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豚草瘦果形态及微结构特征
1
作者 王玉莹 于忠亮 +3 位作者 吴生海 兰雪涵 杨春波 杜凤国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1,共8页
【目的】研究吉林省不同地区豚草瘦果形态及微结构特征,为豚草的识别及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吉林省吉林市磨盘山、吉林市龙潭山、桦甸市、蛟河市、长春市、四平市、公主岭市、通化市、白山市、白城市、松原市和乾安县12个地区不... 【目的】研究吉林省不同地区豚草瘦果形态及微结构特征,为豚草的识别及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吉林省吉林市磨盘山、吉林市龙潭山、桦甸市、蛟河市、长春市、四平市、公主岭市、通化市、白山市、白城市、松原市和乾安县12个地区不同豚草种群的瘦果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描述和拍照,分析豚草瘦果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并对瘦果形态及微结构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豚草果皮纹饰有条状纹饰、网状纹饰和穴状纹饰;瘦果的喙长度随年均降水量增加而增加、随纬度升高而减少;果形系数随经度升高及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形态和微结构性状聚类分析结果,将豚草瘦果分为3类(Ⅰ、Ⅱ、Ⅲ)。其中,Ⅰ类瘦果果皮纹饰网状、中果形、短喙类,种源主要来自蛟河市、通化市、公主岭市、松原市和乾安县;Ⅱ类瘦果果皮纹饰条状、小果形、中长喙类,种源主要来自吉林市磨盘山、吉林市龙潭山、桦甸市、长春市和四平市;Ⅲ类瘦果果皮纹饰穴状、大果形、长喙类,种源主要来自白山市和白城市。【结论】吉林省豚草瘦果形态及微结构存在差异,低纬度、高降水量有利于豚草瘦果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 瘦果 微结构 扫描电镜 吉林省
下载PDF
豚草入侵新疆伊犁河谷的时空分布格局及扩散途径
2
作者 孙明明 刘彤 +4 位作者 赵文轩 王寒月 刘雪莲 粟培 李金霞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38,共7页
【目的】豚草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入侵的植物,对入侵地经济发展、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产生严重危害。研究分析其入侵扩散媒介、切断其扩散来源对有效防控意义重大。【方法】通过对新疆伊犁河谷全境调查,分析豚草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代替... 【目的】豚草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入侵的植物,对入侵地经济发展、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产生严重危害。研究分析其入侵扩散媒介、切断其扩散来源对有效防控意义重大。【方法】通过对新疆伊犁河谷全境调查,分析豚草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结合地统计学,定量分析豚草不同入侵时间及生境的传播扩散特征,总结其扩散媒介和途径。【结果】豚草在伊犁河谷分布种群共计186个,其分布具有明显生境偏好,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河道和林下。道路两侧分布种群最多,占总分布种群点的32.34%,河道两侧分布面积最大,占伊犁河谷分布面积的69.01%。新源县是豚草的主要发生区,已形成4个严重入侵区和多个扩散源区。【结论】豚草早期扩散具有随机性,在不同生境内种群呈集中分布。不同生境中扩散媒介各有侧重,以农牧物资运输和牛羊携带为主。因此,道路和河道两侧是防控的重点,同时要加强对农牧产品调运和动物活动的监管,减少动物辅助扩散传播。研究为豚草在伊犁河谷的防控研究提供中烟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 生物入侵 伊犁河谷 生境偏好 地统计学
下载PDF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不同器官与不同发育期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顾之中 董闻达 +1 位作者 熊友发 蒋鸟琴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4期357-361,共5页
本文用凝胶电泳法测定了豚草根、茎、叶不同器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按其酶带相对迁移率(R_m),可分为11条酶带.豚草植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其他植物一样,有明显的器官特异性和阶段发育特异性.结果表明豚草茎叶中过氧化物酶酶谱在开花... 本文用凝胶电泳法测定了豚草根、茎、叶不同器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按其酶带相对迁移率(R_m),可分为11条酶带.豚草植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其他植物一样,有明显的器官特异性和阶段发育特异性.结果表明豚草茎叶中过氧化物酶酶谱在开花前后有明显的变化:(1)开花期较开花前酶带明显地增多;(2)开花期在主茎或叶片中,都会出现一条颜色较浅的,该器官花期特有的酶带;(3)豚草株体内一条主酶带(E 带)在开花期明显变浅.上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三种变化,为判断豚草植株体内开花前后生理生化变化提供了一种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 器官 发育 过氧化物酶 同功酶
下载PDF
Changes in Soil Biota Resulting from Growth of the Invasive Weed,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Compositae), Enhance Its Success and Reduce Growth of Co-Occurring Plants 被引量:1
4
作者 LI Hui-na XIAO Bo +1 位作者 LIU Wan-xue WAN Fang-h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9期1962-1971,共10页
Exotic plant invasion presents a serious threat to native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ole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facilitating or resisting the spread of invasive plants into ... Exotic plant invasion presents a serious threat to native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ole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facilitating or resisting the spread of invasive plants into native communi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how the invasive annual plant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facilitates its competition capacity through chang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The soi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reas invaded by A. artemisiifolia were examined. Greenhouse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A. artemisiifolia invasion-induced changes of soil biota on co-occurring plant growth, and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 artemisiifolia and three co-occurring plant spec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organic C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in heavily invaded sites, the lowest in native plant sites, and intermediate in newly invaded sites. Soil available N, P and K concentrations in heavily invaded site were 2.4, 1.9 and 1.7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in native plant soil, respectively. Soil pH decreased as A. artemisiifolia invasion intensity increased, and was lower in invaded sites(heavily invaded and newly invaded) than in native plant sites.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clearly separated in the three types of sites, and A. artemisiifolia invasion increased anaerobe,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and actinomycete abundance. Soil biota of invaded sites inhibits growth of co-occurring plants(Galinsoga parvifloraCav., Medicago sativa L. and Setaria plicata(Lam.) T. Cooke.) compared to soil biota from un-invaded sites, but facilitates A. artemisiifolia growth and competition with co-occurring plants. A. artemisiifolia biomass was 50-130% greater when competing with three co-occurring plants, compared to single-species competition only(invasion by A. artemisiifolia alone), in heavily invaded soil.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d that A. artemisiifolia invasion alters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a way that favors itself while inhibiting native plant species, with measurable effects on performance of co-occurring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土壤生物 植物生长 豚草属 二氧化碳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土壤微生物群落 硫酸盐还原细菌
下载PDF
Effects of NO_(2) on Inflorescence Length,Pollen/Seed Amount and Phenolic Metabolites of Common Ragweed(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5
作者 Feng Zhao Werner Heller +5 位作者 Susanne Stich Jorg Durner J. Barbro Winkler Claudia Traidl-Hoffmann Dieter Ernst Ulrike Frank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7年第11期2860-2870,共11页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common ragweed) is an annual ruderal plant that is native to Northern America but nowadays is also spreading across Europe, and its pollen is known to be highly allergenic. Air pollution, e...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common ragweed) is an annual ruderal plant that is native to Northern America but nowadays is also spreading across Europe, and its pollen is known to be highly allergenic. Air pollution, e.g. NOx and climate change may affect the plant growth, pollen production and duration of the entire pollen season. In this study, ragweed plants were grown over an entire vegetation period under 40 ppb NO2/clean air (control) and 80 ppb NO2 (treatment). The inflorescence length was not affected by this air pollutant. However, the pollen amount increased, while the seed production decreased in both populations upon elevated NO2 concentrations. Regarding phenolic metabolites elevated NO2 had no effect on the amount of total phenolic metabolites, while individual metabolites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Pollution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FLAVONOIDS POLLEN RAGWEED Seeds
下载PDF
广西外来入侵植物豚草的分布调查
6
作者 黄小荣 何峰 +1 位作者 彭玉华 陈始贵 《杂草学报》 2023年第2期29-34,共6页
2019—2022年,对广西111个县(市、区)的豚草分布进行样带调查。结果表明,横州、兴宾、上林、武宣、象州、鹿寨、宾阳、灌阳和隆林9个县(市、区)有豚草发生;除了在兴宾区持续蔓延之外,横州市和上林县成为豚草的新增暴发热点,新热点的传... 2019—2022年,对广西111个县(市、区)的豚草分布进行样带调查。结果表明,横州、兴宾、上林、武宣、象州、鹿寨、宾阳、灌阳和隆林9个县(市、区)有豚草发生;除了在兴宾区持续蔓延之外,横州市和上林县成为豚草的新增暴发热点,新热点的传播风险更大。装卸场是豚草发生率和归化率最高的生境,车辆传播和污染泥土传播是广西豚草扩散的主要渠道。环境的物种丰富度与豚草盖度呈负相关,但与豚草发生率和归化率均无显著关联。桂中平原周边的崇山峻岭对豚草传播起到隔离带作用。南部沿海地区的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均未发现豚草,这种情况可能与冬季气候温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 外来入侵物种 广西 分布 春化
下载PDF
新疆外来入侵杂草豚草属LAMP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7
作者 于海鑫 付开赟 +4 位作者 丁新华 贾尊尊 吐尔逊·阿合买提 王兰 郭文超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7-281,共5页
【目的】开发外来入侵生物三裂叶豚草和豚草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以达到田间快速、准确和高效识别的目的。【方法】以SYBR Green Ⅰ为指示剂,分别针对三裂叶豚草和... 【目的】开发外来入侵生物三裂叶豚草和豚草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以达到田间快速、准确和高效识别的目的。【方法】以SYBR Green Ⅰ为指示剂,分别针对三裂叶豚草和豚草不同发育阶段(幼苗期、生长期、种子期)开展LAMP技术开发。【结果】特异性验证结果显示,所检测杂草的LAMP产物均呈阳性(产生白色沉淀),而与其对照的其他2种杂草的LAMP产物均为阴性(无白色沉淀)。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该体系的DNA最低检测限为10^(-10) ng·μL-1,比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灵敏度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体系能有效应用于三裂叶豚草和豚草样本的快速检测,为其快速、高效识别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裂叶豚草 豚草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快速检测技术
下载PDF
吉林省豚草种子微结构变异分析
8
作者 王玉莹 李成宏 +3 位作者 吴生海 兰雪涵 杨春波 杜凤国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69,共6页
为探究吉林省豚草种子的微结构变异,本研究从吉林省的12个市(县)不同豚草种群采集种子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对豚草种子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对种子表型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12个地区豚草种子的表皮纹饰... 为探究吉林省豚草种子的微结构变异,本研究从吉林省的12个市(县)不同豚草种群采集种子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对豚草种子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对种子表型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12个地区豚草种子的表皮纹饰均为条状,种子可分2类。第Ⅰ类为短喙、中小种形种子,包括四平市、白山市、吉林市龙潭山、蛟河市、松原市、吉林市磨盘山、通化市、公主岭市、乾安县、长春市和白城市种源;第Ⅱ类为长喙、大种形种子,仅包括桦甸市种源。12个地区豚草种子微结构存在变异,表型性状相同的豚草种子微结构存在差异,表型性状不同的豚草种子其纹饰类型也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 扫描电镜 种子 种子微结构
下载PDF
林业有害植物豚草挥发油GC—MS成分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杨逢建 王纪坤 +3 位作者 张莹 张衷华 陈华峰 祖元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7-459,共3页
通过对豚草新鲜枝叶进行水蒸气蒸馏,应用色质分析(GC—MS)方法,对林业有害植物豚草挥发成份进行鉴定及定量分析,鉴定出28种化合物,为探讨豚草能分布于不同的水分和热量带并使其他植物受害的机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林业有害植物 豚草 挥发油 色谱分析 质谱分析 植物他感作用 成分分析
下载PDF
豚草的化感作用研究 被引量:154
10
作者 王大力 祝心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19,共9页
本文研究了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蔓延的菊科杂草──豚草(Ambrosiaartemissifolia)对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的化感作用。实验针对豚草的挥发物、茎叶和根的淋溶物、根区土壤水浸液等的化感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 本文研究了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蔓延的菊科杂草──豚草(Ambrosiaartemissifolia)对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的化感作用。实验针对豚草的挥发物、茎叶和根的淋溶物、根区土壤水浸液等的化感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豚草的挥发物对大豆和玉米的种子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根区土壤对农作物无明显的作用;茎叶部分的水浸液对几种农作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幼根伸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使根系形态发生较大的变化;根系的水浸液对作物的幼芽伸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对不同的活性组分进行GC、GC/MS分析,结果表明化感活性明显的茎叶水浸液的有机物明显多于植株其它几个部分.主要成分为:α-菠烯、β-蒎烯、樟脑、桉树脑、2-冰片烯、莰烯、冰片、勺叶桉醇、法尼烯、尼丁子香酚、里那醇、3-已烯1-醇、橙花叔醇、2-甲基苄氰和环戊烷十一酸、壬二酸、3-羟基癸酸、3,4-二羟基苯甲酸等一系列有机物。由此可以发现豚草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并主要通过挥发、雨水淋溶、根系分泌等方式向周围环境释放化感物质,影响其它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使自身蔓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 豚草 化感作用 化感物质
下载PDF
豚草提取液对小鼠肝脏CarE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欣倩 张国财 +2 位作者 包颖 赵博 张秋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采用超声法提取豚草活性物质,通过灌胃给药途径喂给小白鼠,以有机磷药剂敌敌畏(DDVP)和空白组作为对照,研究豚草提取液对哺乳动物肝脏羧酸酯酶(CarE)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豚草提取液对小鼠肝脏CarE活性有激活作用,在给药... 采用超声法提取豚草活性物质,通过灌胃给药途径喂给小白鼠,以有机磷药剂敌敌畏(DDVP)和空白组作为对照,研究豚草提取液对哺乳动物肝脏羧酸酯酶(CarE)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豚草提取液对小鼠肝脏CarE活性有激活作用,在给药后6h内酶比活力值上升显著,达到15.006μmol/(min·mg);随后逐渐降低,24h时酶比活力值降至9.156μmol/(min·mg),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DDVP对小鼠肝脏CarE活性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给药后其CarE活性始终处于被抑制状态,显著低于空白组,且恢复缓慢。豚草提取液和DDVP均对小鼠肝脏蛋白质含量有抑制作用。作为杀虫抑菌制剂,豚草活性物质的安全性显著优于有机磷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提取液 有机磷药剂 羧酸酯酶 酶活性 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豚草杀虫活性物质毒力测定及安全测定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国财 赵杨 +5 位作者 马力 毕冰 黄毅 庄宸 张欣倩 孟什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4-96,100,共4页
为有效控制豚草的扩散蔓延趋势,利用超声波提取技术,从豚草中提取杀虫活性物质,配制植物源杀虫制剂防治森林害虫。结果表明:豚草粗提物10倍药液对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的校正死亡率为93.02%,20倍药液的... 为有效控制豚草的扩散蔓延趋势,利用超声波提取技术,从豚草中提取杀虫活性物质,配制植物源杀虫制剂防治森林害虫。结果表明:豚草粗提物10倍药液对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的校正死亡率为93.02%,20倍药液的校正死亡率为80.23%,40倍药液的校正死亡率为60.47%。试验测得豚草粗提物对3龄黄褐天幕毛虫的致死中质量浓度LC50为1048.7mg/L。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豚草粗提物对红鲤鱼(Cyprinus carpio)的致死中质量浓度LC50为224.87mg/L。根据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可以确认豚草杀虫活性物质粗提物的毒性为低毒,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较小,属于安全的植物源杀虫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 杀虫活性物质 毒力测定 急性毒性试验
下载PDF
豚草防治措施综合评价 被引量:17
13
作者 周忠实 郭建英 +3 位作者 万方浩 彭兆普 罗源华 刘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917-1924,共8页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豚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不实施任何防治措施的空白对照进行综合评价.对3种防治措施的综合效益和综合成本进行计算和排序,作为选择豚草防治措施的准则.结果表明:豚草生物防治所获得的综合效益最高,综合成本最低;空白...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豚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不实施任何防治措施的空白对照进行综合评价.对3种防治措施的综合效益和综合成本进行计算和排序,作为选择豚草防治措施的准则.结果表明:豚草生物防治所获得的综合效益最高,综合成本最低;空白对照的综合效益最低,综合成本最高;化学防治的综合效益和综合成本居中.豚草生物防治效益成本比最高,说明其是一种最为理想的防治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 层次分析法 综合效益 综合成本 综合评价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豚草卷蛾寄主专一性风险评价 被引量:28
14
作者 马骏 万方浩 +2 位作者 郭建英 游兰韶 卢德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710-1717,共8页
在以往豚草生物防治研究的基础上 ,为评价防治恶性豚草的外来天敌昆虫的安全性 ,以及探索外来生防作用物的风险评价方法 ,以豚草卷蛾为案例 ,进一步对其寄主安全性进行了风险评估。基于与豚草的近缘关系及以往的研究结果 ,选用 9科 36... 在以往豚草生物防治研究的基础上 ,为评价防治恶性豚草的外来天敌昆虫的安全性 ,以及探索外来生防作用物的风险评价方法 ,以豚草卷蛾为案例 ,进一步对其寄主安全性进行了风险评估。基于与豚草的近缘关系及以往的研究结果 ,选用 9科 36种常见经济作物、观赏植物和杂草 ,采用室内非选择性取食测定、田间开放条件下多选择性取食测定和室外非选择性取食分龄接虫的生命表等研究方法 ,对豚草卷蛾的寄主专一性作了深入研究。 ( 1 )室内非选择性取食测定结果表明 ,豚草卷蛾仅能在豚草和苍耳上完成整个幼虫的发育 ;但在强迫将高龄幼虫 ( 4~ 6龄 )接入黄花蒿、菊花 (黄莲 )和向日葵 (白 97-1和天委 F2 )时 ,有少量幼虫能发育化蛹 ,但不发生取食 ,在这些植物上完成发育只是一种假象。 ( 2 )田间开放条件下多选择性取食测定结果表明 ,豚草卷蛾的寄主选择性随种群数量不同而异 ,当种群数量增大 ,受取食条件胁迫时 ,出现风险“扩散”现象。田间供试的 1 6种 (含品种 )植物中 ,第 2、3和 4代出现虫瘿 (被幼虫选择 )的供试植物依次为 :豚草(第 2代 ) ;豚草和苍耳 (第 3代 ) ;豚草、苍耳和黄花蒿 (第 4代 )。按产卵单因子选择性风险指数 ( SEFRI(1) )值分析表明 ,豚草卷蛾成虫产卵对豚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卷蛾 寄主专一性 风险评价 恶性杂草 天敌
下载PDF
短时低温胁迫对广聚萤叶甲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罗敏 郭建英 +2 位作者 周忠实 万方浩 高必达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82,共7页
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是入侵性杂草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的一种重要专一性天敌。为探明短时低温胁迫对广聚萤叶甲发育和生殖的影响,将广聚萤叶甲置于2,5,8,11和14℃人工气候箱内(RH 70%±5%,14L:10D)处理2 h,测定卵... 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是入侵性杂草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的一种重要专一性天敌。为探明短时低温胁迫对广聚萤叶甲发育和生殖的影响,将广聚萤叶甲置于2,5,8,11和14℃人工气候箱内(RH 70%±5%,14L:10D)处理2 h,测定卵、幼虫、蛹存活率、发育历期及成虫存活率、寿命、繁殖力。结果表明:2 h低温胁迫后卵的孵化率随着胁迫温度降低而降低,对照(28℃)孵化率为90.7%,而2℃胁迫后卵孵化率最低,仅为72.2%;幼虫存活率受低温胁迫影响显著,2,5,8,11和14℃短时胁迫及对照的存活率分别为40.0%,42.7%,62.7%,72.7%,70.0%和78.0%;2~14℃低温胁迫后,蛹的存活率在88.0%~92.0%之间,与对照(90.7%)无显著差异(P>0.05);2 h低温胁迫显著缩短成虫寿命,降低了雌虫繁殖力,且对成虫存活影响显著,其存活率随温度的降低而显著降低。经2℃胁迫2 h后,雌虫和雄虫存活率(24 h内)分别为79.0%和51.0%。2~14℃低温胁迫2 h后对广聚萤叶甲各虫态(除蛹以外)影响显著。据此推测,在野外,早春急剧降温是造成广聚萤叶甲种群数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聚萤叶甲 豚草 低温胁迫 发育 繁殖力
原文传递
豚草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谢俊芳 全国明 +3 位作者 章家恩 毛丹鹃 徐华勤 秦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682-5690,共9页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是菊科豚草属的恶性杂草,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豚草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效应,采用野外样地试验法研究了豚草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全年4次采样共获得中...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是菊科豚草属的恶性杂草,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豚草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效应,采用野外样地试验法研究了豚草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全年4次采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4174头,隶属于4门11纲26类,其中线虫类为优势类群,蜱螨目和弹尾目是常见类群。结果显示,豚草入侵改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总个体数以及线虫类、弹尾目动物的个体数显著增加,但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变化不明显;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方面,豚草入侵显著提高了群落的密度-类群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亦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明显,而均匀度、Shannon-Wiener指数则趋于下降;在群落相似性方面,入侵区与其它处理区的差异较小。豚草入侵所引起的局部气候环境、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改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 生物入侵 中小型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对豚草的联合控制作用 被引量:19
17
作者 万方浩 马骏 +1 位作者 郭建英 游兰韶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3-478,共6页
豚草卷蛾Epiblemastrenuana是我国引进用于控制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的重要天敌昆虫 ,苍耳螟Ostriniaorientalis是取食苍耳和豚草的本地种。为了全面评价释放的豚草卷蛾与苍耳螟共存系统中的竞争与控制作用 ,作者采用三因子二次... 豚草卷蛾Epiblemastrenuana是我国引进用于控制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的重要天敌昆虫 ,苍耳螟Ostriniaorientalis是取食苍耳和豚草的本地种。为了全面评价释放的豚草卷蛾与苍耳螟共存系统中的竞争与控制作用 ,作者采用三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 ,选用豚草的生育期 (以主茎近基部直径表示 )、豚草卷蛾和苍耳螟虫量为参试因子 ,分别以豚草的地上部生物量 (鲜重 )、种子量和株高作为观测目标 ,分析了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对豚草的综合控制效应。结果表明 ,两种天敌对寄主的生物量、种子量和株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处理组合中 ,具有最大控制效果的处理组合及其防效分别为 :当主茎直径为 1 0cm ,单株分别接入豚草卷蛾和苍耳螟 6 3头和 8头时 ,对生物量的控制效果达到 94 3% ;当主茎直径为1 0cm ,分别接入豚草卷蛾和苍耳螟 17头和 8头时 ,对株高的防效为 31 7% ;当接虫主茎直径为 0 7cm时 ,单株分别接入豚草卷蛾和苍耳螟 4 0头和 5头时 ,对种子量的防效达到 99 3%。而当主茎直径达到 2 1cm时 ,分别接入豚草卷蛾和苍耳螟4 0头和 5头 ,两种天敌对寄主生物量、种子量和株高的防效仅分别为 2 0 %、 6 1%和 - 2 4 % ,抑制效果最低。两种天敌的控制效果随寄主生长和补偿能力的增强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卷蛾 苍耳螟 豚草 生物防治 控制效果 风险评价
下载PDF
外来广聚萤叶甲在我国的扩散及生活史特征 被引量:33
18
作者 孟玲 徐军 李海波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0,共6页
外来广聚萤叶甲目前已在我国华东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以及华中的湖北、湖南等省扩散蔓延;在野外其主要寄主是豚草,偶见取食苍耳。广聚萤叶甲在24、27、30℃恒温条件下完成一代分别为29.8、26.0和22.2d;野外完成1代需21~... 外来广聚萤叶甲目前已在我国华东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以及华中的湖北、湖南等省扩散蔓延;在野外其主要寄主是豚草,偶见取食苍耳。广聚萤叶甲在24、27、30℃恒温条件下完成一代分别为29.8、26.0和22.2d;野外完成1代需21~29d。在室外罩笼观察的4个世代中,前3个世代(6—8月)的各虫态历期及其存活率近似,产卵量接近;但9月初开始的第4个世代各虫态历期延长、存活率明显降低,产卵量(108.8粒)低于此前世代的一半。广聚萤叶甲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5℃和373.5日度;在南京推测广聚萤叶甲1年可发生5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聚萤叶甲 豚草 分布 生活史 生物入侵
下载PDF
15种除草剂对不同生长时期豚草的防效评价 被引量:12
19
作者 冯莉 田兴山 +3 位作者 岳茂峰 杨彩宏 杨红梅 黄德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17-120,共4页
为了筛选对不同生长时期豚草有高效防除作用的除草剂,用盆栽豚草研究了15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幼苗期和成株期豚草的防效。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灭生性除草剂中,草甘膦、草铵膦、百草枯和环嗪酮在试验有效剂量内对苗期和成株期豚草均有较好... 为了筛选对不同生长时期豚草有高效防除作用的除草剂,用盆栽豚草研究了15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幼苗期和成株期豚草的防效。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灭生性除草剂中,草甘膦、草铵膦、百草枯和环嗪酮在试验有效剂量内对苗期和成株期豚草均有较好防效,其中草甘膦和草铵膦对成株期豚草防效优于百草枯和环嗪酮;11种选择性除草剂中,乳氟禾草灵、乙氧氟草醚、三氯吡氧乙酸、氯氟吡氧乙酸、灭草松、2甲4氯钠盐、2,4-滴丁酯和麦草畏对苗期豚草均有较好防效,但对成株期豚草,仅乳氟禾草灵和三氯吡氧乙酸表现出较高防效。噻吩磺隆、吡嘧磺隆和苯磺隆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对豚草防效较差。试验结果表明,豚草植株的大小对不同茎叶处理除草剂的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草 不同生长时期 除草剂 化学防除
下载PDF
30种除草剂对豚草和薇甘菊的防效初步评价 被引量:11
20
作者 郭成林 马跃峰 +1 位作者 覃建林 马永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9-183,共5页
为了筛选出防除豚草和薇甘菊的新型高效除草剂品种,采用茎叶喷雾法,测定30种除草剂对盆栽豚草和薇甘菊的防除效果。辛酰溴苯腈375g/hm2、麦草畏216g/hm2、百草枯600g/hm2、草铵膦540g/hm2、草甘膦异丙胺盐922.5g/hm2、乙羧氟草醚90g/hm... 为了筛选出防除豚草和薇甘菊的新型高效除草剂品种,采用茎叶喷雾法,测定30种除草剂对盆栽豚草和薇甘菊的防除效果。辛酰溴苯腈375g/hm2、麦草畏216g/hm2、百草枯600g/hm2、草铵膦540g/hm2、草甘膦异丙胺盐922.5g/hm2、乙羧氟草醚90g/hm2、三氟羧草醚540g/hm2、氟磺胺草醚427g/hm2、莠去津1 140g/hm2、莠灭净3 000g/hm2和灭草松1 440g/hm2对豚草防除效果好,药后30d鲜重防效达100%;对薇甘菊防效较好的有辛酰溴苯腈375g/hm2、麦草畏216g/hm2、2,4-滴钠盐125g/hm2、氯氟吡氧乙酸180g/hm2、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150g/hm2、草铵膦540g/hm2、草甘膦异丙胺盐922.5g/hm2、灭草松1 440g/hm2和百草枯600g/hm2,药后30天鲜重防效达98%以上。本试验结果将为豚草和薇甘菊的化学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豚草 薇甘菊 防除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