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9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easurement of proprioceptive accuracy: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1
作者 Àron Horváth Eszter Ferentzi +3 位作者 Kristóf Schwartz Nina Jacobs Pieter Meyns Ferenc Köteles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19-225,共7页
Background:Proprioceptive accuracy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s ability to perceive proprioceptive information,that is,the information referring to the actual state of the locomotor system,which originates from mechano... Background:Proprioceptive accuracy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s ability to perceive proprioceptive information,that is,the information referring to the actual state of the locomotor system,which originates from mechanoreceptors located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locomotor system and from tactile receptors located in the skin.Proprioceptive accuracy appears to be an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evaluation of sensorimotor functioning;however,no widely accepted standard assessment exists.In this systematic review,our goal was to identify and categorize different methods that are used to assess different aspects of proprioceptive accuracy.Methods:A literature search was conducted in 5 different databases(PubMed,SPORTDiscus,PsycINFO,ScienceDirect,and SpringerLink).Results:Overall,1139 scientific papers reporting 1346 methods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view.The methods assess 8 different aspects of proprioception:(a)the perception of joint position,(b)movement and movement extent,(c)trajectory,(d)velocity,and the sense of(e)force,(f)muscle tension,(g)weight,and(h)size.They apply various paradigms of psychophysics(i.e.,the method of adjustment,constant stimuli,and limits).Conclusion:As the outcomes of different tasks with respect to various body parts show no associations(i.e.,proprioceptive accuracy is characterized by site-specificity and method-specificity),the appropriate measurement method for the task needs to be chosen based on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or ecological valid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SESSMENT KINESTHESIA Motor control PROPRIOCEPTION proprioceptive accuracy
下载PD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demonstrate proprioceptive deficit in the knee 被引量:2
2
作者 Lucas Richard Ettinger Ami Boucher Elisabeth Simonovich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 CAS 2018年第3期59-65,共7页
AIM To investigate proprioceptive discrepancies in the lower extremity in person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METHODS I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a total of 46 older persons were divided into a T2DM group(... AIM To investigate proprioceptive discrepancies in the lower extremity in person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METHODS I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a total of 46 older persons were divided into a T2DM group(n = 23) and a control group who did not have T2 DM(n = 23). Participants were given a brief warm up with stretching exercises. Diabetic neuropathy scores were collected prior to proprioceptive testing. For proprioceptive testing, participants performed leg extensions to randomized target positions of 15°, 30°, 45, 60° degrees of elevation in the sagittal plane, each target was repeated a total of four times. Subjects were guided to target positions in the absence of visual feedback via auditory cues from a custom JPS application. When the participant entered the target position, they memorized the location of their limb in space and subsequently attempted to relocate this position in space. Proprioceptive errors were measured from the target positioned, target remembered, target repositioned protocol. RESULTS Proprioceptive accuracy was lower in the diabetic groupat all levels of target angle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The diabetic group had 46% greater inaccurac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t all levels of target position. Diabetics also reported greater neuropathy scores than controls in the past 12 mo P < 0.01. CONCLUSION Deficits in lower limb localization and greater diabetic neuropathy scores were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Our finding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deafferentation as peripheral neuropathy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with the disease. These findings may help to explain the declining balance function in the older persons with T2DM which is also commonly repor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PRIOCEPTION DIABETIC NEUROPATHY Joint POSITION sense KNEE POSITION in space DEAFFERENTATION in DIABETIC limb
下载PDF
NEURAL PATHWAYS OF TRIGEMINAL PROPRIOCEPTIVE AFFERENTS COORDINATE ORAL MOTOR BEHAVIORS
3
作者 罗丕福 Zhang Jingdong Li Jishuo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8-447,共10页
Neural pathways and synaptic connections from the trigeminal mesencephalic nucleus (Vme) neurons to the cranial motor nuclei were studied in the rat using double labelling methodologies of intracellular Neurobiotin st... Neural pathways and synaptic connections from the trigeminal mesencephalic nucleus (Vme) neurons to the cranial motor nuclei were studied in the rat using double labelling methodologies of intracellular Neurobiotin staining combined with retrograde 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 transport, anterograde biotinylated dextran amine (BDA) tracing combined with retrograde HRP transport, and a dual fluorescent labelling of BDA anterograde combined tracing with Cholera Toxin B (CTB) retrograde transport. Direct projections and synapses were demonstrated from Vme neuronal boutons to motoneurons (MNs) of the trigeminal motor nucleus (Vmo), the hypoglossal nucleus (XII) and the ambiguus nucleus (Amb). Indirect projections and pathways from Vme neurons to the cranial motor nuclei including Vmo, XII, the facial nucleus (VII) and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C 1~5 ) were seen to relay on their premotor neurons. The premotor neurons of above cranial motor nuclei were overlapped in bilateral premotor neuronal pool including the parvocellular reticular formation (PCRt) and its alpha division (PCRtA), the dorsomedial part of the 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 oralis (Vodm), and interpolaris (Vidm), the medullary reticular nucleus dorsal division (MdD), the supratrigeminal region (Vsup) and the dorsomedial part of the principal trigeminal sensory nucleus (Vpdm). Synapses between Vme neuronal boutons and Vmo and XII MNs and XII premotor neurons were predominantly asymmetric. There were four types of synaptic organizations, i.e. synaptic convergence; synaptic divergence presynaptic inhibition and afferent feedforward inhibition seen between Vme boutons and Vmo, XII MNs and between Vme boutons and XII premotor neurons. The results of present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direct pathways from the trigeminal proprioceptive afferents to Vmo, XII and Amb MNs, and indirect pathways from the trigeminal proprioceptive afferents to bilateral Vmo, XII, VII and C 1~5 via their premotor neurons. It provides neuroanatomical network to elucidate trigeminal proprioceptive afferents coordinate oral motor behavi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联系 神经通道 三叉神经 神经元
下载PDF
运动与不运动老年人姿势平衡中的感觉交互作用研究
4
作者 常凤 蔡维敏 李彦龙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年第2期110-111,116,共3页
目的:对比运动与不运动老年人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静态平衡中的作用,为预防老年人跌倒提供参考。方法:使用SunlightTetrax平衡诊断训练仪对运动老年人(203例)和不运动老年人(168例)进行不同站立条件稳定性系数(ST)测试。研究结果... 目的:对比运动与不运动老年人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静态平衡中的作用,为预防老年人跌倒提供参考。方法:使用SunlightTetrax平衡诊断训练仪对运动老年人(203例)和不运动老年人(168例)进行不同站立条件稳定性系数(ST)测试。研究结果:①女性NC、PO、PC姿势ST低于男性(P<0.05)。②本体感觉功能受影响时,不运动老年人主要通过调节视觉,运动老年人通过调节前庭觉维持静态平衡。③NC、PO姿势下老年男性骑自行车运动组及PO姿势下老年女性广场舞组的ST低于散步组(P<0.05)。研究结论:规律运动通过改善前庭觉、本体感觉达到维持平衡能力的作用。广场舞、骑自行车可改善视觉或本体感觉受干扰情况下老年人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系数 运动 视觉 前庭觉 本体感觉 老年人
下载PDF
雷火灸联合等速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赵红霞 李沿江 +3 位作者 陈晓勇 陈煦 刘洪波 赵春梅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研究雷火灸联合等速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股四头肌功能、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9例采用西药+等速结... 目的:研究雷火灸联合等速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股四头肌功能、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9例采用西药+等速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研究组49例采用雷火灸+等速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病情变化情况、膝关节功能、股四头肌功能、炎症反应、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81.63%)(P<0.05)。治疗后,2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膝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血清白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MMP-3、MMP-9水平均显著降低,而Cycholm膝关节评分表(LKSS)评分、股四头肌总功量值(STW)、峰力矩值(PT)、平均功率(AP)均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VAS、WOMAC评分、血清IL-1、IL-6、TNF-α、MMP-3、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而LKSS评分、STW、PT、AP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等速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KOA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股四头肌功能及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程度,促进病情好转,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血清MMP-3、MMP-9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雷火灸 等速结合本体感觉训练 股四头肌功能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训练:提高关节稳定性及运动平衡能力
6
作者 叶云天 陈继鑫 刘爱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4421-4428,共8页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是严重影响生活及运动表现的损伤之一,作为稳定结构,前交叉韧带对维持运动表现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鉴于其严重的损伤表现,目前临床治疗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由于前交叉韧带损伤会引起机械感受器损失,进而引起本...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是严重影响生活及运动表现的损伤之一,作为稳定结构,前交叉韧带对维持运动表现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鉴于其严重的损伤表现,目前临床治疗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由于前交叉韧带损伤会引起机械感受器损失,进而引起本体感觉降低,为患者运动表现恢复带来极大困扰。目的:总结本体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探讨其背后机制,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更多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2013年1月至2023年3月收录的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训练提高关节稳定性及运动平衡能力相关的应用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10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本体感觉训练可有效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位置觉、运动觉等本体感觉功能,提高了关节稳定性、姿势控制及运动能力;②本体感觉训练通过刺激膝关节周围本体感受器、激活脊髓反射刺激、大脑运动控制强化和认知处理,提升三方面机制,改善本体感觉功能;③本体感觉训练可能通过激活生长相关蛋白43活性、Piezo2机械传导器和NT-3/TrkC信号通路等潜在机制,改善本体感觉功能;④前期以水疗法为主,中后期优先考虑神经肌肉训练、单独力量训练及视觉反馈训练;⑤尚未细分重建移植物、性别,以及缺少以联合多种感觉刺激为思路的设备或本体感觉训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重建 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训练 应用策略 综述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Pro-kin平衡系统训练患膝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的评价
7
作者 张熙辉 李峥嵘 +2 位作者 李仕能 邢增宇 王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9-1264,共6页
背景:Pro-kin平衡系统指导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本体感觉及躯干控制功能有较为优良的康复效果,但其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患膝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基于Pro-kin平衡系统指导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背景:Pro-kin平衡系统指导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本体感觉及躯干控制功能有较为优良的康复效果,但其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患膝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基于Pro-kin平衡系统指导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海南省中医院收治的84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术后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基于Pro-kin平衡系统指导的康复训练,持续训练8周。训练前及训练结束后,采用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变化,平均负重力量差、轨迹误差、摆动数值及患肢膝关节30°,45°,60°被动成角误差评估患膝本体感觉变化,睁眼、闭眼状态下的运动轨迹面积及长度评估患者平衡功能变化,并调查两组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满意度。结果与结论:①训练结束后,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②训练结束后,两组患者平均负重力量差、轨迹误差、摆动数值均小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检测值均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患肢膝关节30°,45°,60°被动成角误差均小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上述被动成角误差均小于对照组(P<0.05,P<0.01);③训练结束后,两组患者睁眼状态下的运动轨迹面积及长度均小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检测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患者闭眼状态下的运动轨迹面积及长度均小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检测值均小于对照组(P<0.01);④观察组患者对干预康复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81%,P<0.05);⑤结果表明,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基于Pro-kin平衡系统指导的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者患侧膝关节功能、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患者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断裂 Pro-kin平衡系统 术后康复 本体感觉 平衡功能
下载PDF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and ankle sprain
8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0-110,共1页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Ankle sprains occur in many sports, and can significantly limit an athlete′s performance. While balance training is thought to prevent or treat ankle sprains, the effects of proprioception tr...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Ankle sprains occur in many sports, and can significantly limit an athlete′s performance. While balance training is thought to prevent or treat ankle sprains, the effects of proprioception training are less clear. This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as design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on the risk of ankle sprain. METHODS A literature review was completed for studies of adults,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proprioception using balance training, as compared with a control condition, on the incidence of ankle sprain. Of the 1,073 studies found in the database, 12 were chosen for the meta-analysis, including 1,722 subjects. RESULTS In the meta-analysi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condition, balance training resulted in a 38%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ankle sprain. Among the studies that examined dynamic neuromuscular control, balance training with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increased the distance reached in the anterior (P=0.01), posterolateral (P=0.0008) and posteromedial (P=0.006) excursion balance tests. CONCLUSION This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upports the conclusion that balance training with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isk of ankle sprain and increase balance and joint position se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ANKLE SPRAIN MANY SPORTS
原文传递
足踝复合体本体感觉的测量与评价
9
作者 冯亮 张雅飞 霍洪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259-3264,共6页
背景:足踝本体感觉的研究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老年疾病的康复治疗以及身体姿势控制、运动表现的提高至关重要。前期的相关研究经常把足部和踝关节的感觉评价分开研究,对全面且综合地了解其感觉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目的:足踝复合体是... 背景:足踝本体感觉的研究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老年疾病的康复治疗以及身体姿势控制、运动表现的提高至关重要。前期的相关研究经常把足部和踝关节的感觉评价分开研究,对全面且综合地了解其感觉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目的:足踝复合体是唯一与支撑面直接接触的部位,在收集体感反馈和调节平衡控制中起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汇总现有关于足部和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调查研究,梳理足踝复合体感觉的测量与评价方法,以期为日后的相关研究做出铺垫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中文检索词为“(足OR足踝关节OR踝关节)AND(感觉OR本体感觉)”、英文检索词为“(foot OR ankle)AND(feel OR proprioception)”,在Web of Science、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了解关于足踝基本概念、研究现状与范畴,总结并评价足踝的本体感觉评价方法,最终纳入57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足踝复合体感觉的评价主要分为对足部的感觉评价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评价。②足部的感觉评价主要描述其皮肤的感觉以及干预条件下的感觉反馈,方法主要包括:压力感觉阈值测试、足(底侧和跖侧)两点辨别能力测试、皮肤振动感觉持续时间测试。③踝关节本体感觉评价着重描述关节位置、运动范围、力值及功能表现,方法主要分为静态的关节角度重置测试、运动最小阈值测试、力觉重现测试以及动静态的平衡、速度及行走能力的测试。④对量化结果的报道一般以“误差”来表示,根据报道的需要一般分为: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恒定误差等。⑤结果证实,足踝复合体具备特殊的感觉能力,包括足部感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运动表现;足部感觉与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弱化均与人体平衡能力下降相关,二者联合测量可以全面有效地评价足踝功能;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需要选择足部与踝关节的感觉测量方法的组合形式,并充分考虑环境、情绪以及报道方式等多种影响因素,提高测量与评价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复合体 本体感觉 测量方法 等速测试仪 感觉阈值 两点辨别能力 皮肤振动感觉 运动觉 位置觉 力量觉
下载PDF
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影响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悦同 彭亮 +1 位作者 苏玉莹 刘嘉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930-3936,共7页
目的:慢性踝关节不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无力、间断性疼痛和反复崴脚等症状,严重影响运动锻炼和日常生活。本体感觉缺失、腓骨反应时间延长和外翻力量减弱等可能是造成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运动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踝关节不... 目的:慢性踝关节不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无力、间断性疼痛和反复崴脚等症状,严重影响运动锻炼和日常生活。本体感觉缺失、腓骨反应时间延长和外翻力量减弱等可能是造成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运动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踝关节不稳相关症状。通过Meta分析定量评价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康复干预的效果,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科学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关于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症状康复和动态平衡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文献发表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11-23。包括2名评审人员依据物理治疗证据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估,主要结局指标为自我功能评分量表,次要结局指标为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均为连续性变量。采用RevMan 5.3和Stata-SE 15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森林图绘制、Meta回归、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价。结果:①共纳入18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包括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641例。整体上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较高。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平衡训练可以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功能康复效果(SMD=0.82,95%CI:0.41-1.23,P<0.0001)。Meta回归显示干预时间可能是产生异质性的主要原因(P=0.008)。③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干预6周(SMD=0.98,95%CI:0.31-1.65,P=0.03)、每周干预大于3次(SMD=0.87,95%CI:0.30-1.44,P=0.003)和每次干预时间小于20 min(SMD=0.89,95%CI:0.61-1.66,P<0.0001)是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功能康复效果的最佳康复方案。④Meta分析结果还显示,平衡训练可以改善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前侧(SMD=0.56,95%CI:0.31-0.80,P<0.05)、后内侧(SMD=0.88,95%CI:0.45-1.32,P<0.05)和后外侧(SMD=0.84,95%CI:0.22-1.46,P<0.05)伸展程度。结论:当前临床证据表明,平衡训练可以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踝关节不稳功能症状和提高动态平衡能力,建议通过每周干预大于3次,每次干预小于20 min的干预时间以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平衡训练 动态平衡能力 功能康复 星形偏移平衡测试 自我功能评分量表 META分析 踝关节损伤 神经肌肉控制 本体感觉
下载PDF
富氢气体对高强度运动后本体感觉和肌肉耐力的影响
11
作者 董庚鑫 李毅婷 +1 位作者 洪影露 包大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5413-5418,共6页
背景:氢气可以减轻剧烈运动引起的氧化应激,改善疲劳状况。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报道,摄入富氢水或富氢气体对改善运动性疲劳和运动表现有潜在效果。目的:探究高强度运动前吸入富氢气体对运动疲劳后本体感觉和肌肉耐力表现的影响。方法:通... 背景:氢气可以减轻剧烈运动引起的氧化应激,改善疲劳状况。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报道,摄入富氢水或富氢气体对改善运动性疲劳和运动表现有潜在效果。目的:探究高强度运动前吸入富氢气体对运动疲劳后本体感觉和肌肉耐力表现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双盲、交叉、重复测量的试验设计,将24名健康成年男子随机分为A、B组,每组12名,在交叉前的试验第一阶段分别吸入20 min富氢气体和安慰剂气体(空气),随后使用功率车建立疲劳模型,在吸气前和疲劳后进行疲劳目测类比评分、心率变异性、膝关节本体感觉(被动位置觉、关节运动觉和肌肉力觉)和伸膝等长肌肉耐力测试。经过7 d洗脱期后,在试验第二阶段两组交换干预方案并进行上述测试。分别对比2个阶段中A、B组结果的差异,并整合两阶段结果,对比氢气和安慰剂干预的差异。结果与结论:(1)在试验的第一阶段,氢气组干预后的疲劳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安慰剂组(P <0.01),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低频输出功率均值、高频输出功率均值和等长肌肉耐力值均大于安慰剂组(P <0.05),被动位置觉和关节运动觉优于安慰剂组(P <0.05),两组间肌肉力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安慰剂组干预后的肌肉力觉差于干预前(P <0.01)。在试验的第二阶段,氢气组与安慰剂组干预后所有测试结果的差异趋势同试验的第一阶段。整合后试验结果显示仍然是氢气组上述指标检测值优于安慰剂组(P <0.05)。(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干预后疲劳目测类比评分和被动位置觉结果呈正相关(r=0.327,P=0.023),即高强度运动后主观疲劳程度越高被动位置觉结果越差。(3)结果表明,高强度运动前吸入富氢气体能够降低运动后的疲劳程度,从而改善本体感觉和肌肉耐力表现,这可能是降低损伤发生的一个新策略,并且富氢气体有效性是可以重复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氢气体 安慰剂 氧化应激 运动疲劳 本体感觉 运动损伤
下载PDF
保留残端解剖单束重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患膝本体感觉和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12
作者 王强 苏宝金 +3 位作者 何保华 石航 商玉臣 杨敬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保留残端解剖单束重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ACL)患者术后患膝本体感觉和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行ACL重建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行保留残端ACL重建术;对照组行常... 目的:探讨保留残端解剖单束重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ACL)患者术后患膝本体感觉和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行ACL重建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行保留残端ACL重建术;对照组行常规不保留残端ACL重建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通过测定膝关节角度重现、被动活动察觉阈值来评估患者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移植物直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相比对照组,观察组Lysholm评分更高(P<0.05),膝关节角度重现、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膝关节角度重现、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CL患者行保留残端解剖单束重建对其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能够改善早期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重建术 残端 本体感觉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针刺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及肌电图的影响
13
作者 王欣宇 唐新桥 +4 位作者 李兰 罗勇 陈慧敏 王婷 谢智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468-472,共5页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针刺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干预后的功能恢复及肌电图变化。方法 纳入2020-09—2022-09株洲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观察...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针刺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干预后的功能恢复及肌电图变化。方法 纳入2020-09—2022-09株洲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共治疗8周。评估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下肢肌电信号变化、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躯干控制能力、步行能力、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0.00%,与对照组的77.50%相比更优(P<0.05)。治疗后,2组胫前肌、腘绳肌、股直肌和腓肠肌肌电信号水平明显上升,观察组上升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BBA评分、FMA评分、Sheikh评分、10 m步行测试速度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针刺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可明显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增强下肢肌电信号,凸显中医外治法的优势与特色,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针刺 本体感觉训练 功能恢复 肌电图
下载PDF
关刺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影响
14
作者 陈鹤 李雪媚 +1 位作者 邝雪辉 余瑾 《康复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140-144,152,共6页
目的 观察关刺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2月-2022年10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住院治疗的KOA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牵伸疗法、关节松动、... 目的 观察关刺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2月-2022年10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住院治疗的KOA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牵伸疗法、关节松动、肌力训练及中频治疗等常规治疗,每项10 min/次,1次/d,6 d/周,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关刺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其中关刺法20 min/次,1次/d,6 d/周,连续治疗4周;本体感觉训练10 min/次,1次/d,6 d/周,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采用患肢平均轨迹误差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评估患者下肢平衡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患肢平均轨迹误差均明显降低,BB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患肢平均轨迹误差均明显更低,BBS评分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刺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可有效改善KOA患者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功能和下肢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关刺法 本体感觉训练 膝关节功能 平衡功能
下载PDF
高能量激光疗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半月板损伤病人术后膝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的疗效
15
作者 李海晴 郑广昊 +1 位作者 魏媛媛 王璐怡 《骨科》 CAS 2024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 探讨高能量激光疗法(HIL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半月板损伤病人术后膝关节疼痛和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拟行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病人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 目的 探讨高能量激光疗法(HIL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半月板损伤病人术后膝关节疼痛和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拟行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病人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病人术后康复训练2周后,对照组采用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采用HIL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简版生活质量量表(SF-12)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下肢运动学指标(步频、步长、步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人满意度。结果 治疗10周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SF-12评分、AKS的膝关节评分和活动功能评分、膝关节屈曲和伸展角度以及下肢运动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均<0.05);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F-12评分、膝关节评分和活动功能评分、膝关节屈曲和伸展角度以及下肢运动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IL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半月板损伤病人术后膝关节疼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并且还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量激光 本体感觉训练 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运动功能
下载PDF
本体感觉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肌力、尿流动力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6
作者 彭显秀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探究本体感觉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肌力、尿流动力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6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 目的探究本体感觉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肌力、尿流动力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6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80)和观察组(n=80)。对照组实施单一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实施本体感觉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盆底肌肌力[改良牛津肌力分级法(MOS)]、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MCC)、腹压漏尿点压(ALPP)、正常尿意膀胱压测定容量(NDCC)及尿道最大闭合压(MCP)]、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MOS评分、MCC、ALPP、NDCC及MCP均更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I-QOL评分更高(P<0.05)。结论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实施本体感觉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恢复患者盆底肌肌力,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本体感觉训练 生物反馈电刺激 盆底肌肌力 尿流动力
下载PDF
针灸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
17
作者 吕运良 万彩玲 +1 位作者 王付涛 常立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3期398-403,共6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本文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试验组,各49例。单一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62.67±6.71)岁,采取PNF治疗;试验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63.75±6.76)岁,采取PNF+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相关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水平、肢体功能[徒手肌力量表(MM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水平、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步长、步频、患侧摆动相、患侧支撑相、双侧支撑相水平)及运动学参数[关节力矩峰值(髋、膝、踝)、最大屈伸角度(髋、膝)]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试验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92%(47/49),高于单一组的79.59%(3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3,P=0.031)。治疗后,试验组FCA、MBI及BBS评分[(65.19±4.23)分、(73.82±8.56)分、(43.18±3.45)分]均高于单一组[(61.86±5.35)分、(66.79±5.98)分、(34.59±2.80)分],NIHSS评分[(3.15±1.17)分]低于单一组[(5.27±2.3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8、4.713、13.533、5.596,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上肢FMA、下肢FMA评分及MMT[(55.79±6.55)分、(27.06±3.67)分、(4.07±0.62)级]均高于单一组[(49.65±5.25)分、(24.68±3.35)分、(3.46±0.87)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20、3.353、3.997,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步频、步长、步速及患侧摆动相水平[(107.76±10.96)步/min、(40.67±6.48)cm、(0.63±0.13)m/s、(42.84±6.01)%]均高于单一组[(95.19±9.25)步/min、(36.50±5.71)cm、(0.45±0.11)m/s、(39.76±5.24)%],患侧支撑相及双侧支撑相水平[(57.21±5.01)%、(31.16±6.11)%]均低于单一组[(61.89±5.06)%、(37.46±7.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35、3.380、7.399、2.704、4.601、4.723,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髋关节力矩峰值、髋关节最大屈伸角度、膝关节力矩峰值、膝关节最大屈伸角度、踝关节力矩峰值[(0.64±0.13)Nm、(34.35±7.09)°、(1.59±0.32)Nm、(49.46±8.02)°、(1.59±0.27)Nm]均高于单一组[(0.55±0.11)Nm、(29.64±6.71)°、(1.37±0.31)Nm、(42.98±7.61)°、(1.45±0.24)N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00、3.378、3.457、4.103、2.713,均P<0.05)。结论针灸+PNF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可提高疗效,增强患者肢体肌力、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改善步行能力及神经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针灸 肢体功能障碍 步态时空 运动学特征
下载PDF
强化爬行训练对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
18
作者 谭霜 韦冰心 +1 位作者 刘国成 王金宇 《中医康复》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强化爬行训练对于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柳州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0例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强化爬行训练对于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柳州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0例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上爬行训练。采用10米步行试验(10WMT)、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BBS、FIM、10WM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各项测试评分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评分(P<0.05)。结论:爬行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干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通过使用爬行设备可以使患者很好参与康复各个阶段,从而提高患者稳定性、活动性,改善患者当前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训练 平衡功能 脑干卒中 核心训练 本体感觉
下载PDF
中药熏洗结合穴位刺激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后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洪钟源 邓怀东 +2 位作者 李嘉祥 温海华 黄中强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4期382-388,共7页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结合穴位刺激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保残重建术后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0月因外伤引起的单侧ACL断裂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1组(35例)及对照2组...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结合穴位刺激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保残重建术后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0月因外伤引起的单侧ACL断裂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1组(35例)及对照2组(35例)。3组均在关节镜下利用自体肌腱保残重建ACL。术后对照1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2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平衡促进训练,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中药(骨伤康复外洗颗粒)熏洗及穴位刺激治疗。比较3组手术情况及术后肿痛、关节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周、3个月,3组均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术前及术后6周、3个月,进行3组Lysholm评分、膝关节功能主观评价表(IKD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被动运动察觉阈值(TDPM)试验评价比较。结果:3组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3个月3组Lysholm评分、膝关节功能主观评价表(IKDC)评分、ROM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对照2组均高于对照1组(P<0.05);术后6周、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2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3个月3组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TDPM值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对照2组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TDPM值均低于对照1组(P<0.05)。术后6周、3个月,3组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观察组术后肿痛、关节积液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结论:中药熏洗结合穴位刺激可改善ACL保残重建术后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早期肿痛、关节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是中医外治法促进ACL保残重建术后康复的安全可靠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伤康复外洗颗粒 中药熏洗 穴位刺激 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 膝关节 本体感觉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理念下呼吸训练护理对心梗PCI术后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分析
20
作者 池璐 彭丽娟 时晨晨 《中外医疗》 2024年第4期179-182,共4页
目的分析在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临床干预中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理念下呼吸训练干预对其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 目的分析在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临床干预中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理念下呼吸训练干预对其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治疗的92例心梗P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理念下行呼吸训练,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水平、运动耐力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肺功能高于对照组,运动耐力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梗PCI术后患者临床干预中,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理念下实施呼吸训练干预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水平,增强运动耐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呼吸训练 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 肺功能 运动耐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