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advances in switchable surfactants for heavy oil production:A review
1
作者 Qi Li Lingfei Liu +1 位作者 Dejun Sun Zhenghe Xu 《Energy Geoscience》 EI 2024年第4期75-88,共14页
Surfactants are extensively employed in the cold production of heavy oil.However,producing heavy oil emulsions using conventional surfactants poses a challenge to spontaneous demulsification,necessitating the addition... Surfactants are extensively employed in the cold production of heavy oil.However,producing heavy oil emulsions using conventional surfactants poses a challenge to spontaneous demulsification,necessitating the addition of demulsifiers for oil-water separation.This inevitably increases the exploitation cos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isk.Switchable surfactants have garnered much attention due to their dual capabilities of underground heavy oil emulsification and surface demulsification.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fundamental working principl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novel switchable surfactants for oil displacement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It offer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latest advances in the applications of switchable surfactants in the fields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oil sand washing,and oil-water separation.Furthermore,it highlights the existing challeng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switchable surfactants for heavy oil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Switchable surfactant cold production EMULSIFICATION DEMULSIFICATION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feasibility of alkali-cosolvent flooding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被引量:1
2
作者 Yi-Bo Li He-Fei Jia +3 位作者 Wan-Fen Pu Bing Wei Shuo-Shi Wang Na Yu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608-1619,共12页
Cold production is a challenge in the case of heavy oil because of its high viscosity and poor fluidity in reservoir conditions.Alkali-cosolvent-polymer flooding is a type of microemulsion flooding with low costs and ... Cold production is a challenge in the case of heavy oil because of its high viscosity and poor fluidity in reservoir conditions.Alkali-cosolvent-polymer flooding is a type of microemulsion flooding with low costs and possible potential for heavy oil reservoirs.However,the addition of polymer may cause problems with injection in the case of highly viscous oil.Hence,in this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alkali-cosolvent(AC)flooding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was investigated via several groups of experiments.The interfacial tension between various AC formulations and heavy crude oil was measured to select appropriate formulations.Phase behavior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most appropriate formulation and conditions for the generation of a microemulsion.Sandpack flood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the selected Ac formul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between an AC formulation and heavy oil could be reduced to below 1o-3 mN/m but differed greatly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cosolvent.A butanol random polyether series displayed good performance in reducing the water-oil interfacial tension,which made it possible to form a Type Il microemulsion in reservoir conditions.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phase behavior tests,the optimal salinity for different formulations with four cosolvent concentrations(0.5 wt%,1 wt%,2 wt%,and 3 wt%)was 4000,8000,14000,and 20000 ppm,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rheological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Type Ill microemulsion had a viscosity that was ten times that of water.The results of sandpack flooding experiments showed that,in comparison with waterflooding,the injection of a certain Ac formulation slug could reduce the injection pressure.The pressure gradient during waterflooding and AC flooding was around 870 and 30-57 kPa/m,respectively.With the addition of an AC slug,th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was 30%-50%higher than in the case of waterfloo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MICROEMULSION cold production Chemical flooding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田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姜维东 罗少锋 +2 位作者 张伟 孙玉豹 王少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8,共8页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在生产稠油井存在的原油黏度大、胶质沥青质沉积造成储层有机堵塞严重、产量递减快、边底水突进、含水上升快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分析、物理模拟与参数优化开展了海上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在生产稠油井存在的原油黏度大、胶质沥青质沉积造成储层有机堵塞严重、产量递减快、边底水突进、含水上升快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分析、物理模拟与参数优化开展了海上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胶质、沥青质扩散系数增大,石英石表面对重质组分的吸附能力减弱,有助于胶质沥青质解离;热气化学复合解堵后,岩心水测渗透率均可恢复到初始岩心水测渗透率的60%~70%;热(80℃)+气(溶解)作用下,与50℃脱气油相比可使原油黏度降低约80%;在热和化学剂作用下,原油形成低黏水包油乳状液,稠油黏度由2000 mPa·s降低至30 mPa·s,降黏率为98.5%;稠油相渗曲线测试实验(100℃)结果显示,化学剂注入后使稠油相渗曲线等渗点右移,两相共渗区域增大,油相渗透率变大,水相渗透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降低,开发效果改善;在热水驱过程中,注入泡沫堵调后,高渗填砂管和低渗填砂管采收率均有明显提高,低渗管采收率提高约11个百分点,高渗管采收率提高约8个百分点。模拟吞吐实验结果表明:在热+化学+气协同作用下,可至少降低含水20%~30%,采油指数由0.90 mL/(min·MPa)提高至1.95 mL/(min·MPa),可显著改善低产稠油井的开发效果。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已在渤海稠油油田现场取得成功试验,措施井含水最高降低73.4个百分点,有效期150天,平均日产油较措施前提高2.9倍,有效期内累增油4300 m^(3),为渤海稠油冷采井增储上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稠油油田 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 采油指数 稠油冷采
下载PDF
稠油冷采用冻胶分散体调驱体系的相互作用机制
4
作者 杨宁 戴彩丽 +3 位作者 邹辰炜 谢忠旭 刘逸飞 赵光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7,共7页
目的旨在有效解决稠油化学冷采过程中降黏剂窜流现象严重、油藏动用效率低的问题,支撑稠油绿色高效开发。方法基于稠油冷采降黏剂高效降黏洗油与冻胶分散体调剖剂储层调控的协同效应,采用复配方式构建了稠油冷采用冻胶分散体调驱体系,... 目的旨在有效解决稠油化学冷采过程中降黏剂窜流现象严重、油藏动用效率低的问题,支撑稠油绿色高效开发。方法基于稠油冷采降黏剂高效降黏洗油与冻胶分散体调剖剂储层调控的协同效应,采用复配方式构建了稠油冷采用冻胶分散体调驱体系,测试其基本性能,并使用界面扩张流变仪以及流变仪,考查了体系的界面流变特性和剪切应力特性。结果体系由质量分数为0.06%~0.12%的冻胶分散体和质量分数为0.05%~0.15%的降黏剂组成,为粒径均一的低黏流体,能够降低界面张力并乳化稠油,降黏率达到95%以上。体系中降黏剂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行为决定了体系的乳化降黏能力,降黏剂通过吸附在冻胶分散体的表面提高了体系的聚结稳定性,并考查了组分含量及油藏条件对以上过程的影响。结论构建了一种兼具储层调控和高效降黏能力稠油冷采用冻胶分散体调驱体系,探明了体系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稠油化学冷采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冷采 冻胶分散体 乳化降黏 界面流变特性 固-液相互作用
下载PDF
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兆祥 张仲平 +2 位作者 郑万刚 殷方好 佟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针对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初期面临的油层厚度薄、原油黏度高、蒸汽热损失大、吞吐有效期短等问题,提出了冷热交替大周期吞吐开发模式,有效改善开发效果。为此开展了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三维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初期面临的油层厚度薄、原油黏度高、蒸汽热损失大、吞吐有效期短等问题,提出了冷热交替大周期吞吐开发模式,有效改善开发效果。为此开展了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三维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受顶底盖层热损失影响,蒸汽吞吐温度下降迅速,峰值产量较高,但单周期生产时间较短,约100 min;降黏吞吐可以降低吞吐井附近含油饱和度,提高产油速度,降低含水率,延长吞吐周期50 min以上;提高温度可以增强降黏剂的降黏效果,第二周期开始冷热交替改善效果优于第一周期,其生产时间延长60 min,含水率降低45%,周期采出程度提高1.7%。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冷热交替的注入参数,建立了该技术的政策界限:最佳转冷热交替的时机为2~3周期,注入强度为0.02 t/m;适用的油层厚度小于8 m,原油黏度小于200000 mPa•s,含油饱和度大于0.6,渗透率大于1000 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交替 浅薄层 特超稠油 物理模拟 生产时间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藏冷采产能测试技术参数限值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段宇 秦润森 常会江 《天津科技》 2024年第3期8-10,共3页
通过分析渤海稠油油藏冷采测试数据,结合油藏工程理论公式及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确定渤海稠油油藏冷采测试黏度参数限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油田冷采产能测试资料,评价热采产能,形成渤海稠油油藏热采产能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评价油... 通过分析渤海稠油油藏冷采测试数据,结合油藏工程理论公式及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确定渤海稠油油藏冷采测试黏度参数限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油田冷采产能测试资料,评价热采产能,形成渤海稠油油藏热采产能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评价油田是否适合冷采测试和指导油藏合理产能配置,从而节省勘探成本、提升油田开发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冷采测试 产能评价 地层原油黏度 技术界限
下载PDF
渤海密集丛式热采井钻完井配套技术研究
7
作者 张晓诚 宋闯 +2 位作者 林海 杨昕昊 张磊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中海石油渤海油田稠油储量丰富,探明地质储量占渤海油田总储量的56%。由于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导致其开发难度大,动用程度低。在利用350℃高强度蒸汽吞吐密集丛式热采井有效动用稠油储量的钻完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平台/井口空... 中海石油渤海油田稠油储量丰富,探明地质储量占渤海油田总储量的56%。由于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导致其开发难度大,动用程度低。在利用350℃高强度蒸汽吞吐密集丛式热采井有效动用稠油储量的钻完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平台/井口空间受限、小井距防碰风险高、低成本井身结构设计难、防砂有效期短、多轮次注采安全控制难等。通过攻关研究,初步形成了包括国产随钻陀螺仪主动轨迹调控、高造斜率过程井身剖面优化、工程地质一体化过断层安全钻进、蒸汽吞吐固井、全生命周期管材选型、注采一体化井口、防砂有效性综合评价及耐高温长效防砂管柱和关键工具研发等为一体的渤海密集丛式热采井钻、完井配套技术。研究成果有助于渤海稠油规模化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稠油开发 蒸汽吞吐 长效防砂 钻完井
下载PDF
薄互层稠油油藏二次防砂井工艺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贾培锋 崔传智 +3 位作者 吴忠维 魏庆彩 任家敏 韩宏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1-516,共6页
薄互层稠油油藏热采过程中防砂体系易失效,在对失效井扶躺时,需要分析二次防砂后油井产能,同时优化防砂筛管参数以确保油井二次防砂措施的有效性。通过精细描述Cinco-Ley产能模型中机械防砂的表皮系数,使之适用于薄互层油藏二次防砂油井... 薄互层稠油油藏热采过程中防砂体系易失效,在对失效井扶躺时,需要分析二次防砂后油井产能,同时优化防砂筛管参数以确保油井二次防砂措施的有效性。通过精细描述Cinco-Ley产能模型中机械防砂的表皮系数,使之适用于薄互层油藏二次防砂油井;同时,在应用产能公式的过程中,提出了筛管拟渗透率的概念,以量化描述筛管渗透性。在Moriche油田二次防砂筛管设计中,优选渗透性更好的φ101.6 mm割缝筛管作为防砂筛管;基于杆管强度理论和热应力影响,优化了割缝长度和割缝密度。将二次防砂优化结果运用于Moriche油田的MKT-13井,取得了MTK-13井产能降低幅度小于5%的效果。该研究对薄互层稠油油藏二次防砂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 稠油热采 二次防砂 产能预测 拟渗透率 筛管设计
下载PDF
携砂冷采稠油油田提高采收率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7
9
作者 桑丹 张俊 +2 位作者 罗珊 黄琴 房娜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4期102-108,共7页
携砂冷采稠油油藏由于原油黏度高、天然能量不足和产量递减快等因素,导致采收率低,在开采过程中形成了大量连通的“蚯蚓洞”,转蒸汽吞吐注汽时易发生汽窜,影响蒸汽吞吐效果。为提高携砂冷采稠油油藏采收率,根据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建立双... 携砂冷采稠油油藏由于原油黏度高、天然能量不足和产量递减快等因素,导致采收率低,在开采过程中形成了大量连通的“蚯蚓洞”,转蒸汽吞吐注汽时易发生汽窜,影响蒸汽吞吐效果。为提高携砂冷采稠油油藏采收率,根据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建立双水平井“蚯蚓洞”窜流数模模型,分别对冷采、蒸汽吞吐、热水吞吐和化学辅助热水降黏吞吐的产量、加热半径、动用半径及抑制窜流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与冷采产能相比,蒸汽吞吐增产1.8~2.0倍,热水吞吐增产1.4~1.5倍,化学辅助热水降黏吞吐增产1.7~1.9倍,与蒸汽吞吐接近;2)吞吐5周期后,化学辅助热水降黏吞吐加热半径小于蒸汽吞吐,但饱和度动用半径和降黏半径分别达到了65 m和45 m,高于蒸汽吞吐;3)交替吞吐时,“蚯蚓洞”窜流对产量影响较为明显。相比于蒸汽吞吐,化学辅助热水降黏吞吐可有效延缓窜流发生时机,降低窜流影响。实践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提高先期携砂冷采后转热采开发的水平井产量,增产倍数为2.4倍,是提高携砂冷采稠油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方式,为此类油藏经济高效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辅助热水降黏吞吐 稠油 携砂冷采 采收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玻璃钢敷缆复合连续油管在冷采稠油井中的应用
10
作者 王小江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3年第6期69-72,共4页
玻璃钢敷缆复合连续油管采用新型材料制作而成,抗磨损性能强,寿命长,具有良好的防蜡防垢防腐蚀性能。实现了管缆一体化,动力电缆、辅热电缆、信号电缆敷设于管材内部,能够高效的将地面的电能传递至井下;能够实现对井筒内流体的加热,辅... 玻璃钢敷缆复合连续油管采用新型材料制作而成,抗磨损性能强,寿命长,具有良好的防蜡防垢防腐蚀性能。实现了管缆一体化,动力电缆、辅热电缆、信号电缆敷设于管材内部,能够高效的将地面的电能传递至井下;能够实现对井筒内流体的加热,辅助稠油举升;能够将井下的温度、压力数据实时地传递至地面,为判断油井生产情况提供了有力条件。同时也减少了日常生产过程中因油管蠕动以及修井作业对无杆泵井下动力电缆的损伤,降低了检泵工作量。该管的导热系数较低,具有一定的隔热保温功能。与无杆泵的组合使用彻底解决了管杆偏磨问题,能够很好地适应今后丛式井开发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采稠油 玻璃钢敷缆复合连续油管 管缆一体化 井下信号 管杆偏磨
下载PDF
基于冷采测试资料的稠油油藏产能评价方法研究
11
作者 段宇 孟召兰 高鹏宇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12期53-56,61,共5页
针对评价阶段渤海稠油油藏产能评价研究中,冷采测试产能与流体性质矛盾问题,冷采测试油藏黏度技术界限问题,如何利用冷采测试资料配置热采产能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确定冷采测试产能与流体性质矛盾原因。通过统计渤海稠油油藏冷采... 针对评价阶段渤海稠油油藏产能评价研究中,冷采测试产能与流体性质矛盾问题,冷采测试油藏黏度技术界限问题,如何利用冷采测试资料配置热采产能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确定冷采测试产能与流体性质矛盾原因。通过统计渤海稠油油藏冷采测试数据,结合油藏工程理论公式计算和数值模拟方法确定稠油油藏冷采测试黏度技术界限。结合渤海稠油油藏热采开发规律,确定稠油油藏冷采测试产能与热采产能关系倍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渤海稠油油藏产能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稠油 产能评价 冷采测试 热采开发
下载PDF
深层高凝稠油降黏抑凝体系性能评价与应用
12
作者 高鹏 唐林 +1 位作者 秦延才 徐福刚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12期57-61,共5页
针对深层高凝稠油油藏蒸汽注入压力高、热采效果差、现有降黏驱油体系不适配等问题,研发降黏抑凝体系。以单体丙烯酸十八酯(POA)和乙酸乙烯酯(VA)为原料,合成抑凝剂(POA-VA);以多巴胺盐酸盐(DBD)和甲基丙烯酰氯(DOPAMA)为原料合成小相... 针对深层高凝稠油油藏蒸汽注入压力高、热采效果差、现有降黏驱油体系不适配等问题,研发降黏抑凝体系。以单体丙烯酸十八酯(POA)和乙酸乙烯酯(VA)为原料,合成抑凝剂(POA-VA);以多巴胺盐酸盐(DBD)和甲基丙烯酰氯(DOPAMA)为原料合成小相对分子质量降黏剂(DBD-DOPAMA);通过复配方式构建降黏抑凝体系。测试体系稳定性、耐矿化度、耐温性,优选出最佳体系,并开展化学降黏冷采矿场试验。结果表明,降黏抑凝体系具有稳定性高、耐高矿化度和降黏温度范围宽的特点。其中,POA-VA、DBD-DOPAMA和聚甘油-10辛酸酯(P-10C)以质量比40∶50∶10复配所得的体系7降黏抑蜡效果最好。现场应用2井次,提液增油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高凝稠油 降黏抑凝体系 化学冷采 性能评价
下载PDF
稠油热采防砂封隔器的研制及应用
13
作者 张伦 倪涛 +2 位作者 徐凤祥 张文博 李江 《天津科技》 2023年第S01期44-47,共4页
渤海油田稠油油藏占比达50%以上,然而由于稠油本身黏度大、开采难度大,通常做法是往井筒中注入高温高压蒸汽来降低稠油黏度,这就要求蒸汽到达油藏后热损失小,而且稠油油藏埋藏浅,储层胶结疏松易出砂、高温吞吐加剧出砂,常规封隔器不能... 渤海油田稠油油藏占比达50%以上,然而由于稠油本身黏度大、开采难度大,通常做法是往井筒中注入高温高压蒸汽来降低稠油黏度,这就要求蒸汽到达油藏后热损失小,而且稠油油藏埋藏浅,储层胶结疏松易出砂、高温吞吐加剧出砂,常规封隔器不能满足稠油热采所需的长效密封要求。为了解决业内这一世界级难题,结合稠油开发开采现状,通过结构设计、有限元理论分析及室内测试,研制成功了耐冷热交变八轮次的稠油热采防砂封隔器,测试结果表明,其能够满足油田稠油开发开采对热采长效防砂工具的苛刻性能需求。目前,研究成果已经在现场成功应用,对于稠油油田的规模化开采及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t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防砂封隔器 胶筒组合 冷热交变
下载PDF
海上稠油热采筛管冲蚀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新锋 张海龙 +2 位作者 李效波 张保康 高彦才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9期73-75,共3页
出砂是稠油热采井面临的难题,导致出砂的因素很多,热采期间筛管处于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高速液流可导致其冲蚀破坏。结合海上油田生产实际和各种影响因素,研制了冲蚀磨损试验装置,对不同类型的筛管,模拟不同含砂粒径、不同流速、不同冲蚀... 出砂是稠油热采井面临的难题,导致出砂的因素很多,热采期间筛管处于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高速液流可导致其冲蚀破坏。结合海上油田生产实际和各种影响因素,研制了冲蚀磨损试验装置,对不同类型的筛管,模拟不同含砂粒径、不同流速、不同冲蚀角度和不同含砂浓度等因素对筛管的冲蚀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随着流体流速、粒径和含砂浓度增加,筛管冲蚀速率增加,但小粒径冲蚀均匀。冲蚀角度越小冲蚀越强,但到一定值时冲蚀减弱。因此,为了减少筛管冲蚀破坏风险,除确保防砂质量外,需要控制产能和制定防范措施,避免压力激动,增强筛管抗冲蚀能力,确保防砂效果,延长防砂有效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出砂 筛管 冲蚀
下载PDF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在河南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胡常忠 刘新福 +1 位作者 杨志斌 陈晓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5-97,共3页
稠油出砂冷采是使油层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和形成稳定泡沫油而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通过稠油出砂冷采领域的攻关研究 ,河南油田形成了普通稠油出砂冷采开采技术 ,成功地将稠油难采储量投入开发。第一口稠油出砂冷采先导试验井日产油量是... 稠油出砂冷采是使油层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和形成稳定泡沫油而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通过稠油出砂冷采领域的攻关研究 ,河南油田形成了普通稠油出砂冷采开采技术 ,成功地将稠油难采储量投入开发。第一口稠油出砂冷采先导试验井日产油量是常规试油产量的 8倍以上、是蒸汽吞吐产量的 4倍以上 ,开采成本比蒸汽吞吐降低 47%。已成功地将出砂冷采技术应用于普通稠油低周期蒸汽吞吐井中 ,日产油提高 1~ 3倍。图 2参 4(胡常忠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出砂冷采技术 河南油田 应用 疏松砂岩 溶解气 蒸汽吞吐 出砂 泡沫油
下载PDF
稠油油藏出砂冷采技术实践 被引量:11
16
作者 阎静华 王建华 +3 位作者 徐英娜 王连成 魏昌敏 许瑞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2-74,共3页
套保油田为普通稠油油藏,其开发的难点是常规冷采产能低、递减快,蒸汽吞吐开采注入压力过高破坏隔层导致底水上窜、注入压力过低不能保证注入蒸汽质量导致开采效果差。因此开展出砂冷采试验,经研究及现场试验形成了较完善的配套工艺... 套保油田为普通稠油油藏,其开发的难点是常规冷采产能低、递减快,蒸汽吞吐开采注入压力过高破坏隔层导致底水上窜、注入压力过低不能保证注入蒸汽质量导致开采效果差。因此开展出砂冷采试验,经研究及现场试验形成了较完善的配套工艺技术,出砂冷采在套保油田白92块工业化应用,单井日产油达到10~30m^3/d,为常规冷采产量的10~2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砂冷采 稠油 疏松砂岩 泡沫油 蚯蚓洞
下载PDF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3
17
作者 曾玉强 任勇 +2 位作者 张锦良 王琴 骆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6-369,共4页
稠油将是21世纪的重要资源。动用稠油资源是缓解未来原油短缺的重要手段。经济、高效地开发稠油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稠油油藏主要采取注蒸汽等热采方式,但普遍面临着油层出砂、气窜和采油成本高的严峻挑战。而稠... 稠油将是21世纪的重要资源。动用稠油资源是缓解未来原油短缺的重要手段。经济、高效地开发稠油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稠油油藏主要采取注蒸汽等热采方式,但普遍面临着油层出砂、气窜和采油成本高的严峻挑战。而稠油出砂冷采技术通过大量出砂形成高渗流通道,并借助于泡沫油的作用等机理来开采稠油油藏,可以较好地解决热采中遇到的问题。国外矿场实践结果表明,出砂冷采可以降低开采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出砂 冷采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藏出砂规律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48
18
作者 田红 邓金根 +2 位作者 孟艳山 曾祥林 孙福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5-87,92,共4页
在室内进行了简易防砂模拟实验,观察和模拟了控制环境条件下渤海常规稠油油藏的出砂行为,对出砂机理及各类生产工艺与参数对出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根据出砂试验结果论证了理论模型,并与现场生产状况相结合预测了出砂规律。模拟实验结... 在室内进行了简易防砂模拟实验,观察和模拟了控制环境条件下渤海常规稠油油藏的出砂行为,对出砂机理及各类生产工艺与参数对出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根据出砂试验结果论证了理论模型,并与现场生产状况相结合预测了出砂规律。模拟实验结果对于论证理论模型及确保适合本油区的“适度出砂,高产稳产”科学化管理措施提供了定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地区 稠油油藏 出砂量 防砂 模拟实验 理论模型
下载PDF
薄浅层稠油冷采开采工艺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立平 任战利 +1 位作者 胡光 崔秀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0-294,300,共6页
目的解决套保油田开发中底层水因固井不合格上窜油层,稠油开采经济效益差两大技术难题。方法经过大量矿场试验摸索,用不钻穿隔层方式有效阻止了底水上窜。在生产实践中采用出砂冷采稠油开发方式,形成特有的钻井生成工艺技术,提高稠油开... 目的解决套保油田开发中底层水因固井不合格上窜油层,稠油开采经济效益差两大技术难题。方法经过大量矿场试验摸索,用不钻穿隔层方式有效阻止了底水上窜。在生产实践中采用出砂冷采稠油开发方式,形成特有的钻井生成工艺技术,提高稠油开采效率。结果解决了套保油田底水层上窜油层的问题,提高了稠油开采的经济效益。结论研究采用的出砂冷采稠油开发方式为其他油田稠油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参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出砂冷采 封堵底层水 射孔 完井工艺 举升采油
下载PDF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汽窜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郑家朋 东晓虎 +2 位作者 刘慧卿 孙蓉 魏晓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75,144-145,共4页
随着稠油油藏开发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存在汽窜的区块越来越多,危害也越来越大。在定性认识热采汽窜通道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引入了汽窜时间与热侵体积的概念,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较准确地描述了稠油油藏汽窜的敏感因素,研究了储层渗透率... 随着稠油油藏开发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存在汽窜的区块越来越多,危害也越来越大。在定性认识热采汽窜通道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引入了汽窜时间与热侵体积的概念,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较准确地描述了稠油油藏汽窜的敏感因素,研究了储层渗透率、原油黏度、油层埋深、注汽强度和胶结程度等因素对汽窜时间和热侵体积的影响,结果发现储层渗透率越高、原油黏度越大、埋藏越浅、注汽强度越大、油藏越疏松,发生汽窜的可能性越大,汽窜时间越短。之后运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通过级差分析与方差分析得到了各因素对汽窜指标的影响排序与显著性参数,结果表明渗透率对汽窜时间和热侵体积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驱 汽窜 出砂 窜流通道 热侵体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