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mphocutaneous Sporotrichosis Due to Sporothrix schenckii var schenckii: A Relapsing Case after Treatment with Potassium Iodide in Elderly
1
作者 Eder R. Juárez-Durán Sabrina Escandón-Pérez +4 位作者 Fritz Cajuste-Sequeira Luis M. Sánchez-Navarro Carlos A. Barrera-Ochoa Rigoberto Hernández-Castro Roberto Arenas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22年第4期192-197,共6页
Sporotrichosis is a subcutaneous mycosis caused by the Sporothrix schenckii complex. It has three classic clinical variants: fixed, lymphangitic, and systemic. Treatment in most cases has been itraconazole or potassiu... Sporotrichosis is a subcutaneous mycosis caused by the Sporothrix schenckii complex. It has three classic clinical variants: fixed, lymphangitic, and systemic. Treatment in most cases has been itraconazole or potassium iodid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communicate an unusual relapsing case treated with IK. We report a 73-year-old woman with lymphangitic sporotrichosis, adequate response to treatment with potassium iodide, and recurrence 15 months after. A molecular test was performed through the amplification of a 331 bp fragment of the calmodulin gene. In both infections, the same specie was isolated. The effects of potassium iodide are briefly discussed, and we conclude that the same treatment can be prescribed, if no side effects are ob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ROTRICHOSIS Lymphangitic Sporotrichosis sporothrix schenckii RECURRENCE Potassium Iodide
下载PDF
Differential mRNA expression of Sporothrix schenckii catalase gene in two growth phases and effect factors 被引量:3
2
作者 WANG Xiao-hui LI Ruo-yu +4 位作者 CAO Cun-wei WANG Yu-hong LIU Wei QIAO Jian-jun LI Yu-zhe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0期2100-2102,共3页
Sporothrix schenckii (S. schenckii), a dimorphic fungus, is the etiological agent of sporotrichosis. After entrance of microconidia or mycelial fragments into a mammalian host, the fungus differentiates into the par... Sporothrix schenckii (S. schenckii), a dimorphic fungus, is the etiological agent of sporotrichosis. After entrance of microconidia or mycelial fragments into a mammalian host, the fungus differentiates into the parasitic yeast form. Meanwhile, several defensive signals would be triggered when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was stimulated by S. schenckii invasion and microbe-specific phagocytosis. The success of S. schenckii infection partly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avoid oxidative damage from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released by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and activated macrophages. However, the antioxidant defense mechanisms of S. schenckii remains unknown. Catalases, one of the central enzymes involved in scavenging ROS via converting hydrogen peroxide (H2O2) to water and molecular oxygen,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protecting intracellular pathogenic fungi against ROS and regulat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some fungi. No catalase in S. schenckii has been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previously. Recently we have cloned a catalase homologous gene from the yeast form of S. schenckii and designated it Sscat. In this re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rothrix schenckii CATALASE MRNA
原文传递
Characterization of Sporothrix schenckii by random amplification of polymorphic DNA assay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晓明 廉翠红 +3 位作者 金礼吉 安利佳 杨国玲 林熙然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39-242,共4页
s To investigate the DNA polymorphism of Sporothrix schenckii ( S schencki i ) and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NA patterns and geographic area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Method The total DNA was ... s To investigate the DNA polymorphism of Sporothrix schenckii ( S schencki i ) and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NA patterns and geographic area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Method The total DNA was extracted with hexadec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Random A mplification of Polymorphic DNA (RAPD) assay was used to study DNA typing of 24 strains of S schenckii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areas and isolated from di fferent clinical types Results Of seven random primers used, three primers (OPAA11, OPD18 and OPB07) gave good reactions, the sequences of which were 5' ACCCGACCTG 3', 5' GAGAGCCAAC 3', 5 ' GGTGAC^GCAG 3' respectively The RAPD patterns of the 24 isolates were not completely identical, showing certain degrees of hereditary variability Differ ent isolates showed a common conserved DNA band with the same primer Different clinical types showed different genotypes Conclusion RAPD analysis is useful in DNA typing of S schenckii , the DNA band type of which is related to geographic origin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rothrix schenckii · random amplification of po lymorphic DNA assay · DNA typing
原文传递
Global ITS diversity in the Sporothrix schenckii complex
4
作者 Xun Zhou Anderson M.Rodrigues +1 位作者 Peiying Feng G.S.de Hoog 《Fungal Diversity》 SCIE 2014年第3期153-165,共13页
Molecular phylogeny has revealed that sporotrichosis is caused by several Sporothrix species which differ in clinical behavior.The complex is embedded within Ophiostoma,a genus mainly comprising fungi that live in ass... Molecular phylogeny has revealed that sporotrichosis is caused by several Sporothrix species which differ in clinical behavior.The complex is embedded within Ophiostoma,a genus mainly comprising fungi that live in association with bark beetles,but differs by a high virulence towards humans and other mammals.The different ecology is corroborated by phylogenetic separation.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validity of the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region as a marker for diagnostics of species in the clinical group,using betatubulin sequences to calibrate species delimitations.The topology of the two gene trees was concordant,and all clinically relevant Sporothrix species could easily be recognized by means of the ITS region.An increased geographic sampling did not affected delimitation success in the clinical clade of the S.schenckii compl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rothrix schenckii SPOROTRICHOSIS TAXONOMY PHYLOGENY ITS BARCODING
原文传递
微量稀释法检测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被引量:6
5
作者 蔡晴 李珊山 +4 位作者 宋洋 沈永年 吕桂霞 陈伟 刘维达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5-358,共4页
目的用液基微量稀释法观察双相真菌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方法将54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株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连续传代获得酵母相,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微量稀释法M27-A2检测菌株酵母相对碘化钾... 目的用液基微量稀释法观察双相真菌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方法将54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株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连续传代获得酵母相,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微量稀释法M27-A2检测菌株酵母相对碘化钾、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体外敏感性,并观察碘化钾对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质控株为克柔念珠菌ATCC6258。结果碘化钾体外无抑菌作用;氟康唑最小抑菌浓度(MIC)几何均数大于64μg/mL;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MIC几何均数分别为0.98μg/mL和0.17μg/mL。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的MIC值分别高于伊曲康唑+碘化钾及特比萘芬+碘化钾(P均<0.05)。来源皮肤固定型的菌株与来源皮肤淋巴管型菌株相比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M27-A2方法适用于检测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体外敏感性;酵母相时碘化钾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体外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加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克孢子丝菌 微生物敏感性 酵母相
原文传递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疗效及其对病原真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爱平 高那 +4 位作者 刘伟 万喆 陈伟 涂平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评价两药体外联合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抗菌活性。方法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和特比萘芬250 mg/d治疗孢子丝菌病;体外联合药敏试验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计算分数抑菌浓... 目的初步探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评价两药体外联合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抗菌活性。方法口服伊曲康唑200 mg/d和特比萘芬250 mg/d治疗孢子丝菌病;体外联合药敏试验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计算分数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两药相互作用具有协同、拮抗或无关作用。结果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成功治愈3例经伊曲康唑治疗无效的孢子丝菌病患者。两药体外联合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具有75%的协同作用,对酵母相为70%(P=0.50)。结论初步研究显示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有效安全,体外联合药敏试验显示两药具有较高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伊曲康唑 特比萘芬 申克孢子丝菌 菌丝相 酵母相 联合药敏 协同作用
下载PDF
山东“10·21”辐射事故2例放射病病人真菌感染的实验鉴定和动态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建魁 尹秀云 +11 位作者 高峰 张树增 高亚兵 宋世平 黄媛 艾辉胜 余长林 乔建辉 金欣 佟雅丽 杜宇 朱晓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分析引起山东“10·21”辐射事故2例放射病人真菌感染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方法用形态学方法结合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以及API 20C AUX生化鉴定方法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鉴定,真菌药敏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结果在病例... 目的分析引起山东“10·21”辐射事故2例放射病人真菌感染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方法用形态学方法结合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以及API 20C AUX生化鉴定方法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鉴定,真菌药敏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结果在病例A的大便标本中培养出近平滑念珠菌,中段尿、血液、胸水、腹水、大便、骨髓血、两次咽拭子和脑脊液等标本中培养出申克孢子丝菌,痰液标本中培养出热带念珠菌。病例B的鼻腔、口腔、尿道口分泌物和腹腔引流液等标本中培养出阿萨丝孢酵母菌,痰标本中除阿萨丝孢酵母菌外,还培养出了土曲霉菌。随着抗真菌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上述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逐渐下降,最小抑菌浓度(MIC)逐渐增加。结论大多数抗真菌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敏感,但患者的一般情况很差,常用剂量乃至较大剂量的用药只能抑菌而不能杀菌,且因临床预防性抗生素和抗真菌制剂的使用,常规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很难培养出细菌或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真菌病 念珠菌病 阿萨丝孢酵母菌 申克氏孢子丝菌
下载PDF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的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万江帆 沈志滨 +2 位作者 江涛 唐春萍 王洁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进一步明确香鳞毛蕨有效部位的抗菌谱。方法取4株申克孢子丝菌为受试菌株,培养至酵母相,分别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直径和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FC... 目的探讨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进一步明确香鳞毛蕨有效部位的抗菌谱。方法取4株申克孢子丝菌为受试菌株,培养至酵母相,分别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直径和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FC)。结果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4株申克孢子菌酵母相的抑菌圈平均直径为25.5 mm,对4株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的MIC几何均数为生药0.18 mg·mL-1,但MFC>生药20mg·mL-1。结论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有较强抑菌作用,但无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克孢子丝菌 香鳞毛蕨 体外抗真菌作用
原文传递
类几丁质酶3蛋白1在申克孢子丝菌刺激巨噬细胞的表达和作用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黄丽林 张静 +4 位作者 高文超 李玉哲 袁立燕 何泰龙 黄怀球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38-942,共5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类几丁质酶3蛋白1在申克孢子丝菌刺激后的表达和作用研究。方法通过测定巨噬细胞与申克孢子丝菌共孵育时杀菌率,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时间点巨噬细胞的类几丁质酶3蛋白1mRNA表达水平,同时体外实验检测类几丁质酶...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类几丁质酶3蛋白1在申克孢子丝菌刺激后的表达和作用研究。方法通过测定巨噬细胞与申克孢子丝菌共孵育时杀菌率,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时间点巨噬细胞的类几丁质酶3蛋白1mRNA表达水平,同时体外实验检测类几丁质酶3蛋白1对申克孢子丝菌的抑菌作用,同时采用空白对照和白念珠菌阳性对照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巨噬细胞可吞噬杀灭申克孢子丝菌分生孢子,也可吞噬阳性对照白念珠菌酵母相细胞。巨噬细胞类几丁质酶3蛋白1mRNA表达水平在申克孢子丝菌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作用于阳性对照的白念珠菌组的巨噬细胞类几丁质酶3蛋白1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体外实验显示类几丁质酶3蛋白1对申克孢子丝菌分生孢子的无明显抑制作用,对白念珠菌繁殖却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申克孢子丝菌未能诱导巨噬细胞表达类几丁质酶3蛋白1抑制其增殖从而逃逸清除,而白念珠菌感染可上调巨噬细胞类几丁质酶3蛋白1表达从而抑制其增殖减轻感染,这可能是申克孢子丝菌特有的致病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克孢子丝菌 白念珠菌 分生孢子 类几丁质酶3蛋白1
下载PDF
温度和培养基在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转化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静 黄怀球 +3 位作者 薛汝增 张晓辉 冯佩英 李美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1-49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培养基在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将4株临床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SDA、PDA、BHI、50mg/kg羊血BHI及5mg/kg GSBHI5种培养基平皿上,每种培养基接种5个平皿,分别置于25℃、35℃、36℃、37℃及38℃含...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培养基在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将4株临床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SDA、PDA、BHI、50mg/kg羊血BHI及5mg/kg GSBHI5种培养基平皿上,每种培养基接种5个平皿,分别置于25℃、35℃、36℃、37℃及38℃含体积百分数为5%CO2的恒温箱中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计算酵母细胞转化率。【结果】在38℃,平皿转化率为25%(只有1株菌发生了转化);在35℃和37℃时,平皿转化率分别是60%和85%;而在36℃时平皿转化率仅为45%。使用50mg/kg羊血BHI和0.5%GSBHI培养基培养,65%培养皿上的菌株发生了酵母相转化,使用BHI培养基培养,45%培养皿上的菌株发生了酵母相转化,而使用SDA和PDA培养基培养,只有20%培养皿上的菌株发生了酵母相转化。37℃时,有3株菌在BHI、50mg/kg羊血BHI和5mg/kg GSBHI培养基上的酵母细胞转化率均达到90%,1株菌在SDA、PDA和BHI培养基上的转化率均低于10%。【结论】温度是影响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转化的关键因素,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亦是影响转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克孢子丝菌 酵母相转化 温度 培养基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申克孢子丝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晓红 陈世义 +2 位作者 付爱华 钟淑霞 赵翠杨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09-210,共2页
目的研究申克孢子丝菌的种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鉴定方法,从而为临床孢子丝菌病的分子诊断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根据申克孢子丝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1序列设计合成的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分别对26株申克孢子丝菌(包括1株标准株,7株实验室保存... 目的研究申克孢子丝菌的种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鉴定方法,从而为临床孢子丝菌病的分子诊断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根据申克孢子丝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1序列设计合成的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分别对26株申克孢子丝菌(包括1株标准株,7株实验室保存株,18株临床分离株)及6种6株普通真菌(分属于3个菌属)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产物选择性的从26株申克孢子丝菌基因组DNA中获得,而对念珠菌属、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的6株普通真菌基因组DNA均为阴性。结论采用以申克孢子丝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1序列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申克孢子丝菌特异、简便、快捷,可用于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克孢子丝菌 聚合酶链反应 几丁质合成酶基因1 DNA引物
下载PDF
13种中草药对申克孢子丝菌抑菌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丽 王强 +1 位作者 裴洪利 谢艳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23-25,共3页
目的:在马齿苋等13种中草药中,观察筛选出对申克孢子丝菌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方法: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各药液对申克孢子丝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最小抑菌浓度(MIC)由小到大排列分别为:黄连MIC 183.47μg/m L、黄柏MIC 273.07... 目的:在马齿苋等13种中草药中,观察筛选出对申克孢子丝菌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方法: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各药液对申克孢子丝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最小抑菌浓度(MIC)由小到大排列分别为:黄连MIC 183.47μg/m L、黄柏MIC 273.07μg/m L、蛇床子MIC 512.00μg/m L、苦参MIC 546.13μg/m L、马齿苋MIC 563.20μg/m L、丹参MIC 1058.13μg/m L、金银花MIC 1297.07μg/m L、陈皮MIC 1433.60μg/m L、地榆MIC 1638.40μg/m L。来源皮肤固定型的菌株与来源皮肤淋巴管型菌株相比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连、黄柏、蛇床子、苦参、马齿苋有较强地抑制申克孢子丝菌的作用,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克孢子丝菌 中草药 最小抑菌浓度
原文传递
E-test法和Rosco纸片法检测申克孢子丝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晓冬 张艳 徐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92-993,1029,共3页
目的探讨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Rosco纸片法的可比性,观察申克孢子丝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方法采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颁布的M27-P方案中的E-test法检测和Rosco纸片法检测申克孢子丝菌在菌丝相... 目的探讨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Rosco纸片法的可比性,观察申克孢子丝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方法采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颁布的M27-P方案中的E-test法检测和Rosco纸片法检测申克孢子丝菌在菌丝相时对伊曲康唑、氟康唑的MIC值。结果采用E-test法和Rosco纸片法检测20株临床分离株25℃菌丝相时,伊曲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为:0.012~2.0μg/mL,14~29mm,氟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为:>256μg/mL,0mm。结论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Rosco纸片法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重复性。申克孢子丝菌25℃菌丝相时对伊曲康唑、氟康唑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对伊曲康唑的敏感性高于氟康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克孢子丝菌 E-TEST法 Rosco纸片法 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 抗真菌药物
原文传递
应用PCR-RFLP进行申克孢子丝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3
14
作者 孔祥明 林俊萍 +1 位作者 王雅坤 陈洪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05-707,共3页
目的 探索一种简单、快速的申克孢子丝菌的鉴定方法。方法 应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来源于不同地区及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 2 8株申克孢子丝菌以及 9种其他临床上重要的真菌进行PCR扩增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对PCR产物进... 目的 探索一种简单、快速的申克孢子丝菌的鉴定方法。方法 应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来源于不同地区及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 2 8株申克孢子丝菌以及 9种其他临床上重要的真菌进行PCR扩增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鉴定。结果 所有 2 8株申克孢子丝菌和其他 9种真菌均扩增出一条约 3 5 0bp的片段 ,其中 2 8株申克孢子丝菌RFLP带型一致 ,与 9种其他临床上重要的真菌RFLP带型差异较明显。 结论 PCR RFLP可以为建立一种简单、快速鉴定申克孢子丝菌的方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克孢子丝菌 真菌通用引物 限制性内切酶
下载PDF
抗浅部真菌病药特比萘芬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郭宁如 吴绍熙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4,共4页
丙烯类抗真菌新药特比萘芬(terbinafine)具有较广的抗真菌谱,对临床上相应真菌的感染(皮肤真菌病)疗效显著。作用机理主要为特异抑制真菌膜上的角常委会鲨烯环氧酶,而对细胞色素CP450无任何作用,无严重的肝、肾... 丙烯类抗真菌新药特比萘芬(terbinafine)具有较广的抗真菌谱,对临床上相应真菌的感染(皮肤真菌病)疗效显著。作用机理主要为特异抑制真菌膜上的角常委会鲨烯环氧酶,而对细胞色素CP450无任何作用,无严重的肝、肾副反应,且具抑菌及杀菌的双重作用。对感染部位较深的皮肤淋巴管型的申克氏袍子丝菌感染所致孢子丝菌病也有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比萘芬 抗真菌药
下载PDF
4例少见丝状真菌深部感染实验室检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继梅 王艳玲 +3 位作者 周秀珍 郑伟 张智洁 刘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14-418,422,共6页
目的报告4例少见丝状真菌深部感染病例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测资料,为相关真菌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取患者感染部位分泌物或血液标本直接涂片和真菌培养,根据真菌培养的菌落特点和镜下形态,鉴定至菌种。结果分别从4例患者的伤口分泌物和... 目的报告4例少见丝状真菌深部感染病例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测资料,为相关真菌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取患者感染部位分泌物或血液标本直接涂片和真菌培养,根据真菌培养的菌落特点和镜下形态,鉴定至菌种。结果分别从4例患者的伤口分泌物和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4株丝状真菌,经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串珠镰刀菌、马尔尼菲青霉和尖端赛多孢子菌。结论申克孢子丝菌、串珠镰刀菌、马尔尼菲青霉和尖端赛多孢子菌引起的临床感染少见,且检测困难,应加强对少见真菌感染的认识和实验室检测,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克孢子丝菌 串珠镰刀菌 马尔尼菲青霉 尖端赛多孢子菌 真菌 深部感染
下载PDF
山苍子油抗申克孢子丝菌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万力 单秀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63-666,共4页
目的探讨山苍子油灌胃治疗实验性小鼠皮肤孢子丝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制备小鼠皮肤孢子丝菌(包括临床分离固定株和淋巴管株)感染的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山苍子油灌胃治疗,同时设10%K I治疗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空白对照组),观察治疗前... 目的探讨山苍子油灌胃治疗实验性小鼠皮肤孢子丝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制备小鼠皮肤孢子丝菌(包括临床分离固定株和淋巴管株)感染的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山苍子油灌胃治疗,同时设10%K I治疗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空白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皮损的直径变化。结果山苍子油灌胃治疗4周后,小鼠皮损明显缩小,甚至消退,其皮损直径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10%K I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山苍子油灌胃治疗对小鼠皮肤孢子丝菌病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苍子油 申克孢子丝茵 小鼠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皮肤型孢子丝菌病3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张建东 林俊萍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8年第4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分析1972~2007年间就诊于我院的孢子丝菌病447例,其中有详细资料者316例,做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的203例中,105例做了PAS染色检查。结果春季发病者占50.34%,临床分型以固定型略... 目的探讨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分析1972~2007年间就诊于我院的孢子丝菌病447例,其中有详细资料者316例,做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的203例中,105例做了PAS染色检查。结果春季发病者占50.34%,临床分型以固定型略多(52.53%)。儿童主要以面部发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混合细胞性肉芽肿。PAS染色阳性率为38.1%。结论孢子丝菌病常年皆可发病,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春季为本病高发季节。儿童皮损主要在面部,多为固定型。病理改变多为混合细胞性肉芽肿。病理切片、PAS染色诊断阳性率不高,确诊主要靠真菌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申克孢子丝菌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沈阳地区孢子丝菌病4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峰 王强 李铁男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46-147,157,共3页
目的 探讨孢子丝菌病的发病原因、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48例孢子丝菌病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全部行真菌学检查,部分行病理检查,采用碘化钾、特比萘芬或以碘化钾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结果 48例患者有明确外伤史,蚊虫叮咬病史者占总... 目的 探讨孢子丝菌病的发病原因、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48例孢子丝菌病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全部行真菌学检查,部分行病理检查,采用碘化钾、特比萘芬或以碘化钾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结果 48例患者有明确外伤史,蚊虫叮咬病史者占总发病人数66.67%。单纯应用碘化钾或以碘化钾为基础的联合治疗8-12周,治愈率均达100%。结论 外伤及昆虫叮咬、动物抓伤为本病的重要致病诱因,单纯应用碘化钾或特比萘芬均可治愈,但联合用药起效更快,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申克孢子丝菌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应用巢式PCR检测实验小鼠组织中申克孢子丝菌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连明 辛晓敏 +2 位作者 路娟 王晓慧 王永晨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72-874,共3页
目的研究实验小鼠申克孢子丝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为建立检测人申克孢子丝菌感染的快速、敏感、特异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建立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小鼠模型,应用合成的申克孢子丝菌种特异性引物ITS3-SSP进行巢式PCR扩增小鼠皮损组织... 目的研究实验小鼠申克孢子丝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为建立检测人申克孢子丝菌感染的快速、敏感、特异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建立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小鼠模型,应用合成的申克孢子丝菌种特异性引物ITS3-SSP进行巢式PCR扩增小鼠皮损组织内核糖体DNA的ITS2靶序列,将检测结果与标准形态学鉴定结果对比,观察种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的准确程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组织学检查可以从11只感染小鼠尾组织中见到染成紫红色的圆形、卵圆形孢子;第一循环PCR检测实验小鼠申克孢子丝菌,只有3只小鼠呈阳性;而巢式PCR检测申克孢子丝菌特异性DNA,11只实验小鼠中9只呈阳性;而3只对照组小鼠无一呈阳性。结论本实验结果说明巢式PCR结合种特异性引物ITS3-SSP可以有效检出实验小鼠皮损中的申克孢子丝菌,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对于组织学检查和真菌培养阴性的标本,本方法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克孢子丝菌 引物 巢式PCR 病理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