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re-Sinian rift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and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overlying strata
1
作者 WEI Guoqi YANG Wei +4 位作者 ZHANG Jian XIE Wuren ZENG Fuying SU Nan JIN Hu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193-203,共11页
Based on the latest seismic data, resistivity profile, outcrop evidence and logging data,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basement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control on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Sinian-Cambrian str... Based on the latest seismic data, resistivity profile, outcrop evidence and logging data,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basement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control on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Sinian-Cambrian strata was discussed. It was found that a NE striking pre-Sinian rift was developed across the whole basin. Controlled by a series of rift-parallel normal faults, horst-graben structures were developed inside the rift, large horst-graben structures and later activity of their boundary faults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beach facies of the overlying strata. The horst-graben structures induced the formation of local highs of ancient landform and controlled the successive development of overlapped bioherm beach facies in long-term marine setting from the Sinian period to the Permian period, and as a result a widely distributed favorable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was developed. The pre-Sinian rift and later activities of related normal faults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in beach and karst reservoirs and the deposition of high quality source rock, which form structural-lithologic traps. Through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wo large structural-lithologic composite trap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 in the south and north of the Gaoshiti-Moxi area, were sel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pre-sinian RIFT horst-graben structure Sinian-Cambria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structural-lithologic trap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前震旦系裂谷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
2
作者 文龙 周刚 +11 位作者 孙峥 严威 卞从胜 汪泽成 张本健 张亚 张自力 刘伟 曾旭 李传新 田兴旺 谢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9,I0001,共15页
四川盆地及周缘已被证实发育较大规模的前震旦系裂谷,但其在盆地内部的展布及发育特征尚不明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盆地深部构造格局的认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重磁电资料,通过联合解译和小子域滤波等新技术对... 四川盆地及周缘已被证实发育较大规模的前震旦系裂谷,但其在盆地内部的展布及发育特征尚不明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盆地深部构造格局的认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重磁电资料,通过联合解译和小子域滤波等新技术对新元古界构造形态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区域地震大剖面的精细解释并辅以航磁资料进行验证,分析了新元古代裂谷的特征及其对上覆地层的沉积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内部自西北至东南共发育3条近乎平行的前震旦系裂谷,其中以川中裂谷规模最大;②裂谷内部发育一系列与裂谷走向近平行的次级正断层,将裂谷内部结构复杂化,形成一系列断陷;③裂谷内断层在平面上呈平行/斜列式、相向/相背平行式及同向平行式组合,对应在剖面上呈阶梯式、垒堑式、地堑式及铲式半地堑式等组合特征;④盆地东北部盆缘露头揭示南华系—陡山沱组在裂谷内发育冰期—间冰期交互沉积,主要为三角洲、陆棚与斜坡盆地相碎屑岩和冰碛岩。结论认为,应用重磁联合解译+井震资料修订+露头剖面验证的新方法,证实四川盆地前震旦系裂谷的存在,且南华纪裂谷边界(主干)断裂控制了上覆地层沉积古地理格局和坡折带的发育,部分裂谷控制了寒武系或早古生界沉积中心的分布,并对后期沉降中心、构造圈闭的形成以及含油气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新元古代 前震旦系 冰期—间冰期沉积 超深层勘探 重磁解译 构造样式 裂谷分布
下载PDF
川中地区基底断裂对震旦系-古生界沉积控制作用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柳 臧殿光 +7 位作者 王伦 陈伟 何宇霖 黄东山 徐姣 郑虹 周跃宗 刘泽彬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1-763,共13页
近期,川中地区JT1井在震旦系—古生界钻遇多套厚层滩相储层,井旁地震剖面可见基底断裂发育,该井多层系测试均获得油气发现,展示出川中地区立体勘探潜力。利用最新高品质二维和三维地震、重磁、时频电磁、钻测井等资料,分析川中简阳—中... 近期,川中地区JT1井在震旦系—古生界钻遇多套厚层滩相储层,井旁地震剖面可见基底断裂发育,该井多层系测试均获得油气发现,展示出川中地区立体勘探潜力。利用最新高品质二维和三维地震、重磁、时频电磁、钻测井等资料,分析川中简阳—中江地区基底断裂特征及其对震旦系—古生界地层沉积及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简阳—中江地区发育众多北西、北东走向基底断裂,基底断裂发育于前震旦系裂谷边界及裂谷内幕隆凹转换带。基底断裂控制了灯影组沉积前隆凹格局,并在兴凯地裂、加里东运动、峨眉地裂等时期不同程度(显性、隐性)继承性活动产生断垒断堑,控制了纵向上大面积震旦系—古生界叠置有利相带区展布:灯影组丘滩体建隆区位于前震旦系隆起高地貌部位,沿北西向和北东向基底断裂分布;二叠系茅口组滩体发育于断垒高地貌处,沿北西向基底断裂分布;二叠系爆发相火山岩主要沿垒堑转换带的基底断裂(火山通道)分布;长兴组滩体沉积于火山岩喷发后形成的火山锥上方,沿北西向基底断裂分布。简阳—中江地区基底断裂不仅控制着德阳—安岳裂陷槽寒武系优质烃源分布,也控制着纵向多层系滩体沉积及古岩溶以形成优质储层,控制储层间致密遮挡带分布,基底断裂作为疏导形成良好源储配置,震旦系—古生界成藏条件佳,立体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基底断裂 前震旦系裂谷 震旦系—古生界 沉积及成藏控制
下载PDF
四川米易海塔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变质作用P-T条件研究
4
作者 范伟 陈友良 +4 位作者 欧何琼 顾孟娟 付于真 张宝玲 詹国鑫 《四川冶金》 CAS 2023年第4期18-24,共7页
在扬子板块西缘的康滇陆块上分布有一套变质程度深浅不一的前震旦纪变质岩系,长期以来对这套变质岩的温压条件研究相对薄弱。笔者等以四川米易海塔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中的黑云斜长角闪片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矿物化学分析、变质... 在扬子板块西缘的康滇陆块上分布有一套变质程度深浅不一的前震旦纪变质岩系,长期以来对这套变质岩的温压条件研究相对薄弱。笔者等以四川米易海塔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中的黑云斜长角闪片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矿物化学分析、变质P-T条件计算,结果表明:黑云斜长角闪片岩峰期矿物共生组合为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榍石,其峰期变质条件为T=599℃,P=0.22 Gpa,其变质相为角闪岩相。米易海塔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经历了中温低压型变质作用,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地幔柱活动时期的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旦纪 五马箐组 黑云斜长角闪片岩 P-T条件 海塔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前震旦系裂谷及对上覆地层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29
5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4 位作者 张健 谢武仁 曾富英 苏楠 金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9-189,共11页
利用最新地震、大地电磁、野外露头和钻探等资料,分析四川盆地中部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部发育北东走向的前震旦系裂谷,裂谷内部受一系列与裂谷走向平行的正断层控制,发育地垒-地... 利用最新地震、大地电磁、野外露头和钻探等资料,分析四川盆地中部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部发育北东走向的前震旦系裂谷,裂谷内部受一系列与裂谷走向平行的正断层控制,发育地垒-地堑结构,大型垒-堑结构及控制垒-堑结构的边界断层后期活动对上覆地层滩体有利相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底差异性升降导致垒-堑结构的形成,地垒导致局部高地貌的形成,有利于滩体的发育,并在长期海相沉积环境中继承性发育,在震旦系—寒武系甚至二叠系中形成一系列上下叠置的丘滩体,形成大面积的有利沉积相带。前震旦系裂谷及相关正断层后期活动控制了上覆震旦系—寒武系颗粒滩和岩溶储集层以及烃源岩的规模发育并形成构造-岩性圈闭。通过综合评价,优选出高石梯—磨溪以北和高石梯—磨溪以南2个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有利勘探区,有望成为安岳特大型气田发现后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前震旦系 裂谷 垒-堑结构 震旦系-寒武系 成藏模式 构造-岩性圈闭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北部三道桥地区前震旦纪基底岩浆岩特征与锆石U-Pb年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韩强 朱允辉 +3 位作者 朱传玲 王超 陈振林 费剑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93-1504,共12页
对塔里木盆地北部三道桥地区前震旦纪基底的岩浆岩进行岩石学分析及时代限定研究。研究区前震旦纪基底的岩浆岩主要由钾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及角闪二辉岩组成。钾长花岗岩局部受断裂影响,发生碎裂化作用,形成碎裂化钾长花岗岩。通过对... 对塔里木盆地北部三道桥地区前震旦纪基底的岩浆岩进行岩石学分析及时代限定研究。研究区前震旦纪基底的岩浆岩主要由钾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及角闪二辉岩组成。钾长花岗岩局部受断裂影响,发生碎裂化作用,形成碎裂化钾长花岗岩。通过对Qg2、Qg3、S53及Qg4井4口钻井的4个岩心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钾长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及碎裂钾长花岗岩年龄分别为1846±1Ma、1791±1Ma、1824±2Ma,代表了古元古代岩浆岩的变质年龄;角闪二辉岩年龄为879±4Ma,代表了中新元古代火山侵入年龄。说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北部存在前震旦纪古老基底,这些结果也为塔里木克拉通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前震旦纪 基底 岩浆岩 锆石U-Pb年代
下载PDF
赣东北前震旦纪陆内叠加褶皱 被引量:8
7
作者 章泽军 张志 +3 位作者 秦松贤 蔡雄飞 顾延生 赵温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7-193,共7页
江南古陆与华夏古陆拼接带北西侧前震旦纪地层中存在着近东西向褶皱叠加在早期近南北向褶皱上的现象,这是怀玉地块向西拼贴、华夏古陆向北西碰撞拼接过程中构造应力向陆内传递时形成的构造变形系统。叠加褶皱与拼接带具有成生联系,且各... 江南古陆与华夏古陆拼接带北西侧前震旦纪地层中存在着近东西向褶皱叠加在早期近南北向褶皱上的现象,这是怀玉地块向西拼贴、华夏古陆向北西碰撞拼接过程中构造应力向陆内传递时形成的构造变形系统。叠加褶皱与拼接带具有成生联系,且各自代表了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形特点。这一构造系统形成于前震旦纪,可能与格林威尔(Grenville)造山运动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前震旦纪 陆内叠加褶皱 碰撞 构造应力 造山运动
下载PDF
藏东巴青县以北基底变质岩系的发现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根厚 贾建称 +3 位作者 李尚林 张维杰 周志广 杨国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3-615,共3页
在1∶25万仓来拉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首次发现上三叠统结扎群底部出露的一套变质岩系,通过与区域上变质基底岩系对比,将其归并为吉塘群酉西岩组,主要岩性为云母石英构造片岩、石英钠长构造片岩等。根据野外露头接触关系及“构造角砾岩”特... 在1∶25万仓来拉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首次发现上三叠统结扎群底部出露的一套变质岩系,通过与区域上变质基底岩系对比,将其归并为吉塘群酉西岩组,主要岩性为云母石英构造片岩、石英钠长构造片岩等。根据野外露头接触关系及“构造角砾岩”特征,确定该套岩系与上覆上三叠统为滑脱构造接触关系,滑脱面迁就了早期的角度不整合面,并认为研究区为“浅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巴青 前震旦纪 吉塘群酉西岩组 构造片岩 上三叠统结扎群
下载PDF
新疆前震旦纪基底陆壳问题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德权 唐延龄 周汝洪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95-202,共8页
塔里木—天山地区基底陆壳由太古宙灰色片麻岩、绿岩和可能是紫苏花岗岩的含钾花岗岩类组成的陆核及其古元古代和少量中元古代增生带组成。基底陆壳的基本轮廓于早元古代末已奠定。它们在元古宙中、晚期拼合成哈萨克斯坦—塔里木联合古... 塔里木—天山地区基底陆壳由太古宙灰色片麻岩、绿岩和可能是紫苏花岗岩的含钾花岗岩类组成的陆核及其古元古代和少量中元古代增生带组成。基底陆壳的基本轮廓于早元古代末已奠定。它们在元古宙中、晚期拼合成哈萨克斯坦—塔里木联合古陆 ,并成为冈瓦纳超级大陆的一部分 ,中元代末固结。新元古代为板内阶段 ,7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前震旦纪 基底陆壳 陆核 增生带 联合古陆
下载PDF
论华南(北部)前震旦纪基本构造格局与演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章泽军 张志 +1 位作者 秦松贤 蔡雄飞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7-204,共8页
华南 (北部 )古元古代已有物质记录 ,且可能曾连于一体。古元古代末期吕梁造山运动揭开华南构造运动的序幕 ,形成以浙江龙泉、江西星子等为代表的古岛 ,并被随后的中元古代沉积物不整合所覆。地质学及古地磁学证据表明 ,中元古代中后期... 华南 (北部 )古元古代已有物质记录 ,且可能曾连于一体。古元古代末期吕梁造山运动揭开华南构造运动的序幕 ,形成以浙江龙泉、江西星子等为代表的古岛 ,并被随后的中元古代沉积物不整合所覆。地质学及古地磁学证据表明 ,中元古代中后期或之前其被裂解为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 ,各板块具有不同的运动特征。大致在 110 0~ 80 0Ma期间 ,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完成拼贴与碰撞 ,这一称之为与格林威尔相当的晋宁运动标志着华南前震旦纪演化的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前震旦纪 基本构造格局 造山运动 构造运动 华南地区
下载PDF
论华南前震旦纪浅变质岩区填图中存在的问题与填图方法 被引量:6
11
作者 章泽军 张志 张雄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18-221,共4页
华南前震旦纪浅变质岩是一种既不同于中深变质岩又有别于沉积岩的特殊岩类。因其特殊性和缺乏针对性的填图方法,导致已有区调成果中存在着诸如文图表述与客观地质体时空分布规律有较大差距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通过存在主要问题的剖析和... 华南前震旦纪浅变质岩是一种既不同于中深变质岩又有别于沉积岩的特殊岩类。因其特殊性和缺乏针对性的填图方法,导致已有区调成果中存在着诸如文图表述与客观地质体时空分布规律有较大差距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通过存在主要问题的剖析和多个相关项目的实践与验证,初步总结出“从小区解剖入手,以建立岩性标志层和小区构造样式为核心,外延扩展到面,在反复认识与验证的基础上,建立填图单位,完善、定型图面构造样式与结构”的填图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旦纪 浅变质岩 填图方法 华南地区 区域地质调查
下载PDF
末前寒武系年代地层研究:问题,进展与建议 被引量:5
12
作者 汪啸风 李华芹 陈孝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9-384,共6页
在讨论当前全球末前寒武系和中国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三峡地区震旦纪和寒武纪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的综合研究 ,作者认为 :( 1 )中国传统的震旦系底界和后来建立的陡山沱阶和灯影峡阶的底界是不... 在讨论当前全球末前寒武系和中国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三峡地区震旦纪和寒武纪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的综合研究 ,作者认为 :( 1 )中国传统的震旦系底界和后来建立的陡山沱阶和灯影峡阶的底界是不合适的 ,前者位于不整合面上 ,而后二者的底界分别位于相对动荡的低位域的开始和由海退所形成的高位域的开始 ,不仅横向变化大 ,而且很难保存和发现可供对比的生物和化学标志。 ( 2 )建议将中国震旦系的底界上移到陡山沱组第 2段近底部 ,即靠近陡山沱组第 2段黑色页岩与第 1段灰白色白云岩之间的界线 ,以出现分异度高、个体较大、构造复杂的疑源类为标志 ,该界面与南沱冰期后所形成的海侵生物面基本一致 ;同时主张将原灯影峡阶的底界要么下移到陡山沱组第 4段产庙河生物群的黑色页岩底部 ,要么上移到灯影组产文德生物群的石板滩段黑色页岩夹炭质灰岩底部 ,因为这两个界面分别与南沱冰期后形成的层序 2和层序 3的最大海泛面基本一致。 ( 3)根据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指出陡山沱组第 4段 ,即庙河生物群的 Rb-Sr等时线年龄为 ( 6 85± 9) Ma,而水井沱组底部含三叶虫的黑色页岩的 Rb-Sr等时线年龄为 ( 5 30±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前寒武纪 震旦纪 年代地层 地层
下载PDF
柴北缘前震旦纪地层系统的新认识 被引量:30
13
作者 辛后田 郝国杰 +3 位作者 王惠初 陈能松 韩英善 祁生胜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2002年第2期113-119,共7页
柴北缘的变质基底具有复杂的岩石组成,除成因迥异的多期变质深成侵入体外,还包括变质程度不同的表壳岩。南带的沙柳河、鱼卡河等地出露大理岩、石英岩、含石榴石片岩和条带状斜长角闪岩等以副变质岩为主的表壳岩系,共同构成了中元古界... 柴北缘的变质基底具有复杂的岩石组成,除成因迥异的多期变质深成侵入体外,还包括变质程度不同的表壳岩。南带的沙柳河、鱼卡河等地出露大理岩、石英岩、含石榴石片岩和条带状斜长角闪岩等以副变质岩为主的表壳岩系,共同构成了中元古界沙柳河岩群;而出露在北带全吉山、德令哈等地的中高级变质表壳岩系,则为形成于古元古代并具有较强的钾质混合岩化的达肯大坂岩群。柴北缘的榴辉岩分布在南带,除以规模较小的透镜体状赋存于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中外,还和沙柳河岩群共生,但在北带的达肯大坂岩群中没有出现。全吉群的时代为南华纪至震旦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前震旦纪 沙柳河岩群 柳辉岩 变质基底 南华纪
下载PDF
中国瓶状微化石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曹芳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4-406,共3页
瓶状微化石是研究历史较短的一类微体化石,近十几年内,此类化石在我国大量发现。本文就现有资料,简介了瓶状微化石在我国的地层、地理分布及其产出特点,并叙述了国内瓶状微化石研究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 瓶状微化石 前震旦系 震旦系 中国
下载PDF
伊犁盆地生成发展概述 被引量:17
15
作者 廖世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8-114,共7页
本文对伊犁盆地的生成和发展做了初步探讨,认为它是在前震旦纪结晶基底之上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抬升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双层结构盆地,即石炭纪体内裂谷盆地,石炭纪后山间陆相盆地。
关键词 伊犁盆地 前震旦纪 结晶基底 盆地
下载PDF
赣北前震旦纪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章泽军 赵温霞 +3 位作者 秦松贤 张志 蔡雄飞 顾延生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3年第3期1-7,共7页
赣北存在近南北向(D1)、近东西向(D2)、北北西-北北东向(D3)三个世代的叠加褶皱。它们是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缓慢拼贴过程中应力向板内传递的结果,均形成于前震旦纪。从发生的时间来看,应与格林威尔造成山运动相当。
关键词 扬子板块 前震旦纪 叠加褶皱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基于航磁信息分析下扬子区及华南区基底性质 被引量:2
17
作者 丁燕云 李占奎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3-496,共4页
一般大地构造观点认为,下扬子区属于稳定的地台区,而华南区属于活动性大的造山带,二者基底性质存在差别,但通过1∶50万航磁资料统一编图,并结合对地质及其他物探资料的分析,认为二者前震旦系基底性质是相似的,应共同存在下元古界或更老... 一般大地构造观点认为,下扬子区属于稳定的地台区,而华南区属于活动性大的造山带,二者基底性质存在差别,但通过1∶50万航磁资料统一编图,并结合对地质及其他物探资料的分析,认为二者前震旦系基底性质是相似的,应共同存在下元古界或更老的结晶基底。由此也为地质界一直争论的下扬子区是否存在"刚性"基底,"华夏古陆"是否存在等焦点问题给出答案,肯定了它们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特征 基底性质 前震旦系 下扬子区 华南区
下载PDF
雪峰山地区前震旦纪大地构造演化及沉积岩相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宁 谌建国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9年第4期10-15,共6页
本区冷家溪群为奠基于结晶基底之上的陆间裂陷槽沉积的产物,强烈的武陵造山运动,使其基本固结并形成褶皱基底,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构造演化阶段。板溪群及其与之相当地层为板内被动陆缘沉积,无论是沉积性质还是变形变质作用均具有沉积盖... 本区冷家溪群为奠基于结晶基底之上的陆间裂陷槽沉积的产物,强烈的武陵造山运动,使其基本固结并形成褶皱基底,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构造演化阶段。板溪群及其与之相当地层为板内被动陆缘沉积,无论是沉积性质还是变形变质作用均具有沉积盖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相 构造演化 前震旦纪 雪峰山地区
下载PDF
天山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宜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12-216,共5页
分析天山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发现,前震旦系基岩出露区磁场多为平缓负值区;优地槽裂谷区不仅具有一般的高磁、高密度、高电阻的岩石特征,更具有"上延不是"的重要特征,这可区别于造山缝合带和古老基岩出露区。据此,笔者认为,准噶... 分析天山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发现,前震旦系基岩出露区磁场多为平缓负值区;优地槽裂谷区不仅具有一般的高磁、高密度、高电阻的岩石特征,更具有"上延不是"的重要特征,这可区别于造山缝合带和古老基岩出露区。据此,笔者认为,准噶尔盆地安集海地区有一南北走向的磁力高,并具有"上延不衰"的特点,应该是裂谷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地区 前震旦纪 地层 造山缝合带 地球物理场
下载PDF
鄂西渝东及邻区寒武系盐下层烃源演变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晓凤 冯畅 +4 位作者 丁青 郭战峰 盛贤才 文可东 吉婧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38,共10页
鄂西渝东及邻区广泛分布中寒武统覃家庙组膏盐岩层。膏盐岩层之下的下寒武统石龙洞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是本区的重点勘探层系。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天河板组—牛蹄塘组是本区的两套烃源岩,但因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高,这两套勘... 鄂西渝东及邻区广泛分布中寒武统覃家庙组膏盐岩层。膏盐岩层之下的下寒武统石龙洞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是本区的重点勘探层系。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天河板组—牛蹄塘组是本区的两套烃源岩,但因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高,这两套勘探层系中的烃源一直受质疑。对高—过成熟阶段烃源灶因性质演变所形成的气源接替效应分析表明,烃源灶具有印支期以前的干酪根裂解型与印支—燕山期的油裂解型两种类型的烃源。碳、氧、锶等稳定同位素标记物的流体行为轨迹追踪,进一步证实本区存在多期次的烃源充注,且有效供烃量巨大,计算表明,灯影组和石龙洞组的最大有效供烃量分别为155 548.9×10~8m^3和589 255.76×10~8m^3,认为本区具有较大的天然气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 寒武系 盐下油气藏 烃源岩 烃源灶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鄂西地区 渝东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