生物气,次之为热解成因气,混有少量原油伴生气。推断甲烷主要为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的烃类气体或次生生物气,与晚二叠世那益雄组含煤烃源岩有关,气源条件暗示该地区冻土带200~500 m深度内有利于微生物成因气为主的甲烷天然气水合物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烃组分 甲烷碳、氢同位素 成因 天然气水合物 开心岭-乌丽冻土区 羌塘北缘
下载PDF
祁连山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数据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松 邢学文 +1 位作者 张强 杨明国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6-112,共7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冻土带中保存的天然气水合物被逐渐分解释放进入大气,改变了冻土带上空的大气甲烷( CH4)浓度。以地面甲烷遥感探测实验为基础,发现甲烷气体在380~2500 nm电磁波谱范围内存在2个明显的吸收谱段(1700 nm和2300 n... 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冻土带中保存的天然气水合物被逐渐分解释放进入大气,改变了冻土带上空的大气甲烷( CH4)浓度。以地面甲烷遥感探测实验为基础,发现甲烷气体在380~2500 nm电磁波谱范围内存在2个明显的吸收谱段(1700 nm和2300 nm附近),从机理上解释了对大气甲烷的遥感检测能力,肯定了遥感探测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行性。选择扫描成像吸收光谱大气制图仪( scanning imaging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for atmospheric char鄄tography,SCIAMACHY)传感器反演的祁连山冻土带大气甲烷数据,分析了2003-2006年间冻土带大气甲烷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冻土带大气甲烷含量不仅随季节呈现单峰-单谷型的变化规律,而且总体上还随时间推移有明显的递增趋势,可初步认为是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引起的。以2006年2月冻土带大气甲烷浓度异常图为依据,结合地理和地质资料,对祁连山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认为木里煤田的江仓和热水矿区应该是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大气甲烷(CH4) 扫描成像吸收光谱大气制图仪(SCIAMACHY) 祁连山冻土带
下载PDF
加拿大Mallik陆域永冻带天然气水合物成功试采回顾 被引量:13
16
作者 左汝强 李艺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7年第8期1-12,共12页
1998年由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和日本国家石油公司领导,在加拿大麦肯齐三角洲永冻带实施的Mallik 2L-38水合物研究井的项目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气候变暖和机械故障,水合物试采目标未能完成。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和日本国家石油公司与其它8个国... 1998年由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和日本国家石油公司领导,在加拿大麦肯齐三角洲永冻带实施的Mallik 2L-38水合物研究井的项目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气候变暖和机械故障,水合物试采目标未能完成。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和日本国家石油公司与其它8个国际合作机构于2002年回到Mallik,钻进了3L-38和4L-38两口观测井,以及5L-38生产试验井。在5L-38井中采取了水合物岩心(采取率90%)并进行物探测井等研究,实施了2次短时生产试验——运用MDT的降压法与热注入法的试验。运用热冲洗液循环的热注入法获得了470 m^3的气体产量。此后,2007—2008年又重返于1998年钻成的2L-38井,对其进行加深、扩孔、下套管等,用于实施水合物试采。2007年,在此试验井内储层射孔井段安置潛水泵,抽水降低水位以减小储层压力,在12.5 h的降压试验期间产生830 m^3的气体。试验证明,即使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降压法也是有效的。2008年在2L-38井6.8 d(139 h)的长时间试采过程中,持续产气2000~4000 m^3/d,总共产量达13000 m^3。此次试采数据表明,降压法对于水合物生产是一种正确可取的方法。2008年加拿大Mallik天然气水物试采项目的成功,是世界水合物研究和开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冻带 天然气水合物 甲烷 水合物试采 热注入法 降压法 总产气量
下载PDF
应用大气扩散模式进行区域稻田甲烷源强估算
17
作者 刘建国 张远航 +5 位作者 邵可声 陆思华 王振远 Sjaak Slanina Hugo A.C. Deniervander Gon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10,共5页
传统通量箱方法对区域稻田甲烷源强的估算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本研究应用箱模式和 ATDL模式估算区域稻田甲烷排放率 .箱模式和 ATDL模式估算排放率分别为 :6月 1 3.2~ 30 .4mg· (m2 · h) - 1 和 6.1~ 8.5mg· (m2 ·... 传统通量箱方法对区域稻田甲烷源强的估算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本研究应用箱模式和 ATDL模式估算区域稻田甲烷排放率 .箱模式和 ATDL模式估算排放率分别为 :6月 1 3.2~ 30 .4mg· (m2 · h) - 1 和 6.1~ 8.5mg· (m2 · h) - 1 ,9月 1 0 .4~2 0 .0 mg· (m2 · h) - 1 和 5.5~ 9.3mg· (m2 · h) - 1 ;而传统通量箱方法估算排放率为 :6月 0 .3~ 1 4.3mg· (m2 · h) - 1 ,9月 0~0 .3mg· (m2 · h) - 1 .分析表明 ,北京地区水稻生长季的接地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使箱模式应用的基本假设难以满足 ,使之得出偏高的估算结果 . ATDL模式能较好地适应这种不利气象条件 ,并在 6月得出了与通量观测结果相近的估算结果 ,而其 9月高于通量观测结果的估算 ,却可能证实了通量箱方法难以测得的干旱稻田土壤裂缝的甲烷排放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区域甲烷排放率 ATDL 大气扩散模式 估算
下载PDF
永冻土内甲烷的释放与全球变暖的关系
18
作者 张艳秋 唐金荣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10-214,共5页
永冻土广泛分布在极地高纬度地区和陆架海底区域,赋存其中的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最清洁的替代能源,所包含的天然气资源量是全球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几十倍,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但是科学家陆续发现,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北极陆域和... 永冻土广泛分布在极地高纬度地区和陆架海底区域,赋存其中的天然气水合物是21世纪最清洁的替代能源,所包含的天然气资源量是全球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几十倍,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但是科学家陆续发现,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北极陆域和海域中的永冻土开始融化,造成大量的甲烷气体从永冻土中释放出来。大量甲烷排放到大气中不仅可能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而且海底永冻土中甲烷的释放可能导致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逐渐减少,从而加重全球能源危机。因此,陆域和海域永久冻土带甲烷的释放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研究者以及各海洋国家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天然气水合物 永冻土 全球变暖 资源 北极
下载PDF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游离气测量技术试验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亚龙 张富贵 +4 位作者 杨志斌 唐瑞玲 孙忠军 张舜尧 王惠艳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075-1080,共6页
在青海木里已知水合物发现区,利用west便携式土壤通量测量仪和Picarro公司的G2132-iAnalyzer甲烷碳同位素分析仪开展游离气甲烷现场测量技术试验。游离气甲烷含量特征值和地球化学异常空间分布特征显示,研究区已知水合物矿藏上方存在良... 在青海木里已知水合物发现区,利用west便携式土壤通量测量仪和Picarro公司的G2132-iAnalyzer甲烷碳同位素分析仪开展游离气甲烷现场测量技术试验。游离气甲烷含量特征值和地球化学异常空间分布特征显示,研究区已知水合物矿藏上方存在良好的游离气甲烷地球化学异常,异常展布受到控矿断裂和地下水合物矿藏的影响,具有对应关系。有机地化和甲烷碳同位素证实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属于热解成因。研究区游离气甲烷地球化学异常成因主要为热解成因与微生物成因,冬季开展游离气甲烷试验能减少地表微生物作用的干扰。试验结果表明,游离气甲烷现场测量技术适用于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能够指示水合物矿藏,其最佳采样时间为冬季,是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有效补充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气 甲烷通量 冻土区 天然气水合物 祁连山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冻土区湿地甲烷排放及同位素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舜尧 杨帆 +4 位作者 张富贵 施泽明 杨志斌 周亚龙 王惠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89-1096,共8页
青藏高原冻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其碳循环系统在陆地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系统地研究青藏高原冻土区湿地甲烷排放特征,采用静态箱采气法,通过对近地表游离气甲烷碳同位素含量进行现场测定;结合吸附气烃类气相色... 青藏高原冻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其碳循环系统在陆地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系统地研究青藏高原冻土区湿地甲烷排放特征,采用静态箱采气法,通过对近地表游离气甲烷碳同位素含量进行现场测定;结合吸附气烃类气相色谱分析,利用已有的天然气气源判别图解,对研究区甲烷气源成因进行判别。结果显示,在青藏高原冻土区木里地区,土壤甲烷排放在春季最高,以生物成因为主,夏季为混合成因,秋季较低,且以热成因为主,生物作用是影响该区甲烷排放的主要因素,同时地下天然气水合物中的气体逸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区地表甲烷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甲烷排放 甲烷碳同位素 天然气水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