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stin and alsin protein interactome analyses begin to reveal key canonical pathways and suggest novel druggable targets
1
作者 Benjamin R.Helmold Angela Ahrens +1 位作者 Zachary Fitzgerald P.Hande Ozdinler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3期725-739,共15页
Developing effective and long-term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rare and complex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is challenging. One of the major roadblocks is the extensive heterogeneity among patients. This hinders understan... Developing effective and long-term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rare and complex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is challenging. One of the major roadblocks is the extensive heterogeneity among patients. This hinders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disease-causing mechanisms and building solutions that have implications for a broad spectrum of patients. One potential solution is to develop personalized medicine approaches based on strategies that target the most prevalent cellular events that are perturbed in patients.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a known genetic mutation, it may be possible to understand how these mutations contribute to problems that lead to neurodegeneratio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analyses offer great advantages for revealing how proteins interact, which cellular events are primarily involved in these interactions, and how they become affected when key genes are mutated in patients. This line of investigation also suggests novel druggable targets fo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mutations. Here, we focus on alsin and spastin, two proteins that are identified as “causative” for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nd 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respectively, when mutated. Our review analyzes the protein interactome for alsin and spastin, the canonical pathways that are primarily important for each protein domain, as well as compounds that are either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approved or are in active clinical trials concerning the affected cellular pathways. This line of research begins to pave the way for personalized medicine approaches that are desperately needed for rar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that are complex and heterogene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2 als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personalized medicine precision medicine protein interactom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spast spastIN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家系SPAST基因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杜祥慧 丁乐 +1 位作者 郑帼 张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13-1815,共3页
目的:对1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家系患者的SPAST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探讨可能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方法:抽取患儿及其家系的静脉血样,提取DNA,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儿基因组DNA进行基因检测及变异位点致病性分析,对可疑致病性... 目的:对1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家系患者的SPAST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探讨可能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方法:抽取患儿及其家系的静脉血样,提取DNA,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儿基因组DNA进行基因检测及变异位点致病性分析,对可疑致病性变异位点进行家系内Sanger验证。结果:该5代家系共有7例患者,6例成年患者临床均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及痉挛性截瘫,1例男性患儿临床表现为步态异常,肌张力增高。先证者检测到SPAST基因c.1413+1G>A杂合变异,关联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痉挛性截瘫4型。经家系验证母亲、外祖父均携带该变异。结论:患儿及家系患病成员临床特征符合典型的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特征,家系携带的SPAST基因c.1413+1G>A杂合突变为其家系致病性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spast基因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SPAST基因新位点突变致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家系报道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婷婷 吴怀宽 +7 位作者 张冉冉 方熙勤 朱翠 靳阳 姜荆 吴玉娇 严翠华 刘学伍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2年第4期222-225,共4页
目的 分析SPAST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个2020年7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最终确诊为HSP 4型的家系,明确致病基因,分析其临床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及其母亲在SPAS... 目的 分析SPAST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个2020年7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最终确诊为HSP 4型的家系,明确致病基因,分析其临床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及其母亲在SPAST基因第8外显子区域携带一处单杂合变异:c.1105A>C(腺嘌呤>胞嘧啶),导致氨基酸改变p.T369P(苏氨酸>脯氨酸)。SPAST基因c.1105A>C杂合突变可能为其家系致病性变异。结论 该家系携带的SPAST基因c.1105A>C杂合突变可能为其家系发病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st基因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SPG4
下载PDF
Spastin基因突变对斑马鱼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研究
4
作者 赖晓娜 李媛媛 +3 位作者 陈旭 巫荣华 董张及 刘梅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微管切割蛋白Spastin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的主要致病基因,本文旨在探讨Spastin基因突变对运动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鉴定斑马鱼spost敲除突变体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检测包括野生型的... 目的:微管切割蛋白Spastin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的主要致病基因,本文旨在探讨Spastin基因突变对运动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鉴定斑马鱼spost敲除突变体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检测包括野生型的3种基因型spest^(+/+)、spest^(+/ZKO988a)、spest^(ZKO988a/ZKO988a)斑马鱼在无刺激下、光刺激下及声音刺激下自由游泳的运动速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转基因spast敲除突变体斑马鱼3种基因型Tg(hb9:eCFP);spost、Tg(hb9:eCFP);spost^(+/ZKO988a)、Tg(hb9:eGFP);spast^(ZKO988a/ZKO988a)的脊髓运动神经元(Cap)形态差异。结果:突变体spest^(+/ZKO988a)和spest^(ZKO988a/ZKO988a)斑马鱼的运动速率与野生型无差异;突变体Tg(hb9:eGFP);spast^(+/ZKO988a)和Tg(hb9:eGFP);spast^(ZKO988a/ZKO988a)斑马鱼朝向腹侧的CaP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长度显著短于野生型的轴突长度。结论:Spastin M1蛋白缺失对斑马鱼的运动速率无显著改变,但导致CaP神经元轴突长度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st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脊髓运动神经 斑马鱼
下载PDF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结合三代测序在阻断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中的成功应用
5
作者 齐淇 周征 +2 位作者 马金召 姚兵 陈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84-2191,共8页
目的结合三代测序技术(TGS)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成功阻断一个由SPAST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探讨PGT-M与TGS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进行全外显子检测(WES),发现SPAST... 目的结合三代测序技术(TGS)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成功阻断一个由SPAST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探讨PGT-M与TGS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进行全外显子检测(WES),发现SPAST基因c.1699G>T突变,对该家系中先证者的SPAST基因突变位点c.1699G>T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同时应用三代测序技术在该家系SPAST基因突变位点两侧选择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作为遗传连锁标记,进而构建携带基因突变的家系SNP单体型。行拮抗剂方案刺激卵巢以获取卵母细胞,并进行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及胚胎培养,对囊胚滋养层细胞进行活检。应用PGT-M技术后,选择其中不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进行移植。结果本周期共获取卵母细胞20枚,其中正常受精18枚,最后形成可供活检的囊胚12枚。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2枚囊胚均成功扩增,且均为整倍体,12枚囊胚中8枚不携带父源突变,4枚胚胎携带父源突变。挑选其中1枚不携带父源突变的优质整倍体胚胎进行冻融胚胎移植(FET),成功妊娠后羊水检测显示胎儿不携带父源突变后产下一健康女婴。结论对于家系不全的遗传病案例,应用三代测序及PGT-M技术可有效阻断SPAST基因突变向子代垂直传递,也可避免非整倍体胚胎妊娠导致的流产,帮助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庭获得健康子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spast基因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pEGFP-SPAST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发病机制研究
6
作者 严雅萍 浦佳丽 +1 位作者 张宝荣 赵国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SPAST真核表达载体,研究SPAST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野生型pEGFP-SPAST基因表达载体,采用overlapPCR方法构建突变型pEGFP-SPAST真核表达载体。细胞转染野生型和突变型pEGFP-SPAST... 目的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SPAST真核表达载体,研究SPAST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野生型pEGFP-SPAST基因表达载体,采用overlapPCR方法构建突变型pEGFP-SPAST真核表达载体。细胞转染野生型和突变型pEGFP-SPAST真核表达载体,观察野生型和突变型spastin蛋白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spastin蛋白与微管、线粒体的定位关系。结果野生型和突变型spastin蛋白均在细胞质中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发现野生型和突变型spastin蛋白均不与微管共定位,也均不与线粒体共定位。结论成功构建了野生型和突变型pEGFP-SPAST真核表达载体。突变型spastin蛋白不改变其细胞质定位。功能研究提示spastin蛋白可能不直接调控微管功能和线粒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spast基因 真核表达载体 细胞质 微管 线粒体
原文传递
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家系的SPAST基因变异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祁娜 马明明 +5 位作者 杨科 娄桂予 秦利涛 侯巧芳 张玉薇 廖世秀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1261-1264,共4页
目的明确1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家系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方法收集该家系成员及50名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提取样本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周围神经病及痉挛性截瘫候选基因进行相关基因突变筛查,... 目的明确1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家系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方法收集该家系成员及50名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提取样本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周围神经病及痉挛性截瘫候选基因进行相关基因突变筛查,并对可疑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SPAST基因第9外显子区存在c.1196C>G杂合变异,导致第399位氨基酸由丝氨酸变为色氨酸(p.Ser399Trp),该变异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受到影响。该家系的其它患者均存在SPAST c.1196C>G的杂合错义变异,而表型正常家系成员未发现该位点的变异,50名正常对照均未发现该变异,符合基因型-表型共分离。根据2015年ACMG制定的《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该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结论SPAST基因c.1196C>G变异可能是导致本家系患者发病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spast基因 基因变异
原文传递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詹飞霞 曹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81-1285,共5页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一类具有显著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和痉挛性截瘫,其中以痉挛性截瘫4型(SPG4)最为常见。迄今,已发现78个HSP致病基因相关位点,59个致病基因被克隆。基因SPAST编...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一类具有显著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和痉挛性截瘫,其中以痉挛性截瘫4型(SPG4)最为常见。迄今,已发现78个HSP致病基因相关位点,59个致病基因被克隆。基因SPAST编码的微管切割蛋白(spastin)对于调节微管长度、数量和活力,以及对各种细胞器的发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过去认为SPAST基因突变导致所编码的蛋白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是疾病发生的主要机制。目前认为,SPAST基因编码的2种异构体(M1、M87)可能存在获得性的突变蛋白的神经毒性作用,也是重要致病机制之一。该文就SPG4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痉挛性截瘫4型 spast 微管切割蛋白
下载PDF
磁极针对极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3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雷正权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5-356,共2页
选用带有不同极性的磁极针 ,采取两针 (N极针和S极针 )相距 2~ 3mm同时平行刺入面部阿是穴的对极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结果 :治疗后面肌痉挛每次发作时间明显缩短 ,发作间隔时间明显延长 ,每天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总有效率为 90 6 %。... 选用带有不同极性的磁极针 ,采取两针 (N极针和S极针 )相距 2~ 3mm同时平行刺入面部阿是穴的对极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结果 :治疗后面肌痉挛每次发作时间明显缩短 ,发作间隔时间明显延长 ,每天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总有效率为 90 6 %。结论 :依据磁极针的特点 ,采取特殊的刺法 ,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进而为使用该针具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针灸疗法 磁疗法 磁极针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截瘫1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星 陈文军 +1 位作者 曾嵘 胡风云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21-122,共2页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或SPG)是一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多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及痉挛性截瘫[1]。随着病程的进展最终丧失劳动能力,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预防或延缓该种疾病的发...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或SPG)是一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多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及痉挛性截瘫[1]。随着病程的进展最终丧失劳动能力,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预防或延缓该种疾病的发生及进展。该病发病率低,基因检测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我们报道1例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spast基因杂合突变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杰 刘雅贤 +3 位作者 张丽春 赵立荣 刘小霞 王晓华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113-119,共7页
痉挛性截瘫4型(SPG4)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痉挛截瘫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临床特征为典型的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神经功能损害仅限于下肢痉挛无力、高渗性膀胱障碍和下肢振动觉轻度减弱,不伴随出现神经萎缩、共济失调、认知障碍、癫痫... 痉挛性截瘫4型(SPG4)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痉挛截瘫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临床特征为典型的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神经功能损害仅限于下肢痉挛无力、高渗性膀胱障碍和下肢振动觉轻度减弱,不伴随出现神经萎缩、共济失调、认知障碍、癫痫发作和肌张力障碍等特征。SPAST是引起SPG4的主要致病基因,现已发现多种不同的SPAST致病变异体。该疾病存在高度临床异质性,相同致病变异体在不同患者间甚至在同一家系间也可表现出发病年龄与严重程度的差异。关于SPG4基因型和表型的相关性缺乏系统的研究,致病机制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对该疾病的临床特征、致病基因特点、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致病机理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退行性疾病 痉挛性截瘫4型 spast基因 临床异质性
原文传递
五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解燕川 夏艳洁 +3 位作者 孙宗立 谷雷 白周现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7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5个HSP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高通量测序法筛查、Sanger测序法验证基因变异位点。结果家系1、2的先证者SPAST基因分别存c.1196C>T... 目的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5个HSP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高通量测序法筛查、Sanger测序法验证基因变异位点。结果家系1、2的先证者SPAST基因分别存c.1196C>T杂合变异、c.1523T>A杂合变异;家系3先证者FA2H基因存在c.61G>C和c.688G>A复合杂合变异;家系4先证者SPG11基因剪接区存在c.6812+4_6812+7delAGTA和c.915delT复合杂合变异;家系5先证者SPG7基因存在c.1703_1704delAG和剪接区c.1937-1G>C复合杂合变异。通过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评估,这些变异均为可能的致病变异。其中SPAST基因c.1523T>A、FA2H基因c.61G>C、SPG11基因剪接区c.6812+4_6812+7delAGTA、c.915delT、SPG7基因c.1703_1704delAG及剪接区c.1937-1G>C变异均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结论家系1、2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其中家系2为不完全外显;家系3、4、5分别为常染色隐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35型、11型、7型。上述发现为HSP的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spast基因 FA2H基因 SPG11基因 SPG7基因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