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herent Chemical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55-25 Ma Magmatic Rocks in SE Tibet:N-S Direction Lithospheric Stretching of Eurasia during Early Stage of India-Eurasia Collision 被引量:3
1
作者 YANG Tiannan DONG Mengmeng +2 位作者 XUE Chuandong XIN Di LIANG Mingj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283-1305,共23页
The progressive indentation of India into Eurasia generated an E-W-trending orthogonal collision belt and a N-S-trending oblique collision belt.Compiling available data reveals that~70%of the Cenozoic igneous rocks in... The progressive indentation of India into Eurasia generated an E-W-trending orthogonal collision belt and a N-S-trending oblique collision belt.Compiling available data reveals that~70%of the Cenozoic igneous rocks in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Tibet are concentrated within an ENE-trending,~550-km long and~250-km wide magmatic zone(CMZ)that once separated the orthogonal and oblique collision belts.The Latitude 26°N Line is now its southern boundary.The onset timing of magmatism of the CMZ varies gradually from~55 Ma in the westernmost part to~27 Ma in the easternmost.Then the magmatism successively occurred and suddenly stopped at~25 Ma.The segmented and coherent chemical variation trends found suggest that the CMZ magmatic rocks were formed due to partial melting of the heterogeneous upper mantle and crusts of Eurasia.Subduction of Paleo-and Neotethyan oceanic plates generated this compositional and mineralogical heterogeneity.Combined with available geophysical data,the CMZ was diachronously formed in response to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induced by NNW-SSE-direction lithosphere stretching.The difference in responses of the orthogonal and oblique collision belts to the indentation of the Indian continent has led to this lithosphere stretc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s geochemistry magmatic zon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lithospheric stretch Eocene to Oligocene se tibet
下载PDF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in SE Tibet revealed by ambient noise and earthquake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Recent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 被引量:15
2
作者 Huajian Yao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2年第5期371-383,共13页
High-resolution lithospheric structure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deformation patterns of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is is now possible due to recent advances in ambient noise a... High-resolution lithospheric structure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deformation patterns of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is is now possible due to recent advances in ambient noise and earthquake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and great improvements in data coverage from dense portable array stations deployed in SE Tibet. In this review paper, I first giv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tomographic methods from ambient noise and earthquake surface waves, and then summarize the major findings about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in SE Tibet revealed by ambient noise and earthquake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as well as by other seismic and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These findings mainly include the 3-D distribution of mechanically weak zones in the mid-lower crust, lateral and vertical variations in radial and azimuthal anisotropy, possible interplay of some fault zones with crustal weak zones, and importance of strike-slip faulting on upper crustal deform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tegration of block extrusion in the more rigid upper-middle crust and channel flow in the more ductile mid-lower crust will be more compatible with the current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Finally I discuss some future perspective researches in SE Tibet, including array-based tomography, joint inversion using multiple seismic data, and integration of geodynamic modeling and seismic obser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 tibet lithospheric structure DEFORMATION ambient noise earthquake surface waves
下载PDF
西藏大骨节病患者血清Se与几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1
3
作者 康龙丽 赵锋仓 +2 位作者 杨凤英 张银刚 郭雄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1-532,共2页
目的:测定大骨节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清中硒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介素-1(IL-1β)的水平。从细胞因子角度为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西藏拉萨尼木县和墨竹工卡县的大骨节病区随机选取大骨... 目的:测定大骨节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清中硒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介素-1(IL-1β)的水平。从细胞因子角度为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西藏拉萨尼木县和墨竹工卡县的大骨节病区随机选取大骨节病患者30例(患者组),病区正常人30例(病区内对照组),在拉萨非大骨节病区选健康志愿者30例(病区外对照组),3组人群年龄和性别没有显著性差异。采取静脉血离心制备血清。采用荧光法测定血清Se,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西藏大骨节病病区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Se低于非大骨节病区正常人;患者血清中TNF-α、VEGF和IL-1β的水平高于正常。血清Se与TNF-α、IL-1β水平呈负相关趋势。结论:低硒和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在KB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某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骨节病 西藏 细胞因子(IL-1β VEGF TNF-α) 血清
原文传递
西藏白朗县农田系统硒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多吉卫色 次仁旺堆 +2 位作者 尼玛洛卓 周鹏 尼玛次仁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8-1126,共9页
富硒土地开发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果,然而西藏地区目前尚无报道有关富硒的土地或作物。本文以西藏白朗县重点耕地区为研究对象,讨论土壤、作物中的硒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支撑服务西藏高原地区的富硒土地开发及利用。结果表... 富硒土地开发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果,然而西藏地区目前尚无报道有关富硒的土地或作物。本文以西藏白朗县重点耕地区为研究对象,讨论土壤、作物中的硒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支撑服务西藏高原地区的富硒土地开发及利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Se含量范围为(0.05~0.76)×10^(-6),高于西藏土壤背景值0.15×10^(-6);研究区76.83%土地面积为足硒,根据碱性土壤Se标准阈值(w(Se)≥0.3×10^(-6))划定,Se含量高于0.3×10^(-6)的土地面积45.43 km^(2)。进一步研究显示,富硒土壤分布区域青稞籽粒中Se含量范围为(0.017~0.17)×10^(-6),平均含量为0.063×10^(-6),油菜籽籽粒中Se含量范围为(0.043~0.14)×10^(-6),平均含量为0.078×10^(-6)。富硒土壤区域根系土结果表明,涅如组地层控制着土壤中Se的来源,土壤Se和有效Se含量与N、P、碱解氮、速效磷等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pH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中的大量养分元素及pH值对Se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综上,白朗县富硒土壤分布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农作物中硒的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发展高原富硒农产品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se含量 青稞 影响因素 西藏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冰川活动证据及其构造—环境意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沛全 刘小汉 孔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8-602,共15页
本文重点讨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末次冰期以来冰川活动的地貌学、14C和10Be定年结果及其构造—环境意义。在海拔3,200m的观景台发现距今24~18ka的冰砾阜,说明末次盛冰期时大拐弯入口地区有大规模的冰川下移现象,并阻塞了雅鲁藏... 本文重点讨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末次冰期以来冰川活动的地貌学、14C和10Be定年结果及其构造—环境意义。在海拔3,200m的观景台发现距今24~18ka的冰砾阜,说明末次盛冰期时大拐弯入口地区有大规模的冰川下移现象,并阻塞了雅鲁藏布江主河道,形成堰塞湖,暗示雅鲁藏布江在末次盛冰期时已经下切到与目前接近的深度。在海拔3,150m的打林村阶地,其4级阶地上的砾石10Be暴露年龄显示该阶地形成于距今9.0~8.7ka的末次冰期与新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意味着这一期间则隆弄冰川再次下移导致阻江。近60年来则隆弄冰川3次跃动,两度阻江,是20世纪3次气候突变的表征。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冰川进退历史对气候变化有良好的指示作用,该历史与大拐弯入口地区的构造地质背景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则隆弄冰川 冰川地质 ^14C和 ^10Be定年 构造一环境意义 藏东南
下载PDF
川西与藏东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及其分布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庄平 王飞 邵慧敏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1-797,803,共8页
通过青藏高原的川西地区与藏东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数量、地理分布型与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借助比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揭示这两个重要区域分布的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分布格局的异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的川西地区杜鹃... 通过青藏高原的川西地区与藏东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数量、地理分布型与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借助比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揭示这两个重要区域分布的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及其分布格局的异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的川西地区杜鹃花属植物具有较原始类群多、较高分类等级多、大类群多并与我国东部和狭义横断山联系较广泛的区系特征,类群及其特有种的垂直分布重心较低;而青藏高原南缘区域的藏东南地区具有较进化类群多、较低分类等级多、小类群多、特化强烈并主要与狭义横断山有较密切联系的区系特征,类群及其特有种的垂直分布重心较高,且两地间近缘类群垂直替代现象明显。有关特征和现象与白垩纪晚期杜鹃花属起源地的温润气候、第三纪渐新世前后高原漫长的渐进抬升和第四纪高原的迅速隆升及其多次冰川的进退等三个地质历史节点和事件具有密切关联并相互对应。从而揭示了在共同的生物地质历史背景下,我国杜鹃花属植物地理区系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由东至西的趋异化过程与性质,并据此提出了在幅员广阔的中国—喜玛拉雅这个现代杜鹃花属植物分布中心内,可勾勒出三块具有明显分异的核心分布区,即川西—滇东北区、滇西北—滇西区、藏东南—藏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藏东南 分布型 垂直分布 杜鹃花属
下载PDF
西藏土壤硒状况与富硒青稞生产路径 被引量:19
7
作者 曲航 尼玛扎西 +1 位作者 韦泽秀 梅旭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3645-3653,共9页
西藏土壤普遍缺硒,已经严重影响该区居民身体健康。青稞作为西藏居民主要粮食而广泛种植,青稞硒生物强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硒生物强化是改善人体硒营养健康的热点研究领域,虽然国内外对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已有很多,然而西藏硒... 西藏土壤普遍缺硒,已经严重影响该区居民身体健康。青稞作为西藏居民主要粮食而广泛种植,青稞硒生物强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硒生物强化是改善人体硒营养健康的热点研究领域,虽然国内外对主要农作物硒生物强化研究已有很多,然而西藏硒生物强化研究,特别是富硒青稞研究目前尚无报道。本文从西藏硒状况出发,结合西藏青稞生产现状和青稞硒含量,讨论富硒青稞生产的问题和解决路径。(1)已有的研究明确了西藏土壤全硒含量及分布。西藏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为(0.150±0.084)mg·kg-1,仅为中国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0.290±0.255)mg·kg-1的一半;西藏缺硒土壤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以北地区,同时也是大骨节病高发区域,土壤全硒含量不足0.1 mg·kg-1。值得注意的是,西藏同时存在部分土壤全硒含量较高的土壤,土壤全硒含量超过0.3 mg·kg-1,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以南区域,例如日喀则市的岗巴县、山南地区的错那、隆子、措美;(2)西藏青稞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12万hm2和62万t,占到全国大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1%和29%,但西藏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青稞籽粒硒含量平均值仅为0.02 mg·kg-1,青稞秸秆等饲料硒含量平均值为0.03 mg·kg-1,同时牛、羊等牲畜血液硒含量均低于临界浓度。西藏居民每人每天通过食用青稞的摄硒量仅为8μg,即使考虑肉、奶和蔬菜的硒摄入量,每日硒摄入总量为10—16μg,也远低于FAO推荐标准;(3)考虑到西藏的高海拔和复杂气候特征,针对西藏富硒青稞生产中不同海拔青稞产区适宜的硒肥施用量、不同青稞品种在自然土壤和施用硒肥条件下的不同响应,以及西藏富硒区域的合理规划和利用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青稞硒生物强化有希望成为改善西藏作物和牲畜品质的有效措施之一,并最终达到有效地提高居民硒营养状况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西藏 土壤硒含量 硒肥施用 硒高效品种
下载PDF
从古格“哈奢帕巴”崇拜看中古时期河西与藏西的交流 被引量:3
8
作者 黄博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79-85,共7页
古格文献中关于"哈奢帕巴"出场的记录显示的是藏族盟誓的传统形式,这一传统的文本描述可以追溯到吐蕃王朝时代。古格王室是吐蕃王室的直系后裔,对比桑耶寺与托林寺的兴佛证盟誓辞,共同点颇多。从名称上看,古格王室所崇拜的&qu... 古格文献中关于"哈奢帕巴"出场的记录显示的是藏族盟誓的传统形式,这一传统的文本描述可以追溯到吐蕃王朝时代。古格王室是吐蕃王室的直系后裔,对比桑耶寺与托林寺的兴佛证盟誓辞,共同点颇多。从名称上看,古格王室所崇拜的"哈奢帕巴",意即"河西神",极有可能是一个起源于今甘肃河西地区的神祇。这一神祇信仰一头连着河西地区,一头连着藏西的古格,在吐蕃统治河湟时期存在着大量的人员交流,8-9世纪期间活跃于河湟地区的象雄贵族为没庐氏(vbro),这一家族后来积极参与到阿里古格王朝的开国事业中,哈奢帕巴有可能是他们带回古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格 河西 藏西 哈奢帕巴
下载PDF
藏东南嘎龙曲冰川泥石流的物源特征及其对扎墨公路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佳佳 刘建康 +4 位作者 高波 陈龙 李元灵 邹任州 黄亮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冰川消融加剧,冰舌后退,冰川泥石流加剧。扎墨公路是目前通往西藏墨脱的唯一公路,公路必经的嘎龙曲发育藏东南地区典型的海洋性冰川泥石流,针对嘎龙曲冰川泥石流的物源特征,经现场调查得出,嘎龙曲冰川泥石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冰川消融加剧,冰舌后退,冰川泥石流加剧。扎墨公路是目前通往西藏墨脱的唯一公路,公路必经的嘎龙曲发育藏东南地区典型的海洋性冰川泥石流,针对嘎龙曲冰川泥石流的物源特征,经现场调查得出,嘎龙曲冰川泥石流物源类型有冰碛物物源、崩塌型物源以及沟道堆积型物源三类,总结分析了三种物源类型的分布特征和启动模式。通过建立物源计算模型,定量计算嘎龙曲沟域内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动储量为366.28×10~4m^3,其中冰碛物物源为主要的动储量物源,物源补给特征在藏东南海洋性冰川发育区域具有一定代表性。嘎龙曲沟域内水动力分布的不均一特性决定了物源启动参与泥石流活动的不均一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水动力条件的增强,嘎龙曲冰川泥石流对扎墨公路的危害会愈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泥石流 物源特征 动储量 嘎龙曲 扎墨公路 藏东南
下载PDF
藏东南鲁朗—通麦崩塌滑坡孕灾地质背景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佳佳 陈龙 +3 位作者 王军朝 李元灵 高波 石胜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4期474-481,共8页
藏东南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作为青藏高原隆升最快的地区之一,其复杂的地质背景条件决定了该区工程地质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并孕育了多种地质灾害。利用测窗、节理裂隙分期配套等野外调查方法以及遥感影像解译,分析总结了藏东南... 藏东南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作为青藏高原隆升最快的地区之一,其复杂的地质背景条件决定了该区工程地质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并孕育了多种地质灾害。利用测窗、节理裂隙分期配套等野外调查方法以及遥感影像解译,分析总结了藏东南地区鲁朗至通麦不同区段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孕灾地质背景,据此将研究区划分为四段,分别为鲁朗—东久段、东久—拉月段、拉月—排龙段、排龙—通麦段,每一区段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孕灾地质条件特征,由此也决定了区段内崩滑地质灾害的性质、变形破坏模式、规模。相关成果可用于藏东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和风险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灾地质条件 崩塌滑坡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藏东南
下载PDF
西藏青稞产区土壤和籽粒硒含量调查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曲航 尼玛扎西 +5 位作者 韦泽秀 卓玛 孙文涛 高雪 陕红 梅旭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90-896,共7页
为明确西藏青稞产区土壤和籽粒硒含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西藏青稞主产区80个地点的青稞籽粒和土壤进行取样调查,研究不同青稞产区土壤全硒含量、有效硒含量和青稞籽粒硒含量及其成因。结果发现,西藏青稞产区土壤全硒含量范围在0.026~0.... 为明确西藏青稞产区土壤和籽粒硒含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西藏青稞主产区80个地点的青稞籽粒和土壤进行取样调查,研究不同青稞产区土壤全硒含量、有效硒含量和青稞籽粒硒含量及其成因。结果发现,西藏青稞产区土壤全硒含量范围在0.026~0.432mg·kg^-1,平均值为0.180mg·kg^-1;根据土壤全硒含量分类标准,缺硒土壤占49%,硒适量土壤占33%,富硒土壤占18%,富硒土壤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土壤有效硒含量范围在0.001~0.059mg·kg^-1,平均值为0.013mg·kg^-1。青稞籽粒硒含量范围在0~0.098mg·kg^-1,平均值为0.011mg·kg^-1;根据籽粒硒含量分类标准,其中90%属于硒缺乏。青稞主产区土壤全硒含量与土壤有效硒含量之间及二者与青稞籽粒硒含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可作为衡量青稞富硒潜力的有效指标。土壤有效硒每增加0.01mg·kg^-1,籽粒硒含量增加0.0144mg·kg^-1。本结果有助于西藏富硒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富硒青稞等农作物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土壤有效硒含量 富硒土壤 青稞
下载PDF
西藏农村的用水制度研究——囊色林村、柳务村的案例分析
12
作者 扎洛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20-27,34+154,共10页
用水制度是所有农业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囊色林村和柳务村是西藏中部、西部古老农业社会的典型代表。田野调查发现,两村都有较为成熟的用水制度,且能够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灵活调整,保证了水资源利用的公平和效率。但是,传统社会... 用水制度是所有农业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囊色林村和柳务村是西藏中部、西部古老农业社会的典型代表。田野调查发现,两村都有较为成熟的用水制度,且能够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灵活调整,保证了水资源利用的公平和效率。但是,传统社会缺乏有效手段增加水资源供给,只能围绕水资源存量做出各种努力,或者寄希望于神灵,寻求精神安慰。近年来的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增加水资源供给,为缓解用水紧张,平息用水纠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投资巨大的囊色林提灌站的运行困境,反映了利用国家财政支持和兄弟省市援助的水利建设在决策上存在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现象,应予关注并逐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农业 灌溉制度 水资源 囊色林村 柳务村
下载PDF
脉冲YAG激光照射罗氏沼虾眼柄对卵巢发育与产卵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泊 易祖盛 +2 位作者 梁坤明 马彦洪 张永良 《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7期95-98,共4页
本文用 He - Ne 激光瞄准罗氏沼虾 (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的眼柄, 再用 Y A G 脉冲激光照射眼柄的神经分泌细胞, 研究激光照射后罗氏沼虾卵巢的发育和产卵, 结果表明,激光照射后, 罗... 本文用 He - Ne 激光瞄准罗氏沼虾 (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的眼柄, 再用 Y A G 脉冲激光照射眼柄的神经分泌细胞, 研究激光照射后罗氏沼虾卵巢的发育和产卵, 结果表明,激光照射后, 罗氏沼虾的卵巢发育加快, 一般能提前10 天产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G脉冲激光照射 罗氏沼虾 眼柄 卵巢发育 产卵
全文增补中
青藏高原东南缘腾冲后碰撞粗面安山岩形成的深部岩浆过程:来自辉长质物质的启示
14
作者 成智慧 杨志军 +4 位作者 赵文斌 张茂亮 雷鸣 马琳 李菊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127-2148,共22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腾冲火山区发育大量的后碰撞高钾钙碱性岩浆岩(8Ma至今),形成了近连续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系列。在晚更新世(0.3~0.4Ma)粗面安山岩中发现了大量的辉长岩包体与辉长质矿物聚晶。辉长岩包体分为两...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腾冲火山区发育大量的后碰撞高钾钙碱性岩浆岩(8Ma至今),形成了近连续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系列。在晚更新世(0.3~0.4Ma)粗面安山岩中发现了大量的辉长岩包体与辉长质矿物聚晶。辉长岩包体分为两类:I类为辉长苏长岩(直径2~4cm),主要由斜长石(50%~60%)、单斜辉石(20%~30%)和斜方辉石(5%~10%)组成,矿物间呈高角度接触的开放结构并包含少量的基质玻璃;Ⅱ类辉长岩包体(直径2~12cm)主要由斜长石(40%~50%)与单斜辉石(30%~40%)组成,含少量铁钛氧化物(5%~10%),矿物间见少量的基质玻璃与微晶斜方辉石(粒径<50μm)。矿物聚晶(粒径2~5mm)由斜长石(40%~60%)、单斜辉石(20%~30%)和斜方辉石(5%~10%)组成,矿物间呈高角度接触的开放结构,其间贯入基质玻璃。辉长岩包体、矿物聚晶与寄主粗面安山岩斑晶具有相同的矿物组成(斜长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辉长岩包体全岩主量元素成分落在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的演化序列中,它们与寄主粗面安山岩具有一致的Sr-Nd-Pb同位素组成。上述观测结果表明,辉长岩包体和矿物聚晶与寄主岩浆同源,它们均来自粗面安山质岩浆房。矿物温度与压力计算结果表明,辉长岩包体与矿物聚晶的结晶温度低于斑晶,形成深度位于粗面安山质岩浆房的中上部。这些具有开放结构的矿物聚晶与辉长岩包体可能代表粗面安山质岩浆喷发前形成晶粥的"碎片":矿物聚晶与I类辉长岩包体矿物间基质含量较高,矿物成分与寄主粗面安山质熔体(全岩成分)平衡,可能代表寄主粗面安山质岩浆形成的晶粥;Ⅱ类辉长岩包体矿物间紧密程度较高,矿物与较演化的岩浆平衡,可能代表早期较演化的岩浆形成的经历压实作用的晶粥。粗面安山质岩浆的快速上升将这些晶粥破碎并以辉长岩包体与矿物聚晶的方式运移至地表。岩浆房中基性岩浆的补给是导致安山质岩浆喷发的重要诱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碰撞粗面安山岩 辉长岩包体 矿物聚晶 温压估算 岩浆房系统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下载PDF
华北、东南及藏北地洼区的地壳运动及其地球物理特征
15
作者 袁兆亿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1年第1期7-13,共7页
通过分析东南、华北及藏北三个地洼区的重力、地震、地热等深部和浅部地球物理资料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及其存在的差异,论述了上述三个地洼区现阶段的大地构造运动中,东南地洼区地壳运动最弱,藏北地洼区地壳运动最强,华北地洼区的地壳... 通过分析东南、华北及藏北三个地洼区的重力、地震、地热等深部和浅部地球物理资料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及其存在的差异,论述了上述三个地洼区现阶段的大地构造运动中,东南地洼区地壳运动最弱,藏北地洼区地壳运动最强,华北地洼区的地壳运动强度居于前两者之间。研究表明,地壳运动的强弱变化与地幔有着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洼区 地壳 运动 地球物理 华北
下载PDF
浅析西藏布主色秀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扎西 巴桑次仁 +1 位作者 顿珠次仁 单增顿珠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第19期253-255,共3页
西藏布主色秀地区内对矿产的勘查、评价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工作程度偏低,但从西藏地区的化探异常分布特征来看,本区F元素异常众多,且目前所发现的矿点大多为化探异常查证的结果,所发现矿床(点)涉及"冈底斯"、"三江&... 西藏布主色秀地区内对矿产的勘查、评价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工作程度偏低,但从西藏地区的化探异常分布特征来看,本区F元素异常众多,且目前所发现的矿点大多为化探异常查证的结果,所发现矿床(点)涉及"冈底斯"、"三江"、喜马拉雅三大成矿带,其中色秀矿床具有大型-特大型找矿潜力。由于西藏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所限,本区的许多化探异常尚未进行查证和勘查工作,可以预料本区的找矿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布主色秀地区 色秀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