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HbA1c、VCAM-1、VEGF表达水平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
1
作者 朱永平 郭小军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620-622,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依据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组42例、中度组22例、重度组16例,... 目的 探讨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依据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组42例、中度组22例、重度组16例,同时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HbA1c、VCAM-1、VEGF表达水平;不同程度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HbA1c、VCAM-1、VEGF表达水平;血清HbA1c、VCAM-1、VEGF表达水平与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血清HbA1c、VCAM-1、VEGF表达水平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HbA1c、VCAM-1、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HbA1c、VCAM-1、VEGF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血清HbA1c、VCAM-1、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中度组血清HbA1c、VCAM-1、VE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A1c、VCAM-1、VEGF表达水平与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HbA1c、VCAM-1、VEGF水平联合检测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AUC及敏感度均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bA1c、VCAM-1、VEGF表达水平与后循环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三者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脑梗死 HBA1C vcam-1 VEGF
下载PDF
sVCAM-1、NT-pro BNP、miR-126-5p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孙欣 马红彦 李静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2期2123-2128,共6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VCAM-1分子(sVCAM-1)、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微小核糖核苷酸126-5p(miR-126-5p)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胸痛患者160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0例作为... 目的探讨可溶性VCAM-1分子(sVCAM-1)、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微小核糖核苷酸126-5p(miR-126-5p)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胸痛患者160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另外7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特征病例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sVCAM-1、NT-pro BNP、miR-126-5p的水平;比较sVCAM-1、NT-pro BNP、miR-126-5p在不同冠状病变血管支数与不同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sVCAM-1、NT-pro BNP、miR-126-5p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VCAM-1、NT-pro 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miR-126-5p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三支病变组患者sVCAM-1、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且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而miR-126-5p表达低于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且双支病变组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高分组sVCAM-1、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低分组、中分组,且中分组高于低分组,而miR-126-5p表达低于低分组、中分组,且中分组低于低分变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VCAM-1、NT-pro BNP、miR-126-5p联合检测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sVCAM-1、NT-pro BNP表达水平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病变情况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与miR-126-5p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vcam-1分子 N末端脑钠肽前体 微小核糖核苷酸126-5p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下载PDF
乳腺癌手术前后血清VCAM-1、miR-342-3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婵婵 张文涛 +2 位作者 乔龙飞 付琳琳 杨文辉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4期668-671,679,共5页
目的 探究血清VCAM-1、miR-342-3p在乳腺癌手术前后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10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ELISA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清VCAM-1水平以及RT-PCR检测miR-342-3p水平。结果 不同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类... 目的 探究血清VCAM-1、miR-342-3p在乳腺癌手术前后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10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ELISA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清VCAM-1水平以及RT-PCR检测miR-342-3p水平。结果 不同肿瘤大小、TNM分期、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VCAM-1、miR-342-3p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的术前血清VCAM-1、miR-342-3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血清VCAM-1、miR-342-3p表达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术前VCAM-1高表达组16个月累积生存率为70.4%,低于低表达组的90.2%(P<0.05);术前miR-342-3p高表达组16个月累积生存率为73.5%,低于低表达组的88.3%(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清VCAM-1、miR-342-3p表达水平在乳腺癌手术后明显下降。术前患者血清VCAM-1、miR-342-3p水平与病理特征及预后显著相关,可作为判断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血清 vcam-1 miR-342-3p 临床意义
下载PDF
VCAM-1、MCP-1、IL-17、IL-6在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不同甲状腺抗体水平下的作用
4
作者 卢亚敏 邢晨皓 +3 位作者 陈芳 刘光霞 侯瞻 张溢文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1-527,共7页
目的:研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不同甲状腺抗体水平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IL-17、IL-6等的变化和关系,探讨其在HT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方法:241例HT患者按照TPOAb和TGAb的水平,分为双阳组90例、T... 目的:研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不同甲状腺抗体水平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IL-17、IL-6等的变化和关系,探讨其在HT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方法:241例HT患者按照TPOAb和TGAb的水平,分为双阳组90例、TGAb阳性组79例、TPOAb阳性组72例;选取9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NC组)。评估所有观察者的VCAM-1、MCP-1、IL-17、IL-6及血脂、血糖等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抗体阳性组TSH、血脂、FPG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双阳组升高明显;甲状腺激素水平紊乱,各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抗体阳性组VCAM-1、MCP-1、IL-17、IL-6比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双阳组升高明显。VCAM-1、MCP-1、IL-17、IL-6与抗体均存在正相关关系。VCAM-1、MCP-1、IL-17是不同甲状腺功能抗体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HT患者VCAM-1、MCP-1、IL-17、IL-6等炎症水平升高,可能在甲状腺自身免疫性抗体异常中起重要作用,并促进了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和机体功能的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抗体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SAA、VCAM-1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曹金龙 马鸿兰 蔡天志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23期3372-3375,共4页
目的分析淀粉样蛋白酶A(SAA)、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130例冠心病患者,检... 目的分析淀粉样蛋白酶A(SAA)、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130例冠心病患者,检测术后36 h血清SAA、VCAM-1水平及血小板抑制率,依据血小板抑制率将其分为抵抗组(n=28)和非抵抗组(n=102)。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血清SAA、VCAM-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相关因素,根据术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05例和预后不良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SAA、VCAM-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SAA、VCAM-1对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抵抗组与非抵抗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抵抗组患者的血清SAA、VCAM-1水平分别为(13.48±4.21)mg/L、(1277.13±216.46)ng/mL,明显高于非抵抗组的(9.74±2.81)mg/L、(1016.34±145.72)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AA、VCAM-1均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清SAA、VCAM-1水平分别为(14.19±3.92)mg/L、(1392.76±185.23)ng/m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的(9.67±2.87)mg/L、(1002.39±139.8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AA、VCAM-1单独及联合预测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4、0.805、0.937。结论SAA、VCAM-1是冠心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相关因素,联合检测对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氯吡格雷抵抗 淀粉样蛋白酶A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二苯乙烯苷预防性干预大鼠动脉硬化对其ICAM-1、VCAM-1及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伟 王玉琴 +2 位作者 李锋 沈燕 王春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30-1635,共6页
目的观察二苯乙烯苷(TSG)预防性给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ICAM-1、VCAM-1及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TSG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高脂饲料造模,同时预防性给予不同剂量TSG(30、60、120mg.kg-1.d-1)及辛伐他汀(2mg... 目的观察二苯乙烯苷(TSG)预防性给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ICAM-1、VCAM-1及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TSG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高脂饲料造模,同时预防性给予不同剂量TSG(30、60、120mg.kg-1.d-1)及辛伐他汀(2mg.kg-1.d-1),12wk后,测定血清总SOD活力和MDA含量,Westernblot观察各组大鼠主动脉ICAM-1、VCAM-1及VEGF的蛋白表达,RT-PCR分析ICAM-1和VCAM-1的基因表达,免疫组化观察VEGF表达。结果TSG能够明显提高大鼠血清总SOD活力,降低MDA水平,对动脉ICAM-1、VCAM-1及VEGF的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TSG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动脉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调节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乙烯苷 动脉粥样硬化 ICAM-1 vcam-1 VEGF SOD MDA
下载PDF
参芍口服液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IL-8、VCAM-1和I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薛忠文 董天崴 +3 位作者 张琦 徐丁洁 王晨 尚小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77-2081,共5页
目的观察参芍口服液(丹参、黄芪、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水蛭、地龙、半夏)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主动脉IL-8、VCAM-1和ICAM-1表达的影响,完善参芍口服液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维生素D3制作... 目的观察参芍口服液(丹参、黄芪、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水蛭、地龙、半夏)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主动脉IL-8、VCAM-1和ICAM-1表达的影响,完善参芍口服液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维生素D3制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50只SD大鼠(鼠龄3个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参芍口服液高剂量、参芍口服液低剂量和辛伐他汀组。正常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给予高脂饮食+维生素D3腹腔注射。喂饲4周后,灌胃给药8周,处死。ELISA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取主动脉行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观察白细胞介素8(IL-8)、血管间细胞黏附分子(VCAM-1)和白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LD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血清TC、TG、LDL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IL-8、VCAM-1及ICAM-1的表达下降,且参芍口服液高剂量优于参芍口服液低剂量。结论参芍口服液可通过改善血脂指标,降低IL-8、VCAM-1和ICAM-1的表达,缓解组织炎症,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芍口服液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IL-8 vcam-1 ICAM-1
下载PDF
二苯乙烯苷对ox-LDL诱导的U937细胞ICAM-1、VCAM-1及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张伟 王玉琴 +2 位作者 李锋 沈燕 王春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7-672,共6页
目的观察二苯乙烯苷(TSG)对ox-LDL诱导的U937细胞ICAM-1、VCAM-1及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TSG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经PMA处理过的U937细胞,在给予ox-LDL刺激的同时给予不同浓度TSG干预,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细胞... 目的观察二苯乙烯苷(TSG)对ox-LDL诱导的U937细胞ICAM-1、VCAM-1及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TSG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经PMA处理过的U937细胞,在给予ox-LDL刺激的同时给予不同浓度TSG干预,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SOD活力,TBA法测定培养液中MDA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观察各组细胞ICAM-1、VCAM-1及VEGF的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分析观察各组细胞ICAM-1和VCAM-1的基因表达。结果模型组细胞液总SOD活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SG高剂量及阳性对照组总SOD活力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细胞液MD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SG高中剂量及阳性对照组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显示,模型组ICAM-1、VCAM-1及VEGF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SG高剂量和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ICAM-1、VCAM-1及VEGF表达(P<0.05)。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显示,模型组细胞ICAM-1、VCAM-1 mRNA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TSG高剂量和辛伐他汀较模型组能明显降低ICAM-1、VCAM-1mRNA水平(P<0.01)。结论TSG具有抗氧化、抑制单核巨噬细胞黏附分子分泌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乙烯苷 OX-LDL U937细胞 ICAM-1 vcam-1 VEGF
下载PDF
绿谷灵芝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红梅 田辉凯 +2 位作者 姚小皓 林志彬 李学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0-464,共5页
目的 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研究绿谷灵芝含药血清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和糖化白蛋白诱导的内皮细胞表面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VCAM 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细胞ELISA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表面VCA... 目的 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研究绿谷灵芝含药血清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和糖化白蛋白诱导的内皮细胞表面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VCAM 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细胞ELISA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表面VCAM 1和ICAM 1表达的变化。结果 细胞ELISA结果显示 0 2 4 g·kg-1、0 72 g·kg-1绿谷灵芝连续灌胃给药 10d后取血分离得到的血清可降低糖化白蛋白诱导的内皮细胞表面VCAM 1和ICAM 1表达 (P <0 0 5 ) ,降低ox LDL诱导的ICAM 1表达 (P <0 0 5 )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 0 72 g·kg-1绿谷灵芝含药血清可降低ox LDL和糖化白蛋白诱导的内皮细胞表面ICAM 1表达(P <0 0 5 ) ,0 12 g·kg-1绿谷灵芝含药血清和无药血清对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无影响。结论 绿谷灵芝含药血清可降低糖化白蛋白和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学 实验研究 绿谷灵芝 人脐静脉 内皮细胞 ICAM-1 vcam-1
下载PDF
黄连解毒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sICAM-1和sVCAM-1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国强 黄萍 +4 位作者 程穗茗 罗承锋 刘世明 郭重仪 操红缨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04-1606,共3页
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黄连解毒汤低中高3个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组,每组10只。... 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黄连解毒汤低中高3个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喂普通饲料外,其余喂以高脂饲料,同时定期灌服维生素D3(60万U/次,第2,4,6周)造模8周,从第6周开始每天灌胃给药1次,黄连解毒汤低剂量组2.7g/kg,中剂量组5.3g/kg,高剂量组10.6g/kg,阿托伐他汀钙片组1.8mg/kg,正常对照组灌服等量蒸馏水,连续4周。结果黄连解毒汤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组均与模型对照组的ICAM-1,VCAM-1表达均比模型对照组低(P<0.05~0.01)。结论黄连解毒汤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一定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物实验 黄连解毒汤 ICAM-1 vcam-1
下载PDF
成釉细胞瘤及牙源性角化囊肿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洁 钟鸣 +2 位作者 张陆荘 王岩 王兆元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成釉细胞瘤(AB)及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中的表达及其与AB、OKC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对38例AB、10例OKC、7例正常口腔黏膜(NOM)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合病例...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成釉细胞瘤(AB)及牙源性角化囊肿(OKC)中的表达及其与AB、OKC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对38例AB、10例OKC、7例正常口腔黏膜(NOM)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合病例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ICAM-1和VCAM-1在AB、OKC和NOM3组表达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ICAM-1在AB中的阳性率达65.2%,显著高于NOM(14.3%),OKC(60.0%)与NOM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VCAM-1在AB中的阳性血管数也显著高于OKC和NOM。ICAM-1和VCAM-1表达与AB的组织病理分型、年龄、性别和发生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VCAM-1与AB及OKC的发生、发展及细胞分化与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成釉细胞瘤 牙源性角化囊肿 ICAM-1 vcam-1 免疫组化
下载PDF
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NF-кB、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薛旭 孙国兵 李作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40-544,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缺血区不同时间点NF-кB、ICAM-1、VCAM-1蛋白表达的变化,及β-七叶皂甙钠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缺血区不同时间点NF-кB、ICAM-1、VCAM-1蛋白表达的变化,及β-七叶皂甙钠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段,NF-кB、ICAM-1、VCAM-1蛋白的表达。并在大鼠于脑缺血前24h、1h及再灌注即刻分别腹腔给予β-七叶皂甙钠5mg/kg,2h MCAO,再灌注24h、48h后取脑,运用TTC染色测算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F-кB、ICAM-1、VCAM-1蛋白表达,分析β-七叶皂甙钠的干预效应。结果(1)脑缺血后缺血区脑组织NF-кB及ICAM-1、VCAM-1表达均增加,NF-kB于再灌注后12~24h表达达高峰,Ⅰ- CAM-1于再灌注后24h表达达高峰,VCAM-1于再灌注后24~48h表达达高峰。(2)NF-кB的表达与血管内皮I- CAM-1、VCAM-1的表达呈正相关。(3)β-七叶皂甙钠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和48h缺血区NF-кB、ICAM- 1及VCAM-1的表达增加。(4)β-七叶皂甙钠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损伤,再灌注24h脑梗死体积减少41.8%。结论(1)脑缺血再灌注后NF-кB、ICAM-1、VCAM-1大量表达,这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之一。(2)脑缺血后NF-кB的活化可能与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蛋白表达调控有关。(3)β-七叶皂甙钠能够减轻脑缺血后的脑组织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NF-кB ICAM-1 vcam-1 Β-七叶皂甙钠
下载PDF
痛风灵方对急性痛风时VCAM-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荣华 张春 +2 位作者 唐怡 刘军 万萍 《中国中医急症》 2006年第9期1011-1012,1066,共2页
目的探讨痛风灵方对大鼠实验性痛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方法用痛风灵方治疗尿酸钠所致大鼠急性痛风性踝关节炎,观察该方对关节炎大鼠软组织V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关节软组织VCAM-1水平与各治疗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目的探讨痛风灵方对大鼠实验性痛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方法用痛风灵方治疗尿酸钠所致大鼠急性痛风性踝关节炎,观察该方对关节炎大鼠软组织V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关节软组织VCAM-1水平与各治疗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痛风灵方可通过抑制VCAM-1的表达而抑制急性痛风关节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灵方 急性痛风关节炎 vcam-1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V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黎洪展 吕永恒 +1 位作者 陈琪 黄光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736-3737,共2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sn)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胆固醇饲料喂饲建立大鼠AS模型。测定各组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免疫组化观察内膜粥样硬化斑块中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 Tsn组内...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sn)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胆固醇饲料喂饲建立大鼠AS模型。测定各组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免疫组化观察内膜粥样硬化斑块中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 Tsn组内膜增生较模型组明显减轻。VCAM-1在Tsn组中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Tsn可明显抑制VCAM-1表达,此可能为其防治AS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动脉粥样硬化 vcam-1
下载PDF
Fut8基因通过促进VLA-4/VCAM-1表达影响B细胞发育 被引量:5
15
作者 焦鑫艳 马彪 +2 位作者 王旭 刘庆平 李文哲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83-686,共4页
目的探讨核心岩藻糖基化修饰对VLA-4/VCAM-1表达及B细胞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RNA干扰技术使前B细胞(70Z/3)和基质细胞(ST2)的Fut8基因沉默,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检测Fut8基因沉默效率,以细胞黏附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分别研究Fut8基因对... 目的探讨核心岩藻糖基化修饰对VLA-4/VCAM-1表达及B细胞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RNA干扰技术使前B细胞(70Z/3)和基质细胞(ST2)的Fut8基因沉默,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检测Fut8基因沉默效率,以细胞黏附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分别研究Fut8基因对VLA-4/VCAM-1之间亲和力和对B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结果 Fut8基因沉默使VLA-4/VCAM-1之间的亲和力以及前B细胞和基质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降低,并使前B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明显下降。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也表明,Fut8-/-祖B细胞向前B细胞分化过程受阻。结论本实验揭示了Fut8基因调节VLA-4/VCAM-1之间结合能力以及前B细胞克隆形成的机理,为B细胞分化发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A-4 vcam-1 前B细胞 Fut8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川芎嗪对同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骨髓中VCAM-1/VLA-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宁 孙汉英 +5 位作者 刘文励 何莉 孟凡凯 李春蕊 刘丹 徐惠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0-24,共5页
为了探讨同基因骨髓移植 (BMT)小鼠骨髓细胞表面黏附分子VCAM 1 VLA 4 (CD4 9d)的表达及川芎嗪对其影响 ,取健康BALB c小鼠 ,随机分为 3组 :正常组 (不做处理 ) ,骨髓移植对照组 (简称BMT组 )和骨髓移植 +川芎嗪治疗组 (简称川芎嗪组 )... 为了探讨同基因骨髓移植 (BMT)小鼠骨髓细胞表面黏附分子VCAM 1 VLA 4 (CD4 9d)的表达及川芎嗪对其影响 ,取健康BALB c小鼠 ,随机分为 3组 :正常组 (不做处理 ) ,骨髓移植对照组 (简称BMT组 )和骨髓移植 +川芎嗪治疗组 (简称川芎嗪组 )。BMT组和川芎嗪组分别胃饲生理盐水 0 .2ml 只和川芎嗪注射液每次 2mg 只 ,2次 天。在BMT后第 7、14、2 1、2 8天处死小鼠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VCAM 1蛋白表达水平 ,用RT PCR检测骨髓基质细胞VCAM 1mRNA表达水平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有核细胞表面VLA 4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 :BMT后第 7、14、2 1、2 8天川芎嗪组VCAM 1 VLA 4的表达水平、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均高于BMT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川芎嗪能提高BMT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和基质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促进造血干 祖细胞的归巢 ,加速移植后骨髓的造血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骨髓移植 造血重建 vcam-1 VLA-4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兔血管内皮功能与黏附分子VCAM-1表达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欣 任卫东 马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兔内皮功能与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关系。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7只,对照组(A组)6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B组)21只,各随机分为3个亚组,分别喂养4、8和12周。超声检测兔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 目的探讨高分辨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兔内皮功能与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关系。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7只,对照组(A组)6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B组)21只,各随机分为3个亚组,分别喂养4、8和12周。超声检测兔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血管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EDD),并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VCAM-1表达。结果B1组脂纹期EDD减低,VCAM-1表达量最多,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表面。在B2组进展期病变中,EDD进一步减低,整个组织内均有VCAM-1表达。在B3组粥样斑块时,EDD更进一步减低,同时NEDD也出现损伤,VCAM-1主要以平滑肌细胞表达为主,VCAM-1在正常状态下呈低表达。结论EDD损伤与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有关,而NEDD损伤与平滑肌细胞VCAM-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功能 vcam-1
下载PDF
嘎日迪-13对大鼠脑缺血后不同时相不同脑区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曹丽霞 郑延泽 +6 位作者 武海军 何静波 田彩云 张浩楠 覃建民 徐继辉 杨玉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009-3014,I0018,I0019,共8页
目的:探讨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在大鼠脑缺血损伤后不同时相不同脑区的表达及嘎日迪-13对其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0... 目的:探讨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在大鼠脑缺血损伤后不同时相不同脑区的表达及嘎日迪-13对其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模型组、嘎日迪-13大剂量组(240 mg/kg)、嘎日迪-13中剂量组(120 mg/kg)、嘎日迪-13小剂量组(60 mg/kg)5组,每组又随机分为缺血1h组、6 h组、12 h组、24 h组、72 h组与120 h组6个时相组,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中ICAM-1和VCAM-1在1 h、6 h、12 h、24 h、72 h和120 h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缺血侧海马、纹状体和大脑皮质区ICAM-1、VCAM-1阳性表达量显著升高,1 h后开始上升,24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嘎日迪-13大、中、小剂量组缺血侧海马、纹状体和大脑皮质区可明显降低ICAM-1、VCAM-1的阳性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嘎日迪-13可能是通过减少脑缺血损伤后各时相神经元的损伤,调节黏附分子相互之间的作用,抑制其合成、分泌及释放,来减轻脑组织损伤,从而发挥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嘎日迪-13 脑缺血 ICAM-1 vcam-1
原文传递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中VCAM-1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宏 王晓梅 郑晓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4-165,共2页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VCAM- 1)的含量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 EL ISA法测定血清中可溶性 VCAM- 1的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可溶性VCAM- 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VCAM- 1)的含量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 EL ISA法测定血清中可溶性 VCAM- 1的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可溶性VCAM- 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含量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 (P<0 .0 5 )。结论 测定血清 VCAM- 1含量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判断病灶大小及估计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细胞粘附分子-1 急性期 血清 vcam-1
下载PDF
VCAM-1靶向双模态光声/超声纳米级分子探针的制备及其体外寻靶实验 被引量:7
20
作者 夏琼 冉海涛 +2 位作者 王志刚 肖洋 张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3-337,共5页
目的制备一种靶向炎症内皮细胞的双模态纳米级分子探针,并对其进行体外寻靶研究。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金纳米棒(Gold nanorods)-液态氟碳全氟己烷(PFH)的高分子聚合物纳米粒(GNPs)、只包裹PFH的纳米粒(NPs)和只包裹金纳米棒的纳米... 目的制备一种靶向炎症内皮细胞的双模态纳米级分子探针,并对其进行体外寻靶研究。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金纳米棒(Gold nanorods)-液态氟碳全氟己烷(PFH)的高分子聚合物纳米粒(GNPs)、只包裹PFH的纳米粒(NPs)和只包裹金纳米棒的纳米粒(Au-NPs);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靶向血管内皮粘附因子(VCAM-1)靶向连接的纳米粒(VCAM-1-GNPs);于光镜、电镜下对GNPs基本性质进行检测;用激光辐照仪进行辐照观察GNPs、NPs和Au-NPs的光致相变情况;采用光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GNPs与靶向抗体连接情况;用不同浓度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量HUVECs膜上VCAM-1的表达量;观察靶向组和非靶向组与VCAM-1-GNPs的结合情况。结果成功制备包裹金纳米棒-液态氟碳双模态靶向纳米粒,平均粒径(463.67±8.23)nm;激光辐照GNPs相变明显,而NPs和Au-NPs未见明显相变;流式仪检测GNPs和VCAM-1抗体的连接率为99.87%;10ng/ml浓度的TNF-α作用于细胞后可见VCAM-1明显表达;光镜下VCAM-1-GNPs特异性与靶向组HUVECs结合,非靶向组则未见明显结合。结论成功制备包裹金纳米棒-液态氟碳双模态靶向纳米粒,GNPs光致相变效果明显,靶向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棒 液气相变 vcam-1抗体 光声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