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4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number of tumor-free axillary lymph nodes removed as a prognostic parameter for 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 被引量:1
1
作者 Fei Gao Ni He Pei-Hong Wu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569-573,共5页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controvers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removed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lymph 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o assess this relationship, 603 cases o...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controvers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removed and survival of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lymph 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o assess this relationship, 603 cases of lymph 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 with a median of 126 months of follow-up data were studied. Patients were stratified into two groups(Group A, 10 or fewer tumor-free lymph nodes removed; Group B, more than 10 tumor-free lymph nodes removed). The number of tumor-free lymph nodes in ipsilateral axillary resections as well as 5 other disease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for prognostic value.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risk of death from breast cancer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atient age, marital status, histologic grade, tumor size, and adjuvant therapy. The 5- and 10-year survival rates for patients with 10 or fewer tumor-free lymph nodes removed was 88.0% and 66.4%,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69.2% and 51.1%, respectively, for patients with more than 10 tumor-free lymph nodes removed. For patients with 10 or fewer tumor-free lymph nodes removed, the adjusted hazard ratio(HR) for risk of death from breast cancer was 0.579(95% confidence interval, 0.492-0.687, P < 0.001), independent of patient age, marital status, histologic grade, tumor size, and adjuvant therapy.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number of tumor-free lymph nodes removed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in cases of lymph 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肿大 乳腺癌 肿瘤 阴性 预后 辅助治疗 置信区间 预测因子
下载PDF
医护协同管理规范机器人辅助恶性肿瘤手术隔离技术操作标准的研究
2
作者 王飞 陈雪莉 +3 位作者 马建中 刘冬华 吕娜 李栋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6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医护协同管理模式以规范机器人辅助恶性肿瘤手术隔离技术操作的具体方法。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3年7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实施达芬奇机器人操作的328例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8月—2022年7月的15...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医护协同管理模式以规范机器人辅助恶性肿瘤手术隔离技术操作的具体方法。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3年7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实施达芬奇机器人操作的328例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8月—2022年7月的158例手术患者设为管理前组,将2022年8月—2023年7月的170例手术患者设为管理后组。管理后成立医护协同管理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加强隔离技术管理,制定机器人手术隔离技术操作关键点并组织实施。比较2组手术隔离技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管理前后医护人员隔离技术操作正确率及理论考核成绩。结果管理后组手术隔离技术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53%,低于管理前组的1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组医护隔离技术操作正确率为94.43%,高于管理前组的5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组理论考核成绩为(96.75±3.25)分,高于管理前组的(75.25±15.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护士主导,医护协同管理模式强化机器人辅助恶性肿瘤手术隔离技术操作可降低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与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芬奇机器人 手术隔离技术 恶性肿瘤 医护协同管理 腹腔镜 无瘤技术
下载PDF
一个含抑制剂作用的肿瘤生长模型整体解的存在唯一性
3
作者 宋灵宇 盖梦琳 朱妍红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19,共6页
研究一个营养物和抑制物同时存在的非线性血管化肿瘤生长模型.首先运用边界固定法将自由边界问题转化为固定边界上的非线性初边值问题,其次运用抛物型方程的L^(p)理论和Banach不动点定理构造压缩映射,证明该问题局部解的存在唯一性,最... 研究一个营养物和抑制物同时存在的非线性血管化肿瘤生长模型.首先运用边界固定法将自由边界问题转化为固定边界上的非线性初边值问题,其次运用抛物型方程的L^(p)理论和Banach不动点定理构造压缩映射,证明该问题局部解的存在唯一性,最后利用变换函数与其原始函数之间的关系,用延拓方法得到整体解的存在唯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生长模型 自由边界问题 整体解 存在性 唯一性
下载PDF
经脐无气腹单孔腔镜联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妊娠合并卵巢肿瘤中的应用
4
作者 朱诚程 罗永红 +2 位作者 丁锦 程慧娴 倪观太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1-568,共8页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应用经脐无气腹单孔腔镜联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8例妊娠患者合并卵巢肿瘤行经脐无气腹单孔腔镜手术,按随机数字表分2组,观察组16例采用腰麻联合缝皮前罗哌卡因浸润麻醉,对照...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应用经脐无气腹单孔腔镜联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8例妊娠患者合并卵巢肿瘤行经脐无气腹单孔腔镜手术,按随机数字表分2组,观察组16例采用腰麻联合缝皮前罗哌卡因浸润麻醉,对照组12例采用腰麻,比较两组孕妇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6 h无创血压、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Ramsay镇静评分、术后6、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疼痛评分,SAS焦虑评分、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恢复质量表QoR15。结果:两组比较,术后住院天数、Ramsay评分、RR、SpO2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床时间、通气时间缩短,无创血压、HR、疼痛评分、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QoR15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应用经脐无气腹单孔腔镜联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孕妇焦虑,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腹腔镜 无气腹手术 罗哌卡因 妊娠 卵巢肿瘤
下载PDF
线粒体DNA含量在结直肠癌中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杜杨斌 郭文文 何震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1-687,共7页
目的:探究组织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含量和结直肠癌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117例结直肠癌患者并收集临床病理资料。运用RT-qPCR检测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mtDNA含量,探究mtDNA含量与各项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 目的:探究组织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含量和结直肠癌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117例结直肠癌患者并收集临床病理资料。运用RT-qPCR检测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mtDNA含量,探究mtDNA含量与各项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根据截断值区分患者并绘制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曲线。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术后DFS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mt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2);低mtDNA含量与肿瘤位于结肠、低分化、TNM分期差、淋巴结转移相关(P <0.05)。ROC曲线提示mtDNA含量为500.699可作为截断值。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mtDNA含量低于500.699(HR=4.285,95%CI:1.938~9.475)、肿瘤低分化(HR=2.886,95%CI:1.428~5.835)是与DFS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患者中,组织mtDNA含量与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低mtDNA含量是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结直肠癌 预后 肿瘤复发 无病生存期
原文传递
管中窥豹:肺癌液态活检的现状与挑战
6
作者 孙钦泓 尹荣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10-115,共6页
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亟需新的诊断方法来检测肿瘤并监测治疗反应。液态活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肿瘤检测方法在肺癌的早筛诊断和治疗管理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液态活检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细胞游离DNA(cfD... 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亟需新的诊断方法来检测肿瘤并监测治疗反应。液态活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肿瘤检测方法在肺癌的早筛诊断和治疗管理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液态活检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细胞游离DNA(cfDNA)和循环肿瘤DNA(ctDNA),能够提供关于肿瘤的遗传信息,有利于肺癌早期诊断、病情监测以及疗效评估。相较于传统的组织活检,液态活检具有操作简便、风险低、可以反复进行以及能更全面反映肿瘤异质性等优点。该文回顾了液态活检在肺癌中的应用现状,探讨当前液态活检技术面临的挑战。旨在为肺癌的精准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液态活检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液态活检 循环肿瘤细胞 细胞游离DNA 循环肿瘤DNA
下载PDF
基于微环境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肿物切除术后游离皮瓣移植患者皮瓣存活情况及情绪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小宁 张妍妍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基于微环境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肿物切除术后游离皮瓣移植患者皮瓣存活情况及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肿物切除术后游离皮瓣移植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基于微环境理论的延... 目的探讨分析基于微环境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肿物切除术后游离皮瓣移植患者皮瓣存活情况及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肿物切除术后游离皮瓣移植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基于微环境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各30例,比较分析两组干预情况。结果观察组皮瓣存活优良率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基于微环境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可提高肿物切除术后游离皮瓣移植患者皮瓣存活优良率,促进其情绪状态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微环境理论的延续性护理 肿物切除术 游离皮瓣移植 皮瓣存活 情绪状态
下载PDF
血浆游离RNA作为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马静 冯泽慧 +3 位作者 党苗 邢金良 方芳 刘洋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4期2633-2637,共5页
近年来,血浆游离RNA成为了一种新型且极具吸引力的液体活检标志物。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血浆游离RNA的认识愈加全面。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使血浆游离RNA能够提供多种靶基因的表达水平、RNA的结构及序列等重要信息。此外,... 近年来,血浆游离RNA成为了一种新型且极具吸引力的液体活检标志物。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血浆游离RNA的认识愈加全面。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使血浆游离RNA能够提供多种靶基因的表达水平、RNA的结构及序列等重要信息。此外,肿瘤特异性转录本的过表达能够增加血浆中肿瘤来源的RNA信号,克服了由于循环肿瘤DNA数量少而导致的局限性。该文的目的是对血浆游离RNA及其作为结直肠癌诊断、预后、预测和耐药生物标志物的现状进行综述。最后,我们讨论了血浆游离RNA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血浆游离RNA 结直肠癌
下载PDF
贝伐珠单抗联合卡铂紫杉醇化疗对Ⅲ B~Ⅳ期卵巢癌患者免疫功能及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
9
作者 邱玲琳 冯炜炜 +1 位作者 陆晓兰 崔晓娟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4年第4期394-398,共5页
目的 探究贝伐珠单抗联合卡铂紫杉醇化疗对Ⅲ B~Ⅳ期卵巢癌患者免疫功能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确诊为ⅢB~Ⅳ期的卵巢癌6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 探究贝伐珠单抗联合卡铂紫杉醇化疗对Ⅲ B~Ⅳ期卵巢癌患者免疫功能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确诊为ⅢB~Ⅳ期的卵巢癌6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n=33)和对照组(n=32)。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卡铂+紫杉醇”化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贝伐珠单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6个月生存率、12个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血清癌胚抗原(CEA)、CD4^(+)和CD4^(+)/CD8^(+)水平均下降(均P<0.05),且研究组CA125、CEA、CD4^(+)和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6.44±6.94) U·L^(-1) vs (87.19±7.36) U·L^(-1),(6.94±1.36) ng·m L^(-1) vs (10.91±1.84) ng·m L^(-1),(30.13±3.57)%vs (32.26±4.71)%,(0.85±0.19) vs (0.96±0.17)](t=17.335,9.914,2.059,2.457,均P<0.05);研究组CD8^(+)高于对照组[(35.45±3.39)%vs (33.60±3.51)%,t=16.832,P<0.05]。研究组PFS明显长于对照组[(5.41±1.63)个月vs (3.86±1.39)个月,t=4.119,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一线化疗能提高ⅢB~Ⅳ期卵巢癌患者疗效,改善免疫功能,延长P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伐珠单抗 卵巢癌 免疫功能 肿瘤标志物 无进展生存期
下载PDF
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手术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10
作者 张瑶 郭俊 +4 位作者 任德龙 李慧 刘冰 荀泽敏 张惠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868-875,882,共9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手术后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UPR)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10日至2022年6月14日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接受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手术治疗的口腔颌面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logis...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手术后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UPR)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10日至2022年6月14日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接受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手术治疗的口腔颌面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住院期间发生UPR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28例患者,59例(11.17%)发生UPR,术后24 h内(62.71%)、颈部血肿(37.29%)和静脉危象(33.90%)是主要原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长>12 h(OR=21.21,95%CI=1.74~507.05,P=0.02)和既往有头颈部游离皮瓣重建史(OR=3.51,95%CI=1.03~10.41,P=0.03)是UP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时长>12 h和既往有头颈部游离皮瓣重建史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UPR的风险较高,要密切关注患者术后24 h内情况,重点防范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手术后颈部血肿和静脉危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肿瘤 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术 非计划再次手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乳腺交界性及恶性叶状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11
作者 高然 方仪 高纪东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6期602-60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BPT)及恶性叶状肿瘤(MP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至2023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11例乳腺BPT及MP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情况及无复发生... 目的探讨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BPT)及恶性叶状肿瘤(MP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至2023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11例乳腺BPT及MP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情况及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111例患者中,20例出现局部复发,4例发生远处转移。接受非全切手术的88例患者中,行肿物区段切除术(无切缘检查)和肿物扩大切除术(有切缘检查)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31.0%和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BPT及MPT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与组织学类型有关(P=0.004),与初治肿瘤最大径(P=0.080)、平均核分裂象计数(P=0.153)及手术方式(P=0.204)无明显相关性。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PT患者的复发风险是BPT患者的4.894倍(95%CI 1.857~12.901,P=0.001)。结论乳腺MPT较BPT具有更高的复发风险。手术治疗应在保证完整切除肿瘤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切除范围,并至少保证切缘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交界性叶状肿瘤 恶性叶状肿瘤 无复发生存 预后分析
下载PDF
手术室无瘤技术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穆晓川 单单单 +2 位作者 李晓 徐丽 蒋敏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1期1234-1237,共4页
目的 探讨手术室无瘤技术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75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分为常规组(n=35)和研究组(n=40),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手术室无瘤技术。比较... 目的 探讨手术室无瘤技术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75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分为常规组(n=35)和研究组(n=40),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取手术室无瘤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生活质量[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及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EORTC QLQ-C3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研究组患者EORTC QLQ-C30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手术室无瘤技术应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可提高手术效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还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手术室无瘤技术 生活质量 并发症 复发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5年的预后因素
13
作者 何昌银 李传明 刘芸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50-756,共7页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5年的预后因素,并建立生存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5日~2018年6月20日本院行根治术治疗的29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以5年为观察截止点,将患者分为无复发生存组(n=2...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5年的预后因素,并建立生存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5日~2018年6月20日本院行根治术治疗的29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以5年为观察截止点,将患者分为无复发生存组(n=232)和死亡(或复发转移)组(n=65),联合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及CT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评价模型效能。结果 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5年预后的关系:未辅助伊马替尼治疗、核分裂计数较高、高Ki-67指数的患者预后不佳的几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消化道出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特征与5年预后的关系:两组患者部位、大小、破裂、是否有粗大的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长方式、溃疡、钙化、上覆黏膜的一过性强化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临床病理及CT特征的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部位、形态、大小、肿瘤破裂、肿瘤囊腔与肠管相通、核分裂像是5年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五,AUC为0.916,敏感度0.877,特异度0.802,正确率0.818。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影响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5年预后的预测模型,该模型的预测性能好,为临床预后判断和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无复发生存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无阿片化麻醉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14
作者 王凯 周维 +1 位作者 程传喜 陈小波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6期3150-3155,共6页
外科手术是实体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围术期麻醉和镇痛管理与术后康复密切相关,甚至有可能影响肿瘤的复发、转移和患者的远期预后。与阿片化麻醉相比,无阿片化麻醉(opioid free anesthesia,OFA)可以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等相关不良反应的... 外科手术是实体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围术期麻醉和镇痛管理与术后康复密切相关,甚至有可能影响肿瘤的复发、转移和患者的远期预后。与阿片化麻醉相比,无阿片化麻醉(opioid free anesthesia,OFA)可以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术后创伤应激反应导致的免疫功能抑制状态,提高机体抗肿瘤的免疫能力,并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现就OFA在肿瘤手术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阿片化麻醉 肿瘤手术 复发 转移 预后 免疫抑制
下载PDF
食管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特征和全身炎症标志物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
15
作者 李延科 孟祥瑞 +2 位作者 邢思远 宗上纲 王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779-789,共11页
目的构建一个列线图模型来评估食管癌(EC)患者根治性手术(RS)后的生存率,并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来评估循环肿瘤细胞(CTC)、全身炎症标志物和预后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方法测定RS后采集的500例EC患者血液中CTC计数,计算系统免疫炎症指... 目的构建一个列线图模型来评估食管癌(EC)患者根治性手术(RS)后的生存率,并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来评估循环肿瘤细胞(CTC)、全身炎症标志物和预后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方法测定RS后采集的500例EC患者血液中CTC计数,计算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比值(NLPR)、全身炎症聚集指数(AISI)和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分析临床数据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评估CTC计数和全身炎症标志物对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预测价值。结果CTC与临床特征(新辅助治疗、术前合并症、病理分级、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和肿瘤大小)和炎症标志物(SII、NLPR、SIRI、AISI)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新辅助治疗(P=0.031)、术前合并症(P=0.028)、治疗方式(P<0.001)、病理分级(P=0.006)、脉管侵犯(P=0.012)、神经侵犯(P=0.012)、SII(P<0.001)、NLPR(P=0.008)、AISI(P<0.001)、CTC(P<0.001)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T分期(P=0.036)、N分期(P=0.002)和脉管侵犯(P<0.001)与PFS有相关性。RCS图显示CTC、SII、NLPR、SIRI和AISI与预后呈非线性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CTC、SII、NLPR、SIRI和AISI值较低的患者OS和PFS较长(P<0.05)。结论CTC、SII、NLPR和AISI可能是EC患者行RS的临床预后的有力指标,结合这些因素的列线图和RCS有助于临床实践中患者预后的个体化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循环肿瘤细胞 炎症标志物 总生存期 无进展生存
下载PDF
安罗替尼联合IP方案治疗进展/复发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16
作者 王磊 徐淑娜 +1 位作者 田甜 韩蕃颉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2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IP方案(伊立替康+顺铂)治疗进展/复发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进展/复发SCLC患者9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患者均予IP方...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IP方案(伊立替康+顺铂)治疗进展/复发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进展/复发SCLC患者9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患者均予IP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加服盐酸安罗替尼胶囊。两组均以28 d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随访20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及肿瘤代谢体积(MTV)、血容量(BV)、血流量(B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长于对照组(7.5个月比5.5个月,P<0.05);两组患者的不同等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安罗替尼联合IP方案治疗进展/复发SCLC,可降低患者的肿瘤负荷,延长PFS,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标志物和改善血流灌注指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罗替尼 小细胞肺癌 复发 进展 肿瘤负荷 肿瘤标志物 无进展生存期
下载PDF
微波消融治疗肺肿瘤的相关预后因素分析
17
作者 冯东斌 时延龙 +2 位作者 王强 向卓 毕经旺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466-471,共6页
目的:分析微波消融治疗肺部肿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解放军第九六零医院和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03月到2021年04月收治的行肺部微波消融术(microwave ablation,MWA)的肿瘤患者,重点回顾性分析微波消融患者的总生存期(o... 目的:分析微波消融治疗肺部肿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解放军第九六零医院和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03月到2021年04月收治的行肺部微波消融术(microwave ablation,MWA)的肿瘤患者,重点回顾性分析微波消融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54例患者入组,共消融75个病灶。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显示:肿瘤位置:胸壁2 cm之外;气管、大血管和心脏2 cm之外的患者具有更长的PFS及OS(P均<0.05)。消融患者中40例(74.1%)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消融的功率越大,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越高(P<0.05)。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均通过相应的治疗得到缓解,没有相关的死亡病例发生。结论:肿瘤位置是微波消融治疗肺部肿瘤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同时,消融功率的大小与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微波消融 无进展生存期 总生存期
下载PDF
基于CT的3D定量形状特征对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无病生存期的预测价值
18
作者 陈晓姗 陈杰军 +2 位作者 杨雨涛 周建军 饶圣祥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5期804-81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增强CT的3D定量形状特征对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行完全切除术后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增强CT的3D定量形状特征对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行完全切除术后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肿瘤完全切除术并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胃部GIST的154例患者。评估腹盆腔CT传统影像学特征和肿瘤3D定量形状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DFS的影响因素。提取截断值并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最大三维直径(HR=1.829,95%CI 1.389~2.408,P<0.001)和球面歧化(HR=2.153,95%CI 1.474~3.146,P<0.001)是原发性胃部GIST术后DFS的独立风险因素。Kaplan-Meier曲线显示,最大三维直径>90.5 mm或球面歧化>1.5的原发性胃部GIST患者接受完全切除术后的DFS更短(P<0.001)。结论基于术前增强CT的3D定量形状特征参数(最大三维直径和球面歧化)对原发性胃部GIST患者术后DFS具有临床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计算机断层成像 无病生存期 最大三维直径 球面歧化
下载PDF
肿瘤细胞3D无支架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药效评价中应用
19
作者 陈艳阁 汪海峰 《上海医药》 2024年第1期75-79,共5页
作为三维(3D)细胞培养技术之一的3D无支架培养技术,其广泛应用于肿瘤3D细胞模型的构建之中。了解当前肿瘤细胞3D无支架培养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肿瘤3D细胞模型的构建成果对于抗癌药物的研发与评价很重要。本文介绍了构建肿瘤3D细胞模型... 作为三维(3D)细胞培养技术之一的3D无支架培养技术,其广泛应用于肿瘤3D细胞模型的构建之中。了解当前肿瘤细胞3D无支架培养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肿瘤3D细胞模型的构建成果对于抗癌药物的研发与评价很重要。本文介绍了构建肿瘤3D细胞模型的超低吸附着板培养法、悬滴培养法、磁悬浮培养法和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以及它们的局限性,并简述了肿瘤3D细胞模型用于药效评价的新进展,以期为肿瘤3D细胞模型的构建及抗癌药的药效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肿瘤细胞模型 无支架细胞培养技术 药效评价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浸润密度与PD-L1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20
作者 杨柳 桂星星 +3 位作者 陈月霞 夏云 周国凤 瞿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8期3468-3474,共7页
目的:通过检测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组织中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TANs)浸润密度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来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1例我... 目的:通过检测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组织中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TANs)浸润密度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来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1例我院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使用抗体CD66b作为TANs的标记物,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BC肿瘤组织内TANs浸润和PD-L1表达的情况。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别分析TANs浸润密度和PD-L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TNBC肿瘤组织内TANs浸润密度与PD-L1阳性表达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曲线对TNBC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TANs高浸润密度与高Ki67增殖指数、高组织学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PD-L1表达与高Ki67增殖指数及高组织学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TNBC中TANs的浸润密度与PD-L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TANs浸润密度和PD-L1表达均与TNB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呈负相关(P<0.05)。结论:TNBC肿瘤组织内TANs浸润密度和PD-L1表达与多项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这提示TANs及PD-L1可作为TNBC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并为探索TNBC免疫治疗潜在靶点提供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 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 三阴性乳腺癌(TNBC) 肿瘤微环境(TME) 无进展生存期(PF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