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2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Index Mapping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Cleanup along NAOC Pipeline, Asemoku, Delta State, Nigeria
1
作者 Chineme Christabel Ifuwe Christopher Onosemuode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24年第2期148-165,共18页
During emergency response to oil spills incident accurate information is requir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oil spill disasters. This study focuses on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mapping for sustainabl... During emergency response to oil spills incident accurate information is requir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oil spill disasters. This study focuses on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mapping for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clean-up and contingency planning along the 3.0 km of AGIP pipeline at Asemoku in Delta State, Nigeri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Index (ESI) map in the study area. A 2018 Google Earth Satellite imagery of the study area was downloaded, and landuse/cover classification scheme comprising of Vegetation, Farmland, Water Body, Wetland, built up area and Bare Surface was adopted. Existing categorization, rank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inland habitat were adopted and used to create a Landuse/cover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Index (ESI) map, while the buffer zones of 100 m, 200 m, 300 m and 400 m were adopted. In the ArcGIS 10.8 environment, the landuse/cover map was generated and buffer distances of 100 m, 200 m, 300 m and 400 m were created on the landuse/cover map to ascertain the features that are vulnerable and could be at risk in the event of oil spill. This study established that the Natural Vegetation areas are the most vulnerable and sensitive feature as a result of their size along the created buffer zones.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thus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most sensitive land-use/land-cover, in the event of a spill or emergency oil spill clean-up respo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sitivity-Index-Mapping 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 Land-use/Land-Cover Asemoku
下载PDF
Early Application Study of Intravenous Pain Pump Combined with Parecoxib Injection in Relieving Pain in Patients after Thoracoscopy
2
作者 Heping Wu Linjuan Zeng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24年第4期212-218,共7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use of intravenous pain pump with Parecoxib injection in alleviating pain in patients during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after thoracoscopic surgery. Me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use of intravenous pain pump with Parecoxib injection in alleviating pain in patients during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after thoracoscopic surgery.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horacoscopic surgery in a tertiary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with intravenous pain pump,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Parecoxib in addition to the standard postoperative pain pump treatment.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pain scor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in both groups, along with adverse reaction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pain relief. Results: Patients who received Parecoxib inje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routine use of intravenous pain pump had VAS pain scores lower than 3 points at 6 h, 12 h, 24 h, and 36 h postoperatively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lung collapse, pleural effusion, and pulmonary infections was also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Conclusion: Early combined use of Parecoxib injection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after thoracoscopic surgery has shown good clinical efficacy. It can reduce the level of pain in patients, promote effective coughing and expectoration, facilitate early mobilization of patients, improve patient compliance, reduce complications, shorten hospital stay, and expedite patient recovery. Therefore, it is worth promoting the widesprea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arecoxib injection in this se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ECOXIB Combined use thoracoscopic Surgery Intravenous Pain Pump Postoperative Pain
下载PDF
Land Use and Forest Dynamics in the Context of Redd+: Pathway to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
作者 Princewill Odum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24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Reverting to nature as a major arsenals in a universal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UNCCD), views sustainable Land use and Fore... Reverting to nature as a major arsenals in a universal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UNCCD), views sustainable Land use and Forest (the main crux of the Glasgow declaration 2021) as the way to go. Forest conservatio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REDD+ would guarantee sustainable ecosystem and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t 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levels, the Nigerian REDD+ readiness scheme holds out hope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is study throws light in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rends in land use forest change in Nigeria, and places Nigeria on a “red” stage 3 (Low Forest Cover, High Deforestation Rate-LFHD) status while maintaining optimism that with REDD+ properly implemented in Nigeria, Stage 4: Low forest cover, Low Deforestation Rates (LFLD) and Stage 5: Low forest cover, Negative Deforestation Rates (LFND) can be achieved by 2030 and 2050 respectively, if the trio of reforestation, afforestation and natural restoration is practiced as a matter of national policy and subnational implement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REDD+. Four (4) broad drivers of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were identified as direct, indirect, pre-disposing and planned /unplanne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a viable pathway to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appropriat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land use and forest dynamics in the context of RED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FOREST REDD%PLus%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呼和浩特市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拟及碳储量评估
4
作者 王子昊 王冰 +1 位作者 张宇飞 张秋良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2-304,共13页
为探究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与PLUS模型模拟预测呼和浩特市在自然发展、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城市发展4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结果表明:1990-2020年呼和浩特市不透水面、林地、草... 为探究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与PLUS模型模拟预测呼和浩特市在自然发展、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城市发展4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碳储量。结果表明:1990-2020年呼和浩特市不透水面、林地、草地、水体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呈增加状态,耕地、裸地、灌木地等土地类型的面积呈减少状态,其中灌木地和裸地的土地转出率较高,分别为93.63%和98.24%。InVEST模型估算结果显示,不透水面不断扩张,侵蚀耕地等高碳密度土地类型,造成呼和浩特市1990-2020年碳储量呈逐年递减趋势。2030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城市发展情景模拟下的呼和浩特市的碳储量与2020年相比均呈现减少状态,其中耕地保护情景碳储量降幅最小,其次为生态保护情景,说明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能够有效抑制碳储量下降。耕地保护情景能够有效减缓城市建筑的扩张趋势,生态保护情景则可有效增加水体、草地等生态类用地面积。研究表明,落实耕地和生态保护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呼和浩特市的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浩特市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 碳储量
下载PDF
基于SWAT和PLUS模型的窟野河流域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及预测
5
作者 杨智勇 牛健植 +3 位作者 樊登星 张卓佩 杜洲 赵春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9-299,共11页
[目的]为揭示窟野河流域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并预测未来径流变化。[方法]以窟野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和PLUS模型,通过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和预测得到的自然发展情景下2025年、203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 [目的]为揭示窟野河流域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并预测未来径流变化。[方法]以窟野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和PLUS模型,通过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和预测得到的自然发展情景下2025年、203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径流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变化。[结果](1)SWAT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R 2和NS均>0.7;PLUS模型总体精度为0.8774,Kappa系数为0.8021,2个模型在窟野河流域适用性较好;(2)2000—2020年,窟野河流域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02.92,600.90 km 2,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277.15,366.25,40.44,19.98 km 2;(3)窟野河流域年平均径流深整体呈现“上游低,下游高,西部低,东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4)在保证其他输入数据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土地利用数据,情景分析结果表明,林地、草地面积减少会促进径流,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同样会促进径流;(5)自然发展情景下,2025年和203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仍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年平均径流量较2020年分别增加3.21%,5.00%。[结论]土地利用与径流变化关系密切,情景分析角度下,林地、草地对径流起抑制作用,建设用地对径流起促进作用。未来自然发展情景下,随土地利用变化,径流呈增加态势,研究结果可为窟野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水土资源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径流模拟 SWAT模型 PLus模型 窟野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PLUS和InVEST模型的乌鲁木齐市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6
作者 李佳珂 邵战林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9-508,共10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变化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不同发展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用碳储量变化情况,有利于优化空间布局,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本研究结合PLUS和InVEST模型,通过多种驱动因素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乌...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变化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不同发展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用碳储量变化情况,有利于优化空间布局,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本研究结合PLUS和InVEST模型,通过多种驱动因素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以此预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优先情景和耕地保护优先情景下土地碳储量。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林地、水域、建设面积、未利用地数量增加,耕地、草地面积减少。(2)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延续了以往发展模式,建设用地面积增幅为18.29%。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增幅已经减缓,为4.73%。耕地保护优先情景下耕地面积比自然发展情景下多了171 km^(2),耕地保护效果显著。(3)2000—2020年,碳储量呈下降趋势,共计减少8.5×10^(6)t。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总量相较于2020年减少了4.065×10^(6)t,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比自然增长情景高7.519×10^(5)t,耕地保护优先情景比自然增长情景低1.979×10^(6)t。因此,在未来乌鲁木齐市发展规划中,应当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控制建设用地向林地、草地等高碳密度用地的扩张,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区域碳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下载PDF
基于Markov-PLUS模型的延安市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研究
7
作者 李夏瑜 陈春 李康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为探究延安市未来土地利用发展趋势,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基于延安市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Markov-PLUS模型,分别从自然发展、生态保护、经济增长三种情境,预测2030年延安市土地利用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结果表明:(1)2010-2020年... 为探究延安市未来土地利用发展趋势,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基于延安市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Markov-PLUS模型,分别从自然发展、生态保护、经济增长三种情境,预测2030年延安市土地利用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延安市全市范围内的耕地、林地面积减少,草地面积增长缓慢,水域、建设用地以及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度增长,但随着时间发展,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会破坏生态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关注各类用地发展占比,合理分配用地;(2)PLUS模型模拟精度较高,Kappa系数为0.94;(3)基于2030年三种情景模拟情况比较,自然发展情景中仅有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在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环境面积减少低于其他两种发展情景,且有效遏制了用地扩张,经济增长情景中,耕地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延安市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妫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8
作者 池金洺 于洋 +3 位作者 冯娟龙 朱锐鹏 左启林 朱洪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8,共9页
[目的]为揭示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开展可持续流域治理工作。[方法]基于妫水河流域1995—2018年降雨、土壤、数字高程模型及土地利用数据,采用GIS技术与RUSLE模型的方法定量分析妫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并对流域土壤稳定性进... [目的]为揭示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开展可持续流域治理工作。[方法]基于妫水河流域1995—2018年降雨、土壤、数字高程模型及土地利用数据,采用GIS技术与RUSLE模型的方法定量分析妫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并对流域土壤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1)1995—2018年,流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均呈下降的趋势,2018年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4.41×10^(4),0.84×10^(4)hm^(2),较1995年分别下降13.52%和10.61%。耕地面积由1995年的3.53×10^(4)hm^(2)增加至2018年的4.07×10^(4)hm^(2)。建筑用地面积逐渐增加,由1995年的0.59×10^(4)hm^(2)增加到2018年的1.90×10^(4)hm^(2)。(2)妫水河流域内土壤侵蚀模数呈波动性变化,由1995年的8.71 t/(hm^(2)·a)降至4.56 t/(hm^(2)·a)后,于2018年升至11.07 t/(hm^(2)·a)。(3)妫水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1995—2015年,土壤侵蚀强度逐渐降低并保持稳定,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比例由4.95%降至3.05%,2018年后升至7.42%。(4)妫水河流域在研究时段内土壤稳定性降低,不稳定土壤面积升高。[结论]妫水河流域城市化的进程中,林草覆盖度略有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整体下降,但在后期略有提高;不稳定土壤所占面积较少。研究结果可为妫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妫水河流域 土地利用 RusLE 土壤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PLUS和InVEST模型的合肥市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
9
作者 智菲 周振宏 +1 位作者 赵铭 王诗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5,共11页
[目的]为寻求“双碳”目标导向下的合肥市城市发展新方案。[方法]依据合肥市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在合肥市国土空间规划指引下,运用PLUS模型模拟得到2035年合肥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耦合InVEST模型探究多情景下合肥市碳储量... [目的]为寻求“双碳”目标导向下的合肥市城市发展新方案。[方法]依据合肥市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在合肥市国土空间规划指引下,运用PLUS模型模拟得到2035年合肥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耦合InVEST模型探究多情景下合肥市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挖掘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1)2000-2020年合肥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减少,其中耕地为建设用地扩增主要来源。自然发展和农田资源保护情景的土地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水体减少;绿色汇增城市发展情景下,林地相比其余2个情景面积由减少转为增加。(2)2000-2020年合肥市碳储量逐年递减,其中2005-2010年碳损失最为剧烈。到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农田资源保护情景、绿色汇增城市发展情景碳储量分别为138.96×10^(6),140.13×10^(6),139.81×10^(6) t。农田资源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明显增加区域最低,建设用地扩张减缓;绿色汇增城市发展情景下,林地由碳损失转为碳固持,是最具固碳潜力的发展趋势。(3)绿色汇增城市发展情景土地利用率最高,可有效降低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对碳储量流失的威胁。[结论]农田资源保护情景与绿色汇增城市发展情景均有助于城市固碳发展,实施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并行政策,调整土地综合利用模式有助于改善城市碳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碳储量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秦岭—大巴山地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分析
10
作者 王丽园 赵体侠 +1 位作者 朱文博 朱连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1,共9页
[目的]秦岭—大巴山地(秦巴山地)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生态过渡带主体,对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将有助于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水土资源管理。[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并量化分析了该区域的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 [目的]秦岭—大巴山地(秦巴山地)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生态过渡带主体,对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将有助于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水土资源管理。[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并量化分析了该区域的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1)2000—2020年秦巴山地的微度侵蚀面积呈上升趋势,轻度侵蚀及其以上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从空间来看,秦巴山地东北和西南部的土壤侵蚀等级较高,中间较低;(2)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相对集中在500~1500 m、坡度15°~25°区域内;(3)秦巴山地发生土壤侵蚀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林地的微度侵蚀以及草地的微度、剧烈侵蚀面积呈上升趋势;(4)秦巴山地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且甘肃和四川的剧烈侵蚀呈上升趋势。[结论]2000—2020年秦巴山地的侵蚀面积和强度呈“双下降”的态势,其整体侵蚀状况好转,但侵蚀分布存在明显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地 土壤侵蚀 RusLE模型 土地利用 地形因子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生态脆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11
作者 李梓涵 于慧 +4 位作者 巩飞 王天柱 李鹏山 潘一茜 刘斯媛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54-260,共7页
基于PLUS模型预测阿坝州生态脆弱区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并利用InVEST模型计算2000年、2010年、2020年及2030年生境质量,对其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湿地退化情况显著且裸地持续增加,预计2030年裸地面积将达334.38 km^(... 基于PLUS模型预测阿坝州生态脆弱区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并利用InVEST模型计算2000年、2010年、2020年及2030年生境质量,对其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湿地退化情况显著且裸地持续增加,预计2030年裸地面积将达334.38 km^(2);与2000年相比将会有204.55 km^(2)湿地退化。驱动因子中,降雨是限制林地、湿地扩张的主要因素,侧面反映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性;草地受各项因子的影响程度相差不大,一般生长在远离政府的地方,且其面积扩张受DEM限制;气温是导致裸地增加的主要因素。生境质量总体较高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且有缓慢变差的趋势,预计2030年生境质量低的区域面积将比2000年增加670.28 km^(2),主要由扩张的耕地、建设用地造成。未来生境质量降低的速率将有所减缓,但仍需加强人工措施来阻止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土地利用预测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阿坝州
下载PDF
耦合MOP-PLUS模型的库车市LUCC趋势与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12
作者 路甜甜 郭玉川 +3 位作者 姚磊 王会静 白运保 张子惠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47-60,共14页
探究干旱区典型绿洲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设置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可持续(MOP)4种情景,预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趋势,评价2030年景观生态安全,以期缓解城市建设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基于199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 探究干旱区典型绿洲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设置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可持续(MOP)4种情景,预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趋势,评价2030年景观生态安全,以期缓解城市建设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基于199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网格等方法构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以揭示库车市近30 a景观生态安全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并通过耦合MOP-PLUS模型预测库车市2030年景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草地、水域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地类转换主要集中于耕地、草地与未利用地;景观生态安全值(ESI)空间集聚状态明显,但集聚程度有所下降,景观生态安全等级以中等、较高、高生态安全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60.15%~64.87%;相较于2020年,2030年4种情景下的ESI变化幅度较大,主要集中于南部人口聚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PLus多情景模拟 库车市
下载PDF
基于GeoSOS-FLUS模型的荆州市生态安全评估
13
作者 余威 何蒲明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47-54,共8页
为探索荆州市的生态安全底线,模拟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为荆州市的生态保护制定合理的政策建议,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结合粮食安全标准,测算了荆州市的生态安全底线;利用GeoSOS-FLUS模型在自然发展、生态保护、耕... 为探索荆州市的生态安全底线,模拟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为荆州市的生态保护制定合理的政策建议,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结合粮食安全标准,测算了荆州市的生态安全底线;利用GeoSOS-FLUS模型在自然发展、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和双重保护4种情景下,模拟了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荆州市的供给生态安全底线为1 227.56亿,需求生态安全底线为7 690.12亿,存在较大的生态安全缺口;双重保护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接近需求生态安全底线,也能提供相对更多的粮食,最有利于平衡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本文探索性地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结合粮食安全标准,计算了荆州市的生态安全底线,利用了一种先进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方法,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安全评估和保护提供了借鉴,为荆州市的生态环境优化模式和方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底线 GeoSOS-FLus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武烈河流域碳储量的动态变化及预测
14
作者 王冶 杨越 +3 位作者 李薇 薛忠财 林秋燕 许墨含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4期10-18,共9页
武烈河流域是京津冀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变化的影响有利于提升该区的碳汇贡献。本研究运用PLUS—InVEST模型评估武烈河流域2000—2020年及2030年3种情景(自然发展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生态保... 武烈河流域是京津冀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变化的影响有利于提升该区的碳汇贡献。本研究运用PLUS—InVEST模型评估武烈河流域2000—2020年及2030年3种情景(自然发展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的碳储量动态变化,并探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2000—2020年,耕地和草地减少,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林地和水域变化不大;2000、2010和2020年的碳储量分别为39.13×10^(6)t、38.82×10^(6)t和38.60×10^(6)t,呈现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与2020年相比,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显著,导致总体碳储量变化较小;经济发展情景下,林地和草地向其他地类型的转化,导致碳储量减少5.52%;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建筑用地向林地、草地的转化,使碳储量增加3.40%。生态保护情景更能有效地提升武烈河流域碳储量,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武烈河流域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和促进碳储存生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碳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多情景模拟
下载PDF
基于FLUS模型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以江西萍乡为例
15
作者 胡佶熹 勒先文 徐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09,共11页
[目的]揭示萍乡碳储量时空分布特征,阐明土地地类变化与碳储量之间的关系,为探明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状况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与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 [目的]揭示萍乡碳储量时空分布特征,阐明土地地类变化与碳储量之间的关系,为探明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状况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与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预测了2030年萍乡市3种不同情景下(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优先)碳储量值。[结果](1)2010—2020年萍乡市碳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共减少1.47×10^(6)t;(2)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和林地与灌木面积减少,是导致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3)2030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优先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约为4.906×10^(7),4.919×10^(7),5.038×10^(7)t,其中生态优先情景下碳储量损失最少。[结论]萍乡生态系统碳储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受耕地与建设用地增大的影响,未来应加强对安源区与经济开发区重点变化区域的监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中和 FLus 情景模拟 萍乡市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和Flus模型的江苏省碳储量变化模拟与预测
16
作者 吴先雯 郭风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9,共10页
为明确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具体影响,实现耕地、林地等生态环境的更好保护,以江苏省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的碳储存和固定模块以及Flus模型ANN模块、CA模块、Markov Chain模块,分析了江苏省不... 为明确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具体影响,实现耕地、林地等生态环境的更好保护,以江苏省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的碳储存和固定模块以及Flus模型ANN模块、CA模块、Markov Chain模块,分析了江苏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变化特征,并预测了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和2050年江苏省碳储存与固定情况。结果表明,2000年、2010年与2020年,江苏省碳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803.948×10^(6)t下降至1641.008×10^(6)t,其中耕地碳储量下降最多,为239.494×10^(6)t。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的耕地和林地等面积的减少并转为建筑用地有关。此外,各市碳储量差异较显著,其中盐城市碳储量最大,占全省总碳储量的16.12%,无锡市在全省碳储量中占比最小(4.12%)。基于ArcGIS 10.2软件和GeoDa 1.20软件分析发现,2000—2010年,南京、无锡、常州的碳储量分布呈低-低聚集,连云港市呈低-高聚集;2020年无锡、常州、镇江呈现低-低聚集,连云港市呈现高-高聚集。本研究预测结果表明2030年和2050年的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存储能力较自然发展情景有一定提升,分别提升6.069×10^(6)t和5.861×10^(6)t。本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更好地建设生态环境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Flus模型 土地利用类型 碳储量 江苏省
下载PDF
基于InVEST和PLUS模型的江西省土地利用碳储量时空变化与预测
17
作者 刘翰芳 刘牧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1期86-92,共7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驱动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为例,基于InVEST-PLUS模型,探究1990—2020年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时空演变,测算2030年多情景碳储量。(1)江西省1990年... 土地利用变化是驱动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为例,基于InVEST-PLUS模型,探究1990—2020年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时空演变,测算2030年多情景碳储量。(1)江西省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碳储量分别为12.7594、12.7600、12.6912、12.5800亿吨,总体呈现减少态势。林地的减少是造成碳储量损失的主要因素。地上生物量碳库和土壤碳库碳储量最多,占总碳储量的88.82%。(2)至2030年,较2020年,在自然发展与城镇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减少380、1330万吨,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则增加125万吨,表明采取生态保护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能有效控制碳储量的减少。(3)碳储量明显较高的地区位于生态用地连片的赣南山区,而碳储量明显较低的地区位于碳密度值较低以及建设用地呈斑块状分布的赣北区域。研究结果将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合理生态决策、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储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变化分析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的济南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碳储量评估
18
作者 秦正 高宇潇 萨木哈·单山白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122,共6页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带来的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对济南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基于PLUS-InVEST模型对不同发展情景下济南市2040年的土地利用和碳储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带来的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对济南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基于PLUS-InVEST模型对不同发展情景下济南市2040年的土地利用和碳储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济南市碳储量具有重要影响,与2000年相比,2020年济南市的碳储量减少;204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下降最少,城镇发展情景下碳储量下降最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会对碳储量产生影响,林地碳密度高,林地转换为其他用地会导致碳储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济南市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珠三角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
19
作者 廖超明 韦媛媛 +2 位作者 云子恒 谭绵方 唐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0-420,共11页
[目的]探究珠三角地区200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并对2035年珠三角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碳储量进行模拟预测,以期为珠三角地区“双碳”目标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5—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 [目的]探究珠三角地区200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并对2035年珠三角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碳储量进行模拟预测,以期为珠三角地区“双碳”目标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5—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采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对该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演变进行分析,并预测其2035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碳储量变化趋势。[结果]①2005—2020年,珠三角地区碳储量先增加后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多促进碳储量增长了4.82×10^(7)t,耕地、草地和水域减少导致碳储量减少了5.10×10^(7)t。②预计2035年,随着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增加,该区碳储量较2020年增长5.75×10^(7)t,生态环境向好发展。③该区碳储量表现出“四周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具有显著一致性,即碳储量高值区集中在林地、耕地和草地,碳储量低值区集聚在建设用地。[结论]随着未来城市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应进行土地综合开发利用,采取生物、工程技术等生态修复措施,提升区域固碳能力,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珠三角
下载PDF
基于PLUS-MarKov预测模型的赣州市“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研究
20
作者 钟羿 汤江龙 朱健计 《江西科学》 2024年第2期303-310,416,共9页
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区域“三生空间”时空变化与耦合协调度,对于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采用PLUS-Markov模型,基于赣州市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2030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并引入耦合协调模型,研究... 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区域“三生空间”时空变化与耦合协调度,对于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采用PLUS-Markov模型,基于赣州市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2030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并引入耦合协调模型,研究和分析该地区“三生”空间发展协调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展开纵向分析,同时对18个县市区进行横向分析对比。研究表明:1)预计2030年将比2000年生产功能总分值增加1.04%,生活功能总分值增加155.46%,生态功能总分值下降1.43%。2)2000—2030年,赣州市地区整体协调度均处于严重失调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严重失调区域占比逐渐下降,在2010年后,高度协调度区域的占比快速上升。3)在18个县市区中,章贡区和南康区“三生空间”协调度明显优于其他县市区,定南县和崇义县较为落后。4)赣州市高林地覆盖率的特性,意味着其生态空间分布较广及生态功能较强,但在研究期间,建设用地的扩张并未导致“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失衡,反而促进了其良好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耦合协调度 PLus模型 土地利用模拟 赣州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