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on Oxygenation and Intrapulmonary Shunt during One Lung Ventila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Mehmet I. Buget Zerrin Sungur +3 位作者 Berker Ozkan Mesut Yornuk Fatma Demircan Mert Senturk 《Ope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15年第7期135-141,共7页
Background: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dexmedetomidine on oxygenation during one-lung ventilation has not been studied. The hypothesis of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was that dexmedetomidine would... Background: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dexmedetomidine on oxygenation during one-lung ventilation has not been studied. The hypothesis of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was that dexmedetomidine would be associated with an improvement in oxygenation during one-lung ventilation. The secondary outcome was the change in the intrapulmonary shunt.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undergoing one-lung ventilation were included. Patients in Group D (n = 15) received a bolus dose of 1 μg·kg-1 dexmedetomidine at 10 min after induction of anaesthesia followed by an infusion of 0.4 μg·kg-1·hr-1 that was stopped at the end of the surgery,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Group C, n = 15) were given saline at the same dosage. Vital signs, PaO2, and pulmonary shunting (Qs/Qt) were compared. Results: During one-lung ventilation, the PaO2 in Group 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Qs/Q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to Group C (PaO2, 203.7 ± 42.3 mmHg vs. 173 ± 37.6 mmHg [P = 0.04] and Qs/Qt 19.8% ± 4.5% vs. 31% ± 2.4% [P < 0.0001], Group D and Group C,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dexmedetomidine achieved an improvement in oxygenation during one-lung ventilation. This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 in pulmonary shunt. Use of intraoperative dexmedetomidine during thoracic surgery can be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XMEDETOMIDINE one-lung ventilation intrapulmonary shunt
下载PDF
术中七氟烷维持麻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率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业文 刘树鹏 +1 位作者 张全意 叶婷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0期1379-1384,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术中七氟烷维持麻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七氟烷、丙泊酚、单肺通气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 目的系统评价术中七氟烷维持麻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七氟烷、丙泊酚、单肺通气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3月。由2名独立的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提取肺内分流率、动脉血氧分压等数据。最后应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s,包括244例患者,其中七氟烷组122例,丙泊酚组122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七氟烷组肺内分流率增加值高于丙泊酚组(MD=1.90,95%CI 0.61~3.19,P=0.004)。两组动脉血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23,95%CI-10.78~15.24,P=0.740)。结论对于行单肺通气患者,与丙泊酚相比,七氟烷维持麻醉可提高患者肺内分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内分流 七氟烷 丙泊酚 单肺通气 META分析
下载PDF
单肺通气所致肺内分流的研究
3
作者 王业文 张全意 燕厚永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34期175-180,共6页
目前单肺通气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胸科手术的麻醉。但单肺通气会导致肺内分流的骤然增加,肺内分流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危害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肺内分流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是机体主要的保护性代偿机制,增... 目前单肺通气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胸科手术的麻醉。但单肺通气会导致肺内分流的骤然增加,肺内分流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危害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肺内分流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是机体主要的保护性代偿机制,增强HPV的作用和降低对HPV作用的抑制是术中改善肺内分流的关键。术中常用的多种药物会对HPV产生影响,不同的呼吸参数也会影响肺内分流的变化。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单肺通气所致肺内分流的不良影响、代偿机制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保障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低氧血症
下载PDF
地氟烷与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
4
作者 沈健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3期137-141,共5页
目的:分析和对比地氟烷与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单肺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地氟烷麻醉,观察组应用七... 目的:分析和对比地氟烷与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单肺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地氟烷麻醉,观察组应用七氟烷麻醉,对比两组麻醉前、麻醉30 min后肺内分流率、心率、平均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麻醉起效时间、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麻醉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30 min后,对照组肺内分流率显著低于麻醉前,心率、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肺内分流率、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术后麻醉苏醒时间长于对照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地氟烷相比,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不良反应更少,但七氟烷麻醉起效相对较慢,且麻醉苏醒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氟烷 七氟烷 吸入麻醉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下载PDF
异丙酚对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流 周建美 +1 位作者 陈启智 吕志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单肺通气(OLV)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观察组用异丙酚6~12mg·kg-1·h-1静注,对照组用不抑制HPV、对Qs/Qt无影响的普鲁卡因40~...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单肺通气(OLV)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观察组用异丙酚6~12mg·kg-1·h-1静注,对照组用不抑制HPV、对Qs/Qt无影响的普鲁卡因40~60mg·kg-1·h-1静滴。观察两组OLV不同时期Qs/Qt、PaO2、PvO2、PaCO2和pH值变化。结果:OLV时两组病人Qs/Qt明显升高,PaO2明显下降(P<0.01),PvO2、pH、PaCO2无明显变化。OLV时,两组病人的Qs/Qt和PaO2组内不同时值或组间同时值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不抑制OLV时HPV,对Qs/Qt无明显影响,OLV时无低氧、高碳酸血症和酸碱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及动脉氧分压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丽丽 张野 +3 位作者 李云 翁立军 陈齐 蒋玲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1-1294,共4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食管癌手术中单肺通气(OLV)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分压(PaO:)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左经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年龄25-65(57.2±8.5)岁,术前检查心肺功能良...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食管癌手术中单肺通气(OLV)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分压(PaO:)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左经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年龄25-65(57.2±8.5)岁,术前检查心肺功能良好,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Dex组和生理盐水(Ns)组,Dex组麻醉诱导给予Dex负荷量0.6μg/kg,给药时间10min,0.4μg/(kg·h)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min;NS组:给于等量生理盐水泵注。采集麻醉诱导后侧卧位双肺通气30min(T1)、OLV30min(T2)、OLV60min(T3)、OLV90min(T4)、恢复双肺通气(TLV)30min(T5)时桡动脉和颈内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值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记录PaO2值。结果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两组T2-4时PaO2显著降低,Qs/Qt显著升高(P〈0.05);与T1时比,Ns组t5时PaO2显著降低,Qs/Qt显著升高(P〈0.05),Dex组T5时PaO2和Qs/Q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Dex组T5时PaO2升高,Qs/Qt降低(P〈0.05)。结论Dex在食管癌手术患者中能明显改善恢复TLV后PaO2及Qs/Q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下载PDF
单肺或双肺通气对人工气胸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内分流率及氧合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梦虓 余潇 +1 位作者 熊章荣 庞倩芸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2629-2633,共5页
目的 观察单肺或双肺通气对人工气胸下行胸腹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内分流率和氧合的影响。方法 筛选2015年1-12月我院胸外科60例人工气胸下行胸腹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肺通气组[O组,n=30,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487... 目的 观察单肺或双肺通气对人工气胸下行胸腹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内分流率和氧合的影响。方法 筛选2015年1-12月我院胸外科60例人工气胸下行胸腹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肺通气组[O组,n=30,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4873(60±13)岁,体质量4873 kg]和双肺通气组[T组,n=30,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4474(58±16)岁,体质量5071 kg]。2组均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在术前(T1),人工气胸20(T2)、40(T3)、60 min(T4)及术毕(T5)采集桡动脉血和右心房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intrapulmonary shunt fraction,Qs/Qt)及氧合指数(Pa O2/Fi O2)。同时监测、对比血流动力学指标,术中肺萎陷质量。结果 人工气胸期间(T2T4):2组Qs/Qt较T1时明显增高(P〈0.05),PaO2/ FiO2较T1明显降低(P〈0.05),Pa CO2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T2T4时T组Qs/Qt[(27.5±8.2)%、(28.9±7.8)%、(26.6±6.4)%]较O组[(33.8±7.5)%、(39.4±8.6)%、(36.1±7.1)%]明显降低(P〈0.05),PaO2、PaO2/ FiO2[(202±53)、(215±46)、(223±47)mm Hg]较O组[(161±40)、(149±54)、(157±39)mm Hg]升高(P〈0.05),Pa 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肺萎陷质量较T组好(P〈0.05)。结论 双肺通气较单肺通气对人工气胸下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内分流影响较小,氧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或双肺通气 人工气胸 胸腹腔镜 肺内分流率 氧合指数
原文传递
支气管堵塞管行左下肺叶隔离对患者肺内分流及氧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叶靖 古妙宁 +2 位作者 张朝群 蔡开灿 蔡瑞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44-2247,2250,共5页
目的比较支气管堵塞管(BB)行左下肺叶隔离与左双腔支气管导管(DLT)行右单肺通气对肺功能正常患者肺内分流(Qs/Qt)和氧合作用影响的差异。方法拟行左侧剖胸下段食管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成BB组和DLT组,每组各18例。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诱导... 目的比较支气管堵塞管(BB)行左下肺叶隔离与左双腔支气管导管(DLT)行右单肺通气对肺功能正常患者肺内分流(Qs/Qt)和氧合作用影响的差异。方法拟行左侧剖胸下段食管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成BB组和DLT组,每组各18例。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诱导后,BB组插入ID8.0单腔气管导管,纤维支气管镜引导9FrCoopdech BB置入左下肺叶支气管,DLT组插入左DLT。两组均作双肺间歇正压通气,20min后摆放右侧卧位,DLT组行右单肺通气,BB组对堵塞管套囊充气行右肺和左上肺叶通气。于双肺通气后20min(T1),右单肺通气或右肺和左上肺叶通气后20min(T2),开胸见左肺或左下肺叶完全萎陷后(T3),术毕拔出气管导管前(T4)抽取足背动脉血及右心房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Qs/Qt。并请手术医生在开胸后即刻评价术野清晰度。术后第1天作动脉血气分析和胸片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术野评价,各时点pH、PaCO2、血红蛋白,T1的Qs/Qt、PaO2、PO2、氧合指数无统计学差异。在T2~T4时点,BB组的Qs/Qt低于DLT组,PaO2、PO2、氧合指数高于DLT组(P<0.05或0.01)。BB组术后无肺不张病例,DLT组有2例发生左下肺不张。BB组术后第1天的PaO2、氧合指数高于DLT组,术后住院天数比DLT组短(P<0.01)。结论支气管堵塞管行左下肺叶隔离能在左侧剖胸下段食管手术中减少患者的肺内分流、改善术中术后的氧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叶隔离 支气管堵塞管 单肺通气 双腔支气管导管 肺内分流
下载PDF
七氟烷预处理或后处理对胸外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红芹 王地萍 +2 位作者 黎平 肖维 徐璐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0期3991-3993,3996,共4页
目的探讨七氟烷预处理或后处理对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LV)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8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OLV的患者分为4组:全凭静脉组(P组),七氟烷预处理组(S1组),七氟烷后处理组(S2组),七氟烷全程吸入组(S3组),每组20例。在麻醉诱导前(T0... 目的探讨七氟烷预处理或后处理对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LV)患者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8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OLV的患者分为4组:全凭静脉组(P组),七氟烷预处理组(S1组),七氟烷后处理组(S2组),七氟烷全程吸入组(S3组),每组20例。在麻醉诱导前(T0)、OLV前(T1)即七氟烷预处理30min后、OLV 30min(T2)、OLV 60min(T3)、OLV结束前(T4)、OLV结束后30min(T5)采集桡动脉及右心房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相关的临床数据。结果 OLV期间,4组患者氧分压较双肺通气时明显降低(P<0.05),但4组间的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肺内分流较双肺通气时明显增加(P<0.05),但S1、S2、S3组的肺内分流较P组低(P<0.05),S1、S2、S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预处理、后处理全程处理能降低OLV患者肺内分流,但3种处理方式之间无显著差异,也不能明显提高动脉氧分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胸科手术
下载PDF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林文前 李伟 +1 位作者 曾维安 钟忠键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21-123,共3页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 (Qs/Qt)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 3 0例随机分为两组 :全麻复合硬膜外组 (A组 )和全麻组 (B组 )。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双肺通气 2 0分钟、单肺通气 15、3 0分钟时采动...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 (Qs/Qt)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 3 0例随机分为两组 :全麻复合硬膜外组 (A组 )和全麻组 (B组 )。两组病人分别于麻醉前、双肺通气 2 0分钟、单肺通气 15、3 0分钟时采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 ,并计算出Qs/Qt等。结果 单肺通气时 ,两组病人Qs/Qt较双肺通气时显著增加 (P <0 0 1) ,PaO2 显著降低 (P <0 0 5 )。单肺通气 15、3 0分钟时 ,A组病人Qs/Qt显著大于B组 (P <0 0 1) ,PaO2 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麻醉期间A组病人心率亦显著慢于B组 (P <0 0 5 )。结论 单肺通气期间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引起Qs/Qt增加 ,PaO2 降低 ,可能与硬膜外阻滞削弱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机制 (H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通气 全身麻醉 硬膜外阻滞 肺内分流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机制 hpv
下载PDF
不同吸入氧浓度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后氧合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周子瑜 李利平 +1 位作者 刘瑶 翁莹琪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79-8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吸入氧浓度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OLV)后氧合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开胸单叶肺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OLV后吸入氧浓度(Fi O_2)A组为100%,B组为50%。分别于侧卧位单肺通气前(T_... 目的探讨不同吸入氧浓度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OLV)后氧合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开胸单叶肺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OLV后吸入氧浓度(Fi O_2)A组为100%,B组为50%。分别于侧卧位单肺通气前(T_0)、OLV 30 min(T_1)、OLV结束前(T_2)、关胸后(T_3)及术后2 h(T_4)抽取桡动脉血和右心房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 O_2/Fi O_2)、呼吸指数(RI)和肺内分流率(Qs/Qt)。同时抽桡动脉血测定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结果两组各时间Pa O_2/Fi 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B组RI低于A组(P〈0.05),Qs/Qt也低于A组(P〈0.05)。T_4时B组MDA值低于A组(P〈0.05),SOD值高于A组(P〈0.05)。结论 OLV后50%吸入氧浓度可降低Qs/Qt和氧化应激反应,改善氧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氧合 吸入氧浓度 氧化应激
下载PDF
不同压力持续气道正压对单肺通气时患者氧合作用和肺内分流量及内源性抗氧化酶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范薇 孙勇 +2 位作者 张钧 郑颖 刘奕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80-884,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压力持续气道正压(CPAP)对单肺通气时患者氧合作用和肺内分流量(Qs/Qt)及内源性抗氧化酶变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五组,全程采取双肺通气(TLV组)、在单肺通气时非通气侧... 目的 探讨不同压力持续气道正压(CPAP)对单肺通气时患者氧合作用和肺内分流量(Qs/Qt)及内源性抗氧化酶变化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五组,全程采取双肺通气(TLV组)、在单肺通气时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放于大气(OLV-0组)、在非通气侧肺连接CPAP系统,分别给予CPAP 3cm H2O(OLV-3组),6cm H2O(OLV-6组)和9cm H2O(OLV-9组)。于平卧位开胸前(T0)、侧卧位单肺通气后(TLV组于开胸后15min,T1)、30min(T2)、60min(T3)、90min(T4)、120min(T5)、150min(T6)及手术结束时(T7),分别采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Qs/Qt,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内源性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活性,观察术中肺萎陷质量。结果 与TLV组比较,T1~T6时OLV-0组和T4~T6时OLV-3组Qs/Qt明显升高、PaO2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T0时比较,T2~T6时OLV-0组和T4~T6时OLV-3组Qs/Qt明显升高、而PaO2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TLV组比较,T1~T6时OLV-0组四种酶及OLV-3组GR、CAT、GST活性明显下降(P〈0.05),而T5、T6时OLV-3组GPX活性明显下降(P〈0.05)。与T0时比较,T1~T6时OLV-0、OLV-3组CAT、GR、GST活性明显下降(P〈0.05),而T4~T6时OLV-0组和T6时OLV-3组GPX活性明显下降(P〈0.05),在单肺通气期间OLV-6、OLV-9组四种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V-0、OLV-3及OLV-6组术侧肺萎陷质量Ⅰ级例数明显多于OLV-9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实施6cm H2O的CPAP和9cm H2O的CPAP可明显提高患者氧分压,减少Qs/Qt,增加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且6cm H2O的CPAP更有利于手术的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气道正压 单肺通气 内源性抗氧化酶 氧合作用 肺内分流量
下载PDF
单肺通气时不同潮气量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侯彦深 姜莉莉 蒋晖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研究单肺通气(OLV)时不同潮气量时的综合评价。方法 60例右侧开胸左侧卧位非右肺全肺切除患者,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全麻后双肺通气(TLV)潮气量(VT)均为10ml/kg,RR为12次/分,吸呼比(I∶E)为1∶2。OLV期间A组V... 目的研究单肺通气(OLV)时不同潮气量时的综合评价。方法 60例右侧开胸左侧卧位非右肺全肺切除患者,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全麻后双肺通气(TLV)潮气量(VT)均为10ml/kg,RR为12次/分,吸呼比(I∶E)为1∶2。OLV期间A组VT6ml/kg,B组VT8ml/kg,C组VT10ml/kg,分别于OLV前(T1)及OLV后10min(T2)、20min(T3)、30min(T4)采集动脉血及中心静脉血行实验室检查,并计算肺内分流量(Qs/Qt),同时监测气道压力并计算动态肺顺应性(Cdyn),监测PETCO2,并在T4时对三组患者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T1时比较,T2~T4时三组PaO2、Cdyn降低,PaCO2、Qs/Qt、Pmax、Pmean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T2~T4时C组PaO2降低,Pmax、Pmean明显升高(P<0.05)。T4时B组综合评价最好。结论 OLV期间采用B组VT8ml/kg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通气 综合评价 肺内分流 潮气量
下载PDF
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肺癌患者肌肉非损伤性开胸术中的运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朱敏敏 殷曰昊 +1 位作者 王敬 尹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1-384,共4页
背景与目的: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是近年来开胸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有减弱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的作用,易导致缺氧的发生。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运用,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本文旨在评价肋... 背景与目的: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是近年来开胸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有减弱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的作用,易导致缺氧的发生。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后运用,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本文旨在评价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开胸术中的镇痛效果以及对HPV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肌肉非损伤性开胸肺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单纯全麻(general anesthesia,GA)组和肋间神经阻滞(intercostal nerve block,INB)联合全麻组。术中测量血氧、CO2含量以及舒芬太尼和异丙酚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肺内分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B组舒芬太尼和异丙酚的用量显著少于GA组。结论:在肌肉非损伤性开胸术中,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开胸手术中能提供较好的镇痛作用,同时在单肺通气中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通气 全麻 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 肺内分流
下载PDF
不同浓度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期间动脉氧合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蒋大明 王丽君 +1 位作者 鲁振 顾连兵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56-1058,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OLV)期间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经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20例,年龄50~65岁,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四组:A、B、C组采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硬膜外分别给予0.5%、0.25%、0.12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OLV)期间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经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20例,年龄50~65岁,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四组:A、B、C组采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硬膜外分别给予0.5%、0.25%、0.125%布比卡因,D组为单纯静脉全麻,每组30例。A、B、C三组患者诱导前硬膜外注入5ml相应浓度布比卡因,术中以3~5ml/h持续硬膜外泵入。分别于OLV前(T0)、OLV 15min(T1)、OLV 30min(T2)抽取桡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 T1、T2时A组Qs/Qt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PaO2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T0~T2时A、B组SBP、DBP均明显低于D组(P〈0.05)。与D组比较,A、B、C组术中阿片类药物和丙泊酚的用量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静脉全麻复合0.125%和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在OLV期间不会增加肺内分流和降低动脉氧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阻滞 单肺通气 动脉血氧合 肺内分流
下载PDF
地氟醚麻醉深度对单侧肺通气时肺内分流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笑玉 欧阳葆怡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67-370,共4页
目的观测地氟醚麻醉深度对单侧肺通气(OLV)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左侧开胸的成年手术患者36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0.5 MAC地氟醚组(D1组)和1 MAC地氟醚组(D2组),每组12例.分别用咪唑安定0.2 mg/kg... 目的观测地氟醚麻醉深度对单侧肺通气(OLV)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左侧开胸的成年手术患者36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0.5 MAC地氟醚组(D1组)和1 MAC地氟醚组(D2组),每组12例.分别用咪唑安定0.2 mg/kg(D1组和D2组)、丙泊酚4μg/ml靶控输注(P组),三组均用芬太尼4μg/kg和罗库溴铵0.9 mg/kg行静脉诱导,经口插入Mallinckrodt右双腔支气管导管.以3%地氟醚(D1组)、6%地氟醚(D2组)、丙泊酚[P组,保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在40~49]、芬太尼、罗库溴铵维持麻醉.于双侧肺通气15 min(TLV-15)、右OLV 15 min(OLV-15)、右OLV 30 min(OLV-30)时取足背动脉血和右心房静脉血做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D2组OLV后Qs/Qt均值超过30%,OLV-15时Qs/Qt增幅比D1组大70.6%(P<0.05).三组OLV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幅均超过40%(P<0.01).结论1 MAC地氟醚对OLV时HPV有明显抑制作用,0.5 MAC地氟醚影响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氟醚麻醉 单侧肺通气 肺内分流 OLV 丙泊酚 hpv 心肺功能
下载PDF
大容量全肺灌洗对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先军 彭吉霞 +3 位作者 向勇 杜春玲 刘玉全 涂明利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观察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hole-lung lavage,WLL)中患者单肺通气期间肺灌洗对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方法对40例符合条件的尘肺和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进行80例次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在患者双肺通气时(T0)、单肺通气时(T1)、液体完全灌入... 目的观察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hole-lung lavage,WLL)中患者单肺通气期间肺灌洗对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方法对40例符合条件的尘肺和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进行80例次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在患者双肺通气时(T0)、单肺通气时(T1)、液体完全灌入后(T2)和液体引流完全后(T3)各时间点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肺内分流率:T1、T3均较T0时刻增加,T2较T1时刻减少,T3较T1、T2时刻增加,T2较T0时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O2:T1时刻较T0时刻降低,T2时刻较T1时刻升高,T3时刻较T0、T1、T2时刻均显著降低。pH、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静脉氧分压在各时刻比较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容量全肺灌洗术中液体的灌入可减少肺内分流,导致血氧分压回升,液体的引流有相反的作用,血氧饱合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在正常范围。掌握好适应症,WLL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量全肺灌洗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率 血气
下载PDF
比较地氟醚、丙泊酚在单肺通气时对肺内分流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振毅 于忠元 黄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19-721,共3页
目的 探讨地氟醚与丙泊酚在单肺通气期间对肺内分流、动脉氧分压的影响。方法 30例胸科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地氟醚组 (D组 ,1MAC)和丙泊酚组 (P组 ,6mg·kg 1·h 1)行循环紧闭麻醉。在手术前分别于平卧位双肺通气 30min、平卧... 目的 探讨地氟醚与丙泊酚在单肺通气期间对肺内分流、动脉氧分压的影响。方法 30例胸科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地氟醚组 (D组 ,1MAC)和丙泊酚组 (P组 ,6mg·kg 1·h 1)行循环紧闭麻醉。在手术前分别于平卧位双肺通气 30min、平卧位单肺通气 30min、侧卧位单肺通气 30min ,采集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 ,计算肺内分流率。结果 在单肺通气后 ,D组和P组肺内分流增加明显 (P <0 0 1)。但平卧位分别增加 14 1%和 13 3% (P >0 0 5 ) ,侧卧位分别增加 13 2 %和12 7% (P >0 0 5 )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D组和P组动脉氧分压明显下降 (P <0 0 1) ,且平卧位比侧卧位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1MAC地氟醚在循环紧闭麻醉单肺通气期间对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合无明显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氟醚 丙泊酚 肺内分流 单肺通气 循环紧闭麻醉 食管癌
下载PDF
右旋美托咪啶复合异氟烷对单肺通气肺内分流及动脉氧合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夏瑞 尹泓 +6 位作者 陈恭达 毛庆军 夏晓东 柳德洪 李启飞 龚勇 吴芳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观察右旋美托咪啶(Dex)持续静脉输注复合异氟醚(ISO)吸入用于单肺通气,肺内分流、动脉氧合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输注Dex复合ISO吸入组(DISO组)与静脉输... 目的:观察右旋美托咪啶(Dex)持续静脉输注复合异氟醚(ISO)吸入用于单肺通气,肺内分流、动脉氧合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输注Dex复合ISO吸入组(DISO组)与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复合ISO吸入组(NISO组)。2组患者麻醉诱导药物一致,麻醉维持均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吸入ISO 1.0%~2.0%。DISO组持续静脉输注Dex 0.7μg.kg-1.h-1,NISO组持续静脉输注等容量0.9%氯化钠液。持续观察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分别于单肺肺通气前、单肺通气10 min(OLV-10 min)、20 min(OLV-20 min)、30 min(OLV-30 min)、40 min(OLV-40 min)监测动脉血气、中心静脉血气及呼气末ISO浓度(EEIso)。通过BIS调整ISO吸入浓度。结果:45例患者完成研究,DISO组23例,NISO组22例;2组患者单肺通气时动脉氧分压、分流量与单肺通气前比较,PaO2明显下降(P<0.05),Qs/QT明显增加(P<0.05);单肺通气期间,与NISO组比较,DI-SO组PaO2明显增加(P<0.05),Qs/QT明显减少(P<0.05);DISO组EEIso明显减少(P<0.05),心率明显减少(P<0.05),平均动脉血压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输注Dex复合ISO吸入用于单肺通气,能够降低动脉血氧分压下降程度、减少肺内分流及减少ISO需要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美托咪啶 异氟烷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氧合
下载PDF
单肺通气期潮气量对肺内分流及动脉氧合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蒋晖 侯彦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研究单肺通气(OLV)时不同潮气量(VT)对肺内分流及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 60例右肺部分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B、C三组。全麻后双肺通气(TLV)时VT均为10ml/kg,RR均为12次/分,吸呼比(I∶E)均为1∶2。OLV期间,A组VT6ml/kg,RR20次/分;B... 目的研究单肺通气(OLV)时不同潮气量(VT)对肺内分流及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 60例右肺部分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B、C三组。全麻后双肺通气(TLV)时VT均为10ml/kg,RR均为12次/分,吸呼比(I∶E)均为1∶2。OLV期间,A组VT6ml/kg,RR20次/分;B组VT8ml/kg,RR15次/分;C组VT10ml/kg,RR12次/分;分别于OLV前(T1)及OLV后10min(T2)、20min(T3)、30min(T4)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QS/QT),同时监测气道压力并计算肺顺应性(Cdyn)。结果与T1时比较,T2~T4时三组均有PaO2下降,QS/QT、气道峰压(Pmax)增高,Cdyn下降(P<0.05)。与A组比较,B组PaO2升高(P<0.05)。结论 OLV期间采用VT8ml/kg,RR15次/分能够维持相对较好的PaO2和Cdyn,较小的QS/Q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动脉氧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