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龙门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唐代的补凿与加建
被引量:
8
1
作者
彭明浩
李若水
+7 位作者
李裕群
余江宁
杭侃
李随森
路伟
贺志军
李澜
李兴隆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120,共9页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西山中部,根据像座上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补刻的《大卢舍那像龛记》[1](后文简称为《像龛记》),其为唐高宗所建,并载"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毕功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像龛坐西向...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西山中部,根据像座上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补刻的《大卢舍那像龛记》[1](后文简称为《像龛记》),其为唐高宗所建,并载"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毕功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像龛坐西向东,正壁一铺五尊,主尊为结跏趺坐的卢舍那大佛,左右有阿难、伽叶及二胁侍菩萨,两侧壁对称,由内向外为供养人、神王、金刚(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先寺
大卢舍那像龛
龛前建筑
开元年间
原文传递
龙门石窟大卢舍那像龛太阳辐射特征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孟圆悦
闫增峰
+2 位作者
王江丽
倪平安
刘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9-138,共10页
太阳辐射是引起文物表面温度变化最主要的外扰因素。文中对龙门石窟大卢舍那像龛太阳辐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造像表面太阳辐射总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受窟龛朝向影响,窟龛北壁太阳辐射年总量大于正壁和南壁,且差异明显...
太阳辐射是引起文物表面温度变化最主要的外扰因素。文中对龙门石窟大卢舍那像龛太阳辐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造像表面太阳辐射总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受窟龛朝向影响,窟龛北壁太阳辐射年总量大于正壁和南壁,且差异明显。2)与太阳活动轨迹季节性波动相关,南壁和正壁造像表面全年太阳辐射月总量呈单峰值变化,6月达到峰值;北壁呈多峰值波动变化,4、9、12月达到峰值,6月出现谷值。3)南壁和正壁文物太阳辐射强度随造像高度增大而增大,北壁出现反常。窟内文物病害类型与其所处朝向、所在高度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高度关联。文物风化裂隙的形成与太阳辐射的季节性波动相吻合,而低温高湿环境中苔藓植物覆盖与太阳辐射接收量的朝向差异相对应。文中研究可为改善文物赋存环境及制定预防性保护措施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文物
大卢舍那像龛
赋存环境
太阳辐射
预防性保护
原文传递
题名
龙门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唐代的补凿与加建
被引量:
8
1
作者
彭明浩
李若水
李裕群
余江宁
杭侃
李随森
路伟
贺志军
李澜
李兴隆
机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龙门石窟研究院
出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120,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原地区石窟崖面与窟前建筑研究”(编号18CKG02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西山中部,根据像座上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补刻的《大卢舍那像龛记》[1](后文简称为《像龛记》),其为唐高宗所建,并载"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毕功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像龛坐西向东,正壁一铺五尊,主尊为结跏趺坐的卢舍那大佛,左右有阿难、伽叶及二胁侍菩萨,两侧壁对称,由内向外为供养人、神王、金刚(图一)。
关键词
奉先寺
大卢舍那像龛
龛前建筑
开元年间
Keywords
Fengxian temple
vairocana buddha nich
e Architecture in front of the
nich
e
Kaiyuan reign
分类号
K879.2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龙门石窟大卢舍那像龛太阳辐射特征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孟圆悦
闫增峰
王江丽
倪平安
刘叶
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出处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9-138,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78554,51378412)
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2021年度调研课题(SKL-2021-553)资助。
文摘
太阳辐射是引起文物表面温度变化最主要的外扰因素。文中对龙门石窟大卢舍那像龛太阳辐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造像表面太阳辐射总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受窟龛朝向影响,窟龛北壁太阳辐射年总量大于正壁和南壁,且差异明显。2)与太阳活动轨迹季节性波动相关,南壁和正壁造像表面全年太阳辐射月总量呈单峰值变化,6月达到峰值;北壁呈多峰值波动变化,4、9、12月达到峰值,6月出现谷值。3)南壁和正壁文物太阳辐射强度随造像高度增大而增大,北壁出现反常。窟内文物病害类型与其所处朝向、所在高度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高度关联。文物风化裂隙的形成与太阳辐射的季节性波动相吻合,而低温高湿环境中苔藓植物覆盖与太阳辐射接收量的朝向差异相对应。文中研究可为改善文物赋存环境及制定预防性保护措施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
石质文物
大卢舍那像龛
赋存环境
太阳辐射
预防性保护
Keywords
lithoid cultural relics
vairocana buddha nich
e
host environment
solar radiation
preventive protection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龙门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唐代的补凿与加建
彭明浩
李若水
李裕群
余江宁
杭侃
李随森
路伟
贺志军
李澜
李兴隆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8
原文传递
2
龙门石窟大卢舍那像龛太阳辐射特征研究
孟圆悦
闫增峰
王江丽
倪平安
刘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