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鲁甸MS6.5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分析及川滇东边界中部未来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刘月
田勤俭
+2 位作者
吕晓健
邵志刚
李文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69-3279,共11页
本文努力探索地震活动性定量化前兆的检测方法,针对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在空间异常分析中的不足,根据新提出的综合衡量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物理参数——RTL面积分(I_(RTL)),定量分析了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变化,并...
本文努力探索地震活动性定量化前兆的检测方法,针对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在空间异常分析中的不足,根据新提出的综合衡量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物理参数——RTL面积分(I_(RTL)),定量分析了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变化,并与2012年彝良M_S5.7、5.6地震作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地震前都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彝良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主要分布在则木河断裂和昭通—莲峰断裂带西段的交汇区,鲁甸地震前异常主要分布在昭通—莲峰断裂带、马边断裂带及周边地区.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区的I_(RTL)随时间呈现由小变大,至峰值后回落的特征.彝良地震和鲁甸地震均发生于I_(RTL)峰值后数月,这表明I_(RTL)峰值对地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鲁甸地震后,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跟踪研究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现象,且自2015年I_(RTL)呈上升趋势,目前I_(RTL)值已超过鲁甸地震前的峰值水平,也许更强的地震正在孕育,所以川滇交界东边界中部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以上研究为我们认识鲁甸地震的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l
算法
rtl面积分
鲁甸地震
地震危险性
分
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4年云南景谷MS6.6地震前地震活动变化分析
被引量:
4
2
作者
刘月
邵志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70-1081,共12页
基于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使用震前约6a和15a的地震目录定量检验了2014年景谷MS6.6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研究时段近6a的分析结果显示:自2013年初在震中附近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空间异常分布在22.5°~24.5°N,99...
基于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使用震前约6a和15a的地震目录定量检验了2014年景谷MS6.6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研究时段近6a的分析结果显示:自2013年初在震中附近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空间异常分布在22.5°~24.5°N,99°~102°E内,异常范围和异常程度随时间由小变大再变小;综合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参数RTL面积分——I(RTL)从2013年8月开始上升,达到峰值点后回落,峰值点至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9个月。研究时段近15a时,研究区内发生了2007年宁洱MS6.4地震,结果表明:宁洱地震前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景谷地震前,先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后于震前1a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分布在22.5°~25°N,99.5°~101.5°E范围内,I(RTL)峰值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7个月。这说明即使发震位置相距较近且震级相当的地震,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也会明显不同。对于景谷MS6.6,不同研究时段检测到的结果虽有不同,但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区的分布和参数I(RTL)出现峰值的时间较一致,所以探索RTL空间分布和参数I(RTL)与发震位置和时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Time-Length(
rtl
)算法
rtl面积分
景谷地震
地震危险性
分
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区域-时间-长度算法的区域地震活动与强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刘月
吕晓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8-219,328,共12页
基于区域-时间-长度(RTL)算法,本文以汶川M_S8.0、于田M_S7.3、芦山M_S7.0、鲁甸M_S6.5及景谷M_S6.6地震为例,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空间分布与发震地点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根据新提出的物理参数区域-时间-长度的面积分I_(RTL)探索区域地...
基于区域-时间-长度(RTL)算法,本文以汶川M_S8.0、于田M_S7.3、芦山M_S7.0、鲁甸M_S6.5及景谷M_S6.6地震为例,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空间分布与发震地点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根据新提出的物理参数区域-时间-长度的面积分I_(RTL)探索区域地震活动水平与地震发生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3次M_S≥7.0强震前均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2次M_S>6.0地震前均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这些地震活动平静和增强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附近潜在发震断裂带及周边,异常范围和异常程度随时间由小到大再到小.M_S≥7.0强震前,地震活动平静主体区的I_(RTL)曲线在震前1—3年从零值下降至低谷后回升,低谷点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9—18个月;鲁甸M_S6.5和景谷M_S6.6地震前,I_(RTL)曲线分别在震前1年和1.8年由低值开始上升,达到峰值后回落,峰值点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别为3个月和9个月.本文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平静的I_(RTL)低谷点和地震活动增强的I_(RTL)峰值点对地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时间-长度(
rtl
)算法
rtl面积分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鲁甸MS6.5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分析及川滇东边界中部未来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刘月
田勤俭
吕晓健
邵志刚
李文巧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69-3279,共11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重点项目(2015IES0102,2015IES010204)资助
文摘
本文努力探索地震活动性定量化前兆的检测方法,针对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在空间异常分析中的不足,根据新提出的综合衡量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物理参数——RTL面积分(I_(RTL)),定量分析了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变化,并与2012年彝良M_S5.7、5.6地震作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地震前都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彝良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主要分布在则木河断裂和昭通—莲峰断裂带西段的交汇区,鲁甸地震前异常主要分布在昭通—莲峰断裂带、马边断裂带及周边地区.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区的I_(RTL)随时间呈现由小变大,至峰值后回落的特征.彝良地震和鲁甸地震均发生于I_(RTL)峰值后数月,这表明I_(RTL)峰值对地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鲁甸地震后,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跟踪研究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现象,且自2015年I_(RTL)呈上升趋势,目前I_(RTL)值已超过鲁甸地震前的峰值水平,也许更强的地震正在孕育,所以川滇交界东边界中部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以上研究为我们认识鲁甸地震的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
rtl
算法
rtl面积分
鲁甸地震
地震危险性
分
析
Keywords
Region-Time-Length(
rtl
)
Surface integral of
rtl
Ludian Earthquake
Seismic risk analysis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4年云南景谷MS6.6地震前地震活动变化分析
被引量:
4
2
作者
刘月
邵志刚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70-1081,共12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15 IES010204)资助
文摘
基于Region-Time-Length(RTL)算法,使用震前约6a和15a的地震目录定量检验了2014年景谷MS6.6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研究时段近6a的分析结果显示:自2013年初在震中附近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空间异常分布在22.5°~24.5°N,99°~102°E内,异常范围和异常程度随时间由小变大再变小;综合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参数RTL面积分——I(RTL)从2013年8月开始上升,达到峰值点后回落,峰值点至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9个月。研究时段近15a时,研究区内发生了2007年宁洱MS6.4地震,结果表明:宁洱地震前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景谷地震前,先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后于震前1a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分布在22.5°~25°N,99.5°~101.5°E范围内,I(RTL)峰值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7个月。这说明即使发震位置相距较近且震级相当的地震,震前的地震活动变化也会明显不同。对于景谷MS6.6,不同研究时段检测到的结果虽有不同,但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区的分布和参数I(RTL)出现峰值的时间较一致,所以探索RTL空间分布和参数I(RTL)与发震位置和时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Region-Time-Length(
rtl
)算法
rtl面积分
景谷地震
地震危险性
分
析
Keywords
Region-Time-Length(
rtl
) algorithm
surface integral of
rtl
Jinggu earthquake
seismic hazard evaluation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区域-时间-长度算法的区域地震活动与强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刘月
吕晓健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8-219,328,共12页
基金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2DFR20440)资助
文摘
基于区域-时间-长度(RTL)算法,本文以汶川M_S8.0、于田M_S7.3、芦山M_S7.0、鲁甸M_S6.5及景谷M_S6.6地震为例,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空间分布与发震地点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根据新提出的物理参数区域-时间-长度的面积分I_(RTL)探索区域地震活动水平与地震发生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3次M_S≥7.0强震前均检测到地震活动平静,2次M_S>6.0地震前均检测到地震活动增强,这些地震活动平静和增强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附近潜在发震断裂带及周边,异常范围和异常程度随时间由小到大再到小.M_S≥7.0强震前,地震活动平静主体区的I_(RTL)曲线在震前1—3年从零值下降至低谷后回升,低谷点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为9—18个月;鲁甸M_S6.5和景谷M_S6.6地震前,I_(RTL)曲线分别在震前1年和1.8年由低值开始上升,达到峰值后回落,峰值点与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别为3个月和9个月.本文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平静的I_(RTL)低谷点和地震活动增强的I_(RTL)峰值点对地震发生可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关键词
区域-时间-长度(
rtl
)算法
rtl面积分
地震活动性
Keywords
region-time-length(
rtl
) algorithm
surface integral in respect to
rtl
seismicity
分类号
P315.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鲁甸MS6.5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分析及川滇东边界中部未来地震危险性研究
刘月
田勤俭
吕晓健
邵志刚
李文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014年云南景谷MS6.6地震前地震活动变化分析
刘月
邵志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区域-时间-长度算法的区域地震活动与强震关系研究
刘月
吕晓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