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北双湖地区早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沉积学、古生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兰 伊海生 +1 位作者 夏敏全 邹艳荣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93-1797,共5页
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发现一套以灰黑色油页岩、泥岩、泥灰岩互层为特征的岩相组合,其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伊利石相对含量为38%~66%,高岭石为6%~14%,绿泥石为1%~6%,而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为21%~53%... 藏北羌塘盆地双湖地区发现一套以灰黑色油页岩、泥岩、泥灰岩互层为特征的岩相组合,其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伊利石相对含量为38%~66%,高岭石为6%~14%,绿泥石为1%~6%,而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为21%~53%。该套地层含有丰富的菊石化石和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该层位发现早侏罗世早Toarcian期Harpoceras sp.菊石,它与欧洲广泛出现的早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的地层相当。通过分析,该地层有机碳含量最高可达26.1%,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为-26.22‰^-23.53‰(PDB)。在地层剖面上,油页岩的δ13C干酪根变化曲线显示明显的正偏移,偏移量接近2.17‰,与欧洲早Toarcian期缺氧事件地层同位素异常有很好的可比性。有机C/N原子比值为6~43,变化趋势与δ13C干酪根曲线一致。通过对双湖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与生物组合特征的研究,初步认为δ13C干酪根异常受到海平面、生物生产率的控制,黑色页岩特别是油页岩的富集可能与古海洋中颗石藻的勃发及高产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toarcian期 有机碳同位素 钙质超微化石 大洋缺氧事件 藏北
下载PDF
早侏罗世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响应 被引量:24
2
作者 邓胜徽 卢远征 +3 位作者 樊茹 方林浩 李鑫 刘璐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3-38,共16页
早侏罗世Toarcian期(图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的研究有近30年的历程,西方学者在西欧及地中海地区从沉积、古生物、地球化学等展开了大量研究,并获得了重要的发现.进入21世纪以后,该事件成为国际中生代地质研究的热点,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了... 早侏罗世Toarcian期(图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的研究有近30年的历程,西方学者在西欧及地中海地区从沉积、古生物、地球化学等展开了大量研究,并获得了重要的发现.进入21世纪以后,该事件成为国际中生代地质研究的热点,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了欧洲以外,甚至到了南半球.针对海相地层的研究表明,该事件发生时期海水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下层水体缺氧以及表层水体富营养化,黑色页岩广泛发育,碳、氧、锶、锇和氮同位素、镁/钙比值等出现异常,生物发生了集群灭绝事件.该事件存在于北方洋(Boreal Ocean)和特提斯洋(Tethys Ocean)海域和泛大洋(Pathalassa Ocean)区域,在南北半球均有记录,是一次全球性海洋缺氧事件.然而,该事件对陆地生态系统如何影响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等科学问题学术界还知之甚少.笔者通过对中国,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陆相侏罗系的研究,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认为陆地生态系统对该事件有明显的响应,主要表现在:(1)聚煤作用明显减弱或中断,出现红色沉积或湖相黑色页岩;(2)植物群出现明显衰退,喜热型(南方型)植物属种比例增加,并向高纬度迁移,孢粉组合中出现Classopollis高含量带;(3)气温升高、趋干,气候带边界向高纬度推移.中国是世界陆相侏罗系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早、中侏罗世时期气候总体温暖而潮湿,大型湖盆区侏罗系连续发育,多门类生物化石丰富,剖面出露完整,为研究该事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学者可望在此研究领域中有所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侏罗世 toarcian期 大洋缺氧事件(OAE) 生态系统 响应 地层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