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Insights in the Biodegradability and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Solar Products Containing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on Marine Zoo- and Phytoplanktons: An in silico and in vitro Study
1
作者 Jean-Claude Hubaud Karim Mekideche +1 位作者 Jean-Eric Branka Luc Lefeuvre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24年第1期98-111,共14页
Background: Cosmetic formulations, and particularly solar products which contain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are often suspected of causing harmful effects on marine fauna and flora.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our ... Background: Cosmetic formulations, and particularly solar products which contain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are often suspected of causing harmful effects on marine fauna and flora.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our work in 2019 concerning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such formulations on corals (Seriatopora hystrix), we here provide some new information about the biodegradability and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these products on marine zoo- and phytoplankton. Therefore, we choose to realize in silico and in vitro studies of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several solar products but also to evaluate the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these products on one phytoplankton, i.e.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one zooplankton, i.e. Acartia tonsa, of a great importance for sea species survival (notably as sources of food).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the tested products: One in silico method and an in vitro one. 2 solar products were involved in the in silico study which consist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egradation factor (DF) of each ingredient of the tested formulas in order to finally obtain their estimated biodegradability percentage. Already available data concerning each ingredient coupled to a computer model developed with one of our partners were used to achieve this study. The in vitro study involved 8 formulas containing UV-filters and was led by following the OECD 301 F guidelines. Ecotoxicological studies of 7 of the formulas containing UV-filters were for their part realized by following the ISO 10253 guidelines for the experiments led with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the ISO 14669 guidelines for the experiments led with Acartia tonsa. In these studies, the effect of each tested product on crustaceans’ mortality and algal growth inhibition was assessed. Results: The in silico study predicted that formulas containing chemical UV-filters display a high biodegradability (superior to the threshold value of 60% given by the OECD 301 F guidelines). In the in vitro part of our work, the 8 tested formulas showed a biodegradability slightly inferior to the one predicted in the in silico experimen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evaluate if these calculated biodegradability value could have significant harmful effects on zoo- or phytoplankton,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our products regarding the growth inhibition on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nd the mortality on Acartia tonsa. In this last part of the study, all the tested products were classified as “non ecotoxic” following an internal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Part 4 entitled “Environmental Hazards” of 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 (GHS), 9<sup>th</sup> edition (2021).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are notably in line with those published by our teams in 2019 on the effects of solar cosmetic products on corals and seem to confirm that formulas containing mineral and chemical UV-filters can be daily used without displaying significant noxious effects on marine fauna and flor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filters Chemical uv-filter BIODEGRADABILITY ECOTOXICOLOGY in silico in vitro ZOOPLANKTON Phytoplankton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Acartia tonsa
下载PDF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ix UV-Filters in Cosmetics by HPLC
2
作者 Liu Xin Gong Hui 《China Detergent & Cosmetics》 2018年第3期70-74,共5页
A 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 with diode-array detector was established to simultaneously determine the six UV-filters, isopentyl-4-methoxycinnamate, 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 ethy... A 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 with diode-array detector was established to simultaneously determine the six UV-filters, isopentyl-4-methoxycinnamate, 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 ethylhexyl salicylate, homosalate, butyloctyl salicylate and ethylhexyl triazone. They were separated on a Kromasil C18 column, with gradient elution by methanol and water, and detected by HPLC-DAD.All results demonstrated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in proper mass concentration range. The limits of quantitation(LOQ) were between 0.5 and 1.25 mg/L. The recoveries of the six compounds ranged from 98.3% to 101.0% at two inrements with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 no more than 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产品 检测方法 水杨酸乙酯 化学分析
下载PDF
100 GHz双频带通腔体滤波器的设计及制作工艺研究
3
作者 冯伟 雷程 +3 位作者 秦瑞杰 张斌珍 段俊萍 熊继军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6-422,共7页
针对当前双频或多频带通滤波器主要以30 GHz以内的工作范围为主,在高频毫米波范围内以单频超宽带设计为主这一现象,设计出一款可以在100 GHz~103 GHz工作范围内存在两个超窄带工作带宽的双频腔体滤波器。两个工作频段分别为100.67 GHz~1... 针对当前双频或多频带通滤波器主要以30 GHz以内的工作范围为主,在高频毫米波范围内以单频超宽带设计为主这一现象,设计出一款可以在100 GHz~103 GHz工作范围内存在两个超窄带工作带宽的双频腔体滤波器。两个工作频段分别为100.67 GHz~101.36 GHz和102.67 GHz~102.78 GHz,与之对应的相对带宽分别为0.68%和0.11%。所设计腔体滤波器采用UV-LIGA工艺完成其样品的制备,并使用由矢量网络分析仪和扩频模块所搭建的测试平台完成测试,经测试,相对带宽的绝对误差分别为0.19%和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体滤波器 双频 UV-LIGA工艺 非谐振节点 超窄带
下载PDF
恶劣天气下近紫外波段的偏振成像技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皓 李沅 侯琪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3年第1期230-236,共7页
针对云层会降低天空光的偏振特性,造成航向角数据误差较大的问题,选用近紫外波段对恶劣天气进行天空偏振模式的探测;首先使用太阳光度计对不同波段的偏振信息进行观测,分析数据变化趋势得出紫外波段对阴云天气偏振光导航存在优势,然后... 针对云层会降低天空光的偏振特性,造成航向角数据误差较大的问题,选用近紫外波段对恶劣天气进行天空偏振模式的探测;首先使用太阳光度计对不同波段的偏振信息进行观测,分析数据变化趋势得出紫外波段对阴云天气偏振光导航存在优势,然后设计了一套偏振信息导航传感器系统,在不同天气下通过切换紫外滤光片实现可见光、近紫外光的交替探测;试验结果表明:在少云、薄云天气采用紫外波段进行探测相较于可见光波段优势明显,解算的航向角误差降低了60.68%;而随着云层的增加,在积雨云天气获得的偏振图像有所弯曲,但太阳子午线的辨识度依然很高,所得航向角数据较为准确,从而验证了近紫外波段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采集偏振信息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向角 近紫外波段 天空偏振模式 太阳光度计 紫外滤光片 太阳子午线
下载PDF
基于UV-LIGA工艺的超窄带毫米波三频带通滤波器
5
作者 屈增 秦瑞杰 +2 位作者 王佳云 段俊萍 张斌珍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77-1085,共9页
针对当前6G无线通信系统对3 mm毫米波器件的需求急速增加,为了提前应对在这一频段的通信协议划分,利用金属谐振腔和矩形波导设计出一款中心频率为102.03 GHz的单频带通滤波器。然后,基于多模传输理论将其优化为一款中心频率分别为96.83... 针对当前6G无线通信系统对3 mm毫米波器件的需求急速增加,为了提前应对在这一频段的通信协议划分,利用金属谐振腔和矩形波导设计出一款中心频率为102.03 GHz的单频带通滤波器。然后,基于多模传输理论将其优化为一款中心频率分别为96.83和106.31 GHz的单通道双频带通腔体滤波器。采用交叉耦合的方式引入传输零点,设计出一款在98~105 GHz的工作范围内,具有98.49、99.79和104.20 GHz三个中心频率的超窄带三频带通腔体滤波器,其3 dB相对带宽分别为0.32%、0.63%和0.30%。采用基于SU-8负性光刻胶的UV-LIGA工艺对样品进行加工,并使用搭建的W波段电磁性能测试平台完成对样品射频性能的测试,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窄带毫米波三频带通滤波器 UV-LIGA工艺 6G无线通信 交叉耦合 多模传输
原文传递
三种有机紫外吸收剂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鳃组织抗氧化能力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张韦炜 董飞龙 +2 位作者 荆晨 刘尚书 胡丰晓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93-1703,共11页
二苯甲酮-3(BP-3)、4-甲基苄亚基樟脑(4-MBC)和4-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EHMC)是三种常用的有机紫外吸收剂,在水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对水生生态系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为探究三种有机紫外吸收剂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二苯甲酮-3(BP-3)、4-甲基苄亚基樟脑(4-MBC)和4-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EHMC)是三种常用的有机紫外吸收剂,在水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对水生生态系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为探究三种有机紫外吸收剂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鳃组织抗氧化响应和相关细胞凋亡基因的影响,将蛤仔分别暴露于环境相关浓度的三种紫外吸收剂溶液中,检测鳃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并通过第二代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法(IBRv2)对三种紫外吸收剂的生物毒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紫外吸收剂短期暴露会诱导抗氧化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而长期高浓度暴露会导致抗氧化能力的降低。BP-3、4-MBC和EHMC可能通过启动线粒体途径和fas介导的死亡受体途径诱导菲律宾蛤仔鳃组织产生细胞凋亡。通过IBRv2分析发现,在环境常见浓度1μg/L的暴露水平下,短期(1 d,7 d)暴露时,BP-3对菲律宾蛤仔鳃组织表现出的综合毒性效应最强,而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28 d),三种紫外吸收剂表现出的综合毒性效应相近。研究结果为水环境中有机紫外吸收剂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紫外吸收剂 菲律宾蛤仔 氧化胁迫 细胞凋亡 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法
下载PDF
高性能柔性滤膜基铌酸钙纳米片紫外探测器
7
作者 张勇 刘娇娇 +1 位作者 况亚伟 王书昶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2-25,共4页
通过简单的固相反应和液相剥离方法制备铌酸钙(Ca_(2)Nb_(3)O_(10))纳米片,Ca_(2)Nb_(3)O_(10)纳米片再利用简单的抽滤方法集成到滤膜孔中.该滤膜和Ca_(2)Nb_(3)O_(10)纳米片一体化紫外探测器除了表现出高响应率、大探测率和快响应速度... 通过简单的固相反应和液相剥离方法制备铌酸钙(Ca_(2)Nb_(3)O_(10))纳米片,Ca_(2)Nb_(3)O_(10)纳米片再利用简单的抽滤方法集成到滤膜孔中.该滤膜和Ca_(2)Nb_(3)O_(10)纳米片一体化紫外探测器除了表现出高响应率、大探测率和快响应速度之外,还表现出良好的柔韧性.这项工作为实现基于滤膜和二维材料的高性能柔性光电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探测器 Ca_(2)Nb_(3)O_(10)纳米片 滤膜 柔性
下载PDF
有机紫外防晒剂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立平 魏东斌 +3 位作者 李敏 肖铭 阴俊霞 杜宇国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0-156,共7页
有机紫外防晒剂是一类新兴环境污染物,大量研究表明,部分有机紫外防晒剂能模拟生物体内多种激素的作用,干扰动物和人体正常的内分泌功能,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个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4个层... 有机紫外防晒剂是一类新兴环境污染物,大量研究表明,部分有机紫外防晒剂能模拟生物体内多种激素的作用,干扰动物和人体正常的内分泌功能,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个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4个层次,就有机紫外防晒剂对生殖系统、青春期发育、成活率、pS2蛋白、卵黄蛋白原及激素受体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加深对紫外防晒剂的认识,也为紫外防晒剂的正确使用及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防晒剂 内分泌干扰效应 生殖 卵黄蛋白原 激素受体
原文传递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防晒类化妆品中15种紫外线吸收剂 被引量:18
9
作者 孟宪双 马强 +2 位作者 白桦 张庆 吕庆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99-804,共6页
建立了一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防晒类化妆品中15种紫外线吸收剂的分析方法。化妆水、乳液、膏霜和蜡质样品中首先加入四氢呋喃(含2 g/L氢氧化铵),涡旋、振荡、混匀(若蜡质样品仍分散不完全,可超声振荡加热至50℃),再加入80%(... 建立了一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防晒类化妆品中15种紫外线吸收剂的分析方法。化妆水、乳液、膏霜和蜡质样品中首先加入四氢呋喃(含2 g/L氢氧化铵),涡旋、振荡、混匀(若蜡质样品仍分散不完全,可超声振荡加热至50℃),再加入80%(v/v)甲醇水溶液振荡混匀、超声提取、离心、过滤后,采用XTerra MS C18柱分离,经水(含0.1%(v/v)甲酸)和甲醇(含0.1%(v/v)甲酸)梯度洗脱,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为280 nm和311 nm,外标法定量。实验中对不同基质类型样品的前处理条件(样品分散溶剂、萃取溶剂和萃取时间等)进行了重点优化。结果表明,15种紫外线吸收剂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1),方法的定量限为1.2~5.1μg/g,在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为84.2%~100.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9.5%。该分析方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定量准确,可用于防晒类化妆品的实际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紫外线吸收剂 防晒类化妆品
下载PDF
城市再生水生产工艺中典型紫外防晒剂的去除 被引量:9
10
作者 马永民 渠志华 +3 位作者 刘克明 李维宏 郭昌胜 王玉秋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78-282,共5页
随着紫外防晒剂在个人护理用品中的大量使用,其环境及健康风险效应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E-GC-MS)技术对天津某再生水厂不同处理单元中4种典型紫外防晒剂4-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基酯(ethylhexylmethoxy... 随着紫外防晒剂在个人护理用品中的大量使用,其环境及健康风险效应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E-GC-MS)技术对天津某再生水厂不同处理单元中4种典型紫外防晒剂4-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基酯(ethylhexylmethoxycinnamate,EHMC),羟苯甲酮(benzophenone-3,BP-3),3-(4-甲苯基亚甲基)-d-1-樟脑(4-methylbenzylidene,4-MBC),2-氰基-3,3-二苯基丙酸-(2-乙基)己基酸(octocylene,OC)的分布及去除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4种目标化合物的浓度范围在34ng·L-1 ̄2128ng·L-1之间;4种物质在夏秋季(7月和9月)的浓度普遍高于冬季(2月).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的这4种紫外防晒剂在经过混凝-絮凝处理、连续膜过滤和臭氧氧化处理后出水中的浓度呈下降趋势,总去除率为28.3% ̄43.1%,其中臭氧氧化阶段对目标物的去除率最大(16% ̄29%),而连续膜过滤阶段去除率最小(3.6% ̄8.5%),混凝-絮凝阶段去除率介于2者之间(8% ̄21%).由此可见,紫外防晒剂在再生水处理过程中并未得到完全去除,因此再生水的使用需经周密规划,以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紫外防晒剂 混凝-絮凝 连续膜过滤 臭氧氧化
下载PDF
紫外成像检测技术 被引量:61
11
作者 靳贵平 庞其昌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4-297,共4页
提出一种新型的紫外成像检测系统 .此系统利用紫外增强技术和紫外滤光技术观察和检测紫外光信号 .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关键技术 :紫外镜头、紫外“日盲”滤光技术、紫外增强技术和光谱转换技术 ,给出了紫外成像检测系统的研制实例 ,以及用... 提出一种新型的紫外成像检测系统 .此系统利用紫外增强技术和紫外滤光技术观察和检测紫外光信号 .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关键技术 :紫外镜头、紫外“日盲”滤光技术、紫外增强技术和光谱转换技术 ,给出了紫外成像检测系统的研制实例 ,以及用该系统得到的实验结果 .此系统在公安、电力、森林火灾等领域有远大的应用前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成像 紫外检测 紫外光滤光片 像增强器
下载PDF
环境中有机紫外防晒剂残留及其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高礼 袁涛 王文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5-472,共8页
有机紫外防晒剂被广泛添加在个人护理品中,随着日常使用源源不断地进入环境中,成为一类新兴污染物。环境介质中有机紫外防晒剂的检测及其生态毒理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概述了个人护理品中常用的有机紫外防晒剂,总结了有机紫外防晒剂在各... 有机紫外防晒剂被广泛添加在个人护理品中,随着日常使用源源不断地进入环境中,成为一类新兴污染物。环境介质中有机紫外防晒剂的检测及其生态毒理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概述了个人护理品中常用的有机紫外防晒剂,总结了有机紫外防晒剂在各类地表水、沉积物和生物体等不同介质中的浓度水平,详细分析了有机紫外防晒剂对鱼类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和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急性毒性,为今后深入研究和科学评价这类新兴污染物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紫外防晒剂 环境浓度 生态毒性 内分泌干扰
下载PDF
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发光菌急性毒性及QSAR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魏东斌 赵慧敏 杜宇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4-242,共9页
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广泛用于防晒剂、塑料添加剂、香味剂等。随着紫外防晒产品的大量使用,其环境及健康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揭示二苯甲酮类污染物的毒性特征,选择了14种二苯甲酮类化合物作为目标化合物,测试了它们对发光细菌的... 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广泛用于防晒剂、塑料添加剂、香味剂等。随着紫外防晒产品的大量使用,其环境及健康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揭示二苯甲酮类污染物的毒性特征,选择了14种二苯甲酮类化合物作为目标化合物,测试了它们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效应。分别运用二维、三维定量构效相关技术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了目标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征对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发光菌急性毒性的EC50值在17.67到243.82 mg·L-1范围内,其中2-羟基-4-甲氧基-5-磺酸基二苯甲酮的急性毒性最低,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的毒性最高。羟基取代的二苯甲酮化合物的急性毒性随着分子中羟基数量的增加而升高;具有相同羟基数量的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羟基位于苯环4-位时毒性最高,3-位时次之,2-位时毒性最低。QSAR结果表明,运用静电场、氢键受体场和氢键供体场能很好解释这类化合物的毒性特征,若在苯环4-位引入带正电荷的官能团、在苯环2-,4-位引入氢键受体,都将导致毒性升高。上述研究结果将为科学评价该类化合物的潜在生态风险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甲酮 紫外防晒剂 发光细菌 急性毒性 定量构效相关
下载PDF
多LED紫外光通信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赵太飞 王小瑞 柯熙政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44-1549,共6页
为了实现多LED紫外光通信系统,首先介绍了紫外光通信系统的理论知识,设计的发送端能采用直流驱动紫外光LED为光源,接收端采用滤光片和光电倍增管实现光电检测,详细介绍了紫外光通信系统相关电路的原理和设计方案,在不同条件下对系统进... 为了实现多LED紫外光通信系统,首先介绍了紫外光通信系统的理论知识,设计的发送端能采用直流驱动紫外光LED为光源,接收端采用滤光片和光电倍增管实现光电检测,详细介绍了紫外光通信系统相关电路的原理和设计方案,在不同条件下对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并对通信距离和误码率进行了分析,随着LED个数及LED供电电流的增加,紫外光通信的传输距离增加,并且误码率减低,使得紫外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提高。结果表明:系统可以满足近距离无线紫外光通信在角度对准、空分复用及方便组网等方面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通信 紫外LED 滤光片 光电倍增管
原文传递
环境中二苯甲酮类紫外稳定剂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欢 王朝英 +4 位作者 吴立冬 韩刚 李强 许玉艳 李晋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838-844,共7页
二苯甲酮类紫外稳定剂是一类新型环境污染物,已经在环境中检出,严重威胁了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然而,国内对环境中二苯甲酮类紫外稳定剂风险评估仍显不足。本文从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系统介绍了环境... 二苯甲酮类紫外稳定剂是一类新型环境污染物,已经在环境中检出,严重威胁了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然而,国内对环境中二苯甲酮类紫外稳定剂风险评估仍显不足。本文从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系统介绍了环境中二苯甲酮类紫外稳定剂的来源、危害及残留状况。针对目前环境中二苯甲酮类紫外稳定剂风险评估研究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水产品中二苯甲酮类紫外稳定剂风险评估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甲酮类紫外稳定剂 环境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紫外光散射通信接收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田培根 王平 王红霞 《光通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2-64,共3页
介绍了紫外光散射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分析了紫外光信号的传输特性,从光学系统、紫外滤光片和紫外探测器三个方面讨论了紫外光散射通信接收的相关技术。重点分析了紫外光散射通信对滤光片和紫外探测器的特性要求,为器件的选择研... 介绍了紫外光散射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分析了紫外光信号的传输特性,从光学系统、紫外滤光片和紫外探测器三个方面讨论了紫外光散射通信接收的相关技术。重点分析了紫外光散射通信对滤光片和紫外探测器的特性要求,为器件的选择研制提出了一定的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紫外探测器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 散射通信 日盲 紫外滤光片
下载PDF
日盲紫外滤光片的带外截止深度测试 被引量:5
17
作者 崔穆涵 周跃 +2 位作者 陈雪 闫丰 杨怀江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06-2311,共6页
针对全日盲紫外滤光片,建立了以窄带光发射二极管(LED)作为基本光源的超大动态范围滤光片带外截止深度测试系统,并分析了系统的测试误差.该系统主要由LED光源,已知衰减系数的标准反射式中性衰减片以及光电倍增管组成.基于替代法,系统... 针对全日盲紫外滤光片,建立了以窄带光发射二极管(LED)作为基本光源的超大动态范围滤光片带外截止深度测试系统,并分析了系统的测试误差.该系统主要由LED光源,已知衰减系数的标准反射式中性衰减片以及光电倍增管组成.基于替代法,系统测试时将LED光源通过衰减片后的输出电流作为参考电流值替代光源的初始电流值,通过对比运算获得滤光片的带外截止深度.针对系统中的反射式衰减片,文中还提出一种组合衰减片方法,以保证光电倍增管始终工作在线性响应范围内,从而实现对滤光片的超大动态范围的截止深度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350~800 nm谱段内,该测试系统可测滤光片的带外截止深度延伸至11-OD,不确定度小于2%,相对重复性误差小于0.2%.该系统结构简单,测试谱段范围宽、可测动态范围大且精度高,可广泛用于滤光片的截止深度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盲紫外滤光片 带外截止深度测试 动态范围测试 发光二极管 紫外探测
下载PDF
紫外通讯用真空型光电探测组件的日盲性能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杰 张晓兵 赵文锦 《光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4-157,共4页
分别用光谱测试系统和分光光度计对组成真空型光电探测组件的探测器光电阴极光谱响应和紫外滤光片的透射谱进行测试,并通过对两项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来评价组件的日盲性能。设计制作了一套可直观评价日盲性能的系统,指出实现真正日盲紫... 分别用光谱测试系统和分光光度计对组成真空型光电探测组件的探测器光电阴极光谱响应和紫外滤光片的透射谱进行测试,并通过对两项测试数据的综合分析来评价组件的日盲性能。设计制作了一套可直观评价日盲性能的系统,指出实现真正日盲紫外探测的理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通讯 日盲性能 紫外滤光片 光谱响应 透射谱
原文传递
一种高透过率,深截止的UVc波段(200~280nm)有机材料的研究(Ⅰ) 被引量:1
19
作者 吕文波 许强 +5 位作者 杜为民 吴思诚 叶学敏 赵太平 孟广政 宋增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9-212,共4页
本文阐述了一种专用有机材料(粉末)在不同酸性溶液中的光谱特征,研究表明,这种材料在λ=252 nm处,透过率T=56.5%,带宽约为16nm,而在λ=290nm处有一个很强的吸收峰(ε>10L·(mol·cm)^(-1)),吸光度A_(280~298nm)>8,即透... 本文阐述了一种专用有机材料(粉末)在不同酸性溶液中的光谱特征,研究表明,这种材料在λ=252 nm处,透过率T=56.5%,带宽约为16nm,而在λ=290nm处有一个很强的吸收峰(ε>10L·(mol·cm)^(-1)),吸光度A_(280~298nm)>8,即透过率T_(280~298nm)<10^(-8)。这种有机材料在UVc波段(200~280nm)具有高透过率,深截止的明显特点。实验中还发现,通过调节溶剂的pH值和选取不同极性的溶剂,原来的两个吸收峰消失,而在λ=290nm处出现一个新的强吸收峰,并且透过峰可以在251~260nm范围内移位。利用材料的这种特征,再配合传统的镀膜和色玻璃技术,有可能制备出性能优良的紫外滤光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材料 质子化 光谱特征 酸性溶液 紫外滤光片 紫外材料
下载PDF
搅拌棒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地表水中合成麝香及紫外线吸收剂 被引量:2
20
作者 佟玲 潘萌 +2 位作者 杨志鹏 田芹 宋淑玲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3-243,I0001,共12页
建立了搅拌棒萃取-溶剂解吸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样中16种合成麝香及2种紫外线吸收剂。实验优化了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体积、pH值、离子强度、溶剂解吸条件等参数,最终确定使用50mL水样在40℃下搅拌提取4h后,采用1.2mL溶剂超... 建立了搅拌棒萃取-溶剂解吸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样中16种合成麝香及2种紫外线吸收剂。实验优化了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体积、pH值、离子强度、溶剂解吸条件等参数,最终确定使用50mL水样在40℃下搅拌提取4h后,采用1.2mL溶剂超声解吸后直接浓缩分析。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120μg/L,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6,各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在68.5%~12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2.3%~14.9%,方法检出限在0.003~0.038μg/L之间。应用该方法分析北京市内不同采样点的7个地表水样品,结果表明,佳乐麝香的检出率最高,浓度在0.003~0.337μg/L之间。该方法操作简单、有机溶剂使用量少,可以实现分析测试快速、绿色的目的,能够用于实际水样中合成麝香和紫外线吸收剂的同时准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GC/MS) 搅拌棒萃取 合成麝香 紫外线吸收剂 地表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