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e and limitations of rehabilitation-induced neural network remodeling after stroke 被引量:2
1
作者 Naohiko Okabe Osamu Miyamot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2087-2088,共2页
There is plenty of evidence that proves the beneficial and reliable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making it the most commo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roke.It is believed that rehabilitation improves fu... There is plenty of evidence that proves the beneficial and reliable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making it the most commo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roke.It is believed that rehabilitation improves functional recovery through neural network remodeling,which is observed as a motor map reorganization or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change assessed by intracortical microstimulation or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le and limitations of rehabilitation-induced neural network remodeling after stroke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动物实验探究柴胡龙骨牡蛎合甘麦大枣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红梅 刘佳铭 +5 位作者 陈奇祺 张振瑜 黄志强 陈勇 雷洪峰 侯新聚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2-1088,1095,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与动物实验探究柴胡龙骨牡蛎合甘麦大枣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等数据库预测柴胡龙骨牡蛎合甘麦大枣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在PharmGKB等数据库检索PSD疾病靶点,利用Cytoscape(v ...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与动物实验探究柴胡龙骨牡蛎合甘麦大枣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等数据库预测柴胡龙骨牡蛎合甘麦大枣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在PharmGKB等数据库检索PSD疾病靶点,利用Cytoscape(v 3.9.1)建立交集靶点网络,String(v11.5)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利用DAVID 6.8数据库进行GO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运用AutoDock vina(v 1.1.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使用Pymol(v 2.5)等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动物实验设置空白组、模型组、盐酸氟西汀组、中药组、中药+盐酸氟西汀组,给药21 d后检测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内神经递质以及炎症因子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关键基因PPARG、MAPK3、AKT1、PIK3CA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得到柴胡龙骨牡蛎合甘麦大枣汤活性成分225种,作用于PSD的靶点119个,关键靶点包括MAPK3、AKT1、PIK3CA、PPARG,关键通路包括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与中药+盐酸氟西汀组MAPK3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AKT1、PIK3CA、PPARG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柴胡龙骨牡蛎合甘麦大枣汤治疗PS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3表达、促进AKT1、PIK3CA、PPARG表达,减缓脑组织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龙骨牡蛎合甘麦大枣汤 脑卒中后抑郁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探讨通脉颗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苗青 王瑞海 +1 位作者 李玉波 刘丽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32-239,共8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探讨通脉颗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作用机制,并开展体内实验进行验证。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和TCMIP数据库检索丹参、川芎、葛根3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应的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Drugbank...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探讨通脉颗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作用机制,并开展体内实验进行验证。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和TCMIP数据库检索丹参、川芎、葛根3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应的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TTD数据库、OMIM数据库收集IS的相关靶点;将化学成分靶点和IS靶点绘制韦恩图取交集,借助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潜在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富集分析。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法复制I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用通脉颗粒低、中、高剂量药物干预1周。采用Longa评分、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进行动物体内药效验证和机制探讨。结果经网络药理学分析,共获得通脉颗粒87个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IS的关键靶点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AKT,AKT)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β-肌动蛋白(beta-actin,ACT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可能的作用机制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AKT,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有关。动物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通脉颗粒可显著降低IS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5),能明显缩小脑组织梗死灶、有效改善脑组织病理学表现,改变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显著降低IL-6、TNF-α的表达水平(P<0.05),显著升高IL-4和IL-10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通脉颗粒可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颗粒 缺血性脑卒中 网络药理学 炎症反应 小胶质细胞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脑络欣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
4
作者 李佩佩 刘佳 +2 位作者 郜峦 吴元洁 胡建鹏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4-80,共7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益气活血方脑络欣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行初步验证。方法通过TCMSP、ETCM、化学专业数据库及文献筛选脑络欣通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OMIM、DisGeNET、Ge...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益气活血方脑络欣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行初步验证。方法通过TCMSP、ETCM、化学专业数据库及文献筛选脑络欣通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OMIM、DisGeNET、GeneCards以及Drugbank数据库挖掘IS相关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PPI网络并通过拓扑分析获得核心靶点,同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疾病”可视化网络图;运用R软件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借助Auto Dock Tools软件以及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和可视化。结果脑络欣通的潜在活性成分78个,治疗IS的潜在作用靶点200个,核心靶点包括STAT3、JUN、MAPK1、TP53等;作用较突出的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β-谷甾醇、山柰酚、木犀草素等。进一步的生物功能分析获得150条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等关键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存在分子结合位点,并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益气活血方脑络欣通可能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自噬等生理病理环节,从而发挥治疗I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络欣通 缺血性脑卒中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下载PDF
Motor imagery training induces changes in brain neural networks in stroke patients 被引量:15
5
作者 Fang Li Tong Zhang +3 位作者 Bing-Jie Li Wei Zhang Jun Zhao Lu-Ping So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771-1781,共11页
Motor imagery is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an action without overt movement or muscle activation. However, the effects of motor imagery on stroke-induced hand dysfunction and brain neural networks are still unknown... Motor imagery is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an action without overt movement or muscle activation. However, the effects of motor imagery on stroke-induced hand dysfunction and brain neural networks are still unknown. We conducte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the 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Twenty stroke patients, including 13 males and 7 females, 32–51 years old, were recruit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group(PP group, n = 10) or the motor imagery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group(MP group, n = 10). All patients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ce a day, 45 minutes per session, five times per week, for 4 consecutive weeks. In the MP group, motor imagery training was performed for 45 minutes after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daily. Action Research Arm Test and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the upper extremity were used to evaluate hand function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in the affected extremit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was used to assess changes in brain neural networks. Compared with the PP group, the MP group showed better recovery of hand function, higher amplitude of the motor evoked potential in the abductor pollicis brevis, greater fractional anisotropy of the right dorsal pathway, and an increase in the fractional anisotropy of the bilateral dorsal pathway.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4 weeks of motor imagery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mproves hand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by enhancing the dorsal pathway. This trial has been registered with the 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registration number: Chi CTR-OCH-120022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troke hand function motor imagery brain neural network motion evoked potential dorsal pathway ventral pathwa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丹参-当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网络药理学研究
6
作者 王红 蒋征 +3 位作者 刘玲 付媛媛 崔永伟 瞿城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6期40-48,共9页
目的探讨丹参-当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 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丹参和当归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相关文献进行补充;通过GeneCa... 目的探讨丹参-当归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 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丹参和当归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相关文献进行补充;通过GeneCards、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isGeNET数据库获取CIS的潜在靶点;将丹参-当归治疗CIS的共有靶点导入String 11.0平台,构建活性成分与疾病靶点蛋白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疾病-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可视化网络;将共有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利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利用AutoDock软件对疾病-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中度值排名前6的核心靶点和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检索到82种活性成分,其中丹参65个、当归17个,潜在作用靶点787个,疾病靶点671个,共有靶点76个。度值排名前6的活性成分为丹参醇B、丹参新醌D、木犀草素、阿魏酸、藁本内酯、丹参酮ⅡA,核心靶点为MAPK14,MAPK1,AKT1,PTGS2,EGFR,JAK2。共获得GO功能条目2545个,其中生物学过程2244个,细胞组成128个,分子功能173个,分别涉及对脂多糖的反应、膜筏、内肽酶活性等;KEGG信号通路152条,主要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钙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证明了6种活性成分与其相应核心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丹参-当归治疗CIS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调控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应激、抗神经细胞凋亡、调节自噬功能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当归 药对 缺血性脑卒中 作用机制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技术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丹参治疗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异病同治”作用机制研究
7
作者 曹唯仪 付荩毅 +1 位作者 李睿 程苗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4期582-590,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探讨丹参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和脑卒中“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及关键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rugBank等数据库筛选丹参治疗冠心病...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探讨丹参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和脑卒中“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及关键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DrugBank等数据库筛选丹参治疗冠心病及脑卒中的潜在靶点,并通过Metascape在线平台进行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使用Cytoscape 3.9.1构建活性成分-关键靶点-核心通路网络,筛选出核心成分。采用分子对接模拟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程度。结果:筛选丹参治疗冠心病与脑卒中“异病同治”的潜在靶点52个,主要富集于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血小板激活、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等通路。核心药效成分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一氧化氮合酶(NOS3,eNOS)、B淋巴细胞瘤相关蛋白-2(Bcl-2)、环氧合酶2(PTGS2)、整合素亚基α2b(ITGA2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靶点结合稳定。结论:丹参“异病同治”冠心病与脑卒中主要通过抗血小板活化与聚集、保护心脑血管细胞、稳定斑块、减轻炎症等机制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并存在靶点竞争及协同疗效的潜在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脑卒中 丹参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Changes in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after stroke 被引量:3
8
作者 Wei Li Yapeng Li +1 位作者 Wenzhen Zhu Xi Che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51-60,共10页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on models can be used to study brain net- work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this study, we inferred that these models could also be used to explore func...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on models can be used to study brain net- work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this study, we inferred that these models could also be used to explore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changes in stroke patients. We used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to find the motor areas of stroke patients, which is a novel way to determine these areas.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atasets from healthy controls and right-handed stroke patients following their first ever stroke. Using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six spatially independent components highly correlat- ed to the experimental paradigm were extracted. Then, the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of both patients and controls was established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1 connections in the model in the stroke patients, while there were only four connections in the healthy controls. Further analysis found that some damaged connections may be compensated for by new indirect connections or circuits produced after stroke. These connections may have a direct correlation with the degree of stroke rehabilitat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in stroke patients is more complex than that in hea- lthy controls, and that there is a compensation loop in the functional network following stroke. This implies that functional network reorganiz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stroke motor areas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 brain network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neuralplasticity NSFC grant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基于fMRI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马宁 李晓宁 刘佳惠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106-110,共5页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运动功能障碍作为脑卒中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这种具有极高空间分辨率的评估手段,结合局部与全局的fMRI研究方法,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运动功能障碍作为脑卒中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这种具有极高空间分辨率的评估手段,结合局部与全局的fMRI研究方法,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探讨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脑功能变化,并对针刺促进卒中后运动障碍康复的中枢机制进行探索,以期为针刺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FMRI 针刺 运动障碍 脑网络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北五味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
10
作者 李显伟 张宇 黄鑫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2期1433-1436,共4页
目的:探究北五味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活性物质和具体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筛选出北五味子的有效活性成分,应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有效活性物质的作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 目的:探究北五味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活性物质和具体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筛选出北五味子的有效活性成分,应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有效活性物质的作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获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靶点;通过韦恩图获得共同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的建立;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获得生物学过程条目、分子功能条目和细胞组成条目;通过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北五味子发挥作用的潜在作用机制;通过Cytoscape 3.8.2软件建立北五味子有效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北五味子具有7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成分,18个核心靶点;通过GO分析发现北五味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涉及220个生物学过程条目,27个细胞组成条件,34个分子功能条目;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北五味子发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涉及到VEG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北五味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网络涉及到35个节点、184条边,平均相邻节点数目为10.514,网络中心度为0.309。结论:北五味子有效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起到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本次研究预测的北五味子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潜在机制可为开展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五味子 网络药理学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全状态约束下长行程混联机器人投影迭代鲁棒控制算法
11
作者 刘群坡 张卓然 +2 位作者 张建军 卜旭辉 孙蕊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22-332,共11页
针对全状态约束下的长行程混联机器人系统鲁棒性较差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学习神经网络和等效误差函数的投影迭代鲁棒控制算法。基于自适应学习神经网络逼近未知的非线性项,提出投影迭代鲁棒控制算法,更新网络权值并估计逼近误差和随机外部... 针对全状态约束下的长行程混联机器人系统鲁棒性较差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学习神经网络和等效误差函数的投影迭代鲁棒控制算法。基于自适应学习神经网络逼近未知的非线性项,提出投影迭代鲁棒控制算法,更新网络权值并估计逼近误差和随机外部扰动的未知上界;构造用于抵消初始时刻随机变化扩展误差的时变边界层,设计基于时变边界层和扩展误差的等效误差函数作为迭代控制器的主要控制变量以克服随机初始误差满足相同初始条件;在控制器设计中引入正切型障碍Lyapunov函数,确保系统状态在预定范围内。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在全状态约束下实现高精度强鲁棒性的轨迹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 长行程混联机器人 神经网络 随机初始误差 状态约束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清养活血汤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机制
12
作者 陶文强 宋开永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6期8-14,共7页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清养活血汤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清养活血汤的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PharmGkb、TTD和DrugBank...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清养活血汤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清养活血汤的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PharmGkb、TTD和DrugBank数据库检索SAP疾病的靶点,并通过R软件“venn”包对药物潜在作用靶点与疾病相关作用靶点取交集得到共同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及STRING数据库,建立清养活血汤治疗SAP的潜在活性成分-靶点调控网络模型及交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网络中关键靶点基因及对应药物活性成分。通过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核心成分与靶蛋白分子的对接情况。结果 TCSMP数据库筛选得到清养活血汤共15味中药,有效活性成分160个,作用靶点447个,筛选得到SAP疾病潜在靶点4 425个,作用于该疾病的潜在靶点282个,核心作用靶点21个。GO富集分析显示,在生物学进程,关键靶点基因主要富集于脂多糖的反应,在分子功能和细胞成分上,关键靶点基因主要富集于核受体活性和膜筏等方面;KEGG富集分析表明,关键靶点基因主要富集于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和AGE-RAGE信号通路。通过分子对接显示,清养活血汤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蛋白结合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 清养活血汤具有多活性成分,能够通过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功能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SAP的作用,可为临床清养活血汤治疗SAP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养活血汤 卒中相关性肺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失眠颗粒对疫情后PTSD患者卒中预防作用的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旭 李兰 +5 位作者 柏若雪 张莎 程楠 刘婧涵 阚晓茹 陈钧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990-1001,共12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动物实验验证探讨陕西省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失眠颗粒治疗疫情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远期预防卒中(stroke)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IP和BATMAN‑TCMTCMSP等数据库筛选失眠颗粒...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动物实验验证探讨陕西省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失眠颗粒治疗疫情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远期预防卒中(stroke)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IP和BATMAN‑TCMTCMSP等数据库筛选失眠颗粒成分中各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及靶点,基于GEO数据库采用基因表达图谱分析技术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获得PTSD和卒中的差异基因。利用R语言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以筛选出PTSD发生卒中的风险基因。将失眠颗粒的靶点与PTSD发生卒中的风险基因取交集,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互作网络,在Cytoscape软件进行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构建“失眠颗粒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选取核心靶点进行动物实验验证。结果:失眠颗粒筛选出642个化合物成分,对应2082个靶点,筛选出PTSD发生卒中的风险基因2379个,通过VENN分析获得失眠颗粒成分和疾病共同靶点165个。PPI分析后最终获得68个关键靶点,即为失眠颗粒治疗PTSD并对卒中远期预防的核心靶点。在CytoNCA进行拓扑分析,排名前10的核心靶点分别是MAPK3、MAPK1、NCOA2、MAPK14、NR3C1、RARA、PRKACA、SMARCD3、FOS、FOXO1。KEGG富集分析后得到104条相关通路,GO功能分析得到10条BP通路、10条MF通路和3条CC通路。在动物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失眠颗粒可明显改善PTSD的焦虑样行为,同时降低p38 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失眠颗粒通过抑制p38 MAPK介导的MAPK通路来抑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抑郁焦虑样行为和记忆能力。PTSD患者卒中的发生率高,失眠颗粒通过治疗PTSD并对卒中的远期预防有迹可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颗粒 创伤后应激障碍 卒中 网络药理学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机制研究
下载PDF
基于长链非编码RNA调控ceRNA网络的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分子机制
14
作者 陈建敏 王志勇 +1 位作者 张楠楠 陈清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1,共9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缺血性脑卒中(IS)的差异表达基因,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e RNA)调控网络,探讨IS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IS相关的mi RNA、m RNA和lnc RNA测序数据,借助R软件获取差异基因,通过star Base、mi RDB...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缺血性脑卒中(IS)的差异表达基因,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e RNA)调控网络,探讨IS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IS相关的mi RNA、m RNA和lnc RNA测序数据,借助R软件获取差异基因,通过star Base、mi RDB和mi Rwalk数据库进行lnc RNA-mi RNA和mi RNA-m RNA关系预测,并构建ce RNA网络。预测与差异分析的结果取交集后筛选出差异靶基因(DETm RNAs),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采用Cytoscape软件识别核心靶基因。结果:共筛选出存在明显差异表达的mi RNAs 20个,m RNAs 1512个,lnc RNAs 278个,并成功构建了5lnc RNAs-6mi RNAs-102m RNAs互作的ce RNA网络。筛选出的285个DETm RNAs所富集的功能主要包括染色质的组织、磷蛋白磷酸酶活性的负向调节和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过程,涉及白细胞经内皮迁移、血小板激活等信号通路,最终识别出排名前10的核心靶基因为CREB1、MAPK1、GSK3B、SP1、PIK3R1、NR3C1、NCOR1、NFATC1、SETD2、NSD1。结论:构建ce RNA网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IS的分子机制和筛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后续康复治疗靶点的确定和制定康复策略提供一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生物信息学 GEO数据库 ce RNA调控网络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头针治疗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和失眠疗效观察
15
作者 王远青 李洁 +2 位作者 张琛 崔常香 董丽华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6-59,64,共5页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和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和失眠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头针(SA)治疗,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和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和失眠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头针(SA)治疗,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17)。观察组在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头针疗法,对照组不接受任何针刺治疗,只接受内科常规药物治疗。2组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调查,3个月后再次评估并追踪随访6个月。安全性评估在基线和治疗的第4周进行。结果:随访3、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2组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2组NIH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失眠症状均得到改善(P<0.05)。随访3~6个月,观察组PSQI和I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对卒中后神经功能重塑和改善失眠症状具有临床治疗价值,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头针 神经功能重塑 失眠 脑网络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灯通脑软胶囊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艺菲 黄佳奇 +7 位作者 郭思宇 陶晓宇 金政森 陈美琳 伍超 黄志鸿 赵若琪 吴嘉瑞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4期401-407,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灯通脑软胶囊治疗中风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中国台湾中医药资料库、BATMAN-TCM数据库以及文献,筛选丹灯通脑软胶囊相关成分,在成分靶点预测数据...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灯通脑软胶囊治疗中风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中国台湾中医药资料库、BATMAN-TCM数据库以及文献,筛选丹灯通脑软胶囊相关成分,在成分靶点预测数据库中预测其作用靶点,结合药物与疾病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治疗靶点数据库和DisGeNET数据库中得到的中风靶点构建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筛选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利用Autodock Tools 1.5.7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预测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间的结合活性。结果:共检索到丹灯通脑软胶囊相关成分161个,对应靶点856个,中风相关靶点234个,取交集得到86个共有靶点,构建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得到30个关键靶点,其富集分析得到2712个GO功能进程和122条KEGG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可以与核心靶点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蛋白激酶B、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半胱天冬酶-3和MMP2稳定结合。结论:本研究预测了丹灯通脑软胶囊可能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AGE受体信号通路等途径治疗中风,表明丹灯通脑软胶囊通过多成分介导多靶点、作用于多通路来治疗中风的复杂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灯通脑软胶囊 中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桃仁-红花-赤芍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彦名 马进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1期64-70,共7页
目的:研究“桃仁-红花-赤芍”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桃仁-红花-赤芍的有效活性成分,使用PubChem数据库查询各成分的SMILE结构,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进行靶点预测,利用Gene... 目的:研究“桃仁-红花-赤芍”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桃仁-红花-赤芍的有效活性成分,使用PubChem数据库查询各成分的SMILE结构,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进行靶点预测,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中风后失眠相关靶点基因,使用Venny 2.1软件预测桃仁-红花-赤芍和中风后失眠的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 3.9.1软件和STRING数据库进行“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利用Metascape在线分析工具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借助微生信作图网站展现分析结果。借助AutoDock软件将药物中的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对接,并将结果通过PyMOL软件进行可视化。结果:获得桃仁-红花-赤芍靶点585个、中风后失眠靶点2204个,交集靶点有221个;主要活性成分为黄芩素、β-谷甾醇、木脂素等;核心靶点为Src蛋白(Src protein,SR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1、MAPK3等。GO分析条目共2832个,KEGG富集到202条通路。根据KEGG分析,预测药物主要通过癌症、癌症中蛋白多糖、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都有较好的结合亲和力。结论:桃仁-红花-赤芍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中风后失眠,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仁-红花-赤芍 中风后失眠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竹沥-生姜配伍治疗中风病的作用机制
18
作者 颜冬梅 卢文滢 +1 位作者 石强 王飞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2期8-15,共8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竹沥-生姜配伍治疗中风病的作用靶点,探讨其治疗中风病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和有效物质。方法:利用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和UniProt数据库挖掘竹沥-生姜药对的潜在活性成分及药物靶点,通过...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竹沥-生姜配伍治疗中风病的作用靶点,探讨其治疗中风病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和有效物质。方法:利用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和UniProt数据库挖掘竹沥-生姜药对的潜在活性成分及药物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匹配所得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关键靶点,将关键靶点与对应成分联系起来绘制网络图,筛选关键成分;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与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得到药组活性成分41个,相关靶点291个,中风病相关靶基因729个,以及竹沥-生姜药对治疗中风病的交集靶点67个。这些交集靶点主要参与细胞炎症反应、细胞活化、细胞免疫反应等过程,并与癌症的途径、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信号通路等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竹沥、生姜的主要活性成分与中风病的潜在作用靶点间具有一定的结合活性。结论:竹沥-生姜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对中风病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为后续药理机制探索提供方向,为该药对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竹沥-生姜药对 中风病 机制
下载PDF
红景天苷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的作用
19
作者 吴青青 吴慧玲 +4 位作者 周彬彬 余正双 杨泽霖 赖文芳 洪桂祝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3-880,共8页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UPLC-ESI-MS/MS)技术研究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的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穿透性,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动物实验探讨Sal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作...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UPLC-ESI-MS/MS)技术研究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的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穿透性,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动物实验探讨Sal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利用UPLC-ESI-MS/MS技术研究Sal的BBB穿透性;运用多个数据库预测Sal的作用靶点和IS的疾病靶点,构建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和动物实验进行验证。结果Sal给药正常大鼠和MCAO大鼠后,血浆和脑组织中均检测到Sal原形和代谢物酪醇;网络药理学共筛选出Sal治疗IS的作用靶点191个,GO功能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蛋白水解、细胞迁移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分析提示PI3K-Akt、MAPK、FOXO等信号通路在Sal治疗IS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Sal与对接的核心靶点均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Sal可以明显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明显增加缺血侧Nissl阳性细胞的数量,促进核心靶点VEGF、EGFR和IGF1蛋白的表达,抑制IL-6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论Sal能够穿透BBB,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挥药理作用;网络药理学预测了Sal治疗IS的核心靶点,包括VEGFA、EGFR、IL-6、MMP9、IGF1、CASP3、ALB、SRC,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Sal对部分核心靶点的作用,为今后临床进一步探讨Sal治疗IS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景天苷 缺血性脑卒中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VEGF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熊果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机制
20
作者 刘彩玉 王凌 +4 位作者 蔡方晴 黄美佳 郑慧敏 王大海 阮君山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27-39,共13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挖掘熊果酸(ursolic acid,UA)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靶点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对UA进行靶点预测,在Gene Cards数据库中获取缺...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挖掘熊果酸(ursolic acid,UA)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靶点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对UA进行靶点预测,在Gene Cards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脑卒中的靶点,并构建UA-缺血性脑卒中交叠靶点,通过String平台构建交叠靶点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应用Cytoscape 3.9.1软件对PPI网络图进行拓扑属性分析,筛选出关键靶点后,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进行靶点-UA分子对接进行验证。结果共筛选得到UA相关靶点122个和3509个缺血性脑卒中靶点;获得UA-缺血性脑卒中交叠靶点98个及19个关键靶点;其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ive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是排名前5的核心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主要富集在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信号通路;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关键靶点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神经元凋亡过程的正向调节、炎症反应等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UA和排名前5的核心靶点可以稳定的结合,结合能均小于0 kcal/mol。结论UA可能通过调节IL-6、TNF、IL-1β、STAT3、PPARG影响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发挥抗炎、神经保护等作用,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缺血性脑卒中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