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酿酒酵母与酿酒酵母在米酒混菌发酵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1
作者 李柔 刘源 +2 位作者 宋开阔 徐岩 王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7,共7页
该研究以传统米酒酿造中常见的两种典型非酿酒酵母,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Ca)和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Sf)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时接种和顺序接种两种发酵方式分别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进行米... 该研究以传统米酒酿造中常见的两种典型非酿酒酵母,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Ca)和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Sf)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时接种和顺序接种两种发酵方式分别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进行米酒混菌发酵,探究非酿酒酵母和酿酒酵母间的相互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2种混菌发酵方式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发酵特性,但在混菌发酵过程中,当Sc生物量达到一定水平(约107 CFU/mL)后,2株非酿酒酵母的生长均受到显著的抑制,生物量快速下降,而Sc生物量基本未受非酿酒酵母的影响。细胞非接触发酵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Sc与非酿酒酵母的细胞-细胞接触是产生抑制的主要原因。Sc发酵代谢物以及酒精和营养物质含量对非酿酒酵母的生长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酒 非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 混菌发酵 细胞-细胞接触
下载PDF
Cytotoxicity of Contact Lens Care Solution to Human Corneal Epithelium in Vitro
2
作者 Xiangming Gong, Xingwu ZhongDepartment of Optometry, Zhongshan Ophrhalmic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060, China 《眼科学报》 1998年第1期45-47,共3页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cytotoxicity of soft contact lens multi-purpose care solutions which are now in common use in China.Methods: The cell culture method was used. Cytotoxicity was indicated by significant incr...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cytotoxicity of soft contact lens multi-purpose care solutions which are now in common use in China.Methods: The cell culture method was used. Cytotoxicity was indicated by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the number of dead cells relative to controls.Results: Cells were exposed to soft contact lens care solutions for 15 min. They were irregular in shape and variable in size. The intercellular space increased and variable in size.The in-tercelluar space increased and the cells became scrunken. With the time of exposure elongated , damage of cells became more severe.Conclusions: Four kinds of soft contact lens multi-purpose care solutions may have harmful effects on the culture of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Soaked lenses should be rinsed with saline before being placed in the ey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toxicity of contact lens care solutions. Eye science 1998; 14 :45 - 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素 隐形眼镜 保护液 角膜上皮细胞
下载PDF
Surface activity of cancer cells:The fusion of two cell aggregates
3
作者 IVANA PAJIC-LIJAKOVIC MILAN MILIVOJEVIC 《BIOCELL》 SCIE 2023年第1期15-25,共11页
A key feature that distinguishes cancer cells from all other cells is their capability to spread throughout the body.Although how cancer cells collectively migrate by following molecular rules which influence the stat... A key feature that distinguishes cancer cells from all other cells is their capability to spread throughout the body.Although how cancer cells collectively migrate by following molecular rules which influence the state of cell-cell adhesion contacts has been comprehensively formulated,the impact of physical interactions on cell spreading remains less understood.Cumulative effects of physical interactions exist as the interplay between various physical parameters such as(1)tissue surface tension,(2)viscoelasticity caused by collective cell migration,and(3)solid stress accumulated in the cell aggregate core region.This review aims to point out the role of these physical parameters in cancer cell spreading by considering and comparing the rearrangement of various mono-cultured cancer and epithelial model systems such as the fusion of two cell aggregates.While epithelial cells undergo volumetric cell rearrangement driven by the tissue surface tension,which directs cell movement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core region of two-aggregate systems,cancer cells rather perform surface cell rearrangement.Cancer cells migrate toward the surface of the two-aggregate system driven by the solid stress while the surface tension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The solid stress,accumulated in the core region of the two-aggregate system,is capable of suppressing the movement of epithelial cells that can undergo the jamming state transition;however,this stress enhances the movement of cancer cells.We have focused here on the multi-scale rheological modeling approaches that aimed at reproduc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se biological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ective cell migration Tissue surface tension Surface activity of cancer cells VISCOELASTICITY Solid stress The state of cell-cell adhesion contacts
下载PDF
n型TOPCon光伏电池标准化研究
4
作者 陈晓达 庄天奇 +3 位作者 李小娟 张曼 倪建雄 姜倩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23年第4期46-54,共9页
为推动n型TOPCon光伏电池标准化,基于n型电池技术发展现状,对n型TOPCon电池标准指标展开理论分析,并开展弯曲度与电极抗拉强度、可靠性、初始光致衰减等标准指标的试验验证,最后提出n型TOPCon电池标准化的建议。
关键词 光伏电池 n型TOPCon电池 光伏标准
下载PDF
CD4^+CD25^+T_(reg)细胞调节T细胞的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郑峻松 吴军 +5 位作者 易绍萱 贺伟峰 陈希炜 解志杰 彭双发 代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1881-1884,共4页
目的 通过检测Treg细胞表达介导抑制性共刺激分子CTLA4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并设置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共培养和分隔培养实验模型,分析Treg细胞对效应性T细胞形成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各机制的主次要关系。方法对比分析Treg细胞与效... 目的 通过检测Treg细胞表达介导抑制性共刺激分子CTLA4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并设置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共培养和分隔培养实验模型,分析Treg细胞对效应性T细胞形成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各机制的主次要关系。方法对比分析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膜分子CTLAA4、CD28表达和细胞因子IL-10、TGF-β1分泌水平;以TransWell Milli-cell-PCF分隔培养槽分隔培养Treg细胞与不同淋巴细胞组成的反应体系,采用向共培养及分隔培养体系加入与不加入IL-10、TGF-β1抗体的阻断方法,检测Treg细胞对不同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效率。结果 Treg细胞分泌IL-10和TGF-β1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效应性T细胞,Treg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和TGF-β1水平分别达到(380±36.3)pg/ml和(790±56.8)pg/ml,Treg细胞分泌IL-10和TGF-β1的浓度水平与效应性T细胞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共刺激分子CTLA4、CD28在Treg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膜表面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Treg细胞以表达CTLA4为主。Treg细胞对共培养体系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效率明显高于分隔培养,通过分泌IL-10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亦明显强于通过TGF-β1。结论细胞接触机制是Treg细胞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主要作用机制,而细胞因子机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因子 细胞接触机制
下载PDF
哇巴因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死亡和钠泵α1、β1亚单位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娜 徐瑞成 +1 位作者 陈小义 呼文亮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7-183,I0003,共8页
目的:研究钠泵抑制剂哇巴因(ouabain)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死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为靶细胞,应用MTT实验检测哇巴因对细胞生长的作用;采用Hoechst33342/PI双荧光染色、透射电镜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分析细... 目的:研究钠泵抑制剂哇巴因(ouabain)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死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为靶细胞,应用MTT实验检测哇巴因对细胞生长的作用;采用Hoechst33342/PI双荧光染色、透射电镜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分析细胞死亡特征,半定量RT-PCR法检测钠泵α1和β1亚单位mRNA的表达。结果:哇巴因以浓度和作用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ECV304细胞生长。10μmol/L哇巴因作用24 h,引起细胞坏死;0.1μmol/L哇巴因作用24~48 h,细胞明显脱落,细胞间连接丧失,细胞出现染色质凝集、分布于核膜内缘、DNA裂解等凋亡特征。哇巴因能明显上调ECV304细胞钠泵α1亚单位mRNA的表达,下调β1亚单位mRNA表达,且两者均呈时间依赖性。结论:哇巴因能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死亡,其上调钠泵α1亚单位表达、下调β1亚单位表达,可能与亚单位介导信号传递、降低细胞黏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哇巴因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死亡 细胞连接 钠泵亚单位
下载PDF
细胞间接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晓芳 王延洲 +1 位作者 徐惠成 梁志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6-519,共4页
目的通过两种细胞的共培养探讨细胞间接触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膀胱平滑肌细胞... 目的通过两种细胞的共培养探讨细胞间接触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膀胱平滑肌细胞(bladder smooth muscle cells,BSMCs)。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在此基础上以单独培养的BMSCs和BSMCs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组,将获得的BMSCs和BSMCs在体外通过接触与非接触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对诱导后的BMSCs是否向平滑肌(smooth muscle cells,SMCs)分化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结果对BMSCs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CD90、CD4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9.78%,60.27%,CD45表达阴性,阳性率为0.21%。在BMSCs与BMSCs共同培养的实验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MSCs本身表达少量calponin蛋白,接触组calponin的表达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非接触组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显示:接触组在共培养第8天部分细胞抗calponin阳性,非接触组与诱导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初步认为BMSCs与BMSCs接触共同培养能诱导BMSCs向平滑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接触 微环境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平滑肌细胞
原文传递
心肌直接接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心肌样分化 被引量:6
8
作者 汪蕾 林国生 +3 位作者 蒋学俊 杨波 郭军 刘维新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3-395,F003,共4页
目的应用新生大鼠心肌细胞(CM)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共培养的方法模拟心肌内环境,研究模拟环境下MSCs分化为CM的相关因素及其适宜条件。方法利用CM与MSCS不同比例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共培养的方法模拟心肌微环境,分析MSCS形态... 目的应用新生大鼠心肌细胞(CM)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共培养的方法模拟心肌内环境,研究模拟环境下MSCs分化为CM的相关因素及其适宜条件。方法利用CM与MSCS不同比例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共培养的方法模拟心肌微环境,分析MSCS形态和结构蛋白表达等方面的变化。结果直接接触共培养的MSCS与CM同步搏动,表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且MSCs与CM等比例培养时分化率最高;而在缺乏直接接触条件下,单纯的CM条件培养液无法单独诱导MSCS的横向分化。结论与CM间的直接接触为诱导MSCS分化为CM的必需条件,共培养的细胞密度对于诱导分化率有影响,条件培养液则非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心肌样分化 心肌细胞 体外培养
下载PDF
心脏干细胞促进心肌细胞再生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杭宇 瞿惠燕 +2 位作者 曲扬 宋晓龙 周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76-79,共4页
目前药物及介入治疗可改善心肌梗死的症状,降低短期病死率,但病程的不可逆转会致患者死亡。随着心脏干细胞(CSCs)被证实存在,并发现CSCs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CSCs成为治疗心肌梗死最理想的方法。该文就心脏干细胞促进心肌细胞再... 目前药物及介入治疗可改善心肌梗死的症状,降低短期病死率,但病程的不可逆转会致患者死亡。随着心脏干细胞(CSCs)被证实存在,并发现CSCs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CSCs成为治疗心肌梗死最理想的方法。该文就心脏干细胞促进心肌细胞再生和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干细胞 心肌细胞再生 旁分泌 直接接触
原文传递
直接与间接接触对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心肌样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蕾 林国生 +2 位作者 郭军 蒋学俊 杨波 《现代医学》 2004年第5期293-295,共3页
目的 观察心肌细胞 (cardiomyocytes ,CM)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marrowstromalcells ,MSCs)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对诱导MSCs成心肌样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以新生大鼠CM与MSCs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的培养方式模拟心肌微环境 ,分析M... 目的 观察心肌细胞 (cardiomyocytes ,CM)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marrowstromalcells ,MSCs)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对诱导MSCs成心肌样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以新生大鼠CM与MSCs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的培养方式模拟心肌微环境 ,分析MSCs形态和结构蛋白表达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直接接触共培养的MSCs与CM同步搏动 ,且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染色阳性 ,阳性率为 1.3 % ;而心肌细胞条件培养液无法单独诱导MSCs的横向分化。结论 与CM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是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必须条件 ,条件培养液则非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 诱导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横向分化 MSC 条件培养液 直接接触 共培养 微环境 表达
下载PDF
人骨髓来源多能成体祖细胞ZHJ-MAPCs与人肝细胞系L02体外共培养向肝样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海澜 高毅 +1 位作者 蒋泽生 慕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2294-2300,共7页
目的:探索人骨髓来源多能成体祖细胞(ZHJ-MAPCs)在与人肝细胞系L02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1)间接共培养:将第4代ZHJ-MAPCs和人肝细胞系L02仅培养液相通行间接共培养.分别于培养第1、3、5、7天应用免疫细... 目的:探索人骨髓来源多能成体祖细胞(ZHJ-MAPCs)在与人肝细胞系L02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1)间接共培养:将第4代ZHJ-MAPCs和人肝细胞系L02仅培养液相通行间接共培养.分别于培养第1、3、5、7天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ZHJ-MAPCs的ALB、AFP、CK-18、CK-19等肝细胞特征性表型表达情况,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计数阳性细胞比率;(2)直接共培养:将CFSE荧光(绿色)标记的第4代ZHJ-MAPCs与L02(密度均为1×107/L)按照各50%比例混合行直接共培养.5 d后用SABC-Cy3免疫荧光(红色)双标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ZHJ—MAPCs表达ALB,AFP,CK-18的情况.同样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结果:(1)间接共培养:AFP在ZHJ-MAPCs间接共培养第1天即表现为强阳性,随后表达逐渐减弱.ALB在共培养第1天有可疑阳性,第3天出现较强的阳性,第5天达到高峰.CK-18在培养第1、3天检测均为阴性,至第5天开始出现阳性,第7天表达较前增强.CK-19在各时间点均为阴性着色.(2)直接共培养:胞质内呈黄色荧光ALB和CK18的阳性细胞即向肝细胞分化的ZHJ-MAPCs在共培养5 d时出现较多,而AFP阳性表达则仅出现在极个别细胞,该结果与阳性对照细胞荧光表达类似.结论:人骨髓来源的ZHJ-MAPCs与人肝细胞系L02行间接或直接共培养均能够诱导其向成熟肝样细胞定向分化,且直接共培养有提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来源多能成体祖细胞 肝细胞 直接共培养 间接共培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胶质瘤细胞非接触共培养后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亚兰 朱静 +3 位作者 田杰 刘官信 张晓萍 邓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30-633,共4页
目的在体外通过大鼠胶质瘤C6细胞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非接触共培养,以探明BMSCs是否受到肿瘤微环境的作用获得肿瘤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6孔板结合Transwell小室建立BMSCs和C6... 目的在体外通过大鼠胶质瘤C6细胞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非接触共培养,以探明BMSCs是否受到肿瘤微环境的作用获得肿瘤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6孔板结合Transwell小室建立BMSCs和C6胶质瘤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以共培养组为实验组,设单独培养的BMSCs为对照组;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后2组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核干细胞因子(nucleostemin,NS)检测细胞增殖力的变化;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dm2、p53mRNA水平及其蛋白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胶质细胞特异的胶质纤维酸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细胞中的定位及表达。结果共培养后实验组细胞呈现类似胶质瘤细胞样的形态,表达神经胶质细胞特异的GFAP蛋白;NS蛋白反映的细胞增殖能力未发生改变;共培养后实验组p53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63±0.31)vs(0.85±0.12),P<0.05];实验组mdm2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微环境可能会使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获得肿瘤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胶质瘤细胞 非接触共培养 GFAP蛋白
原文传递
细胞接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获得心肌分化表型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晓青 陈敏生 +1 位作者 刘世明 李仁科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6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条件下,细胞接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CM)的诱导作用。方法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转基因大鼠的BMSCs与CM以不同比例(1∶1、1∶10、1∶20、1∶40)共培养1周,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条件下,细胞接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CM)的诱导作用。方法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转基因大鼠的BMSCs与CM以不同比例(1∶1、1∶10、1∶20、1∶40)共培养1周,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计数分析检测肌钙蛋白Ⅰ(cTnI)、α-sarcom eric actin in和MEF-2C等心肌特异性蛋白,采用膜片钳技术检测分化细胞的电生理功能。结果在共培养条件下,部分GFP-BMSCs可表达一系列心肌表面标记物,如心肌特异性cTnI蛋白等,且获得心肌分化表型的数量随着CM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部分GFP-BMSCs与CM一起同步搏动,并可获得与CM相似的膜电位。结论细胞接触可诱导BMSCs获得有功能的心肌分化表型,其数量与心肌的数量不同浓度有相对的依赖性,随着心肌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细胞 细胞接触 心肌分化表型
下载PDF
肿瘤细胞之间的交流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百红 岳红云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11期2744-2746,共3页
一个肿瘤细胞的产生并不意味着肿瘤发生。多个肿瘤细胞之间的对话使肿瘤成为一个异常的组织或器官。细胞接触、挤出、纠缠、迁移和变异维持着肿瘤细胞间的有序组织和肿瘤的持续生长。阻断肿瘤细胞之间的对话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治疗策略。
关键词 肿瘤 细胞接触 细胞挤出 细胞纠缠 细胞迁移 细胞变异
下载PDF
BMSCs及ESCs因子在迟发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惠惠 刘晓萍 +2 位作者 王苗苗 于业军 秦绪艳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414-416,420,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胚胎干细胞(ESCs)因子对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并传代小鼠BMSCs和ESCs,获取BMSCs因子和ESCs因子。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培养基组(c组)、地塞米松...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胚胎干细胞(ESCs)因子对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并传代小鼠BMSCs和ESCs,获取BMSCs因子和ESCs因子。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培养基组(c组)、地塞米松(DEX)组(D组)、BMSCs因子组(E组)和ESCs因子组(F组)6组,每组10只,应用5g/L二硝基氟苯腹部涂抹致敏、耳廓激发的方法制备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A组不处理),A、B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D、E、F组分别注射DMEM、DEX、BMSCs因子、ESCs因子,比较各组耳肿胀度、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光镜下观察耳廓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后组织学变化。结果B组耳肿胀度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F=153.080,q=27.68,P<0.01);D组、E组和F组小鼠耳廓肿胀度均低于B组(q=8.130~20.440,P<O.01),脾指数和胸腺指数亦低于B组(F=621.352、409.533,q=9.579~38.030,P<O.01);E组和F组的脾指数及胸腺指数均高于D组(q=4.089~15.969,P<0.05),E组耳肿胀度、脾指数及胸腺指数均高于F组(q=4.860~11.487,P<O.05)。B组和C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O.05)。镜下观察,D组、E组和F组炎性细胞浸润均较B组减少。结论BMSCs因子和ESCs因子均可抑制DTH,但ESCs因子抑制作用优于BMSCs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干细胞因子 皮炎 接触性 小鼠
下载PDF
玻璃中PbO含量对太阳能电池正面银浆欧姆接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贤清 许亚文 陈飞彪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30-5135,共6页
正面银浆是晶体太阳能电池金属化的关键材料,玻璃中铅组分在达到银浆与硅片良好的欧姆接触中起着重要作用。用TGA-DSC和SEM对无铅玻璃及含铅玻璃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含铅玻璃Tg低,放热量高,溶Ag能力强,在降温过程中析出的银颗粒... 正面银浆是晶体太阳能电池金属化的关键材料,玻璃中铅组分在达到银浆与硅片良好的欧姆接触中起着重要作用。用TGA-DSC和SEM对无铅玻璃及含铅玻璃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含铅玻璃Tg低,放热量高,溶Ag能力强,在降温过程中析出的银颗粒数量占优、粒径细小、排列规则、分布均匀,因此有较好的欧姆接触。研究了不同PbO含量的玻璃对不同方阻硅片电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硅片方阻的提高,增加玻璃中PbO含量有助于改善与Si发射极的欧姆接触,但PbO含量过高,溶Ag量过大,玻璃对Si发射极腐蚀较深,导致P-N结破坏严重,漏电较大,Voc下降明显。PbO含量在15%~25%,欧姆接触较好,Voc影响较小,故有较好的电池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欧姆接触 方阻 电池性能 转换效率
下载PDF
有序排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电纺纳米纤维作为大鼠原代雪旺细胞负载支架的可行性研究
17
作者 夏海坚 孙晓川 +4 位作者 刘丹 钟东 夏永智 晏怡 唐文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有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电纺纳米纤维作为雪旺细胞负载支架的潜力。方法:构建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以随机PMMA电纺纤维作为对照,纯化大鼠原代雪旺细胞并在纤维结构上进行培养,利用慢病毒技术转染... 目的:探讨有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电纺纳米纤维作为雪旺细胞负载支架的潜力。方法:构建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以随机PMMA电纺纤维作为对照,纯化大鼠原代雪旺细胞并在纤维结构上进行培养,利用慢病毒技术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显色手段,观察有序PMMA电纺纤维的拓扑线索在定向引导SCs生长上的作用,分析细胞对纤维结构的依从性;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动态观察雪旺细胞对有序电纺纤维的依从性,从而评价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作为神经损伤后植入性雪旺细胞负载支架的潜力。结果:雪旺细胞在随机及有序PMMA电纺纤维上均能顺利贴壁并生长;较之随机电纺纤维,雪旺细胞对有序纤维具有更好的依从性,能够受其接触引导形成和纤维走行方向一致的定向生长,并能够生成更长的细胞突起(P=0.0079);动态的观察则进而显示SCs对有序电纺纳米纤维的拓扑线索能维持稳定的依从性。结论: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具有作为神经损伤后植入性雪旺细胞负载支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雪旺细胞 细胞培养 接触引导
下载PDF
体外非接触性共培养对MSC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田力 梁晓鹏 +3 位作者 汪卓 李娜 田晓晔 范妮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9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软骨细胞体外非接触性共培养成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扩传兔MSCs及软骨细胞,MSCs以1×105个/ml接种于共培养板内孔,第1代软骨细胞以1×104个/ml接种于共培养板外空板。48h后将内孔插...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软骨细胞体外非接触性共培养成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扩传兔MSCs及软骨细胞,MSCs以1×105个/ml接种于共培养板内孔,第1代软骨细胞以1×104个/ml接种于共培养板外空板。48h后将内孔插如外孔中,补充全培养基覆盖于MSC细胞层上。以相同密度MSC单独培养为空白对照,观察共培养7d和14d流式细胞仪观察MSC的Ⅱ型胶原蛋白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空白组在7d和14d,Ⅱ型胶原蛋白均阴性表达,符合MSC特性。非接触共培养1周后,Ⅱ型胶原蛋白阳性表达,与空白对照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非接触共培养2周后,Ⅱ型胶原蛋白也阳性表达,与空白对照比较,P<0.01,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14d组与实验7d组比较,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软骨微环境在MSCs成软骨分化及体内软骨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软骨细胞能有效地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并促进MSCs体内软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非接触共同培养 Ⅱ型胶原蛋白
下载PDF
皮炎湿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24
19
作者 周淑英 刘玉峰 +1 位作者 夏汝山 戚爱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4期2266-2268,共3页
目的 探讨 Th1 / 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在皮炎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 48例皮炎、湿疹患者外周血 ,用 Ficoll- Hypaque分离单个核细胞 ,采用夹心 EL ISA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 IFN- γ,(γ-干扰素 ) ,IL - 4... 目的 探讨 Th1 / 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在皮炎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 48例皮炎、湿疹患者外周血 ,用 Ficoll- Hypaque分离单个核细胞 ,采用夹心 EL ISA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 IFN- γ,(γ-干扰素 ) ,IL - 4(白细胞介素 - 4) ,IL - 1 0 (白细胞介素 ) .结果 皮炎、湿疹组患者 IFN- 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其浓度(μg· L- 1)分别为 6 7.7± 2 7.3和 6 5 .2± 2 9.9,对照组浓度(μg· L- 1)为 1 5 .9± 8.2 ;IL- 4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皮炎湿疹组浓度 (μg· L- 1)分别为 3 5 .6± 8.9和41 .6± 1 1 .8,对照组浓度 (μg· L- 1)为 85 .2± 2 2 .1 ;IL- 1 0水平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皮炎湿疹组浓度 (μg· L- 1)分别为76 3 .3± 1 42 .2和 789.9± 1 3 1 .6 ,对照组浓度 (μg· L- 1)为72 9.6± 1 6 8.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湿疹 单核细胞 接触性皮炎 TH1细胞 TH2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生物因子
下载PDF
前葡萄膜炎急性发病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建萍 马勇 +5 位作者 薛雨顺 朱涛 郭中兰 李静 孙烨 王柯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1527-1529,共3页
目的:观察前葡萄膜炎患者急性发病期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探讨炎症时的新鲜角膜后沉着物(KP)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机制。方法:选取前葡萄膜炎首次急性发病的50例50眼患者,就诊时炎症持续时间≥3d,KP≥(+++),作为A组;炎症完全... 目的:观察前葡萄膜炎患者急性发病期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探讨炎症时的新鲜角膜后沉着物(KP)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机制。方法:选取前葡萄膜炎首次急性发病的50例50眼患者,就诊时炎症持续时间≥3d,KP≥(+++),作为A组;炎症完全消退后,KP(-),作为B组;将对侧未发病眼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细胞计测量三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参量:包括单位面积细胞密度(cell density,CD)、六角形细胞频数(hexagonality,HG)、平均细胞面积(average size,AVG)、平均细胞面积的标准差(SD)、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测量角膜中央厚度(CCT)。比较三组的测量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G,CD减少,AVG,SD,CV,CCT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消退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G减少,C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组与炎症消退组比较:HG减少,CV,CCT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间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CV,HG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葡萄膜炎急性发病期的新鲜KP可导致角膜厚度增加,内皮细胞形态改变及功能下降,炎症消退后角膜厚度正常,细胞形态的改变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葡萄膜炎 角膜内皮细胞 角膜厚度 非接触型角膜内皮细胞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