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燮与吴中地域文化
1
作者 汪超 王昊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8-24,共7页
叶燮是清初吴中地区的重要文人,他的诗歌体现着相当明显的地域性色彩;在他对地方志的修订及相关工作中,透露出对吴地这一概念的认同与强调;从其最为著名的诗论角度来看,他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吴中诗学传统的影响。对叶燮和吴中地域文化... 叶燮是清初吴中地区的重要文人,他的诗歌体现着相当明显的地域性色彩;在他对地方志的修订及相关工作中,透露出对吴地这一概念的认同与强调;从其最为著名的诗论角度来看,他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吴中诗学传统的影响。对叶燮和吴中地域文化关系的探究,将有助于更为全面地理解叶燮,也为考察文人与地域文化关系提供了一个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吴中 地域性 地方志 诗学传统
下载PDF
叶燮诗歌与唐宋诗之争
2
作者 汪超 王昊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1期59-64,共6页
叶燮是清初诗坛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他交游广泛,与唐宋诗派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叶燮在《原诗》中为宋诗张目,提升了宋诗之地位。另一方面,他在理论上又力求兼取唐宋。只是,他的兼取并非平等,在许多地方仍透露出其偏向宋诗的立场... 叶燮是清初诗坛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他交游广泛,与唐宋诗派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叶燮在《原诗》中为宋诗张目,提升了宋诗之地位。另一方面,他在理论上又力求兼取唐宋。只是,他的兼取并非平等,在许多地方仍透露出其偏向宋诗的立场。这一点也反映在其诗歌创作中,使其诗歌呈现出多元却有所偏重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唐宋诗 创作实践 诗歌风格
下载PDF
论叶燮《原诗》中对沈约人品、诗品的评价
3
作者 马斌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3-57,106,共6页
叶燮在《原诗》中批评沈约心胸狭窄,“闻人一善,如万箭攒心”,又对其诗歌极力贬低,“几无一首一语可取”,这样的“英雄欺人之语”过于片面。考察“万箭攒心”之说,最早来源于唐人李冗的《独异志》,其书专记神仙鬼怪,逸闻稗史,实不足信... 叶燮在《原诗》中批评沈约心胸狭窄,“闻人一善,如万箭攒心”,又对其诗歌极力贬低,“几无一首一语可取”,这样的“英雄欺人之语”过于片面。考察“万箭攒心”之说,最早来源于唐人李冗的《独异志》,其书专记神仙鬼怪,逸闻稗史,实不足信。至于沈约的诗品,也绝非叶燮所言,历代诗论家多有客观评价,且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见叶燮对于沈约的评价,是有待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沈约
下载PDF
叶燮对诗人主体性的反思和重建
4
作者 唐芸芸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169,共8页
叶燮对诗人主体的张扬达到新的高度。他提出包含深刻人生体验和具体情感类型的“胸襟”概念,强调诗人作诗当“传之于后世,而非求诸当世”,当“自鸣而不是他鸣”,当作“为己之诗”。叶燮的论述直接指向诗人主体的“识”、承载主体自由的... 叶燮对诗人主体的张扬达到新的高度。他提出包含深刻人生体验和具体情感类型的“胸襟”概念,强调诗人作诗当“传之于后世,而非求诸当世”,当“自鸣而不是他鸣”,当作“为己之诗”。叶燮的论述直接指向诗人主体的“识”、承载主体自由的“胆”、围绕主体心思之所出的“才”以及追求主体“独立不惧”的“力”,并指出诗歌最终追寻的是主体的“愉快自足”。针对清诗该如何师古的问题,叶燮强调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追求“克肖自然”上,“我”取得与古人同等的创作权,古、今二元对立被取解。诗人主体不但关系到诗歌与生命的关联,更是诗人在面对文学传统压力时自立的依据。叶燮诗论对清代唐宋诗之争关于诗人主体、师古等问题的讨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主体 胸襟 才胆识力 愉快自足 师古
下载PDF
叶燮佚序辑考
5
作者 李铁青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0-74,92,共6页
作为清初江南诗坛颇具影响力的诗人、诗论家,叶燮十分注重奖掖后进,曾亲自为门下弟子的诗集撰序,对他们叹赏推美,表现出高尚的师者风范,与其在《原诗》中重胸襟、重品量的诗论思想一脉相承。叶燮此类诗集序共六篇,均未见于其目前所存著... 作为清初江南诗坛颇具影响力的诗人、诗论家,叶燮十分注重奖掖后进,曾亲自为门下弟子的诗集撰序,对他们叹赏推美,表现出高尚的师者风范,与其在《原诗》中重胸襟、重品量的诗论思想一脉相承。叶燮此类诗集序共六篇,均未见于其目前所存著述版本中。对此六序加以辑佚和考释,不仅可以了解叶燮撰序的因由及交游情形,还可借以进一步观照其诗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门下弟子 诗集序 成因 诗学思想
下载PDF
叶燮《原诗》以杜甫为参照的理论体系 被引量:1
6
作者 计敏 《商洛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8-53,共6页
《原诗》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论著。叶燮在《原诗》中以杜甫为核心,以杜诗为参照系,通过对韩愈、苏轼等个体诗人与“俗儒”“宋人”“今人”群体诗人的诗作品评,构建起一套关于“情”“事”“理”“自我”“面目”“胸襟”“议论... 《原诗》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论著。叶燮在《原诗》中以杜甫为核心,以杜诗为参照系,通过对韩愈、苏轼等个体诗人与“俗儒”“宋人”“今人”群体诗人的诗作品评,构建起一套关于“情”“事”“理”“自我”“面目”“胸襟”“议论”“风会”的诗学思想理论体系。同时,叶燮的杜诗批评具有思辨性,彰显出以杜诗为参照的叶燮诗学思想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诗》 叶燮 杜甫 诗论
下载PDF
《文心雕龙》的光明美学--以“炜晔”为例看刘勰的美学思想
7
作者 胡菀麟 张缤月 《语文学刊》 2023年第6期7-14,114,共9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对陆机的“说炜晔而谲诳”提出异议。二者之间的分歧不仅在于对“说”文体的功用理解不同,更在于对形容词“炜晔”的使用标准不同。统观全书涉及“炜晔”词汇的篇目可以发现,《文心雕龙》不止一次用到“...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对陆机的“说炜晔而谲诳”提出异议。二者之间的分歧不仅在于对“说”文体的功用理解不同,更在于对形容词“炜晔”的使用标准不同。统观全书涉及“炜晔”词汇的篇目可以发现,《文心雕龙》不止一次用到“炜晔”“炜烨”等形容词进行观念表述。受时代、佛教两个维度影响,刘勰对形容光明的词汇倾注了积极的感情色彩。故而在创作时,刘勰潜在地限定这类词的使用范围,提高其使用标准。因此,以“炜晔”为例进行梳理、探讨,有助于领悟刘勰的光明美学思想,进一步认识《文心雕龙》所呈现出的“生命美”和“视觉美”审美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说体 刘勰 炜晔
下载PDF
叶燮感兴论的审美主体建构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晶 孟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3-88,共6页
清代诗论家叶燮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学代表作《原诗》为学术界所推崇。叶燮的诗学理论博大精深而颇具系统的理论建构,在体系性上远远超越了以往的诗话著作,标志着中国近代诗学的开端。在创作论方面,叶燮以感兴为... 清代诗论家叶燮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学代表作《原诗》为学术界所推崇。叶燮的诗学理论博大精深而颇具系统的理论建构,在体系性上远远超越了以往的诗话著作,标志着中国近代诗学的开端。在创作论方面,叶燮以感兴为其核心理念,其《原诗》和其他的诗论著述都贯穿着"有所触而兴起"的创作思想。但叶燮并非一般性地论述诗人与外物的触遇兴感,而是在对主客体双方在要素分析基础上阐发其感兴的创作论的。在主体方面是胸襟与才识、胆力,在客体方面则是理、事、情。从感兴论的传统来看,叶燮对审美主体的分析与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感兴论 胸襟 才胆 识力
原文传递
叶燮的比喻性诗学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立 李建中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叶燮诗学的独特性在于其比喻性。和一般随意、零碎的比喻不同,叶燮用比喻深入诗歌史的核心,用比喻铨序学诗者需具备的条件,用比喻弥纶诗歌创作的主客体,可以说,比喻是叶燮结构其诗学的关键方式。实际上,比喻渗透着叶燮的理学式的世界感... 叶燮诗学的独特性在于其比喻性。和一般随意、零碎的比喻不同,叶燮用比喻深入诗歌史的核心,用比喻铨序学诗者需具备的条件,用比喻弥纶诗歌创作的主客体,可以说,比喻是叶燮结构其诗学的关键方式。实际上,比喻渗透着叶燮的理学式的世界感受。在叶燮看来,诗歌世界和自然宇宙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是相通的,因而以彼喻此或以此证彼是成立的,这决定了叶燮看待诗歌、把握诗学的思维方式,并最终表现为比喻性的话语方式。更进一步,叶燮诗学的全面系统性、现实针对性、哲学根基性、历史视野性、论理雄辩性等特征其实都可以从其比喻性中得到解释,在这个意义上,比喻为叶燮诗学赢得了独一无二的理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比喻 诗学
下载PDF
“正变系乎时”——论叶燮对汉儒“风雅正变”的原创性阐释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晖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5-81,共7页
汉儒提出的"风雅正变"是正变思想诗学转向的关键点,也是诗学中正变观念的源头。历代诗论家们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这一源头,但是,清初诗论家叶燮超越了这种延续。他不拘泥于传统,回到原典,重新审视汉儒学说,无论在思考范围,还... 汉儒提出的"风雅正变"是正变思想诗学转向的关键点,也是诗学中正变观念的源头。历代诗论家们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这一源头,但是,清初诗论家叶燮超越了这种延续。他不拘泥于传统,回到原典,重新审视汉儒学说,无论在思考范围,还是在思考方式上都突破了前人的桎梏,对"风雅正变"作出了原创性的阐释。文章在梳理历代诗论家对汉儒学说不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叶燮如何创造性地阐释汉儒思想,并进一步探究他的诗学立场以及对清初时政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风雅正变 正变 汉儒 正变系乎时 中国古代诗学
下载PDF
叶燮“诗是心声”初探——兼论古人的艺术与人生理想 被引量:5
11
作者 潘殊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71-174,共4页
叶燮的"诗是心声"说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涉及了诸如诚、胸襟、品量、创新、工拙、是非、善恶、才人之诗、志士之诗、平淡之美等问题,由此可以窥见中国古人以真、善、美为标准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关键词 叶燮 “诗是心声” 古人 艺术观 人生理想 美学思想 诗歌 抒情 人品
下载PDF
“胸襟”:《原诗》理论体系建构之核心 被引量:7
12
作者 石海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89-92,共4页
叶燮《原诗》之理论体系,绝非仅体现于其创作论一端,而是以"胸襟"为核心,统摄了创作论与诗歌发展观两个主要部分。大致为:以盛衰正变、"变能启盛"明"胸襟"之用,以"才、胆、识、力"充之,继而以... 叶燮《原诗》之理论体系,绝非仅体现于其创作论一端,而是以"胸襟"为核心,统摄了创作论与诗歌发展观两个主要部分。大致为:以盛衰正变、"变能启盛"明"胸襟"之用,以"才、胆、识、力"充之,继而以此"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理、事、情",使之"发宣昭著",最后存之于"自然之法"。"胸襟"既是扫除"古今盛衰正变之肤说"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创作中表现"不可明言之理、事、情"的第一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胸襟 体系 核心
下载PDF
论叶燮的杜诗学——以《原诗》为对象的考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曾贤兆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67,共11页
叶燮《原诗》具有精湛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辨过程,他以杜甫为中国诗歌史的顶峰,梳理了诗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艺术成就、人品胸怀、诗史地位等方面对杜诗作了精微的阐释,其所体现出的时代风貌、批评方法包孕着传统诗学向现代转向的... 叶燮《原诗》具有精湛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辨过程,他以杜甫为中国诗歌史的顶峰,梳理了诗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艺术成就、人品胸怀、诗史地位等方面对杜诗作了精微的阐释,其所体现出的时代风貌、批评方法包孕着传统诗学向现代转向的讯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杜诗 批评
下载PDF
诗歌修辞:“活法”的创造——叶燮《原诗·内篇》修辞论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和红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18-121,共4页
清代著名文论家叶燮的《原诗·内篇》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思想 ,尤其是他对诗歌修辞的核心问题———“活法”的深刻论述 ,对我们认识诗歌语言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诗歌修辞的角度 ,结合叶燮在文中的有关论述 ,对“活法”的... 清代著名文论家叶燮的《原诗·内篇》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思想 ,尤其是他对诗歌修辞的核心问题———“活法”的深刻论述 ,对我们认识诗歌语言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诗歌修辞的角度 ,结合叶燮在文中的有关论述 ,对“活法”的概念、“活法”产生的内在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修辞 叶燮 “活法” 《原诗·内篇》 诗人 艺术思维
下载PDF
变而不失其正——叶燮《原诗》论纲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浏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00-108,共9页
叶燮《原诗》以其突破传统的论述方式、独具一格的文艺观点和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它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经典地位。《原诗》理论的核心在于变,即自主创新,又主张"变而不失其正",意即自主创新不能违背思想上的儒家正统... 叶燮《原诗》以其突破传统的论述方式、独具一格的文艺观点和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它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经典地位。《原诗》理论的核心在于变,即自主创新,又主张"变而不失其正",意即自主创新不能违背思想上的儒家正统和审美上的风雅传统。同时,此书在诗学观念上也存在回避不了的矛盾和疏漏,如"踵事增华"说与"诗至宋能事已毕"说的矛盾,《诗经》为诗歌之源头的理论错误,对"气"和"神"等概念的解释与使用中的疏漏,在两套理事情概念转换中的矛盾,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正变 理事情
下载PDF
王士禛、叶燮与乾隆诗学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共9页
在乾隆诗学的起步阶段,对王渔洋诗学的反思和批评是一个逻辑起点。神韵诗学流于趣味化的倾向催生了性灵论诗学的主体表达意识。而叶燮自成一家的思想则取消了艺术理想和典范的预设,直接影响到袁枚有工拙而无古今的诗学观的形成。正是以... 在乾隆诗学的起步阶段,对王渔洋诗学的反思和批评是一个逻辑起点。神韵诗学流于趣味化的倾向催生了性灵论诗学的主体表达意识。而叶燮自成一家的思想则取消了艺术理想和典范的预设,直接影响到袁枚有工拙而无古今的诗学观的形成。正是以对王渔洋神韵诗学的反思和补救为出发点,格调、性灵、肌理各派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共同构成了乾隆诗学的理论格局,也完成了古典诗学理论框架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士禛 叶燮 乾隆诗学 逻辑起点
下载PDF
情依于理 情理交至——叶燮理性美学观新解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南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5期21-26,共6页
叶燮的理性美学观倡导察识征理而以理性为艺术立法 ,提出“幽渺以为理”而为艺术理性定位 ,强调情得理真、情依于理而申扬“情理交至”论 ,分别解答了文学与理性。
关键词 叶燮 理性美学观 艺术理性 情理交至
下载PDF
论叶燮对清代中期性灵诗说的启迪 被引量:4
18
作者 曾贤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9-155,共7页
叶燮与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叶燮《原诗》以其精湛的理论体系对诗坛流弊作了高屋建瓴的针砭,袁枚以其杰出的诗论和创作领导了席卷清代中叶的性灵诗学思潮。本文从以变为核心的文学史观,反对优劣唐宋与门户之见,&q... 叶燮与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叶燮《原诗》以其精湛的理论体系对诗坛流弊作了高屋建瓴的针砭,袁枚以其杰出的诗论和创作领导了席卷清代中叶的性灵诗学思潮。本文从以变为核心的文学史观,反对优劣唐宋与门户之见,"性情"与"面目"的主张,从"匠心"到"灵机"的发展,思想根基的正统性等方面,梳理袁枚对叶燮反复古主义诗论体系的接受、融通与发展,从而彰显叶燮于清代中叶性灵诗说的启迪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袁枚 性灵
下载PDF
《原诗》正变思想研究的追溯与反思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晖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9-52,共4页
叶燮《原诗》以消解二元对立的方式,颠覆传统诗学或"崇正"或"主变"的观念,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以往的研究中没能区分"变"的多重含义,将动词的"变化"与名词的"变体"混淆起来,甚至以&... 叶燮《原诗》以消解二元对立的方式,颠覆传统诗学或"崇正"或"主变"的观念,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以往的研究中没能区分"变"的多重含义,将动词的"变化"与名词的"变体"混淆起来,甚至以"变化"代替"变体",造成了误读,直接影响到对《原诗》正变思想的全面理解和正确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正变 诗学
下载PDF
叶燮以“诗风正变论”为核心的文学史观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芸芸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65-75,共11页
叶燮将与时运诗运相关的“正变”隔绝在《三百篇》。对后《诗经》时代,则将“正”限制在建安诗,打破了诗体正变论,是为“诗风正变”论。其中汉魏至宋诗的“变”包含“启盛”和“有因”两个因素,否定了“因=盛”,改传统的“变=衰”为“变... 叶燮将与时运诗运相关的“正变”隔绝在《三百篇》。对后《诗经》时代,则将“正”限制在建安诗,打破了诗体正变论,是为“诗风正变”论。其中汉魏至宋诗的“变”包含“启盛”和“有因”两个因素,否定了“因=盛”,改传统的“变=衰”为“变=盛”,直指明七子要害;而对“变”中有“因”的强调,也有力地批驳了楚风。叶燮将诗歌史视为“盛衰因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并用“变而不失其正”贯穿关联。宋以后,“变”则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变”之意。叶燮指出“有意为工拙”为宋诗的突出价值,并达到踵事增华的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诗风正变论 工拙 踵事增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