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8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ve-year clinical outcomes of first-generation versus second-generation drug-eluting stents following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interven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Yong Hoon Kim Ae-Young Her +17 位作者 Seung-Woon Rha Byoung Geol Choi Se Yeon Choi Jae Kyeong Byun Yoonjee Park Dong Oh Kang Won Young Jang Woohyeun Kim Ju Yeol Baek Woong Gil Choi Tae Soo Kang Jihun Ahn Sang-Ho Park Ji Young Park Min-Ho Lee Cheol Ung Choi Chang Gyu Park Hong Seog Seo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8期639-647,共9页
Background There are limited data comparing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first-generation (1G) and second-generation (2G) drug-eluting stents (DESs)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 Background There are limited data comparing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first-generation (1G) and second-generation (2G) drug-eluting stents (DESs)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for 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 lesion. Methods A total of 840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CI with DESs for CTO lesion from January 2004 to November 2015 were enrolled. Finally, a total of 324 eligible CTO patients received 1G-DES (Paclitaxel-eluting stent or Sirolimus-eluting stent, n = 157) or 2G-DES (Zotarolimus-eluting stent or Everolimus-eluting stent, n = 167) were enrolled. The clinical endpoint was the occurrence of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 defined as all-cause death,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MI), total repeat revascularization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TLR), 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TVR), and non-TVR]. We investigated the 5-year major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1G-DES and 2G-DES in patient 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CTO PCI. Results After propensity score matched (PSM) analysis, two well-balanced groups (111 pairs, n = 222, C-statistic = 0.718) were generated. Up to the 5-year follow-up period,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all-cause death, re-MI, TLR, TVR and non-TVR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inally, MACE was also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R = 1.557, 95% CI: 0.820–2.959, P = 0.176) after PSM.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2G-DES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long-term MACE compared with 1G-DES following successful CTO revascularization up to five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drug-ELUTING STENT Outcomes
下载PD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Drug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in Treating Mild Chronic Hepatic Damage 被引量:5
2
作者 谢凤瑛 李晓良 +8 位作者 孙克伟 褚裕义 曹晖 谌宁生 王伟华 刘明德 刘伟士 毛德文 毛树章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25-231,共7页
Large and small doses of drug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were used in model rats to treat mild chronic hepatic damage induced by 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 The results show that large... Large and small doses of drug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were used in model rats to treat mild chronic hepatic damage induced by 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 The results show that large dose of Dang Gui (当归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and Dan Shen (丹参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drugs for regulating blood flow) and small dose of Yu Jin (郁金 Radix Curcumae) and Niu Xi (牛膝 Radix Achyranthis Bidentatae) (drugs for activating blood flow) can significantly elevate the activity of SOD (P<0.05) and/or lower the T/K ratio, markedly reduce the MDA content (P<0.05 or P<0.01)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activities of ALT and AST (P<0.05 or P<0.01), demonstrating that these drugs are effective in combating oxygen free radicals (OFR) in chronic liver damage. On the contrary, large dose of Tu Bie Chong (土鳖虫 Eupolyphaga seu Steleophaga) and E Zhu (莪术 Rhizoma Curcumae) (drugs for removing blood stasis) tend to increase the ALT and AST (P<0.05) activit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ynergism of elevation of the SOD activity and reduction of T/K ratio contributes to the action of drug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in combating the liver damage induced by CCl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氨酸转氨酶 动物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s 血循环 血粘性 四氯化碳毒害 慢性病 汉语草药 肝炎 有毒 老鼠 老鼠 Wistar 过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鼻腔局部类固醇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息肉和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小龙 朱丽娜 董静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目的:分析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类药物在治疗鼻窦炎息肉、变应性鼻炎方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45例变应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分析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类药物在治疗鼻窦炎息肉、变应性鼻炎方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45例变应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差异性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予以安慰治疗,研究组予以鼻腔局部类固醇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与使用安全性情况。结果:参照组采安慰剂治疗无法获得较好效果,仅可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安慰作用。研究组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16、54.133、54.133、50.516,P<0.05)。研究组各组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2、0.000、0.352、0.352、0.000、0.352,P>0.05)。研究组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1、1.097、0.420、0.090、0.892、0.132,P>0.05)。结论:将鼻腔局部类固醇药物应用于慢性鼻窦炎息肉和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工作当中,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同时可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局部用药 类固醇药物 慢性鼻窦炎息肉 变应性鼻炎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中国老年代谢综合征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22)》解读
4
作者 詹俊鲲 刘幼硕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老年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其作为一种共病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多样,机制复杂且涉及联合用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高。老年代谢综合征严重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给我国医疗系统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中国老... 老年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其作为一种共病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多样,机制复杂且涉及联合用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高。老年代谢综合征严重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给我国医疗系统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中国老年代谢综合征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22)》全面梳理和总结了老年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目标、最新治疗药物及其相互作用,并做出10条推荐意见。该文就共识要点特别是药物治疗方面进行解读,以期为老年代谢综合征药物治疗决策与健康管理提供相关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慢性病共病 药物疗法 生活质量 老年人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the Drugs for Expelling the Pathogenic Wind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Diarrhea
5
作者 王奎平 周永生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64-266,共3页
Chronic diarrhe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retention of dampness leading to blockage of qi,invasion of the intestines by pathogenic wind,damp-retention due to 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andstagnation of the liver-... Chronic diarrhe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retention of dampness leading to blockage of qi,invasion of the intestines by pathogenic wind,damp-retention due to 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andstagnation of the liver-qi with deficiency of thesple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腹泻 临床分型 中医病理 中医药疗法 方药
下载PDF
谢晶日基于因机论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对选用
6
作者 王海强 吴思雨 +1 位作者 郑丽红 张杨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2,共4页
谢晶日教授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四十余载,学识深邃,医术精湛,立足因机论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中独树一帜。谢晶日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与虚、滞、湿、热、瘀、毒联系密切,基本病机无外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气血失调、湿热内... 谢晶日教授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四十余载,学识深邃,医术精湛,立足因机论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中独树一帜。谢晶日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与虚、滞、湿、热、瘀、毒联系密切,基本病机无外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气血失调、湿热内蕴、胃络瘀阻、邪毒互结。谢教授在治疗过程中,审病求因,紧扣病机,因机论治,精准选用药对,有效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延缓病程的进展,防止癌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谢晶日 病机 药对 名医经验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胆疾病辅助用药应用分析
7
作者 林佳媛 肖莺莺 《中国药业》 2024年第3期34-38,共5页
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肝胆疾病辅助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医院2021年肝胆疾病辅助用药总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药物利用指数(DUI)等,回顾性分析有至少2次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监测记录且监测期间固定使用肝胆疾病辅助... 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肝胆疾病辅助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医院2021年肝胆疾病辅助用药总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药物利用指数(DUI)等,回顾性分析有至少2次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监测记录且监测期间固定使用肝胆疾病辅助用药方案和规律配药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的肝功能水平。对影响CHB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销售金额和DDDs排前3位的肝胆疾病辅助用药均为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熊去氧胆酸胶囊、双环醇片(25 mg);DDC排前3位的分别为熊去氧胆酸胶囊、双环醇片(25 mg)、双环醇片(50 mg)。所有肝胆疾病辅助用药的DUI均未超过1。有至少2次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监测记录且监测期间固定使用肝胆疾病辅助用药方案和规律配药的CHB患者占37.31%(288/7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于40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异常,使用含双环醇片方案对CHB患者肝功能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水平异常的CHB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该院感染门诊CHB患者应用肝胆疾病辅助用药相对合理,临床应更多关注ALT水平正常CHB患者的肝胆疾病辅助用药治疗,加强用药监督,确保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胆疾病辅助用药 用药频度 限定日费用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下载PDF
口服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特征及结局指标研究
8
作者 王婧 王慧 +7 位作者 宋仕群 吉广荷 郭亚坤 要丹柠 赵书晗 李多多 夏如玉 张立山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6-232,共7页
背景口服中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相关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尚未得到统一和规范。目的通过筛选已发表的以口服中药为AECOPD治疗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总结其文献特征和选用的结局指标情况,为中医药... 背景口服中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相关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尚未得到统一和规范。目的通过筛选已发表的以口服中药为AECOPD治疗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总结其文献特征和选用的结局指标情况,为中医药治疗AECOPD临床试验设计和结局指标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取口服中药治疗AECOPD的RCT和临床试验注册方案,检索时限为2018年1月—2022年10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选择情况进行描述。结果纳入578篇文献,包含574篇已报告试验结果的RCT及4个临床试验注册方案。574篇RCT共纳入51508例患者。88篇文献在纳入标准中限定了患者的疾病分级,361篇文献在纳入标准中限定了中医证型,6篇文献报告了盲法,6篇文献提及了随访。纳入文献共涉及4030个结局指标,单篇文献结局指标数量范围为1~24个。按照结局指标的功能属性,将其归为8个指标域:中医症状/证候、症状/体征、理化检测、生活质量、远期预后、经济学评估、安全性评价、其他,报告率最高的指标域是理化检测,报告频次排名前5位的结局指标项目是:有效率(11.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7.5%)、中医症状/证候评分(7.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6.8%)、用力肺活量(4.6%)。445篇文献报告了有效率的组成,报告率排名前5位的研究指标依次为症状(423篇)、体征(281篇)、中医证候评分(203篇)、实验室检查(89篇)、肺功能(71篇)。结论口服中药治疗AECOPD的RCT涉及的结局指标数量多、范围广,纳入的文献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口服中药对AECOPD患者的症状体征、理化检测指标、生活质量、远期预后、经济学评价和安全性结局等方面的影响。但结局指标的选择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结局指标主次不清;主要关注替代终点,对临床终点的关注不足;对卫生经济学指标关注不足;有效性参考来源不一、判断标准不一。研究者可参考已发表的核心指标集,合理设计结局指标,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疾病加重期 随机对照试验 患者报告结局评价
下载PDF
Combination of "low-dose" ribavirin and interferon alfa-2a therapy followed by interferon alfa-2a monotherapy in chronic HCV-infected nonresponders and relapsers after interferon alfa-2a monotherapy 被引量:19
9
作者 Perdita Wietzke-Braun Volker Meier +1 位作者 Felix Braun Giuliano Ramador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22-227,共6页
AIM To report on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interferon alfa-2a combined with a "low dose" of ribavirin for relapsers and non responders to alpha interferon monotherapy.METHODS Thirty-four chron... AIM To report on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interferon alfa-2a combined with a "low dose" of ribavirin for relapsers and non responders to alpha interferon monotherapy.METHODS Thirty-four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infected non-responders to interferon alfa2a monotherapy (a course of at least 3 months treatment) and 13 relapsers to interferon alfa 2a monotherapy (a dose of 3 to 6 million units three times per week for at least 20 weeks but not more than 18 months)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dose of interferon alfa-2a used before (3 to 6 million units three times per week) and ribavirin (10 mg/ kg daily) for 6 months. In complete responders, interferon alfa-2a was administered for further 6 months at the same dose used before as monotherapy.RESULTS Seven (20.6%) of 34 non-responders stopped the combined therapy due to adverse events, including two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 and clinical Child A cirrhosis. In 17/27 (63%)non-responders, the combined therapy was stopped after three months because of non-response. Ten of the 27 non-responders completed the 1;2-month treatment course. At a mean follow up of 28 months (16- 37 months)after the treatment, 4/10 (15%) previous non-responders still remained complete responders,All 13 previous relapsers completed the 12-month treatment course. At a mean follow up of 22months (9 - 3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6/13(46%) the previous relapsers were stillsustained complete responders.CONCLUSION Our treatment schedule of the combined therapy for 6 months of interferon alfa2a with a low dose of ribavirin (10 mg/kg/day)followed by 6 months of interferon alfa-2amonotherapy is able to induce a sustainedcomplete response rate in 15% of non-responders and 46% of relapser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related liver diseases comparable to those obtained with the standarddoses of ribavirin 1000 - 1200 mg/day.Randomized prospective controlled trials using lower total amounts of ribavirin in combination with interferon should be per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C chronic/drug therapy INTERFERON alpha-2a/therapeutic use INTERFERON alpha-2a/administration & DOSAGE ribavirin/administration & DOSAGE ribavirin/therapeutic use
下载PDF
miR-155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及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任影丽 陈治东 +3 位作者 孙蓓蓓 姚杰 马凡 周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155(miR-155)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凋亡情况和对热休克蛋白(HSP)27、HSP60及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qPCR)分别检测miR-155在CML耐伊马替尼(IM)细胞株K562-G和CML细胞株K562中的表... 目的探讨微小RNA-155(miR-155)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凋亡情况和对热休克蛋白(HSP)27、HSP60及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qPCR)分别检测miR-155在CML耐伊马替尼(IM)细胞株K562-G和CML细胞株K562中的表达水平。以携带miR-155的慢病毒和阴性对照慢病毒感染K562-G细胞,分别命名为miR-155组和对照组。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miR-155对耐药细胞增殖的影响。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iR-155对HSP27、HSP60、HSP70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miR-155组和对照组细胞的凋亡比例。结果与K562细胞相比,K562-G细胞中miR-155呈低表达(P<0.05)。miR-155组细胞的增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从第36 h开始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miR-155组HSP60、HSP70升高(P<0.05),而HSP27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miR-155组细胞的凋亡率高于其对照组(P<0.05)。结论miR-155促进CML细胞的凋亡,并使细胞中的HSP60、HSP70表达升高,HSP27表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55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耐药 热休克蛋白 细胞增殖 凋亡
下载PDF
抗肿瘤药物对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影响的病理学研究
11
作者 任正婷 桂仲璇 +2 位作者 蒋俊 汪浩 张佐阳 《安徽医学》 2024年第4期439-446,共8页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探讨抗肿瘤药物对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组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4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RTOG/EORTC评分标准对49例患者的放射性肠损伤... 目的从病理学角度探讨抗肿瘤药物对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组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3年4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RTOG/EORTC评分标准对49例患者的放射性肠损伤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和严重程度分级。根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和无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紫杉类药物化疗组和无紫杉类药物化疗组。采用病理学半定量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的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程度,分别比较对应亚组间微血管计数、狭窄血管计数、狭窄血管比例、病理总分、溃疡、炎症、水肿、坏死和纤维化指标的差异。并使用Cox分析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的狭窄血管计数、狭窄血管比例、溃疡和炎症程度均高于无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的微血管计数和纤维化程度均低于无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紫杉类药物化疗组与无紫杉类药物化疗组间的病理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抗血管生成药物不是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抗血管生成药物加重了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组织的血管狭窄、溃疡和炎症,但减轻了纤维化。紫杉类药物对宫颈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组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抗肿瘤药物 病理学
下载PDF
肾功能不全患者处方审核规则的优化与实践
12
作者 顾婕 马祝悦 +3 位作者 丁兰萍 张婷 袁红宇 吴德芹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94-96,共3页
目的:构建我院肾功能不全患者处方审核规则库,提高处方审核系统适用性,保障患者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引入定量评价指标,优化患者肾功能评估流程,从剂量调整和药物选择两方面细化相关审核规则,对比优化前后系统规则的适宜性与临床认可度... 目的:构建我院肾功能不全患者处方审核规则库,提高处方审核系统适用性,保障患者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引入定量评价指标,优化患者肾功能评估流程,从剂量调整和药物选择两方面细化相关审核规则,对比优化前后系统规则的适宜性与临床认可度。结果:优化后,系统规则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下降(P<0.05),系统审核后医生修改率提高(P<0.05)。结论:通过处方审核规则库的二次构建,可以有效提高审方系统的临床契合度,在保障患者合理用药的同时有利于处方审核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方审核 审方规则 慢性肾脏病 合理用药
下载PDF
慢性泪囊炎微生物分布及其耐药性
13
作者 陈宇 赵雅 王林 《检验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了解慢性泪囊炎微生物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3年6月西安市第一医院104例慢性泪囊炎患者泪囊分泌物样本。采用自动化微生物鉴定药敏仪进行菌株鉴定。分别采用仪器法和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 目的了解慢性泪囊炎微生物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3年6月西安市第一医院104例慢性泪囊炎患者泪囊分泌物样本。采用自动化微生物鉴定药敏仪进行菌株鉴定。分别采用仪器法和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2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慢性泪囊炎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4.04%(77/104),共分离出109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75株(68.81%)、革兰阴性菌23株(21.10%)、厌氧菌10株(9.17%)、真菌1株(0.92%)。葡萄球菌对莫西沙星、利福平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0.00%、97.50%和100.0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SS);MRS和MSS对左氧氟沙星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仪器法与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性试验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32,P<0.05)。结论葡萄球菌是慢性泪囊炎的主要致病菌,莫西沙星、利福平和万古霉素可作为治疗慢性泪囊炎的首选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泪囊炎 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耐药性
下载PDF
成都市居民慢病管理水平及合理用药现状调研
14
作者 贺彤 李艾玲 +5 位作者 王舶滔 梁翁雪 李箫 王睿晗 胡明 周乃彤 《中国药事》 CAS 2024年第3期341-350,共10页
目的:探究当前居民家庭慢病管理及合理用药水平,为进一步全面评价“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等多项慢病全程防治管理政策实施后慢病患者家庭用药合理性的改善情况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国家药品状况评估、监测和评价工具包》中所推荐的... 目的:探究当前居民家庭慢病管理及合理用药水平,为进一步全面评价“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等多项慢病全程防治管理政策实施后慢病患者家庭用药合理性的改善情况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国家药品状况评估、监测和评价工具包》中所推荐的调查地区的选取方法,并综合考虑成都市实际情况以及实际调研的难易度,采用分层抽样法,共发放22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9份,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从受访者用药及慢病监测情况看,94.27%的受访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70.35%的受访者家中有用于监测慢病的手段,慢病患者病情稳定(非常稳定32.66%,比较稳定57.29%)。从受访家庭地理可及性调查结果来看,80.9%的受访者认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位置便利(10~30分种可到达);而对于药品的可获得性,“因药品供应不足导致购药困难”的情况均未出现;在药品可负担性方面,超过90%的受访者至少享受1种以上医疗保障,能负担得起药品费用的受访者比例超过95%。从受访者社区慢病管理情况调查结果来看,超过一半(62.8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有健康档案,且档案多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储存,但仍有11.06%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是否有档案。结论:成都市慢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较高;成都市家庭药品可及性水平较高,慢病患者家庭用药负担减轻;成都市社区慢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慢病管理 合理用药 入户调查
下载PDF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自身抗体特征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15
作者 马文军 曲相珍 +2 位作者 周静亚 马维娜 李宏韬 《肝脏》 2024年第4期453-456,467,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自身抗体特征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2年3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DILI患者358例,在患者治疗结束后(半年后)按照预后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预后较差(108例)与预后较好(250例)组,对... 目的分析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自身抗体特征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2年3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DILI患者358例,在患者治疗结束后(半年后)按照预后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预后较差(108例)与预后较好(250例)组,对所有患者自身抗体予以检测,将其分为自身抗体阳性组(145例)和自身抗体阴性组(213例),对所有患者生化治疗进行检测。结果358例患者中,引发慢性DILI的药物种类有十几种,其中中药的占比为31.0%,解热镇痛类药物12.3%,抗肿瘤药物11.7%,抗生素类药物9.2%,其次为激素类、心血管类、保健品类药物等;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抗核抗体(ANA)阳性的患者占42.74%(153/358);358例慢性DILI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者145例,自身抗体阴性者213例,其中自身抗体阳性组中女性占比高于阴性组,且年龄大于阴性组;预后较差患者年龄≥60岁的占比高于预后较好者,肝细胞型的患者占比低于预后较好组,胆汁淤积型或混合型高于预后较好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分别为(519.7±90.6)U/L、(410.4±91.3)U/L、(44.0±11.8)μmol/L、(33.4±11.8)μmol/L高于预后较好组[(330.8±88.9)U/L、(269.7±80.5)U/L、(31.9±13.5)μmol/L、(27.8±9.0)μmol/L],而白蛋白(Alb)水平为(46.0±14.9)g/L,比预后较好组的(60.1±18.1)g/L低;进一步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年龄≥60岁、非肝细胞型、ALT≥435.4 U/L、AST≥325.2 U/L、TBil≥38.6μmol/L、DBil≥29.2μmol/L,Alb≤52.2 U/L是慢性DILI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618、1.996、1.632、1.602、1.600、1.747、1.929,均P<0.05)。结论慢性DILI患者出现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在60岁以上、非肝细胞型、ALT≥435.4 U/L、AST≥325.2 U/L、TBil≥38.6μmol/L、DBil≥29.2μmol/L,Alb≤52.2 U/L,临床应对上述指标予以定期监测,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 自身抗体特征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吸入相关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16
作者 罗银霞 毛孝容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3期7-11,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吸入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检索2000—2023年中国知网(CNKI)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吸入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 6.1.R6文献计量软件对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文... 目的了解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吸入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检索2000—2023年中国知网(CNKI)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吸入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 6.1.R6文献计量软件对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02篇,发文量在2013年前呈快速上升阶段,2013年后呈稳定发展趋势;作者、机构之间的合作较松散,研究热点围绕依从性、肺功能、吸入药物等展开。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吸入研究一直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作者、机构之间合作程度不足,未来需要加强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合作研究。依从性、肺功能、吸入药物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吸入研究的主要热点和研究前沿,各领域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药物 吸入 可视化分析 研究热点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17
作者 菲尔凯提·玉山江 蒋学俊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期62-64,69,共4页
药物涂层球囊(DCB)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现结合DCB的作用机制和DCB在CTO病变中应用的相关报道,阐述DCB... 药物涂层球囊(DCB)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现结合DCB的作用机制和DCB在CTO病变中应用的相关报道,阐述DCB在CTO病变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
18
作者 马昱琨 方萍 +1 位作者 马艳 汪念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4期270-274,共5页
目的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石症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66例行LC治疗的胆石症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 目的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石症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66例行LC治疗的胆石症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并分析抗菌药物在品种选择、用药疗程、给药时机等方面的合理性。结果品种选择:166例患者应用的抗菌药物品种较多:头孢替安152例(91.6%)、依诺沙星5例(3.0%)、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4例(2.4%)、头孢他啶2例(1.2%)、左氧氟沙星氯化钠1例(0.6%)。除3例为二联用药外,163例(98.2%)均为单一用药,且91.6%单用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用药时机:除2例为术前0.5~1 h用药外,164例(98.8%)患者均为术后用药,无术中用药。用药疗程:术后用药时长以<24 h为主(159例,95.8%),2例(1.2%)用药时长为24~48 h,5例(3.0%)用药时长为48~72 h,1例(0.6%)用药时长≥72 h。合理性评价:166例患者在联合用药(164例,98.8%)、给药途径(166例,100%)、用法用量(166例,100%)及用药疗程(159例,95.8%)的合理性较高,给药时机的合理性最低(2例,1.2%),用药指征合理性偏低,为74.1%(123例),药物选择方面的合理性为89.1%(148例),整体用药合理率为79.86%(928例)。25例(15.1%)患者发生消化道相关症状的近期并发症,包括腹痛腹胀(8例,4.8%)、腹泻(10例,6.0%)、恶心呕吐(7例,4.2%)。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患者在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给药时机、联合用药、给药途径、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方面的用药合理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胆石症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在LC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总体较为合理,但仍然存在用药时机不当、无适应证用药、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症 慢性胆囊炎 抗菌药物 围术期 预防性用药 合理性
下载PDF
2023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更新评述
19
作者 吴晓娟 杜发旺 +5 位作者 罗晓斌 李丽 王小川 王勤 熊伟 朱涛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机制复杂,是一种复杂累积和动态的基因-环境-时间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这些相互作用会损害肺部和/或改变其正常的发育。COPD目前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其经济和社会负担正在不断增加。本文根据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机制复杂,是一种复杂累积和动态的基因-环境-时间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这些相互作用会损害肺部和/或改变其正常的发育。COPD目前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其经济和社会负担正在不断增加。本文根据2023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的更新,就COPD定义、诊断和治疗等关键问题进行评述,以期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COPD患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GOLD 气流阻塞 药物治疗 病情评估
下载PDF
基于Beers标准(2019版)评价河北省多种慢性病共存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潜在不适当用药
20
作者 周晓辉 蔡玥 +7 位作者 赵锦 郭珊珊 姚东桂 赵静 吴清华 王娜 张博 王淑梅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8期1079-1086,共8页
目的基于Beers标准(2019版)对河北地区多种慢性病共存老年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住院患者的潜在不适当用药(PIM)进行调查,并结合各疾病专科诊疗指南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促进多种慢性病共存老年人群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 目的基于Beers标准(2019版)对河北地区多种慢性病共存老年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住院患者的潜在不适当用药(PIM)进行调查,并结合各疾病专科诊疗指南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促进多种慢性病共存老年人群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2022年1月随机从河北省4家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中各抽取50例老年心衰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35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基于Beers标准(2019版)对老年心衰住院患者的PIM情况进行评估,结合疾病诊疗指南深入用药分析评价,给出用药建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心衰住院患者发生PIM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年龄、罹患疾病种类的老年心衰住院患者PIM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用药种类、肾小球滤过率(GFR)的老年心衰住院患者PIM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PIM发生频率高低排序前3位依次为利尿剂、螺内酯、苯二氮[艹卓]类镇静催眠药物。38例患者存在53例次PIM,排名前3的药物分别为苯二氮[艹卓]类镇静催眠药物、地高辛和抗精神病药物。24例患者存在26例次PIM,其中慢性肾脏病4期或以上阶段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心衰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晕厥患者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情况较多。86例患者存在117例次高风险用药,其中老年住院患者使用利尿剂情况最多;其次为≥75岁的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21例患者存在22例次药物相互作用,其中老年住院患者联合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和保钾利尿剂情况最多,共出现12例次。22例肾功能不全患者存在25例次PIM情况,其中肌酐清除率<30 mL/min的老年住院患者使用螺内酯的情况最多,共出现14例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方程的拟合度为83.2%,其中女性、用药种类≥20种、GFR<45 mL/(min·1.73 m^(2))是发生PIM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河北地区多种慢性病共存老年心衰住院患者的PIM发生率较高,女性、用药种类≥20种、GFR<45 mL/(min·1.73 m^(2))是发生PIM的危险因素,合理用药水平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种慢性病共存 心力衰竭 不合理用药 老年 潜在不适当用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