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T对称光晶格势中的涡旋光孤子传输特性的研究
1
作者 徐四六 吴桐 +3 位作者 高鹏飞 侯毅恒 赵元 范灼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6,12,共7页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实现具有宇称时间(PT)对称性的光学贝塞尔势的方案。通过从冷原子气体中光的衍射、非局域非线性和PT对称势约束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研究了如何存在、传播和操纵二维涡旋光孤子。结果显示,该系统支持稳定的二维涡旋光孤...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实现具有宇称时间(PT)对称性的光学贝塞尔势的方案。通过从冷原子气体中光的衍射、非局域非线性和PT对称势约束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研究了如何存在、传播和操纵二维涡旋光孤子。结果显示,该系统支持稳定的二维涡旋光孤子,其拓扑电荷最大值为|m|=6。此外,可通过控制PT对称晶格势的虚部来保证这种孤子的稳定性。由于里德堡-电磁感应透明(Rydberg-EIT)效应增强了局域和非局域非线性,因此这些二维涡旋光孤子只需要很低的功率就可以激发出来。研究结果不仅对PT对称势以及操纵二维涡旋光孤子有重要意义,还在光信息处理和传输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对称 里德堡-电磁感应透明 涡旋光孤子 贝塞尔晶格
下载PDF
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全信息测量
2
作者 贾凤东 郝建海 +6 位作者 崔越 王宇翔 刘宇晴 王宇 尤建琦 白金海 钟志萍 《计测技术》 2024年第1期1-22,共22页
介绍了里德堡原子微波电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基于里德堡原子测量微波电场强度、相位、极化、频率等信息的技术特点,分析了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全信息测量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当前绝对自校准测量和连续宽带高灵敏测量面临的困难,指... 介绍了里德堡原子微波电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基于里德堡原子测量微波电场强度、相位、极化、频率等信息的技术特点,分析了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全信息测量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当前绝对自校准测量和连续宽带高灵敏测量面临的困难,指出可以通过外场调控实现测量灵敏度提升和宽带连续频率测量;并可通过各种调制及解调手段简化相位、极化的测量和读取。分析了在热原子系统中利用多光子激发消除多普勒展宽以及采用冷原子消除多普勒展宽对于提升微波测量灵敏度的潜在优势,提出未来可利用里德堡原子的高轨道角动量态、强关联等特性进一步提升里德堡原子微波电场传感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电场传感器 里德堡原子 电磁感应透明
下载PDF
基于冷里德堡原子电磁感应透明和Autler-Townes分裂的原子矢量微波电场计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修彬 贾凤东 +4 位作者 周飞 俞永宏 张剑 谢锋 钟志萍 《宇航计测技术》 CSCD 2023年第3期5-10,共6页
利用冷原子温度低、里德堡电磁感应透明(EIT)谱峰窄、原子量子态明确的优势,在冷铷原子样品中基于里德堡EIT和Autler-Townes(AT)分裂效应直接通过光谱频率间隔测量了微波电场的极化。结果表明,里德堡EIT-AT分裂间隔随微波电场极化方向... 利用冷原子温度低、里德堡电磁感应透明(EIT)谱峰窄、原子量子态明确的优势,在冷铷原子样品中基于里德堡EIT和Autler-Townes(AT)分裂效应直接通过光谱频率间隔测量了微波电场的极化。结果表明,里德堡EIT-AT分裂间隔随微波电场极化方向的改变呈现单调变化,并与微波电场极化在探测光偏振方向上的投影成正比,实现了微波电场极化分辨率3.2°。相比于传统的热原子蒸汽池中利用EIT共振处探测光透过率变化的方法而言,基于冷原子的EIT-AT分裂间距测量微波极化的方法具有更为直接、准确和分析简单等优点。该工作对微波极化的绝对测量和电场强度的校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传感 微波电场 里德堡原子 电磁感应透明
下载PDF
高透光率感性网栅膜的电磁屏蔽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小涵 赵晶丽 +3 位作者 冯晓国 申振峰 高劲松 张红胜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7,共8页
在确保制作感性网栅膜后光学窗红外透射率下降小于5%的前提下,研究了影响感性网栅膜电磁屏蔽特性的主要因素。归纳了感性网栅膜红外透射率公式,运用含阻抗边界条件的谱域Galerkin法推导了周期结构金属网栅的电磁场积分方程,用周期矩量... 在确保制作感性网栅膜后光学窗红外透射率下降小于5%的前提下,研究了影响感性网栅膜电磁屏蔽特性的主要因素。归纳了感性网栅膜红外透射率公式,运用含阻抗边界条件的谱域Galerkin法推导了周期结构金属网栅的电磁场积分方程,用周期矩量法计算出网栅的反射系数及透射系数,进而求出其电磁屏蔽效能;计算并分析了采用不同线宽、周期、衬底材料、衬底厚度时透明导电光窗(金属网栅膜)的电磁屏蔽效能。最后,采用激光直写、真空镀膜等工艺在ZnS基底上制作了周期为360μm×360μm、线宽为12μm,方块电阻分别为13Ω、25Ω的样片,采用自由空间法测试了2~18GHz频段的电磁屏蔽效能。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当感性网栅膜在8~10μm波段引起的平均透射率下降小于2%的情况下,电磁屏蔽效能平均达到了20dB以上。结果显示网栅的光电特性是矛盾的,线宽与周期越小电磁屏蔽效果越好,同时应尽量降低网栅的表面电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透射率网栅膜 感性网栅膜 电磁屏蔽 矩量法
下载PDF
用于红外窗电磁屏蔽的电感性网栅薄膜 被引量:13
5
作者 申振峰 冯晓国 +2 位作者 高劲松 赵晶丽 王笑夷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68-471,共4页
电感性网栅薄膜可以实现在高效透过红外波的同时高效屏蔽微波的滤波特性,在红外窗口电磁屏蔽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平面基底上电感性网栅薄膜的理论探索、实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已相当成熟,曲面基底上电感性网栅薄膜的理论和工艺还极少见公... 电感性网栅薄膜可以实现在高效透过红外波的同时高效屏蔽微波的滤波特性,在红外窗口电磁屏蔽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平面基底上电感性网栅薄膜的理论探索、实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已相当成熟,曲面基底上电感性网栅薄膜的理论和工艺还极少见公开文献报道,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经长期探索研究提出了采用以激光直写技术为核心的曲面感性网栅薄膜制作工艺方法。从理论、工艺、测试等多方面对用于红外窗口电磁屏蔽的电感性网栅薄膜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屏蔽 透明导电膜 电感性网栅 红外
下载PDF
LiF对镁铝尖晶石透明陶瓷红外透过率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法荟 林红 +3 位作者 李俊峰 雷牧云 李祯 李建保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7-421,共5页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镁铝尖晶石(以下简称"尖晶石")粉末,掺入0~2.5wt%的LiF,经球磨后,测试混合粉末的物相组成.采用热压(HP;32 MPa/1550℃)及热压结合热等静压(HP/HIP;热等静压工艺条件为150 MPa/1700℃)工艺制备出尖晶石透明陶瓷...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镁铝尖晶石(以下简称"尖晶石")粉末,掺入0~2.5wt%的LiF,经球磨后,测试混合粉末的物相组成.采用热压(HP;32 MPa/1550℃)及热压结合热等静压(HP/HIP;热等静压工艺条件为150 MPa/1700℃)工艺制备出尖晶石透明陶瓷.分析测试了掺入不同LiF的尖晶石陶瓷的结构和红外透过率,采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或ICP)方法测定了LiF掺杂后的粉料和透明陶瓷中的Li离子含量.实验显示,LiF的加入促进了尖晶石晶粒长大和气孔的排除,并促进了尖晶石陶瓷烧结的致密化进程.添加1.0wt%~1.5wt%LiF的尖晶石透明陶瓷具有最高的红外透过率.LiF在尖晶石陶瓷中形成残余物质,添加过量的LiF对尖晶石陶瓷的光学性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陶瓷 镁铝尖晶石 LIF 红外透过率 感应耦合等离子体法
下载PDF
双明模耦合的双波段类电磁诱导透明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宁仁霞 黄旺 +2 位作者 王菲 孙剑 焦铮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4-99,共6页
本文设计了一种双层开口方环和双C型结构的超材料结构,在太赫兹波段具有双波段的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该结构在1.438 THz和1.699 THz处出现透射峰.通过电磁场分布分析讨论产生双频带电磁诱导透明的原因,利用等效电路分析方法进一步解释... 本文设计了一种双层开口方环和双C型结构的超材料结构,在太赫兹波段具有双波段的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该结构在1.438 THz和1.699 THz处出现透射峰.通过电磁场分布分析讨论产生双频带电磁诱导透明的原因,利用等效电路分析方法进一步解释了超材料中的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研究了超材料开口方环的开口大小和双C型结构距离以及改变入射角度时对透射窗口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改变入射角度时,所设计材料透射谱线变化较大,表现出对角度的高敏感性.同时,改变环境的介电常数可以得到该结构的透射谱产生明显的红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在角度滤波器,折射率传感器等器件中有潜在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材料 类电磁诱导透明 双波段 等效电路
下载PDF
全可视化反应釜内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生成分解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毛港涛 李治平 +1 位作者 王凯 丁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363-5372,共10页
二氧化碳水合物封存技术已成为目前碳封存研究的热点。该技术中对于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生成分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当前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设计了高压全透明双反应釜实验平台,以高纯度二氧化碳和去离子水作为研究对象,在17℃、7MPa... 二氧化碳水合物封存技术已成为目前碳封存研究的热点。该技术中对于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生成分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当前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设计了高压全透明双反应釜实验平台,以高纯度二氧化碳和去离子水作为研究对象,在17℃、7MPa的初始温压条件下,进行了二氧化碳水合物的初次和二次生成分解实验,并设置对照组对搅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而后与甲烷在相同条件下的实验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搅拌会促进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生成,在400r/min的转速条件下,缩短诱导时间可达40%,增大压降速率可达15%,形成更多且更致密厚实的水合物,并延缓了分解;多次生成可以减少水合物的诱导时间,但对于水合物生成的总量几乎没有影响。与甲烷水合物相比,二氧化碳水合物生成的量大且更难以分解,实验结果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海洋水合物封存技术的开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封存 二氧化碳水合物 全透明双反应釜 生成分解 搅拌 诱导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