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Th)/He热年代学方法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1
作者 胡儒权 武丽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86,共14页
(U-Th)/He热年代学方法基于矿物中U、Th、Sm发生衰变产生和累积的4He进行定年。由于低的封闭温度和对近地表地质过程的敏感性,因此在定量揭示地壳浅部所经历冷却及剥露事件的时间-空间-温度特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简要回顾了(... (U-Th)/He热年代学方法基于矿物中U、Th、Sm发生衰变产生和累积的4He进行定年。由于低的封闭温度和对近地表地质过程的敏感性,因此在定量揭示地壳浅部所经历冷却及剥露事件的时间-空间-温度特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简要回顾了(U-Th)/He定年原理并对不同测试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总结探讨了(U-Th)/He热年代学在辐射损伤影响机制、退火动力学以及4He扩散模型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对如何完善这些不足进行未来展望。此外本文还综述了(U-Th)/He热年代学方法在约束成矿时代、造山带剥露历史研究、矿床保存性评价方面的应用实例以及部分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th)/He热年代 辐射损伤 退火动力学 4He扩散模型 地质应用
原文传递
大别山造山带白垩纪热窿伸展作用——锆石(U-Th)/He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8
2
作者 周祖翼 Peter W.Reiners +2 位作者 许长海 廖宗廷 杨凤丽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63-766,共4页
对大别山造山带的岳西-罗田核部及其南北两翼的13个锆石样品的(U-Th)/He测年结果表明,各样品锆石(U-Th)/He年龄介于85~155Ma之间,核部He年龄为85~107Ma,两翼年龄介于114~155Ma之间,反映岳西-罗田穹隆实际上是一个核部比两翼要热得多... 对大别山造山带的岳西-罗田核部及其南北两翼的13个锆石样品的(U-Th)/He测年结果表明,各样品锆石(U-Th)/He年龄介于85~155Ma之间,核部He年龄为85~107Ma,两翼年龄介于114~155Ma之间,反映岳西-罗田穹隆实际上是一个核部比两翼要热得多的热穹隆,形成大别穹状核杂岩这一热伸展事件可能持续到85Ma左右,核部岩石自85Ma以来的剥露量要比两翼多1528.8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造山带 白垩纪 热窿伸展作用 锆石(u-th)/He年代 低温热年代 热穹隆
下载PDF
磷灰石(U-Th)/He热年代学方法及其在地貌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小飞 潘保田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62-664,共3页
文章描述了磷灰石(U-Th)/He热年代学方法的基本测年原理、校正模型、封闭温度和实践验证,及此方法在古地形演化、山体剥露历史和剥蚀速率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磷灰石 (u-th)/He热年代 地貌演化 剥蚀
下载PDF
磷灰石(U-Th)/He年龄准确度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炜斌 吴林 王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07-1123,共17页
磷灰石(U-Th)/He体系因具有已知最低的放射性同位素体系封闭温度(70℃,约3km深度),而被广泛应用于浅地表构造变形及地貌演化研究,是近20a来发展较为迅速的1种热年代学方法。但由于定年原理、测试方法和~4He扩散特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磷灰石(U-Th)/He体系因具有已知最低的放射性同位素体系封闭温度(70℃,约3km深度),而被广泛应用于浅地表构造变形及地貌演化研究,是近20a来发展较为迅速的1种热年代学方法。但由于定年原理、测试方法和~4He扩散特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该同位素年龄体系的准确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文中归纳了现有文献中常见的10类磷灰石(U-Th)/He定年准确度的影响因素,即粒径、包裹体、α粒子射出效应、α粒子植入效应、U-Th成分环带、辐射损伤、磷灰石化学成分、钐含量、多期热事件和铀系不平衡等,并初步探讨了造成偏差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用以抛砖引玉,引起相关研究者的考虑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u-th)/He年代 准确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磷灰石低温热年代学在地学中的应用
5
作者 肖萍 王伟 +3 位作者 钟宁 邵延秀 唐茂云 韩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4-849,共16页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U—Th)/He(AHe)是目前研究地壳表层(〈5km)中构造演化与气候驱动相互作用且记录超过1Ma热历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AFT和AHe这两种方法对低温(40℃--120℃)敏感,能够较精确地获得地下1—4km处的构造一...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U—Th)/He(AHe)是目前研究地壳表层(〈5km)中构造演化与气候驱动相互作用且记录超过1Ma热历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AFT和AHe这两种方法对低温(40℃--120℃)敏感,能够较精确地获得地下1—4km处的构造一热演化信息,可用于解决地质体定年、盆地热历史、造山带演化、热液矿床及含油气盆地中生排烃与运移时限等诸多地质问题。本文系统归纳了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定年影响因素、年龄一高程法及应用中容易混淆的概念等内容,并以北美西部大盆地卡林型金矿床、美国阿第伦达克山脉东部马西山、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的热历史演化为例,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应用过程。为有效、合理地将磷灰石低温年代学应用于地学,在具体的应用过程须注意以下问题:充分把握研究区的构造背景,根据研究目的合理设计采用剖面,综合使用多种测年方法,以及采用合理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解释磷灰石低温年代学年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 (u-th)/He低温热年代学地学应用
下载PDF
永暑礁西南礁镯生物地貌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11
6
作者 余克服 赵建新 +2 位作者 施祺 钟晋梁 陈特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7,共7页
在海上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南沙群岛永暑礁西南部礁镯并非传统的开放型环礁,而是一个封闭型的小环礁,封闭的泻湖能够为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提供原生生物沉积。该小环礁可分为礁前斜坡活珊瑚林带、外礁坪珊瑚生长带、礁突起珊瑚枝块胶结... 在海上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南沙群岛永暑礁西南部礁镯并非传统的开放型环礁,而是一个封闭型的小环礁,封闭的泻湖能够为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提供原生生物沉积。该小环礁可分为礁前斜坡活珊瑚林带、外礁坪珊瑚生长带、礁突起珊瑚枝块胶结堆积带、内礁坪枝状珊瑚生长—砂质沉积交互带、泻湖坡枝状珊瑚生长—细砂沉积带和泻湖盆底粉砂质生物沉积带共6个生物地貌和沉积带。12个礁坪原生滨珊瑚和2个礁岩滨珊瑚的14C和TIMSU Th测年结果表明永暑礁礁坪面形成于近代,它们没有提供中全新世高海平面的证据,约950aBP的中世纪暖期南沙群岛可能有过非常强的风暴潮。此外,1000年以内的珊瑚常规14C未校正年代与TIMSU Th年代存在显著差异,在环境解释中需要特别小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貌 沉积环境 沉积带 海平面 风暴潮 永暑礁 TIMS u-th年代
下载PDF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与两侧隆起的关系:FT和(U-Th)/He低温热年代约束 被引量:37
7
作者 许长海 周祖翼 +1 位作者 常远 GUILLOT Francois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84-1696,共13页
FT和(U-Th)/He低温热年代与区域冷却特性表明,南大巴山弧形带在153~100Ma时期以快速冷却抬升(1.44~1.90℃/Ma)为特征,这一构造期既不同于因秦岭晚造山挤压(J1+2)引发的盆地快速沉降,也不同于100~45Ma时期的缓慢冷却与构造抬升.这种... FT和(U-Th)/He低温热年代与区域冷却特性表明,南大巴山弧形带在153~100Ma时期以快速冷却抬升(1.44~1.90℃/Ma)为特征,这一构造期既不同于因秦岭晚造山挤压(J1+2)引发的盆地快速沉降,也不同于100~45Ma时期的缓慢冷却与构造抬升.这种快速冷却抬升与弧形带两侧的黄陵隆起(160~126Ma,冷却速率为2.22~3.17℃/Ma)、汉南-米仓山隆起(南部150~125Ma,冷却速率为4.91℃/Ma;北部150~105Ma,冷却速率为2.11℃/Ma)存在很好的区域一致性.综合弧形带与两侧隆起的差异冷却特性以及与北大巴武当地块冷却曲线的对比分析,本文认为南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于153~100Ma,主要与扬子板块总体上主动向北西的推挤作用同时遭受汉南、黄陵两个基底隆起的阻挡促使秦岭造山带被动向南西低角度弧形逆冲推覆过程有关.南大巴山弧形带及其两侧隆起在约45Ma还经历了一次较为快速的抬升作用,这一构造抬升在时间上与青藏碰撞造山事件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和(u-th)/He热年代 冷却特性 大巴山弧形带 两侧隆起
原文传递
南天山欧西达坂岩体热演化历史与隆升过程分析--来自Ar-Ar和(U-Th)/He热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斌 陈文 +7 位作者 孙敬博 喻顺 尹继元 李洁 张彦 刘新宇 杨莉 袁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2-405,共14页
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过程与带内矿床形成后的保存潜力密切相关.本文报道了新的角闪石/斜长石Ar-Ar年龄和锆石/磷灰石(u-Th)/He年龄,为重建南天山中段地区欧西达坂岩体完整的构造一热演化历史提供年代学基础,结合... 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过程与带内矿床形成后的保存潜力密切相关.本文报道了新的角闪石/斜长石Ar-Ar年龄和锆石/磷灰石(u-Th)/He年龄,为重建南天山中段地区欧西达坂岩体完整的构造一热演化历史提供年代学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冷却速率及剥蚀速率变化特征,对南天山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及隆升剥蚀历史进行了探讨.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角闪石Ar—Ar坪年龄为(382.6±3.6)Ma,斜长石Ar-Ar加权平均年龄为(265.8±4.9)Ma,锆石与磷灰石(u.Th)/He年龄分别为(185.8±4.3)和(31.1±2.9)Ma.热演化历史及模拟结果表明,南天山中段地区晚古生代至今的构造一热演化历史可以大致分为5个阶段:(1)志留纪末至晚泥盆世岩体平均冷却速率约7.84℃/Myr;(2)晚泥盆世至中二叠世末期,岩体的平均冷却速率约2.07℃/Myr;(3)中二叠世末到始新世中期岩体平均冷却速率降至0.68℃/Myr,此期间总体地质运动较为平缓;(4)新生代始新世期间(约46~35Ma)N天山中段地区发生了一期快速隆升剥蚀事件,岩体冷却速率突升至5.00℃/Myr,剥蚀量达到1.83km,平均剥蚀速率0.17mm/a;(5)始新世中期(约35Ma)至今,平均冷却速率约为1.14℃/Myr,隆升速度仍然较快,剥蚀量约为1.33km,平均剥蚀速率约0.04mnga.新生代以来天山的剧烈隆起抬升受控于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远程作用在天山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欧西达坂岩体 热演化历史 隆升剥蚀 AR-AR年代 (u-th)/He年代
原文传递
苏鲁造山带东段新生代两阶段剥露事件的磷灰石(U-Th)/He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5
9
作者 林旭 吴林 +2 位作者 Marc Jolivet 李长安 刘海金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2-1176,共15页
苏鲁造山带位于华北和华南板块之间,是中国东部最显著的陆内造山带之一,约束其新生代剥露过程对于理解中国东部盆山格局分布及其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由于封闭温度较低,能更准确地约束上地壳地质体的剥露过程.利用... 苏鲁造山带位于华北和华南板块之间,是中国东部最显著的陆内造山带之一,约束其新生代剥露过程对于理解中国东部盆山格局分布及其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由于封闭温度较低,能更准确地约束上地壳地质体的剥露过程.利用磷灰石(U-Th)/He方法,对苏鲁造山带东部的多福山和锯齿山开展研究.磷灰石(U-Th)/He年龄-高程和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多福山和锯齿山在早-中始新世(54~43 Ma)和渐新世(35~27 Ma)发生剥露.这与苏鲁造山带西段的剥露时间同步.结合区域内已报道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造山带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影响,在早新生代出现广泛的阶段性剥露过程,从而奠定了中国东部的盆山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造山带 磷灰石 隆升 (u-th)/He热年代 构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