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vances in Studies of Chiglitazar Sodium,a Novel PPAR Pan-Agonist,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被引量:2
1
作者 Xin-hui ZHANG Yun-fei TIAN +4 位作者 Guang-liang HUANG Wen-yan CUI Qian SUN Wen-juan HE Xiu-ju LIU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SCIE CAS 2023年第5期890-896,共7页
Chiglitazar sodium is a new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pan-agonist with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It can trea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regulate metabolism by modestly ... Chiglitazar sodium is a new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pan-agonist with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It can trea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regulate metabolism by modestly activating PPARα,PPARγ,and PPARδto improve insulin sensitivity,regulate blood glucose,and promote fatty acid oxidation and utilization.Chiglitazar sodium has a significant insulin-sensitizing effect and is advantageous in reducing 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levels,particularly at the 48 mg dose in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high triglycerides in terms of blood glucose and triglyceride level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glitazar sodium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EFFECTIVENESS safety
下载PDF
Indirect comparison 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iglitazar and thiazolidinedion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 meta-analysis 被引量:1
2
作者 Chu Lin Zong-Lin Li +4 位作者 Xiao-Ling Cai Sui-Yuan Hu Fang Lv Wen-Jia Yang Li-Nong Ji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 2023年第10期1573-1584,共12页
BACKGROUND Chiglitazar is an emerging pan-agonist of all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α,δandγ,and has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type 2 diabetes(T2D).However,to date,no clinical studies or meta-... BACKGROUND Chiglitazar is an emerging pan-agonist of all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α,δandγ,and has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type 2 diabetes(T2D).However,to date,no clinical studies or meta-analyses have compar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iglitazar and traditional PPAR-γagonist thiazolidinediones(TZDs).A meta-analysis concerning this topic is therefore required.AIM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iglitazar and TZD in patients with T2D.METHODS 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Reference Citation Analysis and Clinicaltrial.gov websites were searched from August 1994 to March 2022.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of chiglitazar or TZD vs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T2D were included.Indirect comparisons and sensitivity analyses were implemented to evaluate multiple efficacy and safety endpoints of interest.RESULTS We included 93 RCTs that compared TZD with placebo and one that compared chiglitazar with placebo.For efficacy endpoints,the augmented dose of chiglitazar resulted in greater reductions in hemoglobin(Hb)A1c[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0.15%,95%confidence interval(CI):-0.27 to-0.04%],triglycerides(WMD=-0.17 mmol/L,95%CI:-0.24 to-0.11 mmol/L)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WMD=-5.25 U/L,95%CI:-8.50 to-1.99 U/L),and a greater increase in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β(HOMA-β)(WMD=17.75,95%CI:10.73-24.77)when compared with TZD treatment.For safety endpoints,the risks of hypoglycemia,edema,bone fractures,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urinary tract infection,and weight gain were all comparable between the augmented dose of chiglitazar and TZD.In patients with baseline HbA1c≥8.5%,body mass index≥30 kg/m^(2)or diabetes duration<10 years,the HbA1c reduction and HOMA-βincrease were more conspicuous for the augmented dose of chiglitazar compared with TZD.CONCLUSION Augmented dose of chiglitazar,a pan-activator of PPARs,may serve as an antidiabetic agent with preferable glycemic and lipid control,betterβ-cell function preserving capacity,and does not increase the risk of safety concerns when compared with TZ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glitazar THIAZOLIDINEDIONE Glycemic control β-cell function Drug safety
下载PDF
激光衍射法测定西格列他钠粒径分布
3
作者 郭宁子 刘丽 +4 位作者 岳瑞齐 冯慧庆 杨化新 魏宁漪 陈华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建立西格列他钠的粒径分布测定方法,为药物粒径测定的方法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ALVERN Mastersizer 3000激光衍射粒度仪和AEROS干法进样器建立西格列他钠的粒径分布方法。背景测量持续时间7 s;样品测量持续时间7 s;遮... 目的建立西格列他钠的粒径分布测定方法,为药物粒径测定的方法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ALVERN Mastersizer 3000激光衍射粒度仪和AEROS干法进样器建立西格列他钠的粒径分布方法。背景测量持续时间7 s;样品测量持续时间7 s;遮光度0.5%~5%;样品分散气压0.4 MPa;进样速度60%;文丘里管类型为高能文丘里管;料斗间隙2.5 mm。结果3批样品粒径分布特征值d(0.1)在1.02~1.17μm,d(0.5)在5.94~6.69μm,d(0.9)在20.70~22.40μm,平均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结论建立了西格列他钠的粒度测定方法,可为其他易引湿药物的干法粒径测定方法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衍射法 西格列他钠 粒径分布 易引湿药物 干法测定
下载PDF
西格列他钠经皮给药对糖尿病小鼠的伤口促愈合作用
4
作者 黄皓 信如娟 +3 位作者 李晓龙 台宗光 朱全刚 鲍蕾蕾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初步验证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泛激动剂西格列他钠对糖尿病小鼠伤口的促愈合作用。方法用过高糖培养基或脂多糖诱导模拟糖尿病患者高糖、炎性的细胞环境,通过细胞计数法和一氧化氮水平检测分析西格列他钠在高糖或炎性环境下对... 目的初步验证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泛激动剂西格列他钠对糖尿病小鼠伤口的促愈合作用。方法用过高糖培养基或脂多糖诱导模拟糖尿病患者高糖、炎性的细胞环境,通过细胞计数法和一氧化氮水平检测分析西格列他钠在高糖或炎性环境下对巨噬细胞RAW 264.7的活性和表型的影响;用细胞计数法和细胞划痕实验量化西格列他钠对高糖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HaCaT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筛选合适的体内给药浓度,通过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初步验证西格列他钠水凝胶对糖尿病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结果在巨噬细胞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糖抑制了巨噬细胞RAW 264.7的增殖;与模型组比较,1.6、3.2μg·ml^(-1)的西格列他钠有效地减轻了高糖对巨噬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促进了巨噬细胞由促炎型到抑炎型的转变(P<0.01)。在皮肤细胞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西格列他钠(6.4μg·ml^(-1))促进了高糖环境下HaCaT细胞的增殖与迁移(P<0.05)。在体内实验中,西格列他钠水凝胶促进了糖尿病小鼠伤口的愈合(P<0.05)。结论西格列他钠作为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泛激动剂,可通过抑制慢性炎症、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伤口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格列他钠 伤口愈合 细胞计数法 一氧化氮 划痕实验 小鼠
原文传递
新型胰岛素增敏剂西格列羧的合成 被引量:4
5
作者 兰玉坤 马保顺 +6 位作者 尹子卉 廖晨钟 山松 李志良 宁志强 鲁先平 李志斌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18-720,共3页
目的:合成新的胰岛素增敏剂西格列羧[(2S)-2-[2-(4-氟苯甲酰)苯胺]-3-{[4-(2-咔唑-9-基)-乙氧基]苯基}丙酸]。方法:以4-氟苯甲酰环己酮、L-酪氨酸甲酯、1,2-二澳乙烷以及卡巴唑为原料,经3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结果:原料易得,反应条件... 目的:合成新的胰岛素增敏剂西格列羧[(2S)-2-[2-(4-氟苯甲酰)苯胺]-3-{[4-(2-咔唑-9-基)-乙氧基]苯基}丙酸]。方法:以4-氟苯甲酰环己酮、L-酪氨酸甲酯、1,2-二澳乙烷以及卡巴唑为原料,经3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结果: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总收率达10.8%。结论:该方法合成路线短,操作简便,反应可控性好,适合于工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格列羧 药物合成 胰岛素增敏剂
下载PDF
HPLC法测定比格犬血浆中西格列羧的血药浓度 被引量:1
6
作者 孟志云 朱晓霞 +3 位作者 孟湘明 张亮 孙文种 窦桂芳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1-293,共3页
目的:建立比格犬血浆中西格列羧的定量分析方法,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提供技术手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Agilent XDB-C_(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柱温25℃,水(含5%的乙酸)-乙腈(23:77)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 目的:建立比格犬血浆中西格列羧的定量分析方法,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提供技术手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Agilent XDB-C_(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柱温25℃,水(含5%的乙酸)-乙腈(23:77)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60 nm,血浆样品经乙腈和乙酸乙酯萃取,以内标法峰面积定量。结果:线性范围为50~2000μg·L^(-1),定量下限为50μg·L^(-1),日内和日间 RSD 在3.8%~11.3%之间,准确度在-0.5%~3.5%之间,本方法涉及的实验条件下样品是稳定的。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准确度好,能够满足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西格列羧 血药浓度
下载PDF
比格犬口服西格列羧的毒代动力学
7
作者 孟志云 高月 +4 位作者 朱晓霞 谭洪玲 张亮 孙文种 窦桂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48-451,共4页
目的研究治疗糖尿病新药西格列羧长期毒性剂量下,原形药物在比格犬体内的毒代动力学,以评价西格列羧的全身暴露水平,确定暴露水平与给药剂量和性别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的方法分析比格犬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结果比格... 目的研究治疗糖尿病新药西格列羧长期毒性剂量下,原形药物在比格犬体内的毒代动力学,以评价西格列羧的全身暴露水平,确定暴露水平与给药剂量和性别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的方法分析比格犬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结果比格犬每天给药1次(6,18和54 mg·kg-1)连续14 d,d 1给药后雌性比格犬的平均AUC(0-T)值为3.4,8.4和33.0 mg·h·L-1,雄性比格犬的平均AUC(0-T)值为4.2,5.9和32.3 mg·h·L-1,d 14给药后雌性比格犬的平均AUC(0-T)值为2.5,13.9和16.0 mg·h·L-1,雄性比格犬的平均AUC(0-T)值为2.0,18.6和15.5 mg·h·L-1,对所有的剂量水平和两种性别平均AUC(0-T)值大部分与剂量相关.平均cmax值大部分也与剂量相关增高,第1次给药后雌性比格犬的平均cmax值为0.45,1.59和4.93 mg·L-1,雄性比格犬的平均cmax值为0.94,1.43和8.69 mg·L-1,d 14给药后雌性比格犬的平均cmax值为0.40,2.97和3.49 mg·L-1,雄性比格犬的平均cmax值为0.39,4.16和4.01 mg·L-1.平均tmax值为2~8 h,表明吸收比较缓慢.消除半衰期t1/2在1.6~5.7 h之间,大部分为2~3 h.结论西格列羧原形药物的全身暴露水平与给药剂量的相关性为:单次给药后正相关,连续14 d给药后中高剂量组的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格列羧 毒代动力学
下载PDF
西格列他钠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与促酰化蛋白及瘦素的影响
8
作者 刘永健 张木勋 +4 位作者 张建华 余毅恺 杨雁 吴玉文 温宇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1期1295-1298,共4页
目的探讨西格列他钠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促酰化蛋白(ASP)和瘦素(Leptin)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9例,治疗组服用西格列他钠16 mg,qd;对照组服用吡格列酮30 mg,qd。治疗12周,检测治疗前后ASP... 目的探讨西格列他钠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促酰化蛋白(ASP)和瘦素(Leptin)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9例,治疗组服用西格列他钠16 mg,qd;对照组服用吡格列酮30 mg,qd。治疗12周,检测治疗前后ASP、Leptin、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血糖(FPG)及胰岛素(Fins)、OGTT2 h血糖(2HPG)及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后FPG、Fins、2H PG、2Hins、HbAlc、Leptin、FFA均显著下降(均P<0.0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②治疗后TG、TC、LDL、HDL、ASP变化不明显(P>0.05),但治疗前TG>1.7 mmol.L-1及ASP>75 mmol.L-1的患者,治疗后西格列他钠组TG及ASP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西格列他钠组ASP变化与TG变化正相关(r=0.514,P<0.05),而对照组相关性不明显(r=0.155,P>0.05);④无论治疗前后,ASP与Leptin之间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两种药物均能有效改善糖代谢指标,西格列他钠组ASP变化与TG变化相关可能与PPARα激活有关,ASP与Leptin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格列他钠 促酰化蛋白 瘦素 糖尿病 2型
下载PDF
西格列他钠的体外代谢
9
作者 闫亮平 窦桂芳 +3 位作者 朱晓霞 甘慧 孙文种 孟志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目的研究拟治疗2型糖尿病的创新化合物西格列他钠(chiglitazar)的体外代谢速率、代谢酶和代谢转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HPLC-UV)的方法测定肝微粒体孵育液中西格列他钠的浓度,用特异性抑制剂的方法分析化合... 目的研究拟治疗2型糖尿病的创新化合物西格列他钠(chiglitazar)的体外代谢速率、代谢酶和代谢转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HPLC-UV)的方法测定肝微粒体孵育液中西格列他钠的浓度,用特异性抑制剂的方法分析化合物的代谢酶,用大鼠肝微粒体体外研究西格列他钠可能的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结果建立了可靠的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西格列他钠的HPLC分析方法;体外半衰期方法求得西格列他钠的t1/2为27.2min,固有清除率(Clint)为50.9mL.min-1.g-1蛋白;代谢酶研究表明,西格列他钠主要被P450酶中的CYP3A亚型代谢;西格列他钠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主要为羟基化和O-脱烷基化,采用LC/MSn分析共发现了8个代谢物。结论西格列他钠是代谢活跃的化合物,有必要研究代谢产物的活性及临床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格列他钠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HPLC法测定西格列羧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英平 贾晓燕 +1 位作者 李志斌 鲁先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8-461,共4页
目的:建立抗2型糖尿病新药西格列羧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采用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四氢呋喃-醋酸(35:35:30:0.5),检测波长为236 nm,流速为1.0 mL·min-1。结果:西格列羧在1.0-200μ... 目的:建立抗2型糖尿病新药西格列羧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采用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四氢呋喃-醋酸(35:35:30:0.5),检测波长为236 nm,流速为1.0 mL·min-1。结果:西格列羧在1.0-200μg·mL-1的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1.0),回收率RSD小于0.2%,最低检测限为0.48 ng。结论:本方法专属、灵敏、可靠,可用于测定西格列羧的含量和有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格列羧 高效液相色谱法 有关物质
下载PDF
西格列他钠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8
11
作者 吕肖锋 高勇义 +3 位作者 朱旅云 杨刚毅 王长江 罗佐杰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4-340,共7页
目的以吡格列酮为对照,评价西格列他钠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法,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从全国6家三甲医院选取新诊断T2DM且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7%~10%的患者200例,随机... 目的以吡格列酮为对照,评价西格列他钠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法,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从全国6家三甲医院选取新诊断T2DM且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7%~10%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西格列他钠32、40、48 mg组和吡格列酮30 mg组,各50例。于基线和第16周检测各组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静脉血糖(2h-PPG)、空腹胰岛素(FINS)和血脂变化。观察不良事件发生率,监测血压、心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指标变化。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西格列他钠32、40、48 mg组与吡格列酮30 mg组HbA1c、FPG、2h-PPG治疗第16周均较基线显著下降(t=-8.16^-3.58,均P<0.05)。第16周相对基线变化的最小二乘均数及其95%CI分别为HbA1c:-1.03%(-1.30,-0.77)%、-1.22%(-1.48,-0.96)%、-1.11%(-1.37,-0.85)%和-1.18%(-1.44,-0.91)%;FPG:[-1.79(-2.43,-1.16)、-1.82(-2.44,-1.20)、-1.76(-2.37,-1.14)和-2.01(-2.64,-1.39)]mmol/L;2h-PPG:[-2.42(-3.37,-1.47)、-2.09(-3.01,-1.16)、-2.77(-3.70,-1.84)和-3.11(-4.06,-2.17)]mmol/L。各指标16周时较基线变化值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0~0.75,均P>0.05),西格列他钠40及48 mg组甘油三酯、西格列他钠32 mg组总胆固醇及四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3.88,均P<0.05)。四组各血脂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8~2.45,均P>0.05)。四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4,P=0.39)。结论与吡格列酮比较,西格列他钠降低T2DM患者的HbA1c和血糖水平呈非劣效,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西格列他钠 有效性 安全性
原文传递
评价西格列他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CMAP) 被引量:11
12
作者 纪立农 宋卫红 +29 位作者 房辉 李伟 耿建林 王颜刚 郭莲 蔡寒青 杨涛 李洪梅 杨刚毅 李启富 刘宽芝 李淑英 刘彦君 石福彦 李新胜 高鑫 田浩明 姬秋和 苏青 周智广 王闻博 周尊海 李学军 徐焱成 宁志强 曹海湘 潘德思 姚何 鲁先平 贾伟平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5期1571-1580,M0004,共11页
西格列他钠(Chiglitazar,CGZ)是一种新型非噻唑烷二酮类结构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全激动剂,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调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和血脂作用.本项Ⅲ期临床试验比较CGZ与安慰剂(PBO)在经生活方式控制血糖... 西格列他钠(Chiglitazar,CGZ)是一种新型非噻唑烷二酮类结构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全激动剂,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调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和血脂作用.本项Ⅲ期临床试验比较CGZ与安慰剂(PBO)在经生活方式控制血糖不佳的T2DM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受试患者随机至CGZ 32 mg(n=167)、CGZ48 mg(n=166)或PBO(n=202)组,接受每日一次口服药物治疗.试验主要疗效终点指标为24周糖化血红蛋白(HbA_(1c))较基线的变化值.结果显示,CGZ 32 mg组和CGZ 48 mg组24周时的HbA_(1c)显著降低,其较PBO组的差异分别为-0.87%(95%CI:-1.10 to-0.65;P<0.0001)和-1.05%(95%CI:-1.29 to-0.81;P<0.0001),CGZ两个剂量组在其他血糖、血脂、胰岛素敏感性等次要疗效终点指标上也较PBO组呈现显著改善.各组间不良事件(AE)总发生率和因AE退出试验率相似,CGZ两组的轻度水肿和体重增加略高于PBO组.试验结果表明,西格列他钠对生活方式控制血糖不佳的T2DM患者具有总体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这一PPAR全激动剂治疗T2DM提供了确证性临床试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期临床试验 安慰剂对照 疗效和安全性 Ⅱ期临床试验 控制血糖 疗效与安全性 终点指标 口服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西格列他钠与西格列汀单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CMAS) 被引量:9
13
作者 贾伟平 马建华 +36 位作者 缪珩 王长江 王晓岳 李全民 陆卫平 杨架林 张力辉 杨金奎 王桂侠 张秀珍 张敏 孙丽 余学锋 杜建玲 施秉银 肖常青 朱大龙 刘红 钟历勇 徐春 许琪 梁干雄 张莹 李光伟 顾鸣宇 刘军 袁国跃 闫朝丽 闫德文 叶山东 张帆 宁志强 曹海湘 潘德思 姚何 鲁先平 纪立农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5期1581-1590,M0004,共11页
西格列他钠(Chiglitazar,CGZ)是新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全激动剂,在针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前期探索性临床研究中已初步显示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特征.本Ⅲ期临床试验比较CGZ与西格列汀(SGT)在经生活方式控制血糖不佳的T... 西格列他钠(Chiglitazar,CGZ)是新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全激动剂,在针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前期探索性临床研究中已初步显示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特征.本Ⅲ期临床试验比较CGZ与西格列汀(SGT)在经生活方式控制血糖不佳的T2DM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随机(1:1:1)接受CGZ 32 mg(n=245)、CGZ 48 mg(n=246)或SGT 100 mg(n=248)治疗24周.CGZ 32 mg组、48 mg组与SGT 100 mg组在主要疗效终点指标——24周糖化血红蛋白(HbA_(1c))较基线变化值上分别为-1.40%、-1.47%和-1.39%,CGZ两组与SGT组为非劣效.CGZ具有更强降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及空腹胰岛素的趋势.三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CGZ 48 mg组轻度水肿略增加,CGZ两组均有轻度体重增加.试验结果表明,西格列他钠对生活方式控制血糖不佳的T2DM患者具有总体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这一PAR全激动剂治疗T2DM提供了确证性临床试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期临床试验 西格列汀 控制血糖 T2DM 疗效与安全性 疗效和安全性 不良事件发生率 单药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