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nsitivity of Penman-Monteith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in Tao'er River Basin of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16
1
作者 LIANG Liqiao LI Lijuan +2 位作者 ZHANG Li LI Jiuyi LI B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4期340-347,共8页
A non-dimensional relativ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was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responses of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ET0) to perturbation of four climate variables in Tao'er River Basin of the northeaste... A non-dimensional relativ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was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responses of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ET0) to perturbation of four climate variables in Tao'er River Basin of the northeastern China. Mean monthly ET0 and yearly ET0 from 1961 to 2005 were estimated with the FAO-56 Penman-Monteith Equation. A 45-year historical dataset of average monthly maximum/minimum air temperature, mean air temperature, wind speed, sunshine hours and relative humidity from 1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as used in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1)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of wind speed, air temperature and sunshine hours were positive except for those of air tem- perature of Arxan Meteorological Station, while those of relative humidity were all negative. Relative humidity was the most sensitive variable in general for the Tao'er River Basin, followed by sunshine hours, wind speed and air tem- perature. 2) Similar to climate variable, monthly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exhibit large annual fluctuations. 3)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for four climate variables all showed significant trends in seasonal/yearly series. Also,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of air temperature, sunshine hours and wind speed all showed significant trends in spring. 4) Among all sensitiv- ity coefficients, the average yearly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of relative humidity was highest throughout the basin and showed largest spatial variability. Long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for air temperature, relative hu- midity and sunshine hours was also found,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climate variab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Penman-Monteith Equation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Tao'er river Basin
下载PDF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s Formed Since 8600 yr B.P. in Middle Reaches of Yarlung Zangbo River in Tibet and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10
2
作者 ZHENG Yinghua WU Yongqiu +3 位作者 LI Sen TAN Lihua GOU Shiwei ZHANG Hongy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2期113-119,共7页
Widespread aeolian sediment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China, The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s from Cha'er Section in the area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 Widespread aeolian sediment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China, The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s from Cha'er Section in the area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ction include one stratum of paleo-mobile dunes, four strata of paleo-semi-fixed dunes, two strata of paleo-fixed dunes, one stratum of sandy immature soils. The paleo-mobile and paleo-semi-fixed dune sand in this section are similar to modem aeolian sand in either grain-size composition or Mz and c distribution. Compared the above types of dunes each other, the content of sand substance decreases, while the content of silt and clay increases for paleo-fixed dunes and sandy immature soils. Combined with age data for each stratum,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se strata are the products of climate changes and the evolution of aeolian landforms. The evolutionary sequence of the paleoclimate and of aeolian activities in the valley since 8600 yr B.P. reveals four stages: 8600-5700 yr B.P., when the paleoclimate was cold and dry, with strong winds, thereby activating dunes; 5700-3600 yr B.P., when it was warm and wet, with weak winds, causing dunes to undergo soil-forming processes; 3600-1900 yr B.P., when climate shifted from cold-dry with strong winds to warm-wet with weak winds, and activated dunes were fixed again; and 1900 yr B.P. -present, when the climate became fine, with weak winds, fixing dunes ag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TIBET Yarlung Zangbo river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Cha'er Section
下载PDF
Water resources response and predic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in Tao'er River Basin,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SUN Jia-qi LI Hong-yan +1 位作者 WANG Xiao-jun SHAHID Sliamsudd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10期2635-2645,共11页
Climate change h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increased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water shortage,droughts and floods in northeast China.A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to quantify the influence o... Climate change h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increased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water shortage,droughts and floods in northeast China.A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to quantify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hydrologic process in the Tao’er River Basin(TRB),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regions in northeast China for water contradiction.The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model was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with observed land use and hydro-climatic data and then employed for runoff simulations at upper,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river basin for different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gradual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and decrease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basin was projected for the period 2020-2050 for both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4.5 and 8.5 scenarios.The climate changes would cause a decrease in annual average runoff at basin outlet by 12 and 23 million m^(3) for RCP4.5 and 8.5,respectively.The future runoff in the upstream and midstream of the basin during 2020-2050 would be-10.8% and-12.1% lower than the observed runoff compared to the base period for RCP4.5,while those would be-5.3% and-10.7%lower for RCP8.5.The future runoff will decrease at three hydrology stations for the assumed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The result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futur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trends and the hydrological cycle process under different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in the TR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logical process simulati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scenario model SWAT model Tao’er river Basin
原文传递
乌裕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摄食类群
4
作者 张泽鹏 王海宇 +3 位作者 金洪宇 鲁万桥 邢世通 李雷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6期126-134,共9页
【目的】探究黑龙江省乌裕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摄食类群,为乌裕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的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22年10月在乌裕尔河12个采样点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其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功能摄食类群分布,并... 【目的】探究黑龙江省乌裕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摄食类群,为乌裕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的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22年10月在乌裕尔河12个采样点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其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功能摄食类群分布,并通过功能摄食类群均匀度指数(jFD)评价乌裕尔河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13个,隶属于4门14目25科51种(属),水生昆虫种类最多,共33种(占总种类数的64.71%);乌裕尔河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生物量和总平均丰度分别为13.39 g/m^(2)和59.42 ind./m^(2);优势种为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直突揺蚊属一种(Orthoclidius sp.)、小划蝽(Micronecta quadriseta)和揺蚊属一种(Chironomus sp.)。乌裕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划分为4组,且存在极显著的空间差异(Global R=0.80,P<0.001)。该流域内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收集者为主(相对丰度占物种总丰度的35.48%),其次为撕食者、捕食者、刮食者和滤食者,相对丰度分别占物种总丰度的25.39%、20.48%、13.04%、5.61%。12个采样点功能摄食类群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72。【结论】秋季乌裕尔河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收集者为主,且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裕尔河 大型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功能摄食类群 功能摄食类群均匀度指数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旅游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子研究——以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为例
5
作者 张迁 刘瞳晖 +3 位作者 宋佩璠 陈晴 陶春云 霍梦瑶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4-49,135,共7页
区域旅游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简称ERE承载力)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为案例研究区域,运用极差变换法、灰色关联度法、灰色预测模型以及障碍因子诊断等方法对区域旅游ERE承载力及障碍因子... 区域旅游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简称ERE承载力)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为案例研究区域,运用极差变换法、灰色关联度法、灰色预测模型以及障碍因子诊断等方法对区域旅游ERE承载力及障碍因子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旅游ERE承载力缓慢波动上升、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较高且增长较快;区域旅游ERE承载力变化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南阳、信阳和蚌埠的发展水平较高,多数地市的预测值呈现一定的增长;旅游收入、景区和饭店数量以及第三产业规模是ERE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erE承载力 灰色系统理论 障碍因子诊断 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内陆崛起区
下载PDF
扎龙湿地对乌裕尔河流域水文特征的响应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磊 章光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98,共5页
流域的地表径流是河滨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对于其生态系统的演变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对乌裕尔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阐述了这种水文特征对扎龙湿地景观、水质、生物及生态功能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流域的地表径流是河滨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对于其生态系统的演变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对乌裕尔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阐述了这种水文特征对扎龙湿地景观、水质、生物及生态功能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持湿地健康的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龙湿地 乌裕尔河流域 水文特征
下载PDF
基于空间感知规律的城市旅游形象比较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23
7
作者 韩凯 邹欣庆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2-316,共5页
根据空间感知规律,南京与同位于长江三角洲内、且均受吴越文化影响的上海、无锡、苏州和杭州均有可能产生城市旅游形象替代效应。为了分析南京城市旅游形象的独特性,将五座城市的城市旅游理念形象、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分别进行比较,结... 根据空间感知规律,南京与同位于长江三角洲内、且均受吴越文化影响的上海、无锡、苏州和杭州均有可能产生城市旅游形象替代效应。为了分析南京城市旅游形象的独特性,将五座城市的城市旅游理念形象、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南京城市级别比上海低,但文化、自然遗产丰富;整体竞争力比无锡高;旅游基础不如苏州,但产品结构与体系较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比杭州好等。(2)旅游视觉形象优势是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3)旅游服务形象评价较高,城市居民形象各具特点等。提出了南京城市旅游形象特色的构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感知规律 城市旅游形象 南京 长江三角洲 吴越文化
下载PDF
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的个体繁殖力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桂蓉 杜劲松 +3 位作者 严安生 苏德学 刘云 宋全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5-337,共3页
关键词 白斑狗鱼 绝对繁殖力 相对繁殖力 卵径 额尔齐斯河
下载PDF
汉江中下游河道基本生态需水与生径比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朱才荣 张翔 穆宏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15,共6页
生态需水量的确定关系到河流生态恢复及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保障。为降低单一计算方法带来的误差,利用7Q10法、NGPRP法及Texas法等9种水文学方法对汉江中下游基本生态需水量进行了计算,并对其结果统一用蒙大拿... 生态需水量的确定关系到河流生态恢复及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保障。为降低单一计算方法带来的误差,利用7Q10法、NGPRP法及Texas法等9种水文学方法对汉江中下游基本生态需水量进行了计算,并对其结果统一用蒙大拿法进行归类,得出基于蒙大拿法的合理生态需水量。同时,从众多生态需水概念中提出了表征生态需水动态特性的生径比概念,并用蒙大拿法、Texas法、逐月频率计算法、月保证率设定法及其改进法计算了汉江中下游汛期与非汛期的生径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学方法 生态需水量 生径比 汉江中下游 ratio of eco-water DEMANDS to STREAM flow ( REF)
下载PDF
不同气候区代表性江河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乔雪媛 石朋 +3 位作者 陈喜 张志才 瞿思敏 吴淼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7-365,共9页
为探索不同气候区江河径流变化特征,基于渭河、淮河及北江三大流域共17个水文站的逐日径流观测资料,分析了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径流集中度与集中期的变化特征;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了月、年径流量的变化趋... 为探索不同气候区江河径流变化特征,基于渭河、淮河及北江三大流域共17个水文站的逐日径流观测资料,分析了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径流集中度与集中期的变化特征;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了月、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北江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呈减小趋势,渭河流域除林家村站外,与淮河流域各站点的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皆无明显变化趋势;2三大流域的径流集中度与不均匀系数变化规律一致,集中期则年内分布较稳定,基本呈一定的周期性交替变化;渭河流域年径流呈显著的衰减趋势外,淮河和北江的实测年径流量分别表现为微弱的衰减和增加趋势。对上述径流变化特征进行响应分析,对应于三大流域的气候要素变化,其径流表现出一致性时空变化,其中渭河和北江流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集中度 集中期 渭河流域 淮河流域 北江流域
下载PDF
熊儿河滨河绿地植物配置及其景观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贺丹 杨杰 +3 位作者 冯艳 张曼 郭煜琛 雷雅凯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8,共6页
以所选4处熊儿河滨河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所选绿地的园林植物种类及主要配置方式,以期对今后景观规划中植物种植设计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结果表明:熊儿河滨河绿地4处园林植物中郑东新区段的植物种类最多,且常落... 以所选4处熊儿河滨河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所选绿地的园林植物种类及主要配置方式,以期对今后景观规划中植物种植设计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结果表明:熊儿河滨河绿地4处园林植物中郑东新区段的植物种类最多,且常落比最低;在植物配置方面,郑东新区的植物景观效果较好,基本上可以做到乔灌草合理的搭配,乡土树种运用较多的基础上加强了外来树种的引种。通过调查对熊儿河滨河绿地的植物景观提出4点建议:植物选择上要做到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植物为辅;在设计理念上对地域文化多加考虑;加强养护管理;注重新老城区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儿河 滨河绿地 植物配置 树种调查
原文传递
黄河滩区植棉减量施用控释氮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宗斌 严根土 +4 位作者 刘桂珍 朱伟 胡银庆 黄群 李伶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5-279,共5页
为探讨在黄河滩区植棉减量施用控释氮肥的方法,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5为试验材料,设计了棉花基肥和花铃肥均减量(180 kg·hm-2)施用控释氮肥,基肥施用普通尿素、花铃肥施用控释氮肥,基肥、花铃肥均施用普通尿素和控释氮肥的掺... 为探讨在黄河滩区植棉减量施用控释氮肥的方法,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75为试验材料,设计了棉花基肥和花铃肥均减量(180 kg·hm-2)施用控释氮肥,基肥施用普通尿素、花铃肥施用控释氮肥,基肥、花铃肥均施用普通尿素和控释氮肥的掺混肥,基肥和花铃肥均常量(225 kg·hm-2)施用控释肥氮肥(CK)的试验,研究了减量施用控释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基肥和追肥均使用普通尿素和控释氮肥的掺混肥能促进棉花生育,增加叶面积和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干质量,提高单株结铃数和铃重,子棉和皮棉产量分别增加5.33%和4.33%;但将控释氮肥的使用量由225 kg·hm-2降至180 kg·hm-2时,子棉和皮棉产量分别减少7.34%和7.28%,子棉减产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滩地 棉花 控释氮肥减量 生长发育 产量
下载PDF
经济文化一体化中的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 被引量:9
13
作者 吕方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48-52,共5页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推动这个地区以竞合的方式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市场空间来优化资源配置,以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经济人格采取亲密合作的态度,从而有助于一个更大区域经济共同...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推动这个地区以竞合的方式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市场空间来优化资源配置,以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经济人格采取亲密合作的态度,从而有助于一个更大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形成。长三角区域不但有着优越的自然禀赋,而且有着充满巨大活力的吴越文化。吴越文化以其“经世致用”的价值内涵和精致典雅的文化气质,不但创造了古代太湖流域的灿烂文明,而且在其现代演进中,促成了长三角区域强势经济圈的形成。“十五”以来,长三角区域各地推进文化大省、文化大市建设,文化产业也方兴未艾,逐步建立起一种经济、社会与文化互动发展的新模式。同时,长三角区域文化也进入了一种自觉合作的时代,这将更进一步地增强长三角区域的经济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吴越文化 文化产业
下载PDF
九州、五岳与五服——战国人关于天下秩序的规划与设想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宪堂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50,共10页
"九州"的划分、五岳四渎的安排、畿服制的设想等等,都是战国中后期在天下一统的形势逐渐明朗的情况下,以网格化技术对王权大一统之天下秩序的想象与规划,其实质是把原来百族万国的、各不相属的异质的"地方"糅合为&q... "九州"的划分、五岳四渎的安排、畿服制的设想等等,都是战国中后期在天下一统的形势逐渐明朗的情况下,以网格化技术对王权大一统之天下秩序的想象与规划,其实质是把原来百族万国的、各不相属的异质的"地方"糅合为"天下"这个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把中国与"非中国"统合在万物一体的空间构架之内,根据对于中央的价值确定地方或边缘存在的意义,从而使"天下"成为神圣先王规划好并遗留给后世的不可分割的遗产,王权秩序的天经地义性因之直观而完美地呈现出来。这是战国儒家理想王制的骨架,是一种自负的、蛮横的大一统主张。尽管从来没有成为现实中的制度,它却把一种关于天朝上国的理念根植在了民族的想象和愿景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 九州 五岳四渎 畿服制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差异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芳林 张梅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65,共7页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区域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区域是否协调发展已成为该地区能否形成新增长极的关键因素。文章根据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要求,选取长三角相关指标并结合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空...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区域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区域是否协调发展已成为该地区能否形成新增长极的关键因素。文章根据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要求,选取长三角相关指标并结合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空间耦合协调及集聚现象。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考验相对更严峻;长三角核心区整体耦合度不高,绝大部分地区为拮抗型耦合;协调值范围从0.30到0.89,整体差异较大,但失调现象不明显;耦合协调类型空间差异明显,属于拮抗良好协调类型最多;局部空间集聚存在,但是全局空间集聚现象不明显,整体协调联动作用有待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E系统 耦合度 协调发展 空间集聚 长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松原市区居民发汞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磊 王起超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CAS 2008年第2期11-13,共3页
为了弄清第二松花江流域的环境现状,在第二松花江下游的松原市区搜集了113名居民的头发样品.用冷蒸气原子吸收法测定头发样品中的总汞含量。头发样品中总汞含量为0.07~39.6mg/kg,平均为1.081mg/kg。在113份样品中,有17人头发... 为了弄清第二松花江流域的环境现状,在第二松花江下游的松原市区搜集了113名居民的头发样品.用冷蒸气原子吸收法测定头发样品中的总汞含量。头发样品中总汞含量为0.07~39.6mg/kg,平均为1.081mg/kg。在113份样品中,有17人头发中总汞含量超过了美国环保局制定的1mg/kg的限值。占总人数的15%,说明在松原市地区仍有人群汞中毒的风险。在影响发汞含量的因素中,经常吃鱼人群的发汞含量大于不常吃鱼人群的发汞含量;吸烟、饮酒、染发人群的发汞含量分别高于不吸烟、不饮酒、未染发人群的发汞含量,居民的年龄和性别对发汞水平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松花江 健康风险
下载PDF
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54
17
作者 张红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0,16,共11页
梳理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下游宽河段治理对策同水沙条件不适应,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构架尚未形成,中上游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差、生态环境恶劣且水资源短缺。基于前人与现状黄河治理思路,提出黄河治理的对策:①宽... 梳理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下游宽河段治理对策同水沙条件不适应,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构架尚未形成,中上游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差、生态环境恶劣且水资源短缺。基于前人与现状黄河治理思路,提出黄河治理的对策:①宽河段治理采用“两道防线”与生态治河结合方案,即运用长距离高浓度管道输沙技术等手段,重构“二滩”农业集成、高滩移民建镇的功能空间,将依托高标准堤防的高滩解放出来;采用预制板桩组合坝结构高标准修建控导工程与防护堤,以加强第一道防线建设,发挥控制流路、束流输沙的作用,保障“二滩”设防流量下不遭受洪灾,将河势调整作为上中游水库调度运用的子目标,通过河道工程引导河势与提升输沙能力,实现宽滩区有效利用、中水河势稳定控制与特殊洪水行洪都适应的良性治理目标。②尽早修建古贤与黑山峡工程,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水库,通过全河水沙调控防灾促进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事关人口集中贫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事关西部经济振兴与国家生态、粮食、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③利用现代工程措施改变侵蚀基准面,把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改造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辅以生物措施,大量拦减入黄泥沙量并持续发挥生态效益。④实施西线南水北调与藏水外调工程,解决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问题,为国家供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水资源保障,这(藏水济黄)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对策 水沙调控 生态保护 水土保持 外流域调水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传武 杨超 +1 位作者 杜涵 白彩全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8期4640-4646,共7页
根据城乡收入比和ER型指数测算结果,将长三角67县(区)分为4类,分析2006~2013年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发现其存在明显的时空演变和地区分异特征,2006~2013年,长三角地区ER型指数整体呈上涨趋势,大部分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越来越... 根据城乡收入比和ER型指数测算结果,将长三角67县(区)分为4类,分析2006~2013年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发现其存在明显的时空演变和地区分异特征,2006~2013年,长三角地区ER型指数整体呈上涨趋势,大部分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各类型区的空间分布情况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极化程度在不同类型区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省域间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差异也较大,上海市和江苏省极化程度呈上升趋势,浙江省变化较为平缓,且程度减弱的县(区)数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居民收入 城乡差异两极分化 er型指数 时空演变
下载PDF
洮儿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库天然调控能力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杜新强 冶雪艳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9年第2期121-124,共4页
洮儿河冲洪积扇为一相对独立的大型储水构造,含水层为砂砾石,厚度10-43m,储、导水能力强;表土层较薄,极易接受大气降水人渗补给和河流渗漏补给,具有较强的调蓄能力,可视为大型天然地下水库。在水文地质条件概化的基础上,建立了... 洮儿河冲洪积扇为一相对独立的大型储水构造,含水层为砂砾石,厚度10-43m,储、导水能力强;表土层较薄,极易接受大气降水人渗补给和河流渗漏补给,具有较强的调蓄能力,可视为大型天然地下水库。在水文地质条件概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流二维平面非稳定流数学模型.在模型识别和验证的基础上,应用该模型模拟了地下水库以现状开采强度持续开采地下水资源的条件下,从现状年到2020年研究区内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而确定了地下水库多年平均意义上的最大天然调控能力为4.30×10^8m^3/a,并且指出地下水库的天然调控能力并不是一个单一确定数值,具有随着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库 地下水资源 水资源调控 洮儿河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引江济汉补偿工程 被引量:3
20
作者 易贤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6-211,共6页
引江济汉是南水北调中线引汉调水的补偿工程,按总体规划应结合当地水利规划建设,不宜修成封闭的"高架"水渠只向汉江下游补水。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的思路,引江济汉应以江苏江水北调模式,扩展和延伸为引江入汉济... 引江济汉是南水北调中线引汉调水的补偿工程,按总体规划应结合当地水利规划建设,不宜修成封闭的"高架"水渠只向汉江下游补水。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的思路,引江济汉应以江苏江水北调模式,扩展和延伸为引江入汉济黄,取代南水北调中线二期扩建工程。①引江入长湖利用沮漳河下游河道输水,并改造荆州城市水系,破解血吸虫病传播扩散、泥沙入湖和水源污染三大环境风险;②引江入汉利用长湖调蓄提水至兴隆水库,节省渠道长度;③碾盘山梯级采取一级二站抽水蓄能开发方式,简化汉江干流反向输水工程,抽江至崔家营水库,引清调度改善汉江中下游水质,又为黄河下游增加水资源量提供稳定可靠的水源;④从"南襄隘道"唐河东侧修建鄂豫运河,将长江水不经丹江口水库直接送达方城去郑州济黄,推进构建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运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济汉 引清调度 鄂豫运河 引江入汉济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