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cal Harvesting Effects on Seed Yield Loss,Quality Traits and Profitability of Winter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被引量:13
1
作者 MA Ni ZHANG Chun-lei +4 位作者 LI Jun ZHANG Ming-hai CHENG Yu-gui LI Guang-ming ZHANG Shu-ji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8期1297-1304,共8页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apeseed produc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ffective mechanical harvesting time for decreasing harvesting loss of winter oilseed rape has been becoming a critical factor. An elite cu...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apeseed produc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ffective mechanical harvesting time for decreasing harvesting loss of winter oilseed rape has been becoming a critical factor. An elite cultivar Zhongshuang 11 (Brassica napus L.) was employed in two rounds of field experiments from 2009 to 2011. Seeds were sown with machine, three combine harvesting times namely combine harvesting A, B, and C (CHA, CHB, and CHC) were designed and manual harvesting (MH) as control was performed at maturity. The harvesting treatment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color of pod and seed in the field. Seed yield loss and quality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seed yields and harvesting losses in 2009-2010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2010-2011, whereas seed oil contents in 2010-2011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2009-2010. The highest yield appeared in CHB,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H. Furthermore, harvesting loss in CHB were 50% that in MH. Seed oil content and chlorophyll exhibited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CHB and MH. Economic profit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mechanical sowing/combine harvesting (MS/CH) showed an input/output ratio of 1:1.6, and it was 1:1.2 in mechanical sowing/manual harvesting (MS/MH). Labor-cost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70% of the total cost in MS/MH, which led to low profitability to a great extent.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HB was the optimum harvesting time for winter oilseed rap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获机械 产量损失 种子产量 盈利能力 品质性状 油菜籽 种子含油量 冬季
下载PDF
Effects of harvesting method and date on yield loss and seed quality of rapeseed 被引量:3
2
作者 Min Zhang Chongyou Wu +3 位作者 Mei Jin Senlin Mu Suning Liang Qing Tang 《Oil Crop Science》 2019年第3期166-174,共9页
China is one of the major rapeseed production countries in the world,but harvesting mechanization was still backward,and high harvest loss was a key inhibiting factor for rapeseed production.To obtain optimum harvesti... China is one of the major rapeseed production countries in the world,but harvesting mechanization was still backward,and high harvest loss was a key inhibiting factor for rapeseed production.To obtain optimum harvesting date for winter rape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of China,artificial simulated combine harvesting and artificial two-stage harvesting were adopted to find correlations between harvesting date,rape variety,seed oil content,protein content,grain moisture rate,rapeseed straw moisture content,rapeseed unthreshing rate,grain drop loss rate,thousand seeds weight(TSW),and harvesting economic coefficient(HEC).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rapeseed oil content,protein content and TSW were correlated with rape variety;HEC was correlated with harvesting method and rape variety.Rape variety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of rapeseed oil content,protein content,TSW and HEC.Grain moisture rate,un-threshing rate,grain drop loss rate and straw moisture content were correlated with harvesting method and date.Harvesting date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of rapeseed moisture rate,un-threshing rate,grain drop loss rate and straw moisture rate.Single factor tests further proved that harvesting date had less impact on rapeseed oil content,protein content,TSW and HEC.It showed little correlation with rapeseed quality except grain moisture rate.The optimum harvesting date could be known by change in straw moisture content.The combined harvest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grain moisture content of 15%-20%with TSW stabilized in the highest level.The twostage harvesting cutt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at the grain moisture content of 35%-40%.This research offered a reference to harvesting method and date for rape cultiv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COMBINE HARVESTING two-stageharvesting yield loss seed quality
下载PDF
北方旱寒区甘蓝型冬油菜产量、品质及抗倒性的分析评价
3
作者 李辉 魏家萍 +10 位作者 董小云 郑国强 崔俊美 方彦 武泽峰 曹小东 方新玲 王莹 田海燕 王晋雄 刘自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31,共11页
2018—2019年,以34个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品质及抗倒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挖掘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间的产量、品质及抗倒性存在较大差异,单株产量变异范围为6.50~36.67 g,平均产量为21.08 g,17NPZ240-... 2018—2019年,以34个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品质及抗倒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挖掘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间的产量、品质及抗倒性存在较大差异,单株产量变异范围为6.50~36.67 g,平均产量为21.08 g,17NPZ240-1的产量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全株角果数(r=0.897**)和每角粒数(r=0.534**)与单株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各材料倒伏系数介于153.74~359.61,17NDL20-7的倒伏系数最低,抗倒性最强;相关分析表明抗折力(r=-0.501**)、重心高度(r=502**)、茎粗(r=-0.816**)、分枝部位(r=0.472**)和主花序长度(r=-0.679**)与倒伏系数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品质性状中,含油量介于33.40%~49.54%,平均含量为43.32%,17DNL32-3的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介于16.87%~27.24%,平均含量为21.18%,16NTS309-4的含量最高;油酸含量介于23.62%~68.81%,平均含量为45.92%,17NPZ242-1的含量最高;亚油酸含量介于10.62%~18.48%,平均含量为14.87%,亚麻酸含量介于5.41%~8.97%,平均含量为7.60%,芥酸含量介于0.15%~27.51%,平均含量为10.80%,17NPZ52-3的亚油酸、亚麻酸含量最高,芥酸含量最低;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介于18.47~70.35μmol·g^(-1),平均含量为34.41μmol·g^(-1),16NTS309-7的含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芥酸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0.421≤r≤0.913)。9个性状的综合隶属函数值F介于0.25~0.77,相差0.52,品系间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将34份甘蓝型冬油菜材料划分为3大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7份材料,综合表现最好,但平均含油量最低;第Ⅱ类群包含4份材料,综合表现较弱,倒伏系数均值最高,其他8个性状的平均值都处于中等水平;第Ⅲ类群包含13份材料,综合表现最弱,但平均含油量最高,倒伏系数均值处于中等水平,其他7个性状的均值都处于最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产量 品质 抗倒性 综合评价 北方旱寒区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冬油菜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宋毅 李静 +6 位作者 谷贺贺 陆志峰 廖世鹏 李小坤 丛日环 任涛 鲁剑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02-2011,共10页
为探明不同氮肥用量对冬油菜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19/2020以及2020/2021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0、90、180、270、360 kg N hm^(-2)5个氮肥施用水平。在成熟期测定油菜籽产量、氮含量和油菜籽品质指标。结果表明,... 为探明不同氮肥用量对冬油菜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2019/2020以及2020/2021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0、90、180、270、360 kg N hm^(-2)5个氮肥施用水平。在成熟期测定油菜籽产量、氮含量和油菜籽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冬油菜籽粒产量及氮含量,与不施氮相比,氮肥施用后平均增产1548 kg hm^(-2),平均增产率达32.9%,在施氮量为0~270 kg N hm^(-2)范围内,油菜籽产量随氮肥施用量显著增加,继续增施氮肥,油菜籽产量无明显变化或有下降趋势,施氮主要通过提高单株角果数来提高油菜籽粒产量。施氮显著增加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当施氮量达270 kg N hm^(-2)时籽粒氮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最高。施氮显著降低籽粒含油量,氮肥用量每增加100 kg N hm^(-2),籽粒含油量下降1.6个百分点。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籽粒硫甙、油酸、亚麻酸、芥酸以及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呈升高趋势,亚油酸呈降低趋势,油菜籽粒品质整体呈降低趋势。综上所述,以追求高品质食用油为目标,同时兼顾油菜籽粒产量,氮肥适宜用量约为180kgNhm^(-2);以追求油菜籽粒产量并考虑油菜饼粕作饲料为目标时,氮肥适宜用量约为270 kg N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用量 冬油菜 品质 含油率 蛋白质产量
下载PDF
冬前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被引量:57
5
作者 刘自刚 孙万仓 +9 位作者 杨宁宁 王月 何丽 赵彩霞 史鹏飞 杨刚 李学才 武军艳 方彦 曾秀存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4679-4687,共9页
【目的】为白菜型冬油菜抗寒种质创新及抗寒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观察、比色法、冰晶消长法、显微测微、光合测定等技术,探讨北方寒旱区主要冬油菜品种抗寒性差异形成的形态、生理... 【目的】为白菜型冬油菜抗寒种质创新及抗寒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观察、比色法、冰晶消长法、显微测微、光合测定等技术,探讨北方寒旱区主要冬油菜品种抗寒性差异形成的形态、生理及分子机理。【结果】冬前低温阶段,弱抗寒品种多数气孔关闭或半开放,而强抗寒品种(陇油6号)气孔仍保持完全开放状态,且光合速率、根冠比、根部干物质积累均较高;可溶性蛋白与抗寒性显著正相关,而SOD、POD、CAT活性、游离脯氨酸、MDA含量与抗寒性无明显相关关系;与天油2号相比,低温下陇油7号质外体蛋白提取液形成冰晶体积小、分布均匀,形态以五边形、椭圆形和双菱形为主,具有明显重结晶抑制活性和饰晶活性。【结论】冬前低温阶段,白菜型冬油菜强抗寒品种叶片气孔多数仍保持开放,Pn较高,光合产物优先分配至地下部贮存;根部抗冻蛋白表达上调,增强了其抗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抗寒性 形态生理特征 光合特性 抗冻蛋白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活性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曾秀存 孙万仓 +10 位作者 方彦 刘自刚 董云 孙佳 武军艳 张鹏飞 史鹏辉 孔德晶 张腾国 何丽 赵彩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00-1408,共9页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是一种在逆境条件下清除细胞内氧自由基、增强植物抗逆性的关键酶。本研究根据已发表植物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PX的同源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扩增超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的DNA,获得APX基因开放...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是一种在逆境条件下清除细胞内氧自由基、增强植物抗逆性的关键酶。本研究根据已发表植物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PX的同源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扩增超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的DNA,获得APX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753 bp,编码250个氨基酸残基,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APX蛋白的典型特征。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与已报道的大白菜的APX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该酶蛋白具有高度的进化保守性,其保守序列属于植物的POD超家族,APX相对分子质量和理论等电点依次为27.7 kD和5.58;APX基因无信号肽,是一个亲水性蛋白,可推测其定位于细胞质中;二级结构预测表明陇油7号的APX是由不规则卷曲和α-螺旋组成的稳定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活性分析显示,该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受低温胁迫诱导,表明该基因在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适应低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低温 APX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APX活性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低温条件下的表达 被引量:26
7
作者 曾秀存 刘自刚 +7 位作者 史鹏辉 许耀照 孙佳 方彦 杨刚 武军艳 孔德晶 孙万仓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6-643,共8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逆境条件下清除细胞内活性氧的关键酶,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是该酶系中最主要的活性氧清除剂,与植物的抗逆性关系密切。本研究根据已发表的十字花科植物Cu/Zn-SOD基因的编码区设计引物,采用RT-PCR...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逆境条件下清除细胞内活性氧的关键酶,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是该酶系中最主要的活性氧清除剂,与植物的抗逆性关系密切。本研究根据已发表的十字花科植物Cu/Zn-SOD基因的编码区设计引物,采用RT-PCR克隆超强抗寒冬油菜陇油7号Cu/Zn-SOD的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459 bp。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Cu/Zn-SOD基因同源性高达99%,编码1个亲水性稳定蛋白,无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具有胞质Cu/Zn-SOD超基因家族特有的序列特征和保守结构区域。半定量RT-PCR以及SOD酶活性分析表明,低温诱导条件下Cu/Zn-SOD基因差异表达,在白菜型冬油菜适应低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强抗寒冬油菜陇油6号品种低温诱导蛋白的SDS-PAGE分析以及蛋白串联质谱技术鉴定表明,Cu/Zn-SOD是受低温诱导表达的抗逆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CU Zn—SOD基因克隆 低温 表达分析 SOD活性 低温诱导蛋白
下载PDF
我国南方冬油菜机械化生产农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8
作者 马霓 李云昌 +3 位作者 胡琼 李俊 李光明 张春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1-456,共6页
油菜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在南方冬油菜区进行了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筛选和鉴定,农机和农艺配套技术试验示范。本文综述了在油菜机械直播和机械移栽、抗倒伏措施及理想株型构建、施肥技术、病虫草害化学防治... 油菜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在南方冬油菜区进行了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筛选和鉴定,农机和农艺配套技术试验示范。本文综述了在油菜机械直播和机械移栽、抗倒伏措施及理想株型构建、施肥技术、病虫草害化学防治、化学催熟技术、机械收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机械化生产 农艺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铁超氧化物歧化酶(Fe-SOD)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曾秀存 孙万仓 +7 位作者 孙佳 许耀照 方彦 史鹏辉 杨刚 孔德晶 武军艳 刘自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4603-4611,共9页
【目的】了解SOD酶蛋白家族Fe-SOD在超强抗寒冬油菜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超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Fe-SOD的cDNA序列。对该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半定量以及相对定量RT-PCR研究Fe-... 【目的】了解SOD酶蛋白家族Fe-SOD在超强抗寒冬油菜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超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Fe-SOD的cDNA序列。对该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半定量以及相对定量RT-PCR研究Fe-SOD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采用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测定冬油菜叶片和根中的总SOD酶活性。【结果】获得Fe-SOD,GenBank登录号为KF178713,该基因cDNA片段全长645 bp,包含一个639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1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与白菜(Chiifu)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该基因编码的酶蛋白是1个主要由α-螺旋组成的亲水性稳定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Fe-SOD表达模式分析显示初期低温胁迫下(4℃),该基因上调表达,继续低温胁迫处理(-4℃和-8℃),Fe-SOD表达量受到抑制。总SOD酶活性测定显示冬油菜根中酶活性高于叶片,以利于冬油菜安全越冬。【结论】从白菜型冬油菜克隆的Fe-SOD具有已知物种Fe-SOD的特征。Fe-SOD在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抗寒过程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低温 FE-SOD 表达分析 SOD活性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叶片结构和光合特性对冬前低温的响应 被引量:10
10
作者 许耀照 曾秀存 +6 位作者 张芬琴 孙佳 孙万仓 武军艳 方彦 刘自刚 孙柏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2-441,共10页
为明确白菜型冬油菜在冬前低温下叶片结构特征、光合作用特性及其抗寒性,本研究在0℃和–7.6℃自然低温条件下,选用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超强抗寒)和天油4号(弱抗寒),测定并比较其叶片气孔性状、解剖结构和光合、荧光参数的日变化... 为明确白菜型冬油菜在冬前低温下叶片结构特征、光合作用特性及其抗寒性,本研究在0℃和–7.6℃自然低温条件下,选用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超强抗寒)和天油4号(弱抗寒),测定并比较其叶片气孔性状、解剖结构和光合、荧光参数的日变化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冬前温度下降,2个白菜型冬油菜叶片气孔密度、气孔面积、气孔周长、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均变小,细胞间隙变大,叶片变薄;P_n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无光合"午休"现象;叶片的P_n、G_s、T_r和CE均降低,而C_i均升高,说明是非气孔限制引起P_n降低。白菜型冬油菜在冬前低温条件下发生了光抑制现象,表现为F_m和F_v/F_m下降,F_o上升。与超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相比,弱抗寒品种天油4号叶片气孔密度和气孔面积均较大,气孔总周长较长,叶片较厚,P_n、F_m和F_v/F_m均较高,说明冬前低温条件下,天油4号光合能力较强,光抑制程度较弱。白菜型冬油菜在冬前低温条件下的叶片气孔密度越大、气孔面积越大、气孔周长越长、叶片及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越厚,光合能力越强,地上部生长越旺盛,品种抗寒性越差。本研究为冬油菜抗寒种质创新和育种提供了部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叶片结构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参数 低温 抗寒性
下载PDF
中国冬油菜栽培方式变迁与相应的养分管理策略 被引量:74
11
作者 王寅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952-2966,共15页
直播和育苗移栽是目前长江流域冬油菜并存的两种栽培方式,其技术发展和推广状况对中国油菜产业发展和油料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历史阶段下,随栽培品种、种植目标、劳动力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变化,中国冬油菜栽培方式也在... 直播和育苗移栽是目前长江流域冬油菜并存的两种栽培方式,其技术发展和推广状况对中国油菜产业发展和油料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历史阶段下,随栽培品种、种植目标、劳动力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变化,中国冬油菜栽培方式也在不断的转变和发展。文章概述了新中国建立后冬油菜栽培方式的发展变化历程,从最初以直播种植为主,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直播为主而育苗移栽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育苗移栽方式实现全面推广并长期应用,再到当前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栽培方式并存。而养分管理措施也经历了从最初施用农家肥,到开始施用氮、磷化肥,到提倡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再到当前形成的育苗移栽油菜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技术。直播和育苗移栽油菜的栽培特点和生长过程存在着显著差异,文章主要从生育进程、种植密度、群体结构与个体形态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相比育苗移栽油菜,直播油菜的生育期一般相应缩短,个体生长状况较弱,单株产量偏低,但在较高的种植密度基础上可发挥群体优势,且根群结构也有助于增强养分和水分吸收能力,因此具有高产高效的潜力。目前,长江流域育苗移栽油菜的养分丰缺指标和推荐施肥体系已经建立,养分管理策略也较为完善,其要点为: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目标产量水平合理确定氮、磷、钾、硼肥用量,保证养分平衡供应,实行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采取氮、钾肥分次施用(推荐基肥﹕越冬肥﹕薹肥=60%﹕20%﹕20%)以协调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强壮个体而实现高产。针对直播油菜发展迅速而在高产条件下养分管理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文章重点比较了其与育苗移栽油菜在养分响应、吸收分配和需求利用等方面的差异,发现直播油菜对养分缺乏较为敏感,养分不足导致个体生长低下和群体衰亡,后期物质和养分转运效率较低,而且对磷、钾养分的需求明显更高。基于已有研究结果总结出直播油菜的"前促后稳"养分管理策略,即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养分合理平衡施用基础上,保证磷、钾供应,施用有机肥并进行秸秆还田,肥料运筹中重视氮肥对个体和群体发展的调控作用,减少基施而增加苗肥以促前期生长,中后期适时追肥以保证群体数量和产量形成,推荐基肥﹕苗肥﹕越冬肥﹕薹肥=40%﹕30%﹕15%﹕15%。此外,应配合其他栽培措施协同增效提质,选用适宜早熟和耐密的品种,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施用长效专用复合肥或专用控释肥,配合密植以省肥补迟、增库促源,加强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文章还对直播油菜养分管理研究中的问题和未来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其栽培管理措施和科学施肥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直播 育苗移栽 播种期 植株密度 养分管理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气候因子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丛日环 张智 鲁剑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94-903,共10页
气象因子对长江流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主产区影响很大。为明确长江流域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长江流域25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1437个田间试验冬油菜产量数据,分析5个不同区域(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长江上游... 气象因子对长江流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主产区影响很大。为明确长江流域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长江流域25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1437个田间试验冬油菜产量数据,分析5个不同区域(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长江上游高海拔区、长江中游二熟区、长江中游三熟区和长江下游)冬油菜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产量数据分析不同种植区油菜产量的气候限制因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油菜生育期内平均气温为13.2℃,≥0℃积温为3620℃,昼夜温差7.8℃,总日照时数984h,太阳辐射量为2631 MJ·m^-2。油菜生育期内热量资源呈现增加的趋势,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7℃,而昼夜温差每10年缩小0.21℃;而日照资源则逐年降低,每10年日照时数降低45h。油菜全生育期总降水量平均为680 mm,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长江流域气象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平均气温和≥0℃积温与产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长江中游二熟区生育前期(9月-11月)和长江中游三熟区生育后期(3月-5月)平均气温每增加0.1℃,油菜分别减产53和40 kg·hm^-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菜增产,其中长江上游低海拔区后期昼夜温差每增加0.1℃,产量增幅为39 kg·hm^-2;降水量与产量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尤其是后期降水量每增加10 mm,油菜减产约12~39 kg·hm^-2。从整个生育期来看,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高海拔区)主要影响油菜产量的气象因子为昼夜温差、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长江中游二熟区主要受气温、积温、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的影响;长江中游三熟区的限制因子为气温和积温;而长江下游则受到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长江流域 昼夜温差 降雨量 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和春油菜杂交后代抗寒性与植物学特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丽萍 杨刚 +10 位作者 孙万仓 张正丽 王月 董红业 赵艳宁 孔德晶 鲁美宏 杨宁宁 刘自刚 方彦 武军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1-296,共6页
对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和陇油9号与优质白菜型春油菜品种Parkland杂交后代群体的感温性(冬春性)、植物学特性、越冬率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个杂交组合的F1代植株全部表现为冬性,可见冬性为显性,F2代和BC1冬春... 对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和陇油9号与优质白菜型春油菜品种Parkland杂交后代群体的感温性(冬春性)、植物学特性、越冬率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个杂交组合的F1代植株全部表现为冬性,可见冬性为显性,F2代和BC1冬春性发生分离,F2代冬春性均符合4∶1的分离,而BC1中以Parkland为轮回亲本时,后代冬春性符合1∶1的分离,以陇油7号和陇油9号为轮回亲本时,后代冬春性之比为4∶1。(2)以越冬率为抗寒指标分析发现陇油7号×Parkland杂交后代的抗寒性比陇油9号×Parkland杂交后代抗寒性强,这与冬性亲本抗寒性强弱一致,各世代抗寒性强弱依次是:以冬性为轮回亲本的BC1>F2>F1>春性为轮回亲本的BC1。(3)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越冬率与冬春杂交后代主要生物学特性紧密相关,相关程度依次为:心叶色>生长习性>冬春性>叶色。分析得出,植株形态特征与抗寒性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心叶为紫色、叶色深绿或浅绿、匍匐或半直立生长的幼苗,其越冬率较大,抗寒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杂交后代 冬春性 生物学特性 灰色关联
下载PDF
白菜型春油菜不同密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布特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秀琦 王有庆 马琪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15,共5页
白菜型春油菜(BrassicaCampestris)两个品种8种栽培密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布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与各枝序粒重和角果数占单株粒重和角果数的比率有密切关系。角粒重较高,较稳定下,单位面积产量随... 白菜型春油菜(BrassicaCampestris)两个品种8种栽培密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布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与各枝序粒重和角果数占单株粒重和角果数的比率有密切关系。角粒重较高,较稳定下,单位面积产量随一次分枝粒重比率和角果数比率的下降,或主序粒重比率和角果数比率的上升而提高;角粒重低,且随一次分枝粒重比率和角果数比率的下降,或主序粒重比率和角果数比率的上升而降低.一次分枝粒重比率和角果数比率为50%-55%,或主序粒重比率和角果数比率为25%-30%,同时每角粒重较高,可获得最高单位的面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密度 产量 构成因素 分布特性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茬直播冬油菜田土壤呼吸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永成 牛应泽 胡宗达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30-1436,共7页
为探讨四川盆地稻茬田冬油菜生长季的土壤呼吸特征,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于2012-11—2013-04对成都平原稻-油轮作系统不同耕作措施下直播冬油菜田的土壤呼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观测期内直播冬油菜田土壤呼吸表现为旋耕... 为探讨四川盆地稻茬田冬油菜生长季的土壤呼吸特征,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于2012-11—2013-04对成都平原稻-油轮作系统不同耕作措施下直播冬油菜田的土壤呼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观测期内直播冬油菜田土壤呼吸表现为旋耕处理(1.97μmol·m^(-2)·s^(-1))高于免耕处理(1.86μmol·m^(-2)·s^(-1)),但差异不显著(P>0.05)。直播冬油菜田土壤呼吸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土壤呼吸速率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旋耕与免耕条件下,直播冬油菜田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2.07和2.16。直播冬油菜田土壤呼吸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P<0.05)负相关。耕层土壤温度是影响冬油菜田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耕作措施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含量
下载PDF
氮钾配施对油菜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静 闫金垚 +4 位作者 胡文诗 李小坤 丛日环 任涛 鲁剑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1-948,共8页
实际生产中氮钾肥投入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氮肥肥效及作物的产量潜力。为了探明不同施氮量下钾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于2016—2017年及2017—2018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开展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采用氮钾两因素完全试验设计,设氮0、90... 实际生产中氮钾肥投入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氮肥肥效及作物的产量潜力。为了探明不同施氮量下钾肥施用对油菜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于2016—2017年及2017—2018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开展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采用氮钾两因素完全试验设计,设氮0、90、180、270kgNhm^-2和钾0、60、120、180kgK2Ohm^-2各4个水平。在油菜成熟期取样测定产量、地上部氮钾积累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在钾供应不足时(K0和K60),冬油菜施用氮肥的平均增产率为113.7%,而在钾供应充足的条件下(K120和K180),施用氮肥的平均增产率高达172.9%;与K0处理相比,K120处理冬油菜氮肥回收利用率平均提高了16.6%,继续增施钾肥对不同施氮量下冬油菜氮肥回收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无显著影响;达到区域平均产量时,钾供应充足较低钾(K60)投入平均降低33.9%的氮肥用量。综上所述,氮钾配施显著提高了冬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在冬油菜实际生产中除了重视氮肥施用外,应增加钾肥投入,通过优化氮钾肥配施比例可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实现冬油菜高产和养分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氮钾配施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冬油菜在新疆春油菜区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侯献飞 周子馨 +4 位作者 顾元国 王娟 贾东海 李强 陈跃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73-1383,共11页
【目的】研究长江中下游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在新疆春油菜区的生态适应性,拓宽春油菜种质资源。【方法】利用稳定性参数、高稳系数、变异系数,分析参试品种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半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在该区自... 【目的】研究长江中下游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在新疆春油菜区的生态适应性,拓宽春油菜种质资源。【方法】利用稳定性参数、高稳系数、变异系数,分析参试品种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半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在该区自然资源、栽培条件下能够通过春化正常生长发育,且参试品种生育期均长于对照品种新油17号,收获期晚4~15 d,通过隶属函数对参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中油158、华油杂73、华油杂76、浙油50、中双11号综合排名位居前五,其他品种均优于对照品种新油17号,利用高稳系数法对参试品种在新疆各个试点产量进行分析,中双11号、华油杂76、沣油737 F1、沪油17号均高于对照。参试品种中中油158主要农艺性状优良,但最终由于发生倒伏,后期产量降低,折合单产仅有201. 41kg/667 m2,高稳系数法排名最后,而中双11号主要农艺性状相对中油158较弱,但在滴灌技术下,未发生根倒,折合单产高达225. 13 kg/667 m2,高稳系数法排名第一;华油杂76折合单产高达252. 71 kg/667 m2,高稳系数法排名第二。【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半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在新疆春油菜区,能够通过春化正常生长发育,完全成熟;成熟期许多品种发生根倒,产量降低,选择高抗倒伏品种在新疆春油菜区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拓宽新疆春油菜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甘蓝型 半冬性 适应性 种质资源
下载PDF
自交对白菜型冬油菜生理生化特性及抗寒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董红业 孙万仓 +6 位作者 刘自刚 张正丽 杨刚 王丽萍 王月 赵燕宁 钱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277-2282,共6页
为了解自交对白菜型冬油菜后代生理生化特性及抗寒性的影响,以6份白菜型冬油菜为材料,研究了在越冬降温前与降温后,自交和开放授粉后代植株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及越冬率的变化。结果表明:(1)除MDA含量外,无论是降温前还是降温后,白菜型冬... 为了解自交对白菜型冬油菜后代生理生化特性及抗寒性的影响,以6份白菜型冬油菜为材料,研究了在越冬降温前与降温后,自交和开放授粉后代植株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及越冬率的变化。结果表明:(1)除MDA含量外,无论是降温前还是降温后,白菜型冬油菜自交后代植株叶片中的SOD、CAT、POD的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都较开放授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其幼苗越冬率也较开放授粉植株显著降低。(2)与降温前相比,降温后所有测定指标在两种授粉方式后代中都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其中以CAT活性变化最为显著。研究认为,自交会使白菜型冬油菜后代植株叶片中保护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MDA含量升高,导致幼苗的越冬率显著下降,进而引起其植株抗寒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自交 开放授粉 生理生化特征 抗寒性
下载PDF
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养分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元晋川 王威雁 +4 位作者 赵德强 侯玉婷 吴伟 刘杨 温晓霞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0-270,共11页
为探究关中平原地区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养分积累和产量的影响,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分析不同茬口,包括休闲茬口(FW)、大豆茬口(SW)、毛苕子茬口(HW)和玉米茬口(MW)对冬油菜土壤养分含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磷养分吸收积累... 为探究关中平原地区不同作物茬口对冬油菜养分积累和产量的影响,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分析不同茬口,包括休闲茬口(FW)、大豆茬口(SW)、毛苕子茬口(HW)和玉米茬口(MW)对冬油菜土壤养分含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磷养分吸收积累、产量构成因素以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冬油菜生产适宜的前茬作物,为加强冬油菜生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休闲茬相比,大豆茬、毛苕子在冬油菜关键生育时期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含量均显著提高,其中以大豆茬提升土壤养分效果最为明显,而玉米茬各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所下降;大豆茬、毛苕子茬冬油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休闲茬分别提高26.05%、13.12%,玉米茬下降2.74%;氮素积累量较休闲茬分别提高30.86%、14.86%;磷素积累量较休闲茬分别提高37.03%、20.35%,玉米茬氮、磷素积累量较休闲茬降低12.76%、3.48%;与休闲茬相比,大豆茬、毛苕子茬冬油菜籽粒产量显著提高29.48%、17.77%,玉米茬与休闲茬冬油菜产量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茬、毛苕子茬增产归因于土壤养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磷养分积累量以及单株角果数的增加。因此,在关中平原地区,大豆、毛苕子是冬油菜生产适宜前茬作物,而大豆是提高冬油菜籽粒产量、氮磷养分积累的理想前茬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作物茬口 籽粒产量 干物质积累 养分积累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温敏不育系PK3-12S育性转换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米文博 方园 +7 位作者 刘自刚 徐春梅 刘高阳 邹娅 徐明霞 郑国强 曹小东 方新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07-1516,共10页
为揭示温敏不育系PK3-12S育性转换机制,本研究以白菜型冬油菜温敏不育系PK3-12花药为材料,采用2-DE和LC-MS/MS质谱鉴定等差异蛋白组学方法,分离鉴定了PK3-12在不育/可育条件下花药差异表达蛋白质,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 为揭示温敏不育系PK3-12S育性转换机制,本研究以白菜型冬油菜温敏不育系PK3-12花药为材料,采用2-DE和LC-MS/MS质谱鉴定等差异蛋白组学方法,分离鉴定了PK3-12在不育/可育条件下花药差异表达蛋白质,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而采用RT-PCR检测了PK3-12在不育/可育条件下花蕾发育进程中差异蛋白编码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高温不育条件下,PK3-12花药形态瘪小,药室有少量败育花粉,育性转换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表达变化量在2倍以上差异蛋白质点31个,其中增量表达蛋白质点6个,减量表达蛋白质点11个,表达完全抑制蛋白点12个,不育花药特异表达蛋白点2个。质谱鉴定出15个差异蛋白质,参与信号转导通路、二羧基乙醛酸代谢、糖酵解代谢、次生合成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分支酸生物合成、碳代谢途径等细胞过程。Rubisco亚基连接蛋白编码基因BrrbcL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为1095 bp,编码364个氨基酸;与可育花蕾相比,发育进程中不育花蕾BrrbcL基因、膜联蛋白基因(ANN)、BetVI过敏原家族基因(BetVI)表达明显下调,表明上述基因可能参与了温敏不育系PK3-12S育性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温敏不育 差异蛋白组学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