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the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i>Nepeta cataria</i>and <i>Basella alba</i>against Clinically Resistant <i>Acinetobacter baumannii</i>in Nairobi, Kenya
1
作者 Salome Marlene Morombaye Mourine Kangogo +2 位作者 Gunturu Revathi Andrew Nyerere John Ochora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8年第10期790-803,共14页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s among the common nosocomial infections microorganism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 is one of the major significant concerns in developing nations due to 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s among the common nosocomial infections microorganism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 is one of the major significant concerns in developing nations due to either over-use or inadequat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mphasize the potenti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Nepeta cataria and Basella alba against nosocomial diseases caused by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Nepeta cataria and Basella alba leaves were collected from Oldonyo Sabuk National Park and Botanical garden JKUAT respectively. The leaves were dried under shade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thirty days. After methanolic and aqueous plant extraction, the percentage yield was determined, and the extracts were subjected to toxicity testing using brine shrimp eggs and preliminary phytochemical screening. The results recorded from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70% methanolic extract of Nepeta cataria and Basella alba had greater antimicrobial effect agains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than aqueous extracts. Nepeta cataria extracts showed greater antimicrobial effect than Basella alba extracts. The methanolic plant extracts had MIC values 60 mg/ml when tested agains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The phytochemical screening showed the presence of various phyto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methanolic and aqueous extraction of Nepeta cataria and Basella alba. The methanolic plant extracts revealed more phytochemicals as compared to aqueous extracts. More phytochemicals were detected from Nepeta cataria than Basella alba plant extra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cinal Plants Nepeta cataria BASELLA ALBA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Phytochemical Screening Toxicity
下载PDF
荆芥和砂仁挥发油对米象熏蒸活性的协同作用及成分研究
2
作者 杨悦玲 苏懿清 +3 位作者 何洋洋 梁宗锁 王芳 梁倩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8,共8页
研究20种植物挥发油对米象(Sitophilus oryzae Linnaeus)成虫的熏蒸活性以及混配的协同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0种植物挥发油,通过气相-质谱法和化合物消除法,确定熏蒸活性和协同作用最好的2种挥发油的活性成分。结果表明:20种植... 研究20种植物挥发油对米象(Sitophilus oryzae Linnaeus)成虫的熏蒸活性以及混配的协同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0种植物挥发油,通过气相-质谱法和化合物消除法,确定熏蒸活性和协同作用最好的2种挥发油的活性成分。结果表明:20种植物挥发油中荆芥挥发油对米象的熏蒸活性最好,LC_(50)为13.27 mg/L。砂仁挥发油表现出最大的协同作用,共毒性因子为107.14。通过化合物消除法评价荆芥挥发油和砂仁挥发油的主要活性成分分别为胡薄荷酮和(-)-4-萜品醇,对米象熏蒸活性的LC_(50)分别为7.34、8.35 mg/L,优于荆芥挥发油的熏蒸活性。胡薄荷酮和(-)-4-萜品醇按照质量比例61.13∶6.13和1∶1的比例混配,LC_(50)分别为5.91、8.29 mg/L,随着胡薄荷酮比例的增大,混剂对米象的熏蒸活性增强。研究证实了胡薄荷酮和(-)-4-萜品醇作为植物源杀虫剂具有防治米象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砂仁挥发油 米象 化合物消除法 混配
下载PDF
基于流式细胞术和K-mer分析的荆芥基因组大小评估
3
作者 姜涛 刘灵娣 +2 位作者 田伟 刘铭 温春秀 《特产研究》 2023年第6期1-5,共5页
荆芥是我国常用大宗药材。为了研究荆芥基因组大小,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和K-mer分析方法对荆芥进行了基因组大小、GC含量、杂合度和重复序列评估。结果显示:基于流式细胞术,荆芥基因组平均大小为0.76Gb;采用K-mer分析显示,荆芥基因组... 荆芥是我国常用大宗药材。为了研究荆芥基因组大小,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和K-mer分析方法对荆芥进行了基因组大小、GC含量、杂合度和重复序列评估。结果显示:基于流式细胞术,荆芥基因组平均大小为0.76Gb;采用K-mer分析显示,荆芥基因组大小为0.903 Gb,GC含量为38.77%,杂合率约为0.32%,重复序列约为66.93%;荆芥基因组拼接组装后contig总长为792215707 bp,contig N50为960 bp,scaffold总长为813473842 bp,scaffold N50为1650 bp。本研究结合流式细胞术和全基因组调查结果,分析评估荆芥基因组大小在0.7~0.9 Gb之间,基因组序列重复比例较高。本研究对荆芥基因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荆芥的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流式细胞术 K-mer 基因组大小
下载PDF
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方明月 康文艺 +1 位作者 姬志强 王金梅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551-1552,共2页
目的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荆芥中提取挥发油。方法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了58个成分,占挥发油的86.23%以上。结论通过对荆芥挥发油的分析,为其进一步开发作为药食两用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荆芥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ZTC1+1澄清剂法与水醇法制备荆防口服液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贺蕊 刘葆琴 +1 位作者 钟红玲 陈雨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734-735,共2页
采用澄清剂法及水醇法制备荆防口服液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口服液色泽、澄明度及质量均符合该产品的标准;澄清剂法与水醇法相比,具有沉淀速度快、工艺流程短、成本低等优点。
关键词 澄清剂 荆防口服液 水醇法
下载PDF
4种唇形科植物的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小龙 段树生 +4 位作者 张洪 秦永胜 李力 胡增辉 冷平生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1-125,共5页
为研究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猫薄荷(Nepeta cataria)、牛至(Origanum vulgare)和蓝花鼠尾草(Salvia farinacea)4种唇形科植物香气成分,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采集4种植物释放的香气,然后利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ATD-G... 为研究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猫薄荷(Nepeta cataria)、牛至(Origanum vulgare)和蓝花鼠尾草(Salvia farinacea)4种唇形科植物香气成分,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采集4种植物释放的香气,然后利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ATD-GC/MS)对香气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百里香释放出47种香气成分,猫薄荷39种,牛至29种,蓝花鼠尾草24种。这些物质分别属于萜烯、醛、酮、脂肪烃、酯、醇、苯形烃、其他类物质8大类。在4种植物中,百里香的香气释放量最高。在4种植物香气组分中,醇类化合物释放量最高,其次是萜烯化合物,它们是香气的主要组成种类。2-乙基-1-己醇在4种植物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释放量,可初步推断为百里香、猫薄荷、牛至和蓝花鼠尾草香气的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形科植物 百里香 猫薄荷 牛至 蓝花鼠尾草 香气成分 释放量
下载PDF
荆芥复方提取液的抗敏功效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任晗堃 刘宇红 +1 位作者 孟宏 董银卯 《轻工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44-48,共5页
采用水提取法制备出荆芥复方提取液(生药的质量浓度0.05 g/mL),通过样品对豚鼠皮肤瘙痒模型的体内止痒实验、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模型的抗敏作用实验和豚鼠皮肤脱水模型的皮肤修复作用实验,评估荆芥复方提取液在动物水平上的抗敏功... 采用水提取法制备出荆芥复方提取液(生药的质量浓度0.05 g/mL),通过样品对豚鼠皮肤瘙痒模型的体内止痒实验、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模型的抗敏作用实验和豚鼠皮肤脱水模型的皮肤修复作用实验,评估荆芥复方提取液在动物水平上的抗敏功效.实验结果表明,在0.5 wt%受试浓度下,磷酸组胺致痒阈达(154±31)μg;在2.0 wt%受试浓度下,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率为 15.5%;在0.5 wt%受试浓度下,敏后肌肤水分散失保护率为18%.这说明荆芥复方提取液在动物水平上具有良好的止痒、消肿及敏后修复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复方提取液 抗敏功效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荆芥的形态及其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凯月 雷赛娇 刘冬云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43,共5页
为掌握荆芥的耐旱性,以荆芥3年生幼苗为材料,研究干旱胁迫下荆芥的形态及其叶片含水量、丙二醛(MDA)、膜相对透性和脯氨酸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荆芥的株高、冠幅和叶面积均低于对照水平。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MDA... 为掌握荆芥的耐旱性,以荆芥3年生幼苗为材料,研究干旱胁迫下荆芥的形态及其叶片含水量、丙二醛(MDA)、膜相对透性和脯氨酸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荆芥的株高、冠幅和叶面积均低于对照水平。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MDA、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干旱60d后,分别比对照高出35.56%(P<0.05)、98.56%(P<0.01)、174.37%(P<0.05)。荆芥耐旱能力较强,可忍耐60d以上的自然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干旱胁迫 形态指标 生理指标
下载PDF
荆芥对4种葡萄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名飞 马伟伟 +2 位作者 黄婧婧 王忠跃 王俊丽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了有效利用荆芥资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荆芥醇提物对4种葡萄果实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醇提物质量浓度为5 mg/mL时,对白腐病菌(Coniothyrium diplodiella)、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e)、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 为了有效利用荆芥资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荆芥醇提物对4种葡萄果实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醇提物质量浓度为5 mg/mL时,对白腐病菌(Coniothyrium diplodiella)、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e)、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炭黑曲霉病菌(Aspergillus carbonarius)的抑制率分别为94.57%、70.23%、71.15%和26.06%,对多菌灵高抗炭疽病菌菌株FJND-9、FJND-40和GZSD-89的抑制率分别为64.10%、68.73%和72.94%,对多菌灵高抗灰霉病菌菌株HBLF-10、GXZY-4和GXZY-7的抑制率分别为57.47%、66.83%和64.90%.本研究为葡萄病害非化学农药防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葡萄 病原真菌 抑菌活性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荆芥叶片电阻抗图谱参数及膜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凯月 孟昱 +2 位作者 林声威 曹宇 刘冬云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59,共5页
以干旱胁迫下荆芥(Nepeta cataria)叶片为材料,测定其电阻抗图谱参数和膜透性的变化。通过膜透性与电阻抗图谱参数间的相关性,来证明电阻抗图谱法研究荆芥抗旱性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随着干旱时间的增加,荆芥叶片的胞外电阻Re、弛豫时间... 以干旱胁迫下荆芥(Nepeta cataria)叶片为材料,测定其电阻抗图谱参数和膜透性的变化。通过膜透性与电阻抗图谱参数间的相关性,来证明电阻抗图谱法研究荆芥抗旱性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随着干旱时间的增加,荆芥叶片的胞外电阻Re、弛豫时间和弛豫时间分布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胞内电阻Ri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叶片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大。相关分析表明:Ri与脯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脯氨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膜相对透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由此可见,是测定荆芥耐旱性的有效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叶片 干旱胁迫 电阻抗图谱 相对电导率 脯氨酸
下载PDF
干旱和盐胁迫对3种地被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凯月 郭玉洁 刘冬云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8年第1期88-92,共5页
研究了波斯菊、大滨菊和荆芥在不同浓度盐溶液(NaCl)和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3种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当NaCl浓度为250mg/L时,波斯菊和荆芥种子的发芽率为0,大... 研究了波斯菊、大滨菊和荆芥在不同浓度盐溶液(NaCl)和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3种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当NaCl浓度为250mg/L时,波斯菊和荆芥种子的发芽率为0,大滨菊种子的发芽率为5.33%,均与对照差异显著;随着PEG浓度的增加,3种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5%PEG溶液处理中,波斯菊种子的发芽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荆芥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比对照组有所提高,而在25.00%PEG溶液处理中,大滨菊种子的发芽率高达66%,荆芥和波斯菊种子的发芽率则分别为2.70%和5.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斯菊 大滨菊 荆芥 NACL PEG 种子萌发
下载PDF
NaCl胁迫对荆芥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瑞娥 王娟 +2 位作者 王智颖 豆丽君 刘小丽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59-64,共6页
用纸床培养,通过测定萌发率、胚根长、胚芽长、鲜重等生物量指标及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方法探究了不同浓度NaCl(0 mmol/L、25 mmol/L、50 mmol/L、100 mmol/L、150 mmol/L、200 mmol/L)胁迫对特大叶荆芥幼苗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用纸床培养,通过测定萌发率、胚根长、胚芽长、鲜重等生物量指标及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方法探究了不同浓度NaCl(0 mmol/L、25 mmol/L、50 mmol/L、100 mmol/L、150 mmol/L、200 mmol/L)胁迫对特大叶荆芥幼苗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对荆芥种子萌发率无明显影响,而荆芥根长、芽长、鲜重、子叶展开数和种皮脱落数等均随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胁迫浓度≥100 mmol/L时抑制极为显著。SOD和POD活性在25 mmol/L的NaCl胁迫浓度下较对照组升高,而在其后的胁迫浓度下均较对照组低,阴离子氧生成量表现出相应的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NACL胁迫 种子萌发 生理指标 抗氧化酶
下载PDF
荆防除湿茶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涓 杨瑜珍 +2 位作者 陈华杏 刘廷利 彭镇耀 《中国药业》 CAS 2017年第9期22-26,共5页
目的建立鉴别荆防除湿茶的薄层色谱(TLC)法。方法通过TLC法对荆防除湿茶中的荆芥和枳壳进行鉴别。结果在荆防除湿茶中检出荆芥和枳壳,斑点明显,色谱带清晰,阴性无干扰。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温度、相对湿度对TLC鉴别的效果无明显影响,可... 目的建立鉴别荆防除湿茶的薄层色谱(TLC)法。方法通过TLC法对荆防除湿茶中的荆芥和枳壳进行鉴别。结果在荆防除湿茶中检出荆芥和枳壳,斑点明显,色谱带清晰,阴性无干扰。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温度、相对湿度对TLC鉴别的效果无明显影响,可用于荆防除湿茶的质量控制,但处方中其他成分的鉴别还需继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防除湿茶 荆芥 枳壳 薄层色谱鉴别
下载PDF
荆芥扦插试验研究
14
作者 周亮 谢桂林 邹义萍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24-28,共5页
以荆芥当年生枝条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选用泥炭、珍珠岩、椰康、河沙配制成10种基质,IBA、NAA两种生根剂,研究不同基质和生根剂种类及浓度对荆芥扦插生根率、生根体积和生根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珍珠岩(1∶1)... 以荆芥当年生枝条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选用泥炭、珍珠岩、椰康、河沙配制成10种基质,IBA、NAA两种生根剂,研究不同基质和生根剂种类及浓度对荆芥扦插生根率、生根体积和生根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珍珠岩(1∶1)为荆芥的最佳生根基质,生根率、生根体积和生根指数分别达86.67%、16.83 cm3和14.06;荆芥的最佳生根剂种类及浓度为NAA 100 mg·L-1.荆芥穗条经100 mg·L-1NAA处理后以泥炭∶珍珠岩(1∶1)为基质,能获得最佳的生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扦插 基质 生根剂
下载PDF
两种地被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虹豆 王贝贝 +2 位作者 张芝蕊 张雪薇 骆建霞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26-29,共4页
采用盆栽法研究匍枝委陵菜和荆芥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旨在了解两种地被植物的耐旱能力及耐旱性差异。结果表明:匍枝委陵菜和荆芥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含量均随干旱胁迫的加深呈上升趋势,其中匍枝委陵菜的变化幅度较小... 采用盆栽法研究匍枝委陵菜和荆芥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旨在了解两种地被植物的耐旱能力及耐旱性差异。结果表明:匍枝委陵菜和荆芥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含量均随干旱胁迫的加深呈上升趋势,其中匍枝委陵菜的变化幅度较小;干旱胁迫下,匍枝委陵菜的SOD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OD活性极显著下降,荆芥的SOD活性极显著上升,POD活性变化较小;参试植物的根系活力均随干旱程度加深呈先降后升趋势,匍枝委陵菜能保持更高的根系活力;荆芥的丙二醛含量在中度胁迫时、匍枝委陵菜在重度胁迫时极显著增加。综合各测试指标及对植株的观察认为:两种植物均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匍枝委陵菜的耐旱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匍枝委陵菜 荆芥 生理生化特性
下载PDF
荆芥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对葵花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16
作者 董颖 陈鑫沛 +1 位作者 杨浩铎 王东营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7-140,共4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式提取荆芥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其主要挥发性成分,并以葵花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以及极性组分为指标,探究荆芥精油对葵花籽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荆芥精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长... 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式提取荆芥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其主要挥发性成分,并以葵花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以及极性组分为指标,探究荆芥精油对葵花籽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荆芥精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长叶薄荷酮(492.4±18.7)mg/g、薄荷酮(434.3±21.1)mg/g、柠檬烯(33.2±2.5)mg/g以及β-石竹烯(20.2±3.2)mg/g;荆芥精油对葵花籽油的抗氧化作用明显,且存在剂量效应,当荆芥精油的添加量达800 mg/kg时,对葵花籽油的抗氧化作用接近于200 mg/kg TBHQ的效果。因此,荆芥精油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应用于葵花籽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油 荆芥 精油 化学成分 抗氧化性
下载PDF
基于化合物消除法和混配法评价荆芥挥发油的活性成分及协同增效作用
17
作者 孔波 何培艳 +1 位作者 钱昱含 梁倩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8-382,共5页
[目的]探究荆芥挥发油中主要成分对玉米象的熏蒸活性。[方法]采用化合物消除法及混配法确定活性成分及不同配比之间的协同效应。[结果]荆芥挥发油及主要成分D-柠檬烯、异薄荷酮和胡薄荷酮对玉米象熏蒸活性的LC_(50)分别为13.48、401.06... [目的]探究荆芥挥发油中主要成分对玉米象的熏蒸活性。[方法]采用化合物消除法及混配法确定活性成分及不同配比之间的协同效应。[结果]荆芥挥发油及主要成分D-柠檬烯、异薄荷酮和胡薄荷酮对玉米象熏蒸活性的LC_(50)分别为13.48、401.06、112.38、15.38 mg/L。化合物消除评价证明胡薄荷酮是活性成分。D-柠檬烯与胡薄荷酮按照5.39∶61.13的比例混配,R值为1.86,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结论]胡薄荷酮作为新型植物源杀虫剂具有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挥发油 玉米象 熏蒸活性 化合物消除法 混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