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潍北拉分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成油气条件的控制 被引量:35
1
作者 程有义 李晓清 +1 位作者 汪泽成 唐泽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2-35,共4页
潍北盆地是发育于郯庐断裂带内的中、新生代盆地。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成图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和沉积分析等基础工作.证实潍北盆地是一个典型的走滑伸展盆地,盆地演化经历了走滑挤压阶段(白垩纪末)、走滑伸展阶段(孔店组沉积期... 潍北盆地是发育于郯庐断裂带内的中、新生代盆地。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成图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和沉积分析等基础工作.证实潍北盆地是一个典型的走滑伸展盆地,盆地演化经历了走滑挤压阶段(白垩纪末)、走滑伸展阶段(孔店组沉积期)、坳陷与走滑挤压阶段(新近纪)等3个阶段。构造样式包括花状构造、伸展构造以及走滑挤压产生的压扭性断鼻等。控盆断裂的右行走滑导致了孔店组一段、二段砂体向南迁移。潍北盆地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以及多类型圈闭,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潍北盆地 拉分盆地 花状构造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宜君组砾岩砾组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32
2
作者 王建强 贾楠 +3 位作者 刘池洋 邱欣卫 赵红格 郭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6-234,共9页
运用砾组分析方法,结合邻区基岩地层,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宜君组砾岩的砾性、砾度、砾态及砾向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研究区不同区域砾岩的成分来源、成因、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古水流方向。表明宜君组砾岩为早白垩世初期干旱环境... 运用砾组分析方法,结合邻区基岩地层,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宜君组砾岩的砾性、砾度、砾态及砾向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研究区不同区域砾岩的成分来源、成因、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古水流方向。表明宜君组砾岩为早白垩世初期干旱环境下山麓洪积扇—河流相沉积产物,具多物源和快速沉积的特点,砾石分选普遍较差,磨圆呈次棱角—次圆状,风化程度低。其中南部麟游—彬县地区的砾石主要来自北秦岭造山带,西南部陇县—千阳地区主要来自陇山古生界;进而认为今渭北隆起南部及渭河地区在早白垩世仍在接受沉积,渭北隆起的发育时限主要是早白垩世末期以来,早白垩世原始盆地沉积南界可在今渭河地区甚或达秦岭北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早白垩世 宜君砾岩 砾组分析 渭北隆起 原盆边界
下载PDF
潍北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4
3
作者 汪泽成 李晓清 +1 位作者 程有义 伍大茂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0-135,共6页
潍北盆地煤、油、天然气共生。根据天然气组分与碳同位素特征并结合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阶段等资料,将天然气分为细菌气、细菌-成熟油型气、低熟煤型-油型气、成熟油型-煤型气、煤型气等6种成因类型。不同类型天然气在平面上的分... 潍北盆地煤、油、天然气共生。根据天然气组分与碳同位素特征并结合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阶段等资料,将天然气分为细菌气、细菌-成熟油型气、低熟煤型-油型气、成熟油型-煤型气、煤型气等6种成因类型。不同类型天然气在平面上的分布总体上呈东西向带状展布的格局是明显的,由北而南依次为高成熟煤型气、成熟油型-煤型气、低熟煤型-油型气和细菌气。各种类型天然气分布规律的揭示为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潍北盆地 天然气 分布规律 有机质类型 碳同位素 天然气组分 成因类型
下载PDF
潍北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克鑫 漆家福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6期817-820,811,共5页
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的活动表现为在走滑背景下的伸展运动和挤压运动的交替出现,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其内部的潍北盆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形成了现今潍北盆地的构造面貌。通过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对潍北盆地NS向剖面,进行构造演化过程的恢复... 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的活动表现为在走滑背景下的伸展运动和挤压运动的交替出现,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其内部的潍北盆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形成了现今潍北盆地的构造面貌。通过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对潍北盆地NS向剖面,进行构造演化过程的恢复。分析表明,潍北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孔三段沉积期,盆地雏形发育阶段;孔二段沙四段沉积期,盆地断陷下沉阶段;新近纪整体坳陷下沉阶段。在新生代古近纪,潍北盆地的演化主要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新近纪以来,潍北盆地属于渤海湾盆地构造体系,进入整体坳陷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潍北盆地 郯庐断裂带 构造演化 新生代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页岩纳米孔隙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37
5
作者 吴建国 刘大锰 姚艳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2-550,共9页
为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渭北地区页岩储层中纳米孔隙的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对采自太原组、山西组和延长组三套泥页岩层的11块样品进行低温氮吸附实验、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Ro)、总有机碳... 为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渭北地区页岩储层中纳米孔隙的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对采自太原组、山西组和延长组三套泥页岩层的11块样品进行低温氮吸附实验、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Ro)、总有机碳(TOC)和X-射线衍射等系列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泥页岩处于低成熟向成熟转变阶段,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储层纳米级孔隙以中小孔(粒径2-50 nm)为主,约占总孔体积的63.5%,BET比表面积大多在10 m^2/g以上,有利于页岩气的吸附;孔隙形态以"狭缝状"和"墨水瓶"形孔隙为主。研究区页岩的矿物类型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韩城区以粘土矿物为主,而铜川区以脆性矿物为主。粘土矿物含量与微孔(粒径〈2 nm)、中小孔总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脆性矿物含量与大孔(粒径〉50 nm)含量正相关,因此矿物类型差异是影响该区页岩纳米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另外,Ro与TOC对纳米孔隙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页岩Ro越高,大孔含量越高、中小孔含量越低;有机碳含量越高,微孔和中小孔含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氮吸附 纳米孔隙 页岩气 渭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 被引量:45
6
作者 任战利 崔军平 +7 位作者 李进步 王继平 郭科 王维 田涛 李浩 曹展鹏 杨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44-2056,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大量的沥青反射率测试资料,结合上覆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及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等古温标,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古生界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奥陶系等效镜质组反射率普遍大于2.00%,处于过成熟干气阶段.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表明渭北隆起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南部奥陶系-下二叠统抬升早,约为102~107 Ma,北部自65 Ma以来抬升,主要抬升时期为40 Ma以来.渭北隆起自早白垩世晚期(102~107 Ma)以来开始隆升,40 Ma以来具有整体快速隆升的特点.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奥陶系经历的最大古地温是在早白垩世达到的,早白垩世发生过一期构造热事件,古地温梯度可达4.60℃/100 m,早白垩世是奥陶系烃源岩的主要生气期,生气期主要受构造热事件控制.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及热演化史的研究对渭北隆起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天然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温 地温梯度 镜质组反射率 沥青反射率 裂变径迹 构造热事件 构造热演化史 渭北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 被引量:18
7
作者 黄超 余朝华 +3 位作者 张桂林 傅良同 袁志云 范兴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20-832,共13页
依据走滑拉分盆地中盆地沉降(或抬升)速率与边界断层走滑速率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对夹在郯庐断裂中段两分支断层间的潍北凹陷沉积埋藏史的恢复,间接求取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潍北凹陷内不同构造位置4口井的埋藏史恢复结果表... 依据走滑拉分盆地中盆地沉降(或抬升)速率与边界断层走滑速率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对夹在郯庐断裂中段两分支断层间的潍北凹陷沉积埋藏史的恢复,间接求取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潍北凹陷内不同构造位置4口井的埋藏史恢复结果表明:凹陷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早、中期的快速沉降,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抬升剥蚀和中新世以来的缓慢沉降3个阶段;各阶段的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0.142 9、-0.072 8、0.032 5km/Ma。通过对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俯冲速率和方向变化的分析推断,中新世中期(39.5Ma)太平洋板块由北西向俯冲转而变成正西向俯冲所产生的西南向应力分量是导致新生代郯庐断裂开始右行走滑的主要因素,且走滑活动持续至今。根据走滑活动发生和持续的时间,结合各个时期内潍北凹陷的沉降和抬升速率,计算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为15k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位移 地层回剥 拉分盆地 潍北凹陷 郯庐断裂带 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长3致密砂岩沉积微相与储层非均质性 被引量:7
8
作者 邹敏 夏东领 +4 位作者 魏荷花 庞雯 薛艳梅 王静 郭秀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69,共5页
在对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与地震砂体预测,对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长3油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其与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沉积微相以纵向多期叠加、平面快速变化... 在对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与地震砂体预测,对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长3油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其与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沉积微相以纵向多期叠加、平面快速变化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叠加河道砂体厚度在8~23.5m之间,各单期河道砂体厚度差异较大;在工区东、西部河道规模差异大,顺河道方向河道宽窄快速变化。叠加河道砂体的物,陛、含油性非均质性强,受单期河道规模影响较大。单期厚度较大的河道砂体中下部物性、含油性整体较好,单期厚度较小的河道砂体受钙质胶结和泥砾影响,物性、含油性整体较差。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展布控制了物性冶油性分布,水下分流河道越宽,砂体规模越大,单期河道砂体越发育,物性、含油性越好,平面非均质性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多期叠加河道 致密砂岩 非均质性 长3油层组 渭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带重磁场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许文强 袁炳强 +3 位作者 张春灌 张波 许海红 马小雷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4-120,共7页
通过对研究区已有重、磁测量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结合钻井、地质、电法及地震等成果,讨论了重磁异常分布特征,具此推断断裂构造,划分研究区的构造单元,预测油页岩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地重磁场具有"东高西低、... 通过对研究区已有重、磁测量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结合钻井、地质、电法及地震等成果,讨论了重磁异常分布特征,具此推断断裂构造,划分研究区的构造单元,预测油页岩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地重磁场具有"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低、高低相间"的基本特征;主断裂呈北东向展布,近东西向和北西向等次级断裂切断了主断裂,形成了"多"字形分布的构造特征;根据重磁场特征在南北向和东西向上的显著差异,渭北隆起带可划分为宜君-黄龙断坡带、土桥-照金断褶带、彬县-灵台褶皱带、麟游-永寿褶皱带、耀县-澄城断褶带和合阳-澄城断隆带6个构造单元。宜君-黄龙断坡带和耀县-澄城断褶带三叠系面积广、分布稳定、沉积厚度大、烃源岩丰富,是寻找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层勘探目标的有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有利区 断裂构造 重磁场特征 渭北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陕西渭河盆地前新生界地质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32
10
作者 王建强 刘池洋 +3 位作者 高飞 张东东 李永项 李智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81-1991,共11页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的过渡地带,为新生代断陷盆地。依据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过程、渭北隆起和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演化及隆升特点,结合钻井资料及水溶天然气同位素分析,综合探讨了渭河盆地前新生代地质特征。渭河盆...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的过渡地带,为新生代断陷盆地。依据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过程、渭北隆起和秦岭造山带中新生代演化及隆升特点,结合钻井资料及水溶天然气同位素分析,综合探讨了渭河盆地前新生代地质特征。渭河盆地在前新生代应为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的古斜坡带,前新生界总体表现出边部老中间新的特点,其中北部斜坡区大部分以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为主,中南部深凹陷区则广泛保留晚古生代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局部地区可能仍有中生代地层残留,暗示渭河盆地前新生界仍存在重要的潜在烃源岩。该认识对探讨渭河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前新生代 渭北隆起 秦岭造山带 油气前景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油藏渗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渭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三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黎明 廖晶 +5 位作者 王肃 贺子潇 王惠卫 王俊 何辉 朱玉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1-980,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油田属于超低渗透油藏,具有孔隙细小、孔喉结构复杂的特点。在前期的注水开发中存在明显的渗吸现象,对油田开发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但渗吸作用特征以及通过渗吸作用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认识不清。选取渭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三...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油田属于超低渗透油藏,具有孔隙细小、孔喉结构复杂的特点。在前期的注水开发中存在明显的渗吸现象,对油田开发效果有一定的提高,但渗吸作用特征以及通过渗吸作用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认识不清。选取渭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三段(长3)储层样品,通过物性测试、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各类渗吸等实验,分析了研究区储层物性和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不同介质类型以及不同含油饱和度下的渗吸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溶蚀孔、粒间孔以及晶间孔三类孔隙比较发育,不同孔隙类型为主储层对应的孔喉结构特征差异较大,溶蚀孔、晶间孔为主的储层其孔喉结构逐渐变差。直接渗吸实验表明,裂缝型储层渗吸驱油效率均高于基质型储层,平均渗吸驱油效率分别为34.8%和23.2%;残余油下渗吸作用可以提高储层驱油效率,但幅度有限(5.3%~6.7%)。储层物性、介质类型、孔喉结构、渗吸时机等是影响渗吸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当储层物性越高、孔喉结构越好、含油饱和度相对较低时,储层渗吸作用相对较弱,渗吸驱油效率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储集空间 孔喉结构 渗吸作用 渭北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渭河盆地结构特征及演化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林 芮会超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1期60-69,共10页
渭河盆地是位于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盆地之间的断陷盆地。渭河盆地的形成时间以及基底构成目前仍存在着争议。近几年来,对于渭河盆地天然气类型、形成机制、成藏条件、资源潜力以及盆地结构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解决以上... 渭河盆地是位于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盆地之间的断陷盆地。渭河盆地的形成时间以及基底构成目前仍存在着争议。近几年来,对于渭河盆地天然气类型、形成机制、成藏条件、资源潜力以及盆地结构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解决以上争议提供了进一步的资料。根据盆地的钻探资料和物化探新成果,发现渭河盆地是由固市凹陷、西安凹陷、泾河鼻隆、宝鸡凸起、骊山凸起、咸阳斜坡带和富平—蒲城斜坡带组成,并具有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复式盖层和两盆一鼻两凸两斜坡镶嵌复合结构特征;渭河盆地新生代之下的中生代—古生代盖层为:西部宝鸡凸起为古生界地层,中部西安凹陷和咸阳斜坡带为中生代地层,东北部富平—蒲城斜坡带基底为奥陶系地层,东南部固市凹陷基底为晚古生代地层;渭河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具有相同的基底和相似的盖层;太要断裂(约1800 Ma)形成,为渭河盆地形成奠定了构造基础,奥陶世马家沟末加里东运动及渭北隆起南缘同生逆冲断裂形成,标志着渭河盆地独立演化的开始,主沉降期为中生代—新生代;结合已有研究,给出了渭河盆地的基底模型和渭河盆地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渭北隆起 构造背景 演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关系 被引量:13
13
作者 魏东 马中豪 陈清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355-364,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蕴藏着丰富的煤、油页岩、石油、铀等能源矿产,多种能源矿产共存与构造特征关系、多种能源矿产协同勘探已成为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在分析总结多种能源矿产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联系的基础上,以构造演化特征为主线...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蕴藏着丰富的煤、油页岩、石油、铀等能源矿产,多种能源矿产共存与构造特征关系、多种能源矿产协同勘探已成为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在分析总结多种能源矿产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联系的基础上,以构造演化特征为主线,重点探讨了构造运动期次、沉积建造、构造单元特征、褶皱构造与多种能源矿产的关系。结果表明:渭北隆起印支期—燕山早期的成盆-差异升降运动形成了本区稳定的深湖—半深湖相含油页岩与不稳定的沼泽相含煤沉积建造组合;燕山中晚期的构造热事件促使油页岩成熟生烃、煤级升高;燕山期—喜山期的断裂、褶皱构造为油气和富铀低温油水热液运移和成藏提供了通道和富集成矿(藏)的场所;喜山期的抬升冷却和南缘断陷作用使得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得到了最终保存定位,且统一成矿年龄集中在74~122Ma,稍晚于燕山中晚期的构造热事件。综合考虑地质、经济和技术因素,将彬旬凹陷成矿区划分为4个协同勘探区,并建立了合理的勘探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矿产 共存富集 构造演化 沉积建造 构造热事件 协同勘探 渭北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潍北凹陷的亚分辨正断层预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克鑫 漆家福 霍红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9年第23期100-102,共3页
本文应用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通过斜向简单剪切模型预测了潍北凹陷北部古城-潍河口断裂的深部形态。依据此方法得出古城-潍河口断裂的滑脱深度为10.4km。以新近系底面为参考面,测量了新近系的损失面积,并计算了新近纪潍北凹陷的理论伸... 本文应用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通过斜向简单剪切模型预测了潍北凹陷北部古城-潍河口断裂的深部形态。依据此方法得出古城-潍河口断裂的滑脱深度为10.4km。以新近系底面为参考面,测量了新近系的损失面积,并计算了新近纪潍北凹陷的理论伸展量为3.1km。与目前二维地震解释剖面对比可知,亚分辨正断层的总伸展量为0.8km。依据统一构造应力场形成的断裂系统具有相似性的基本认识,对亚分辨正断层的分布和产状进行了定性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潍北凹陷 亚分辨正断层 平衡剖面 斜向简单剪切模型 伸展盆地 滑脱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潍北凹陷致密气成藏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耀庭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5-331,共7页
潍北凹陷北部洼陷带具有形成致密气藏的良好地质条件,在孔二段形成自生自储自盖组合,埋深大于3500 m均为致密气藏发育区。通过分析孔隙尺度下的天然气运移模式、模拟实验确定含气饱和度影响因素,建立了渗透率与最终含气饱和度相关关... 潍北凹陷北部洼陷带具有形成致密气藏的良好地质条件,在孔二段形成自生自储自盖组合,埋深大于3500 m均为致密气藏发育区。通过分析孔隙尺度下的天然气运移模式、模拟实验确定含气饱和度影响因素,建立了渗透率与最终含气饱和度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04,实验结果表明充注时间较早,气藏形成期存在异常高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深层致密气藏经历了2期充注,第一期发生在沙河街组沉积早期(52~50.5 Ma),第二期发生在沙河街构造运动之前(43.5~36 Ma),以第二期充注为主。沙河街构造运动造成盆地泻压,致密气藏被破坏。新近系的沉积使储层进一步致密化,有利于孔店组致密气的保存。因此,潍北凹陷深层孔店组致密气为残留气藏,仍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气饱和度 致密气 渗透率 孔二段 潍北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唐王陵砾岩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与沉积环境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建松 郭玮 +1 位作者 杨萍 易纲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7-576,共20页
唐王陵砾岩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以来,其形成时代和沉积环境就争议不断,至今没有定论。作者根据唐王陵附近多个露头点唐王陵砾岩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结合渭北隆起西段2口油气探井的钻探结果,将其地质时代确定为晚奥... 唐王陵砾岩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以来,其形成时代和沉积环境就争议不断,至今没有定论。作者根据唐王陵附近多个露头点唐王陵砾岩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结合渭北隆起西段2口油气探井的钻探结果,将其地质时代确定为晚奥陶世赫南特期;基于北秦岭岛弧在中奥陶世之后持续隆升,秦岭北坡及其以北的古生代和更老地层不断向北倾覆倒转,同时遭受不同程度的变质与剥蚀,北秦岭和华北陆块之间的弧后盆地演变为前陆盆地并逐渐闭合的共识,并结合该套砾岩地层的反旋回沉积特征和发育大量碎屑流、颗粒流及浊流等重力流沉积的事实,认为唐王陵砾岩是一套沉积在晚奥陶世末期,不断抬升并遭受剧烈崩塌剥蚀的北秦岭以北的前陆盆地陡岸背景下的前陆斜坡脚海底扇沉积体。该结论不但厘清了唐王陵砾岩与东庄页岩的时代归属,也为北秦岭和渭北地区加里东期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及石油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隆起 唐王陵砾岩 晚奥陶世 前陆盆地 海底扇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烃源岩成熟度分布特征与热演化史恢复
17
作者 任战利 祁凯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59-971,共13页
渭北隆起发育多套烃源岩,是寻找油气的重要战略区。对渭北隆起不同层位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变化规律及热演化历史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利用大量反射率测试资料及裂变径迹分析资料,确定了研究区不同层位热演化程度及变化规律,在恢复剥蚀... 渭北隆起发育多套烃源岩,是寻找油气的重要战略区。对渭北隆起不同层位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变化规律及热演化历史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利用大量反射率测试资料及裂变径迹分析资料,确定了研究区不同层位热演化程度及变化规律,在恢复剥蚀厚度及埋藏史的基础上,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研究结果表明:渭北隆起上三叠统延长组处于生油阶段、石炭-二叠系、奥陶系处于生气阶段,不同层位热演化程度总体上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渭北隆起不同层位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关系为似线型,镜质体反射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渭北隆起自早白垩世末以来经历了大规模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40Ma以来,研究区整体快速抬升冷却。热演化史研究表明?胃北隆起不同层位最高热演化程度是在早白垩世达到的,从寒武纪到侏罗纪,地温梯度总体较低;中生代晚期早白垩世,受构造热事件影响,古地温梯度最高可达46.0℃/km;晚白垩世以来,由于地温梯度降低及地层大规模抬升剥蚀,地层温度明显降低。渭北隆起奥陶系、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天然气生气高峰期、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生油高峰期均在早白垩世,生油、生气高峰期受中生代晚期高地温梯度、构造热事件的控制。新生代以来渭北隆起大规模抬升剥蚀,地层快速抬升冷却,地层温度明显降低,烃源岩生烃过程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温 地温梯度 镜质体反射率 裂变径迹 构造热事件 热演化史 渭北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新生代渭河盆地沉积-构造迁移与渭北隆起及东秦岭耦合关系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鹏 任战利 +4 位作者 张金功 夏斌 田涛 蔡周荣 张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76-892,共17页
渭河盆地、渭北隆起及东秦岭造山带地处青藏块体东北缘、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交界处,形成了特有的盆山体系,分布有油气、氦气及地热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新生代是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渭北隆起和东秦岭隆升的重要时期,缺乏... 渭河盆地、渭北隆起及东秦岭造山带地处青藏块体东北缘、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交界处,形成了特有的盆山体系,分布有油气、氦气及地热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新生代是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渭北隆起和东秦岭隆升的重要时期,缺乏该时期盆山体系耦合关系的研究,制约了对区域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的认识。盆山耦合体现在时间、空间、物质、构造作用及地表形态等多方面。以大量钻孔资料为依托,运用“回剥法”分析了渭河盆地新生代的沉降幅度及沉降速率,并根据主沉降期新近纪以来不同阶段沉积地层厚度展布特征恢复了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研究表明渭河盆地新生代以来沉降中心具有自西南方向西安凹陷向北东方向固市凹陷迁移的特征。古近纪始新世以来,渭河盆地发生快速构造沉降,中新世早-中期以西安凹陷为主要沉积、沉降中心,晚中新世以来以西安、固市两个凹陷为主要沉积、沉降中心,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沉降中心转移到东北部固市凹陷,晚更新世以来,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均发生快速沉降。裂变径迹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渭北隆起约45—32Ma整体快速抬升,同步于东秦岭太白山和华山约57-40Ma的快速隆升阶段,与渭河盆地古近纪始新世约40Ma的基底快速沉降具有耦合关系。晚中新世约7-3Ma以来,渭河盆地的持续快速沉降,与渭北隆起上新世约5Ma及东秦岭太白山约10—9.6Ma、华山约8—5Ma以来的快速耦合关系明显。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始新世约55-45Ma碰撞及青藏高原约10-8Ma隆升外扩的远程效应对研究区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厚图 裂变径迹 沉积-构造演化 隆升剥蚀 盆山关系 渭河盆地渭北隆起东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潍北凹陷孔三段火山溢流相旋回与期次划分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耀庭 徐守余 +3 位作者 买买提吐尔逊.库吐鲁 郭玉新 赵约翰 刘静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40,共12页
潍北凹陷孔三段广泛发育火山岩地层,有效储层主要发育在溢流相。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对火山溢流相的旋回和期次进行划分,研究表明:潍北凹陷孔三段火山岩可划分为2个喷发旋回7个期次,每期火山溢流相熔岩层垂向可划分为上部、中... 潍北凹陷孔三段广泛发育火山岩地层,有效储层主要发育在溢流相。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对火山溢流相的旋回和期次进行划分,研究表明:潍北凹陷孔三段火山岩可划分为2个喷发旋回7个期次,每期火山溢流相熔岩层垂向可划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3个亚相,其中上部亚相气孔和杏仁构造最为发育,是火山岩最优质的储层类型;依据火山岩熔岩流规模变化可将溢流相划分为Ⅰ型熔岩层系(扩张型)和Ⅱ型熔岩层系(收缩型)2种类型,Ⅰ型熔岩层系有利储层分布在层系上部,Ⅱ型熔岩层系有利储层分布在层系下部;Ⅰ型熔岩层系在喷发早期(4~7期)发育,规模较大,Ⅱ型熔岩层系在喷发晚期(1~3期)发育,规模较小,反映了火山早期活动强烈,晚期逐步减弱的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溢流相 喷发旋回 期次 潍北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潍北凹陷地层压力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华 王鑫 +2 位作者 徐昊清 李振升 陈柯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0-164,共5页
基于实测压力、流体包裹体数据,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对潍北凹陷的现今地层压力、成藏期古压力以及压力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潍北凹陷现今地层压力纵向上分为2段,2 300 m以上地层主要发育常压,2 300 m以下的地层出现大量的低压,... 基于实测压力、流体包裹体数据,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对潍北凹陷的现今地层压力、成藏期古压力以及压力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潍北凹陷现今地层压力纵向上分为2段,2 300 m以上地层主要发育常压,2 300 m以下的地层出现大量的低压,低压主要分布于凹陷北部的孔二段地层中。研究区成藏期储层古压力多表现为弱超压,盆地模拟表明孔二段地层经历了"压力积累—压力释放—压力分异"3个演化阶段;基于后期保存条件的差异,划分为"常压—超压—弱超压"、"常压—超压—低压"、"常压—弱超压—常压"3种演化模式。由于成藏期时凹陷东南部剥蚀量最大,压力减少最快,成为油气运移指向的低势区,导致了油气多富集于潍北凹陷的东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 压力演化 油气分布 潍北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