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upuncture at heterotopic acupoints enhances jejunal motility in constipated and diarrheic rats 被引量:11
1
作者 Qing-Guang Qin Xin-Yan Gao +4 位作者 Kun Liu Xiao-Chun Yu Liang Li Hai-Ping Wang Bing Zh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48期18271-18283,共13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t heterotopic acupoints on jejunal motility, particularly in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关键词 ACUPUNCTURE Heterotopic acupoint LI11 st37 BL25 Jejunal motility CONstIPATION Diarrhea C fibers Muscarinic receptors
下载PDF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ui-pushing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plus point sticking at Tianshu(ST 25) in prevention of post-stroke constipation 被引量:9
2
作者 Jiang Yan-ju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6年第6期396-400,共5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prevention effect of Tui-pushing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plus point sticking at Tianshu(ST 25) for post-stroke constipation. Methods: Seventy eligible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cons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prevention effect of Tui-pushing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plus point sticking at Tianshu(ST 25) for post-stroke constipation. Methods: Seventy eligible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constipation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35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intervened by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re in Western medicine,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lso by Tui-pushing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and point sticking at Tianshu(ST 25). The treatment lasted for 14 d. Therapeutic efficacy was evaluated by the first defecation time, constipation incidence and Chinese stroke scale(CSS) score.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first defecation time was(1.86 ± 0.74) 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shorter than(2.77 ± 0.83) d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stipation incidence was 14.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37.1%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in the two item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both P〈0.05). CSS score in both groups dropp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both P〈0.05); the improve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ter-group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ui-pushing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plus point sticking at Tianshu(ST 25)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post-stroke constipation, and can also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nerve 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INA Massage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POINT tianshu(st 25) CONstIP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Complication
原文传递
电针天枢不同配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荣 白海霞 +2 位作者 冀来喜 金晓飞 闫丽萍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年第11期639-642,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天枢加不同配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筛选治疗UC活动期较佳的腧穴处方。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天枢组、电针天枢+中脘组、电针天枢+上巨虚组、电针天枢+中脘+上巨虚...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天枢加不同配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筛选治疗UC活动期较佳的腧穴处方。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天枢组、电针天枢+中脘组、电针天枢+上巨虚组、电针天枢+中脘+上巨虚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的结肠黏膜损伤指数、血清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变化。结果:模型组溃疡溃疡较大,充血、水肿明显,黏膜损伤指数较高,各电针治疗组均可明显降低黏膜损伤指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DA、NO明显增加,SOD明显减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电针治疗组均可明显降低MDA、NO,提高SOD的含量,但各组间存在差异,以天枢+中脘+上巨虚组效果明显。结论:电针天枢加不同配穴对UC大鼠结肠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以天枢、中脘、上巨虚三穴配伍疗效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溃疡性结肠炎 天枢 中脘 上巨虚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经原穴与下合穴红外光谱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焕淦 姚怡 +6 位作者 沈雪勇 谭琳蓥 施茵 杨允 刘慧荣 施征 王晓梅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9-55,共7页
目的:探讨穴位红外光谱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PHE 201型高灵敏度红外光谱分析仪检测34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经原穴合谷与大肠经下合穴上巨虚的红外光谱。结果:在59个检查波长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右侧合谷穴共有28个波... 目的:探讨穴位红外光谱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PHE 201型高灵敏度红外光谱分析仪检测34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经原穴合谷与大肠经下合穴上巨虚的红外光谱。结果:在59个检查波长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右侧合谷穴共有28个波长的红外辐射强度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左侧有13个波长的红外辐射强度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P<0.05)。右侧上巨虚穴共有16个波长的红外辐射强度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左侧有17个波长的红外辐射强度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患者左右合谷有18个波长的辐射强度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正常人左右合谷7个波长上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左右上巨虚共有4个波长的辐射强度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而正常人左右上巨虚有1个波长的辐射强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上巨虚与合谷穴均能在红外辐射光谱上反映出肠道病变,而合谷穴似乎更明显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穴位疗法 大肠经 合谷 红外线 上巨虚
下载PDF
电针不同部位单穴对大鼠胃运动双向调节效应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余芝 夏有兵 +2 位作者 卢明香 林静 徐斌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第9期701-70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的双向调节效应特征。方法通过在大鼠胃内安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观察电针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对胃运动异常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及胃运动增强和胃运动抑制的病理...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的双向调节效应特征。方法通过在大鼠胃内安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观察电针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对胃运动异常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及胃运动增强和胃运动抑制的病理状态下,电针曲池、上巨虚均以促进胃运动为主(P<0.05);而电针天枢均以抑制胃运动为主(P<0.01);电针大肠俞只有在正常及心得安所造成的胃运动兴奋状态下,以抑制胃运动为主(P<0.05);其他状态无明显方向倾向。结论腹部和四肢单穴对胃运动的调节很可能具有定向效应的特征,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并不一定是同一穴位对不同病理状态下内脏器官的双向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运动 大鼠 大肠俞 天枢 上巨虚 曲池
下载PDF
天枢、上巨虚作为基础腧穴治疗胃肠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许爱丽 李园 +5 位作者 杨俭勤 苏晓兰 张晓红 刘涛 孙晓红 魏玮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1期3096-3100,共5页
分析总结天枢、上巨虚作为基础腧穴治疗胃肠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探索合募配穴的临床价值,从而为合募配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基于现有文献,天枢与上巨虚作为基础腧穴应用广泛,二者共同作为基础腧穴主要应用于功能性肠病与炎症性... 分析总结天枢、上巨虚作为基础腧穴治疗胃肠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探索合募配穴的临床价值,从而为合募配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基于现有文献,天枢与上巨虚作为基础腧穴应用广泛,二者共同作为基础腧穴主要应用于功能性肠病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而在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其他常见消化疾病中应用较少。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针刺、艾灸、中药穴位贴敷。基于动物实验的疗效机制表明,天枢、上巨虚及其他配穴干预,可调节大鼠兴奋性、抑制性神经递质并改善大鼠体内炎症介质水平,改善功能性便秘症状;抑制中枢敏化,从而缓解大鼠肠易激症状;抑制胃内压和胃运动以减轻功能性腹泻症状;通过降低大鼠延髓孤束核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阳性免疫产物的高表达水平,并抑制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并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以保护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在不同胃肠疾病治疗中,天枢、上巨虚所配伍的腧穴有所差异,因此应基于现有证据与临床经验选择最佳腧穴配伍,从而提升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枢 上巨虚 合募配穴 胃肠疾病 机制 临床实践 针灸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选穴与用药规律 被引量:7
7
作者 杨国志 高生 《河南中医》 2019年第11期1767-1770,共4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选穴与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CBM)四大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选穴与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CBM)四大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30日。以“穴位贴敷”“穴位敷贴”“穴位外敷”“腧穴敷贴”“功能性消化不良”为检索词,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结果:对穴位贴敷治疗FD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及整理,共检出252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文献48篇,其中穴位21个,中药72味。使用频次在5次以上的腧穴有10个,使用频次前3位的分别为中脘、神阙、天枢穴。穴位贴敷治疗FD的腧穴共涉及6条经脉,其中以任脉、督脉最多。使用频次在5次以上的药物有26味,使用频次较多的有细辛、白芥子、吴茱萸、肉桂、木香等。穴位贴敷治疗FD所用中药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有7味,以温里药、理气药为主。穴位贴敷主治FD的用药归经以脾、胃、肾经为主。结论:针灸治疗FD选穴以脘腹部的任脉穴位为主,此外督脉、足阳明胃经穴位也较为常用,而用药则以具有温阳、理气、散寒之功的辛温药物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穴位敷贴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中脘穴 神阙穴 天枢穴
下载PDF
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维生素D受体表达的影响
8
作者 王孙成 朱斌 章文宇 《新中医》 CAS 2021年第19期180-185,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天枢、上巨虚穴对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中维生素D受体(VDR)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能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的... 目的:观察电针天枢、上巨虚穴对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中维生素D受体(VDR)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能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的方法来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制备大鼠模型,同时采用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组织学活动度评分(HAI)来评估结肠炎症程度。电针组大鼠经TNBS造模成功后次日取天枢、上巨虚穴进行电针治疗,共14 d。于第15天处死大鼠后收集结肠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肠黏膜VDR的表达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HAI明显下降(P=0.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结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结肠组织中MPO活性下降(P<0.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肠黏膜中VDR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肠黏膜VDR m 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蛋白免疫组化提示VDR主要在上皮细胞中表达。VDR蛋白表达水平与MPO活性成负相关(P<0.05)。结论:电针天枢、上巨虚两穴可能通过上调肠黏膜VDR表达来缓解大鼠UC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电针 天枢穴 上巨虚穴 维生素D受体
原文传递
电针天枢穴调控食源性肥胖小鼠胃肠运动及相关肠神经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宋鑫 徐天成 +3 位作者 王亚玲 原萌谦 余芝 徐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7-742,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天枢穴对食源性肥胖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以肠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等作为观察指标,探讨电针调节胃肠运动的相关肠神经机制。方法: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 目的:观察电针天枢穴对食源性肥胖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以肠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等作为观察指标,探讨电针调节胃肠运动的相关肠神经机制。方法: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30只),采用13周高脂饲料喂养构建食源性肥胖模型,造模成功的2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电针组(10只),电针组用双极电针刺激双侧天枢穴(2 mA,2/15 Hz,20 min/次,1次/d),干预6 d后休息1 d,连续干预4周,每周称量小鼠体质量。干预结束后,检测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检测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检测胃窦组织中神经纤维标记物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nNOS、ChAT、瘦素受体(LepR)、胆囊收缩素A型受体(CCK-AR)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体质量、TC、HDL、LDL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胃排空率显著降低(P<0.01),小肠推进率有增高的趋势,PGP9.5、nNOS、Lep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天枢穴可改善小鼠肥胖状态,延缓胃排空,加快小肠推进,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胃窦组织中PGP9.5、nNOS、LepR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枢穴 电针 肥胖 胃肠运动 肠神经系统 高脂饮食 机制
原文传递
电针对功能性便秘小鼠肠道神经元自噬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席梦含 王路 +5 位作者 张微 郑倩华 秦海燕 鄢香芸 陈思珏 李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79-1286,共8页
目的:基于肠道神经元自噬探讨电针大肠合募配穴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以及3-MA+针刺组5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小鼠采用复方地芬诺酯... 目的:基于肠道神经元自噬探讨电针大肠合募配穴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以及3-MA+针刺组5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小鼠采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灌胃14 d制备FC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3-MA+针刺组电针双侧“天枢”“上巨虚”,予疏密波,频率3 Hz/15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30 min,每日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3-MA组及3-MA+针刺组于电针前30 min予3-MA溶液腹腔注射(15 mg/kg),每日1次。分别于干预前后观察各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和6 h排便情况。干预后计算各组小鼠小肠推进率;HE染色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形态;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肠道神经元自噬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结肠肌层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神经元核抗原蛋白(NeuN)表达。结果:干预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3-MA组及3-MA+针刺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1,P<0.05),6 h排便粒数减少(P<0.01),6 h粪便湿重降低(P<0.01,P<0.05),6 h粪便含水率下降(P<0.05,P<0.01)。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5),6 h排便粒数减少(P<0.01),6 h粪便湿重降低(P<0.01),6 h粪便含水率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P<0.01),6 h排便粒数增多(P<0.01),6 h粪便湿重增加(P<0.01),6 h粪便含水率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3-MA+针刺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1),6 h排便粒数减少(P<0.01),6 h粪便湿重降低(P<0.01),6 h粪便含水率下降(P<0.01)。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各层结构均正常、完整。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小肠推进率及结肠肌层神经元LC3、Beclin-1、NeuN平均吸光度值降低(P<0.01),自噬小体减少;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小肠推进率及结肠肌层神经元LC3、Beclin-1、NeuN平均吸光度值升高(P<0.01,P<0.05),自噬小体增多;与针刺组比较,3-MA+针刺组小肠推进率及结肠肌层神经元LC3、Beclin-1、NeuN平均吸光度值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可促进肠道神经元自噬,增加神经元数量,从而增加FC模型小鼠肠道运动,改善便秘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电针 天枢 上巨虚 合募配穴 结肠 神经元 自噬
原文传递
艾灸“天枢”“上巨虚”对克罗恩病大鼠肠道菌群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灏龙 张国山 +7 位作者 肖山峰 刘红华 周竞颖 罗容 钟欢 常小荣 刘琼 刘密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214-5219,共6页
目的:观察艾灸“天枢”“上巨虚”对克罗恩病(CD)大鼠肠道炎症损伤的影响,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艾灸对CD大鼠结肠的保护作用。方法:以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制备CD大鼠模型。实验设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和药物组。艾灸组予艾灸双侧“天... 目的:观察艾灸“天枢”“上巨虚”对克罗恩病(CD)大鼠肠道炎症损伤的影响,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艾灸对CD大鼠结肠的保护作用。方法:以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制备CD大鼠模型。实验设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和药物组。艾灸组予艾灸双侧“天枢”和“上巨虚”,药物组予美沙拉嗪灌胃。记录大鼠体质量、粪便隐血情况并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损伤;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胺、缓激肽水平;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改变;冗余分析(RDA)对肠道菌群与血清炎症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疾病症状明显,DAI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肠黏膜存在明显的炎症损伤,血清TNF-α、组胺、缓激肽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与药物组大鼠疾病症状缓解,DAI评分显著下降(P<0.05),结肠黏膜炎症损伤减轻,血清TNF-α、组胺、缓激肽水平显著降低(P<0.05)。16S rDNA测序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减少,菌群组成结构差异较大;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物组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菌群结构趋于正常组。此外,考拉杆菌属、Allobaculum属、厌氧杆菌属与血清炎症因子之间呈正相关。结论:艾灸“天枢”“上巨虚”治疗CD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紊乱状态,减轻肠道炎症损伤,从而维持肠道免疫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艾灸 肠道菌群 天枢 上巨虚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针刺上巨虚穴对人体生物能量信息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刘颖 陈仪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1-484,共4页
目的:研究针刺上巨虚穴对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胃肠及其他脏器疾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针刺双侧上巨虚穴,运用生物能量信息医学诊断仪分别观察针刺前及起针后10 min、1 h和24 h人体各部的能量变化。结果:针刺上巨虚穴不仅能... 目的:研究针刺上巨虚穴对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胃肠及其他脏器疾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针刺双侧上巨虚穴,运用生物能量信息医学诊断仪分别观察针刺前及起针后10 min、1 h和24 h人体各部的能量变化。结果:针刺上巨虚穴不仅能够调整食道、胃、直肠等消化功能,也会影响肺、子宫/前列腺、胸腺、脊椎等其他器官功能,其带来的能量变化有升高和降低两种。针刺后1 h即达到变化的最大峰值。结论:①上巨虚调整肠腑的功能主要作用部位可能在直肠,对食道、胃的能量变化也有较大影响;②其他如胸腺、肺、生殖、脊椎等的能量变化揭示出上巨虚穴的主治作用可能超出现有的认识范围;③针刺产生疗效高峰在针后1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上巨虚穴 能量代谢 经络穴位探测
原文传递
电针大肠俞、上巨虚穴辅助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20
13
作者 赵莉 李雪青 石志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大肠俞、上巨虚穴配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探寻治疗SAP的有效疗法。方法:将12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以静脉点注乌司他丁为主;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 目的:观察电针大肠俞、上巨虚穴配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探寻治疗SAP的有效疗法。方法:将12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以静脉点注乌司他丁为主;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电针(疏密度,2 Hz/15 Hz)大肠俞、上巨虚穴,每天1次,每次20 min,两组疗程均为2周。记录两组患者排便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3、8、14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淀粉酶水平,以及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疗效及中转手术或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例数。结果:观察组排便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在第3、8、14天血清TNF-α、IL-6、淀粉酶及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57/60),优于对照组的81.7%(49/60,P<0.05);观察组中转手术1例、中转ICU 0例,对照组分别为3例、2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大肠俞、上巨虚穴配合乌司他丁治疗SAP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电针 大肠俞 上巨虚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淀粉酶
原文传递
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及下丘脑组织中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陈霞 王宇 +3 位作者 仝理 吴立斌 李难 储浩然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结肠及下丘脑组织中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SPF级健康SD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3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艾灸组和模型组... 目的观察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结肠及下丘脑组织中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SPF级健康SD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3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艾灸组和模型组大鼠采用慢性束缚联合番泻叶溶液灌胃的方法制备IBS-D模型。艾灸组采用艾条温和灸干预治疗,穴位选取两侧天枢和上巨虚,每日灸30 min,连续治疗14 d;空白组和模型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采集各组大鼠的结肠及下丘脑组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结肠及下丘脑组织中的SP、VIP的相对表达量;于造模结束后和干预结束后分别计算各组大鼠当日的稀便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及下丘脑组织中的SP、VIP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结肠及下丘脑组织中的SP、VIP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稀便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天枢、上巨虚穴可降低IBS-D模型大鼠结肠及下丘脑组织中的SP、VIP表达水平,从而延缓痛觉传递、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胃肠功能紊乱,这可能是艾灸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艾灸 天枢穴 上巨虚穴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稀便率 大鼠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