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Dam-Breaking Mode of Tangjiashan Barrier Dam in Beichuan County 被引量:6
1
作者 HU Xiewen LUO Gang +2 位作者 LV Xiaoping HUANG Runqiu SHI Yub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2期354-362,共9页
Tangjiashan landslide is a typical high-speed consequent landslide of medium-steep dip angle. This landslide triggered by earthquake took place in about semi-minute. The relative sliding displacement is 900 meters, so... Tangjiashan landslide is a typical high-speed consequent landslide of medium-steep dip angle. This landslide triggered by earthquake took place in about semi-minute. The relative sliding displacement is 900 meters, so average sliding speed is about 30 meters per second. The longitudinal length of barrier dam which is formed by high-speed landslide along river is 803.4 meters; and maximum width crossing river is 611.8 meters. And its volume is estimated about 20.37 million steres. Through detaile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barrier dam, together with early geological information before earthquake, geological structures of the barrier dam and its stability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lopes are studied when water level reaches different elevations in condition of continual after shocks with seismic intensity of 7 or 8 Richter scale. On this basis, dam-breaking mode of barrier dam is discussed deeply. Thereby, analytic results provide significant guidance and advices to front headquarters of Tangjiashan barrier dam, so that some proper engineering measures can be implemented and flood discharge can be carried out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 地震地质资料 山体滑坡 斜坡稳定性 滑动位移 滑动速度 地质调查 地质结构
原文传递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kinetic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angjiashan landslide 被引量:3
2
作者 Gang Luo Xiewen Hu +1 位作者 Chengzhuang Gu Ying Wa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2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Tangjiashan landslide is a typical high-speed landslide hosted on consequent bedding rock.The landslide was induc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at a medium-steep hill slope.The occurrence of Tangjiashan landslide was basic... Tangjiashan landslide is a typical high-speed landslide hosted on consequent bedding rock.The landslide was induc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at a medium-steep hill slope.The occurrence of Tangjiashan landslide was basically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structure,topography,stratum lithology,slope structure,seismic waves,and strike of river.Among various factors,the seismic loading with great intensity and long duration was dominant.The landslide initiation exhibited the local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seismic waves at the rear of the slope,the dislocation effect on the fault,and the shear failure differentiating effect on the regions between the soft and the hard layers.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with the employment of the distinct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program UDEC(universal distinct element code),the whole kinetic sliding process of Tangjiashan landslide was represented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nsequent rock landslide under seismic loading was studied.The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seismic dynamic responses of consequent bedding rock slopes,where the slope stability could be governed by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程序 高速滑坡 顺层岩质边坡 机制 动能 地震动力响应 诱发滑坡 地质构造
下载PDF
Technical analysis on the emergency handling of Tangjiashan barrier lake
3
作者 Liu Ning Yang Qigui 《Engineering Sciences》 EI 2012年第1期38-47,共10页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mergency handling of Tangjiashan barrier lake.Some technologi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ge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data are summarized and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a...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mergency handling of Tangjiashan barrier lake.Some technologi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geological and topographical data are summarized and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a barrier lake is analyzed.Based on the safety status evaluation,the dam breach flood point is calculated.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discussion of the practical effects of emergency handling scenarios and different drainage channel desig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处理方案 技术分析 堰塞湖 安全现状评价 应急处置 形成机理 地形数据 溃坝洪水
下载PDF
基于溃决机理的堰塞湖溃决快速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4
作者 王琳 苑鹏飞 +3 位作者 钟启明 胡亮 单熠博 薛一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2,共12页
堰塞湖发生后极易形成溃决灾害链,亟需构建基于有限数据包的溃决快速定量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快速获取堰塞湖影响区域的三维地理信息,构建溃决-致灾的快速定量评估模型。基于堰塞湖坝体颗粒级配组成,实现精细化、简单化的稳定性快速评价... 堰塞湖发生后极易形成溃决灾害链,亟需构建基于有限数据包的溃决快速定量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快速获取堰塞湖影响区域的三维地理信息,构建溃决-致灾的快速定量评估模型。基于堰塞湖坝体颗粒级配组成,实现精细化、简单化的稳定性快速评价;基于冲蚀特性和崩塌过程溃决机理,实现溃口流量变化过程分析与洪水演进过程模拟(1 h内);基于极限学习机网络模型建立风险人口与生命损失的函数,实现了生命损失评估预警,明晰了溃决-致灾的灾害链效应。将其应用于唐家山堰塞湖实例发现:研究方法能够较好地预警溃决灾害链;开挖引流槽可降低堰塞湖的溃口峰值流量、最大流速、溃口宽度和溃决库容,但无法防止溃决发生;若不开挖引流槽,溃决库容将达到3.14×10^(8) m^(3),溃口峰值流量达到9343.35 m^(3)/s,溃口顶宽增大到151.6 m,开挖引流槽可使溃口峰值流量减少12.6%,溃决库容减少36.5%,降低了堰塞湖的溃决风险;当提前预警时间超过2 h后,及时疏散下游淹没范围内的居民可使生命损失率降低为0。研究方法可实现堰塞湖应急处置时的快速定量风险评估,并为其应急处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稳定性 溃决过程 生命损失 风险评估 唐家山
原文传递
Modeling potential scenarios of the Tangjiashan Lake outburst and risk assessment in the downstream valley
5
作者 Vera KIDYAEVA Sergey CHERNOMORETS +5 位作者 Inna KRYLENKO Fangqiang WEI Dmitry PETRAKOV Pengcheng SU Hongjuan YANG Junnan XIONG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579-591,共13页
关键词 场景建模 堰塞湖 风险评估 下游流域 突出 地震滑坡 水动力模型 大洪水
原文传递
堰塞坝渗流稳定性及坝体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江涛 石振明 +1 位作者 郑鸿超 王友权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4-583,共10页
堰塞坝是由崩塌、滑坡等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天然坝体。区别于人工坝,堰塞坝具有坝体结构松散、材料分布不均的特点,其一旦形成,极易在短时间内发生失稳破坏(漫顶溢流、渗流破坏及坝坡失稳),威胁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堰塞坝的失稳破坏... 堰塞坝是由崩塌、滑坡等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天然坝体。区别于人工坝,堰塞坝具有坝体结构松散、材料分布不均的特点,其一旦形成,极易在短时间内发生失稳破坏(漫顶溢流、渗流破坏及坝坡失稳),威胁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堰塞坝的失稳破坏主要受到上游水位、坝体渗流及余震作用的影响,本文以唐家山堰塞坝为研究背景,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堰塞坝渗流及动力响应分析模型,研究堰塞坝在渗流及余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并进一步分析渗流及坝体余震对堰塞坝溃坝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唐家山堰塞坝坝体发生渗透破坏的可能性较小,但随着上游水位的上升,堰塞坝发生渗流破化的概率增大;(2)堰塞坝内部动力响应特征表现为沿坝高从上到下,坝体的加速度放大倍数逐渐减小,动力响应呈现明显的“表面放大”效应;(3)余震作用下,堰塞坝不会发生整体失稳破坏,但余震使得堰塞坝坝高降低,从而加速其发生漫顶溢流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坝 渗流稳定性 动力响应 ABAQUS 唐家山堰塞坝 破坏模式
下载PDF
新媒体运营助推乡村振兴的途径与模式——以汤家山村桃胶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肖明清 彭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4期50-54,共5页
发展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在新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下,该研究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出发,以汤家山村桃胶产品营销为例,详细阐述在乡村产品的推广宣传中新媒体应用存在的不足:乡村产品新媒体渠道推广现状单一;内容辨别难度大;新媒... 发展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在新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下,该研究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出发,以汤家山村桃胶产品营销为例,详细阐述在乡村产品的推广宣传中新媒体应用存在的不足:乡村产品新媒体渠道推广现状单一;内容辨别难度大;新媒体认识不足,应用较少。针对新媒体推动下的乡村发展,该文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策略:一是把新媒体视角对准乡野,融合传统打造传承文化、接地气的精品;二是多措并举,提高电视节目质量;三是借力传统媒体,放大乡村振兴主旋律等途径与模式。以期使乡村产业在提高乡村知名度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产品 品牌建设 策略 汤家山 桃胶
下载PDF
唐家山滑坡后壁残留山体震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胡卸文 罗刚 +5 位作者 黄润秋 郑勇 吕小平 汪雪瑞 陈世勇 施裕兵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49-2359,共11页
在对残留边坡现场地质调查基础上,根据坡体表部裂缝分布、延伸长度和贯入深度,结合唐家山高速滑坡形成机制,推测残留山体除表层零星塌滑外,仍存在较大规模滑坡的可能,其破坏模式以坡顶拉张裂缝贯穿下错→坡体中部沿顺层滑移→前缘切层... 在对残留边坡现场地质调查基础上,根据坡体表部裂缝分布、延伸长度和贯入深度,结合唐家山高速滑坡形成机制,推测残留山体除表层零星塌滑外,仍存在较大规模滑坡的可能,其破坏模式以坡顶拉张裂缝贯穿下错→坡体中部沿顺层滑移→前缘切层剪切破坏的拉裂–滑移–剪断三段式为特点。根据该破坏模式,对残留山坡分别考虑在天然、持续暴雨以及地震等不同工况下,按二维和三维折线型潜在滑面进行稳定性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残留山坡整体稳定,但浅表部稳定性差。在此基础上,对残留山坡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唐家山堰塞湖 唐家山滑坡 后壁山坡 稳定性 地震
下载PDF
唐家山堰塞体渗流稳定及溃决模式分析 被引量:31
9
作者 胡卸文 罗刚 +2 位作者 王军桥 刘娟 胡恒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09-1417,共9页
在准确获取唐家山堰塞体地质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①层碎石土、②层块碎石和③层似层状碎裂岩3层结构)及相关渗透参数基础上,采用Visual Modflow可视化三维软件,模拟4种堰塞湖水位(710,720,730和740m)条件下不同土层的渗流速度和渗透坡降... 在准确获取唐家山堰塞体地质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①层碎石土、②层块碎石和③层似层状碎裂岩3层结构)及相关渗透参数基础上,采用Visual Modflow可视化三维软件,模拟4种堰塞湖水位(710,720,730和740m)条件下不同土层的渗流速度和渗透坡降,表明由于②,③两层颗粒粗大、渗透性好,总体表现出稳定流的渗水特点,整体坡降变化稳定,中间不会出现如低渗透黏性土的紊流状态、渗透坡降出现拐点以及管涌渗透特点。而下游侧①层碎石土由于沿第③层形成的贯通性渗流在下游侧穿越该层渗出形成的最大坡降会大于允许坡降,将导致堰塞体下游发生零散或局部渗流破坏,且临界堰塞湖水位为726m。随堰塞湖水位抬升,整个堰塞坝体出现的溃决模式为:下游侧表层碎石土层因渗透破坏和溯源侵蚀,同时因进口段地表水流漫顶淘刷,最终导致上部第①层碎石土被侵蚀、淘刷带走。随着第①层被淘刷、水流速度加大又进而会带动第②层块碎石被逐渐冲刷下切,但不会发生整体溃决,而第③层似层状碎裂岩将保持稳定,侵蚀和淘刷的下限深度就是第③层似层状碎裂岩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唐家山堰塞坝 渗流场 渗透坡降 溃坝
下载PDF
唐家山滑坡成因机制与堰塞坝整体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李守定 李晓 +3 位作者 张军 赫建明 李世海 汪阳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2908-2915,共8页
根据唐家山滑坡的地质背景,研究滑坡及堰塞体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唐家山滑坡类型及发生的地质成因机制;基于唐家山堰塞体的岩体结构稳定性分析、宏观现象监控与地表位移监测,研究堰塞体的整体稳定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1)唐家山滑... 根据唐家山滑坡的地质背景,研究滑坡及堰塞体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唐家山滑坡类型及发生的地质成因机制;基于唐家山堰塞体的岩体结构稳定性分析、宏观现象监控与地表位移监测,研究堰塞体的整体稳定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1)唐家山滑坡属于基岩顺层滑坡,是典型的地震诱发高速滑坡,滑坡滑动带可能发育在层间剪切带,滑坡区发育的构造背景为复式倒转背斜的一翼。(2)唐家山堰塞体整体结构以块状岩体为主,上覆风化松散堆积物,整体地质稳定性较好;堰塞体地表位移监测显示,泄洪对地表位移有影响,最大位移约140mm,随后位移增量较小,目前处于稳定状态。(3)应注重地震诱发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的"多米诺"链式灾变研究;应注重含层间剪切带斜坡的工程地质调查分析和地震滑坡危险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唐家山滑坡 成因机制 堰塞坝 稳定性 汶川地震
下载PDF
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河床泥沙起动流速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杨奉广 刘兴年 +2 位作者 黄尔 杨克君 曹叔尤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4-89,共6页
对均匀沙在陡坡上的起动机理作了分析。利用几何关系对均匀沙的暴露度概率密度函数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概率密度函数随着相对暴露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有实验数据的间接支持。运用概率论与力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相对暴露度为基础,导出了泥沙... 对均匀沙在陡坡上的起动机理作了分析。利用几何关系对均匀沙的暴露度概率密度函数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概率密度函数随着相对暴露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有实验数据的间接支持。运用概率论与力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相对暴露度为基础,导出了泥沙颗粒力臂的数学期望,进而导出了考虑均匀沙隐暴效应的起动概率表达式。在起动概率的基础上建立了陡坡上均匀沙的起动流速公式。通过已有的陡坡均匀沙起动流速试验数据,确定了计算公式的参数。野外资料表明所得公式同时也适用缓坡的起动流速。分析表明:随着冲刷的进行,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河床坡度变缓,泥沙起动流速变大。从而抑制河床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山堰塞湖 起动流速 均匀沙 陡坡 缓坡
下载PDF
唐家山堰塞湖库区马铃岩滑坡地震复活效应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胡卸文 黄润秋 +3 位作者 朱海勇 吕小平 章璇 施裕兵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70-1278,共9页
马铃岩滑坡位于唐家山堰塞湖内上游约4 km的通口河左岸,在堰塞湖抢险过程中备受关注。在对滑坡基本地质条件和地震前、后变形破坏迹象现场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震后、尤其是唐家山堰塞湖形成后滑坡稳定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计算。计算结果表... 马铃岩滑坡位于唐家山堰塞湖内上游约4 km的通口河左岸,在堰塞湖抢险过程中备受关注。在对滑坡基本地质条件和地震前、后变形破坏迹象现场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震后、尤其是唐家山堰塞湖形成后滑坡稳定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各种不同工况下震后滑坡整体稳定,只是靠上游侧前缘受地震、堰塞湖蓄水及泄水水位骤降等因素影响存在局部失稳,马铃岩滑坡不会对下游唐家山堰塞坝溃坝以及未来堰塞湖综合治理工程产生不利影响,但震后重建工作中应注意靠上游侧滑坡体前缘一带不稳定对坡体上数十户居民造成的潜在危害。就马铃岩及地震重灾区其他古滑坡体而言,地震对大型古滑坡复活主要受控于其地形坡度及微地貌特征,地形坡度40°以上以及由缓变陡的转折部位是古滑坡整体或局部容易被地震触发失稳的充分条件,并非所有的古滑坡体均会被地震诱发而整体复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唐家山堰塞湖 马铃岩滑坡 边坡稳定性 地震
下载PDF
唐家山堰塞坝“9·24”泥石流堵江及溃决模式 被引量:14
13
作者 胡卸文 吕小平 +3 位作者 黄润秋 任晓明 汪雪瑞 刘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2-320,326,共10页
"5·12"汶川地震导致唐家山高速滑坡堵江,形成唐家山堰塞湖.经过6月10日正常泄流后,堰塞坝体右岸还存在唐家山残留山体稳定性以及附近大水沟、小水沟泥石流等潜在危害.现场实地调查显示,受地震影响,大水沟、小水沟及无名... "5·12"汶川地震导致唐家山高速滑坡堵江,形成唐家山堰塞湖.经过6月10日正常泄流后,堰塞坝体右岸还存在唐家山残留山体稳定性以及附近大水沟、小水沟泥石流等潜在危害.现场实地调查显示,受地震影响,大水沟、小水沟及无名沟沟域内崩塌和滑坡发育,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松散物源,具备发生坡面和沟谷泥石流的所有条件,也成为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泄水后,仍对堰塞湖正常利用起控制作用的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之一,"6·14"和"9·24"2次大规模泥石流又导致通口河分别堵江断流4和17h.在查明唐家山堰塞体右岸3条冲沟内松散物源分布及稳定性的基础上,重点结合"9·24"泥石流发育状况,对大水沟、小水沟和无名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其动力学特性,尤其是在不同降雨频率下一次冲出泥石流时唐家山堰塞坝体泄水槽的堵江状况及溃决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条冲沟形成泥石流堵江后,一次全溃决的可能性很小,其溃决模式为"扇缘部位首先过流→水流挤压左岸并淘刷左岸堰塞体→逐级冲开堆积扇".这一模式对震后地震灾区泥石流的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山堰塞湖 泥石流 堵江 溃决
下载PDF
基于WEP模型和TRMM_PR的唐家山堰塞湖入湖径流预报 被引量:17
14
作者 赵志轩 严登华 +1 位作者 王浩 贾仰文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48-856,861,共10页
为解决缺资料地区的堰塞湖入湖径流模拟预报问题,本文以2008年5月12汶川大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与热带降雨测量卫星的降雨数据(TRMM_PR)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3种降水输入模式,对堰塞湖形成期内(5月12日—... 为解决缺资料地区的堰塞湖入湖径流模拟预报问题,本文以2008年5月12汶川大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与热带降雨测量卫星的降雨数据(TRMM_PR)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了3种降水输入模式,对堰塞湖形成期内(5月12日—6月9日)的日均入湖流量进行了模拟预报,并利用监测期内(5月29日—6月9日)入湖径流实测资料与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根据气象站实测降水数据对TRMM_PR数据进行修正后输入模型(模式3),比将气象站实测数据直接输入模型(模式1)和将TRMM_PR观测数据直接输入模型(模式2)的模拟结果要好。本文的模拟结果表明,分布式水文模型可以和星载雷达测雨数据相结合可有效弥补因气象站点过于稀疏、单站控制面积过大造成的资料缺乏问题,而利用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对TRMM_PR数据进行修正可以有效改善模型的降水输入,从而可以提高入湖径流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资料流域 径流预报 WEP模型 TRMM 唐家山堰塞湖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堰塞湖应急处置措施的讨论--以唐家山堰塞湖为例 被引量:22
15
作者 陈晓清 崔鹏 +1 位作者 赵万玉 高全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0-357,共8页
堰塞湖是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类型之一。唐家山堰塞湖是"5.12"汶川地震造成的规模最大、潜在威胁最严重的堰塞湖,水利部组织了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成功降低了该堰塞湖风险,未造成新的人员伤亡。从该堰塞湖溢流的流量过程曲... 堰塞湖是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类型之一。唐家山堰塞湖是"5.12"汶川地震造成的规模最大、潜在威胁最严重的堰塞湖,水利部组织了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成功降低了该堰塞湖风险,未造成新的人员伤亡。从该堰塞湖溢流的流量过程曲线和对北川县城的影响来看,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经初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1.变梯形过流断面为复式断面;2.增大设计纵比降;3.保护泄流槽的进、出口,控制沟道下切速度;4.抛掷人工结构体控制沟床下切速度。为了避免自然排泄的不利影响,提出"人工可控排泄"处理堰塞湖。希望这些措施在以后类似堰塞湖应急处置中能够被参考,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减少防灾减灾的社会、经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堰塞湖 应急处置 唐家山
下载PDF
唐家山堰塞湖形成机制及应急处置工程措施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河 郑家祥 +3 位作者 施裕兵 唐朝阳 马耀 彭云强 《中国水利》 2008年第16期12-16,共5页
通过唐家山堰塞湖的形成机制分析和堰塞坝物质组成研究,针对各种溃决可能及堰塞坝特点,提出了三种工程处理措施方案,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及水文特性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满足了现场施工及利用水力特性溯源冲刷泄流的要求,实现了有效控制泄流... 通过唐家山堰塞湖的形成机制分析和堰塞坝物质组成研究,针对各种溃决可能及堰塞坝特点,提出了三种工程处理措施方案,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及水文特性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满足了现场施工及利用水力特性溯源冲刷泄流的要求,实现了有效控制泄流过程及减少对下游影响的目的,成功解除了唐家山堰塞湖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创造了堰塞湖处理的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山 堰塞湖 滑坡 应急处置
下载PDF
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设计及综合整治的设想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五一 郑家祥 +1 位作者 谭建 唐朝阳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14,共5页
在分析研究唐家山堰塞坝地形地质条件、物质组成、通口河段水文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堰塞坝特点及各种溃决可能,提出了三种工程处理措施方案,并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及水文特性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满足了现场施工及利用水力特性溯源冲刷泄流... 在分析研究唐家山堰塞坝地形地质条件、物质组成、通口河段水文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堰塞坝特点及各种溃决可能,提出了三种工程处理措施方案,并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及水文特性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满足了现场施工及利用水力特性溯源冲刷泄流的要求,实现了有效控制泄流过程及减少对下游影响的目的,成功解除了唐家山堰塞湖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对泄流后的唐家山综合治理进行了进一步的专题研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设想、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险设计 应急措施 综合整治 堰塞湖 唐家山 四川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失稳机制及启动速度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罗刚 胡卸文 顾成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3-490,共8页
岩质斜坡地震稳定性评价和地震滑坡启动速度计算是边坡地震失稳防治中的难点。结合5.12四川汶川地震诱发的大型高速滑坡,重点以唐家山高速滑坡为例,提出强震作用下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失稳机制为拉裂-楔劈-滑移-剪断,并着重阐述了拉... 岩质斜坡地震稳定性评价和地震滑坡启动速度计算是边坡地震失稳防治中的难点。结合5.12四川汶川地震诱发的大型高速滑坡,重点以唐家山高速滑坡为例,提出强震作用下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失稳机制为拉裂-楔劈-滑移-剪断,并着重阐述了拉裂面形成机制、"楔劈"岩块的杠杆作用和碎屑岩块的滚动摩擦效应。对应于该失稳模式,采用弹性力学理论,推导出地震作用下顺层岩体斜坡锁固段的破坏判据和突发剪断时锁固段岩体的形变能公式。考虑锁固段岩体形变能释放的优势方向,运用能量转化原理,给出了更为合理和精确的顺层岩质滑坡突发启动速度公式,进而确定滑坡启程速度。其研究结果为滑坡灾害范围和冲击损害程度提供有效定量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家山 动力失稳机制 顺层岩质斜坡 临滑形变能 启动速度
原文传递
堰塞坝溃坝数学模型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生水 赵天龙 钟启明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共8页
针对堰塞坝坝体土石料的宽级配特性,引入与水流方向垂直的附加作用力来考虑粗颗粒对细颗粒的阻拦、遮蔽作用以及细颗粒对粗颗粒的包围、填实作用,提出了一个可模拟堰塞坝漫顶溃决过程溃口发展规律与流量过程的数值模型和相应的计算方法... 针对堰塞坝坝体土石料的宽级配特性,引入与水流方向垂直的附加作用力来考虑粗颗粒对细颗粒的阻拦、遮蔽作用以及细颗粒对粗颗粒的包围、填实作用,提出了一个可模拟堰塞坝漫顶溃决过程溃口发展规律与流量过程的数值模型和相应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模型对唐家山堰塞坝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出的泄流槽发展规律与洪水流量过程与实测资料接近,验证了该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进一步,利用笔者建议的数学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比较分析了唐家山堰塞坝除险过程中泄流槽断面型式对堰塞坝泄流过程的影响,发现堰塞湖在采用泄流槽引流除险时,泄流槽深度与断面型式对其泄流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增加泄流槽深度,可明显提高泄流效率,但堰塞湖下游将承受更大的风险。对于同样深度的梯形泄流槽,如果将槽底部断面减小,形成复合梯形泄流槽,不仅可减少开挖工作量,而且没有明显降低泄流效率,同时后者的泄流过程更为平缓,最大洪峰流量减小,出现的时间滞后,堰塞湖下游承受的风险也将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坝 溃坝 数学模型 泄流槽 唐家山
下载PDF
两种溃坝模型在唐家山堰塞湖溃决模拟中的对比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相南 陈祖煜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6,共7页
基于唐家山堰塞坝溃决的实测数据,使用BREACH模型及中国水科院DB-IWHR模型,对唐家山堰塞坝溃决过程进行了反演分析,并对两种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针对唐家山的参数,两种模型均可较好地反演唐家山溃决洪水的过程,BR... 基于唐家山堰塞坝溃决的实测数据,使用BREACH模型及中国水科院DB-IWHR模型,对唐家山堰塞坝溃决过程进行了反演分析,并对两种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针对唐家山的参数,两种模型均可较好地反演唐家山溃决洪水的过程,BREACH模型的下游坡比和孔隙率是对结果影响比较敏感的输入参数;DB-IWHR模型在冲刷参数和下游水深计算两方面做了改善,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DB-IWHR提供了一个Excel格式的计算软件,数值分析稳定性好,使用简洁客观,可供类似堰塞湖应急处置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BREACH模型 DB-IWHR模型 溃坝洪水分析 唐家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