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手术治疗腰段脊髓硬膜动静脉瘘1例报告
1
作者 刘兴智 李兴燕 +4 位作者 肖明 杨小兰 陈钫 苟琦 吴小平 《脊柱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42-144,F0003,共4页
硬膜动静脉瘘(SDAVF)是位于硬膜背侧表面的神经根动脉与神经根静脉之间形成异常动静脉分流,进而引起静脉高压和扩张,使脊髓灌注减少甚至受压,导致脊髓缺血和水肿[1-4]。SDAVF属于脊髓血管畸形,目前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 硬膜动静脉瘘(SDAVF)是位于硬膜背侧表面的神经根动脉与神经根静脉之间形成异常动静脉分流,进而引起静脉高压和扩张,使脊髓灌注减少甚至受压,导致脊髓缺血和水肿[1-4]。SDAVF属于脊髓血管畸形,目前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有关。好发于中年男性[5-6],发生率为5/106~10/106,常累及胸腰段[7],临床表现为感觉、运动功能逐步下降,有时伴有疼痛、括约肌功能失调,症状进行性加重[8-11]。本院2022年2月17日收治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SDAVF患者,手术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现将诊疗过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髓损伤 硬膜 动静脉瘘 监测 手术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栓塞和手术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齐向前 韩凯伟 +6 位作者 许政 梅其勇 陈怀瑞 黄承光 白如林 侯立军 卢亦成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345-348,共4页
目的提高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流行病学资料、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和术后随访资料。均有下肢麻木、疼痛、无力、运动障碍等,多伴大小便功能异常。脊髓MRI均有异常发现,脊髓DSA检查确诊。结果手术... 目的提高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流行病学资料、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和术后随访资料。均有下肢麻木、疼痛、无力、运动障碍等,多伴大小便功能异常。脊髓MRI均有异常发现,脊髓DSA检查确诊。结果手术治疗40例,栓塞治疗12例。随访40例,时间0.5~6年,随访病人术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改良Aminoff-Logue功能评分显著下降。结论硬脊膜动静脉瘘是临床容易延误诊断的脊髓血管病变,确诊主要依靠MRI和DSA检查,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不易复发,介入栓塞治疗创伤小,但复发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硬脊膜 磁共振成像 脑血管造影术 栓塞
下载PDF
动态固定位置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宋红芳 鲁世保 +1 位作者 康霓 刘志成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7年第2期163-169,214,共8页
目的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是一种临床上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的器械,在置入时其U形底部与硬脊膜之间的距离是手术的关键,Coflex置入不同深度后对手术节段的影响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体外实验评估Coflex的U形底部与硬脊... 目的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是一种临床上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的器械,在置入时其U形底部与硬脊膜之间的距离是手术的关键,Coflex置入不同深度后对手术节段的影响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体外实验评估Coflex的U形底部与硬脊膜的距离对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新鲜尸体腰椎(L1—L5)标本6具。每个标本按照实验过程分为6组模型:完整组(A组)、失稳组(B组)、10 mm安装组(C组)、5 mm安装组(D组)、0 mm安装组(E组)、融合组(F组)。对模型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运动测试,通过观察手术节段的运动角度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来分析其稳定性。结果各实验组手术节段运动角度与完整组的相似性为E组>D组>C组>B组>F组;ROM的计算结果显示,E组的ROM值比其他组相对较小,刚度较大。结论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种方向运动时,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置入位置距脊柱较近时,术后手术节段性能更加接近正常腰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固定 腰椎 生物力学 融合术 硬脊膜
下载PDF
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复合人工硬脊膜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卫红 袁文 +2 位作者 王新伟 刘洋 韩竹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4-16,共3页
目的观察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复合人工硬脊膜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制作PLGA膜(膜Ⅰ)、PLGA-Ⅰ型胶原复合膜(膜Ⅱ)、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9∶1)复合膜(膜ⅢA)、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5∶5)复合膜(膜ⅢB),对... 目的观察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复合人工硬脊膜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制作PLGA膜(膜Ⅰ)、PLGA-Ⅰ型胶原复合膜(膜Ⅱ)、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9∶1)复合膜(膜ⅢA)、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5∶5)复合膜(膜ⅢB),对其行接触角、吸水率测定及细胞毒性实验。结果吸水率:膜Ⅰ<膜ⅢB<膜ⅢA<膜Ⅱ,P均<0.01;接触角:膜Ⅱ<膜ⅢA<膜ⅢB<膜Ⅰ,P均<0.01;细胞毒性实验:第1天,各膜间OD值比较,P>0.05;第3、7天,膜Ⅰ与膜Ⅱ、膜ⅢA,膜ⅢA与膜ⅢB比较,P均<0.05。结论PLGA膜经Ⅰ型胶原和壳聚糖改性后,可以促进细胞在膜上的黏附、贴壁能力。膜ⅢA在生物相容性方面基本符合人工硬脊膜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硬脊膜 壳聚糖 Ⅰ型胶原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不同浓度臭氧对兔硬脊膜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左金良 朱新炜 +1 位作者 潘琦 秦川 《颈腰痛杂志》 2008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臭氧对兔硬脊膜的破坏程度,探讨椎管内臭氧治疗的安全性。方法21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取出3只切取脊髓及硬脊膜作为正常对照,其余大白兔随机分为中浓度50ug/ml臭氧和高浓度80ug/ml臭氧两大组,每大组再随机分为3小组,分...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臭氧对兔硬脊膜的破坏程度,探讨椎管内臭氧治疗的安全性。方法21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取出3只切取脊髓及硬脊膜作为正常对照,其余大白兔随机分为中浓度50ug/ml臭氧和高浓度80ug/ml臭氧两大组,每大组再随机分为3小组,分别在椎管内注射臭氧后1d、3d、1周时切除兔脊髓及硬脊膜,行伊红-苏木素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对比组织结构改变。结果50ug/ml臭氧使硬脊膜结构疏松,变薄;80ug/ml臭氧使硬脊膜纤维断裂,厚度变薄明显。结论80ug/ml臭氧对硬脊膜具有明显的破坏性,50ug/ml臭氧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硬脊膜 安全
下载PDF
症状性腰椎管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1
6
作者 顾仕荣 张明 +2 位作者 陈斌辉 桑裴铭 方海名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58-461,共4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腰椎管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8年11月进行压迫节段的半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9例症状性腰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 目的:探讨症状性腰椎管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8年11月进行压迫节段的半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9例症状性腰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48~72(57.6±1.2)岁;病程6~60(18.6±5.1)个月;减压平面:L2,3-L5S1平面4例,L2,3-L4,5平面5例,L3,4-L4,5平面2例,L3,4-L5S1平面6例,L4,5-L5S1平面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腿疼和腰疼的缓解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功能恢复情况,并采用Fischgrund标准判定总体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37(16.3±3.8)个月。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椎管内压迫节段脂肪组织全部摘除。手术时间125~260(186±15)min,出血量150~500(280±46)ml。2例患者出现部分切口脂肪液化渗液不愈,经切口撑开去除积液后积极换药抗炎处理后愈合。所有患者无马尾神经损伤、脑脊液漏、钉棒断裂等并发症。术前腰痛、腿疼VAS评分分别为(5.3±0.7)、(6.8±0.8)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2.1±0.4)、(2.3±0.5)分,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ODI评分(12.1±2.3)分较术前(45.5±2.8)分明显改善(P<0.05)。根据Fischgrund标准,本组优13例,良4例,可2例。结论:症状性腰椎管硬膜外脂肪增多症患者进行压迫节段的半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可解除硬脊膜及马尾神经的压迫,术后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 硬膜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37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6
7
作者 凌云 朱志华 《颈腰痛杂志》 2012年第5期355-356,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发生脑脊液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2006-12-2011-12我院行脊柱手术806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7例,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22~70岁,平均48岁。患者术中采取直接无创缝合修补,明胶海绵压迫,生物蛋白胶粘合等处理,术后给...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发生脑脊液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2006-12-2011-12我院行脊柱手术806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7例,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22~70岁,平均48岁。患者术中采取直接无创缝合修补,明胶海绵压迫,生物蛋白胶粘合等处理,术后给予相关治疗措施。结果均于术后2~8 d停止漏液,2~3周切口可愈合,全部患者未留后遗症,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随访半年至一年,未见复发及形成脑脊液囊肿。结论及时、正确地进行术中干预和术后处理,可有效治疗脊柱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硬脊膜 脑脊液漏 外科处理
下载PDF
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织治疗硬脊膜破裂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毅 张树文 +3 位作者 叶尔扎提.哈加合曼 努尔哈那提.沙依兰别克 杨新明 金格勒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5期4401-4404,共4页
目的比较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织与单纯人工硬脑膜修补治疗硬脊膜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脊柱手术中硬脊膜破裂的30例脊柱疾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单纯人工硬脑膜组(20... 目的比较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织与单纯人工硬脑膜修补治疗硬脊膜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脊柱手术中硬脊膜破裂的30例脊柱疾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单纯人工硬脑膜组(20例)和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10例),单纯人工硬脑膜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法,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采用在传统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将自体脂肪组织覆盖于人工硬脑膜表面。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术后2、3 d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引流量均少于单纯人工硬脑膜组(P<0.05)。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术后1 d引流量多于术后2、3 d(t=15.060、28.460,P<0.001);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术后2 d引流量多于术后3 d(t=7.041,P<0.001)。单纯人工硬脑膜组术后1 d引流量少于术后2、3 d(t=-9.235、-9.521,P<0.001)。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引流管放置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单纯人工硬脑膜组(P<0.05);两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结论人工硬脑膜联合自体脂肪组织治疗硬脊膜破裂的临床疗效较好,可减少引流量、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硬脊膜破裂 人工硬脑膜 脂肪组织
下载PDF
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杨静 谢柯祺 刘静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S2期185-185,共1页
目的: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60例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处理方式,治疗组采用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处理方式,对比两组的药物... 目的: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60例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处理方式,治疗组采用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处理方式,对比两组的药物剂量、阻滞起效时间等指标大小结果。结果:治疗组的药物剂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大小分别是(6.59±1.92)毫克、(5.28±1.74)秒、(6.03±0.50)秒,和对照组的药物剂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大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展联合麻醉处理后,可以充分麻醉效果,起效快,效果好,麻醉过程更加安全、有效,镇痛效果非常优,减少麻醉药物剂量,明显缩短麻醉药物作用的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保证手术顺利安全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 轻比重腰麻-硬膜 麻醉 老年下肢骨折手术 应用效果
下载PDF
保存硬脊膜预防椎管内术后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德清 丁吉元 +1 位作者 曹永成 左金良 《实用骨科杂志》 1998年第4期204-207,共4页
2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2组,均切除L5椎板,造成12mm×5mm的硬膜囊裸露区后,实验组用酒精保存的同种异体硬脊膜覆盖,对照组不用任何间置物覆盖、术后2、4、8、12周时进行肉眼及光镜观察,8周时还进行硬膜外粘连等级评定及病理... 2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2组,均切除L5椎板,造成12mm×5mm的硬膜囊裸露区后,实验组用酒精保存的同种异体硬脊膜覆盖,对照组不用任何间置物覆盖、术后2、4、8、12周时进行肉眼及光镜观察,8周时还进行硬膜外粘连等级评定及病理切片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硬膜外腔消失,逐渐形成致密粘连,实验组硬膜外间隙存在,粘连明显少于对照组,揭示保存硬脊膜可以有效的预防椎管内术后粘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存硬脊膜 椎管 粘连 预防
下载PDF
硬脊膜穿破后原位实施硬膜外阻滞43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聂玉初 严振球 +1 位作者 梅阳九 黄红梅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84-185,共2页
目的 总结硬脊膜穿破后原位实施硬膜外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确认硬脊膜穿破者,立即缓慢退针至硬脊膜外间隙,并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5-20ml,向头端置管3-5cm,取平卧位,用试验剂量1.73%碳酸利多卡因3ml,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阻... 目的 总结硬脊膜穿破后原位实施硬膜外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确认硬脊膜穿破者,立即缓慢退针至硬脊膜外间隙,并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5-20ml,向头端置管3-5cm,取平卧位,用试验剂量1.73%碳酸利多卡因3ml,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阻滞范围,并观察有无异常现象,待麻醉平面固定,再按照连续硬膜外阻滞给药。结果 43例全部麻醉满意,除5例术后有轻微疼痛外,其余无任何蛛网下隙阻滞的相关并发症。结论 硬脊膜穿破后继续行硬膜外麻醉,只要严密观察,分次,少量给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阻滞 硬脊膜穿破
下载PDF
壳聚糖/聚乳酸/聚羟基丁酸酯人工硬脑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弋潞 叶海波 陈伟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27-131,共5页
以壳聚糖、聚乳酸、聚(R)-3-羟基丁酸甲酯等为主要成膜物质,用流延法制得新型薄膜材料。研究表明,当壳聚糖∶明胶∶聚乳酸为1∶1∶1时,得到膜的抗拉强度比其他的可生物降解膜都大,达到27.346MPa;当壳聚糖∶明胶∶聚(R)-3-羟基丁酸甲酯为... 以壳聚糖、聚乳酸、聚(R)-3-羟基丁酸甲酯等为主要成膜物质,用流延法制得新型薄膜材料。研究表明,当壳聚糖∶明胶∶聚乳酸为1∶1∶1时,得到膜的抗拉强度比其他的可生物降解膜都大,达到27.346MPa;当壳聚糖∶明胶∶聚(R)-3-羟基丁酸甲酯为1∶1∶1时,其抗拉强度达到24.363Mpa,防漏性能达到80h。经模拟体内降解研究,在人工脑脊液的环境中浸置44d后,降解率分别为20%左右,降解速度较慢,可以保持其结构6~7周,有利于引导组织再生材料的基本要求。因此该复合膜有望成为医用可生物降解人工硬脑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聚乳酸 聚(R)-3-羟基丁酸甲酯 人工脑脊液 溶菌酶 人工硬脑膜
原文传递
应用自体骨复合同种皮质骨板预防全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及重建脊柱稳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立峰 王志强 鲁锋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7年第5期283-286,共4页
目的应用自体骨复合同种皮质骨板探讨全椎板切除术后预防硬膜外粘连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方法肿瘤、椎管狭窄及骨折等37例患者行脊柱全椎板切除,采用自体骨复合同种皮质骨板覆盖,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继发硬膜外粘连,瘢痕形成压迫... 目的应用自体骨复合同种皮质骨板探讨全椎板切除术后预防硬膜外粘连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方法肿瘤、椎管狭窄及骨折等37例患者行脊柱全椎板切除,采用自体骨复合同种皮质骨板覆盖,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继发硬膜外粘连,瘢痕形成压迫脊髓及脊柱不稳定等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2年,患者维持良好椎板形态,无再狭窄,硬膜外无明显粘连。通过"爬行替代"最终完成骨重建,骨融合良好,提供了脊柱的早期稳定。结论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可为晚期完成脊柱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提供可靠保证。可以有效维持良好椎管容积,预防硬膜外粘连,防止全椎板切除术后继发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复合同种皮质骨板 椎板切除术 硬脊膜 骨移植 稳定性
下载PDF
寰枕关节周围韧带的显微断层解剖
14
作者 刘强 储璇 +1 位作者 梁亮 徐胜春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0-953,共4页
目的揭示寰枕区的显微断层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8具尸体头颅标本制作颅底组织块,并将这些组织块进行塑化,然后切成连续的切片。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齿突尖主要为骨密质,齿突中下部主要为骨松... 目的揭示寰枕区的显微断层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8具尸体头颅标本制作颅底组织块,并将这些组织块进行塑化,然后切成连续的切片。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齿突尖主要为骨密质,齿突中下部主要为骨松质。齿突尖韧带是连接齿突尖与枕骨大孔前缘的细小索状纤维束。覆膜是坚韧的薄膜,从枕骨斜坡下降,在十字韧带的上下纵束之后,与枢椎联系紧密。硬脊膜前方为覆膜,后方为蛛网膜。硬脊膜从斜坡开始与覆膜汇合,并向下移行至枕骨大孔前缘最下方的位置分开,然后各自继续向下走行,在齿突的位置和覆膜再次汇合,向下走行至枢椎椎体后分离。在齿突尖水平位置覆膜与前方的后纵韧带汇合。结论Barkow韧带可能并不存在,临床手术中不能将其作为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枕关节 覆膜 硬脊膜 Barkow韧带 超薄层塑化
原文传递
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复合人工硬脊膜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的实验
15
作者 张卫红 王新伟 王长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6-839,共4页
目的:研究经Ⅰ型胶原、壳聚糖改性的PLGA膜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特性,研制出新型人工硬脊膜替代材料。方法:制作PLGA膜(膜Ⅰ)、PLGA/Ⅰ型胶原/复合膜(膜Ⅱ)、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9∶1)复合膜(膜Ⅲ)、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5∶5)复合膜(... 目的:研究经Ⅰ型胶原、壳聚糖改性的PLGA膜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特性,研制出新型人工硬脊膜替代材料。方法:制作PLGA膜(膜Ⅰ)、PLGA/Ⅰ型胶原/复合膜(膜Ⅱ)、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9∶1)复合膜(膜Ⅲ)、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5∶5)复合膜(膜Ⅳ),并行接触角、吸水率、细胞毒性实验及材料力学实验的研究。结果:接触角:膜Ⅱ<膜Ⅲ<膜Ⅳ<膜Ⅰ,P<0.01;吸水率:膜Ⅰ<膜Ⅳ<膜Ⅲ<膜Ⅱ,P<0.01;细胞毒性实验示:第1天,各膜组间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7天,膜Ⅰ与Ⅱ、Ⅲ各组间,膜Ⅲ与膜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GA膜经Ⅰ型胶原和壳聚糖改性后,可以促进细胞在膜上的黏附、贴壁能力。各膜的力学性能比较,膜Ⅰ与膜Ⅱ、Ⅲ、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膜Ⅱ、Ⅲ和Ⅳ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LGA膜的表面复合Ⅰ型胶原/壳聚糖(9∶1)可以提高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GA 硬脊膜 壳聚糖 Ⅰ型胶原 生物相容性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硬脊膜缺损的应用研究
16
作者 夏震 郭开今 +3 位作者 邓斌 蒋允昌 章浩杰 冯虎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18-220,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修复兔破损硬脊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穿刺抽取日本大耳白兔髂后上棘骨髓,分离BMSC,采用贴壁筛选法对分离的BMSC进行纯化,接种于人工硬脊膜上。1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组、B组,每组8只,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修复兔破损硬脊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穿刺抽取日本大耳白兔髂后上棘骨髓,分离BMSC,采用贴壁筛选法对分离的BMSC进行纯化,接种于人工硬脊膜上。1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组、B组,每组8只,制作L4椎板切除硬脊膜破损模型,A组人工硬脊膜敷贴裂口处,B组骨髓间充质干细复合人工硬脊膜敷贴裂口处。术后30天处死动物,取修复区域的组织行大体观察和病理学观察,并对成纤维细胞密度进行分析。结果B组成纤维细胞与胶原纤维丰富,细胞密度高于A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硬脊膜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硬脊膜修复
原文传递
硬脊膜不完整修补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护理
17
作者 庄紫燕 邹飞娥 《齐鲁护理杂志》 2006年第05B期904-904,共1页
目的:探讨硬脊膜撕裂修补术后患者使用持续硬膜外镇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硬脊膜不完整修补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患者加强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结果:本组术后均无疼痛或仅感轻微疼痛,镇痛效果满意,且并发症少而轻,... 目的:探讨硬脊膜撕裂修补术后患者使用持续硬膜外镇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硬脊膜不完整修补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患者加强心理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结果:本组术后均无疼痛或仅感轻微疼痛,镇痛效果满意,且并发症少而轻,均痊愈出院。结论:对硬脊膜不完整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患者加强围术期护理是保证镇痛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不完整 持续硬膜外镇痛 护理
下载PDF
犬肌硬膜桥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志宏 张瑛 +6 位作者 孙静娴 丁帅文 马国军 迟彦艳 于胜波 郑楠 隋鸿锦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9-933,共5页
目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犬寰枕间隙肌硬膜桥与硬脊膜及寰枕后膜的连接方式。方法取6份犬枕下寰枕间隙组织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记录并拍摄犬头后小直肌肌硬膜桥纤维与寰枕后膜及硬脊膜纤维的连接关系,分析肌硬膜桥与寰枕后膜及硬... 目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犬寰枕间隙肌硬膜桥与硬脊膜及寰枕后膜的连接方式。方法取6份犬枕下寰枕间隙组织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记录并拍摄犬头后小直肌肌硬膜桥纤维与寰枕后膜及硬脊膜纤维的连接关系,分析肌硬膜桥与寰枕后膜及硬脊膜的纤维连接形式。结果于寰枕间隙,肌硬膜桥纤维存在于头后小直肌与寰枕后膜,及寰枕后膜与硬脊膜之间。由犬头后小直肌腹侧发出的肌硬膜桥纤维平行排列,以锐角汇入寰枕后膜,并延续为寰枕后膜背侧浅层;寰枕后膜腹侧发出的与硬脊膜连接的肌硬膜桥纤维分成多束,束外有被膜包裹,内部纤维平行排列。寰枕后膜与硬脊膜之间的肌硬膜桥纤维最终以"编织"的方式汇入硬脊膜浅层,参与硬脊膜的构成。结论肌硬膜桥纤维与硬脊膜纤维以编织的方式相连接,提示肌硬膜桥纤维可以有效地传递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硬膜桥 寰枕后膜 头后小直肌 硬脊膜 扫描电子显微术
原文传递
硬脊膜完整性可影响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的水平
19
作者 白万山 王新伟 +3 位作者 袁文 王占超 梁磊 王会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3期6001-6004,共4页
背景: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还很不全面、深入。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硬脊膜完整性对脑脊液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钳夹压迫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 背景: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还很不全面、深入。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硬脊膜完整性对脑脊液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钳夹压迫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 30 min、1 h、3 h、6 h、12 h、36 h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各组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白细胞介素 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和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 6 h 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 6、白细胞介素 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低于硬脊膜缺损组(P < 0.05)。其余时间点 4 组间各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维护脊髓损伤模型中硬脊膜的完整性可影响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 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构建与生物活性因子 脊髓损伤 白细胞介素 6 白细胞介素 10 肿瘤坏死因子 α 硬脊膜
下载PDF
大白鼠硬脊膜的神经分布
20
作者 张昆 田应燮 +1 位作者 赖虹 于频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4期253-256,共4页
选20只大鼠,取颈、胸及腰骶部三段硬脊膜,用Biels-chowsky银染法整装铺片,光镜观察。结果,1.硬脊膜上有单个或2~3个神经节细胞及少量的单个双极神经元。2.硬脊膜上有大量粗细不等的神经束及神经丛。3.硬脊膜上感觉神经纤维末梢的类型... 选20只大鼠,取颈、胸及腰骶部三段硬脊膜,用Biels-chowsky银染法整装铺片,光镜观察。结果,1.硬脊膜上有单个或2~3个神经节细胞及少量的单个双极神经元。2.硬脊膜上有大量粗细不等的神经束及神经丛。3.硬脊膜上感觉神经纤维末梢的类型以游离神经末梢为主,其终端形状是多样的,偶尔见到少量带包囊的神经终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 神经细胞 神经终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