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ctrical triggering of earthquakes:result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t spring-block models 被引量:2
1
作者 Victor A.Novikov Vladimir I.Okunev +3 位作者 Vadim N.Klyuchkin Jing Liu Yuri Ya.Ruzhin Xuhui Shen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7年第4期167-172,共6页
Recently published results of field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the seismic/acoustic response to injection of direct current (DC) pulses into the Earth crust or stressed rock samples raised a question on a possibi... Recently published results of field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the seismic/acoustic response to injection of direct current (DC) pulses into the Earth crust or stressed rock samples raised a question on a possibility of electrical earthquake triggering. A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considered phenomenon is not clear yet in view of the very low current density (10-7-10-s A/m^2) generated by the pulsed power systems at the epicenter depth (5-10 km) of local earthquakes occurred just after the current injection. The paper describes results of laboratory "earthquake" triggering by DC pulses under conditions of a spring-block model simulated the seismogenic fault. It is experimentally shown that the electric triggering of the laboratory "earthquake" (sharp slip of a movable block of the spring-block system) is possible only within a range of subcritical state of the system, when the shear stress between the movable and fixed blocks obtains 0.98-0.99 of its critical value. The threshold of electric triggering action is about 20 A/m^2 that is 7-8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estimated electric current density for Bishkek test site (Northern Tien Shan, Kirghizia) where the seismic response to the man-made electric action was observed. In this connection, the electric triggering phenomena may be explained by contraction of electric current in the narrow conductive areas of the faul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current density or by involving the secondary triggering mechanisms like electromagnetic stimulation of conductive fluid migration into the fault area resulted in decrease in the fault strength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simulation Spring-block model Electric pulse triggering threshold
下载PDF
引入参数辨识的并网变换器事件触发预测控制
2
作者 徐瑞芬 叶钢 +1 位作者 刘佳 曹频 《电力电子技术》 2024年第8期99-102,共4页
经典的三电平并网变换器模型预测算法具有计算资源占用度高、开关损耗大、控制精度受模型参数影响较大等缺点。为提高预测控制精度并降低系统损耗,此处提出一种引入参数辨识的三电平并网变换器的事件触发型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算法,该算... 经典的三电平并网变换器模型预测算法具有计算资源占用度高、开关损耗大、控制精度受模型参数影响较大等缺点。为提高预测控制精度并降低系统损耗,此处提出一种引入参数辨识的三电平并网变换器的事件触发型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算法,该算法通过构建系统状态和动态事件触发条件之间的解析表达方程,利用系统状态实时反馈设置跟踪电流误差阈值的事件触发条件以减少系统计算损耗,同时,引入参数在线辨识,有效提高了系统参数鲁棒性,并实现了在尽量保持较小计算量的情况下还具有改善并网电流质量的优点。最后,构建了一台三电平T型并网变换器平台,实验结果表明,此处所提算法较之经典的模型预测方法有较大改善,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电平并网变换器 模型预测 参数辨识 事件触发
下载PDF
基于提示学习的篇章级事件论元抽取方法研究
3
作者 薛继伟 胡馨元 薛鹏杰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4年第6期125-131,共7页
事件论元抽取是指在自然语言文本中识别出事件论元及其对应的角色,是事件抽取的关键。传统事件论元抽取方法将抽取范围局限在单个句子中,在面对长文本中论元分散的情况时表现不佳。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基于提示学习的篇章级事件论元抽... 事件论元抽取是指在自然语言文本中识别出事件论元及其对应的角色,是事件抽取的关键。传统事件论元抽取方法将抽取范围局限在单个句子中,在面对长文本中论元分散的情况时表现不佳。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基于提示学习的篇章级事件论元抽取方法,能根据提示信息在输入文本中获取事件论元,实现事件论元抽取。然而现有基于提示学习的方法大多是由人工手动构建提示模板,模板结构固定容易导致论元抽取错误。针对以上不足,该文在以往基于提示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文本触发词为关键实现模板自动构建的方法,并在输入文本中融入事件角色语义信息,使模型能更好地捕获文本语义特征,提高事件论元抽取准确率。在篇章级数据集RAMS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事件论元识别和事件论元分类的F1值分别达到54.3%和48.1%,相比最优的基准方法分别提升了1.8百分点和1.2百分点,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元抽取 提示学习 触发词 跨度选择器 预训练语言模型
下载PDF
随机间歇模型预测控制的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
4
作者 尚昊 王维峰 梅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859-864,共6页
针对随机非线性仿射系统,采用间歇事件触发模型预测控制的方法研究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利用无约束的控制李雅普诺夫函数和控制障碍函数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控制李雅普诺夫-障碍函数.通过设定控制器的开启和关闭条件,构造间歇事件触发控制... 针对随机非线性仿射系统,采用间歇事件触发模型预测控制的方法研究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利用无约束的控制李雅普诺夫函数和控制障碍函数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控制李雅普诺夫-障碍函数.通过设定控制器的开启和关闭条件,构造间歇事件触发控制器,使其可以同时兼顾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结果表明:在模型预测控制中采用间歇机制能够有效提升系统性能.以轮式机器人回收系统为例,验证了间歇事件触发模型预测控制理论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事件触发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 随机非线性系统 控制李雅普诺夫-障碍函数 安全性
下载PDF
FDI攻击下移动机器人弹性预测镇定控制研究
5
作者 贺宁 范昭 马凯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2-730,共9页
提出一种具有自适应预测时域的输入重构弹性自触发模型预测控制(self-trigger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ST-MPC)算法,平衡机器人系统网络安全和资源受限之间的矛盾.首先,基于自触发非周期采样特征和虚假数据注入(false data injectio... 提出一种具有自适应预测时域的输入重构弹性自触发模型预测控制(self-trigger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ST-MPC)算法,平衡机器人系统网络安全和资源受限之间的矛盾.首先,基于自触发非周期采样特征和虚假数据注入(false data injection,FDI)攻击模型设计输入重构机制,确保机器人系统可快速重构,能削弱FDI攻击影响的可行控制序列.其次,结合输入重构机制设计关键数据选取条件和预测时域调节机制,从实现最大化触发间隔和降低优化问题复杂度两个方面降低资源消耗.然后,基于输入重构和预测时域调节机制设计弹性ST-MPC镇定控制算法,并推导FDI攻击下算法的可行性和闭环系统稳定性条件.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出算法能够在抵御FDI攻击前提下保持较好的控制性能及资源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弹性自触发模型预测镇定控制 虚假数据注入攻击 输入重构 自适应预测时域
下载PDF
基于Ad hoc网络的L2-Trigger研究
6
作者 唐宏 姚胜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6-119,共4页
针对Ad hoc网络存在的切换问题,结合Ad hoc网络的特点,介绍了L2-Trigger及其参数信息,提出了基于运动趋势的运动预测方法。通过引入移动模型并对L2-Trigger的触发时机进行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准确度更高。
关键词 切换 L2-trigger 移动模型 运动预测
下载PDF
基于trigger对的长距离蒙古语语言模型的改进Katz平滑技术
7
作者 刘志文 侯宏旭 +1 位作者 宋美娜 李沙茹拉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0,共4页
数据平滑技术主要是用来解决统计语言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数据稀疏问题,它是语言建模的核心技术,Katz平滑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本文对Katz平滑算法作了改进,使之应用于trigger对的平滑,并在汉语-蒙古语机器翻译系统实现了该算法,实... 数据平滑技术主要是用来解决统计语言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数据稀疏问题,它是语言建模的核心技术,Katz平滑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本文对Katz平滑算法作了改进,使之应用于trigger对的平滑,并在汉语-蒙古语机器翻译系统实现了该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提高翻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技术 trigger 蒙古语 语言模型
下载PDF
基于事件触发预测控制的高速列车轨迹跟踪
8
作者 金文斌 张佳辉 +2 位作者 姚柏伶 孙鹏飞 王青元 《机车电传动》 2024年第4期148-154,共7页
高速列车运行环境的开放性导致列车容易受到外部阻力的影响,而该阻力难以通过建模的形式进行描述,为此文章研究了以“安全、平稳、准点”为跟踪目标的列车模型预测跟踪控制策略。首先,搭建了高速列车带约束、多目标预测控制模型,计算系... 高速列车运行环境的开放性导致列车容易受到外部阻力的影响,而该阻力难以通过建模的形式进行描述,为此文章研究了以“安全、平稳、准点”为跟踪目标的列车模型预测跟踪控制策略。首先,搭建了高速列车带约束、多目标预测控制模型,计算系统的Tube不变集,对列车状态和控制力进行紧束;在此基础上,为降低在线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的计算量,设计了动态事件触发Tube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仅在满足触发条件时求解最优控制序列;最后,基于上海市域列车实际线路开展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控制策略可在保证较好跟踪性能的同时,显著减小模型预测控制的触发次数,降低在线计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列车自动驾驶 轨迹跟踪 模型预测控制 事件触发控制
原文传递
电力IMS业务能力开放平台设计研究
9
作者 柳旭 梅增杨 +2 位作者 白杨 徐惠臣 殷俊杰 《电工电气》 2024年第8期71-76,共6页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IP多媒体子系统(IMS)行政交换网的推广应用,IP类多媒体业务逐渐增多。在IMS行政交换网系统架构和核心网元能力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能够屏蔽底层专业具体协议的,具备开放业务能力的平台系统,并提供对外开放接口,通过多...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IP多媒体子系统(IMS)行政交换网的推广应用,IP类多媒体业务逐渐增多。在IMS行政交换网系统架构和核心网元能力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能够屏蔽底层专业具体协议的,具备开放业务能力的平台系统,并提供对外开放接口,通过多点业务触发模型避免多业务之间的冲突。给出了IMS业务能力开放平台架构设计及第三方用户注册与呼叫处理流程。该系统解决了传统业务平台间相互独立、互联互通困难、用户和终端扩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可缩短新业务的生成周期,能根据个别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业务,更有利于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交换网 IP多媒体子系统 电力业务 架构设计 API接口 触发模型
下载PDF
神经网络后门攻击与防御综述
10
作者 汪旭童 尹捷 +4 位作者 刘潮歌 徐辰晨 黄昊 王志 张方娇 《计算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13-1743,共31页
当前,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由于其具有数据集庞大、模型架构复杂的特点,用户在训练模型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依赖数据样本、预训练模型等第三方资源.然而,不可信的第三方资源为神经网络模型的安... 当前,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由于其具有数据集庞大、模型架构复杂的特点,用户在训练模型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依赖数据样本、预训练模型等第三方资源.然而,不可信的第三方资源为神经网络模型的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最典型的是神经网络后门攻击.攻击者通过修改数据集或模型的方式实现向模型中植入后门,该后门能够与样本中的触发器(一种特定的标记)和指定类别建立强连接关系,从而使得模型对带有触发器的样本预测为指定类别.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神经网络后门攻击原理与防御方法,本文对神经网络后门攻击和防御进行了体系化的梳理和分析.首先,本文提出了神经网络后门攻击的四大要素,并建立了神经网络后门攻防模型,阐述了在训练神经网络的四个常规阶段里可能受到的后门攻击方式和防御方式;其次,从神经网络后门攻击和防御两个角度,分别基于攻防者能力,从攻防方式、关键技术、应用场景三个维度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和比较,深度剖析了神经网络后门攻击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攻击的原理和手段以及防御的要点和方法;最后,进一步探讨了神经网络后门攻击所涉及的原理在未来研究上可能带来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神经网络 触发器 后门攻击 后门防御 攻防模型
下载PDF
基于一阶动力学模型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
11
作者 赵舵舵 肖一凡 韩欣欣 《新乡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0-15,共6页
研究了带有权重边的无向图拓扑结构下的多智能体系统,提出了固定采样、事件触发和周期采样等策略来实现系统一致性。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分析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事件触发策略能成功消除系统中的芝诺行为... 研究了带有权重边的无向图拓扑结构下的多智能体系统,提出了固定采样、事件触发和周期采样等策略来实现系统一致性。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分析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事件触发策略能成功消除系统中的芝诺行为,能确保在相应策略下实现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控制 李雅普诺夫V函数 周期采样 事件触发 仿真实验 模型创新
下载PDF
基于事件触发的水面无人艇无模型容错饱和控制
12
作者 张恩华 王巍凯 苏玉民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65-1872,共8页
针对外界未知扰动、无人艇模型动态参数无法获取、推进器饱和及故障水面无人艇轨迹跟踪控制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事件触发的水面无人艇无模型饱和容错控制方法。利用无模型参数滑模控制结构,使参数误差收敛至残差集。该方法对参数变化... 针对外界未知扰动、无人艇模型动态参数无法获取、推进器饱和及故障水面无人艇轨迹跟踪控制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事件触发的水面无人艇无模型饱和容错控制方法。利用无模型参数滑模控制结构,使参数误差收敛至残差集。该方法对参数变化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控制器中引入饱和函数及容错方法来补偿由于执行机构故障和饱和所产生的推力损失。为节约有限的通信资源和系统能量,在执行机构和控制器之间部署事件触发机制,采用事件触发通讯机制产生分段控制信号,降低执行机构的更新频率。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基于事件触发的饱和容错方法能够使跟踪误差和速度误差收敛至可容许范围内,证明所提算法的优越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面无人艇 事件触发 容错控制 无模型控制 输入饱和 滑膜控制 轨迹跟踪控制 自适应控制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单层电芯内短路建模与热失控触发特性
13
作者 乔亚军 任怡茂 +2 位作者 谭子健 张袆柔 吴伟雄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91-3503,共13页
锂离子电池内短路诱因复杂,为深入研究内短路引起的电池失效问题须构建合适的精细化仿真模型。本工作以NCM/石墨电池为研究对象,围绕电池内短路失效机理,基于电化学-热耦合物理场,建立了考虑热失控放热副反应的三维单层电芯内短路模型,... 锂离子电池内短路诱因复杂,为深入研究内短路引起的电池失效问题须构建合适的精细化仿真模型。本工作以NCM/石墨电池为研究对象,围绕电池内短路失效机理,基于电化学-热耦合物理场,建立了考虑热失控放热副反应的三维单层电芯内短路模型,探究了热失控触发边界,并从内外部特征讨论了单层电芯内短路-热失控的演变过程。首先利用Arrhenius公式得到内短路触发的四种放热副反应产热量与反应速率,探究对电池温升影响最大的副反应类别,结果表明内短路过程放热副反应中负极与电解液反应总热量最大。进一步分析单层电芯内四种典型内短路形式的热失控触发特性,综合考虑组分材料导电性和导热性,得到铝-阳极内短路危险程度最高,其短路电阻值与热失控触发时间呈现正相关趋势,且临界短路电阻的高温热点区域面积值约为30 mm^(2)。模拟结果获得了四种形式内短路临界短路电阻值,并揭示了单层电芯内短路-热失控触发时内部锂离子浓度和温度分布的空间演变规律,相关结果可为研究内短路失效机制和设计安全锂离子电池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单层电芯 内短路模型 热失控触发
下载PDF
利用FP-树构造多词Trigger对语言模型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永林 史晓东 蔡骏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243-246,共4页
在语音识别系统中,Trigger模型作为语言模型的一种,用于描述长距离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然而以往的Trigger语言模型多是针对单个词的模型,本文借鉴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发现的Apriori算法,利用效率比较高的FP树算法产生多词Trigger对,由此构... 在语音识别系统中,Trigger模型作为语言模型的一种,用于描述长距离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然而以往的Trigger语言模型多是针对单个词的模型,本文借鉴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发现的Apriori算法,利用效率比较高的FP树算法产生多词Trigger对,由此构造多词Trigger对语言模型,这种模型能够更多地利用历史数据,弥补了传统N元文法语言模型描述距离小于N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gger 语言模型 FP-树 构造 Apriori算法 语音识别系统 关联规则发现 er模型 数据挖掘 效率比较 模型描述 N元文法 历史数据 长距离 树算法
下载PDF
割草机器人自适应时域MPC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15
作者 贺庆 冀杰 +2 位作者 冯伟 赵立军 张博涵 《智慧农业(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3期82-93,共12页
[目的/意义]传统路径跟踪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大多采用固定时域,较少考虑道路弯曲和曲率变化的影响,使得机器人在曲线路径作业过程中的跟踪效果和适应性都较差。因此,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时域MPC控制器并使其满足... [目的/意义]传统路径跟踪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大多采用固定时域,较少考虑道路弯曲和曲率变化的影响,使得机器人在曲线路径作业过程中的跟踪效果和适应性都较差。因此,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时域MPC控制器并使其满足自主割草等复杂作业要求。[方法]首先,根据割草机器人的速度确定前方参考路径的预瞄区域,并计算预瞄区域内的参考路径曲度因子和曲度变化因子,分别用于描述曲率和曲率变化大小。然后,将二者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信息,用于自适应调节MPC的预测时域,同时,根据预测时域及曲度变化因子调整控制时域,以增强控制器对路径弯曲变化的适应性并降低计算资源。此外,设计一种MPC事件触发执行机制,进一步提升MPC的实时性。[结果和讨论]与固定时域的MPC进行对比试验,自适应时域MPC控制器的最大横向误差绝对值和最大航向误差绝对值分别控制在11 cm和0.13 rad以内,其平均求解时间比最大时域MPC减少10.9 ms。[结论]自适应时域MPC不仅能够保证割草机器人对曲线路径的跟踪精度,同时降低了MPC求解计算量并提高了控制实时性,解决了固定时域MPC的控制精度与计算量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草机器人 模型预测控制 路径跟踪 模糊控制 事件触发执行机制
下载PDF
基于Trigger的长距离语言模型 被引量:4
16
作者 苏韬 孙甲松 王作英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8期59-61,共3页
文章利用Trigger模型描述长距离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与目前通用的N元文法语言模型相结合,同时通过引入参数———置信度来提高Trigger模型得分的可靠性,在汉语自动语音识别系统中实现了一个可实用化的长距离语言模型。实验表明,... 文章利用Trigger模型描述长距离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与目前通用的N元文法语言模型相结合,同时通过引入参数———置信度来提高Trigger模型得分的可靠性,在汉语自动语音识别系统中实现了一个可实用化的长距离语言模型。实验表明,二者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N元文法语言模型描述距离小于N的缺点,提高了系统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gger模型 长距离语言模型 置信度 语音识别
下载PDF
基于模型预测的事件触发多智能体系统设计
17
作者 韩春松 曹冉 魏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4,共4页
多智能体系统在很多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方面依然较为薄弱。针对系统状态未知的多智能体系统,引入动态Luenberger观测器估计系统状态。然后,根据离散李亚普诺夫稳定性,采用反步法设计一种新的事件触发策略,... 多智能体系统在很多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方面依然较为薄弱。针对系统状态未知的多智能体系统,引入动态Luenberger观测器估计系统状态。然后,根据离散李亚普诺夫稳定性,采用反步法设计一种新的事件触发策略,以获取通信带宽利用率和控制性能之间的权衡。最后,通过仿真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智能体系统 模型预测控制 事件触发机制 Luenberger观测器
下载PDF
Rushan earthquake swarm in eastern China and its indications of fluid-triggered rupture 被引量:4
18
作者 Jian-Chang Zheng Dong-Mei Li +2 位作者 Cui-Qin Li Peng Wang Chang-Peng Xu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7年第5期239-250,共12页
An extraordinary earthquake swarm occurred at Rushan o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from October 1, 2013, onwards, and more than 12,000 aftershocks had been detected by December 31, 2015. All the activities of the whole sw... An extraordinary earthquake swarm occurred at Rushan o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from October 1, 2013, onwards, and more than 12,000 aftershocks had been detected by December 31, 2015. All the activities of the whole swarm were recorded at the nearest station, RSH, which is located about 12 km from the epicenter. We examine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shan swarm in this paper using RSH station data to assess the arrival time difference, ts p, of Pg and Sg phases. A temporary network comprising 18 seismometers was set up on May 6, 2014, within the area of the epicenter;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is network and use of the double difference method, we determine precise hypocenter locations. As the distribution of relocated sources reveals migration of seismic activity, we applied the mean-shift cluster method to perform clustering analysis on relocated catalog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re were at least 16 clusters of seismic activities between May 6, 2014, and June 30, 2014, and that each was characterized by a hypocenter spreading process. We estimated the hydraulic diffusivity, D, of each cluster using envelope curve fitt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D values range between 1.2 and 3.5 m2/d and that approximate values for clusters on the edge of the source area are lower than those within the central area. We utilize an epidemic-type aftershock sequence (ETAS) model to separate external triggered events from self-excited aftershocks within the Rushan swarm. The estimated parameters for this model suggest that α = 1.156, equiva- lent to sequences induced by fluid-injection, and that the forcing rate (μ) implies just 0.15 events per day. These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around 3% of the events within the swarm were externally triggered. The fact that variation in μ is synchronous with swarm activity implies that pulses in fluid pressure likely drove this series of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swarm ·Fluid triggered Clusteranalysis ETAS model
下载PDF
基于运动预测的L2-Trigger触发时机研究
19
作者 姚胜 唐宏 《信息通信技术》 2011年第2期78-81,共4页
针对Ad hoc网络存在的切换问题,有文献提出L2-Trigger方法提前触发三层切换从而降低切换时延,但触发时机不明确。本文介绍了切换的基本流程,提出了基于运动预测的方法。通过引入移动模型并对L2-Trigger的触发时机进行仿真和分析,说明了... 针对Ad hoc网络存在的切换问题,有文献提出L2-Trigger方法提前触发三层切换从而降低切换时延,但触发时机不明确。本文介绍了切换的基本流程,提出了基于运动预测的方法。通过引入移动模型并对L2-Trigger的触发时机进行仿真和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简单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换 L2-trigger 移动模型 运动预测
下载PDF
Modeling of Node Energy Consumpt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被引量:11
20
作者 Hai-Ying Zhou Dan-Yan Luo +1 位作者 Yan Gao De-Cheng Zuo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2011年第1期18-23,共6页
Energy consumption is the core issu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 To generate a node energy model that can accurately reveal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sensor nodes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protocol deve... Energy consumption is the core issu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 To generate a node energy model that can accurately reveal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sensor nodes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protocol development, system 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WSNs. In this paper, by studying component energy consumption in different node states and within state transitions, the authors present the energy models of the node core components, including processors, RF modules and sensor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energy correlations between node components, and then establishes the node energy model based on the event-trigger mechanism. Finally, the authors simulate the energy models of node components and then evaluat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network protocols based on this node energy model. The proposed model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WSNs energy consumption, to evaluate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to deploy nodes and then to construct WSN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ENERGY model Event-trigg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