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is affect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1
作者 Zhen-Chao Tang Jiao-Jiao Liu +6 位作者 Xue-Tong Ding Dan Liu Hong-Wei Qiao Xiao-Jie Huang Hui Zhang Jie Tian Hong-Jun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542-1547,共6页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infection can lead to cognitive dysfunction represented by changes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Most recent studies have been cross-sectional and thus have not revealed dynamic chang...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infection can lead to cognitive dysfunction represented by changes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Most recent studies have been cross-sectional and thus have not revealed dynamic changes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following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infection and antiretroviral therapy.Specifically,when brain imaging data at only one time point are analyzed,determining the duration at which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is the most effective follow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However,because infection times and other factors are often uncertain,longitudinal studies cannot be conducted directly in the clinic.Therefore,in this study,we performed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the dynamic changes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over time in a rhesus monkey model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We found marked changes in default mode network connectivity in 11 pairs of regions of interest at baseline and 10 days and 4 weeks after virus inoculation.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treatment and time were observed in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connectivity of regions of interest pairs area 31/V6.R and area 8/frontal eye field(FEF).L,area 8/FEF.L and caudal temporal parietal occipital area(TPOC).R,and area 31/V6.R and TPOC.L.ART administered 4 weeks after infection not only interrupted the progress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but also preserved brain function to a large extent.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is affect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and that it may serve a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early changes in brain function and an objective indicator for making early clinical intervention deci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nalysis of varianc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default mode network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longitudinal study rhesus monkeys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mac239
下载PDF
Herpes simplex virus-1 infection or Simian virus 40-mediated immortalization of corneal cells causes permanent translocation of NLRP3 to the nuclei 被引量:5
2
作者 Shu-Long Wang Ge Zhao +5 位作者 Wei Zhu Xiao-Meng Dong Ting Liu Yuan-Yuan Li Wen-Gang Song Yi-Qiang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5年第1期46-51,共6页
AIM: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potential involvement of pyrin containing 3 gene(NLRP3), a member of the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with cytosolic pattern recognition, in the host defense of... AIM: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potential involvement of pyrin containing 3 gene(NLRP3), a member of the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with cytosolic pattern recognition, in the host defense of corneas against viruses.METHODS: The herpes viral keratitis model was utilized in BALB/c mice with inoculation of 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 Corneal tissues removed during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viral keratitis as well as a Simian vacuolating virus 40(SV40)-immortalized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 line were also examined.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detect NLRP3 in these subjects, focusing on their distribution in tissue or cells. Western blot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NLRP3 and another two related molecules in NLPR3 inflammasome, namely caspase-1 and IL-1β.RESULTS: The NLRP3 activation induced by HSV-1infection in corneas was accompanied with redistribution of NLRP3 from the cytoplasm to the nucleus in both murine and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Furthermore,in the SV40-immortalized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NLRP3 was exclusively located in the nucleus, and treatment of the cell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extracellular potassium(known as an inhibitor of NLRP3activation) effectively drove NLRP3 back to the cytoplasm as reflected by both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 CONCLUSION: It is proposed that herpes virus infection activates and causes redistribution of NLRP3 to nuclei. Whether this NLRP3 translocation occurs with other viral infections and in other cell types merit further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IN containing 3 gene inflammasome TRANSLOCATION HERPES simplex virus-1 KERATITIS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 simian vacuolating virus 40 IMMORTALIZATION
原文传递
Quantification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by SYBR Green RT-PCR Technique
3
作者 Jing LU Li QIN Guang-jie LIU Si-ting ZHAO Xiao-ping CHEN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89-195,共7页
Plasma viral RNA load is widely accepted as the most relevant parameter to assess the status and progression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 infections. To accurately measure RNA levels of the virus, a one-step... Plasma viral RNA load is widely accepted as the most relevant parameter to assess the status and progression of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 infections. To accurately measure RNA levels of the virus, a one-step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assay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YBR green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The lower detection limit of the assay was 10 copies per reaction for the virus. This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quantify SIVmac251 and SIVmac239 viruses produced in CEM×174 cells. Additional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BR green RT-PCR was assessed in a SIVmac251 infected rhesus macaque.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the method could detect as little as 215 copies per milliliter of plasma and the dynamic pattern of viral load wa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sults. With regard to convenience,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our assay represents a realistic alternative to both branched-chain DNA (b-DNA) assays or real-time PCR assays based on TaqMan prob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病毒 RT-PCR技术 基因
下载PDF
Rhesus monkeys exposed intravaginally to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ave a characteristic pattern of cytokine, chemokine and Foxp3 expression in the genital tract, intestine and lymphoid tissues despite vastly different levels of viral replication and
4
作者 Z.M. Ma K. Abel +3 位作者 T. Rourke Y. Wang M.B. McChesney C.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S1期8-,共1页
关键词 intestine and lymphoid tissues despite vastly different levels of viral replication and Rhesus monkeys exposed intravaginally to 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ave a characteristic pattern of cytokine chemokine and Foxp3 expression in the genital tract
下载PDF
The Comparison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Envelope Protein Between Various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 and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被引量:3
5
作者 Qing Yuan Chang Liu +3 位作者 Zhipin Liang Xueqing Chen Danhong Diao Xiaohong Kong 《Virologica Sinica》 CAS CSCD 2012年第4期241-247,共7页
The envelope protein(Env) of lentiviruses such as HIV,SIV,FIV and EIAV is larger than that of other retroviruses.The Chinese EIAV attenuated vaccine is based on Env and has helped to successfully control this virus,de... The envelope protein(Env) of lentiviruses such as HIV,SIV,FIV and EIAV is larger than that of other retroviruses.The Chinese EIAV attenuated vaccine is based on Env and has helped to successfully control this virus,demonstrating that envelope is crucial for vaccine.We compared Env variation of the four kinds of lentiviruses.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of Env between HIV and SIV was the closest and they appeared to descend from a common ancestor,and the relationship of HIV and EIAV was the furthest.EIAV had the shortest Env length and the least number of potential N-linked glycosylation sites(PNGS) as well as glycosylation density compared to various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However,HIV had the longest Env length and the most PNGS.Moreover,the alignment of HIV and SIV showed that PNGS were primarily distributed within extracellular membrane protein gp120 rather than transmembrane gp41.It implies that the size difference among these viruses is associated with a lentivirus specific function and also the diversity of env.There are low levels of modification of glycosylation sites of Env and selection of optimal protective epitopes might be useful for development of an effective vaccine against HIV/A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包膜蛋白 免疫缺陷病毒 遗传变异 环境保护 艾滋病毒 EIAV 弱毒疫苗
下载PDF
猿猴免疫缺陷病毒_(大猩猩)具有跨物种以及在人群中传播的能力
6
作者 邹薇 邬小萍 +4 位作者 陈新萍 刘梨 邹世杰 John Foster JVictor Garcia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目的西非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gorilla)是猿猴免疫缺陷病毒大猩猩(SIVgor)的天然宿主。本研究旨在确定SIVgor能否传播给人类并在人体内复制。方法首先将25只6~8周的NOD/SCIDIL-2Rγc^(-/-)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人造血干细胞入免疫... 目的西非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gorilla)是猿猴免疫缺陷病毒大猩猩(SIVgor)的天然宿主。本研究旨在确定SIVgor能否传播给人类并在人体内复制。方法首先将25只6~8周的NOD/SCIDIL-2Rγc^(-/-)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人造血干细胞入免疫缺陷小鼠中,构建有完整人造血系统的人源化小鼠。然后通过静脉(5只)、直肠(7只)和阴道(5只)三种途径将人源化小鼠暴露于9×10~4TCIU的SIVgor,每2周检测人源化小鼠体内HIV的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水平,评估三种暴露途径SIVgor的传播能力、体内复制能力以及对CD4^(+)T淋巴细胞的杀伤力。结果静脉暴露后,SIVgor在人源化小鼠中高效复制,病毒载量达到与HIV感染的人类相当。直肠和阴道接种病毒也导致人源化小鼠感染SIVgor。尽管SIVgor在人源化小鼠体内高水平复制,但外周血中人CD4^(+)T淋巴细胞水平在三种暴露途径导致的感染中仅略有下降。而三种暴露途径导致的感染对小鼠其他组织中人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则略有不同:阴道暴露使阴道中的CD4^(+)T淋巴细胞明显下降,而对其他组织中的人CD4^(+)T淋巴细胞无影响;静脉和直肠暴露对各组织中人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不大。结论SIVgor能通过静脉、直肠和阴道途径感染人源化小鼠并在其内高效复制。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SIVgor对CD4^(+)T淋巴细胞的选择性细胞毒性与人类HIV-1感染相似。由于人类仍可因狩猎暴露于SIVs,新的人畜共患病可能再次发生。因此,建立能评估当前和未来人畜共患病的模型系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猿猴免疫缺陷病毒_(大猩猩)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CD4^(+)T淋巴细胞 人源化小鼠
下载PDF
云南省大姚县青石棉污染区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致瘤性猿猴病毒SV40的关联研究
7
作者 刘如爱 王播勇 +6 位作者 陈欣 普元倩 自加吉 梅雯 张也频 邱璐 熊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5-532,共8页
背景我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5%地表散布蓝色青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的高发区。致瘤性猿猴病毒SV40(simian virus 40,SV40)是一种小型环状双链DNA多瘤病毒,可使人和动物多种组织类型的正... 背景我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5%地表散布蓝色青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的高发区。致瘤性猿猴病毒SV40(simian virus 40,SV40)是一种小型环状双链DNA多瘤病毒,可使人和动物多种组织类型的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促进肿瘤生长。早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姚县青石棉污染区恶性间皮瘤发病率高出一般人群几十倍,该地区MPM的发生是否与致瘤性SV40相关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致瘤性猿猴病毒SV40是否与云南省大姚县青石棉污染区MPM的发生相关。方法收集大理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楚雄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和大姚县人民医院胸外科2014年1月-2019年12月诊治的51例(其中40例有石棉暴露史)MPM患者的肿瘤组织和12例非MPM患者的胸膜组织(包括肺大疱、肺结核等疾病)。同时,体外培养人正常胸膜间皮细胞LP9、Met5A(SV40转化的间皮细胞)和MPM细胞系NCI-H28(上皮型)、NCI-H2052(肉瘤型)、NCI-H2452(双相混合型)。提取各组细胞和组织基因组DNA后,用3组低污染风险引物(SVINT、SVfor2和SVTA1)对SV40大T抗原(TAg)的基因片段分别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检测,用两种SV40 TAg相关抗体(PAb101和PAb416)分别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PM肿瘤组织和MPM细胞系中是否存在SV40 TAg蛋白表达。结果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显示Met5A细胞系中SV40为阳性,含有SV40 TAg基因和蛋白质。而各种MPM细胞系NCI-H28、NCI-H2052和NCI-H2452中SV40均为阴性。在12例非MPM组织和51例MPM组织中,3组低污染风险引物的PCR反应均为阴性。在12例非MPM组织和51例MPM组织中,两种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均未检测出SV40 TAg。结论云南省青石棉污染区MPM的发生与SV40病毒感染的关系可能不密切,青石棉暴露可能才是导致MPM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膜间皮瘤 青石棉 猿猴病毒SV40 聚合酶链式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人胎儿成骨细胞系hFOB1.19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8
作者 王彦阳 徐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3266-3273,共8页
背景:现阶段广泛使用的动物成骨细胞模型的生物学特性与人细胞差距较大;原代人成骨细胞分离培养难提纯、培养代次有限;骨肉瘤细胞有异常生长的风险,都不能完全满足研究需求。1995年,有研究利用猴空泡病毒40转染了人胎儿四肢细胞,筛选得... 背景:现阶段广泛使用的动物成骨细胞模型的生物学特性与人细胞差距较大;原代人成骨细胞分离培养难提纯、培养代次有限;骨肉瘤细胞有异常生长的风险,都不能完全满足研究需求。1995年,有研究利用猴空泡病毒40转染了人胎儿四肢细胞,筛选得到一组具有分化为较早期成骨祖细胞——永生化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目的:综述hFOB1.19的基本特性、培养方法及作为骨组织工程材料细胞模型的应用。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Medicin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查找从1995年至2022年5月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人胎儿成骨细胞系1.19、人成骨细胞系、永生化细胞、猴空泡病毒40、骨组织工程、骨替代材料、生物材料研究”,英文检索词为“hFOB1.19,Human osteoblast cell line,Immortalized cells,Monkey vacuolating virus 40,Bone tissue engineering,Bone substitute materials,Biomaterials research”,筛选后得到7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hFOB1.19在形态、表型、核型、生物学特性及分化潜能方面与体内成骨细胞高度相似,拥有快速且稳定的生长能力。(2)hFOB1.19已广泛应用于细胞黏附、增殖、分化、矿化、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方面,以检验骨组织工程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性能。(3)hFOB1.19能够弥补动物细胞来源不同、骨肉瘤细胞异常增殖可能、原代成骨细胞分离难及传代次数少的缺点,在骨组织工程实验应用中性能稳定,增殖良好,但因培养条件特殊,细胞传代次数有限及生物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在骨组织工程材料领域应用尚且不够广泛。(4)当前,骨组织工程材料发现速度快,但开发过程中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体系及统一的研究标准,文章总结hFOB1.19在不同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研究者们提供方法选择引导并推动相关标准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儿成骨细胞系1.19 人成骨细胞系 永生化细胞 猴空泡病毒40 骨组织工程 骨替代材料 生物材料研究
下载PDF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猴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8
9
作者 卢耀增 吴小闲 +15 位作者 涂新明 何伏秋 张永蓉 苏树芸 陈中 潘勇 宋怀燕 施慧君 佟巍 刘增华 刘亚莉 朱华 丛王欣 秦川 魏强 贾锐胜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2期94-101,共8页
应用SIVmac毒株感染中国恒河猴13只,感染剂量为病毒液的10-1~2×10-5;感染食蟹猴4只,感染剂量为10-2。感染后2周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如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血象白细胞总数下降,出现异常淋巴... 应用SIVmac毒株感染中国恒河猴13只,感染剂量为病毒液的10-1~2×10-5;感染食蟹猴4只,感染剂量为10-2。感染后2周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如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血象白细胞总数下降,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和中性白细胞。感染后期T4下降,T4、T8比例倒置等。从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浆分离病毒阳性,血清抗体上升。淋巴结组织切片呈规律性改变,即淋巴滤泡增生-滤泡耗竭-淋巴组织耗竭或逐渐恢复。感染后2.5个月有急性死亡病例,以后呈散在死亡例,尸检还发现机遇性感染如肺寄生虫,肺、肝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后 SIV 染剂 猴免疫缺陷病毒 剂量 白细胞总数 脾肿大 毒株 急性死亡 寄生虫
下载PDF
大豆皂甙复合物抑制猴免疫缺陷病毒活性的观察 被引量:12
10
作者 贺竹梅 张奉学 +2 位作者 邓文娣 吴小闲 李宝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83-385,共3页
以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为靶病毒和相应的CEMx174细胞系统为模型,以AZT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了从大豆提取的皂甙复合物及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对细胞病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皂甙复合物具有明显的抗SIV作用,而大... 以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为靶病毒和相应的CEMx174细胞系统为模型,以AZT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了从大豆提取的皂甙复合物及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对细胞病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皂甙复合物具有明显的抗SIV作用,而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则无抗SIV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 大豆皂甙复合物 HIV STI
下载PDF
淫羊藿苷体外抑制SIV感染诱导的CEMx174细胞凋亡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奉学 张俊丽 +3 位作者 符林春 邓文娣 吴爱武 王新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4-687,共4页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体外抑制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复制作用和抑制SIV感染诱导的CEMx174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细胞病变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了淫羊藿苷对SIV复制的抑制作用,Annexin V和Propidiumiod...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体外抑制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复制作用和抑制SIV感染诱导的CEMx174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细胞病变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了淫羊藿苷对SIV复制的抑制作用,Annexin V和Propidiumiodide(PI)双染法测定淫羊藿苷对SIV感染导致CEMx174细胞凋亡的作用,放免法测定了SIV感染CEMx174细胞内cAMP含量和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了PKA依赖的组蛋白磷酸化的水平。结果用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处理细胞后结果表明,其半数毒性浓度为134mg·L-1,半数抑制浓度是26mg·L-1,治疗指数为5.15。淫羊藿苷对感染细胞凋亡的抑制要比正常细胞为高(P<0.05)。50mg·L-1淫羊藿苷作用病毒感染细胞15min后降低正常和感染细胞内的cAMP含量,但对感染细胞的cAMP含量影响更加明显。50mg·L-1淫羊藿苷可以显著下调感染和正常细胞的PKA活性(P<0.05)。病毒感染可以使磷酸化的组蛋白-H3升高,50 mg·L-1淫羊藿苷作用2h后,可以降低磷酸化组蛋白-H3的水平。结论淫羊藿苷体外对SIV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SIV-mac251感染导致的细胞凋亡是cAMP-PKA信号转导通路激活的结果,而短时间淫羊藿苷处理SIVmac251感染的CEMx174细胞可以暂时减缓SIVmac251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猴免疫缺陷病毒 细胞凋亡
下载PDF
PCR技术在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丛喆 涂新明 +5 位作者 蒋虹 魏强 佟巍 孙敏 于浩 秦川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1)建立RT 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 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 PCR和RNA 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 目的(1)建立RT 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 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 PCR和RNA 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 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 PCR和RNA 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 PCR结果为79阳性,DNA 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 PCR和DNA 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 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免疫缺陷病毒 PCR技术 RT-PCR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 RT-PCR法 病毒DNA 基因组DNA 分离方法 凝胶电泳 病毒分离 PCR扩增 RNA SIV 定性测定 可操作性 模型应用 PBMC 感染细胞 病毒复制 潜伏感染 检测方法 敏感性 血浆 实用性
下载PDF
中研2号治疗HIV/AIDS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41
13
作者 关崇芬 王健 +13 位作者 徐淑玲 于智敏 张永祥 李国勤 温瑞兴 黄卫平 李平 李玉梅 孙刚 吕维柏 张可 徐莲芝 卢耀增 吴小闲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94-497,共4页
目的:观察中研2号对HIV/AIDS患者和猴艾滋病毒SIVmac251感染猴的疗效,评价该方抗艾滋病毒和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方法:根据统一的诊断标准,对确诊的HIV/AIDS患者给予中研2号治疗,疗程为3个月,从免疫功能、病毒载量和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进... 目的:观察中研2号对HIV/AIDS患者和猴艾滋病毒SIVmac251感染猴的疗效,评价该方抗艾滋病毒和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方法:根据统一的诊断标准,对确诊的HIV/AIDS患者给予中研2号治疗,疗程为3个月,从免疫功能、病毒载量和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进行疗效判定;采用猴艾滋病模型,以病毒分离、酶联免疫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 SIV水平、CD_4^+、CD_8^+细胞及新喋呤水平,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中研2号对治疗HIV/AIDS患者临床有效率为45%~55%;对猴艾滋病模型不仅能降低感染猴病毒血症及SIVp27抗原水平,同时能持续提高CD_4^+细胞数量,降低血清新喋呤含量,与叠氮胸苷阳性药对照结果近似,与生理盐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病理检查显示中研2号能激活并促进淋巴结中心细胞的增殖。结论:中研2号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可抑制感染猴血浆病毒血症及保护机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中研2号 中医药疗法 临床疗效 免疫功能 抗病毒作用
下载PDF
运用猴免疫缺陷病毒筛选抗艾滋病中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关崇芬 王忆浙 +3 位作者 吴小閒 何伏秋 涂新明 魏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62-163,共2页
本文研究了40余种中药或中药有效成分的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活性,实验结果发现:其中5种中药有>50%的SIV抗原阳性细胞抑制率,抑制率在30~50%之间的中药有5种。实验初步结果认为,中药可以抑制猴免疫缺陷病毒,有些中药的实验结果... 本文研究了40余种中药或中药有效成分的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活性,实验结果发现:其中5种中药有>50%的SIV抗原阳性细胞抑制率,抑制率在30~50%之间的中药有5种。实验初步结果认为,中药可以抑制猴免疫缺陷病毒,有些中药的实验结果与国内外报道对人免疫缺陷病毒的抑制作用一致。尚发现几种未见报道的对SIV有抑制作用的中药。因此,在没有P_3级实验室的条件下,采用SIV也可以较好地在普通病毒实验室内进行艾滋病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中药 免疫缺陷病毒
下载PDF
灵长类动物模型在抗艾滋病毒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明华 张高红 +1 位作者 孙涛 郑永唐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237-1242,共6页
艾滋病(AIDS)灵长类动物模型广泛用于艾滋病毒(HIV)研究。较为常用的有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猕猴模型和猴/人免疫缺陷嵌合病毒(SHIV)/猕猴模型,除了在发病机制和抗HIV疫苗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外,这2种模型在抗HIV药物研究中同样显示出优越... 艾滋病(AIDS)灵长类动物模型广泛用于艾滋病毒(HIV)研究。较为常用的有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猕猴模型和猴/人免疫缺陷嵌合病毒(SHIV)/猕猴模型,除了在发病机制和抗HIV疫苗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外,这2种模型在抗HIV药物研究中同样显示出优越性和实用性,体现在药物疗效的研究、新药的开发、耐药性研究、机体免疫反应在药物治疗作用的研究中。通过这些体内抗病毒活性及机制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药物的抗HIV疗效,对AIDS的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将使人们重新考虑抗HIV药物的用药原则和药效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毒 艾滋病 猴免疫缺陷病毒 灵长类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大鼠骨骺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永生化细胞株的构建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树威 陈安民 +5 位作者 郭风劲 胡伟华 李明辉 廖晖 祝文涛 宋登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245-1248,共4页
[目的]分离、鉴定大鼠骨骺干细胞并建立永生化的大鼠骨骺干细胞株,为细胞移植和转基因治疗提供稳定的细胞来源。[方法]采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骺干细胞,利用电穿孔转染技术将含有猿肾病毒40大T抗原基因(SV40Tag)的质粒pC... [目的]分离、鉴定大鼠骨骺干细胞并建立永生化的大鼠骨骺干细胞株,为细胞移植和转基因治疗提供稳定的细胞来源。[方法]采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骺干细胞,利用电穿孔转染技术将含有猿肾病毒40大T抗原基因(SV40Tag)的质粒pCMVSV40T/PUR转染骨骺干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抗性克隆扩大培养。应用FGFR-3抗体和PCNA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及其生长状况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T-PCR检测SV40Tag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转染后获得一个阳性细胞克隆,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FGFR-3抗体染色阳性。SV40Tag抗体染色和RT-PCR结果显示SV40Tag已稳定转染入骨骺干细胞。转染细胞经扩大培养,命名为永生化骨骺干细胞。[结论]成功纯化大鼠骨骺干细胞并构建了SV40Tag永生化的骨骺干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骺干细胞 永生化 猿肾病毒40
下载PDF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猕猴快速进展型死亡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小闲 卢耀增 +4 位作者 何伏秋 秦川 宋怀燕 丛哲 佟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 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 (simian imm unodeficiency virus,SIV ) SIVmac和 SIVmac2 5 1毒株感染猕猴快速进展型死亡的感染特征。方法 用 SIVm ac和 SIVmac2 5 1静脉接种 ,实验性感染 80只恒河猴和 4只食蟹猴 ,定期采集静脉血浆进行... 目的 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 (simian imm unodeficiency virus,SIV ) SIVmac和 SIVmac2 5 1毒株感染猕猴快速进展型死亡的感染特征。方法 用 SIVm ac和 SIVmac2 5 1静脉接种 ,实验性感染 80只恒河猴和 4只食蟹猴 ,定期采集静脉血浆进行病毒分离测定血浆病毒水平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病毒抗体水平 ,并取淋巴组织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84只猕猴感染 SIVmac和 SIVmac2 5 13~ 4个月 ,快速进展型死亡 12只 ,占14.2 %。快速进展型猕猴有高而持续的病毒血症 ,约半数有低抗体水平的特征。 10只快速进展型猕猴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 ,淋巴结和脾脏呈现淋巴组织耗竭者占 80 %~ 90 % ,表明快速进展型死亡猴免疫功能已极度低下 ,80 %有合并症发生 ,其中以肠炎为主 ,主要死因为严重免疫衰竭或机会性感染。结论  SIV实验感染猕猴快速进展型死亡猴的特征为高而持续的病毒血症、约半数有低病毒抗体水平和严重的免疫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毒 艾滋病 快速进展型 死亡特征
下载PDF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猴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 被引量:3
18
作者 卢耀增 吴小闲 +6 位作者 符林春 罗红梅 陈颂 郭卫中 邓文娣 周映云 赖春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9-383,I0007,共6页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猴艾滋病模型自身抗体和病理形态学的动态变化,探讨艾滋病与自身免疫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小鼠心、肝、脾、肺、肾和淋巴结为靶抗原测定SIV感染猴各时间点的自身抗体;采用ECV304内皮细...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猴艾滋病模型自身抗体和病理形态学的动态变化,探讨艾滋病与自身免疫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小鼠心、肝、脾、肺、肾和淋巴结为靶抗原测定SIV感染猴各时间点的自身抗体;采用ECV304内皮细胞株和粒细胞抗原片分别测定抗内皮细胞和粒细胞的自身抗体。并对比检查相应的淋巴结、肾、脑等脏器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SIV感染后多种自身抗体比感染前升高,如抗淋巴细胞抗体、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和抗粒细胞抗体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在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在淋巴结、大脑皮层、消化道黏膜下层、心脏间质、肾和肝窦等脏器内有比较明显的小血管病变及其诱发的病理改变。结论猴自身抗体水平的升高及相应组织、器官的损伤是猴艾滋病自身免疫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免疫缺陷病毒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
下载PDF
SV40病毒对体外培养的人角朊细胞的转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苏映军 陈璧 +3 位作者 汤朝武 胡大海 姜笃银 贾赤宇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5期382-385,共4页
目的:研究SV40(simianvirus40)病毒对人角朊细胞的体外转化作用以及转化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采用体外共培养法以SV40野生型病毒感染人包皮角朊细胞,观察病毒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以及细胞表型的改变... 目的:研究SV40(simianvirus40)病毒对人角朊细胞的体外转化作用以及转化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采用体外共培养法以SV40野生型病毒感染人包皮角朊细胞,观察病毒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以及细胞表型的改变情况.结果:分离获得了可长期体外培养的SV40转化细胞克隆,已传23代以上,体外存活超过250d;DNA印迹实验显示SV40大T基因已整合至细胞染色体内,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示多数细胞胞核内有大T基因产物的表达;转化细胞对裸鼠无致瘤性,并可正常表达角蛋白.结论:SV40病毒转化人角朊细胞后可使其在体外长期培养,该细胞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外源性基因对角朊细胞生长的调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40病毒 角朊细胞 细胞转化 体外培养
下载PDF
猴副流感病毒SV5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于浩 蒋虹 +6 位作者 佟巍 丛喆 孙敏 冯育芳 王卫 涂新明 魏强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SV5的PCR方法并加以初步应用。方法根据GenBank中报道的SV5序列,针对其中的SH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用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同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反应以证实此PCR反应的特异性。在此基础上... 目的建立检测SV5的PCR方法并加以初步应用。方法根据GenBank中报道的SV5序列,针对其中的SH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用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同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反应以证实此PCR反应的特异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巢式PCR提高此方法的灵敏度。利用此方法对20份猴肾源细胞培养物和40份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利用设计的引物扩增出的序列测序结果证实与报道的SV5SH基因相对位置的序列一致。AccⅢ限制性内切酶可对PCR产物进行特异性酶切。巢式PCR比一次PCR的敏感度有所提高。用此方法检测的20份猴肾源细胞培养物和40份血清标本结果为阴性。结论初步建立了检测SV5病毒的PCR方法,排除实验室用20份猴肾源细胞培养物和40份血清标本SV5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副流感病毒SV5 聚合酶链反应 巢式PCR 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