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orld Wind平台的海洋流场三维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翰林 陈静 《水道港口》 2015年第1期88-92,共5页
针对如何在庞大但杂乱无章的海洋流场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提出了建立三维动态可视化的World Wind平台。以Codar地波雷达采集到的三维空间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了预处理,包括格式变换、提取有效数据经纬度和速度矢量信息(X、Y、U、V)和求... 针对如何在庞大但杂乱无章的海洋流场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提出了建立三维动态可视化的World Wind平台。以Codar地波雷达采集到的三维空间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了预处理,包括格式变换、提取有效数据经纬度和速度矢量信息(X、Y、U、V)和求取数据的最大范围,将处理后的每一时刻数据依据点图标映射法进行颜色映射,依照颜色映射结果,将处理后的每一时刻数据利用Direct3D技术绘制成流场箭头显示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剪辑成视频,实现在World Wind平台上三维动态可视化的显示海洋流场信息。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直观展示流场信息的动态变化效果,并能为挖掘隐含信息提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rld WIND 海洋流场 三维可视化 点图标映射法
下载PDF
Absolute geostrophic currents in global tropical oceans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丽娜 袁东亮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383-1393,共11页
A set of absolute geostrophic current(AGC) data for the period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12 are calculated using the P-vector method based on monthly gridded Argo profi les in the world tropical oceans. The AGCs agre... A set of absolute geostrophic current(AGC) data for the period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12 are calculated using the P-vector method based on monthly gridded Argo profi les in the world tropical oceans. The AGCs agree well with altimeter geostrophic currents, Ocean Surface Current Analysis-Real time currents, and moored current-meter measurements at 10-m depth, based on which the classical Sverdrup circulation theory is evaluated. Calculations have shown that errors of wind stress calculation, AGC transport, and depth range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cannot explain non-Sverdrup transport, which is mainly in the subtropical western ocean basins and equatorial currents near the Equator in each ocean basin(except the North Indian Ocean, where the circulation is dominated by monsoons). The identifi ed nonSverdrup transport is thereby robust and attributed to the joint effect of baroclinicity and relief of the bottom(JEBAR) and mesoscale eddy nonlinea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 向量 绝对因地球自转而引起的水流 世界热带海洋 Sverdrup 平衡
原文传递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aweeds in Neutralizing the “Ocean Acidification” as a Long-Term Multifaceted Challenge 被引量:1
3
作者 Vincent van Ginneken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年第12期126-138,共13页
The global effe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OA) on coral reefs are of growing concern. Carbon dioxide released into the atmosphere as a result of burning fossil fuels, not only has an effect on “global warming”, but ... The global effe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OA) on coral reefs are of growing concern. Carbon dioxide released into the atmosphere as a result of burning fossil fuels, not only has an effect on “global warming”, but also on OA which is called the “other CO2 problem”. OA combined with high ocean temperatures has resulted in a massive bleaching of coral reefs in the Indian Ocean and throughout Southeast Asia over the past decade, which is ultimately lethal. Here we discuss the option if innovative seaweed bio-technology—the Ulva lactuca bioreactor option, with its H+ ion-absorbing capacity and its huge green biomass production of around 50 MT/ha/year—which can stabilize our “World Ocean” and our global coral reefs. From our calculations, we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n area covered with “Ulva lactuca bioreactors” with a production capacity of 250 × 1016 ha of seaweed per year is needed to remove all H+ ions that cause OA in our “World Ocea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 250 years ago. This is a daunting task and therefore we have opted for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including variability in seaweed species, avoidance of eutrophication & heavy-metal accumulation, prevention of global warming by more green-biomass production and a better estimation of the huge Kelp seaweed populations in temperate zones in order to protect our coral reefs for the short te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 Acidification Coral REEFS Bleaching SEAWEED ULVA lactuca Ulva-Bioreactor world ocean Seaweed-Based Economy
下载PDF
Pacific-Indian interocean circulation of the 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 around South Australia
4
作者 YAO Wenjun SHI Jiuxi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7期4-14,共11页
On the basis of the salinity distribution of isopycnal(σ_0=27.2 kg/m^3) surface and in salinity minimum, the 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AAIW) around South Australi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types corresponding t... On the basis of the salinity distribution of isopycnal(σ_0=27.2 kg/m^3) surface and in salinity minimum, the 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AAIW) around South Australi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types corresponding to five regions by using in situ CTD observations. Type 1 is the Tasman AAIW, which has consistent hydrographic properties in the South Coral Sea and the North Tasman Sea. Type 2 is the Southern Ocean(SO) AAIW, parallel to and extending from the Subantarctic Front with the freshest and coldest AAIW in the study area. Type 3 is a transition between Type 1 and Type 2. The AAIW transforms from fresh to saline with the latitude declining(equatorward). Type 4, the South Australia AAIW, has relatively uniform AAIW properties due to the semienclosed South Australia Basin. Type 5, the Southeast Indian AAIW, progressively becomes more saline through mixing with the subtropical Indian intermediate water from south to north.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hydrographic analysis of AAIW, the newest trajectories of 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 floats were used to constructed the intermediate(1 000 m water depth) current field, which show the major interocean circulation of AAIW in the study area. Finally, a refined schematic of intermediate circulation shows that several currents get together to complet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acific Ocean and the Indian Ocean. They include the South Equatorial Current and the East Australia Current in the Southwest Pacific Ocean, the Tasman Leakage and the Flinders Current in the South Australia Basin, and the extension of Flinders Current in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大利亚 西南太平洋 南印度洋 中层水 南极 流通 轮船 塔斯曼海
下载PDF
世界大洋冬夏季温度跃层特征 被引量:34
5
作者 周燕遐 李炳兰 +1 位作者 张义钧 巴兰春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22,共7页
选用最新制作的世界大洋数据集()调查资料,进行了数据质量控制、单站跃层程序判WOD98断及人工研判、跃层类型归类分析、跃层方区统计编绘了世界大洋季节跃层大面分布图,大尺度地反映, 了大洋水体中浅水跃层和深水跃层的分布规律、跃层... 选用最新制作的世界大洋数据集()调查资料,进行了数据质量控制、单站跃层程序判WOD98断及人工研判、跃层类型归类分析、跃层方区统计编绘了世界大洋季节跃层大面分布图,大尺度地反映, 了大洋水体中浅水跃层和深水跃层的分布规律、跃层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温度垂直变化的结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大洋 温跃层 编图 冬季 夏季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基于Argo资料的世界大洋温度跃层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彦磊 黄兵 +3 位作者 张韧 腾军 董兆俊 王辉赞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8-435,共8页
基于2002年至2007年Argo浮标温度剖面资料,计算温度跃层特征参数,判定跃层的类型。在此基础之上,绘制了世界大洋四季温度跃层特征分布图。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世界大洋温度跃层深度和强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冬、夏两季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温度跃层 ARGO资料 世界大洋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基于两种数据集的全球SST变化趋势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郑崇伟 庄卉 +1 位作者 李训强 贾本凯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1-176,共6页
分别利用了来自NOAA和Hadley中心的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资料,分析了全球海域每个网格点上SST的变化趋势,并将两种资料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近150a期间,全球大部分海域的SST以0.003℃.a-1左右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 分别利用了来自NOAA和Hadley中心的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资料,分析了全球海域每个网格点上SST的变化趋势,并将两种资料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近150a期间,全球大部分海域的SST以0.003℃.a-1左右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仅在格陵兰南部海域和两极部分海域呈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减趋势;NOAA的SST变化趋势的区域性差异比Hadley的SST明显,但后者变化趋势的强度稍大于前者;不同海域SST的逐年变化趋势由不同的季节主导;在1910年为近150a来SST的最低点,之后缓慢上升,在1942年附近达到1个相对高点,而后略有下降,但很快又恢复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一直延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 全球海域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全球大洋环流诊断模式研究——流场及流函数 被引量:11
8
作者 魏泽勋 乔方利 +3 位作者 方国洪 崔秉昊 方越 王新怡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5,共15页
基于GFDL的MOM模式建立一个全球大洋环流的诊断模式(Robustdiagnosticmodel)来研究全球大洋环流。水平空间分辨率1°×1°。垂向分为21层。分别进行月平均和年平均模拟,积分的时间长度为11a。模式水流来自DBDB5(NationalGeo... 基于GFDL的MOM模式建立一个全球大洋环流的诊断模式(Robustdiagnosticmodel)来研究全球大洋环流。水平空间分辨率1°×1°。垂向分为21层。分别进行月平均和年平均模拟,积分的时间长度为11a。模式水流来自DBDB5(NationalGeodeticCenter,Boulder,Colorado)。所用的温度、盐度数据根据Levitus(1994)的资料,表面风应力根据HellermanandRosenstein(1983)的全球风场数据插值而来。从模拟结果看,全球大洋中的主要环流结构均得到体现。北太平洋副热带流圈得到合理的模拟,其最大的输运超过50Sv。北赤道流在12°N附近分为南北两支。北支形成黑潮,而南支为棉兰老海流,在其东边,棉兰老冷涡得到很好的再现。在吕宋海峡有海水进入南海,在南海形成一个气旋式流圈,进而通过南海南部水道流入印度尼西亚海。模拟结果表明南极绕极流和黑潮可以深达底层。湾流则不能深达底层,其下方在1000~2000m深度存在南向的深层流,显示了大西洋深层水的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M模式 大洋环流 诊断模式 水平空间分辨率 流场 流函数
下载PDF
环球海洋大气气溶胶化学研究──Ⅲ:金属形态和入海通量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立奇 余群 杨绪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15-223,共9页
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和环球科学考察,历经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南极半岛海域、南大西洋、北印度洋、以及沿途近岸海域,共收集58个气溶胶样品,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分析其中的水可溶态和酸可溶态的Mn、Fe、PhCu、Cd。气溶胶中金属表现... 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和环球科学考察,历经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南极半岛海域、南大西洋、北印度洋、以及沿途近岸海域,共收集58个气溶胶样品,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分析其中的水可溶态和酸可溶态的Mn、Fe、PhCu、Cd。气溶胶中金属表现明显陆源向大洋输送的浓度梯度,近岸海域上空金属含量大于大洋上空含量,北太平洋上空含量高于南太平洋和南极半岛海域。气溶胶中金属的水可溶程度,在近岸海域上空依次为Cd>Mu>Cu>Fe>Pb,百分比分量分别为39%,36%,23%,14%和5.3%在大洋上空依次为Cd>Mn>Fe>Cu>pb,百分比分量分别为62%,44%,11%,3.1%和2.5%。本文还计算和比较各观测海区上空金属从大气输入海水的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金属 海-气关系 入海通量
下载PDF
对马海流温盐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附近声场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建斌 张永刚 张旭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6-483,共8页
通过对WOA13数据库季节平均数据的分析依次得到锋区内0~1 000 m各层锋轴线的位置,对马海流锋轴线位置由表层的40°N附近随深度增加逐渐南移到39°N附近且位置的季节摆动幅度增大.利用绝对梯度方法对温度锋强度与盐度锋强度的水... 通过对WOA13数据库季节平均数据的分析依次得到锋区内0~1 000 m各层锋轴线的位置,对马海流锋轴线位置由表层的40°N附近随深度增加逐渐南移到39°N附近且位置的季节摆动幅度增大.利用绝对梯度方法对温度锋强度与盐度锋强度的水平分布及垂直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四季锋强度的差异以及差异比率,得到了不同深度不同季节锋强度强弱分布的规律.对比声速穿过锋线时的差异认为表面声速从南到北逐渐减小,锋轴线南北两侧声速差异主要集中在150 m以内,且随深度增加声速差异减小.此外,还运用BELLHOP模型对锋区内700 m以浅的声道特点以及声传播损失进行了简单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对马海流锋 WOA13数据库 锋轴线强度 BELLHOP模型
下载PDF
世界深海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莫杰 肖菲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6期65-70,共6页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发达国家率先向深海大洋进军。深海探测技术发展迅速。调查船、钻探船(平台)、各类探测仪器、装备,无人/载人/遥控深潜器、水下机器人、取样设备、海底监测网等相继问世,探测广度和深度不断刷新。在深海极端环境、...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发达国家率先向深海大洋进军。深海探测技术发展迅速。调查船、钻探船(平台)、各类探测仪器、装备,无人/载人/遥控深潜器、水下机器人、取样设备、海底监测网等相继问世,探测广度和深度不断刷新。在深海极端环境、地震机理、深海生物和矿产资源,以及海底深部物质与结构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和新发现。综述了美国、日本、巴西、俄罗斯、欧洲各国、韩国和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研发的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技术 发展 深海大洋 世界
下载PDF
论大连承担创建世界海洋城市总部的综合优势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靖宇 孙阳 《区域经济评论》 2015年第1期59-64,共6页
在近现代史上,大连经历了在旧中国由于长期沦为殖民地而被动国际化和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而主动国际化的特殊历史进程,使之在国内外均具有很高的城市知名度。进入现代,国家明确要求大连建设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到目... 在近现代史上,大连经历了在旧中国由于长期沦为殖民地而被动国际化和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而主动国际化的特殊历史进程,使之在国内外均具有很高的城市知名度。进入现代,国家明确要求大连建设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到目前,大连已经在地缘关系、沿海资源、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科技人才、政策投放等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能够为大连承担国家使命创建世界海洋城市总部提供强力支撑,能够为提高中国在全球海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连 承担国家使命 世界海洋城市总部 综合优势
下载PDF
基于WOSS的NS-Miracle水声信道模拟方法扩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莉 路晨贺 +2 位作者 王桐 谷传欣 梁洪全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28,共8页
将世界海洋仿真系统(World Ocean Simulation System,WOSS)与声射线模型Bellhop结合并引入海洋噪声经验公式对NS-Miracle仿真系统的水声传输信道模拟方法进行扩展。为了验证扩展后的仿真系统,实验采用了基于水声信道特征经验模型、Bell... 将世界海洋仿真系统(World Ocean Simulation System,WOSS)与声射线模型Bellhop结合并引入海洋噪声经验公式对NS-Miracle仿真系统的水声传输信道模拟方法进行扩展。为了验证扩展后的仿真系统,实验采用了基于水声信道特征经验模型、Bellhop射线模型及WOSS结合Bellhop射线模型的3种仿真方法对5个节点集中式拓扑结构的水下传感器网络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网络环境中,利用Bellhop信道仿真模型的两组实验的平均吞吐量、平均延时非常接近,而利用经验信道模型的第一组仿真得到的平均吞吐量和延时与后两组数据的差别稍大,三者的平均误包率非常接近。同时实验仿真了3个不同海域相同结构水下传感器网络的运行情况,分析引入WOSS后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海域引入WOSS的系统仿真结果比未引入WOSS的系统仿真结果更具有实时动态性,扩展后的NS2/NS-Miracle仿真系统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实际水声网络的相关特性。另外,实验还利用扩展后的系统对ALOHA-CS、CSMA/CA和DACAP三种MAC协议进行了仿真和分析,结果显示,CSMA/CA协议相较于其他两种协议更适合集中式结构的水下传感器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声传感器网络信道 网络仿真器 NS-Miracle仿真系统 世界海洋仿真系统(WOSS) Bellhop声射线模型
下载PDF
印度洋长策:目标2049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文木 《学术前沿》 CSSCI 2014年第19期2-3,6-95,共92页
印度洋是古今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必然要关注但进入后其结局都不好的区域。一般说来,控制印度洋的制海权必须有覆盖南北纬30度区域的作战能力——而只有世界性的大国才会有这样的能力,不然,其前途要么崛起,要么灭亡。但古今霸权国家来到印... 印度洋是古今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必然要关注但进入后其结局都不好的区域。一般说来,控制印度洋的制海权必须有覆盖南北纬30度区域的作战能力——而只有世界性的大国才会有这样的能力,不然,其前途要么崛起,要么灭亡。但古今霸权国家来到印度洋便进入衰落期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印度洋地区争强好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独吞世界从而独控印度洋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对中国而言更是非常危险的,只有分享才是守福之道。国家发展道路并非只有要么衰落要么崛起即行扩张的黑白两道,在这中间一定会有守中持重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世界只能在分享繁荣中和谐前进:欧洲当为欧洲人民的欧洲,美洲当为美洲人民的美洲,亚洲自然也是亚洲人民的。中国未来应当在"一截遗欧,一截赠美"的愿景中为自己也为亚洲争取到"一截还东国"的前途。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节制性地运用国力既是保持国力持续增长的秘密,也是中国几千年屹立不倒的智慧所在。中国坚守地区性守成的政策既可帮助印度洋国家减轻"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的紧迫感,也会让中国避免在印度洋地区不恰当地透支国力并由此保证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在21世纪下半叶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上丝绸之路 亚太地区 世界性 政策体系 海洋战略 治理能力 海洋政策
下载PDF
世界大洋长历时局地风速和有效波高的统计与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陆平 《黄渤海海洋》 CSCD 1991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基于美国海军测地卫星高度计提供的全球范围长历时局地平均风速和有效波高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世界大洋长历时局地平均风速和有效波高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散布点系统地位于Wilson提出的深水充分成长风浪平均风速和有效波高经... 本文基于美国海军测地卫星高度计提供的全球范围长历时局地平均风速和有效波高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世界大洋长历时局地平均风速和有效波高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散布点系统地位于Wilson提出的深水充分成长风浪平均风速和有效波高经验曲线之上;并从能量叠加平衡方程,近似定量估计出大洋中长历时涌浪有效波高与局地平均风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波浪 波高 统计 大洋 世界
下载PDF
海洋之美:海洋城市魅力所在 被引量:5
16
作者 曲金良 《城市观察》 2014年第6期13-21,共9页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经中央提出,迅速得到我国沿海省市区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资本的响应。大建大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际海洋-港口"中心城市"、"枢纽城市"、"特色城市&...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经中央提出,迅速得到我国沿海省市区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资本的响应。大建大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际海洋-港口"中心城市"、"枢纽城市"、"特色城市"等名号,一时间纷纷被提出,并很快见诸行动。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海洋城市","海洋城市"应该如何"打造",如何与国际"对接"?本文对此略作分析,并以国外不断出台的"世界最美海洋城市"排名与评价情况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城市 海洋景观 世界排名
下载PDF
巨型亚克力玻璃板精密工程测量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国锋 刘洋 《北京测绘》 2017年第3期124-126,157,共4页
广州市正佳极地海洋世界是目前为止全球首座室内空中极地海洋馆,展区中有一块长约40米亚克力的单体水族展示缸。广州市正佳海洋世界生物馆有限公司为了申报该亚克力板的吉尼斯世界记录,需要对该亚克力板的各项尺寸进行精密测量。受限于... 广州市正佳极地海洋世界是目前为止全球首座室内空中极地海洋馆,展区中有一块长约40米亚克力的单体水族展示缸。广州市正佳海洋世界生物馆有限公司为了申报该亚克力板的吉尼斯世界记录,需要对该亚克力板的各项尺寸进行精密测量。受限于亚克力板巨大的体量和特殊的观测环境,单一传统测量手段无法完成该精密工程测量。为此,本项目制定了专门的观测方案:对于亚克力板厚度,采取激光测距仪进行观测;对于亚克力板的横向长度和纵向弧长,采取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全站仪综合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最终,该亚克力板成功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同时,本项目为测量专业提升社会影响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佳极地海洋世界 亚克力板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 精密工程测量 吉尼斯世界纪录
下载PDF
基于网络评论的景区负面形象及相关策略研究——以大连圣亚海洋世界为例
18
作者 宋书楠 常改欣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5期47-52,83,共7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旅游与互联网的联系愈加紧密,网络评论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网络评论反映了游客对景区的印象和看法,是景区形象的重要反映.而负面评论则体现了景区的负面感知形象,对于景区发现问题,改善管理具有更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旅游与互联网的联系愈加紧密,网络评论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网络评论反映了游客对景区的印象和看法,是景区形象的重要反映.而负面评论则体现了景区的负面感知形象,对于景区发现问题,改善管理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携程旅行网上关于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网络负面评论进行研究,将评论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形成景区总体体验、核心吸引物、具体场馆与项目和经营管理4个一级类目和对应的19个二级类目,根据各类目的负面评论单元的数量与主要观点,归纳得到游客感知的圣亚海洋世界景区负面形象,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最后提出突出景区特色、提升表演品质、加强场馆维护与完善管理的建议.通过探索海洋表演类景区负面形象的主要感知因素和形成原因,丰富了景区形象研究的内容,也为该类景区形象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评论 景区负面形象 大连圣亚海洋世界 内容分析
下载PDF
海洋文化与海洋抒情诗 被引量:1
19
作者 骆寒超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4,共4页
海洋是无比广大的水域世界,研究海洋文化非与水联系不可。因此,写海洋抒情诗,须牢牢扎根于海洋的精神文化品性,在把握诗的真实世界时,强化本能无意识,以直觉去感应对象世界;致力表现海洋内里的生命意蕴。换言之,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抒情诗... 海洋是无比广大的水域世界,研究海洋文化非与水联系不可。因此,写海洋抒情诗,须牢牢扎根于海洋的精神文化品性,在把握诗的真实世界时,强化本能无意识,以直觉去感应对象世界;致力表现海洋内里的生命意蕴。换言之,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抒情诗,首先取决于诗人是否和大海融为一体,对海洋有感同身受的直觉感应能力,作生命层面上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文化 海洋抒情诗 水域世界 “东海诗群”
下载PDF
论朦胧诗中的海洋书写
20
作者 彭松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77-82,共6页
在朦胧诗充满象喻的书写中,"海洋"作为一个丰富而活跃的意象,生发着特殊的思想激情和想象空间,成为改革年代鲜明的精神表征。"海洋"作为一个重要意象,承载了新时期对"外面的世界"朦胧而兴奋的向往,体现... 在朦胧诗充满象喻的书写中,"海洋"作为一个丰富而活跃的意象,生发着特殊的思想激情和想象空间,成为改革年代鲜明的精神表征。"海洋"作为一个重要意象,承载了新时期对"外面的世界"朦胧而兴奋的向往,体现了新生个体自我认知结构的变化,也渲染着个体性的审美意趣和文化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海洋书写 想象世界 个体表达 审美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