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outcomes of moderate to severe COVID-19 patients receiving invasive vs.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Zubia Jamil Samreen Khalid +2 位作者 Shahid Mumtaz Abbasi Yasir Waheed Jamal Ahmed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21年第4期176-182,共7页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in-hospital outcome of moderate to severe COVID-19 patients admitted in High Dependency Unit(HDU)in relation to invasive vs.non-invasive mode of ventilation.Methods:In this study,the patients...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in-hospital outcome of moderate to severe COVID-19 patients admitted in High Dependency Unit(HDU)in relation to invasive vs.non-invasive mode of ventilation.Methods:In this study,the patients required either non-invasive[oxygen≤10 L/min or>10 L/min through mask or nasal prongs,rebreather masks and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or invasive ventilation.For analysis of 30-day in hospital mortality in relation to use of different modes of oxygen,Kaplan Meier and log rank analyses were used.In the end,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urvival were determined by Cox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Invasive ventilation was required by 15.1%patients while 84.9%patients needed non-invasive ventilation.Patients with evidence of thromboembolism,high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hypoxemia mainly required invasive ventilation.The 30-day in hospital mortality was 72.7%for the invasive group and 12.9%for the non-invasive group(1.8%oxygen<10 L/min,0.9%oxygen>10 L/min,3.6%rebreather mask and 4.5%BiPAP).The median time from hospital admission to outcome was 7 days for the invasive group and 18 days for the non-invasive group(P<0.05).Age,presence of co-morbidities,number of days requiring oxygen,rebreather,BiPAP and invasive ventilation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outcome.Conclusions: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outcomes possibly due to ventilator associated lung injury.Thus,protective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remains the necessary and safe treatment for severely hypoxic COVID-19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SARS-CoV-2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HYPOXIA mechanical ventilation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ventilation and hemodynamic effects of different ventilatory patterns 被引量:2
2
作者 方智野 钮善福 +1 位作者 朱蕾 白春学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88-191,147-148,共4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influence of cardiac-pulmonary function on clinical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using Proportional assist ventilation (PAV),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PSV) and intermittent positiv...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influence of cardiac-pulmonary function on clinical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using Proportional assist ventilation (PAV),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PSV) and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PPV). Here, we also describe some our experience with the clinical use of PAV. METHODS: Using the IPPV mode in te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calculate Elastance (Ers) and Resistance (Rrs), then change to PSV, set inspiratory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IPAP) according to IPPV, so that tidal volume (V(T)) is the same as that of IPPV. We then changed the mode into PAV and set the assist ratio according to PSV, so that V(T) and Ppeak were the same as that of PSV. Then we observed the changes of respiratory mechanics, blood gas levels and hemodynamics during ventil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PSV and IPPV, peak pressure (Ppeak) of PAV was markedly lower while V(T) was similar; work of breathing of patient (WOBp), and work of breathing of ventilation (WOBv) were also lower; center vein pressure (CVP) and 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 (PCWP) of PAV were markedly lower than that of IPPV while V(T) were similar. Compared with PSV, V(T), mean blood pressure (mBP) and cardiac output (CO) of PAV were higher. 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mPAP) and WOBp of PAV were lower while Ppeak was similar; the differences in WOBp were notable. CONCLUSIONS: For clinical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compared with PSV and IPPV, PAV has lower airway pressure, less WOBp and less influence on hemodynam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Disease ADULT Aged Aged 80 and over Cardiac Output Comparative Study FEMALE Hemodynamic Processes Humans MALE Middle Aged Pulmonary ventilation Pulmonary Wedge Pressure Respiration Artificial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ventilators mechanical
原文传递
一种改良式氧气呼吸器在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边晓莉 张颖惠 +1 位作者 杜文婷 杜嘉铭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428-431,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式氧气呼吸器在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在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吸氧面罩的不同种类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共88例,对照组48例使用抗生素+普通...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式氧气呼吸器在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在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吸氧面罩的不同种类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共88例,对照组48例使用抗生素+普通面罩吸氧治疗,观察组40例使用抗生素+改良式氧气呼吸器治疗。比较2组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下降发生率、饮水呛咳发生率、腹胀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得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SpO_(2)下降发生率和饮水呛咳发生率分别为2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得分有所提升,为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胀发生率降低了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改良式氧气呼吸器可降低因暂停吸氧造成的SpO_(2)下降发生率、饮水呛咳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患者获益大,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能不全 通气机 机械 氧吸入疗法 血氧饱和度
下载PDF
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无创呼吸机在老年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李贤明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10期1475-1478,共4页
【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92例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 【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92例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比较两组呼吸动力学指标[呼吸频率(f)、潮气量(VT)、吸气时间(Ti)/呼吸周期总时间(Ttot)]、血气指标[氧合指数(OI)、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肺功能指标[呼吸流量峰值(PEF)、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血清指标[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MRpro-ADM)、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GRO-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生活质量[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f低于对照组,VT、Ti/Ttot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I、SaO_(2)高于对照组,而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EF、FVC、FEV 1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Rpro-ADM、GRO-α、IL-6、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氧合和通气功能,增强肺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不全 乙酰半胱氨酸 通气机 机械
原文传递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赵青 李宏庆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5-30,共6页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发生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按治...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发生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按治疗后撤机情况分为撤机顺利组与撤机失败组,分析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有创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2例,其中撤机顺利95例(77.87%),撤机失败27例(22.1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插管前血红蛋白(Hb)、拔管时Hb、拔管时白细胞计数(WBC)、拔管时中性粒细胞分数(NEU%)、拔管时C反应蛋白(CRP)、拔管时白蛋白(AL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撤机顺利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比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撤机失败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BMI、糖尿病、插管前Hb、拔管时Hb、拔管时NEU%、拔管时ALB水平及MODS、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等因素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应明确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降低撤机失败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不全 撤机失败 危险因素 有创机械通气
原文传递
HNPPV联合舒利迭长期治疗稳定期重度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7
6
作者 陈炜 洪永青 +2 位作者 杨冬 孟自力 陈亮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5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家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HNPPV)联合舒利迭长期治疗稳定期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稳定期重度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HNPPV+舒利迭组(观察组)、单用舒利迭组... 目的探讨家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HNPPV)联合舒利迭长期治疗稳定期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稳定期重度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HNPPV+舒利迭组(观察组)、单用舒利迭组(对照组)各30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年后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6 min行走距离、肺动脉平均压力、病死率及1年内住院次数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各生理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各生理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HNPPV联合舒利迭治疗稳定期重度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通气机 机械 舒利迭 呼吸功能不全
下载PDF
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3
7
作者 朱蕾 钮善福 +2 位作者 李燕芹 白春学 蔡映云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评价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13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经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并与同期16例非昏迷患者比较。结果:昏迷患者通气2~4小时后,pH值从7.231±... 目的:评价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13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经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并与同期16例非昏迷患者比较。结果:昏迷患者通气2~4小时后,pH值从7.231±0.054升至7.376±0.073,PaCO2从12.03±1.83kPa(1kPa=7.5mmHg)降至9.36±1.94kPa;且多数患者意识转清,并恢复正常的咳痰能力;合并电解质紊乱者治疗反应较差。85%的患者平均通气13天后恢复至稳定的自主呼吸状态和较满意的动脉血气水平。与非昏迷患者比较疗效相似(P>0.05),但较多患者需改用辅助/控制模式通气,且有较高的胃胀气发生率。结论:昏迷不应是面罩通气的禁忌证;加强昏迷患者意识清醒前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及胃胀气的引流,合理选用机械通气模式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衰竭 肺疾病 面罩通气 昏迷 机械通气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吸入疗法对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34
8
作者 黄桃 何发明 +1 位作者 郭睿 米洁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4期4769-4771,共3页
目的研究经鼻高流量湿化氧吸入疗法(HHFNC)对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1例行氧吸入疗法治疗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面罩法(FM)组(n=10)、HHFNC组(n=15)和无创正压通气... 目的研究经鼻高流量湿化氧吸入疗法(HHFNC)对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重症医学科2015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1例行氧吸入疗法治疗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面罩法(FM)组(n=10)、HHFNC组(n=15)和无创正压通气(NPPV)组(n=16)进行治疗。分别监测治疗前与治疗2h后呼吸频率、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评价口腔干燥度和舒适度状况。结果 3组治疗2h后PaO2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2h后NPPV组PaO2显著高于HHFNC组和FM组(P<0.05),并且HHFNC组显著高于FM组(P<0.05)。FM组口腔干燥度显著高于NPPV组和HHFNC组(P<0.05)。HHFNC组舒适度显著高于NPPV组和FM组(P<0.05),并且治疗2h后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HHFNC是治疗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能不全 氧吸入疗法 血气分析 插管法 气管内 面罩 无创正压通气
下载PDF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琦 钱桂生 +3 位作者 王长征 徐智 刘双林 帅维正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4-376,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揭示应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优越性。方法本研究设两组:有创机械通气组(n=146)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组(n=128)。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组以&...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揭示应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优越性。方法本研究设两组:有创机械通气组(n=146)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组(n=128)。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组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W)"作为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之间的切换点。主要观测指标为: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1周以内再插管率、住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时间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结果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组的有创通气时间(5.8±4.2d)较有创机械通气组(12.4±8.6d)显著缩短(P<0.05),但两组机械通气总时间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4±9d和12±8d)。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组的VAP发生率(4.7%)、再插管率(6.2%)均较有创机械通气组(分别为21.8%、16.4%)显著降低(P<0.05),住RICU时间(10±7d)较有创机械通气组(15±11d)显著缩短(P<0.05)。结论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较传统的有创通气方式更优越,能够有效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不全 机械通气 肺部感染控制窗
下载PDF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一民 李蕙 +4 位作者 陈四文 黄建山 黄文钦 罗建勋 田志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3029-3031,共3页
目的比较传统通气策略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SV)应用于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LPSV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不同原因引起符合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并符合上机指征的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48例患... 目的比较传统通气策略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SV)应用于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LPSV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不同原因引起符合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并符合上机指征的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4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23例,用传统机械通气策略;B组25例,运用LPSV。观察指标包括:吸入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呼气终末正压(PEEP)、平均动脉压(MAP)、潮气量(VT),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脑室内出血(IVH)、动脉导管未闭(PDA)、肺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B组患儿的PIP、MAP、VT均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患儿的动脉血PaCO2高于A组,且B组的动脉血pH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动脉血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VALI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IVH、PDA、肺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上机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PS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缩短了患儿上机时间及住院时间,是一种相对较为安全有效的通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呼吸功能不全 呼吸机 机械
下载PDF
通气技术对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13
11
作者 钮善福 朱蕾 +2 位作者 蔡映云 白春学 李燕芹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面罩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的技术因素。方法根据呼吸机性能、面罩特性、通气模式及通气参数的调节分3期,比较面罩通气的效果和副作用。结果面罩的材料、气垫的充盈度、固定方法可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通气的密闭性。压力... 目的探讨影响面罩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的技术因素。方法根据呼吸机性能、面罩特性、通气模式及通气参数的调节分3期,比较面罩通气的效果和副作用。结果面罩的材料、气垫的充盈度、固定方法可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通气的密闭性。压力支持通气(PSV)的同步性好、有效通气量高。呼吸中枢兴奋性低下或呼吸肌严重疲劳时,需改用辅助/控制(A/C)模式。PSV或A/C模式应从低压力或低容量起始逐渐过渡到高压力或高容量。面罩通气的比例、有效率、住院患者的总有效率由早期的48%,46%,72%升至中期的79%,67%,72%和近期的85%,83%,81%。鼻梁部糜烂和胃胀气的比例逐渐下降,3期分别为27%,46%;12%,38%;7%,21%。结论呼吸机性能、面罩特性、通气模式的选择和通气参数的调节会影响面罩通气的成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面罩通气 机械通气
下载PDF
撤机前浅快呼吸指数作为呼吸机撤离指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何新飚 秦英智 +1 位作者 张纳新 展春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27-529,共3页
目的 :研究RVR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过去两年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04例 ,按照引起呼衰的不同病因分为COPD、ARDS、术后及其他4组。比较常规撤机指标 :RR、VT 、VE 及RVR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 ,所有指... 目的 :研究RVR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过去两年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104例 ,按照引起呼衰的不同病因分为COPD、ARDS、术后及其他4组。比较常规撤机指标 :RR、VT 、VE 及RVR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 ,所有指标都是在BIPAP及CPAP方式下测定的。结果 :除术后组20例全部撤机成功外 ,其他3组中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的RVR分别为 ,COPD组[(58±23)次 / (min·L)vs(80±25)次 /(min·L) ,P<0 05] ,ARDS组[(64±19)次 / (min·L)vs(84±16)次 / (min·L) ,P<0 05]、其他组[(60±21)次 / (min·L)vs(88±21)次 / (min·L) ,P<0 05]。按照机械通气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 :≤7天、>7天及撤机失败组 ,RVR分别为 (56±20)次 / (min·L)、(67±17)次 / (min·L)和 (78±23)次 / (min·L) ,P<0 05。以RVR≤105次 / (min·L)为标准 ,预测撤机成功的诊断正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 %、92 %和37 %。结论 :RVR对预测撤机的后果好于常规撤机指标 ,如RR、VT、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快呼吸指数 呼吸机撤离 人工呼吸 呼吸功能不全 机械通气 预后
下载PDF
程序化撤机在脑梗死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3
作者 董谦 刘岳阳 +2 位作者 魏恒阳 胡文立 李淑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23-1125,共3页
目的评价程序化撤机策略在重症脑梗死患者机械通气(M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程序化撤机(程序组,34例)和经验性撤机(经验组,35例)2种方法对MV的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撤机试验,对比2组撤机成功率、MV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 目的评价程序化撤机策略在重症脑梗死患者机械通气(M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程序化撤机(程序组,34例)和经验性撤机(经验组,35例)2种方法对MV的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撤机试验,对比2组撤机成功率、MV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费用。结果程序组撤机成功率高于经验组(67.6%vs 42.9%,P<0.05);与经验组比较,程序组撤机前MV时间、总MV时间和住ICU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程序组VAP发生率、气管切开、住院死亡和住院费用方面均明显低于经验组(P<0.05);2组48h内再插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撤机策略能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MV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撤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呼吸 人工 通气机 机械 通气机撤除法 呼吸功能不全
下载PDF
食管引流型喉罩和标准型喉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麻醉中通气和呼吸力学的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史东平 祝义军 +2 位作者 封卫征 闻大翔 杭燕南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65-568,共4页
目的比较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和标准型喉罩(SLMA)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的应用,观察通气效果及气腹前、中、后呼吸力学的变化,为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喉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手术... 目的比较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和标准型喉罩(SLMA)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的应用,观察通气效果及气腹前、中、后呼吸力学的变化,为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喉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PLMA组和SLMA组,两组均应用4号喉罩;PLMA组沿食管引流孔插入14号胃管。观察两组喉罩一次置入的成功率、漏气率、呼吸道密封压及胃胀气情况。以BicoreCP100多功能呼吸监护仪监测气腹前、后10 min及放气腹后5 min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气道峰压(PIP)、气道阻力(Raw)和胸肺顺应性(CL)。结果SLMA组一次置入的成功率为96.7%,PLMA组为93.3%。插入时间SLMA组为(28±10)s,PLMA组为(39±15)s;呼吸道密封压SLMA组为(16±3)cm H_2O,PLMA组为(26±4)cm H_2O。PLMA组均成功插入胃管。SLMA组8例患者出现胃胀气,PLMA组无一例出现胃胀气。SLMA组漏气率明显高于PLMA组(P<0.05),但气腹前、后漏气率的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气腹后PETCO_2、PIP、Raw均较气腹前明显升高(P<0.05),CL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LMA完全适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且与SLMA相比密封性更好,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引流型喉罩 标准型喉罩 通气效果 呼吸力学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牛志伟 孙海峰 陈希胜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对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通气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8年3月在顺义区医院呼吸ICU住院的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28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7d内成功撤机组(7d以... 目的对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通气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8年3月在顺义区医院呼吸ICU住院的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28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7d内成功撤机组(7d以内组)和7d以上成功撤机组(7d以上组),比较两组既往史、吸烟史、气管插管前心率、血压、动脉血气、血清生化、血常规和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结果7d以上组气管插管前心率为(121.50±17.20)次/min,显著快于7d以内组(103.08±19.97)次/min(P〈0.05)。7d以上组气管插管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插管后即刻血压下降的百分率(63%和88%)显著高于7d以内组(0和25%)(P〈0.001)。7d以上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Na^+、PaO2分别为(29.06±5.00)g/L、(66.36±17.72)mg/L、(138.45±4.74)mmol/L和(49.06±20.11)mmHg,而7d以内组分别为(37.11±2.73)g/L、(127.70±35.84)mg/L、(143.29±3.42)mmol/L和(72.25±38.69)mmHg,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7d以内组既往患脑梗死的百分比为33.33%,7d以上组为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机械通气前的血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以及气管插管前心率、气管插管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插管后即刻血压下降可能对患者预后具有提示作用,积极补充营养,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纠正低蛋白血症,可能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机械通气 呼吸功能不全 营养障碍 撤机
下载PDF
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秋月 张宗德 +4 位作者 骆宝建 韩芬 潘丽萍 吴恩东 李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3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经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肺结核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的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共120例的临床资料,并按照临床转归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采用χ~2/t检验及... 目的探讨经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肺结核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的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共120例的临床资料,并按照临床转归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采用χ~2/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高危因素。结果 120例经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肺结核患者中,死亡59例,病死率为49.20%。APACHEⅡ评分、入ICU时呼吸频率、乳酸、C反应蛋白及机械通气24 h氧合指数是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经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肺结核患者,ApacheⅡ评分、入ICU时呼吸频率、乳酸、C反应蛋白高及机械通气24 h氧合指数低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呼吸功能不全 危险因素 机械通气
下载PDF
吸痰后高呼气末正压肺复张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力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晓伟 马涛 +1 位作者 裴培 刘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613-1616,1624,共5页
目的探讨吸痰后进行高呼气末正压(PEEP)肺复张对严重脓毒症致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EICU)行机械通气的基础疾病为严重脓毒症且... 目的探讨吸痰后进行高呼气末正压(PEEP)肺复张对严重脓毒症致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EICU)行机械通气的基础疾病为严重脓毒症且并发Ⅰ型呼吸衰竭的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A组(n=56)首先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然后用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B组(n=62)则与之相反,均行开放式吸痰,每次吸痰结束后立即采取增加PEEP至20 cm H2O(1 cmH2O=0.098 kPa)持续40 s的方法进行肺复张。比较PCV模式和VCV模式下不同时间点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在PCV和VCV模式下,肺复张前及肺复张后1、3 min时,患者心率均较基础水平加快、平均动脉压(MAP)降低(P<0.05),肺复张后5、10、30 min时均恢复至基础水平(P>0.05)。在PCV模式下,肺复张后1、30 min时潮气量较肺复张前分别增加43.8%、35.9%,总动态顺应性(Crs)较肺复张前分别增加42.0%、34.3%(P<0.05)。在VCV模式下,肺复张后1、30 min时气道峰压较肺复张前分别降低24.3%、22.0%,气道平台压较肺复张前分别降低25.1%、24.4%,Crs较肺复张前分别增加33.5%、37.7%(P<0.05)。结论对行机械通气的严重脓毒症患者吸痰后采取高PEEP法肺复张可引起心率和MAP的短暂变化,在PCV和VCV模式下均能够改善患者呼吸系统的C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气机 机械 呼吸功能不全 脓毒症 肺复张 呼吸力学
下载PDF
两种机械通气对COPD肺动脉高压伴发呼吸衰竭老年患者的疗效及BN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4
18
作者 雷怀定 刘玉全 尤辉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1343-1346,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机械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伴发呼吸衰竭老年患者的疗效及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肺动脉高压伴发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56例,随机均分成有创机械通气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 目的:探讨两种机械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伴发呼吸衰竭老年患者的疗效及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肺动脉高压伴发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56例,随机均分成有创机械通气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呼吸机实施辅助呼吸)和无创机械通气组(面罩呼吸机实施辅助呼吸)两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24 h后两组患者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肺动脉压力,同时测定血浆BNP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 H值、PaO_2、PaCO_2、肺动脉压及血浆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 h后p H值和PaO_2高于治疗前,PaCO_2、肺动脉压力及血浆BNP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4 h后有创机械通气组6项指标与无创机械通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肺动脉高压伴发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效果优于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BNP水平降低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气机 机械 高血压 肺性 呼吸功能不全 疗效 脑钠肽
下载PDF
机械通气在救治危重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颖 张新日 +1 位作者 高立伟 王学蛟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9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临床研究,探讨机械通气在救治危重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135例临床资料完整且具有创机械通气指征的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通过比较3组患者出、入... 目的通过回顾性临床研究,探讨机械通气在救治危重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135例临床资料完整且具有创机械通气指征的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通过比较3组患者出、入院时的血气分析(pH、PaO2、PaCO2)、血电解质(K+、Na+、Cl-)及预后指标,探讨机械通气在治疗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出院时3组患者pH、PaO2、PaCO2比较,有创机械通气组较无创机械通气组明显改善(P<0.05);无创机械通气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出院时3组患者好转出院率和病死率比较,结果发现机械通气可显著提高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好转出院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P<0.05);组间比较发现机械通气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而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机械通气能迅速纠正危重肺心病患者的呼吸衰竭,改善酸碱失衡和代谢紊乱。②机械通气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好转出院率,降低病死率。③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二者不能相互取代,使用时应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呼吸功能不全 机械通气 酸碱失衡
下载PDF
两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30
20
作者 冯琼 李春蕾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6期5113-5115,共3页
目的对比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诊断为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60例,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予鼻塞式持续气道... 目的对比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诊断为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60例,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照组给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d内的X线胸片并评分,记录两组患儿3d存活率、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相关肺炎、上机时间、肺出血的情况。结果治疗后24h,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存活率观察组93.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H、PO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机时间,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患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与常频机械通气均可有效防治新生儿的呼吸衰竭,短期疗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要优于常频机械通气,可有效减少呼吸道出现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频机械通气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呼吸功能不全 婴儿 新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