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al livelihood strategy for different poverty groups among farmers: a case study of the Qin-Ba Mountain area in South-Shaanxi,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SU Fang YIN Ya-ju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5期1206-1220,共15页
Achieving sustainable livelihood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s in mountainous areas,and selecting an optimal livelihood strategy for different poverty-type farmers greatly improves farmers’livel... Achieving sustainable livelihood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s in mountainous areas,and selecting an optimal livelihood strategy for different poverty-type farmers greatly improves farmers’livelihood capital,resists livelihood risks,and promot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For farmers,optimal livelihood strategy means bette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higher family income(or better income structure),and stronger employability or development potential.This paper classifies different types of farmers’poverty on the basis of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farmers’livelihood capital in the Qin-ba Mountain Area in South-Shaanxi by using the k-means clustering method and subsequently the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farmers’livelihood strategies.Then,the multi-attribute decision-making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election of optimal livelihood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poverty-type farmers.The results sugges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optimal livelihood strategy for different poverty-type farmers.Farmers without financial and human capital choose to"go out to work,"farmers lacking natural capital choose to"acquire social insurance and government relief,"farmers without physical capital choose to"use loans,"and farmers lacking social capital choose to"use savings."Studying the selection of optimal livelihood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poverty-type farmers can help to propose targeted sustainable livelihood optimization programs for farmers and accelerate efforts to overcome poverty in mountainous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mal strategy Livelihood capital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qin-ba Mountain Area SHAANXI
原文传递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2
作者 陶宜权 范文 +3 位作者 曹琰波 于宁宇 张奎 宋宇飞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9-225,共7页
针对秦巴山区滑坡灾害监测预警难以满足动态性与实时性等难题,该文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等相关技术,采用GIS软件二次开发技术,构建了适用于秦巴山区的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平台融合TypeScript、Java、Python等编程语言,集成ArcGIS API f... 针对秦巴山区滑坡灾害监测预警难以满足动态性与实时性等难题,该文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等相关技术,采用GIS软件二次开发技术,构建了适用于秦巴山区的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平台融合TypeScript、Java、Python等编程语言,集成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ArcPy等组件,在Spring Cloud技术框架下采用基于微服务的B/S架构模式搭建而成,实现了对滑坡监测数据的统一管理,并基于预警模型对区域-流域-灾害点等不同尺度的滑坡进行快速预警预报。最后以秦巴山区某日降雨条件下滑坡发生概率验证平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秦巴山区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技术路线合理,实现了滑坡灾害风险的快速预警预报,且准确率较高。该平台将有助于提高秦巴山区滑坡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监测预警 预警平台 滑坡灾害 预警模型
下载PDF
从多元走向一体化进程的样本——“秦并巴蜀”的历史意义
3
作者 何一民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43-53,共11页
公元前316年,秦国利用巴、蜀两国内斗,趁机出兵,并以势如破竹之势,打败蜀王所率之兵。秦灭蜀之后,又挥师灭巴,从而将巴蜀地区纳入秦国版图。秦并巴蜀事件在战国时期与其他灭国战争的意义有所不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 公元前316年,秦国利用巴、蜀两国内斗,趁机出兵,并以势如破竹之势,打败蜀王所率之兵。秦灭蜀之后,又挥师灭巴,从而将巴蜀地区纳入秦国版图。秦并巴蜀事件在战国时期与其他灭国战争的意义有所不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键在于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秦灭六国之先声。战国时期,建立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中华大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推动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立的重要条件;二是大一统思想的孕育和形成构成了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思想基础,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推动统一国家的建立。秦并巴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将中国西南地区整合到统一的版图之中,也促进了长江上游巴蜀地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开创了天府之国的新气象,同时也推动了巴蜀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文化体系——天府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并巴蜀 多元 一体化 大一统 天府文化
下载PDF
秦巴山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时空演变研究
4
作者 丁诗雨 贾夏 +4 位作者 赵永华 钱会 王欢元 康宏亮 孙婴婴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36-2248,共13页
生态功能区在确保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过度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峻考验。为实现生态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究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以往研究多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权衡/协调作用,在生态功能区... 生态功能区在确保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过度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峻考验。为实现生态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究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以往研究多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权衡/协调作用,在生态功能区供需的耦合协调方面还存在空白。以秦巴山生态功能区为例,采用In VEST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四象限模型、相关性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0和2020年产水、粮食供给、碳固存和土壤保持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状况、权衡/协同作用和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产水和碳固存服务供需比分别由0.613、0.958降至0.482、0.892;粮食供给和土壤保持服务供需比分别由-0.243、0.948增至0.224、0.971。空间上,产水、碳固存和土壤保持服务均以供应盈余状态为主,耕地较少的中西部地区存在粮食供给不足。2)粮食供给和土壤保持服务供需在低-低空间匹配,产水服务供需表现出高-低空间错配和低-低空间匹配的特点,碳固存服务供需以过剩的高-低错配为主。3)研究期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权衡/协同关系略有变化,除土壤保持与其他服务需求不相关外,其余服务对需求的协同作用都很强,且存在一致性。4)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耦合协调度分别0.324、0.297和0.284,呈下降趋势,表现出东部大多数县域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空间格局,主要以中度不协调和勉强协调状态为主。综上,除粮食供给服务外其余生态系统服务处于供大于求状态,研究区空间错配现象明显,且尚未达到基本的耦合协调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权衡与协同 时空演变 秦巴山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旅游潜力评估及开发格局构建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赫 陈阳 +2 位作者 徐莉 韩挺 杨欢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6-42,共7页
旅游活化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延续的重要途径,潜力评估是科学构建区域旅游开发格局的必要前提。文章基于多源数据,从自然环境条件、交通可达性、资源禀赋等6方面入手,建立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旅游潜力评估指标体系。综合采用组合赋权法... 旅游活化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延续的重要途径,潜力评估是科学构建区域旅游开发格局的必要前提。文章基于多源数据,从自然环境条件、交通可达性、资源禀赋等6方面入手,建立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旅游潜力评估指标体系。综合采用组合赋权法和GIS空间分析法等,得到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旅游潜力等级水平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借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之间的潜在连通廊道,通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优化策略,最终构建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区域化集中连片利用格局。主要结论:(1)潜力水平等级结构呈现似“梨形”特征,具有中等旅游开发潜力的村落占比最少,等级结构不合理。(2)旅游开发潜力空间分布不均衡,“散状集聚”态势初显,安康地区呈“塌陷”状态。(3)结合旅游潜力特征及文化廊道提取,构建“五核三廊”的旅游开发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旅游潜力 开发格局 陕南秦巴山区
下载PDF
地域文化与历史书写的中间地带——评李春平“盐道三部曲”
6
作者 巴玉倩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9-123,共5页
“盐道三部曲”(《盐道》《盐味》《盐色》)作为李春平回归乡土历史书写后的重大收获,真实反映了秦巴古盐道上以盐为生的不同群体的人生变迁与悲欢离合,并在民间化视角下以日常生活取代宏大叙事,以轻逸叙述取代沉重记录,向读者传递出以... “盐道三部曲”(《盐道》《盐味》《盐色》)作为李春平回归乡土历史书写后的重大收获,真实反映了秦巴古盐道上以盐为生的不同群体的人生变迁与悲欢离合,并在民间化视角下以日常生活取代宏大叙事,以轻逸叙述取代沉重记录,向读者传递出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民间道德、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将丰富的精神性灌注于百味之盐,为地域文化与历史书写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道三部曲” 秦巴文化 民间视角 轻逸叙事
下载PDF
基于SWOT分析的秦巴地区城市旅游开发研究——以达州市为例
7
作者 庞筑丹 朱创业 李晓琴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年第2期45-49,共5页
秦巴地区包括4省9地市,即四川省的达州、广安、巴中、南充,陕西省的汉中、安康,湖北省的十堰,重庆市的万州、涪陵。达州市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地及川、陕、渝、鄂结合部极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中心地。
关键词 qin-ba area Dazhou CITY URBAN TOURISM SWOT analysi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厚朴群落土壤肥力评价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钰莹 孙娇 +4 位作者 刘政鸿 乔亚玲 张枭将 李凤姣 郝文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133-5141,共9页
以秦巴山区7个厚朴群落为对象,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同时对各群落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以期为该区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厚朴群落配置模式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厚朴群落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除全磷和全钾... 以秦巴山区7个厚朴群落为对象,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同时对各群落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以期为该区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厚朴群落配置模式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厚朴群落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除全磷和全钾外,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逐渐减小。厚朴群落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4a凹叶厚朴(1.054)>2a凹叶厚朴(0.882)>山茱萸-凹叶厚朴混交林(0.673)>7a尖叶厚朴(-0.243)>7a凹叶厚朴(-0.713)>杜仲-凹叶厚朴(-0.812)>11a凹叶厚朴(-0.840)。因此随着林龄的增大,厚朴群落土壤肥力有下降的趋势。结合厚朴群落土壤养分差异分析和厚朴群落土壤肥力评价结果,得出山茱萸-凹叶厚朴混交林的土壤肥力相对较好,为该区植被恢复的最佳营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厚朴群落 土壤养分 肥力综合指数
下载PDF
秦巴山区六种野生百合感染3种病毒病鉴定及其田间抗病性初步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仙芝 张延龙 +2 位作者 牛立新 吴云峰 谢松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618-3625,共8页
【目的】对来自秦巴山区6种野生百合(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卷丹(Lilium tigrinum)、野百合(Lilium brownii)、大花卷丹(Lilium leichtlinii var.maximowiczii)、山丹(Lilium pumilum)、宜昌百合(Lilium leucanthum))的病毒病危害... 【目的】对来自秦巴山区6种野生百合(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卷丹(Lilium tigrinum)、野百合(Lilium brownii)、大花卷丹(Lilium leichtlinii var.maximowiczii)、山丹(Lilium pumilum)、宜昌百合(Lilium leucanthum))的病毒病危害程度进行调查,并对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ic virus,CMV)、百合斑驳病毒(lily mottle virus,LMoV)和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ptomless virus,LSV)3种病毒进行检测,旨在确定野生百合是否感染病毒及感染种类,并初步判断不同种对病毒的抗性。【方法】采用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统计方法调查野生百合病毒病发病情况,采用RT-PCR检测和克隆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不同发育时期野生百合黄瓜花叶病毒(CMV)、百合斑驳病毒(LMoV)和百合无症病毒(LSV)进行鉴定。【结果】异地栽培条件下,6种野生百合中除岷江百合外,其它5种野生百合都不同程度表现出花叶、斑驳等病毒病症状。经RT-PCR检测结果显示,岷江百合无病毒侵染,卷丹感染百合斑驳病毒(LMoV),野百合、大花卷丹、山丹和宜昌百合均被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百合斑驳病毒复合侵染。【结论】岷江百合、山丹、野百合、大花卷丹和宜昌百合在原生地不带病毒。在异地保存且有毒源存在的条件下,野生百合易感染病毒。不同种野生百合的抗病毒特性不同,岷江百合对病毒病的综合抗性最强,抗病程度为免疫;大花卷丹和宜昌百合,属中感类型;山丹、卷丹和野百合对病毒病抗性为高感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野生百合 病毒病 RT-PCR检测 抗病性
下载PDF
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分析——以秦巴山水源涵养区为例 被引量:26
10
作者 叶文 王会肖 +3 位作者 许新宜 王红旗 王红瑞 王国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61-1072,共12页
在全国范围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生态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项重要课题。生态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对其客观准确的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区域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当地发展特点,在ES... 在全国范围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生态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项重要课题。生态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对其客观准确的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区域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当地发展特点,在ESI模型和状态空间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秦巴山水源涵养区为例,对区域的生态现状承载情况及资源开发利用与污染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从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角度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区域环境健康状况;采用2010年的区域统计相关数据分析了其空间序列的资源环境承载分布情况,探讨了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压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承载力指数最低的县市只有0.135;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中南部生态承载力指数较高,最大值为0.795;水源涵养能力和固碳吐氧能力是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的主控因子。研究区社会经济压力指数较高,最高地区达到0.517,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大;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相互关系分析表明,区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资源能源消耗;社会经济压力指数的主控因子是单位面积工业三废排放量、人口密度、能耗指数和单位面积生活污水排放量。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中南部较大,少数"超载"区域指数值高达6.790,承载力分布特点总体中部好于周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大影响因子是年平均气温、植被覆盖度和单位面积生活污水排放量。脱钩指数分析显示生态或社会经济发展单方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较小,为"相对脱钩";发展压力受植被覆盖度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等影响大,但是总体仍处发展稳定阶段,需要分区域制定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水源涵养区 资源环境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 社会经济压力 ESI模型 脱钩指数
下载PDF
秦巴山区野生百合资源及其生境土壤特性的调查 被引量:19
11
作者 车飞 牛立新 +4 位作者 张延龙 罗建让 谢松林 靳磊 邓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9955-9957,共3页
2005年7月至2006年8月3次赴秦巴山区调查野生百合的种类、分布、植物学特性、生境条件和土壤状况,发现卷丹、宜昌百合、野百合、山丹、宝兴百合5个已有品种,并首次发现大花卷丹。通过测定植株根际土壤,明确野生百合喜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2005年7月至2006年8月3次赴秦巴山区调查野生百合的种类、分布、植物学特性、生境条件和土壤状况,发现卷丹、宜昌百合、野百合、山丹、宝兴百合5个已有品种,并首次发现大花卷丹。通过测定植株根际土壤,明确野生百合喜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确定了野生百合适宜的土壤pH值和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野生百合 资源 生境 土壤特性
下载PDF
秦巴山区富水公路滑坡监测分析及工程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冬 蔡庆娥 +1 位作者 刘卫民 尉学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29,共6页
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相关,本文深入分析了秦巴山区十天高速某富水滑坡的成因机理,预测了公路开挖后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方案;通过施工期间监测资料分析及工程效果研究,验证了其变形破坏模式并总... 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相关,本文深入分析了秦巴山区十天高速某富水滑坡的成因机理,预测了公路开挖后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方案;通过施工期间监测资料分析及工程效果研究,验证了其变形破坏模式并总结了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滑坡各阶段变形特点。提出对于地下水来源丰富的大型覆盖层滑坡,其蠕变特性与黏性土的流变性及自身的应力状态有关,滑体中黏粒含量越高、塑性指数越大、含水量越高,土的流变性越强,滑坡蠕动变形越明显;该类滑坡仅采取支挡和地表排水措施难以有效控制其变形发展,需辅以泄水隧洞等地下排水工程,改变地下水渗流场,提高滑带有效应力,方可稳定滑坡;大型深层覆盖层滑坡即使采用抗滑桩等支挡工程进行预加固,随着开挖的加深,坡体应变能释放,将形成新的塑性区,滑面的发展遵循"渐进破坏"理论,逐步向下发展,治理工程需兼顾多层滑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富水滑坡 流变性 泄水隧洞 塑性区 渐进破坏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现状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小英 刘芬 +1 位作者 同延安 赵佐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0-195,共6页
在陕南秦巴山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6-2009年)11个县2 576户调查数据基础上,对该地区油菜施肥现状及农户养分资源投入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平均产量为2 355kg/hm2,产量中等的农户占60.68%。总氮(N)、磷(P2... 在陕南秦巴山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6-2009年)11个县2 576户调查数据基础上,对该地区油菜施肥现状及农户养分资源投入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平均产量为2 355kg/hm2,产量中等的农户占60.68%。总氮(N)、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分别为179、80、54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分别为145、62、34kg/hm2。整体化肥氮磷钾施用量与产量都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各养分投入均表现出报酬递减趋势。根据养分分级等级,农户化肥氮磷钾肥投入合理比例分别为38.55%、27.60%和25.89%,过量的比例分别为15.22%、26.24%和10.33%,不足比例分别为46.23%、46.16%和63.78%。将化肥养分投入不足的农户施肥量增加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可增产5.62万吨。另外,施用有机肥和硼肥的农户比例分别只有45.26%和41.73%;施用硼肥平均增产101kg/hm2,说明通过合理施肥,该区油菜产量仍有较大增产潜力。该区域油菜施肥存在的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硼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比较普遍。今后该区域油菜施肥的重点是平衡氮肥和磷肥用量;增加钾肥、硼肥和有机肥用量;增加追肥的施用,尤其是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秦巴山区 油菜 产量 化肥 有机肥 平衡施肥
下载PDF
水土综合整治是秦巴山区防洪减灾和改善生存环境的必然选择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震 郭索彦 +3 位作者 张文聪 史立人 解明曙 陈法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4期1-5,共5页
为了防灾减灾 ,改善陕南秦巴山区群众的生存环境 ,对该区基本情况及洪灾发生情况作了介绍 ,对灾害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造成川道水毁的原因 ,既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为因素 ,其中人为因素包括改河造田 ,缩小河道断面 ,没有为洪水留足出路 ... 为了防灾减灾 ,改善陕南秦巴山区群众的生存环境 ,对该区基本情况及洪灾发生情况作了介绍 ,对灾害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造成川道水毁的原因 ,既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为因素 ,其中人为因素包括改河造田 ,缩小河道断面 ,没有为洪水留足出路 ,上游水土保持防治工作滞后和沟道河流疏浚跟不上等。今后 ,秦巴山区防洪减灾、改善生存环境的对策是 :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变与洪水争地为给洪水以出路 ,统筹兼顾山上与山下的关系 ,加强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整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预防监督 发生情况 人为因素 改善 必然选择 生存环境 出路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乔亚玲 刘政鸿 +2 位作者 郝文芳 张枭将 李凤娇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采用样方法对陕南秦巴山区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药用植物共计105科268属361种,其中药用裸子植物5科6属7种,药用被子植物92科254属344种,药用蕨类植物7科8属10种;含1属的科、含2~5属的科和含1种的属的药... 采用样方法对陕南秦巴山区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药用植物共计105科268属361种,其中药用裸子植物5科6属7种,药用被子植物92科254属344种,药用蕨类植物7科8属10种;含1属的科、含2~5属的科和含1种的属的药用植物数量较多,所占比例较高;该地区各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各具特点,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D)表现为:乔木层最小、灌木层较大、草本层最大,但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较为复杂;药用植物群落总的物种丰富度、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均随海拔的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物种丰富度最大值出现在海拔1000~1200 m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和温性针阔混交林的过渡区域,但灌木层物种丰富度与海拔之间无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山地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该区域药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植被类型 秦巴山区 陕西南部
下载PDF
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开发和利用 被引量:22
16
作者 袁力 邢吉庆 +2 位作者 庞长民 崔铁成 刘青林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75-183,共9页
对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开发与利用研究。分析表明,秦巴山区观赏植物资源种类丰富,据4次调查,共采集标本491号、1095份,隶属85科、152属、327种。生境复杂。按其观赏部位及习性等可分为:观树形体型类,70余种;观叶类,25... 对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开发与利用研究。分析表明,秦巴山区观赏植物资源种类丰富,据4次调查,共采集标本491号、1095份,隶属85科、152属、327种。生境复杂。按其观赏部位及习性等可分为:观树形体型类,70余种;观叶类,250余种;观花类,400余种;观果类,200余种;藤木类,70余种;草本类,200余种;羊齿类,20余种;水生观赏植物,20余种。在调查分类的基础上先后对火棘、麦冬、黄刺玫、白皮松、紫藤、爬山虎、华山松等21种观赏植物进行了开发利用。几年来在园林绿化中共利用秦巴山区观赏植物8.7万株,价值31.8万元。同时,对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秦巴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问题提出了4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巴山 观赏植物 调查 野生植物
下载PDF
秦巴山区典型乡村“三生空间”振兴路径探究——以商洛市花园村乡村振兴规划为例 被引量:23
17
作者 武联 余侃华 +1 位作者 鱼晓惠 景文丽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45-51,共7页
当前我国秦巴山区乡村发展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生态空间质量下降、生产空间分散狭窄及生活空间品质较低。"三生空间"作为一种空间认知模式,其统筹协同是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必然路径。文章从绿色增长理念出发,围绕乡村"三生... 当前我国秦巴山区乡村发展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生态空间质量下降、生产空间分散狭窄及生活空间品质较低。"三生空间"作为一种空间认知模式,其统筹协同是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必然路径。文章从绿色增长理念出发,围绕乡村"三生空间"规划支持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的问题,结合系统演变的驱动规律,对内源性驱动力和外源性驱动力进行解构,探寻基于绿色增长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的逻辑框架、耦合特征及整合规划途径,以期为乡村规划思路创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增长 秦巴山区乡村 “三生空间”协调 振兴路径
下载PDF
秦巴山区5种野生百合鳞片繁殖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宇龙 张延龙 +1 位作者 司国臣 牛立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0-93,99,共5页
为了探索野生百合的繁殖特性,对秦巴山区5种野生百合32个生态型的32个品系进行了鳞片扦插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野生百合鳞片扦插的籽球大小和繁殖系数不同,其中宜昌百合繁殖的籽球最大,繁殖周径达到了2.91cm,重量达0.53g,宝兴百合较低,... 为了探索野生百合的繁殖特性,对秦巴山区5种野生百合32个生态型的32个品系进行了鳞片扦插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野生百合鳞片扦插的籽球大小和繁殖系数不同,其中宜昌百合繁殖的籽球最大,繁殖周径达到了2.91cm,重量达0.53g,宝兴百合较低,分别为2.05cm和0.14g;卷丹百合的扦插繁殖系数最高,为2.10,宝兴百合最低仅为0.75;同一种类的不同生态型之间扦插繁殖特性也差异较大,如陕西省汉阴县平梁乡西林村的宜昌百合籽球周径、重量和扦插繁殖系数分别高达3.45cm、0.71g和1.67,而甘肃省舟曲县峰迭乡沙沟村的宜昌百合则分别为2.57cm、0.33g和0.99;扦插鳞片重量与其繁殖籽球大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鳞片重量与籽球周径和重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6和0.7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鳞片扦插 宜昌百合 野百合 卷丹
下载PDF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熊炜 范文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8-233,共6页
以陕南秦巴山区的紫阳县域为例,通过对全县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总结了浅表层滑坡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滑坡的各种致滑因素,在此基础上,将滑坡整个发展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并从破坏形式上将其归纳为两类力学模式和6种表现形... 以陕南秦巴山区的紫阳县域为例,通过对全县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总结了浅表层滑坡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了滑坡的各种致滑因素,在此基础上,将滑坡整个发展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并从破坏形式上将其归纳为两类力学模式和6种表现形式。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内浅表层滑坡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非常敏感,尤其表现为滑坡灾害与暴雨同期,但受物源条件限制大规模灾害之间存在9~10年的平静期。浅表层滑坡特有的发展演化可划分为表层卸荷阶段、加速风化阶段、风化堆积阶段、浅表层滑坡发生阶段等四个阶段,根据其变形破坏特征归纳为剧滑—平推和蠕滑—拉裂两种力学模式以及6种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秦巴山区 浅表层滑坡 成灾规律 破坏模式
下载PDF
秦巴山区野生垂直绿化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辉 陈昊 +1 位作者 祁桦 刘立成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2-95,共4页
对秦巴山区中观赏及应用价值较高的野生垂直绿化植物进行了初步筛选,并按其生境和观赏特性进行了介绍,对其园林用途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丰富秦巴山区各城市垂直绿化植物种类并能带动相关的野生植物引种及培育研究。
关键词 园林植物 垂直绿化 秦巴山区 开发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