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Arius dispar(Siluriformes: Ariidae)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Among Sea Catfishes
1
作者 CUI Lei DONG Yuelei +2 位作者 CAO Rongbo ZHOU Xiaoyu LU Songhu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198-1206,共9页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mitogenome) was 16792 bp in length, containing 13 protein coding genes(PCGs), two rRNA genes(12 S rRNA and 16 S rRNA), 22 tRNA genes, and two main non-coding regions. Among these 37 genes, 28 ...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mitogenome) was 16792 bp in length, containing 13 protein coding genes(PCGs), two rRNA genes(12 S rRNA and 16 S rRNA), 22 tRNA genes, and two main non-coding regions. Among these 37 genes, 28 genes were encoded on the heavy strand, while 9 genes were transcribed on the light strand. The non-coding regions of A. dispar included a control region, a light strand replication and another 11 intergenic spacers. The CR of A. dispar contained 8 conserved sequence blocks(CSBs), a termination-associated sequence(TAS) and a pyrimidine tract.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12 PCGs revealed that A. dispar was genetically closest to Arius arius. The families Schilbeidae, Claroteidae, Mochokidae, and Ariidae formed a closely evolved clade. Molecular information from this research introduces mitogenomice data of A. dispar and suggests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Silurifor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tochondrial genome siluriformes Ariidae Arius dispar PHYLOGENY
下载PDF
洞庭湖地区6种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分析
2
作者 何思美 张杨军 +3 位作者 张可 李昆燕 夏立秋 胡胜标 《激光生物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53-159,169,共8页
鱼体中的肠道微生物菌群是一道天然的免疫屏障,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定居和增殖,从而使鱼体免受病害侵袭。洞庭湖是重要鱼类及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基因库,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和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鲇形目(Siluriformes)种... 鱼体中的肠道微生物菌群是一道天然的免疫屏障,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定居和增殖,从而使鱼体免受病害侵袭。洞庭湖是重要鱼类及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基因库,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和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鲇形目(Siluriformes)种类相对较少。洞庭湖鱼类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已引起广泛关注,但生态系统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很少有研究将其肠道微生物群的特征作为改善洞庭湖生态系统的潜在因素。为了探测洞庭湖重要鱼类中的微生物群,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表征了鲇形目、鲈形目和鲤形目中6种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鳜鱼(Siniperca chuatsi)、鲫鱼(Carassius auratus)、翘嘴鱼(Culter alburnus)、草鱼(Ctenopharyngodom idella)、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和潜在的功能。所有鱼类肠道样本中有5种优势菌门,包括厚壁菌门(Fimicutes)、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鲤形目和鲈形目鱼类的细菌组成相似,鲇形目中醋酸杆菌属(Cetobacterium)所占比例高,而鲤形目中醋酸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所占比例均高。对这6种鱼类肠道微生物群的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功能进行预测,发现鳜鱼肠道微生物菌群物种的丰富度最高,并且代谢过程较为旺盛,推测这可能与鲈形目的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关。深入了解鱼类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组成与潜在功能,不仅可以更好地对微生态制剂使用和其水质管理进行调控,而且对鱼类的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肠道微生物种群 鲇形目 鲈形目 鲤形目
下载PDF
斑点叉尾鮰趋鮰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3
作者 王文彬 唐琳 +1 位作者 刘良国 罗玉双 《当代水产》 2016年第10期82-83,共2页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隶属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我国1984年由湖北省从美国引进原种进行驯化,于1987年人工繁育成功之后,即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隶属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我国1984年由湖北省从美国引进原种进行驯化,于1987年人工繁育成功之后,即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养殖。目前已形成较大的养殖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虫病 siluriformes 鲶形目 ICTALURUS 网箱养殖 鳃丝 长臀鮠 低倍显微镜 水霉病
下载PDF
黑龙江鲶形目鱼类的肌肉营养组成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尹洪滨 姚道霞 +3 位作者 孙中武 孙德志 潘伟志 郭树倩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8-441,共4页
目的:分析测定鲶、六须鲶、黄颡、乌苏里拟鳞的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对它们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常规的生化分析方法。结果:鲶、六须鲶、黄颡、乌苏里拟鳞四种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为67.11%-82.11%;粗脂肪含量为8.91... 目的:分析测定鲶、六须鲶、黄颡、乌苏里拟鳞的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对它们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常规的生化分析方法。结果:鲶、六须鲶、黄颡、乌苏里拟鳞四种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为67.11%-82.11%;粗脂肪含量为8.91%-23.74%;灰分含量为4.95%~6.24%;18种氨基酸总量为52.54%-73.52%,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为22.04%-30.37%,4种呈味氨基酸13.23%-29.40%。结论:这四种鲶形目鱼类肌肉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所含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与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是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都较高的优质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鲶形目 肌肉 营养组成 评价
下载PDF
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变异分析中国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27
5
作者 彭作刚 张耀光 +1 位作者 何舜平 陈宜瑜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采用PCR技术获得中国鲇形目鱼类 1 1科 2 4属 2 7个代表种类细胞色素b基因 1 1 3 8bp全序列 ,比较分析了来自北美洲、非洲的部分鲇形目鱼类同一基因序列 ,并选取脂鲤目、鲤形目和鲱形目鱼类作外类群 ,采用Bayesian方法和最大简约法 (MP... 采用PCR技术获得中国鲇形目鱼类 1 1科 2 4属 2 7个代表种类细胞色素b基因 1 1 3 8bp全序列 ,比较分析了来自北美洲、非洲的部分鲇形目鱼类同一基因序列 ,并选取脂鲤目、鲤形目和鲱形目鱼类作外类群 ,采用Bayesian方法和最大简约法 (MP)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 :(1 )鲇形目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中 ,与脂鲤目、鲤形目以及鲱形目鱼类相比存在 3bp的缺失 ;(2 )鲇形目鱼类各科代表种类形成一单系群 ;(3 )两种建树方法均支持科、粒鲇科和钝头科形成一单系群 ;而胡子鲇科、刀鲇科、海鲇科、科、长臀科、科、鲇科、棘脂科、科形成一大的单系群 ;但鳗鲇科的系统位置两种建树方法没有取得一致结果 ;而其中长臀科与北美的科形成姐妹群 ,胡子鲇、科、鲇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鲇形目 细胞色素B基因 系统发育 Bayesian方法
下载PDF
线粒体COI基因条形码在鲿科鱼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梁宏伟 孟彦 +2 位作者 罗相忠 李忠 邹桂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2-782,共11页
为了探讨线粒体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中国鲿科(Bagridae)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以及系统发育中的适用性,本研究对4属11种鲿科鱼类进行PCR扩增,获得48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同时从Gen Bank筛选获得8种鲿科鱼类的12条COI基因序列进行... 为了探讨线粒体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中国鲿科(Bagridae)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以及系统发育中的适用性,本研究对4属11种鲿科鱼类进行PCR扩增,获得48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同时从Gen Bank筛选获得8种鲿科鱼类的12条COI基因序列进行分析。19种鲿科鱼类的COI基因序列特征显示:长度为674 bp的COI序列片段平均碱基组成为24.82%A,30.44%T,27.10%C和17.64%G,碱基组成呈现明显的AT偏倚性(55.26%),具有硬骨鱼类的线粒体COI基因的碱基组成的典型特征。核苷酸位点中有变异位点226个,简约信息位点195个,单一信息位点31个,转换颠换比为3.35。19种鲿科鱼类的种内、种间和属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41、0.1136和0.1268,种间遗传距离平均为种内遗传距离的27.7倍。在本研究中,鲿科鱼类所有的物种均形成单系,在物种鉴别上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然而鲿科的4个属中只有鱯属形成单系,黄颡鱼属、属和拟鲿属均未形成单系,其进化地位需要进一步研究。线粒体COI基因作为条形码可有效对鲿科鱼类进行物种鉴定,也为鲿科的系统发育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鲿科 DNA条形码 COI基因 物种鉴定 系统发育
下载PDF
长吻鮠精巢及精子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张耀光 罗泉笙 钟明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46-251,293-294,共6页
长吻鮠精巢高度分支呈指状。后1/3紫红色,由上皮细胞组成,既不产生精子,也不贮存精子。精巢的内部结构为叶型,由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构成,小叶的基本单位是小囊。精子头短而圆,主要为核占据,无顶体,核凹窝十分发达,有中心粒帽;尾极长,具侧... 长吻鮠精巢高度分支呈指状。后1/3紫红色,由上皮细胞组成,既不产生精子,也不贮存精子。精巢的内部结构为叶型,由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构成,小叶的基本单位是小囊。精子头短而圆,主要为核占据,无顶体,核凹窝十分发达,有中心粒帽;尾极长,具侧鳍,轴丝基部有发达的囊泡状结构和线粒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巢 精子 长吻WEI 鲶形目 结构
下载PDF
大鳍鳠的胚胎发育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耀光 王德寿 罗泉笙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2期223-229,共7页
经人工催青、干法授精获得大鳍鱯的受精卵.其平均卵径2.65mm×3.00mm,吸水膨胀后达3.5—3.8mm,弱粘性.囊胚期才出现卵黄体的波状滚动;感觉器宫发生较早,尾芽分离时第一对须原基出现;出膜前6h左右已见体色素和眼色素;出膜仔鱼细长,全... 经人工催青、干法授精获得大鳍鱯的受精卵.其平均卵径2.65mm×3.00mm,吸水膨胀后达3.5—3.8mm,弱粘性.囊胚期才出现卵黄体的波状滚动;感觉器宫发生较早,尾芽分离时第一对须原基出现;出膜前6h左右已见体色素和眼色素;出膜仔鱼细长,全长7.0—8.0mm.水温26.5—31.5℃的条件下,从受精至孵出仔鱼历时50h57min.本文除记述胚胎发育各时期的外形变化、生理特性和表现行为外,还同长吻鮠、南方鲶、鲶、胡子鲶的胚胎发育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鲶形目 大鳍HU 胚胎发育
下载PDF
长吻鮠的卵巢发育和周年变化及繁殖习性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耀光 罗泉笙 何学福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4年第2期42-48,共7页
本文报道了长吻卵巢发育与周年变化特点和繁殖习性。依外形和组织学特征,性成熟前至性成熟鱼卵巢的发育可分为卵原细胞期、单层滤泡期、卵黄泡期,卵黄充满期、成熟期和退化期6个时期,Ⅰ期性腺只存在于1龄内个体,Ⅱ期性腺持续2年... 本文报道了长吻卵巢发育与周年变化特点和繁殖习性。依外形和组织学特征,性成熟前至性成熟鱼卵巢的发育可分为卵原细胞期、单层滤泡期、卵黄泡期,卵黄充满期、成熟期和退化期6个时期,Ⅰ期性腺只存在于1龄内个体,Ⅱ期性腺持续2年左右,性成熟前发育至Ⅲ期,经Ⅳ、Ⅴ期发育至成熟并首次参与繁殖,最小性成熟个体3龄。性成熟后个体卵巢的发育只有后5个时期。繁殖期4—6月,产后卵巢很快退回到Ⅱ期,Ⅲ期卵巢越冬。一次产卵类型。卵壳膜源于滤泡细胞。卵粒的退化吸收分5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发育 长吻WEI 鲶形目 繁殖
下载PDF
11种鲇形目鱼的血液检测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龙华 陈建武 +3 位作者 汪登强 张燕 邹桂伟 余其兴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55-59,87,共6页
测定了大口鲇、鲇、杂交鲇、革胡子鲇、黄颡鱼、长吻鱼危、条纹拟鱼尝、青石爬鱼兆、斑点叉尾鱼回、白缘鱼央、黑尾鱼央、拟缘鱼央等11种鲇形目鱼12个样品的血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清铁浓度,比较了它们的血清转铁蛋白分区和带... 测定了大口鲇、鲇、杂交鲇、革胡子鲇、黄颡鱼、长吻鱼危、条纹拟鱼尝、青石爬鱼兆、斑点叉尾鱼回、白缘鱼央、黑尾鱼央、拟缘鱼央等11种鲇形目鱼12个样品的血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清铁浓度,比较了它们的血清转铁蛋白分区和带谱以及红细胞形态差异,初步确定了鱼类的血液可作为渔业生产上鱼类疾病或生产性状的检测指标,并对鲇形目鱼类耐低氧和底栖的生活特性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鲇形目 血细胞 血红蛋白 血清铁 转铁蛋白
下载PDF
鲶类生殖内分泌学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德寿 林浩然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1-158,共8页
鲶类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王德寿,林浩然(中山大学,广州510275)关键词鲶形目,生殖内分泌学STUDIESONTHEREPRODUCTIVEENDOCRINOLOGYOFCATFISHES¥WangDeshouandL... 鲶类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王德寿,林浩然(中山大学,广州510275)关键词鲶形目,生殖内分泌学STUDIESONTHEREPRODUCTIVEENDOCRINOLOGYOFCATFISHES¥WangDeshouandLinHaoran(Zhongs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鲶形目 生殖内分泌学 鲶鱼
下载PDF
埃及尼罗鲶鱼精子形成及精子超微结构(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Adel A.B.Shahin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3-206,共14页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埃及尼罗鲶鱼(Chrysichthys auratus)精子形成及精子超微结构。精子形成过程除了具有鱼类精子形成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一些特点由于细胞核没有转动,中心粒复合体和鞭毛的起始部分位于细胞核的后端,并与核垂直;精子细胞...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埃及尼罗鲶鱼(Chrysichthys auratus)精子形成及精子超微结构。精子形成过程除了具有鱼类精子形成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一些特点由于细胞核没有转动,中心粒复合体和鞭毛的起始部分位于细胞核的后端,并与核垂直;精子细胞变态过程中未产生袖套腔;基板未跨越基体的基部;基足将基体固定于细胞核;中段和鞭毛的基部具大量囊泡。成熟精子头部呈长锥状,没有顶体;中段长并含大量囊泡,向后延伸并包围鞭毛的基部;鞭毛细长,无侧鳍;线粒体位于核的后端附近,并包围轴丝;轴丝具典型的“9+2”模式。总之,埃及尼罗鲶鱼的精子形成有别于硬骨鱼类的常见的精子形成类型——I型和II型,可以称为III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 精子形成 超微结构 siluriformes
下载PDF
鲿科八种鱼类同工酶和骨骼特征分析及系统演化的探讨(鲇形目:鲿科) 被引量:33
13
作者 戴凤田 苏锦祥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432-439,共8页
本文对鲿科Bagridae共4属8种鱼类进行了骨骼系统的研究,并对8种鱼的同工酶谱型进行了分析比较。应用分支系统学原理初步推导出鲿后两者之间。演化趋势表现为身体渐扁,逐渐平展,口渐阔,尾鳍从圆形到叉状进化。对鲿科8种鱼的鳍、肌肉... 本文对鲿科Bagridae共4属8种鱼类进行了骨骼系统的研究,并对8种鱼的同工酶谱型进行了分析比较。应用分支系统学原理初步推导出鲿后两者之间。演化趋势表现为身体渐扁,逐渐平展,口渐阔,尾鳍从圆形到叉状进化。对鲿科8种鱼的鳍、肌肉、肝脏、肾脏、心脏、眼的晶状体和脑等7种组织4种同工酶(LDHMDHESADH)的谱型分析表明,8种鱼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特征分析结果相吻合,说明了生化分类和经典分类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科 同工酶 骨骼特征 分支分类学 系统演化
下载PDF
中国鮡属鱼类二新种记述(鲇形目:鮡科) 被引量:9
14
作者 丁瑞华 傅天佑 叶妙荣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369-374,共6页
本文报道在四川西部收集的鮡科鱼类标本中,发现有鮡属(Pareuchiloglanis)的壮体鮡,新种P.robusta sp.nov.和四川鮡,新种P.sichuanensis sp.nov.,对二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并与相近种的主要性状列表进行比较。
关键词 鲇形目 Zhao科 Zhao属 新种 中国
下载PDF
鲇形目亲鱼和仔稚鱼营养需求特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宁宁 李勇 +2 位作者 马骏 张静 王晓晨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6-301,共6页
鲇形目鱼包含35个科。其中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斑鳠(Mystus guttatus)、胡子鲇(Clarias fuscus)等品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 鲇形目鱼包含35个科。其中斑点叉尾(Ietalurus puneta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斑鳠(Mystus guttatus)、胡子鲇(Clarias fuscus)等品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鲇形目鱼类的市场需求持续增加,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有关鲇形目鱼幼鱼、成鱼等营养饲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其亲鱼和仔稚鱼营养素需求及配合饲料研究相对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鲇形目 亲鱼 仔稚鱼 营养需求特点 配合饲料
下载PDF
福建纹胸鮡的胚胎发育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志坚 张耀光 +1 位作者 李军林 郑雪莲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194-199,共6页
福建纹胸的成熟卵呈圆形 ,浅绿色 ,卵径 1.3~ 1.8mm。受精卵吸水后迅速膨胀 ,直径 3.0~ 3.6mm ,强粘性。膨胀后的次级卵膜上有一凹入的“漏斗”状结构与初级卵膜相连 ,不易分开。水温 19.0~ 2 6 .5℃时 ,胚胎发育历时 5 8h30min ;1... 福建纹胸的成熟卵呈圆形 ,浅绿色 ,卵径 1.3~ 1.8mm。受精卵吸水后迅速膨胀 ,直径 3.0~ 3.6mm ,强粘性。膨胀后的次级卵膜上有一凹入的“漏斗”状结构与初级卵膜相连 ,不易分开。水温 19.0~ 2 6 .5℃时 ,胚胎发育历时 5 8h30min ;15 .6~ 18.5℃时 ,历时 115h5 0min。出膜仔鱼全长 4.4~ 5 .0mm。发育过程中胚胎位置状态的改变可以作为划分发育阶段的辅助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纹胸Zhao 胚胎发育 鲇形目 人工繁殖
下载PDF
柘溪水库白缘(鱼央)形态与生殖力研究
17
作者 李权生 戴振炎 +4 位作者 谭国臣 江辉 何艳林 马行厚 李喜超 《当代水产》 2015年第7期90-91,93,共3页
白缘(鱼央)(Liobagrus marginatus G·nther),又称作鱼蜂子,河蜂子和水蜂子,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钝头鮠科(Amblycipitidae)(鱼央)属(Liobagrus Hilgendorf),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眼睛小且视力退化,怕光、喜静、底栖、... 白缘(鱼央)(Liobagrus marginatus G·nther),又称作鱼蜂子,河蜂子和水蜂子,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钝头鮠科(Amblycipitidae)(鱼央)属(Liobagrus Hilgendorf),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眼睛小且视力退化,怕光、喜静、底栖、群居适应浑浊水环境,消化底层有机质能力及耐低氧能力强。分布在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水域中,是我国特有的底栖冷水性小型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缘 柘溪水库 生殖力 动物性食物 siluriformes 钝头鮠科 底栖 体长组成 小型鱼类 怕光
下载PDF
我国鲇形目鱼类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15
18
作者 褚新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89年第3期251-261,共11页
根据最新的分类系统(Nelson,1984),鲇形目鱼类包括31个科,二千余种。它们的分布几乎是全球性的,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只有海鲇科和鳗科主要生活在海洋里,
关键词 鲇类鱼 地理分布
下载PDF
南方鲶脑和脑神经的观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耀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02-106,F002,共6页
对南方鲶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及脑神经特点进行了描述.与一般鲤科鱼类的脑比较其不同点在于:端脑发达,体积比视叶大;小脑特别发达,向前盖住中脑、间脑和部分端脑,后部向两侧扩展成耳状叶;间脑有明显的中间叶、球状核,视交叉紧靠间脑... 对南方鲶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及脑神经特点进行了描述.与一般鲤科鱼类的脑比较其不同点在于:端脑发达,体积比视叶大;小脑特别发达,向前盖住中脑、间脑和部分端脑,后部向两侧扩展成耳状叶;间脑有明显的中间叶、球状核,视交叉紧靠间脑前方,脑下垂体在二下叶之间,远离视神经交叉.并具有特别的副侧线神经、侧线神经侧腹支及电觉初级中枢.靠味觉和嗅觉共同摄取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神经 南方鲶 鲶形目 硬骨鱼类
下载PDF
通过核基因ITS2片段研究四种鲇形目鱼类进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袁万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21,共7页
采用鲇形目鱼鱼类通用引物扩增了鲇形目鱼类4种鱼,长吻(Leiocassi longirostris)、南方南方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核DNA的ITS2片段,并构建UPMGA,NJ,ME和MP系... 采用鲇形目鱼鱼类通用引物扩增了鲇形目鱼类4种鱼,长吻(Leiocassi longirostris)、南方南方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核DNA的ITS2片段,并构建UPMGA,NJ,ME和MP系统树。结果显示:根据遗传距离,斑点叉尾和黄颡鱼的亲缘关系最近(D=0.0661),接下来是黄颡鱼和南方大口鲇(D=0.1100),南方大口鲇和长吻(D=0.1184),斑点叉尾和南方大口鲇(D=0.1266),黄颡鱼和长吻(D=0.1490),斑点叉尾和长吻的亲缘关系是最远的(D=0.1503)。结果表明:长吻最早分化,其次是南方南方大口鲇和黄颡鱼,而斑点叉尾分化最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鲇形目 分子系统进化 ITS2 系统进化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