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大气污染特征的VOCs聚集区识别方法
1
作者 陆秋琴 田园 黄光球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8-317,共10页
为实现VOCs聚集区的精准感知识别,提出一种结合大气污染特征的VOCs聚集区识别方法。首先,划分区域网格,利用IDW空间插值方法得到VOCs网格数据集;其次,利用HYSPLIT计算后向气团运动轨迹并引入VGG提取轨迹特征,同数据集输入TCN-BiLSTM模型... 为实现VOCs聚集区的精准感知识别,提出一种结合大气污染特征的VOCs聚集区识别方法。首先,划分区域网格,利用IDW空间插值方法得到VOCs网格数据集;其次,利用HYSPLIT计算后向气团运动轨迹并引入VGG提取轨迹特征,同数据集输入TCN-BiLSTM模型,预测各网格VOCs浓度;最后,根据预测结果进行聚集区识别。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对VOCs浓度值进行预测,并将聚集区识别结果可视化。结果表明:该组合预测模型能够有效提高识别精度,VOCs浓度预测结果的MAE、MSE、RMSE、R2分别为6.657、103.657、10.181、0.976,预测效果优于对比模型。消融实验证明考虑气团污染特征能提高VOCs预测准确性,实现VOCs聚集区的精准感知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聚集 污染区域识别 浓度预测 大气污染特征 深度学习
下载PDF
济南市典型区夏季VOCs分布特征及臭氧生成机制
2
作者 张桂芹 樊联欢 +4 位作者 韩立钊 周梅 魏征 孙秀芹 魏小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7-310,共14页
基于2020年6—8月济南市石化区、市区和南部山区VOCs以及臭氧和气态污染物等在线监测数据,结合气象因素分析了各典型区夏季VOCs污染特征,并通过计算臭氧生成潜势(OFP)和MCM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等级VOCs对臭氧生成的影响,采用... 基于2020年6—8月济南市石化区、市区和南部山区VOCs以及臭氧和气态污染物等在线监测数据,结合气象因素分析了各典型区夏季VOCs污染特征,并通过计算臭氧生成潜势(OFP)和MCM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等级VOCs对臭氧生成的影响,采用PMF模型对市区夏季VOCs进行了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石化区VOCs浓度(158.29μg·m^(-3))明显高于市区(47.71μg·m^(-3))和南部山区(24.65μg·m^(-3)),VOCs中均以烷烃占比最大,其次为芳香烃,3个区域VOCs浓度均随污染等级升高而升高;不同污染等级下均为石化区OFP(743.7—1474.9μg·m^(-3))大于市区(156.9—378.1μg·m^(-3))和南部山区(113.4—168.7μg·m^(-3)),3个区域均是芳香烃OFP占比最大,其次为烯烃,说明芳香烃和烯烃类VOCs对臭氧生成的贡献最大,其中OFP贡献最大的单体为间/对-二甲苯;MCM模拟结果表明石化区O_(3)净生成速率(33.51×10^(-9)·h^(-1))最高,其次为市区(22.97×10^(-9)·h^(-1))和南部山区(3.91×10^(-9)·h^(-1));石化区的1-戊烯、甲苯、异戊二烯、间-乙基甲苯和邻二甲苯,市区的1-丁烯、间/对-二甲苯和顺式-2-丁烯,南部山区的顺式-2-丁烯、异戊二烯、反式-2-丁烯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较大,对臭氧生成的影响较为明显.PMF模型解析结果表明济南市区夏季燃烧源、移动源和餐饮油烟源对VOCs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分布特征 不同污染等级 臭氧生成机制 夏季 PMF
原文传递
基于走航监测的某医化园区VOCs排放特征研究
3
作者 王丹君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4期196-198,共3页
现在工业化发展进程越快,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就越大,其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排放就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医化园区作为重要的生产和制药基地,其VOCs的排放管理亟待加强。本研究通过广州禾信仪器有限公司的SPI... 现在工业化发展进程越快,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就越大,其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排放就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医化园区作为重要的生产和制药基地,其VOCs的排放管理亟待加强。本研究通过广州禾信仪器有限公司的SPIMS-2000联机设备在2021年7月—2021年12月期间对T市主城区及H医化园区进行走航监测,对比分析不同区域、不同时段VOCs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H医化园区路段TVOCs浓度显著高于主城区,主城区相对清洁,VOCs污染集中于H医化园区。对异常高值点进行了统计,并对其中的重要物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Q化工园区南部区域整体洁净,TVOCs浓度为3349μg/m^(3),主要成分为甲苯,来自Q化工厂区排放。J制药南岸主要污染物为二甲苯,污染物主要来源是因为J医药厂房装修油漆喷涂过程中溶剂挥发的影响,属于无组织排放。总体来看,H医化园区的VOCs排放对T市主城区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航监测 医化园区 vocs 排放特征
下载PDF
加油站及周边空气中VOCs物种构成与示踪特征
4
作者 毕申雨 宋立来 +5 位作者 尹思涵 舒秦 姚璐 朱静 毕晓辉 冯银厂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0-628,共9页
选择典型城市区域加油站,在汽柴油加油口及周边开展VOCs样品采集与物种构成分析,探究加油站排放VOCs的标识性物种,根据加油站周边区域VOCs物种浓度与比值在空间梯度上的变化评估关键物种的示踪作用与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加注汽油排放VOC... 选择典型城市区域加油站,在汽柴油加油口及周边开展VOCs样品采集与物种构成分析,探究加油站排放VOCs的标识性物种,根据加油站周边区域VOCs物种浓度与比值在空间梯度上的变化评估关键物种的示踪作用与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加注汽油排放VOCs主要组分为烷烃(70%~72%)、烯烃(13%~14%)和含氧有机物(11%~12%),主要物种为异戊烷(20%~24%),其它C4~C6类烷烃也是高占比物种;加注柴油排放VOCs中烷烃是主要成分,占VOCs总量的70%~72%,其次是烯烃和含氧有机物,分别贡献13%~14%和11%~12%,芳香烃占比为2%~3%,异戊烷(17%~21%)和正丁烷(15%~17%)含量较高,低碳C2~C4类烷烯烃和较重高碳C7~C12烷烃的比例高于汽油.加油站下风向受体区域受加油站排放影响明显,与单一物理扩散模型的结果对比,发现烯烃类物种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已发生明显光化学反应,特征物种比值在距离加油站大于70m的区域外开始接近机动车尾气的比值范围并趋于稳定,超出此范围加油站排放贡献影响可能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油站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示踪特征
下载PDF
2D和3D培养肺细胞释放VOCs的质谱检测比较研究
5
作者 郑香雪 葛殿龙 +5 位作者 周吉娟 储雅静 刘玥 陆燕 沈成银 储焰南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25,共10页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作为一种潜在的癌细胞标志物被广泛研究。目前,体外细胞多采用二维(two-dimensional,2D)贴壁培养方式,这与体内肿瘤细胞呈三维结构存在差别。本实验分别以肺癌细胞A549和肺上皮细胞BEAS-2...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作为一种潜在的癌细胞标志物被广泛研究。目前,体外细胞多采用二维(two-dimensional,2D)贴壁培养方式,这与体内肿瘤细胞呈三维结构存在差别。本实验分别以肺癌细胞A549和肺上皮细胞BEAS-2B为例,构建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培养模型,并以2D模型和培养基作为对照,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法检测细胞释放的VOCs。通过非靶向统计分析细胞在2D和3D培养中释放的差异性VOCs,其中A549细胞有4种(乙酸、1-吡咯啉、4-甲基庚烷、2,4-二甲基-1-庚烯),BEAS-2B细胞也有4种(乙醇、1-吡咯啉、4-甲基庚烷、2,4-二甲基-1-庚烯)。与2D模型相比,这些VOCs在3D模型中的释放量增加了2.11~12.81倍。此外,还讨论了差异性VOCs可能的生化来源以及在2D/3D模型中释放量差异的可能原因。本工作证明了3D培养在体外细胞VOCs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癌症标志物筛查有价值的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GC-MS) 挥发性有机物(vocs) 3D细胞培养 肺癌
下载PDF
碱处理改性ZSM-5分子筛孔结构对VOCs吸附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牛成 赵洋 +5 位作者 钱程 娄悦 姜豪 安阳 沈本贤 孙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5,共9页
采用氢氧化钠和四丙基氢氧化铵混合碱溶液处理制备一系列改性ZSM-5分子筛,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_(2)吸附、水接触角测定等手段对改性样品进行了分析表征,采用固定床吸附器对比评价5A、NaY和不同碱改性ZSM-5分子... 采用氢氧化钠和四丙基氢氧化铵混合碱溶液处理制备一系列改性ZSM-5分子筛,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_(2)吸附、水接触角测定等手段对改性样品进行了分析表征,采用固定床吸附器对比评价5A、NaY和不同碱改性ZSM-5分子筛吸附剂对正己烷和乙酸乙酯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氢氧化钠和四丙基氢氧化铵摩尔浓度均为0.2 mol/L的碱改性ZSM-5-G-3样品的比表面积及总孔体积分别为425 m^(2)/g和0.585 cm^(3)/g,比改性前高硅ZSM-5-G-1样品分别提高了17.7%和174.6%,介孔比表面积增加8.6倍,达到317 m^(2)/g,介孔体积增加12.3倍,达到0.531 cm^(3)/g;随着碱溶液浓度的增加,改性分子筛材料水接触角减小;25℃时,正己烷和乙酸乙酯在ZSM-5-G-3吸附剂床层上的穿透吸附量分别为76.99和101.08 mg/g,比改性前ZSM-5-G-1吸附剂床层分别提高了40.3%和17.4%。改性ZSM-5-G-3样品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吸附性能的显著提高主要归因于碱改性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和介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5分子筛 碱改性 孔结构 吸附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下载PDF
陇东油田典型场站VOCs扩散模拟研究
7
作者 朱恒 周娟 +1 位作者 邹远军 杨琴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24年第1期11-14,共4页
对陇东油田某联合站通过现场调研测试和数值模拟,结合高斯烟羽扩散模型,重点分析了场站内的油气扩散机理。结果表明,要注意VOCs在储罐后方背风侧的叠加,易引发油气聚集;同时,由于重力和涡流的作用,VOCs扩散呈现整体向下趋势,上风向的建... 对陇东油田某联合站通过现场调研测试和数值模拟,结合高斯烟羽扩散模型,重点分析了场站内的油气扩散机理。结果表明,要注意VOCs在储罐后方背风侧的叠加,易引发油气聚集;同时,由于重力和涡流的作用,VOCs扩散呈现整体向下趋势,上风向的建筑和防火堤对VOCs扩散进行阻碍,而在罐间、三相分离区和防火堤之间VOCs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容易引起火灾爆炸。通过VOCs扩散模拟研究得出该站点需要加强密闭管理,原油储罐逸散的VOCs存在安全风险,需要采用油气集成回收系统进行收集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场站 vocs 扩散模拟 火灾爆炸
下载PDF
焦化污染区春季VOCs的污染特征及其控制策略
8
作者 李宏艳 张琰茹 +8 位作者 付国 黄时丹 李宏宇 崔阳 高雪莹 何秋生 白京霭 张国忠 温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4-1243,共10页
在对介休焦化区和方山对照区春季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等效丙烯浓度(PEC)法和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法量化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利用分数气溶胶生成系数(FAC)法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P)法计算... 在对介休焦化区和方山对照区春季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等效丙烯浓度(PEC)法和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法量化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利用分数气溶胶生成系数(FAC)法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P)法计算了VOCs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法对可能会威胁人体健康的VOCs组分进行了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熵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PMF)源解析模型对VOCs的优先控制物种和优先控制污染源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介休焦化区VOCs污染严重,总VOCs(TVOCs)浓度是方山的2.7倍.介休焦化区VOCs组成具有明显的烷烃占比低而芳香烃和烯烃占比高的特点.介休的OFP、SOAFP与健康风险都远高于方山,分别是方山的3.0、8.9和8.8倍,对介休OFP、SOAFP和健康风险影响最大的物种分别为乙烯、甲苯和苯,削减烯烃和芳香烃的排放是控制介休二次生成与健康风险的有效途径.焦化源(32.4%)是介休VOCs的主要来源,其次为汽油型尾气源(29.0%)和溶剂使用源(16.9%),其中焦化源是介休一级控制污染物苯和乙烯的主要来源,贡献高达74.1%和98.9%,汽油型尾气源(52.0%)和溶剂使用源(31.3%)是一级控制污染物甲苯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焦化污染 熵值法 二次生成 健康风险 源解析
下载PDF
南京市2021年人为源VOCs组分清单
9
作者 宋童艾 高朋杰 +3 位作者 关璐 张佳颖 胡建林 于兴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4-1211,共8页
通过收集各类VOCs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数据,选择合适的排放因子,利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21年南京市VOCs人为源排放清单.并通过筛选合适的VOCs源成分谱,建立了南京市VOCs物种排放清单,分析了南京市各排放源以及不同VOCs组分的排放特征.结果... 通过收集各类VOCs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数据,选择合适的排放因子,利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21年南京市VOCs人为源排放清单.并通过筛选合适的VOCs源成分谱,建立了南京市VOCs物种排放清单,分析了南京市各排放源以及不同VOCs组分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021年南京市排放VOCs约302.85kt,其中工艺过程源的排放量最高(182.94kt),占比可达60.41%,其次为道路移动源(19.46%),非道路移动源占比最少(0.40%).在VOCs物种清单中,排放量最多的为烷烃(109.06kt),其次是卤代烃(75.08kt)和芳香烃(50.72kt).排放量贡献前10的物种分别为:氯乙烯、乙烷、丙烷、三氯乙烯、1,2-二氯乙烷、对二甲苯、正丁烷、乙苯、其他烷烃和乙烯,占总量的63.96%,主要来自合成纤维单体制造和原油加工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人为源 排放清单 源成分谱 南京
下载PDF
强化生物技术降解VOCs的微生物优势菌门研究进展
10
作者 马海彬 杜昭 +1 位作者 司旗 方鹏浩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4-488,共5页
综述了利用表面活性剂、优化生物反应器和真菌微生物等方法来发挥微生物优势菌群在生物净化强化技术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微生物的优势菌门在治理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中的重要意义,利用高通量宏基因测... 综述了利用表面活性剂、优化生物反应器和真菌微生物等方法来发挥微生物优势菌群在生物净化强化技术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微生物的优势菌门在治理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中的重要意义,利用高通量宏基因测序对生物反应器中的微生物群落信息进行分析,指出微生物在强化生物技术方面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生物技术 vocs 微生物群落 优势菌群 生物菌株
下载PDF
成都市餐饮源VOCs排放特征
11
作者 胡秋萍 费怡 +5 位作者 陈耀 周子航 张雷 杨亮 王斌 陈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0-613,共14页
为研究成都市餐饮源VOCs排放特征,建立成都市餐饮源114种VOCs成分谱,本研究选择11个监测对象进行VOCs组分分析,并探索餐饮源VOCs全组分特征.结果表明,餐饮源VOCs中烷烃占比为23.12%—30.29%,烯烃占比为8.61%—25.78%,芳香烃占比为0.16%... 为研究成都市餐饮源VOCs排放特征,建立成都市餐饮源114种VOCs成分谱,本研究选择11个监测对象进行VOCs组分分析,并探索餐饮源VOCs全组分特征.结果表明,餐饮源VOCs中烷烃占比为23.12%—30.29%,烯烃占比为8.61%—25.78%,芳香烃占比为0.16%—5.86%,卤代烃占比为0.86%—13.82%,OVOCs占比为28.02%—63.77%,其他占比为2.02%—8.26%.OVOCs、烷烃和烯烃3类占比最高,3类污染物累计质量浓度百分比在75%以上,是餐饮源重要的污染物类型.餐饮源排名前10的VOCs分别是丙烯醛(11.12%)、乙烷(9.87%)、乙醛(9.51%)、丙酮(9.34%)、乙烯(7.86%)、正戊烷(5.74%)、乙炔(5.01%)、丁二烯(4.64%)、顺式-1,3-二氯-1-丙烯(3.40%)和乙酸乙酯(3.04%),是餐饮源的特征污染物.餐饮源全组分分析得到OVOCs的代表性物质为反式茴香脑和芳樟醇等,烯烃代表性物质为长叶烯和柠檬烯等,烷烃代表性物质为正十五烷和正庚烷等,为完善餐饮源成分谱物种、探寻餐饮源特征污染物的研究提供参考.采用FAC法计算餐饮源VOCs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餐饮源SOA生成潜势为1220.7μg·m^(-3),芳香烃SOA生成潜势贡献率为93.1%,烷烃SOA生成潜势贡献率为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饮源 成分谱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成都市
原文传递
杭州市大气VOCs组成特征及二次污染生成贡献
12
作者 钱思瑶 关净文 +4 位作者 关璐 张天 王蕴赟 沈建东 于兴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1-1928,共8页
利用2021年1~12月杭州市城区大气VOCs的观测数据,分析了VOCs化学组成及其污染特征,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VOCs来源解析,并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和气溶胶生成系数(FAC)估算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 利用2021年1~12月杭州市城区大气VOCs的观测数据,分析了VOCs化学组成及其污染特征,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VOCs来源解析,并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和气溶胶生成系数(FAC)估算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AFP),量化评估其二次污染生成贡献.结果显示,观测期间杭州市大气VOCs体积分数均值为30.65×10^(-9),烷烃和卤代烃是其主要组分,分别占49.23%和24.47%,浓度排名前10的VOCs物种主要为C_(2)~C_(4)的烷烃、C_(7)~C_(8)的芳香烃和乙烯.源解析结果显示杭州市VOCs主要来源为燃烧源、溶剂使用源、工业排放源、油气挥发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源.杭州市大气VOCs的总OFP为50.56×10^(-9),其中乙烯、1-乙基-3-甲基苯和甲苯是其主要贡献组分.芳香烃对AFP的贡献达到91.52%,是最重要的SOA前体物.因此,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溶剂使用过程中产生的VOCs对防控O_(3)污染以及SOA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AFP)
下载PDF
UV油墨对凹印烟标VOCs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刘静 何邦贵 +1 位作者 夏家良 王琪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1,共9页
为研究UV油墨应用于烟标的凹版印刷后,能否满足生产质量要求且有效降低烟标生产中VOCs排放和残留,本研究对当前烟标的凹版印刷工艺进行分析,以UV油墨作为烟标的印刷油墨,使用凹印机组进行打样试生产,最后对凹印车间VOCs排放量以及打样... 为研究UV油墨应用于烟标的凹版印刷后,能否满足生产质量要求且有效降低烟标生产中VOCs排放和残留,本研究对当前烟标的凹版印刷工艺进行分析,以UV油墨作为烟标的印刷油墨,使用凹印机组进行打样试生产,最后对凹印车间VOCs排放量以及打样所得到的样张进行卷烟盒包装纸安全性指标和表面印刷质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使用UV油墨后,烟标中VOCs溶剂残留的检测结果均低于国家烟草专卖局所给出的限量标准,其中VOCs总含量仅为0.01mg/m~2,相比于溶剂油墨样张中VOCs总含量减少了2.3mg/m~2;同时车间VOCs总排放量减少了55.31mg/m~3,且烟标表面印刷质量相较于标准样张能达到90%以上的色彩还原度。实验可说明使用UV油墨有较好的VOCs减排作用,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烟标的安全性能,成功解决了溶剂型油墨在烟标凹版印刷中VOCs排放量大和有害物质残留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标 凹版印刷 UV油墨 vocs残留 印刷工艺
下载PDF
常州市人造板行业VOCs排放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研究
14
作者 王子成 郑纯智 +2 位作者 张冰洁 石丹 尤惠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2期190-194,共5页
为研究常州市人造板制造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排放特征,本文基于苏玛罐采样和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MS/FID)联用技术,选取两家人造板典型生产企业,分析其不同生产环节(制胶和浸胶)车间... 为研究常州市人造板制造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排放特征,本文基于苏玛罐采样和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MS/FID)联用技术,选取两家人造板典型生产企业,分析其不同生产环节(制胶和浸胶)车间空气中VOCs的含量和成分谱。结果表明,118种VOCs被检出,涉及芳香烃、卤代烃、烷烃、烯烃、含氧有机物及其他(乙炔和二硫化碳)等6大类,其中生产车间VOCs浓度高达593.71μg/m^(3),特征污染物为甲醛、丙醛、乙酸乙酯;制胶和浸胶环节VOCs组分相差无几,但排放浓度差距明显;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xygen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OVOCs)和芳香烃是未来人造板制造行业需要重点管控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板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排放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 源谱
下载PDF
PM_(2.5)与O_(3)协同控制下VOCs的时空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5
作者 岳萌萌 王玉莹 +1 位作者 潘星任 秦鹏飞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65-66,53,共3页
近年来,臭氧(O3)和PM_(2.5)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而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二者的重要前体物质,是PM_(2.5)和臭氧协同控制的关键。因此研究VOCs的时空污染特征已成为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 近年来,臭氧(O3)和PM_(2.5)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而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二者的重要前体物质,是PM_(2.5)和臭氧协同控制的关键。因此研究VOCs的时空污染特征已成为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VOCs排放与PM_(2.5)和O3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排放源下VOCs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期为碳中和远景下的VOCs治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臭氧 PM_(2.5) 排放特征
下载PDF
臭氧催化氧化耦合工艺处理VOCs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海峰 何成达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57-62,共6页
随着工业的发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也随之变大,VOCs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国家和企业十分重视VOCs的治理。本文综述了臭氧催化氧化VOCs反应机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失活与再生及臭氧催化氧化耦合工艺(臭氧催化氧化-生物法... 随着工业的发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也随之变大,VOCs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国家和企业十分重视VOCs的治理。本文综述了臭氧催化氧化VOCs反应机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失活与再生及臭氧催化氧化耦合工艺(臭氧催化氧化-生物法耦合工艺、臭氧催化氧化-紫外光解法耦合工艺、臭氧催化氧化-低温等离子体法耦合工艺、臭氧催化氧化-吸收法耦合工艺、臭氧催化氧化-吸附法耦合工艺)处理VOCs的进展及未来展望,旨在实现臭氧催化氧化耦合工艺在VOCs废气处理领域的利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催化氧化 vocs 耦合工艺 催化剂
下载PDF
RCO法处理船舶涂装VOCs废气的催化剂研究进展
17
作者 夏杰 苏娟娟 +3 位作者 袁晓伟 石佳玉 李高进 白喜平 《机电设备》 2024年第2期68-75,共8页
船舶涂装作业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的末端治理先进技术需求迫切。文章介绍了催化燃烧法(RCO)处理VOCs废气中的候选贵金属催化剂和非贵金属催化剂,重点对钙钛矿类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成果以及影响RCO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失活等问... 船舶涂装作业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的末端治理先进技术需求迫切。文章介绍了催化燃烧法(RCO)处理VOCs废气中的候选贵金属催化剂和非贵金属催化剂,重点对钙钛矿类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成果以及影响RCO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失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船舶VOCs废气处理低成本化成为必然的趋势,相对于通常采用的贵金属型催化剂,非贵金属催化剂中的负载在介孔分子筛载体上的镧系钙钛矿催化剂展现了优良的催化性能,低成本且可有效降低起燃温度。在今后我国船舶喷涂VOCs的治理中需对该类型催化剂加以更多关注及应用。同时,RCO催化反应中碳、硫、氯等元素导致催化剂积碳与中毒问题、废气中的水蒸气含量等均是影响VOCs催化效率的因素。该研究将为今后船舶涂装行业的废气处理遴选催化剂及RCO设计提供一定参考,助力绿色造船工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涂装 vocs废气 RCO 非贵金属催化剂 钙钛矿型催化剂
下载PDF
Co-MOFs衍生的钴基化合物催化氧化典型VOCs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晶 张春乐 +2 位作者 史宇亮 李钰莹 吴楠桦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39-48,共10页
基于催化氧化技术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末端治理方面有极高的效率,以及近年来金属有机骨架(MOFs)衍生的钴基化合物在催化氧化VOCs中的优异表现,文章总结了4种典型的钴基MOFs(ZIF-67,ZSA-1,Co-MOF-71和Co-MOF-74)及其衍生的钴基催化... 基于催化氧化技术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末端治理方面有极高的效率,以及近年来金属有机骨架(MOFs)衍生的钴基化合物在催化氧化VOCs中的优异表现,文章总结了4种典型的钴基MOFs(ZIF-67,ZSA-1,Co-MOF-71和Co-MOF-74)及其衍生的钴基催化剂的组成与制备方法,并综述了其衍生物催化氧化几种典型VOCs(甲苯、邻二甲苯、甲醛和丙酮)的研究进展。最后归纳了反应过程中空速和湿度等因素对钴基化合物催化氧化VOCs的影响,探讨了MOFs衍生的钴基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并对MOFs衍生的钴基催化剂在VOCs氧化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Fs衍生物 钴基化合物 vocs降解 催化氧化
下载PDF
基于沸石转轮的吸附浓缩VOCs治理系统余热利用分析
19
作者 常鹏涛 《上海节能》 2024年第1期149-152,共4页
随着国内环保治理攻坚战的持续,国内VOCs治理的情况得以大幅改善,在我们逐渐看到了蓝天白云的时候,又一新的课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大量的VOCs治理设备上马造成了新的能源消耗,在国家提出“双碳”战略的当下,新增的能源消耗既为企业增... 随着国内环保治理攻坚战的持续,国内VOCs治理的情况得以大幅改善,在我们逐渐看到了蓝天白云的时候,又一新的课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大量的VOCs治理设备上马造成了新的能源消耗,在国家提出“双碳”战略的当下,新增的能源消耗既为企业增加了负担,也为国家“双碳”战略增加了一定的碳排放总量,从典型的VOCs治理系统入手,探讨VOCs治理系统的余热利用空间及其方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 vocs 治理系统 采暖
下载PDF
典型桥梁钢结构厂VOCs排放特征及风险评估
20
作者 张瑾 孙亚男 +5 位作者 李宏艳 温彪 黄时丹 高雪莹 郭利利 何秋生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0-96,共7页
以山西省某典型桥梁钢结构厂的有组织排放(YZ)、无组织排放(WZ)、近距离环境受体(HJ1)和远距离环境受体(HJ2)气体样品中的119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污染特征研究,并对其臭氧生成潜势(OFP)和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WZ、YZ、... 以山西省某典型桥梁钢结构厂的有组织排放(YZ)、无组织排放(WZ)、近距离环境受体(HJ1)和远距离环境受体(HJ2)气体样品中的119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污染特征研究,并对其臭氧生成潜势(OFP)和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WZ、YZ、HJ1和HJ2的总VOCs(TVOCs)质量浓度依次为23315.80、19289.75、1679.22和612.03μg/m^(3).YZ和WZ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和对OFP贡献最高的种类均为芳香烃,主要排放物种均为二甲苯、乙苯和丙酮,三者累计分别占YZ和WZ中TVOCs浓度的85%和76%.距离排放源越远,环境受体中的醛酮类占比越大。重防腐涂料排放源的苯/乙苯(B/E)和甲苯/二甲苯(T/X)比值明显小于其他污染源,提示其可用于该类污染源在环境中的有效识别。健康风险评价表明长期暴露在喷涂车间及其周围区域存在较高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特征 vocs OFP 健康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