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PR光谱分析的液体折射率测量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曾捷 梁大开 +1 位作者 曾振武 杜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3-727,共5页
文章从电磁场理论和射线理论的角度,详细讨论了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工作原理,分析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光谱共振波长与液体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相关光谱检测技术,获得八种不同类型分析醇所对应的SPR光谱曲线族,其共... 文章从电磁场理论和射线理论的角度,详细讨论了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工作原理,分析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光谱共振波长与液体介质折射率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相关光谱检测技术,获得八种不同类型分析醇所对应的SPR光谱曲线族,其共振波长随液体折射率的增大而逐渐向长波长方向偏移。通过对乙醇与乙二醇混合液体所对应的共振光谱分析,实现对两者配比浓度的测定。整个传感系统结构简单,测量光路部分实现全光纤化,不仅能够对目标测量介质的实时、快速、精确测量,还可用于特殊测量场合,实现远程遥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光谱分析 表面等离子体波 光纤传感器 折射率
下载PDF
基于光纤SPR光谱分析的污水降解过程监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晓丽 梁大开 +2 位作者 曾捷 赵志远 曾建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32-536,共5页
讨论了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对将其用于监测以甲基橙为代表的环境污水降解过程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用光纤SPR传感器监测了50 mL初始浓度为30 mg.L-1的甲基橙原溶液在降解过程浓度的变化,对降解过程中光纤SPR传感器的... 讨论了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对将其用于监测以甲基橙为代表的环境污水降解过程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用光纤SPR传感器监测了50 mL初始浓度为30 mg.L-1的甲基橙原溶液在降解过程浓度的变化,对降解过程中光纤SPR传感器的光谱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降解过程中溶液浓度的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对2种方法所测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光纤SPR同常规方法的测量结果一致,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甲基橙溶液的吸光度和浓度逐渐减小,光纤SPR传感器的共振波长逐渐发生蓝移,同初始标定的甲基橙原溶液共振光谱比较,说明甲基橙逐渐被降解,且在2 h内降解率达到73%,说明用光纤SPR传感器监测污水降解过程是完全可行的。研究结果不仅为环境污水降解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监测方法,同时促进了我国SPR传感技术与环保监测研究结合,为光纤SPR技术走向实用,并最终实现产业化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光谱分析 表面等离子体波 光纤传感器 污水降解监测
下载PDF
一种光纤SPR传感器光谱降噪的新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志远 曾捷 +1 位作者 梁大开 张晓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096-3100,共5页
根据光纤SPR传感器光谱的特点和实验系统的实时性监测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降噪方法——移动小波提升算法。该方法脱离傅里叶变换,将复杂滤波过程分解为若干可逆简单过程,处理快而准,无须额外内存。在共振波长为557.70nm的理论光谱上加... 根据光纤SPR传感器光谱的特点和实验系统的实时性监测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降噪方法——移动小波提升算法。该方法脱离傅里叶变换,将复杂滤波过程分解为若干可逆简单过程,处理快而准,无须额外内存。在共振波长为557.70nm的理论光谱上加一定强度的高斯白噪声,得到了仿真光谱模型。分别用基于Haar,CDF(3,1),DD(4,2)和5/3小波的移动小波提升算法对此模型进行降噪,得到共振波长分别为556.45,564.06,557.27和557.91nm。最后一种算法相对误差最小,仅0.0377%。这比用经证实降噪效果较好的symlet11小波降噪法得到的0.04303%更低。不同时刻采集同一检测系统的多组光谱,其共振波长标准偏差为4.1867nm,经新算法降噪后降为1.5608nm,也优于symlet11小波降噪法的2.7253nm。研究表明,用移动小波提升算法降噪有效抑制了系统噪声,减小了噪声对检测共振波长的影响,保证了光纤SPR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小波提升算法 spr光谱 光纤传感器 降噪
下载PDF
基于高斯拟合的光纤型SPR信号的峰值检测算法 被引量:9
4
作者 周鹏 张文斌 +4 位作者 王军星 孙翠迎 刘瑾 苏荣欣 王学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49-1953,共5页
光纤型表面等离子共振光谱具有半峰宽较宽,共振峰不尖锐等特征,传统的针对棱镜型SPR光谱的峰值检测算法无法准确定位此类光谱的共振峰值。为了准确计算光纤型SPR光谱的共振波长,提出了一种基于信赖域算法的高斯拟合方法,在拟合的光谱曲... 光纤型表面等离子共振光谱具有半峰宽较宽,共振峰不尖锐等特征,传统的针对棱镜型SPR光谱的峰值检测算法无法准确定位此类光谱的共振峰值。为了准确计算光纤型SPR光谱的共振波长,提出了一种基于信赖域算法的高斯拟合方法,在拟合的光谱曲线上利用一维搜索的方式确定峰值位置。通过对标准甘油光谱数据的处理,证明高斯拟合法能够适应光纤型SPR光谱的特征,波长计算准确。通过搭建的SPR系统,实验测量了不同浓度下蔗糖溶液的SPR光谱数据,并分别采用加权质心法,追踪质心法和该研究提出的高斯拟合法进行共振波长的计算。结果表明高斯拟合法能够有效提升分辨率,且运算速度较快,有利于工程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光谱 高斯拟合法 信赖域算法 峰值检测
下载PDF
湿化学镀SPR金基底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宥辰 王艳艳 +3 位作者 马志方 姜艳霞 邱瑾 孙世刚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6,共6页
建立一种由单一水相操作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SPR)制备金基底.即:在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修饰的玻璃片上自组装一层细小的金胶纳米粒子,以此为催化模板,利用化学镀技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控制金膜的均匀增长,获得优异SPR信号响... 建立一种由单一水相操作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SPR)制备金基底.即:在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修饰的玻璃片上自组装一层细小的金胶纳米粒子,以此为催化模板,利用化学镀技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控制金膜的均匀增长,获得优异SPR信号响应所需要的金膜形貌和厚度.紫外光谱(UV-vis),透射电镜(TEM)观测表明,纳米金膜催化模板粒径约为2.5 nm.扫描电镜(SEM)观察湿化学镀SPR金基底均匀分布,粒径约为40 nm.与商品化真空镀金基底相比,湿化学镀金基底对乙醇的SPR响应强度相当,且可调控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spr) 湿化学镀法 自制spr金基底 商业spr金基底
下载PDF
基于金银合金薄膜的高灵敏度宽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传感器
6
作者 梁爽 高然 +2 位作者 张萌颖 薛宁 祁志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0-636,共7页
报道了一种基于金银合金薄膜的宽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传感器,该传感器能够对吸附在薄膜局部或整个表面上的生化分子进行原位定量检测,而且与常规的金膜SPRI传感器相比,检测成本更低,检测灵敏度更高。利用质量比1:1的金银合... 报道了一种基于金银合金薄膜的宽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传感器,该传感器能够对吸附在薄膜局部或整个表面上的生化分子进行原位定量检测,而且与常规的金膜SPRI传感器相比,检测成本更低,检测灵敏度更高。利用质量比1:1的金银合金溅射靶在玻璃基板上淀积了厚约50 nm的均匀的金银合金薄膜。利用实验室自制的Krestchmann结构多功能平台在不同入射角下测试了金银合金薄膜被纯水覆盖后的SPR光谱和SPR彩色图像。基于色相算法计算获得了每个SPR彩像的二维色相分布及其平均色相,从而使得宽光谱SPRI传感器能够利用平均色相作为灵敏度参数进行定量检测。实验确定了平均色相对溶液折射率(RI)变化和分子吸附最为敏感的光谱区间是595–610 nm之间。在这个窄光谱范围内,平均色相与共振波长呈线性关系,其斜率为?hue/?λR=7.52 nm-1,这意味着基于色相的RI灵敏度是基于共振波长的RI灵敏度的7.52倍,这一结论已被实验证明。将SPRI传感器的起始共振波长设定在色相敏感光谱区间内之后,实验测得基于色相的RI灵敏度为S=29879 RIU-1,比在相同条件下测得的金膜SPRI的灵敏度高8倍。利用时间分辨宽光谱SPRI方法实时监测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在金银合金薄膜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从实验测得的平均色相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知BSA吸附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约15 min。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金银合金薄膜的SPRI传感器具有动态定量检测蛋白质分子吸附过程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合金膜 光谱spr成像 色相 高灵敏度 定量
下载PDF
Surface plasmon-enhanced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on noble metal nanostructures 被引量:3
7
作者 De-Yin Wu Meng Zhang +3 位作者 Liu-Bin Zhao Yi-Fan Huang Bin Ren Zhong-Qun Tia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574-585,共12页
Nanoscale noble metals can exhibit excellent photochemical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due to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from specifically collective electronic excitations on these metal surfaces. The SPR effec... Nanoscale noble metals can exhibit excellent photochemical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due to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from specifically collective electronic excitations on these metal surfaces. The SPR effect triggers many new surface processes, including radiation and radiationless relaxations. As for the radiation process, the SPR effect causes the significant focus of light and enormous enhancement of the local surface optical electric field, as observed in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 with very high detection sensitivity(to the single-molecule level). SERS is used to identify surface species and characterize molecular structures and chemical reactions. For the radiationless process, the SPR effect can generate hot carriers, such as hot electrons and hot holes, which can induce and enhance surface chemical reactions. Here, we review our recent work and related literature on surface catalytic-coupling reactions of aromatic amines and aromatic nitro compounds on nanostructured noble metal surfaces. Such reactions are a type of novel surface plasmon-enhanced chemical reaction. They could be simultaneously characterized by SERS when the SERS signals are assigned. By combining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calculations and SERS experimental spectr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e possible pathways of the surface plasmonenhanced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on nanostructures of noble metals. To construct a stable and sustainable system in the conversion process of the light energy to the chemical energy on nanoscale metal surfaces, it is necessary to simultaneously consider the hot electrons and the hot holes as a whole chemical reac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plasmon-enhanced chemical reaction p-aminothiophenol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noble metal nanostructur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