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苦参治疗结直肠癌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潜在作用机制
1
作者 袁晨越 刘湘君 +3 位作者 刘怡 黄人可 陆鑫熠 任建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2,I0004,共5页
目的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抗肿瘤中药苦参活性成分及其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点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中药苦参活性成分,并使用PubChem数据库验证所收集活性成分化合物结构,运用SwissTa... 目的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抗肿瘤中药苦参活性成分及其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点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中药苦参活性成分,并使用PubChem数据库验证所收集活性成分化合物结构,运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反向分子对接预测苦参活性成分可能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DisGeNET、TTD、MalaCards数据库预测结直肠癌疾病靶点,通过Cytoscape 3.8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关系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苦参-结直肠癌共同靶蛋白PPI蛋白间相互作用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获得中药苦参活性成分45个,通过调控结直肠癌相关作用靶点54个,参与体内信号传导、蛋白质磷酸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并通过调控癌症相关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蛋白聚糖信号通路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结论中药苦参能够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协同发挥抗结直肠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结直肠癌 网络药理学 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红芪活性成分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善茹 李昕蓉 +3 位作者 刘书斌 李文龙 强正泽 李成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30-137,共8页
免疫功能受损或免疫系统紊乱会导致机体疾病发生,基于调节机体免疫治疗疾病已成为临床应用热点。红芪活性成分主要有红芪多糖、黄酮类、萜类、皂苷类等,其中红芪多糖为红芪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免疫调节是机体通过免疫系统... 免疫功能受损或免疫系统紊乱会导致机体疾病发生,基于调节机体免疫治疗疾病已成为临床应用热点。红芪活性成分主要有红芪多糖、黄酮类、萜类、皂苷类等,其中红芪多糖为红芪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免疫调节是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来调节、平衡自身及外来抗原识别和应答的过程,使其能够适应不同外界刺激和病理状态,从而维持机体的健康。红芪增强机体免疫力主要体现在增强免疫器官功能,诱导免疫细胞分化、促进免疫因子分泌,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激活相关通路等方面。本文主要阐述红芪活性物质免疫调节作用机制,以期为红芪在食品、药品保健等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芪 活性成分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莪术促进肺癌肿瘤血管正常化的潜在机制
3
作者 于路航 于泓洋 +1 位作者 田培裕 窦永起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00-110,共11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莪术促进肺癌肿瘤血管正常化的潜在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寻找方向。方法利用公共数据库(TCMSP)检索并获取黄芪-莪术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通过基因卡、OMIM、TTD、药物GKB数据库和药物库数据...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莪术促进肺癌肿瘤血管正常化的潜在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寻找方向。方法利用公共数据库(TCMSP)检索并获取黄芪-莪术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通过基因卡、OMIM、TTD、药物GKB数据库和药物库数据,发现肺癌血管正常化的相关靶点,Met细胞景观插件ClueGO平台用于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及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打分,Pymol软件进行对接结果的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筛选出486个黄芪-莪术生物活性成分和184个黄芪-莪术与肺癌肿瘤血管正常化相关的靶点;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槲皮素、异鼠李素、山奈酚、7-O-甲基异脲醇、芒柄花黄素、毛芯异黄酮可能是黄芪-莪术调控肺癌肿瘤血管正常化的潜在活性成分,而RB1、MAPK1、EGFR、ESR1、AKT1、HIF1A、TP53、STAT1和CCND1是潜在的起效靶点;根据富集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异鼠李素与STAT1之间具有较高的结合亲和力,JAK2/STAT1通路可能是黄芪-莪术调控肺癌血管正常化的主要作用通路。结论黄芪-莪术促进肺癌肿瘤血管正常化作用的潜在机制可能是IFN-γ-JAK2/STAT1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黄芪 莪术 肿瘤血管正常化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太子参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艾山江·阿帕尔 麦尔哈巴·苏力坦 +1 位作者 李守刚 海如拉·卡斯木阿吉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23-26,共4页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太子参对骨关节炎(OA)关键靶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TCMSP平台检索太子参的活性成分并预测作用靶点,筛选Gene Cards、Drug Bank、Pharm Gkb、OMIM数据库中OA的相关基因并进行合并。得到的疾病共有...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太子参对骨关节炎(OA)关键靶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TCMSP平台检索太子参的活性成分并预测作用靶点,筛选Gene Cards、Drug Bank、Pharm Gkb、OMIM数据库中OA的相关基因并进行合并。得到的疾病共有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将疾病与药物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并将结果输入Cytoscape 3.8.2软件进行分析,然后,使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以获得药物-其他疾病交叉靶点中的核心关键蛋白。将绘制的PPI网络导入Cytoscape 3.8.2软件中,并使用CytoNCA插件对网络进行筛选。利用R语言对OA与太子参药物的交集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组和基因组学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得到GO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通过PubChem数据库下载PPI网络核心靶标对应的小分子配体3D结构的SDF文件,利用“1-CLICK DOCKING”在线工具进行分子对接,下载PDB结果文件再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绘制残基-配体交互情况。结果 本研究预测太子参治疗OA的活性成分25个,靶点57个,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木犀草素等5个活性成分,经过两次筛选得到核心靶点为MAPK1、CCND1、JUN、TP53、CASP3、BCL2L1、AKT1、EGFR;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太子参通过以上关键靶点,影响PI3K-Akt、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6个主要通路,在预防和治疗OA中发挥作用;分子对接验证木犀草素与关键靶点EGFR、CAP3、AKT1、TP53的结合性最好。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太子参通过多途径、多靶点防治OA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防治OA作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太子参 活性成分 作用靶点 信号通路
下载PDF
南天竹根对抗肿瘤药As_(2)O_(3)减毒作用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付小梅 吴志瑰 +6 位作者 黄潇 阚瑞 刘婧 彭财英 裴建国 刘应蛟 毛喜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5,I0011-I0014,共9页
目的研究南天竹根不同萃取部位对As_(2)O_(3)所致肝、肾毒性的保护作用,采用UPLC-Q-TOF-MS/MS技术探寻其减毒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在As_(2)O_(3)致大鼠急性肝、肾损伤模型上,南天竹根70%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溶剂的萃取物灌胃后,... 目的研究南天竹根不同萃取部位对As_(2)O_(3)所致肝、肾毒性的保护作用,采用UPLC-Q-TOF-MS/MS技术探寻其减毒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在As_(2)O_(3)致大鼠急性肝、肾损伤模型上,南天竹根70%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溶剂的萃取物灌胃后,记录各组大鼠体征变化,测定各组大鼠组织中肾脏系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from 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CA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HE染色检测大鼠肝、肾组织病理变化,以此筛选南天竹根的拮抗毒性部位,并采用UPLC-Q-TOF-MS/MS对拮抗毒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别。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体征均呈现恢复趋势,肾脏系数、SOD、CAT、MDA、AST、ALT、Ccr、BUN等指标均得到了明显缓解,肝、肾病理损伤程度有所改善,其中以氯仿部位拮抗毒性效果最为明显。经LC-MS对氯仿部位分析鉴定发现,该部位共鉴定得到25个化合物,包括18个生物碱类成分。同时氯仿部位与主要单体成分——小檗碱对As_(2)O_(3)所致肝、肾毒性保护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表明南天竹根不同萃取部位对As_(2)O_(3)所致肝、肾毒性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拮抗毒性成分可能为生物碱类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竹根 As_(2)O_(3) 减毒部位 物质基础
原文传递
怀地黄不同炮制品中5种成分差异的研究
6
作者 王新民 黄小婉 +1 位作者 杨影影 魏志华 《现代牧业》 2023年第3期8-11,17,共5页
采用甲醇超声和加热回流两种方式制得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和熟地炭等4种怀地黄炮制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梓醇、地黄苷A、地黄苷D、毛蕊花糖苷和5-羟甲基糠醛等有效成分的含量。生地黄经炮制后,其炮制品中的梓醇、地黄苷A、地... 采用甲醇超声和加热回流两种方式制得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和熟地炭等4种怀地黄炮制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梓醇、地黄苷A、地黄苷D、毛蕊花糖苷和5-羟甲基糠醛等有效成分的含量。生地黄经炮制后,其炮制品中的梓醇、地黄苷A、地黄苷D和毛蕊花糖苷含量减少,而5-羟甲基糠醛含量增加。甲醇超声制得的地黄炮制品中的梓醇、地黄苷D和毛蕊花糖苷含量高于加热回流法制得的地黄炮制品,而5-羟甲基糠醛含量低于加热回流法制得的地黄炮制品。超声处理生地黄中梓醇含量最高,为1.18%(超声提取),加热回流处理熟地炭中梓醇含量最低,为0.31%。甲醇超声制得的生地黄炮制品中地黄苷A、地黄苷D和毛蕊花糖苷含量分别为0.17%、0.65%和0.03%,而加热回流制得的熟地炭中5-羟甲基糠醛含量为0.23%。建议采用超声提取法测定地黄药材有效成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地黄 炮制品 提取方法 有效成分
下载PDF
黄芪及其活性成分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彭剑岚 朱永苹 +2 位作者 林寿宁 廖冬燕 尹静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6-201,共6页
中药黄芪在经过现代药理学研究后,已被证明在治疗胃癌(gastric cancer,GC)方面具有一定疗效,然而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较为零散,大部分仅局限于单个活性成分与单方面的调控机制之间的联系。通过查阅并总结近年来黄芪抗GC的相关性研究,对其... 中药黄芪在经过现代药理学研究后,已被证明在治疗胃癌(gastric cancer,GC)方面具有一定疗效,然而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较为零散,大部分仅局限于单个活性成分与单方面的调控机制之间的联系。通过查阅并总结近年来黄芪抗GC的相关性研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整体性的阐述。通过归纳总结发现,黄芪抗GC的活性成分研究多为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芪甲苷以及一些黄酮类物质,它们主要通过介导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gene binding,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信号轴等传导途径,从而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抑制胃癌细胞侵袭和转移、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癌变和抑制胃癌细胞耐药性等。此外,通过总结还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①黄芪抗GC的机制研究多集中于细胞实验,缺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②黄酮类在该领域的研究仅局限于芒柄花黄素、山柰酚、毛蕊异黄酮等;③黄芪及其活性成分在预防癌变和抑制胃癌细胞耐药性方面的研究较少。系统性地阐述了目前黄芪抗GC的相关性研究,以期能为黄芪治疗GC的临床应用和有效成分提取提供一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胃癌 活性成分 机制 通路
原文传递
黄芩主要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晓龙 李春燕 +1 位作者 陈奇剑 薛金涛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979-985,990,共8页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黄芩中含有黄酮、黄酮苷类、多糖类、挥发油类和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黄芩中含有黄酮、黄酮苷类、多糖类、挥发油类和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药理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抗衰老、降血糖、肝脏保护、神经保护、心脏保护和增强免疫作用。本文对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下载PDF
益气活血药对黄芪-红花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罗斌 王文瑄 +3 位作者 王江 苗琦 朱慧渊 董炳耀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281-285,290,共6页
脑缺血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及生命质量。脑缺血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主要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中药黄芪-红花是经典的益气活血药对,... 脑缺血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及生命质量。脑缺血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主要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中药黄芪-红花是经典的益气活血药对,具有抗炎、抗栓、抑制细胞凋亡等抗脑缺血效应,临床疗效确切。然而,黄芪、红花及其组分配伍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鲜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 黄芪 红花 脑缺血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黄芪-当归6种活性成分配伍对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顺洲 陈凌波 +1 位作者 阎卉芳 邓常清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579-584,共6页
目的观察黄芪-当归活性成分阿魏酸(ferulic acid,FA)、毛蕊异黄酮苷(calycosinglucoside,CG)、芒柄花素(formononetin,FMN)、黄芪皂苷Ⅰ(astragaloside Ⅰ,ASⅠ)、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ASⅣ)、毛蕊异黄酮(calycosin,CAL)配伍对血... 目的观察黄芪-当归活性成分阿魏酸(ferulic acid,FA)、毛蕊异黄酮苷(calycosinglucoside,CG)、芒柄花素(formononetin,FMN)、黄芪皂苷Ⅰ(astragaloside Ⅰ,ASⅠ)、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ASⅣ)、毛蕊异黄酮(calycosin,CAL)配伍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vascular adventitia fibroblasts,VAF)合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影响。方法以AngⅡ诱导VAF增殖模型,采用目标成分“敲除/敲入”的方法,将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IC10配伍组、某一活性成分敲除组、某一活性成分敲入组,分别检测细胞及培养液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层粘连蛋白(laminin,LN)、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Ⅰ,COLⅠ)、Ⅲ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Ⅲ,COLⅢ)含量,并检测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2,TI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蛋白表达,研究黄芪-当归6种活性成分配伍对VAF合成ECM的影响。结果黄芪-当归6种活性成分配伍抑制VAF合成FN、LN、COLⅠ、COLⅢ(P<0.01)。FA、CG、FMN、ASⅠ敲入后抑制FN、LN合成的作用增强(P<0.05或P<0.01),FA、CAL、FMN、ASⅠ、ASⅣ敲入后抑制COLⅠ、COLⅢ合成的作用增强(P<0.05或P<0.01)。黄芪-当归6种活性成分配伍促进MMP2、TIMP2的表达(P<0.01),FA、CG、FMN、ASⅣ、CAL敲入后促进MMP2表达的作用增强(P<0.05或P<0.01),FMN、ASⅣ、CAL敲入后促进TIMP2表达的作用增强(P<0.05或P<0.01);黄芪-当归6种活性成分配伍抑制TGF-β1表达(P<0.05),FA、CG、FMN敲入后抑制TGF-β1表达的作用增强(P<0.05或P<0.01)。结论黄芪-当归6种活性成分配伍可抑制VAF合成ECM,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TGF-β1、MMP2、TIMP2发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当归 活性成分 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 细胞外基质
下载PDF
黄芪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孟思璇 姚兴梅 +2 位作者 吴歆叶 李兆东 王浩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4期60-63,共4页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终末期肾衰竭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中药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有独特优势。黄芪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肾病涉及的机制主要有抗炎、抗内质网应激、调节细胞自噬等方面。本文就近年来关...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终末期肾衰竭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中药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有独特优势。黄芪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肾病涉及的机制主要有抗炎、抗内质网应激、调节细胞自噬等方面。本文就近年来关于黄芪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黄芪 有效成分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丹参有效成分干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洋 郭璐萱 +2 位作者 赵芃博 李嘉琦 郝娜 《中医药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93-98,共6页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往往采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和调整生活方式等干预糖尿病肾病的进程,但是疗效往往有限。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往往采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和调整生活方式等干预糖尿病肾病的进程,但是疗效往往有限。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更好地延缓疾病的进展。丹参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材,其有效成分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本文从丹参的有效成分干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临床研究以及安全性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其干预糖尿病肾病的全面深入研究和临床广泛应用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有效成分 糖尿病肾病 机制 临床 综述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及CORT诱导的低分化PC12抑郁细胞模型的柴胡抗抑郁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静波 韩越 +5 位作者 周梓洋 牟晴蕊 陈静梅 欧阳煜钦 费璋 王宇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12-2024,共13页
目的分析鉴定柴胡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探究柴胡抗抑郁活性成分。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鉴定柴胡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采用皮质酮(CORT)诱导低分化PC12抑郁细胞模型,给予柴胡单体成分预处理P... 目的分析鉴定柴胡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探究柴胡抗抑郁活性成分。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鉴定柴胡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采用皮质酮(CORT)诱导低分化PC12抑郁细胞模型,给予柴胡单体成分预处理PC12细胞24 h,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利用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细胞LDH释放率。结果共鉴定出53个化学成分,主要为Ⅰ型、Ⅱ型及Ⅲ型柴胡皂苷类成分。其中,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E、柴胡皂苷F和6″-O-乙酰基柴胡皂苷A对柴胡代谢轮廓的贡献度最大,并可增强CORT诱导PC12细胞活力(P<0.05、P<0.01);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E、柴胡皂苷F可降低CORT诱导PC12细胞LDH释放率(P<0.05、P<0.01)。结论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E、柴胡皂苷F可能为柴胡抗抑郁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柴胡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抑郁症 液质联用 PC12细胞 活性成分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黄芪-山药”药对治疗IgA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阿依加肯·卡司木马力 王祎熙 +1 位作者 冯珍凤 周玮玮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山药”药对治疗IgA肾病(IgAN)的潜在靶点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运用TCMSP平台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30%、类药性≥0.18为筛选条件,收集“黄芪-山药”药对的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蛋白。通过GeneCards、TTD、P...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山药”药对治疗IgA肾病(IgAN)的潜在靶点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运用TCMSP平台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30%、类药性≥0.18为筛选条件,收集“黄芪-山药”药对的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蛋白。通过GeneCards、TTD、PharmGKB、OMIM数据库获取IgAN相关靶点基因。对共有靶点基因进行基因富集分析(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Nephroseq v5数据库验证靶点基因,探讨其与IgAN患者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以活性成分为配体、关键靶点为受体进行分子对接,计算对接亲和力。结果:筛选黄芪、山药的潜在活性成分共有29种,预测靶点596个,治疗IgAN的关键靶点62个。GO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黄芪-山药”药对可通过氧化应激反应、活性氧反应等途径,介导AGE/RAGE、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PPI网络中包含62个节点,864条边,平均度值为27.87,核心靶点为IL6、AKT1、TP53、IL1B、CASP3、JUN、PTGS2、EGFR、MYC。IL6、AKT1、MYC、JUN、EGFR与IgAN患者蛋白尿水平有关,TP53、CASP3、JUN、PTGS2、EGFR、MYC对IgAN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有一定的影响。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对接亲和力介于-6.60~-10.40 kcal/mol。结论:“黄芪-山药”药对可能通过槲皮素、山奈酚、薯蓣皂苷等成分作用于IL6、AKT1、TP53、IL1B、CASP3、JUN、PTGS2、EGFR、MYC等靶点,介导AGE/RAGE、PI3K/AKT、HIF-1等多条信号通路从而起到治疗IgAN的作用,这为后续进一步探讨“黄芪-山药”药对治疗IgAN提供了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黄芪-山药 活性成分 信号通路 分子对接
下载PDF
黄芪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5
作者 袁伟琛 甄建华 李晓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97,共7页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传统中医组方配伍常用的抗癌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调节免疫、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炎、抗衰老和氧化、降血压等作用。现综述黄芪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安全性研究;认为其...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传统中医组方配伍常用的抗癌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调节免疫、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炎、抗衰老和氧化、降血压等作用。现综述黄芪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安全性研究;认为其抗肿瘤主要活性成分为多糖、皂苷和黄酮等;黄芪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是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阻滞肿瘤细胞周期、调节肿瘤细胞自噬、靶向肿瘤微环境、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实现,以期为后续研究其抗肿瘤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有效成分 抗肿瘤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黄芪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丁倩倩 陈威 +6 位作者 辛佳芸 吕燕慧 隗鑫曈 王杰 魏艳平 方以群 祖先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3-118,I0024,共7页
目的 对黄芪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黄芪相关的新型临床抗肿瘤药物提供思路与启发。方法 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比较与分析,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与综述。结果 黄芪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其抗肿瘤作用成分研... 目的 对黄芪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黄芪相关的新型临床抗肿瘤药物提供思路与启发。方法 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比较与分析,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与综述。结果 黄芪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其抗肿瘤作用成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多糖类、皂苷类以及黄酮类成分,且对多种癌症,包括乳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卵巢癌等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黄芪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具有多样性,主要涉及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调控肿瘤细胞自噬、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方面。结论 黄芪药用历史悠久,是抗肿瘤中药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味之一。目前对其抗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在调节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方面较为深入,但是针对黄芪发现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相对较少,明确黄芪抗肿瘤活性成分,发现新的有效成分以及探究其作用机制仍是黄芪抗肿瘤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抗肿瘤活性 活性成分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不同产地红芪指纹图谱的构建及6种活性成分的测定
17
作者 焦洁 郑旭 胡萌萌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3期796-799,共4页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红芪指纹图谱及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部位、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红芪样品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HPLC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运用2012版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建立不同产地、批次指纹图谱。结果建立了红芪中阿...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红芪指纹图谱及6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部位、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红芪样品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HPLC进行多成分含量测定,运用2012版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建立不同产地、批次指纹图谱。结果建立了红芪中阿魏酸、异阿魏酸、香草酸、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6种成分的色谱条件及HPLC指纹图谱方法,其中共有峰21个。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红芪药用部位须根部含量高于根部,不同批次武都红芪产地药材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结论建立的不同产地红芪指纹图谱及6种活性成分的测定方法简单、可靠,可用于后期红芪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芪 指纹图谱 高效液相色谱 活性成分 不同产地
原文传递
红芪有效部位对肺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肺组织胶原面积、透明质酸及层黏连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苏韫 张毅 +4 位作者 李娟 李雪燕 刘永琦 蔺兴遥 李金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72-76,共5页
目的观察红芪对肺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肺组织胶原面积、透明质酸(HA)及层黏连蛋白(L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并筛选红芪最佳有效部位。方法将144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强的松组,以及红芪多糖、黄酮、皂苷的高... 目的观察红芪对肺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肺组织胶原面积、透明质酸(HA)及层黏连蛋白(L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并筛选红芪最佳有效部位。方法将144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强的松组,以及红芪多糖、黄酮、皂苷的高、中、低剂量组。采用气管滴注博莱霉素法建立肺纤维化模型,从造模后第2日起,各药物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每日1次,共28 d。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胶原纤维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HA、LN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红芪黄酮各剂量组、红芪多糖低剂量组肺泡炎明显减轻。红芪黄酮低剂量组、红芪多糖中剂量组、红芪皂苷低剂量组肺组织胶原面积明显减小。与模型组比较,红芪多糖高剂量组、红芪黄酮各剂量组、红芪皂苷高剂量组HA含量明显下降。红芪多糖高剂量组,红芪黄酮中、低剂量组,红芪皂苷中、低剂量组LN含量明显下降。结论红芪多糖、黄酮、皂苷在适宜剂量下均能减轻肺泡炎症,抑制胶原纤维增生、沉积,降低肺组织中HA、LN含量,其中红芪黄酮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红芪有效部位 胶原面积 透明质酸 层黏连蛋白 大鼠
下载PDF
红芪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刘毅 张征 +2 位作者 张庆英 蒲小平 赵玉英 《中国药事》 CAS 2010年第6期543-545,549,共4页
目的对红芪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技术对红芪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应用过氧化氢损伤的SH-SY5Y细胞与野生型DJ-1基因转染的SH-SY5Y细胞模型对得到的代表性化合物进行... 目的对红芪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技术对红芪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应用过氧化氢损伤的SH-SY5Y细胞与野生型DJ-1基因转染的SH-SY5Y细胞模型对得到的代表性化合物进行抗氧化应激活性研究。结果从红芪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大豆皂苷II甲酯(1),大豆皂苷I(2),芒柄花苷(3),柚皮苷(4),下箴桐碱(5)和色氨酸(6)。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3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结论化合物4和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芪 化学成分 抗氧化 芒柄花苷 柚皮苷
下载PDF
黄芪对人淋巴细胞、小鼠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直接活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陈哲生 孙明杰 刘振龙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31-32,共2页
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研究黄芪多糖如黄芪注液液对人淋巴细胞、小鼠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直接活化作用。结果表明,黄芪多糖对上述3种细胞无毒性,但直接活化作用不明显;黄芪注射液对3种细胞直接活化作用显著。
关键词 黄芪 多糖 免疫细胞 针剂 药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