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沂南北寨畏兽图视觉重构与谱系命名——通过一个视觉史案例回应有关《武梁祠》的讨论
1
作者 张强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55-92,114,共39页
在当下中国古代造像研究中,有一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即看图辨义,或看图识物。它带来了两个陷阱:其一是文献替代图像的阐述,成为一种故事媒介,或者说文献插图;其二是图像类型的共性特征归纳,混淆了同类图像,无视个体存在的差异。将图像还... 在当下中国古代造像研究中,有一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即看图辨义,或看图识物。它带来了两个陷阱:其一是文献替代图像的阐述,成为一种故事媒介,或者说文献插图;其二是图像类型的共性特征归纳,混淆了同类图像,无视个体存在的差异。将图像还给图像,是以视觉史的研究方法去进入,重走图像的生成路径,重塑其图像结构,重整其逻辑线路,以此寻找到其象征、隐喻、表述的意义之所在。本文以“墓室畏兽图像”为案例,进行视觉重构与谱系命名,实践视觉史方法论中对于图像的个体存在与定向叙述,以图像分析替代制作者制作的过程。同时,试图以此案例与巫鸿先生的《武梁祠》方法论展开进一步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史 沂南 畏兽 巫鸿 武梁祠 图像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和斜阳岛沉凝灰岩母质发育土壤的系统分类初深 被引量:3
2
作者 莫权辉 陈平 +3 位作者 蓝福生 叶栋 梁发英 李瑞棠 《广西科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13-18,共6页
研究广西涠洲岛和斜阳岛沉凝灰岩母质发育自然土壤和旱地土壤的基本属性,参考《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进行分类,分布于涠洲岛火山口附近的土壤属于薄层土土类,其它土壤属于湿润铁硅铝土亚纲的棕红壤;斜阳岛上的土壤为火山灰土。
关键词 涠洲岛 斜阳岛 土壤类型
下载PDF
数十载融会贯通 曾几番启路辟航——周一良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研究
3
作者 胡喜云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8-103,共6页
从探讨魏收之史学、崔浩国史案,至20世纪80年代对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特点的把握、南北朝史学异同的分析,周一良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研究经历了由个案式向全面考察的融会贯通历程,体现了他立足史料、实事求是,视野开阔、气度恢宏,条... 从探讨魏收之史学、崔浩国史案,至20世纪80年代对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特点的把握、南北朝史学异同的分析,周一良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研究经历了由个案式向全面考察的融会贯通历程,体现了他立足史料、实事求是,视野开阔、气度恢宏,条理清晰、论证严密和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治学特点;其相关成果多有突破前人之处,反映了他循风气之先的卓越史识,有启迪后学、开辟蹊径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史学 魏收 崔浩国史案 史学
下载PDF
敦煌249、285窟的窟顶图像 被引量:2
4
作者 沈睿文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3,136,共11页
本文系统梳理了莫高窟249、285窟窟顶的图像元素,并考订存疑者。作者认为两窟窟顶四披的图像正是太一出行的组合及其变化。其中第249窟增加了四神的元素,显示出更为完整的出行结构,而两窟窟顶四披图像跟下部的山林野兽和狩猎场面共同构... 本文系统梳理了莫高窟249、285窟窟顶的图像元素,并考订存疑者。作者认为两窟窟顶四披的图像正是太一出行的组合及其变化。其中第249窟增加了四神的元素,显示出更为完整的出行结构,而两窟窟顶四披图像跟下部的山林野兽和狩猎场面共同构成出行、向西披西流的意象。两座窟整顶壁画结构的出现是当时的出行制度使然,绝非偶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畏兽 太一出行 狩猎出行
原文传递
海昏侯墓“神兽玉饰”浅释 被引量:1
5
作者 夏华清 王楚宁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0-155,共6页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有一件神兽玉饰,这一神兽形象以往多见于东汉至隋唐石刻雕塑中,海昏侯墓神兽玉饰将这一图像的出现时间推前至西汉中晚期,关于这一神兽的确切名称与源流,学界有"畏兽"、"乌获"、"方相...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有一件神兽玉饰,这一神兽形象以往多见于东汉至隋唐石刻雕塑中,海昏侯墓神兽玉饰将这一图像的出现时间推前至西汉中晚期,关于这一神兽的确切名称与源流,学界有"畏兽"、"乌获"、"方相氏"等多种说法。笔者试以海昏侯墓出土的神兽玉饰为切入点,探求这一形象的来源与演变,通过上溯源流,为神兽定性、定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墓 畏兽 玄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