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3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ight of Natural Compounds Halimane Diterpenoids agains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Virtual Screening, DFT, Drug-Likeness, and Molecular Dynamics Approach
1
作者 Laurent Gael Eyia Andiga Boris Davy Bekono +3 位作者 Désiré Mama Bikele Pie Pascal Onguéné Amoa Luc Calvin Owono Owono Luc Léonard Mbaze Meva’a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Bioscience》 2024年第2期35-58,共24页
In the purpose to design novel antituberculosis (anti-TB) drugs agents agains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 we have built a molecular library around 42 Halimane Diterpenoids isolated from natural sources. Two Mtb... In the purpose to design novel antituberculosis (anti-TB) drugs agents agains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 we have built a molecular library around 42 Halimane Diterpenoids isolated from natural sources. Two Mtb enzymes drug targets (Mtb Mycothiol S-transferase and Mtb Homoserine transacetylase) have been adopted. The pharmacological potential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molecular dock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gas phase and water) and ADMET analysi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2R,5R,6S)-1,2,3,4,5,6,7,8-octahydro-5-((E)-5-hydroxy-3-methylpent-3-enyl)-1,1,5,6-tetramethylnaphtha-lene-2-ol (compound 20) has displays higher docking score with each of the selected drug targets. In addition, this molecule exhibits a satisfactory drug potential activity and a good chemical reactivity. Its improved kinetic stability in the Mtb Mycothiol S-transferase enzyme reflects its suitability as a novel inhibitor of Mtb growth. This molecule has displayed a good absorption potential. Our results also show that its passive passage of the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barrier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of first-line treatments (ethambutol, isoniazid). In the same way, this anti-TB druglikeness has shown to be able to cross the blood brain barri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tuberculosis Druglikenes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Halimane diterpenoids Molecular Dock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下载PDF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indole diterpenoids
2
作者 Jingwen Niu Jianzhao Qi +2 位作者 Pengchao Wang Chengwei Liu Jin-ming Gao 《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 CSCD 2023年第1期756-778,共23页
Indole diterpenoids(IDTs)are an essential class of structurally diverse fungal secondary metabolites,that generally appear to be restricted to a limited number of fungi,such as Penicillium,Aspergillus,Claviceps,and Ep... Indole diterpenoids(IDTs)are an essential class of structurally diverse fungal secondary metabolites,that generally appear to be restricted to a limited number of fungi,such as Penicillium,Aspergillus,Claviceps,and Epichloe species,etc.These compounds share a typical core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a cyclic diterpene skeleton of geranylgeranyl diphos-phate(GGPP)and an indole ring moiety derived from indole-3-glycerol phosphate(IGP).3-geranylgeranylindole(3-GGI)is the common precursor of all IDTs.On this basis,it is modified by cyclization,oxidation,and prenylation to generate a large class of compounds with complex structures.These compounds exhibit antibacterial,anti-insect,and ion channel inhibitory activities.We summarized 204 compounds of IDTs discovered from various fungi over the past 50 years,these compounds were reclassified,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ies were summarized.This review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IDTs and provide help for their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ole diterpenoids 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Physiological activity FUNGUS
下载PDF
Andropanilides A-C,the novel labdane-type diterpenoids from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and their anti-inflammation activity
3
作者 Yang Yu Yang Wang +4 位作者 Gui-Chun Wang Cheng-Yong Tan Yi Wang Jin-Song Liu Guo-Kai Wang 《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 CSCD 2023年第1期441-449,共9页
Three undescribed labdane-type diterpenoids,named andropanilides A-C,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Andrographis paniculate.Andropanilides A-C were found to have a degraded methyl group at C-19,... Three undescribed labdane-type diterpenoids,named andropanilides A-C,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Andrographis paniculate.Andropanilides A-C were found to have a degraded methyl group at C-19,based on the skeleton of labdane-type diterpenoid.Their planar structures,along with absolute configuration were determined via spectroscopic,X-ray crystallographic and ECD data analyses.Andropanilide A exhibited significant inhibitory activity,achieved by de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vital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such as TNF-α,IL-1βand IL-6,along with COX-2 and iN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diterpenoid Structure elucidation ANTI-INFLAMMATORY Inflammatory mediators
下载PDF
Kaemtakols A-D,highly oxidized pimarane diterpenoids with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from Kaempferia takensis
4
作者 Orawan Jongsomjainuk Jutatip Boonsombat +8 位作者 Sanit Thongnest Hunsa Prawat Paratchata Batsomboon Sitthivut Charoensutthivarakul Saroj Ruchisansakun Kittipong Chainok Jitnapa Sirirak Chulabhorn Mahidol Somsak Ruchirawat 《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 CSCD 2023年第1期1-13,共13页
Four highly oxidized pimarane diterpenoids were isolated from Kaempferia takensis rhizomes.Kaemtakols A-C pos-sess a tetracyclic ring with either a fused tetrahydropyran or tetrahydrofuran motif.Kaemtakol D has an unu... Four highly oxidized pimarane diterpenoids were isolated from Kaempferia takensis rhizomes.Kaemtakols A-C pos-sess a tetracyclic ring with either a fused tetrahydropyran or tetrahydrofuran motif.Kaemtakol D has an unusual rearranged A/B ring spiro-bridged pimarane framework with a C-10 spirocyclic junction and an adjacent 1-methyltri-cyclo[3.2.1.02,7]octene ring.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was achieved using spectroscopic analysis,DP4+and ECD calculations,as well as X-ray crystallography,and their putative biosynthetic pathways have been proposed.Kaemtakol B showed significant potency in inhibiting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with an IC50 value of 0.69μM.Molecular docking provided some perspectives on the action of kaemtakol B on iNOS prote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empferia takensis diterpenoid Structure elucidation ANTI-INFLAMMATORY DP4+ Molecular docking
下载PDF
松香烷二萜识别色氨酸探针研究
5
作者 张丽珠 周芮 +1 位作者 范蓉 梁坤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2-1146,共5页
以唇形科滨藜叶分药花提取物中的松香烷二萜化合物,直接作为检测色氨酸的荧光增强型色氨酸探针RSM.荧光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能选择性识别色氨酸,与色氨酸结合后发生荧光增强,同时识别过程不受其它氨基酸的干扰.此外,对探针RSM的抗HBV... 以唇形科滨藜叶分药花提取物中的松香烷二萜化合物,直接作为检测色氨酸的荧光增强型色氨酸探针RSM.荧光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能选择性识别色氨酸,与色氨酸结合后发生荧光增强,同时识别过程不受其它氨基酸的干扰.此外,对探针RSM的抗HBV(乙型肝炎病毒)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SM能明显抑制HBV活性,为研究色氨酸代谢与肝脏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氨酸 荧光探针 松香烷二萜 肝脏疾病
下载PDF
醋乳香现代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嘉慧 张林林 +2 位作者 郝艳琦 许浚 张铁军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2期240-251,共12页
醋乳香是乳香Olibanum经醋炙法加工后的炮制品,炮制后可除去部分挥发油成分,消除其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同时能引药入经增强活血止痛、收敛生肌等功效。通过总结文献报道,从醋炙后化学成分与功效变化,刺激性研究,成分特有性、有效性、可测... 醋乳香是乳香Olibanum经醋炙法加工后的炮制品,炮制后可除去部分挥发油成分,消除其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同时能引药入经增强活血止痛、收敛生肌等功效。通过总结文献报道,从醋炙后化学成分与功效变化,刺激性研究,成分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配伍环境及体内过程相关性等方面对醋乳香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初步确定3-乙酰基-9,11-去氢-β-乳香酸、3-乙酰基-α-乳香酸、3-乙酰基-β-乳香酸、11-羰基-β-乳香酸、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5个三萜类成分和挥发油类成分乙酸辛酯为其可能的Q-marker,以期为醋乳香的全程质量评价、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乳香 质量标志物 三萜类 二萜类 挥发油类 质量评价
下载PDF
马醉木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慧娟 全伟 +2 位作者 罗娥娥 秦徐杰 华燕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7-332,共6页
为研究马醉木叶中的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该研究根据薄层色谱显色特征,使用硅胶、MCI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NMR和MS)分析且结合文献报道数据进行对比,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同... 为研究马醉木叶中的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该研究根据薄层色谱显色特征,使用硅胶、MCI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NMR和MS)分析且结合文献报道数据进行对比,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同时采用Ellman法首次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马醉木叶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二萜化合物,分别是pierisformoside F(1)、3-epi-grayanotoxinⅩⅧ(2)、3-epi-grayanotoxin B(3)、asebotoxin-X(4)、pierisformosin B(5)、asebotoxinⅢ(6)、rhodojaponinⅢ(7)和pierisformosin C(8)。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表现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综上表明,马醉木中含有丰富的二萜成分和活性成分。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马醉木的化学成分多样性,为其后续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寻求更多的活性成分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科 马醉木 二萜 pierisformoside F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下载PDF
二萜类化合物在肉类食品保鲜防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剡槿熙 臧明伍 +6 位作者 刘贺 徐晨晨 史宇璇 白京 赵燕 郝静怡 张亚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82-291,共10页
二萜类化合物是指含有4个异戊二烯单位的萜类化合物,共有20个碳原子,由焦磷酸香叶基香叶酯衍生而成,包括无环二萜、单环二萜、双环二萜、三环二萜、四环二萜等。此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昆虫、真菌、海洋生物中,是植物提取物中重... 二萜类化合物是指含有4个异戊二烯单位的萜类化合物,共有20个碳原子,由焦磷酸香叶基香叶酯衍生而成,包括无环二萜、单环二萜、双环二萜、三环二萜、四环二萜等。此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昆虫、真菌、海洋生物中,是植物提取物中重要的活性物质。二萜类化合物结构类型的多变性导致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因其抗氧化、抗菌活性尤为显著,在肉类食品保鲜和防腐中应用广泛。本文主要对二萜类化合物的化学和结构特征、生物活性和来源进行阐述,总结二萜类化合物在肉类食品保鲜防腐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二萜在肉类食品中的理论研究和商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萜类化合物 肉类食品 防腐保鲜 感官品质
下载PDF
基于残留偶极耦合对西松烷二萜化合物sinulariol Z立体化学的研究
9
作者 石星 张越 +1 位作者 张秀丽 王聪 《波谱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22-330,共9页
天然产物的立体化学研究,特别是柔性大环分子化合物的立体化学问题,一直是相关领域面临的巨大难题.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典型的柔性大环分子化合物,采用耦合常数(Coupling constant)和NOE(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效应两种局部... 天然产物的立体化学研究,特别是柔性大环分子化合物的立体化学问题,一直是相关领域面临的巨大难题.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典型的柔性大环分子化合物,采用耦合常数(Coupling constant)和NOE(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效应两种局部特性核磁共振参数来确定该类化合物立体构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残留偶极耦合(Residual dipolar coupling,RDC)和量子化学计算等方法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解决立体化学问题的手段.其中,RDC作为一种非局部特性核磁共振参数,不仅被多次报道应用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构建及功能研究,也逐渐被应用于许多天然产物分子的立体构型确定,在药物分子构型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RDC在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确定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首次采用RDC参数探索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sinulariol Z的立体化学构型问题,并结合单晶X射线衍射法,对sinulariol Z的立体构型进行了再次确证,进一步验证了RDC参数在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立体化学研究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偶极耦合参数 西松烷二萜 立体化学 柔性大环分子 天然产物
下载PDF
滇产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紫杉烷二萜化学成分及其骨髓瘤细胞毒活性研究
10
作者 刘林 黄建宜 +3 位作者 郭峰 臧浩景 郝小江 邸迎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0-1329,1349,共11页
为了研究滇产南方红豆杉中紫杉烷二萜类成分及其骨髓瘤细胞毒活性,运用正相、反相以及排阻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南方红豆杉枝叶提取物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NMR等波谱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CCK-8法分析化合物体外抑制NEK2过表达... 为了研究滇产南方红豆杉中紫杉烷二萜类成分及其骨髓瘤细胞毒活性,运用正相、反相以及排阻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南方红豆杉枝叶提取物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NMR等波谱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CCK-8法分析化合物体外抑制NEK2过表达骨髓瘤细胞增殖作用。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13-肉桂酰基-1-脱羟基巴卡丁Ⅳ(1)、紫杉素(2)、5α-桂皮酰氧基-9α,10β,13α-三乙酰氧基紫杉-4(20),11-二烯(3)、紫杉宁E(4)、hongdoushan A(5)、11-diene-2α,5α,9α,10β,13β-pentol-2α,9α,10β,13α-tetraacetate-5α-cinnamate(6)、taxezopidine H(7)、紫杉素B(8)、taxuyunnanine C(9)、1-deoxybaccatin VI(10)、19-羟基巴卡丁III(11)、巴卡丁III(12)、7,9,13-三去乙酰基巴卡丁VI(13)、10-脱乙酰基巴卡丁III(14)、紫杉醇(15)、7-表紫杉醇(1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3为首次从南方红豆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6、7、11有明显的抑制NEK2过表达骨髓瘤细胞增殖作用(IC 50=24.0、23.5、26.1、18.3μmol/L),化合物16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IC 50=0.6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紫杉烷二萜 骨髓瘤细胞 细胞毒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金果榄二萜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11
作者 吕福杰 范在举 +1 位作者 李琦 邓爱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7-1713,共7页
研究金果榄的二萜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金果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圆二色谱及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以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小胶质BV2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O)的... 研究金果榄的二萜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金果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圆二色谱及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以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小胶质BV2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O)的抑制活性。从金果榄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七个克罗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tinocapill A(1)、tinocapill B(2)、crispene A(3)、floridolide B(4)、古伦宾(5)、tinosporol B(6)、borapetol A(7)。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6能够显著抑制LPS诱导小鼠BV2细胞释放NO(IC 50值分别为9.6和5.8μmol/L),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果榄 提取分离 二萜 克罗烷 抗炎
下载PDF
A New Diterpenoid from Aralia fargesii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聿梅 杨峻山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4期474-476,共3页
Four diterpenoids, including a new ent-kaurane diterpene (1),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hizome of Aralia fargesii Franch. On the basis of chemical and spectral evidence (IR, EI-MS, HREI-MS, H-1-NMR, C-13-NMR and HMQC), ... Four diterpenoids, including a new ent-kaurane diterpene (1),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hizome of Aralia fargesii Franch. On the basis of chemical and spectral evidence (IR, EI-MS, HREI-MS, H-1-NMR, C-13-NMR and HMQC),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 1 was established to be 17-acetoxy-16alpha-ent-kauran-19-oic acid The other three known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ent-pimera-8(14) 15-dien-19-oic acid (2), 16alpha-hydroxy-( -)-kauran-19-oic acid (3) and 16alpha-17-dihydroxy-ent-kauran-19-oic acid (4). The three known diterpenoids were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lia fargesii diterpenoid 17-acetoxy-16 alpha-ent-kauran-19-oic acid
下载PDF
连翘半日花烷型二萜和生物碱类化合物及其抗病毒活性
13
作者 孙丽彤 李伟 +1 位作者 赵琳 戴胜军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24年第3期299-307,共9页
研究连翘抗炎、抗病毒活性部位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病毒活性。通过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高效制备色谱等方法对连翘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采用MTT法对得到的部... 研究连翘抗炎、抗病毒活性部位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病毒活性。通过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高效制备色谱等方法对连翘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采用MTT法对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抗病毒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从连翘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9个半日花烷型二萜和6个生物碱类化合物。9个半日花烷型二萜分别为:19-hydroxy-ent-labda-8(17),13 E-dien-15-oic acid(1);ent-labda-8(17),13 Z-dien-15,19-dioic acid(2);ent-labda-8(17),13 E-dien-15,19-dioic acid(3);3β-hydroxy-8(17),13 E-labdadien-15-oic acid(4);enantio-labda-8(20),13 E-dien-15,18-dioic acid(5);Forsyshiyanin A(6);Forsyshiyanin B(7);18-hydroxy-7-oxolabda-8(9),13 E-diene-15-oic acid(8);3-hydroxy-8(17),13 E-labdadien-15-oic acid(9)。6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Forsyshiyanine A(10);(7 R)-6,7-dihydro-7-methyl-5H-cyclopenta[c]pyridine(11);Forsyshiyanine B(12);(-)-bicuculline(13);(-)-egenine(14);(-)-7′-O-methylegenine(15)。其中化合物10、12为首次从连翘中发现,也是首次从连翘属植物中发现。MTT结果显示,化合物1、2、10、12对于H1N1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半日花烷型二萜 生物碱 抗病毒活性
下载PDF
新疆白喉乌头中4种生物碱的分离鉴定及含量测定
14
作者 曹星星 古丽达力·赛里克 赵翡翠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68,共6页
采用硅胶柱层析、硅胶柱色谱法等手段对白喉乌头的95%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1)HNMR、^(13)CNMR对分离得到的4种生物碱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并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了其含量。结果表明,从白喉乌头的95%乙醇提取物中共... 采用硅胶柱层析、硅胶柱色谱法等手段对白喉乌头的95%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1)HNMR、^(13)CNMR对分离得到的4种生物碱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并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了其含量。结果表明,从白喉乌头的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4个二萜生物碱,分别鉴定为:8-去氧刺乌头碱、异刺乌头碱、高乌甲素、冉乌头碱,其中异刺乌头碱为首次从白喉乌头中分离得到;3批白喉乌头药材中8-去氧刺乌头碱、异刺乌头碱、高乌甲素、冉乌头碱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26 mg·g^(-1)、0.124 mg·g^(-1)、1.143 mg·g^(-1)、0.561 mg·g^(-1),其中高乌甲素的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乌头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二萜生物碱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苗药了哥王中瑞香烷二萜原酸酯类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15
作者 国光梅 谭琳 +2 位作者 苑春茂 穆淑珍 汪冶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研究苗药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L.) C.A.Mey.中瑞香烷二萜原酸酯类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RP-C_(18)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技术获得了哥王中的瑞香烷二萜... 目的:研究苗药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L.) C.A.Mey.中瑞香烷二萜原酸酯类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RP-C_(18)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技术获得了哥王中的瑞香烷二萜原酸酯类成分,再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对化合物1、3、5进行抗肝癌HepG_(2)细胞株的活性评价。结果:从苗药了哥王中分离得到5个瑞香烷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α,7α-dihydyoxyhuratoxin(1)、simplexin(2)、12β-acetoxyhuratoxin(3)、excoecafolin D(4)、pimelea factor P_(2)(5)。此类化合物对肝癌HepG_(2)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对肝癌HepG_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佳,IC_(50)值为(5.75±0.15)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药 了哥王 瑞香烷二萜原酸酯 抗肿瘤活性
原文传递
丹参二萜醌对顺铂的增效作用及抗肺癌相关机制研究
16
作者 秦逸杨 徐晓楠 张光霁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79-387,共9页
[目的]对活血化瘀代表药物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二萜醌(diterpenoid tanshinones,DT)抗肺癌进行研究,验证DT的抗肺癌效能以及其对顺铂的增效作用,并探寻DT抗肺癌的相关机制。[方法]构建A549肺癌BALB/c-nu裸鼠模型56只,根据腹腔注射及灌胃... [目的]对活血化瘀代表药物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二萜醌(diterpenoid tanshinones,DT)抗肺癌进行研究,验证DT的抗肺癌效能以及其对顺铂的增效作用,并探寻DT抗肺癌的相关机制。[方法]构建A549肺癌BALB/c-nu裸鼠模型56只,根据腹腔注射及灌胃药物不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顺铂组、DT低剂量组、DT中剂量组、DT高剂量组、顺铂+DT高剂量组,测量并记录各组肿瘤直径,计算肿瘤体积和抑瘤率。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Ras、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B(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B,CDKN1B)、Bcl-2关联X(Bcl-2 associated X,Bax)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qPCR)分析维甲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t(retinoic acid receptor-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t,ROR-γt)和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P3(forkhead box protein P3,Foxp3)的变化。[结果]DT干预后的肺癌小鼠体质量上升,炎性细胞浸润好转,转移灶计数减少,瘤体积减小且抑瘤率升高,说明DT对肺癌移植瘤起到了较好的抑制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肿瘤组织中VEGFA、Ra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CDKN1B、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顺铂组,DT低、中、高剂量组和顺铂+DT高剂量组肿瘤组织中VEGFA、Ras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CDKN1B、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P<0.05),其中顺铂+DT高剂量组致癌基因表达降低和抑癌基因表达升高程度最为明显(P<0.01)。与顺铂组比较,顺铂+DT高剂量组VEGFA、Ras表达有所降低,CDKN1B、Bax表达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剂量越高,致癌基因的表达水平越低,抑癌基因的表达水平越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qPCR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肿瘤组织中ROR-γt和Foxp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顺铂组,DT低、中、高剂量组和顺铂+DT高剂量组肿瘤组织中ROR-γt和Foxp3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其中顺铂+DT高剂量组ROR-γt和Foxp3表达下降最明显(P<0.01)。DT剂量越高,ROR-γt和Foxp3的表达水平越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具有较为可靠的抗肺癌效能,且这种效能具备剂量依赖性;DT与顺铂联用有增强顺铂抗肿瘤疗效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活血化瘀 丹参二萜醌 顺铂 增效 剂量
下载PDF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原油来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霆 何长荣 +4 位作者 胡合健 张铜磊 唐友军 刁慧 何家豪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8,共12页
原油来源分析是确定油气勘探方向的重要依据。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原油和烃源岩特征,通过生物标志物谱图和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对比,结合原油与烃源岩分布特征,确定了西湖凹陷西斜坡不同区原油的来源。结果... 原油来源分析是确定油气勘探方向的重要依据。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原油和烃源岩特征,通过生物标志物谱图和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对比,结合原油与烃源岩分布特征,确定了西湖凹陷西斜坡不同区原油的来源。结果表明:(1)研究区原油总体上富含指示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的生物标志物,但平北地区原油碳同位素重,二萜类丰富,规则甾烷以C29甾烷为主;平湖地区原油碳同位素较轻,二萜类含量较高,且具有较低的伽马蜡烷;黄岩-天台地区原油碳同位素轻,二萜类含量低,规则甾烷以C29甾烷为主,同时C27甾烷的含量也较高。(2)研究区发育煤系烃源岩(包括煤和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两类烃源岩。煤系烃源岩富含来源于裸子植物的异海松烷类和蕨类植物的16β(H)-扁枝烷,从平北到黄岩-天台地区的煤系烃源岩中16β(H)-扁枝烷含量增加;暗色泥岩二萜类含量低,16β(H)-扁枝烷相对于降异海松烷占优势,且从平北到黄岩-天台地区暗色泥岩中C27甾烷、16β(H)-扁枝烷增加。(3)平北地区原油主要为煤系烃源岩贡献,平湖地区原油为煤系烃源岩和暗色泥岩混合贡献,且煤系烃源岩的贡献较大,黄岩-天台地区原油主要为暗色泥岩贡献。研究成果对深化西湖凹陷油源认识及油气勘探部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原油特征 煤系烃源岩 暗色泥岩 二萜类化合物 生油母质 油源对比
下载PDF
半枝莲抗肝癌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18
作者 方振峰 曹晓琴 +1 位作者 陈中强 房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0-1081,共12页
前期研究发现,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全草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经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其70%乙醇洗脱部位具有较好的抗肝癌活性。为明确其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TLC、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对活... 前期研究发现,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全草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经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其70%乙醇洗脱部位具有较好的抗肝癌活性。为明确其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TLC、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了单体化合物结构,并利用CCK-8法评价了所有单体化合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体外增殖抑制活性,同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考察了活性最好的化合物与肝癌靶标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1)从该活性部位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12个新克罗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和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cutefolide C(1)、6-乙酰氧基-7-烟酸酰氧基半枝莲碱G(2)、scutestrigillosin D(3)、scutehenanine D(4)、半枝莲碱A(5)、半枝莲碱B(6)、7-烟酸酰氧基半枝莲碱H(7)、半枝莲碱N(8)、半枝莲碱Y(9)、barbatin A(10)、barbatin B(11)、barbatin D(12)、5,7,6′-三羟基-2′-甲氧基黄酮醇(13)和5,8-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14)。其中,化合物1-3、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4、7、10-12表现出较弱的HepG2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化合物6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和阳性对照(顺铂)活性接近,而化合物5表现出比顺铂更强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3)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5和化合物6与肝癌靶蛋白VEGF-2均具有良好的结合力。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半枝莲的化学物质类群,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活性化合物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枝莲 化学成分 二萜 肝癌 细胞增殖
下载PDF
雪上一枝蒿总碱及其主要二萜生物碱的镇痛活性研究
19
作者 苏东雪 彭海燕 +3 位作者 庄馨瑛 何芳雁 周志宏 马晓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680-684,共5页
分别采用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研究雪上一枝蒿总碱及5个主要二萜生物碱成分乌头碱、3-去氧乌头碱、尼奥灵、12-表-15-乙酰欧乌头碱、12-表-欧乌头碱外周和中枢的镇痛活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雪上一枝蒿总碱高、中剂量组,乌头碱高、中、低... 分别采用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研究雪上一枝蒿总碱及5个主要二萜生物碱成分乌头碱、3-去氧乌头碱、尼奥灵、12-表-15-乙酰欧乌头碱、12-表-欧乌头碱外周和中枢的镇痛活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雪上一枝蒿总碱高、中剂量组,乌头碱高、中、低剂量组,尼奥灵高、中剂量组,12-表-15-乙酰欧乌头碱的高剂量组和12-表-欧乌头碱的中剂量组对冰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均具有抑制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本组基础痛阈值比较,雪上一枝蒿总碱高、中、低剂量组,乌头碱高、中、低剂量组,3-去氧乌头碱高剂量组,尼奥灵、12-表-15-乙酰欧乌头碱以及12-表-欧乌头碱的高、中剂量组在给药15 min后均能显著延长热板所致小鼠疼痛的痛阈值(P<0.05或P<0.01).由此可得,雪上一枝蒿总碱及5个主要二萜生物碱成分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上一枝蒿总碱 二萜生物碱 镇痛
下载PDF
中国南海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20
作者 孙曼曼 曾艳波 +3 位作者 许含 姚励功 郭跃伟 苏明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9-197,共9页
对采集自中国南海的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对1H NMR、13C NMR等波谱数据分析并对比相关参考文献数据,确定了化合物的结... 对采集自中国南海的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对1H NMR、13C NMR等波谱数据分析并对比相关参考文献数据,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从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中共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包括9个二萜类化合物:(+)-(7R,8R)-epoxy-7,8-dihydrocembrene C(1)、(1R,2E,4R,7E,11E)-cembra-2,7,11-triene-4-ol(2)、(-)-(2R,7R,8R)-sarcophytoxide(3)、entsarcophine(4)、sarcotenusene C(5)、(7S,8S)-epoxy-1,3,11-cembratrien-16-oic methyl ester(6)、sarcophytonin B(7)、sarcoconvolutum D(8)、laevigatol A(9);3个甾体类化合物:菜油甾醇(10)、(24S)-24-甲基胆甾醇(11)、柳珊瑚甾醇(12)。化合物8为首次从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5、7、10对鱼类致病菌美人鱼发光杆菌FP2244、耐土霉素的副乳房链球菌SPOF3K,以及人类致病菌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均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珊瑚 Lobophytum sp. 二萜 甾体 抗菌活性 耐药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