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与科学基金发展策略
1
作者 王焰新 李琳 +1 位作者 李素矿 王忠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37,共6页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布局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高校是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三大战略的交汇点,科学基金作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布局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高校是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三大战略的交汇点,科学基金作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学科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渠道和枢纽,在一体布局下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文章围绕如何“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关键问题,明确新时代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布局的定位、内涵和要求,挖掘教育优先、科技自强、人才引领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前景,以期为科学基金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基础研究 人才流动 科学基金 国家创新体系
原文传递
矿区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人才流动的舒适物因素及其组态路径
2
作者 边璐 刘超 张江朋 《工程经济》 2024年第7期4-17,共14页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资源型城市和矿区因产业单一,地理位置偏远,再加上舒适物的缺乏,导致人才流失情况逐渐严重,冲击与影响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采用QCA法(定性比较分析法)基于舒适物理论视角,以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为例,...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资源型城市和矿区因产业单一,地理位置偏远,再加上舒适物的缺乏,导致人才流失情况逐渐严重,冲击与影响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采用QCA法(定性比较分析法)基于舒适物理论视角,以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为例,从环境舒适物、社会舒适物、生活舒适物、政策舒适物四个因素出发,研究分析影响矿区人才流入与流出的因素及组合路径,并提出优化建议。本研究主要回答了3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舒适物因素会影响矿区人才流入?二是什么样的舒适物因素会影响矿区人才流出?三是采取什么措施能够改变矿区人才流失这一现状?研究发现,四个因素分别形成了三条影响矿区人才流入的路径和三条影响矿区人才流出的路径。环境舒适物、生活舒适物、政策舒适物均为影响人才流入与流出的核心影响因素,而社会舒适物是影响人才流入与流出的辅助因素,舒适物的改善有利于强化矿区人才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减少人才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舒适物 人才流动 fsQCA分析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高校人才流动与基础研究创新产出
3
作者 余长林 左佳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0-70,共11页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学术人才流动作为高校间人才竞争的表现形式,能否带来基础研究创新产出的提升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尚待明确。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8—201...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学术人才流动作为高校间人才竞争的表现形式,能否带来基础研究创新产出的提升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尚待明确。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8—2018年中国高校发表的论文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从学术人才流动的视角回答如何提升基础研究科研效率这一问题。研究发现,高校人才流动能够促进知识溢出,从而提升高校基础研究产出效率。机制分析表明,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通过研究人员合作论文数量的增加以及流入学者与高校之间更好的匹配来实现高校科研效率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高校人才流入对基础研究创新产出的影响在社会科学领域以及人才流向东部高校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现阶段如何提升基础研究产出效率、释放学术人才红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人才流动 基础研究 合作与匹配 科研绩效
下载PDF
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效能、困境与实践路径
4
作者 章丽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79-81,共3页
在当前高职产教融合实践中,高职院校和企业间人才的合理、有效交流有利于缓解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问题,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发展。针对校企人才双向流动过程中存在的政策制度低效... 在当前高职产教融合实践中,高职院校和企业间人才的合理、有效交流有利于缓解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问题,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发展。针对校企人才双向流动过程中存在的政策制度低效、运行机制不健全以及校企价值错位导致双向流动效果不佳等问题,从完善政策制度、深化校企合作、健全运行机制等方面探讨提升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实效的实践路径,实现职业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人才 双向流动 效能 困境 实践路径
下载PDF
组织间人才流动双向后效情景模型构建
5
作者 王莉 张贺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7-50,共14页
组织间人才流动是常态化的自然过程。打破只关注人才流入正效应和流出负效应的认知茧房,聚焦人才流动的反功能,识别触发人才流动积极后效的各类情景变量,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论,从新旧雇主组织双角度、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双路径构建了组织... 组织间人才流动是常态化的自然过程。打破只关注人才流入正效应和流出负效应的认知茧房,聚焦人才流动的反功能,识别触发人才流动积极后效的各类情景变量,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论,从新旧雇主组织双角度、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双路径构建了组织间人才流动双向后效情景模型。既是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呼吁扩展“人才流动效应”理论研究的积极响应,也是挑战“常识性认知”的一种悖论化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流动效应 扎根理论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模型构建
下载PDF
新时代人才强国背景下高校科技人才培养与创新环境研究
6
作者 徐娟 张欣慧 李雪莹 《中国人事科学》 2024年第5期53-67,共15页
在新时代建设人才强国背景下,对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环境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文章基于2020年陕西高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的1127份问卷结果,通过对高校科技人才流动现状、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政策环境发展状况的分析... 在新时代建设人才强国背景下,对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环境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文章基于2020年陕西高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的1127份问卷结果,通过对高校科技人才流动现状、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政策环境发展状况的分析,为制定有效的高校科技人才政策和构建高校创新生态体系提供依据。由此提出从四个方面进行高校科技人才政策的创新:促进高校科技人才区域间合理配置,加快高校高端人才数据库建设;加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度融合,提升高校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打造公平灵活的政策环境,推进高校科技人才政策集成创新;重视高校间差异化特征,因校制宜促进高校人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科技人才 人才流动 政产学研用 创新政策
下载PDF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章丽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78-80,共3页
深化产教融合、坚持校企合作对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合理高效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搭建了互通、互助、互利的立交桥。但目前,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尚面临诸多现实... 深化产教融合、坚持校企合作对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合理高效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搭建了互通、互助、互利的立交桥。但目前,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尚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与阻碍,如流动主体内生动力不足、流动政策不完善、机制构建不健全等。要持续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提高实效性,需要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力量,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牵头、校企联动的协同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校企人才 双向流动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跨境协作机制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黄炳超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3,共10页
作为“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粤港澳大湾区肩负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重任。有组织科研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合作的新形式,“四个面向”为高校科研合作的组织形式创... 作为“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粤港澳大湾区肩负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重任。有组织科研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合作的新形式,“四个面向”为高校科研合作的组织形式创新指明了方向,为高校有组织科研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有组织科研面临跨境协作组织不够健全、科技人才自由流动受限、科研经费跨境流动不畅、技术合作及设备共享受阻、高校科研合作制度尚未健全等问题,跨境有组织科研的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强央地协作的顶层设计,健全高校有组织科研的跨境协作机制;加强府际协作的中层链接,促进三类高校各司其职实现有组织科研;加强内外协作的基础保障,优化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治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组织科研 粤港澳大湾区 跨境协作 人才流动 技术合作 科研合作
下载PDF
中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失序困境与纾解
9
作者 段戴平 王欣雨 李明芳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5,I0003,I0004,共15页
基于采用履历分析法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包括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青”)的区域分布与流动规模、流动路径与强度以及流动社会特征进行分析,并从流动动机、过程、结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探讨中西部... 基于采用履历分析法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包括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青”)的区域分布与流动规模、流动路径与强度以及流动社会特征进行分析,并从流动动机、过程、结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探讨中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面临的失序困境,提出相应的纾解策略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强化人才责任意识以降低流动的寻利性,拓宽高层次人才的引育渠道以缓解结构失衡困境,构建流动补偿机制以疏解区域高校发展两极分化问题,完善高层次人力资源市场保障机制以营造有序市场竞争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高校 高层次人才 人才流动 高校人力资源 人力结构
下载PDF
以技能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四川省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践探索
10
作者 赖荣 刘云 韩琪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7-81,共15页
技能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参与者、实践者和引领者,而从人才结构和人才发展环境两个维度分析四川省的技能人才现状,发现当前乡村劳动力供给仍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技能人才政策制度有待完善,技能成才环境氛围不够浓厚,技能人才... 技能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参与者、实践者和引领者,而从人才结构和人才发展环境两个维度分析四川省的技能人才现状,发现当前乡村劳动力供给仍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技能人才政策制度有待完善,技能成才环境氛围不够浓厚,技能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四川省应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效政策,如贯彻人口发展新理念,促进技能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协调统一,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全周期,厚植技能人才振兴沃土,构建职业教育发展新体系,全要素加强技能人才培育供给,拓展才能施展新场景,全链条推动技能人才融合发展,持续优化技能成才新环境,全方位强化技能人才服务保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技能人才 城乡融合 产业升级 职业教育 人才流动
下载PDF
雄安新区高端人才共享:因素、机制与路径
11
作者 贾冀南 胡秀深 柴博悦 《城市观察》 2024年第1期126-134,163,共10页
在建设创新、智慧、一流的雄安新区的背景下,高端人才是推进雄安新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高端人才的流动与共享能够成为形塑雄安新区经济社会竞争图谱的聚才良方。本文以“人才共享”的内涵和理论为基础,探究雄安新区高端人才共享的影... 在建设创新、智慧、一流的雄安新区的背景下,高端人才是推进雄安新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高端人才的流动与共享能够成为形塑雄安新区经济社会竞争图谱的聚才良方。本文以“人才共享”的内涵和理论为基础,探究雄安新区高端人才共享的影响因素,在厘清高端人才跨区域共享的形成机制基础上,提出了包含构建高端人才共享保障体系、探索高端人才共享激励体系、搭建高端人才要素流动共享平台、形成具有“磁场效应”的创新环境以及构建多层面多形式的高端人才共享渠道等要素在内的高端人才共享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高端人才 人才共享 人才流动 人才强国
下载PDF
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在中后期成长阶段协同培养的路径探究
12
作者 陈冠 汪大为 杨盼盼 《科技智囊》 2024年第10期72-78,共7页
[研究目的]未来产业竞争的关键在于拥有引领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未来产业因其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对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未来科技领军... [研究目的]未来产业竞争的关键在于拥有引领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未来产业因其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对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指明了道路。[研究方法]根据未来产业的特点剖析影响未来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的因素,基于文献资料及前期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深入分析了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通过数据分析和归纳,揭示了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协同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研究结论]人才成长的初期阶段即全日制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多并呈现体系化,但关于人才成长的中后期阶段的相关研究和培养举措较少,且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过程中存在终身学习机会不足、人才自由流动困难、科技咨询参与度低等问题。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理念,从协同创造终身学习条件、拓展人才自由流动渠道、加大科技咨询决策力度等方面,为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在中后期阶段的培养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科技 领军人才 协同培养 终身学习 人才流动 科技咨询
下载PDF
城市何以筑巢引凤——基于舒适物理论的组态研究
13
作者 罗茜琳 《中国人事科学》 2024年第4期43-52,共10页
文章根据舒适物种类构建城市舒适物理论分析框架,探究舒适物与城市人才吸引力之间的作用机制,更好地解释当前我国城市间人才流动的现象。通过选取自然、文化、交通、卫生、商业和教育舒适物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分析舒适物与城市人才吸引... 文章根据舒适物种类构建城市舒适物理论分析框架,探究舒适物与城市人才吸引力之间的作用机制,更好地解释当前我国城市间人才流动的现象。通过选取自然、文化、交通、卫生、商业和教育舒适物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分析舒适物与城市人才吸引力之间的组态效应,以100个城市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舒适物与城市人才吸引力之间的复杂因果机制。结果表明,不存在影响城市人才吸引力的舒适物必要条件,存在四条引致高城市人才吸引力的组态和五条引致低城市人才吸引力的组态。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各城市应重视舒适物发展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人才吸引力提升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流动 舒适物 人才吸引力 场景理论
下载PDF
新时代江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
14
作者 黄涛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2-26,共5页
新时代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借助人才流动理论,对人才流动意愿现状展开实证调研。研究发现,人才政策比较优势不明显、薪酬待遇兑现有落差、职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工作环境氛围不满意等现状,是... 新时代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借助人才流动理论,对人才流动意愿现状展开实证调研。研究发现,人才政策比较优势不明显、薪酬待遇兑现有落差、职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工作环境氛围不满意等现状,是影响“双师型”教师流出的主要动因。基于此,结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个人等层面,对“双师型”教师流动的关键因素提出应对策略,为江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双师型 人才流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多模态视域下旅游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15
作者 吕颐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5期107-111,共5页
旅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支持,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及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可以使地方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播、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为促进旅游文化得以生... 旅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支持,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及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可以使地方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播、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为促进旅游文化得以生动展示,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该文以多模态理论为切入点,解析旅游文化传播向数字化转型、迎合“流量经济”等特点,指出旅游文化传播同质化严重等现存问题,并提出多模态视角下的旅游文化传播策略——加强创新,内容模态多元化;抓住“流量”,传播渠道多样化;培养人才,译介模态丰富化——以期为促进旅游文化全方位的传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旅游文化 传播策略 跨文化交际 流量经济 翻译人才
下载PDF
区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联动效应对科技人才流动影响研究
16
作者 王焘 马亚雪 吴柯烨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9-151,共13页
[目的/意义]探究区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联动效应对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对于优化区域科技人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我国31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样本,基于“政策—科技—产业”联动视角,采用必要条件分析与模糊... [目的/意义]探究区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联动效应对科技人才流动影响,对于优化区域科技人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我国31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样本,基于“政策—科技—产业”联动视角,采用必要条件分析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混合方法探究区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对科技人才流动影响路径。[结果/结论]研究发现:①单一区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要素并不构成促进科技人才流动必要条件;②引致科技人才流动路径有6条,进一步提炼为3种类型,即“政策—科技—产业全能型”“科技驱动型”和“政策引导—产业促进型”;③区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对科技人才流动促进路径存在明显的地理区域、试点政策以及基础设施异质性特征,各类型路径联动效应明显,政策和科技子系统要素的核心作用相对突出,但产业与科技子系统互动性有待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联动效应 科技人才流动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下载PDF
中国战略科技人才成长阶段流动规律研究——以28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瞿群臻 高思玉 牛萍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中国战略科技人才的代表群体,为中国科学智库的建设和战略科技决策提供支撑。本文以2015—2021年间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中281名院士在3个成长阶段中的流动数据,包括籍贯地到本科就读地,首次就业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中国战略科技人才的代表群体,为中国科学智库的建设和战略科技决策提供支撑。本文以2015—2021年间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中281名院士在3个成长阶段中的流动数据,包括籍贯地到本科就读地,首次就业地与最高学历就读地间和就业地间的流动,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3个流动网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院士成长阶段的推移,院士流动趋于稳定,北京逐渐成为全国院士流动网络的核心,省级行政区对院士的吸引力受到当地高等教育水平的影响。据此,本文从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以及战略科技人才自身3个方面提出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和保留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科技人才 人才流动规律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模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异质性效应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晖 李明昕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1期33-43,共11页
城乡收入差距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收入结构失衡的突出表现,但不同城镇化模式对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存在异质性影响,明确不同城镇化模式影响效应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6—2019年中国19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 城乡收入差距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收入结构失衡的突出表现,但不同城镇化模式对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存在异质性影响,明确不同城镇化模式影响效应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6—2019年中国19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城镇化模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有效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土地城镇化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机制分析发现,人才流动强化了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而智能制造却阻碍了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及生态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省级开发区升级则是促进了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却削弱了经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因此,提出推进进城农民市民化转变、提高城郊土地利用率、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农村与城镇的产业联系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人才流动 智能制造 省级开发区升级
下载PDF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科技人才发展状况及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瑾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20世纪下半叶,美国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变化,对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政府的相关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结合时代特征,可将这一时期美国科技人才的发展分为突进期、波动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美国成为世界科技... 20世纪下半叶,美国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变化,对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政府的相关政策也随之不断调整。结合时代特征,可将这一时期美国科技人才的发展分为突进期、波动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美国成为世界科技人才强国的原因包括国家干预起到的引领作用、贯穿始终的创新意识和危机意识、高等教育领域的巨大吸引力及外来人才为美国所创造的巨大社会经济价值等。美国科技人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国防人才需求挤占社会经济建设人才需求、性别和少数族裔歧视问题,以及对于外来科技人才的过度依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科技人才 高等教育 人才流动
下载PDF
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流动的交互效应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睿娟 齐宝华 唐安双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3期20-26,共7页
基于人才流动理论,构建VAR模型,利用SPSS25.0和Eviews10.0软件处理陕西省2006-2020年的统计数据,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流动的关系。研究表明:三者之间存在动态交互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比科技人才流动对科技创新的正... 基于人才流动理论,构建VAR模型,利用SPSS25.0和Eviews10.0软件处理陕西省2006-2020年的统计数据,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流动的关系。研究表明:三者之间存在动态交互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比科技人才流动对科技创新的正向影响更显著;经济高质量发展比科技创新对科技人才流动的正向影响更显著;科技创新比科技人才流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更显著。结合陕西发展实践,建议以产业体系为抓手,推动陕西科技创新;以秦创原创新平台建设为统领,助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构建陕西良好有序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科技人才流动 VAR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