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aeomagnetic Study on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Candidate Stratotype Section at Meishucun, Yunnan
1
作者 Liang Qizhong Fang Wu Rob Van der Voo Yun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 Kunming,Yunnan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MI.48109-1063, U.S.A. Liu Linq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1期97-108,共12页
The Meishucun secton has been recommended as an international candidate stratotype secton of the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palaeomagnetic study on the section. A total of159 palaeomagnetic... The Meishucun secton has been recommended as an international candidate stratotype secton of the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palaeomagnetic study on the section. A total of159 palaeomagnetic samples were successively collected from the platform-facies sequence of carbonates andphosphates at the section.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results indicate a great majority of the rocks at the sectionhave been strongly overprinted by recent magnetic field, but 57 samples have preserved remanentmagnetization with antipodal directions (mean D/I=4.2°/ 7.1°, K=9, α_(95) = 6.6°). Baaed on calculation,the location of the palaeomagnetic pole was at 68.8°N and 270.7°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ny palaeopolesobtained from younger Phanerozoic rocks in South China. The results reveal a polarity zonation which in-cludes at least 9 reversal events. A comparison of China's magnetostratigraphic records with those fromSiberia, Australia and the western U.S.A. shows that all the sec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polarity re-vers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NAN Palaeomagnetic Study on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Candidate Stratotype Section at Meishucun
下载PDF
A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at Meishucun Section of Jinning, Yunnan, China
2
作者 Luo Huilin Jiang Zhiwen +3 位作者 Wu Xiche Ouyang Lin Song Xueliang Xue Xiaofeng Yun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97-207,共11页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report on the latest results in litho-, bio-, and chrono-stratigraphy obtained fromthe authors'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Meishucun section during 1987-1988. More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s...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report on the latest results in litho-, bio-, and chrono-stratigraphy obtained fromthe authors'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Meishucun section during 1987-1988. More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studyof the microtexture of Lapworthella and some new materials of trace fossils. Phycodes pendum Seilacher, animportant index for correlation, was also discovered in the Zhongyicun Member. In the Yu' anshan Membermany worms, medusas and arthropods of the Chengjiang fauna have been found by other workers. Asupplemental study was made on the fossil zones of the Meishucunian stage. Based on new isotopic data, theage of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should now be 597 Ma. It is further suggested that point 'B' re-mains as an optimum selection for defining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A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at Meishucun Section of Jinning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充填层序及沉积样式演化
3
作者 罗少辉 王蓉英 +5 位作者 岳勇 李斌 魏华动 金仙梅 姜忠正 曹杨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6,共13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存在的古隆起陆棚相分歧,利用锆石U-Pb(铀-铅同位素测年)年龄、井-震联合开展了寒武系层序充填与沉积演化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巴楚隆起,寒武系直接覆盖在克拉通结晶基底之上,寒武系沉积充填与前寒武系结构呈... 针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存在的古隆起陆棚相分歧,利用锆石U-Pb(铀-铅同位素测年)年龄、井-震联合开展了寒武系层序充填与沉积演化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巴楚隆起,寒武系直接覆盖在克拉通结晶基底之上,寒武系沉积充填与前寒武系结构呈“镜像”关系。受前寒武系地形、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控制,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发育4个Ⅱ级层序,分别为寒武系层序1(玉尔吐斯组—肖尔布拉克组)、寒武系层序2(吾松格尔组—沙依里克组)、寒武系层序3(阿瓦塔格组)、寒武系层序4(下丘里塔格群),共包含7个沉积相、10个沉积亚相。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层序1—寒武系层序3早、中寒武世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塔西南坳陷沉积相为台地—缓坡—斜坡—深水陆棚相沉积,表现为向海凝缩减薄的沉积特征并发育寒武系烃源岩;寒武系层序4晚寒武世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主体演化为局限台地,塔里木盆地西台东盆沉积格局正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 寒武系 前寒武系 层序充填 沉积演化
下载PDF
SIMS U-Pb zircon age of a tuff layer in the Meishucun section, Yunnan, southwest China: Constraint on the age of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被引量:28
4
作者 RiXiang Zhu XianHua Li +4 位作者 XianGuang Hou YongXin Pan Fei Wang ChengLong Deng HuaiYu H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9期1385-1392,共8页
Determination of the age of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is critical in understanding early evolution of life on Earth. SIMS U-Pb zircon analyses of the Bed 5 tuff layer of the Meishucun section were carried out ... Determination of the age of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is critical in understanding early evolution of life on Earth. SIMS U-Pb zircon analyses of the Bed 5 tuff layer of the Meishucun section were carried out closely following the guidance of c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shucun SECTION U-Pb GEOCHRONOLOGY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原文传递
Sm-Nd Isotopic Signatur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Seawater in China
5
作者 杨杰东 孙卫国 +1 位作者 王银喜 王宗哲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4年第10期1242-1251,共10页
Sm-Nd isotopic determination on small shelly fossils and collophanites collected from 3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sections,namely Meishucun of Jinning in Yunnan,Maidiping of Emei in Sichuan and Wushi of Kalpin in ... Sm-Nd isotopic determination on small shelly fossils and collophanites collected from 3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sections,namely Meishucun of Jinning in Yunnan,Maidiping of Emei in Sichuan and Wushi of Kalpin in Xinjiang,shows that the seawater masses of these three remotely separated areas were co-oceanic in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transitional period,with a common seawater ε_(Nd)(T) val- ue of -6.6±0.5.The ε_(Nd)(T) value of the China's seawater ranges from -5.7 to-6.6 during the period from 610 Ma B.P.to 500 Ma B.P.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re could be an 'Asiaustralian Ocean' be- sides the Panthalassa Ocean and the Iapetus Ocean at that time,and the China's seawater possibly belonged to the Asiaustralian Ocean.The Sm-Nd model age of the determined samples is about 1.8 Ga,which reflects the mean age of the continental source areas around the China's sea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paleo-ocean FOSSIL ISOTOPE
原文传递
华南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建阶层型和界线层型新资料 被引量:11
6
作者 唐烽 高林志 +2 位作者 尹崇玉 王约 顾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50-2162,共13页
新元古代与寒武纪之交,即伊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地质突变期,出现了一系列地质环境变化事件和生物快速演化事件。云南东部位于扬子地区西南缘,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期属于开放式浅水台地至台缘斜坡环境,是... 新元古代与寒武纪之交,即伊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地质突变期,出现了一系列地质环境变化事件和生物快速演化事件。云南东部位于扬子地区西南缘,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期属于开放式浅水台地至台缘斜坡环境,是中国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与底寒武统基本连续沉积的典型地区,也曾是中国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近年来,在此新发现了更为丰富的宏体藻类化石、遗迹化石和伊迪卡拉生物群的疑似后生动物化石等(江川生物群),以及大量以条带状Shaanxilithes为代表的宏体化石层。相关剖面自下而上从灯影组至磷矿沉积层(中谊村段)出露有连续的宏体化石记录,研究后可以细分伊迪卡拉系顶部灯影峡阶的化石带,并与底寒武统晋宁阶、梅树村阶对接,具有作为标准层型剖面的较大潜力,为伊迪卡拉纪末期年代地层单位的建阶分层、对比及确立层型剖面,以及与寒武纪最早期年代地层的界线划分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层 宏体化石组合 标志化石 末阶层型 界线层型
下载PDF
再论滇东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剖面 被引量:24
7
作者 钱逸 何廷贵 蒋志文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5-240,321,共16页
本文论述了滇东滇池断裂带以东以及滇东北地区连续完整的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地层剖面自下而上的层序是旧城段、白岩哨段、“小歪头山段”、待补段、中谊村段、大海段、石岩头段、玉案山段。论证了晋宁王家湾剖面待补段位于“小歪头山... 本文论述了滇东滇池断裂带以东以及滇东北地区连续完整的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地层剖面自下而上的层序是旧城段、白岩哨段、“小歪头山段”、待补段、中谊村段、大海段、石岩头段、玉案山段。论证了晋宁王家湾剖面待补段位于“小歪头山段”之上;晋宁梅树村剖面“小歪头山段”磷质条带中的小壳化石是中谊村段向下渗漏的产物,它在岩性上与白岩哨段无多大区别,可归入同一地层段范畴,恢复原命名的白岩哨段涵义。论述了以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为代表的滇池断裂带以西地区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地层剖面有沉积间断,缺失了待补段沉积和大海段上部的瘤状白云岩,从而增补了梅树村阶大海段的一个化石带Heraultipegmayunnanensis,基本上肯定了梅树村阶有四个化石组合带。最新研究表明,滇东前寒武系与寒武系最佳界线地层剖面应是滇东北会泽雨碌和大海剖面。滇东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的界线应放在中谊村段与待补段之间,即最古老的小壳化石组合之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学 层型剖面 前寒武纪 寒武纪 界线
下载PDF
湘西地区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碳酸盐-硅泥质沉积体系的截然转换:地层-沉积样式,形成机理及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汪建国 陈代钊 +2 位作者 严德天 韦恒叶 遇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41,共15页
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历史演化的重要阶段之一,不仅纪录了后生动物的产生、灭绝以及加速分异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海洋地球化学明显的变化、长期全球性海洋缺氧等。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时期地球表层环境演变及动力机制,我们... 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是地球历史演化的重要阶段之一,不仅纪录了后生动物的产生、灭绝以及加速分异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海洋地球化学明显的变化、长期全球性海洋缺氧等。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时期地球表层环境演变及动力机制,我们对湘西地区台地—盆地转换带不同沉积类型及空间变化进行了重点解剖,发现寒武纪最早期该地区在台—盆转换带上,碳酸盐岩与硅质岩地层呈现一种截然接触,显示硅岩的形成受张性同生断层控制;该带内硅质岩成分、结构独特,主要有富管、孔丘状硅质岩、漏斗状/楔状硅质岩和脉状硅质岩体,为深部富硅热液流体沿(同生)断裂向上运移到海底喷流后沉淀(硅烟囱)而形成的一套硅质沉积。此带向盆地方向,主要发育层状硅质岩,反映热液活动衰减而海水影响增强。考虑到扬子北缘及南缘台—盆转换带的硅质岩广泛分布,因此,热液活动很有可能沿着台地边缘发育,规模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热液来源的富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还原性流体和温室气体进入海洋或大气,加速气候变暖以及海洋缺氧和富营养化。热液活动后期,由于地壳热力衰减、盆地沉降导致大规模海平面上升,深部富营养盐随上升洋流被输送至浅部,促使生物产率得到极大地提高,进而形成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黑色岩系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寒武纪转折期 碳酸盐岩 硅质岩 同生断层 热液活动
下载PDF
湘、黔地区前寒武——寒武纪过渡时期硅质岩生成环境研究 被引量:40
9
作者 江永宏 李胜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2-629,共8页
湘、黔地区张家界、遵义一带分布有黑色岩系型Ni-Mo-PGE矿床,硅质岩作为矿化体标志之一。对黑色岩系中硅岩的地质产状、标型特征、成因意义的研究均反映了热水成因,其生成时的热水环境温度变化为80 ~98 ℃。硅的稳定同位素δ30Si值( -0&... 湘、黔地区张家界、遵义一带分布有黑色岩系型Ni-Mo-PGE矿床,硅质岩作为矿化体标志之一。对黑色岩系中硅岩的地质产状、标型特征、成因意义的研究均反映了热水成因,其生成时的热水环境温度变化为80 ~98 ℃。硅的稳定同位素δ30Si值( -0·5‰^-0·3‰)清楚地反映湖南张家界三岔硅质岩形成环境属于特殊的较深水海槽类型,并总体与武陵期基性、超基性岩类在黑色岩系物质供应方面所可能起的积极作用有关。而湖南三岔硅质岩的氧同位素不仅与美国阿拉斯加De Long山海底喷流沉积的氧同位素组成比较接近,与湘西北慈利层状硅岩的变化区间(18·12‰~22·55‰)以及中国秦岭凤太硅岩的变化区间(18·74‰~22·05‰)吻合,应为热水喷流沉积型。热水矿化也为Ni、Mo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经过投点研究证实,本区硅质岩主要是热水沉积物区的硅质岩;;是富硫化物层多种成矿元素沉淀高峰期前后出现的富硅质热卤水活动的遗迹。而通过依据自生矿物组合对黑色岩系型镍钼铂族多金属矿化作用介质的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进行了恢复;;证明包括后生阶段的硫化物-方解石细脉;;成岩成矿均对应着一定的介质条件;;本区域硅质岩生成于微碱性的介质环境;;硅质岩的介质pH≈7·0 ~7·8 ;; Eh≈0·0 ~0·1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黔地区 前寒武-寒武纪 硅质岩 生成环境
下载PDF
华中西南区一条国际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补充剖面(英文) 被引量:9
10
作者 钱逸 朱茂炎 +2 位作者 李国祥 蒋志文 Heyo Van Iten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6,共8页
1992年 ,全球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确定在加拿大纽芬兰东南幸运角剖面 ,并以遗迹化石带Trichophycuspedium的底作为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点。但是 ,幸运角剖面主要是以硅质碎屑岩相为主 ,难以与含有丰富小壳化石和具... 1992年 ,全球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确定在加拿大纽芬兰东南幸运角剖面 ,并以遗迹化石带Trichophycuspedium的底作为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点。但是 ,幸运角剖面主要是以硅质碎屑岩相为主 ,难以与含有丰富小壳化石和具有可对比的稳定同位素资料的碳酸盐相界线剖面进行对比。为此 ,提出我国云南会泽大海附近的一条以碳酸盐相为主的剖面作为全球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的补充剖面。理由是 (1)在大海剖面上 ,震旦系灯影组白岩哨段、待补段和下寒武统牛家菁组的中谊村段 ,大海段之间为整合接触 ;(2 )早寒武世早期地层单元含有丰富的小壳化石并且可划分出 4个小壳化石组合带 ;(3)利用碳同位素资料可以将大海剖面与许多其它剖面相当地层对比 ;(4 )著名的梅树村剖面离大海剖面不远 ,它们均含有丰富的小壳化石和遗迹化石 ,两者易于对比。文章进一步认为寒武系的下界放在第Ⅰ小壳化石组合带 (Anabaritestrisulcatus Protohertzinaanabarica)的底 ,相当于大海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系 寒武系 界线 补充层型 云南省 华中西南区 化石组合带
下载PDF
全球前寒武—寒武系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斐然 张颖 +2 位作者 徐祖新 谭程 周肖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74-989,共16页
前寒武—寒武系油气作为我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阿曼和东西伯利亚盆地为例,阐述全球典型前寒武—寒武系古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为国内前寒武—寒武系油气勘探... 前寒武—寒武系油气作为我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阿曼和东西伯利亚盆地为例,阐述全球典型前寒武—寒武系古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为国内前寒武—寒武系油气勘探取得进一步突破提供参考。阿曼和东西伯利亚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盆地初始裂陷作用区,受埋深及地温梯度控制,在志留纪或泥盆纪之前就已大量生油;储集层岩性以砂岩为主,分布面积广,受表生风化淋滤、胶结物溶蚀及构造裂缝改造等后期作用影响,可形成优质区域性储层;优质的区域性盖层是前寒武—寒武系古老油气藏得以保存的关键性因素,盆地膏盐岩累计厚度都超过1 000m。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深层含油气层系,同国外古老含油气盆地相比,同样具有多套高丰度优质烃源岩生烃、厚层区域性膏盐岩封堵及长距离运移、多层系成藏特征,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寒武系 阿曼盆地 东西伯利亚盆地 石油地质特征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的硅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延河 万德芳 +1 位作者 蒋少涌 钟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Z1期75-84,共10页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是研究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最重要的国际候选剖面之一。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硅同位素在剖面中的变化规律;指出在“B点”—“C点”之间有海底喷气活动存在,“界线粘土层”为火山成因。“C...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是研究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最重要的国际候选剖面之一。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硅同位素在剖面中的变化规律;指出在“B点”—“C点”之间有海底喷气活动存在,“界线粘土层”为火山成因。“C点”附近点δ ̄(13)C、δ ̄(18)O负异常与大量生物活动有关,而非“灾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线粘土层 云南梅树村 硅同位素
下载PDF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硅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延河 万德芳 +1 位作者 蒋少涌 钟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79-187,共9页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是研究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最重要的国际候选剖面之一。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硅同位素在剖面中的变化规律,指出“C”点附近“界线粘土层”为火山成因,“B”点至“C”点之间有海底喷气活动;“C”... 云南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是研究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最重要的国际候选剖面之一。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硅同位素在剖面中的变化规律,指出“C”点附近“界线粘土层”为火山成因,“B”点至“C”点之间有海底喷气活动;“C”点附近的δ^(13)C,δ^(18)O负异常与生物大量活动有关,而非“灾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寒武纪 界线 硅同位素 地层
下载PDF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研究述评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国祥 钱逸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7-296,共10页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近 2 0年来才相继发现的一类微体化石 ,主要产于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和震旦系陡山沱组的含磷地层。研究初期其生物亲缘就存在动植物之争 ,但多数专家将其作为分类位置未定的球状化石。近年来 ,由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部分...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近 2 0年来才相继发现的一类微体化石 ,主要产于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和震旦系陡山沱组的含磷地层。研究初期其生物亲缘就存在动植物之争 ,但多数专家将其作为分类位置未定的球状化石。近年来 ,由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具有后生动物胚胎发育序列的特征 ,认为它们可能是刺细胞动物或两侧对称动物的胚胎化石 ,从而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 ,尤其是藻类和疑源类专家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在总结球状化石研究进程的基础上 ,对其当前的研究焦点 ,如归属问题、后生动物胚胎化石、保存机制及分类命名 ,进行了简略的评述 ;同时 ,简要介绍了其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化 球状化石 动物胚胎化石 寒武纪
下载PDF
湘西震旦—寒武纪交替时期古海洋环境的恢复 被引量:35
15
作者 吴朝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B08期45-57,共13页
前寒武纪至寒武纪的交替时期是地质史和生命史的重要转折。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发育了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的黑色岩系。文中运用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湘西黑色岩系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干酪根的结构以及... 前寒武纪至寒武纪的交替时期是地质史和生命史的重要转折。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发育了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的黑色岩系。文中运用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湘西黑色岩系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干酪根的结构以及碳同位素的组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讨论了黑色岩系的形成条件 ,恢复了震旦纪 /寒武纪地史转折期的古环境。研究认为 ,湘西地区在晚震旦世和早寒武世地史转折期的生物爆发和高有机质的产率是形成缺氧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沉积环境 震旦纪 寒武纪 古海洋环境
下载PDF
桂东北较深水相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的硅质微生物岩 被引量:13
16
作者 胡杰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1-305,共15页
扬子地台东南缘较深水相区的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地层为一套以硅质岩和硅质碎屑岩为主的黑色岩系沉积。过去对这套硅质岩的沉积模式有多种解释,而且由于生物化石的匮乏而很难确定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的位置。桂东北地区三江剖面前寒武... 扬子地台东南缘较深水相区的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地层为一套以硅质岩和硅质碎屑岩为主的黑色岩系沉积。过去对这套硅质岩的沉积模式有多种解释,而且由于生物化石的匮乏而很难确定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的位置。桂东北地区三江剖面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地层老堡组硅质岩中保存有良好的微生物岩。在根据有机碳同位素和微体化石确定的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之下,微生物岩以叠层石-凝块石组合为标志,具有与台地相同期地层类似的特征;在界线之上,则以集群出现的球形至椭球形石英质微球体组合和典型的微生物膜沉积结构为主要特征。微生物席/膜的硅化可能是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较深水相硅质岩沉积的重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硅质岩 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 有机碳同位素 老堡组 广西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东北兴蒙—吉黑造山带贝加尔运动、萨拉伊尔运动、兴凯运动及泛非运动等之比较 被引量:5
17
作者 苑凤华 彭玉鲸 +1 位作者 周晓东 李文锁 《吉林地质》 2012年第4期1-7,27,共8页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东北兴蒙—吉黑造山带及毗邻地域发生在前寒武纪末期或寒武纪的一场造山运动,一直为国内外地质学家所关注。先后提出过:贝加尔运动、萨拉伊尔运动、兴凯运动、泛非运动等来描述或界定这场伟大的造山作用。本文综合...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东北兴蒙—吉黑造山带及毗邻地域发生在前寒武纪末期或寒武纪的一场造山运动,一直为国内外地质学家所关注。先后提出过:贝加尔运动、萨拉伊尔运动、兴凯运动、泛非运动等来描述或界定这场伟大的造山作用。本文综合区域已有实际资料: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磨拉石建造出现的时限,造山花岗岩的测年数据,变质热事件的记录,构造活动残留的遗迹等,界定该期构造运动相对最符合贝加尔运动或兴凯运动创建之原意。而创建兴凯运动的典型区,其时限的可确定性和认知度尤佳,故建议在这诸多用语中,精选"兴凯运动"一语为最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末期或寒武纪 造山运动 中国东北
下载PDF
事件地层学——建立地层界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靖舟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6-15,共10页
本文首先认为,事件地层学是建立地层界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由此建立的界线是自然的、真实的。由于事件的等时性,这种界线也代表了特定范围内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另一方面,认为地层界线的范围或级别应取决于相应地质事件的范围和强度;... 本文首先认为,事件地层学是建立地层界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由此建立的界线是自然的、真实的。由于事件的等时性,这种界线也代表了特定范围内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另一方面,认为地层界线的范围或级别应取决于相应地质事件的范围和强度;一般来说,全球性事件可用于建立全球性或级别较高的界线,区域性事件可用于建立区域性或级别中等的界线,地方性事件可用于建立地方性或级别较低的界线。据此,还建议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置于云南梅树村剖面的“A”点,即小壳化石Anabarites-Protohertzina组合带之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学 地层界线
下载PDF
全球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藏地质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刚 白国平 +3 位作者 高平 马生晖 陈君 邱海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8-966,共9页
近年来,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资源在全球油气勘探领域越来越受重视。位于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盆地、中东的阿曼盆地以及我国的四川盆地前寒武系—下寒武统的原生油气藏储量最为丰富。以这3个盆地为例,系统全面地阐释全球前寒武系... 近年来,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资源在全球油气勘探领域越来越受重视。位于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盆地、中东的阿曼盆地以及我国的四川盆地前寒武系—下寒武统的原生油气藏储量最为丰富。以这3个盆地为例,系统全面地阐释全球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藏的地质及其分布特征,以期为古老层系油气勘探的进一步突破提供参考。全球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藏油气探明和控制储量已达30090 MMboe(4.12×10^(8) t油当量),其中84.2%分布于东西伯利亚盆地,而阿曼盆地和四川盆地分别占8.9%和6.5%。烃源岩以海相泥页岩、碳酸盐岩为主,整体处于低熟—过熟阶段,且大部分分布于构造低部位;储集岩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早期白云岩化作用、表生淋滤作用和油气早期充注是古老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重要机制;深层和超深层古老层系的油气大部分储于碳酸盐岩中。同时,广泛发育的优质区域性盖层是油气得以有效保存的一个重要因素。自生自储成藏模式、源储相邻近源成藏模式和源储相隔“远”源成藏模式构成了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前寒武系—下寒武统 东西伯利亚盆地 阿曼盆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华南埃迪卡拉(震旦)系顶部地层划分及与寒武系界线FAD分子的选择 被引量:9
20
作者 顾鹏 钟玲 +4 位作者 张国栋 宋思存 唐烽 凌茂前 高林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9-465,共17页
"雪球事件"以来,早期生命呈现多层次、大规模的加速演化,到寒武纪前夕,生命大爆发达到高潮;在生命剧烈演替的同时,地球环境标志也发生着响应,碳同位素剧烈漂移,并且与各个生命演化节点相对应。但是在划分最重要的地质界线,埃... "雪球事件"以来,早期生命呈现多层次、大规模的加速演化,到寒武纪前夕,生命大爆发达到高潮;在生命剧烈演替的同时,地球环境标志也发生着响应,碳同位素剧烈漂移,并且与各个生命演化节点相对应。但是在划分最重要的地质界线,埃迪卡拉(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及界线层型和点位("金钉子",GSSP)确立的问题上迄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以遗迹化石Treptichnus pedum作为该GSSP的标志化石,因其跨系、跨阶产出,生物延限长,因而在全球的生物地层划分对比中(特别在西伯利亚和中国华南地区)一直质疑声不断,而且以遗迹化石作为标志化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中国华南地区两类古老的宏体化石——矿化管状的Cloudina和条带状的Shaanxilithes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很好的对比,并且这两种实体化石的出现都对应着碳同位素的明显正漂移。本文通过研究华南震旦系顶部化石带的地层分布和地理分布,综合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点和系统演化意义,深入探讨了Cloudina和Shaanxilithes作为寒武系底界标志化石所具备的潜力,对埃迪卡拉(震旦)纪—寒武纪地层界线划分和层型选择提出了更为理想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震旦)系—寒武系 标志化石 遗迹化石 宏体化石 Shaanxilithes Cloud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