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AVNRT & AVRT by Different Criteria: Old & New
1
作者 Abdul Hamid Tahmina Alam Sonali +3 位作者 Rizwan Rehan Pijous Biswas Subas Caandro Datta Asif Zaman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24年第7期95-106,共12页
The two most frequent causes of paroxysmal SVT are atrio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VRT) and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trad... The two most frequent causes of paroxysmal SVT are atrio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VRT) and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and newly proposed ECG criteria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vnrt and Avrt. Aim of the Stud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and 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RT) using both traditional and novel criteria.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he Electrophysiology Unit,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National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NICVD) in Dhaka, from February 2019 to January 2020. A total of 62 patients with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SVT) undergoing electrophysiology study (EPS) were included. Standard ECG criteria were applied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diagnoses were made using established criteria.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appropriate tests, was performed using SPSS 23.0. Result: In our study of 62 patients with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SVT), we found that 66.1% had AVNRT and 33.9% had AVRT. The mean age in AVNRT was higher than AVRT (41.3 ± 9.7 vs. 38.5 ± 14.3, p = 0.36) with statistical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similar gender distribution between AVNRT and AVRT groups. Classical AVNRT criteria were present in 30.6% of patients, and 45.2% showed a Pseudo R' wave in aVR. Additionally, 30.6% had an RP interval ≥100ms, more prevalent in AVRT patients (66.7%). Conclusion: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and novel criteria, including lead aVR analysis, enhances 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diagnosis of AVNRT and AVRT, offering a pathway to refined patient c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T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vnrt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RT (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 ECG Criteria Electrophysiology
下载PDF
希氏束旁起搏鉴别间隔部隐匿性AVRT与AVNRT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姜述斌 吴忠东 +1 位作者 帕尔哈提 许力舒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希氏束旁起搏鉴别间隔部隐匿性房室旁道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希氏束逆传不应期心室早搏刺激法将61例患者分别诊断为37例慢-快AVNRT和24例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再对61例患者采... 目的:探讨希氏束旁起搏鉴别间隔部隐匿性房室旁道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希氏束逆传不应期心室早搏刺激法将61例患者分别诊断为37例慢-快AVNRT和24例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再对61例患者采用希氏束旁起搏方法进一步检测.结果:采用希氏束旁起搏法检测37例AVNRT患者中有6例未检测成功,其余31例均为逆传房室结图形;24例AVRT患者中4例未检测成功,15例呈逆传旁道/旁道图形,5例呈非逆传旁道/旁道图形.如以逆传旁道/旁道图形为标准,鉴别间隔快旁路引起的AVRT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敏感性75%,特异性可达100%.结论:希氏束旁刺激法对鉴别诊断AVRT与AVNRT有较高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旁起搏 鉴别 间隔旁道 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冠状窦口环形消融治疗AVNRT的临床价值探讨
3
作者 王顺保 高恩民 王山岭 《医药论坛杂志》 2006年第18期37-39,共3页
目的评价常规方法和环形消融方法消融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临床价值,探讨AVNRT射频消融治疗的新方法。方法AVNRT 16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环形消融组。常规组按常规方法采用中位或下位法行房室结改良,环形消融组采用沿... 目的评价常规方法和环形消融方法消融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临床价值,探讨AVNRT射频消融治疗的新方法。方法AVNRT 16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环形消融组。常规组按常规方法采用中位或下位法行房室结改良,环形消融组采用沿冠状窦口周围进行环形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结果环形消融组并发症术中1例出现一过性Ⅲ度AVB,术后恢复;常规组2例出现一过性Ⅱ度AVB,术后恢复,3例出现Ⅰ度AVB;两组间放电次数、X线曝光时间、射频消融能量比较P<0.05;两组间复发例数,常规组4例,环形消融组0例,两组比较P<0.05。结论在冠状窦口进行环形消融治疗AVNRT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较高成功率。环形消融是AVNRT射频消融治疗中一项切实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冠状窦
下载PD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guided by 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procedure 被引量:7
4
作者 ZHANG Yu-xiao LU Cai-yi +3 位作者 XUE Qiao LI Ke YAN Wei ZHOU Sheng-hu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6-20,共5页
Background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prospectively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diof... Background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prospectively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VNRT guided by a 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 with the conventional procedure. Methods Patients with AVNRT diagnosed by electrophysiological tes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In the conventional technique group (CMT), a common 4-mm-tip quadrapolar temperature-controlled ablation catheter was used. In the 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 guidance group (MNS), a magnetic 4-mm-tip quadrapolar temperature-controlled ablation catheter was used.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collec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blation procedure time, patient fluoroscopy time, operator fluoroscopy time, energy delivery numbers, maximal energy per deployment, success rate, complication rate and operative cost. Results Forty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nd randomized into CMT and MNS groups. The age, gender, tachycardia history and bas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able (P 〉0.05). All procedures were conducted successfully without complications. No tachycardia recurre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f (9.3±2.6) months. In the MNS group, the patient and operator fluoroscopy times ((11.5±4.3) min, (4.2±1.5) min), energy delivery numbers (3.2_+0.9), and maximal energy per deployment (16.9±3.4) W) were shorter or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MT group ((14.3±6.2) min, (13.6±3.5) min, 6.3±2.1, (23.7±1.3) W, respectively) (P 〈0.05). But the operative cost for the MN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MT group (P 〈0.01 ). Conclusion 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 guided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AVNR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er fluoroscopy time and lower energy delivery numbers and maximal energy per deployment compared to the present conventional ablation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原文传递
不同三维标测系统指导AVNRT消融治疗的差异性分析
5
作者 陈伟翔 林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23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Carto和NavX三维标测系统指导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结双径路的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标测系统,将其分为C... 目的探讨Carto和NavX三维标测系统指导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结双径路的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标测系统,将其分为Carto组(35例)与NavX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随访复发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术后即刻成功,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Carto组患者的X线曝光时间短于NavX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rto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NavX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1~306天,平均随访时间为(152.5±66.0)天,Carto组与NavX组均无复发病例,两组患者的手术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主流三维标测系统指导AVNRT消融治疗均安全、有效,Carto系统X线曝光时间较NavX系统短,但手术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标测系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下载PDF
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现象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方玉强 温春兰 +3 位作者 杨丽丽 杨立 邹雪 刘渔凯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3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探讨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现象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57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其中896例诊断为AVNRT(当中的874例有明确心动... 目的探讨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现象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57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其中896例诊断为AVNRT(当中的874例有明确心动过速史)并行慢径改良。分析所有患者的电生理特征,特别是心房S1S2刺激S2R跳跃与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的临床特征及其对心动过速发作和术后复发的预测作用。结果全部AVNRT患者中,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心房S1S2刺激S2R跳跃的检出率分别为92.9%和79.8%(在明确心动过速患者中检出率分别为95.3%和79.3%),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在AVNRT的诊断中,心房S1S2刺激S2R跳跃的阳性预测值96.9%,阴性预测值84.5%,特异性97.8%,敏感性79.3%,阳性似然比36.400,阴性似然比0.211;而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的上述指标分别为100.0%、96.0%、100.0%、95.3%、941.600、0.047。AVNRT消融后心房S1S2刺激S2R跳跃仍存在的比例为10.9%(95/874),显著高于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1.3%,11/874,P=0.017);9例复发患者均存在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但只有6例(66.7%)存在心房S1S2刺激S2R跳跃。结论在AVNRT患者中,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对心动过速发作、术后复发的预测作用显著强于传统的心房S1S2刺激S2R跳跃,是实用价值更大的电生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S1S1刺激室房融合 心房S1S2刺激S2R跳跃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比较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程军 刘少忠 +6 位作者 朱永新 徐晓东 方洁 魏婕 王丽华 张芸 刘金平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1期85-86,共2页
目的比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AVNRT患者和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慢径消除率、手术成功率、复发率、放电时间、手术时间。结果线性消融放电时间、慢... 目的比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AVNRT患者和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慢径消除率、手术成功率、复发率、放电时间、手术时间。结果线性消融放电时间、慢径消除率、手术时间均优于常规方法消融,但放电时间、手术时间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慢径消除率有显著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成功率一致。在消融过程中两组各有1例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但均无任何程度持续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治疗AVNRT均为安全、有效的。线性消融治疗略优于常规方法消融治疗AVN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线性消融 常规方法消融
下载PDF
顽固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术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萍 蔡辉 +3 位作者 张启高 陈锐华 江时森 刘保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6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9例顽固性AVNRT的心电生理特性及临床特点,探讨治疗顽固性AVNRT安全、有效的消融策略。方法:对AVNRT患者,常规取下位法消融,若无效,可逐渐将大头消融电极上移,选择在希氏(His... 目的:比较分析6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9例顽固性AVNRT的心电生理特性及临床特点,探讨治疗顽固性AVNRT安全、有效的消融策略。方法:对AVNRT患者,常规取下位法消融,若无效,可逐渐将大头消融电极上移,选择在希氏(His)束与冠状静脉窦口(CSO)中点或稍上方,甚至带小H波放电,消融中在X线下严密观察大头电极是否移动,以防误蚀His束;对房室结双径路(AVNDP)合并房室旁路(AVAP)者。我们均先消融AVAP后再消融AVNDP。结果:普通组68例为单一慢-快型AVNRT,顽固组9例AVNRT中,2例分别合并隐匿性左后间隔AVAP和右侧隐匿性AVAP,1例房室结三径路。结论1对顽固性AVNRT的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应特别强调将X线解剖部位与腔内局部心内膜电图结合起来判断,选择安全有效的靶点图应为小心房(A)波大心室(V)波,A波碎裂,且A波宽度≥68ms,A/V比为0.1—0.25,无H波或H波≤(0.02±0.03)mV。若采用下位法、中位法消融无效,可采用在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方法,以避免在上位法消融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房室结改良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的特征性心电改变 被引量:30
9
作者 马长生 董建增 +7 位作者 刘旭 王勇 颜红兵 周玉杰 李宪伦 刘兴鹏 杜昕 赵瑞革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3期159-163,共5页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快速交界心律 (≥ 16 0bpm)和 /或房室 (AV)阻滞称为特征性心电改变。Ⅰ组 387例 ,任何一次放电过程中无特征性心电改变 ;Ⅱ组 99例 ,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放电过程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Ⅱ组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的放电共 316次 ,即刻停止放电组 (Ⅱa组 ) 2 19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后 2s以内停止放电 ;延迟停止放电组 (Ⅱb组 ) 97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 2s后停止放电。结果 :①AVNRT消融总成功率 97.9%(4 76 /4 86 ) ,永久性Ⅲ度AVB 0 .41% (2 /4 86 )。②特征性心电改变中VA阻滞占 72 .5 % (2 2 9/316 )、快交界心律占2 0 .6 % (6 5 /316 )、AV阻滞占 7.0 % (2 2 /316 )。③Ⅲ度AVB(包括一过性和永久性 )发生率为 2 .3% (11/4 86 ) ,其中Ⅰ组为 0 (0 /387)、Ⅱ组为 11.1% (11/99) ,P <0 .0 0 0 1。④Ⅱa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0 .9% (2 /2 19)、Ⅱb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9.3% (11/97) ,P <0 .0 0 1。RFCA改良房室结治疗AVNRT时Ⅲ度AVB均发生在特征性心电改变之后 ,发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 心动过速 房室阻滞 射频消融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终点与临床疗效关系探讨 被引量:24
10
作者 江洪 黄从新 +6 位作者 唐其柱 杨波 郭伟 杨剑雪 王小红 漆曙辉 李庚山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9年第4期209-211,共3页
62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接受慢径消融治疗,评价A型终点(阻断慢径且不再诱发AVNRT)、B型终点(保留慢径的传但不再诱发AVNRT和心房回波)和C型终点(保留慢径且能诱发1~3个心房回波)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及与... 62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接受慢径消融治疗,评价A型终点(阻断慢径且不再诱发AVNRT)、B型终点(保留慢径的传但不再诱发AVNRT和心房回波)和C型终点(保留慢径且能诱发1~3个心房回波)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及与AVNT复发的关系。结果:①消融后77.4%(48例);17.7%(11例)和4.8%(3例)的病人分别达A、B和C型终点;②消融后A型终点病人的房室传导功能明显改善,B、C型变化不明显;③术后3~7天经食管电生理复查,A型终点AVNRT的再诱发率为2.1%(1例)、B型为18.2%(2例)、C型为33.3%(1例);④41例病人保持随访8.9±7.1个月,A型终点AVNRT复发率为4.9%,B、C型为28.6%。结果揭示AVNRT慢径消融中大多数病人可达到A型终点,且彻底阻断慢径后房室传导功能明显改善,AVNRT的近期和远期复发率明显低于B到和C型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冷冻消融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屈百鸣 车贤达 +5 位作者 王长华 丁亚辉 俞坚武 王慧 李忠杰 洪银维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6期436-439,共4页
为探讨冷冻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安全性及其方法。对13例AVNRT行冷冻消融慢径,用-30℃冷冻粘附后行冷冻标测,确定有效靶点且无快径损伤后,立即进行-75℃冷冻消融,消融240~300s,消融过程中密切观察房室结传导功... 为探讨冷冻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安全性及其方法。对13例AVNRT行冷冻消融慢径,用-30℃冷冻粘附后行冷冻标测,确定有效靶点且无快径损伤后,立即进行-75℃冷冻消融,消融240~300s,消融过程中密切观察房室结传导功能,一旦发现有房室结损伤,立即终止消融,改换靶点。结果:13例,均获成功,随访1~9个月,无复发;在-30℃冷冻标测时,冷冻消融导管头端与靶点冷冻粘附,无位移现象;冷冻消融过程中无结性早搏或结性心律出现;1例在冷冻标测,另1例在冷冻消融过程中出现一过性房室阻滞,立即停止冷冻后复温,即刻传导恢复。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冷冻消融是治疗AVNRT的有效方法,并能降低永久性房室阻滞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冷冻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径路
下载PDF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性别、年龄的差异:单中心结果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婷 张树龙 +8 位作者 臧小彪 龙广宇 江雪 常栋 尹晓盟 董颖雪 夏云龙 高连君 杨延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1 578例因心动过速时自觉心悸而在本院经电生理检查诊断的PS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1 578例因心动过速时自觉心悸而在本院经电生理检查诊断的PS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PSVT发病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更多见(58.7%vs41.3%),男性在AVRT的发病中占优势,约是女性的1.5倍。女性AVNRT更多见,约是男性的1.5倍。②AVNRT平均发病年龄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明显大于AVRT的发病年龄(P<0.001)。显性旁道介导的AVRT平均发病年龄较隐匿性旁道介导者更小,其显著差异也不受性别的影响。③AVRT尤其是显性旁道介导的AVRT似乎更容易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女性AVRT发病存在两个高峰时间段:12~16岁和32~44岁。男性直到16~20岁左右才形成发病高峰,之后直到56岁基本保持每个年龄阶段相似的发病例数。结论不同类型PSVT发病情况受性别、年龄影响不同。显性旁道介导的AVRT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阵发性心动过速 发病年龄 性别差异
下载PDF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元秀 江洪 +4 位作者 黄从新 唐其柱 陈芳 施冰 李庚山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6年第3期133-135,共3页
回顾性分析经射频消融治疗的4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作时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以了解ST-T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30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中,ST段下移≥2mm且持续≥80ms和(或)... 回顾性分析经射频消融治疗的4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作时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以了解ST-T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30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中,ST段下移≥2mm且持续≥80ms和(或)T波倒置者有181例(59.34%),明显高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28/113,24.78%)P<0.005。并且此差异不能被心率所矫正。此外左游离壁旁道患者ST段压低多分布在V3~V6导联,而右后和左后隔旁道患者倒置的T波和(或)ST段压低多发生于I、II、aVF导联。提示PSVT时心电图上ST-T改变可作为区分AVRT和AVNRT的一个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 ST-T改变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性的电生理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周菁 丁燕生 +3 位作者 任自文 陈健 吴林 柴小锋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3期164-166,共3页
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中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者的电生理特点。将AVNRT分为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组 (Ⅰ组 )及房室结功能曲线不连续组 (Ⅱ组 ) ,行慢径消融 ,进行消融前后和组间的电生理比较 ,分析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 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中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者的电生理特点。将AVNRT分为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组 (Ⅰ组 )及房室结功能曲线不连续组 (Ⅱ组 ) ,行慢径消融 ,进行消融前后和组间的电生理比较 ,分析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者的特点。结果 :I组心房程序刺激对AVNRT的诱发率仅 42 % (5 / 12 ) ,低于Ⅱ组的 6 6 %(2 3/ 35 )。Ⅰ组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 (ERP AVN)消融前后无显著变化 (2 18.2± 2 9.3msvs 2 5 3.3± 80 .3ms,P >0 .0 5 ) ;心房程序刺激最长A2 H2 间期 (AHmax)消融前后无显著变化 (2 2 5 .8± 71.8msvs 175 .4± 41.9ms,P >0 .0 5 )。Ⅱ组ERP AVN消融后显著延长 (2 78.9± 5 8.9msvs 2 35 .8± 39.6ms,P <0 .0 5 ) ;AHmax消融后显著缩短 (172 .0± 6 7.1msvs 331.6± 86 .6ms ,P <0 .0 5 ) ;消融后房室结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 (ERP FP)显著缩短 (2 78.9± 5 8.9msvs 330 .0±5 5 .3ms,P <0 .0 5 )。消融前Ⅰ组AHmax短于Ⅱ组 (P <0 .0 5 ) ,Ⅰ组心动过速时A2 H2 间期 (AHSVT)与消融前AHmax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Ⅱ组AHSVT短于消融前AHmax(P <0 .0 5 )。结论 :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性者较难经常规心房程序刺激诱发心动过速 ;慢径消融后曲线“尾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 心动过速 房室结功能曲线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治疗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2例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尔闻 刘浩 +3 位作者 朱立光 钟国强 陈伟 曾伟 《中国医药导刊》 2013年第9期1417-1418,1420,共3页
目的:收集射频消融术在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治疗信息,分析影响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关键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收治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2例,其中男33例,女59例;平均年龄(74.5±10.3)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 目的:收集射频消融术在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治疗信息,分析影响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关键因素。方法:收集我院收治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2例,其中男33例,女59例;平均年龄(74.5±10.3)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收集患者治疗信息。结果:92例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手术即时成功89例,成功率为96.7%,术后复发3例,总复发率3.4%。92例PSVT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2例(2.2%),其中1例为股动脉穿刺部位血肿形成,1例出现2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射频消融是大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要方法,其具有简捷、安全和有效的特点,通过进一步改善处理术中出现的特殊电生理现象、捕捉发作时体表ECG可进一步其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辅用SR_0长鞘在慢径路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价值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书林 方咸宏 +5 位作者 杨平珍 李海杰 陈泗林 詹贤章 郑祥生 钱卫民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9年第3期110-112,共3页
目的 探讨辅用SR0 长鞘在慢径路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复合定位法慢径路消融治疗174 例典型ARNRT 患者,未用长鞘与辅用长鞘组各87 例。比较两组消融结果。结果 辅用长鞘... 目的 探讨辅用SR0 长鞘在慢径路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复合定位法慢径路消融治疗174 例典型ARNRT 患者,未用长鞘与辅用长鞘组各87 例。比较两组消融结果。结果 辅用长鞘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68±17 m in vs 85±21 m in,P< 0.01),X 线曝光时间(14±16 m in vs 18±9 m in,P< 0.05),放电次数(3.2±2.5 vs 5.3±3.4,P< 0.01)均显著减少。且辅用长鞘组87 例中,消融后慢径路消失者较多(57 例,66% vs 39 例,45% ,P< 0.01)。结论 慢径消融中辅用SR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 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融 长鞘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可激动间隙及分区 被引量:1
17
作者 洪江 郭继鸿 +5 位作者 李学斌 张萍 许原 张海澄 赵占勇 孙宝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9-412,共4页
目的探讨典型的房室结双径路引起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可激动间隙的特点及其分区。方法25例AVNRT患者心动过速发作后,分别在右室心尖部和高位右房给予VS2和AS2早搏刺激,从心动过速周长-10ms开始刺激,相隔8个心动过速周期,以-1... 目的探讨典型的房室结双径路引起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可激动间隙的特点及其分区。方法25例AVNRT患者心动过速发作后,分别在右室心尖部和高位右房给予VS2和AS2早搏刺激,从心动过速周长-10ms开始刺激,相隔8个心动过速周期,以-10ms的步长进行递减扫描,测定可激动间隙,并与4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比较。结果25例AVNRT患者中,2例经右心房AS2刺激可以使心动过速重整,仅2例患者可经心房AS2刺激使心动过速终止,3例经心室VS2刺激可以使心动过速重整,经心室VS2刺激均未能使心动过速终止,与AVRT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动过速重整时,偶联间期与回归间期之和可小于心动过速周长的2倍,亦可等于心动过速周长的2倍。结论刺激部位不同,折返环不同,所暴露的可激动间隙可能不同。刺激的偶联间期与回归间期之和等于心动过速周长的2倍,不能排除心动过速的重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可激动间隙 重整 分区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方法学研究——判断慢径阻断的新指标 被引量:8
18
作者 江洪 黄从新 +5 位作者 唐其柱 杨波 杨剑雪 漆曙辉 王小红 李庚山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3期184-188,共5页
改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慢径消融的方法学 ,以探讨判断慢径阻断的新指标。 6 0例AVNRT病人接受慢径射频消融术 ,根据X线影像部位和局部电图特点确定消融靶点 ,心房快速刺激 (S1S1)显示慢径前传放电消融 ,以 10s内慢径前传阻... 改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慢径消融的方法学 ,以探讨判断慢径阻断的新指标。 6 0例AVNRT病人接受慢径射频消融术 ,根据X线影像部位和局部电图特点确定消融靶点 ,心房快速刺激 (S1S1)显示慢径前传放电消融 ,以 10s内慢径前传阻滞作为有效消融指标并以此连续放电达 30s。消融后房室结双径传导消失 ,不再诱发AVNRT为手术终点。 6 0例病人均达到消融终点。共消融 36 1个靶点 ,其中放电不足 10s者 2 80个、放电 30s者 81个 ,后者中 6 0个为有效消融靶点。有效阻断慢径者表现为放电 6 .9± 1.8(2 .8~ 10 )s慢径前传阻滞 ,S1刺激经快径前传。所有病人术后 3~ 7天食管电生理复查不再诱发AVNRT。随访 3~ 19个月无AVNRT复发。结论 :显示慢径前传消融可客观判断放电消融的有效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径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方法学 射频消融治疗
下载PDF
冷冻消融在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中的疗效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亚辉 屈百鸣 +2 位作者 车贤达 王慧 俞坚武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6年第4期212-214,共3页
目的 观察经导管冷冻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方法 对本院13例AVNRT患者行冷冻消融房室结慢径路治疗,先用-30℃行冷冻标测,确定有效靶点且无快径损伤后,立即行-75℃冷冻消融,消融4~8分钟,消融过... 目的 观察经导管冷冻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方法 对本院13例AVNRT患者行冷冻消融房室结慢径路治疗,先用-30℃行冷冻标测,确定有效靶点且无快径损伤后,立即行-75℃冷冻消融,消融4~8分钟,消融过程中密切观察房室结传导功能,一旦发现有房室结损伤,立即终止消融,改换靶点。结果 13例均获成功,随访1~9个月无复发;在冷冻标测及冷冻消融时导管顶端与靶点无位移现象;冷冻标测与冷冻消融过程中无结性早搏或结性心律出现;2例在冷冻标测和冷冻消融过程中出现一过性房室阻滞,立即停止冷冻复温后,即刻传导恢复。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冷冻消融是治疗AVNRT的有效方法,在一定温度时间内的组织损伤是可逆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永久性房室阻滞的风险,较传统射频消融术治疗AVNRT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径路 经导管
下载PDF
房室结改良术终点与复发率的关系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杜日映 王毅 谭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7年第2期67-68,共2页
为探讨房室结改良术成功后不同电生理终点对复发率的影响,观察了80例房室结改良术患者复发情况。其中双径现象消失(A组)51例;仍有双径现象,但无心房回波(B组)21例;有双径现象,且有1个心房回波(C组)8例。消融成功... 为探讨房室结改良术成功后不同电生理终点对复发率的影响,观察了80例房室结改良术患者复发情况。其中双径现象消失(A组)51例;仍有双径现象,但无心房回波(B组)21例;有双径现象,且有1个心房回波(C组)8例。消融成功后观察30min,急性复发4例(5.8%);术后随访14.7±5.6(6~39)个月慢性复发3例(3.8%),共复发7例(8.8%)。7例中,A组与B组各2例、C组3例,复发率分别为3.9%、9.5%、37.5%。其中A组与C组比较复发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此结果表明,选用三种终点中的任何一种,术后大多数患者都未复发。而为了降低复发率,除了消融成功后至少应观察30min以消除急性复发外,在技术成熟的单位,可力争以双径现象消失为改良术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改良术 复发 射频消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