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理论的艾灸配合化纤Ⅳ号方对实验大鼠Collagen Type Ⅲ和PDGF干预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戎 彭彩钰 +2 位作者 赵荣光 刘涛 常全颖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21-424,I0005,共5页
目的:基于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学说观察化纤Ⅳ号方、艾灸以及二者相配合治疗肺纤维化大鼠Collagen TypeⅢ(Ⅲ-C)和PDGF的变化,探讨其治疗效应及生物学机制。方法:将鼠龄约为6周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化纤Ⅳ号方... 目的:基于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学说观察化纤Ⅳ号方、艾灸以及二者相配合治疗肺纤维化大鼠Collagen TypeⅢ(Ⅲ-C)和PDGF的变化,探讨其治疗效应及生物学机制。方法:将鼠龄约为6周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化纤Ⅳ号方组、艾灸组、化纤Ⅳ号方与艾灸配合治疗组(简称为"灸药组"),治疗30 d后处死观察其肺组织病理改变,并检测其Collagen TypeⅢ、PDGF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各组Ⅲ-C和PDGF m RNA表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组的Ⅲ-C和PDGF m RNA表达有明显降低(P<0.01)。而各组中,灸药组疗效最明显,Ⅲ-C和PDGF的表达最低。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组的Ⅲ-C蛋白表达有差异。结论:1艾灸、化纤Ⅳ号方均可减轻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大鼠的肺纤维化程度。2艾灸配合化纤Ⅳ号方可减轻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大鼠的肺纤维化程度,且其效果优于单用艾灸或单用化纤Ⅳ号方。3艾灸、化纤Ⅳ号方及其二者配合使用不同程度阻抑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大鼠肺纤维化进程的效应机制,可能与通过调控其EMT过程中的Ⅲ-C和PDGF表达环节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T 肺纤维化 艾灸 化纤Ⅳ号方 collagen type PDGF
原文传递
Serum hyaluronic acid, procollagen type Ⅲ and Ⅳ in histological diagnosis of liver fibrosis 被引量:11
2
作者 Shi-Bin Xie Ji-Lu Yao +2 位作者 Rong-Qin Zheng Xiao-Mou Peng Zhi-Liang Gao the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China ,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03年第1期69-72,共4页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significance of serum hyaluronic acid (HA), proeollagen type Ⅲ (PCⅢ),collagen type Ⅳ (CⅣ) in the histological diagnosis of liver fibrosis.METHODS: The concentrations of serum HA, PC...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significance of serum hyaluronic acid (HA), proeollagen type Ⅲ (PCⅢ),collagen type Ⅳ (CⅣ) in the histological diagnosis of liver fibrosis.METHODS: The concentrations of serum HA, PCⅢ, CⅣ in 253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s weremeasured by radioimmunoassay. Liver biopsies were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liverwas pathologically evaluated by a pathologist according to a scor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liver pathological diagnosis, the accuracy of serum HA, PCⅢ, CⅣ in diagnosing patients with hepaticfibrosis (staging≥S<sub>2</sub>) or cirrhosis (S<sub>4</sub>) was assessed using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 (ROC).RESULTS: The cutoff values of serum HA, PCⅢ and CⅣ for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hepatic fibrosis(≥S<sub>2</sub>) or cirrhosis (S<sub>4</sub>) were determined. The cutoff values of serum HA, PCⅢ and CⅣ for detectingpatients with fibrosis (stage≥S<sub>2</sub>) were 90μg/L, 90μg/L, 75μg/L, respectively; their sensitivity(Se) was 80.4%, 82%, 63.1%; their specificity (Spe) was 70.2%, 60.8%, 83.8%; their positivepredictive values (PPV) were 86.7%, 83.5%, 90.4%; their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NPV) were59.8%, 58.4%, 48.4%, respectively. The cutoff values for detecting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were210μg/L for HA, 96.2% for Se, 85.3% for Spe, 65.4% for PPV, 98.8% for NPV; 150μg/L forPCⅢ, 76.4% for Se, 68.7% for Spe, 40.4% for PPV, 91.3% for NPV; 90μg/L for CⅣ, 80% forSe, 75.8% for Spe, 47.8% for PPV, 93.2% for NPV, respectively.CONCLUSIONS: Serum HA, PCⅢ and CⅣ can be determined for an accurate diagnosis of hepaticfibrosis in various stages. HA is the best for screening liver cirrh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aluronic acid PROcollagen type collagen type hepatic FIBROSIS diagnosis liver HISTOLOGY
下载PDF
Collagen type Ⅲ is an important linking molecule between generated renal tubules and an artificial polyester interstitium--Reticulin as a linker between generated tubules and the interstitium 被引量:1
3
作者 W.W. Minuth L. Denk +1 位作者 A. Blattmann Ho Castrop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2期6201-6208,共8页
在再生医学领域,已经有很多人考虑在将来用干/祖细胞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但是,要使这种治疗方案行之有效,需要了解关于患病肾脏肾小管发育的细胞生物学信息。与干/祖细胞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相关尚待明晰的细胞生物学问题包括:①干... 在再生医学领域,已经有很多人考虑在将来用干/祖细胞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但是,要使这种治疗方案行之有效,需要了解关于患病肾脏肾小管发育的细胞生物学信息。与干/祖细胞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相关尚待明晰的细胞生物学问题包括:①干/祖细胞的整合。②干/祖细胞的定向分化类型。③新形成肾小管的空间构成。为了更好的了解这项技术的相关机制,文章应用了先进的培养技术在人工非细胞外基质材料界面条件下构建肾小管。将新生兔肾来源的干/祖细胞用多层聚酯纤维网覆盖,放置在灌注培养器中,用含1×10-7mol/L醛固酮的新鲜合成的在DMEM基础上改良的IMDM培养基诱导培养13d。扫描电镜下,在大豆凝集素、银染和抗Ⅲ型胶原或层粘连蛋白γ1单克隆抗体标记的全标本包埋爬片或冰冻切片上观察肾小管的生长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新生成的肾小管完全被基底膜覆盖,纤维网状板有大量的纤维与生成的肾小管基底面和周围人工聚酯材料相互交联。抗Ⅲ型胶原染色和银染结果表明,在新生成的肾小管的基底膜和邻近的人工聚酯材料间有大量的纤维交织,在发育成熟的肾小管中有与新生成肾小管相同排列形式的Ⅲ型胶原纤维。以上实验结果说明,Ⅲ胶原是联系新生成的肾小管基底面和人工基质聚酯纤维的分子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学 灌注培养 干/祖细胞 小管 人工间质 基底膜 型胶原 聚酯
下载PDF
微针导入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在皮肤屏障功能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于文渊 耿栋芸 +3 位作者 庄卉如 陆蒋惠文 邱丹丹 赵天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7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究微针导入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治疗因皮肤炎性衰老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本院接受面部皮肤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重组Ⅲ型人源化胶... 目的探究微针导入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治疗因皮肤炎性衰老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本院接受面部皮肤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与治疗组(微针导入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各15例。治疗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分别进行主观疗效评价及客观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4、8、12周,治疗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皮肤皱纹、纹理、红区、毛孔、弹性、皮肤经皮失水及皮肤含水量改善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后油脂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12周,治疗组的总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针导入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对皮肤修复有较好的疗效,可增强皮肤屏障功能,为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治疗因皮肤屏障受损引起的炎性衰老提供了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重组型人源化胶原蛋白 炎性衰老 皮肤屏障功能
下载PDF
EFFECTS OF TGF-β_1 ON CELLULAR PROLIFERATION ANDEXPRESSION OF TYPE Ⅲ COLLAGEN BY CULTURED RATRENAL INTERSTITIAL FIBROBLASTS
5
作者 姚建 王伟铭 +2 位作者 石蓉 楼鼎 董德长 《Medical Bulletin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AS 1999年第1期39-41,50,共4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GF- β1 on proliferation and type N collagen mRNAexpression of rat renal interstitial libroblasts in vitro for elucidating the role of fibroblasts in renal interstitialfibrosi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GF- β1 on proliferation and type N collagen mRNAexpression of rat renal interstitial libroblasts in vitro for elucidating the role of fibroblasts in renal interstitialfibrosis. Methods The cells were cultured in media containing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TGF- β1. Theproliferation and the type Ⅲ collagen mRNA expression of the cells were assayed with MTT method andRT- PCR respectively. Results TGF- β1, has a stimulating proliferation effect with dose- dependence and aincreasing expression of type Ⅲ collagen mRNA with both dose- and time- dependence to the renal fibroblasts.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GF- β, is involved in proliferation of renal fibroblasts and their type Ⅲcollagen mRNA expression, and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 β1 type collagen mRNA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BLAST cellularproliferation
下载PDF
Vitamin D deficiency: Correlation to interleukin-17, interleukin-23 and PⅢNP in 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e 4 被引量:12
6
作者 Mona F Schaalan Waleed A Mohamed Hesham H Am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8期3738-3744,共7页
AIM: To assess vitamin D (Vit D) abnormalities in hepatitis C infected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nterleukin (IL)-17, IL-23 and 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Ⅲ pro-collagen (PⅢNP) as immune response media... AIM: To assess vitamin D (Vit D) abnormalities in hepatitis C infected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nterleukin (IL)-17, IL-23 and 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Ⅲ pro-collagen (PⅢNP) as immune response mediators. METHOD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50 Egyptian patients (36 male, 14 female) with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who visited the Hepatology Outpatient Clinic in the Endemic Disease Hospital at Cairo University. Patients were compared with 25 ageand sexmatched healthy individuals.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based on a history of liver disease with HCV genotype 4 (HCV-4) infection (as new patients or under followup). Based on ultrasonography,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subgroups; 14 with bright hepatomegaly; 11 with perihepatic fibrosis; 11 with hepatic cirrhosis; and 14 with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Total Vit D (i.e., 25-OH-Vit D) and active Vit D [i.e., 1,25-(OH) 2 -Vit D] assay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commercial kits. IL-17, IL-23 and PⅢNP levels were assayed using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kits, while HCV virus was measured b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ULTS: Levels of Vit D and its active form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advanced liver disease (hepatic cirrhosis and/or carcinoma) patients, compared to those with bright hepatomegaly and perihepatic fibrosis. IL-17, IL-23 and PⅢNP levels were markedly increased in HCV patients and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hepatic damage. The decrease in Vit D and active Vit D was concomitant with an increase in viral load, as well as levels of IL-17, IL-23 and PⅢNP among all subgroups of HCV-infected patients, compared to normal healthy control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evident between active Vit D and each of IL-17, IL-23 and PⅢNP (r = -0.679, -0.801 and -0.920 at P < 0.001, respectively). HCV-infected men and women showed no dif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Vit D levels. The viral loa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Vit D and active Vit D (r = -0.084 and -0.846 at P < 0.001, respective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L-17, IL-23 and PⅢNP (r = 0.951, 0.922 and 0.94 at P < 0.001, respectively). Whether the deficiency in Vit D was related to HCVinduced chronic liver disease or was a predisposing factor for a higher viral load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CONCLUSION: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Vit D and IL-17, IL-23 and PⅢNP highlight their involvement in the immun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HCV-4related liver diseases in Egy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缺乏症 丙型肝炎病毒 白细胞介素17 基因型 NP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IL-17 病毒感染
下载PDF
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水光注射技术的操作规范
7
作者 严蕾 杜娟 +1 位作者 余凡 瞿绍军 《中国医疗美容》 2023年第3期56-60,共5页
胶原蛋白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动物体内分布最多、含量最广的蛋白质。在真皮层注射胶原蛋白后,即刻补充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含量,改善肤质、减少静态纹,改善皮肤松弛、增强皮肤弹性,同时刺激了新的胶原蛋白合成及组织的修复重塑... 胶原蛋白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动物体内分布最多、含量最广的蛋白质。在真皮层注射胶原蛋白后,即刻补充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含量,改善肤质、减少静态纹,改善皮肤松弛、增强皮肤弹性,同时刺激了新的胶原蛋白合成及组织的修复重塑。本文对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的产品特点、有效性和安全性、适应证、禁忌证、术中操作、注意事项、联合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为使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的专业医师提供规范化的操作建议和参考资料,从而使治疗更加有效,同时尽可能降低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美容 人源化型胶原蛋白 水光注射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源性DNA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中的残留
8
作者 梁凯歌 孙丹丹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3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对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中的外源性DNA残留量进行探究和分析,确定该方法用于DNA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宿主细胞残留DNA样本前处理试剂盒(磁珠法)提取DNA,利用E.coli残留DNA检测试剂盒(P... 目的对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中的外源性DNA残留量进行探究和分析,确定该方法用于DNA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宿主细胞残留DNA样本前处理试剂盒(磁珠法)提取DNA,利用E.coli残留DNA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进行扩增反应,绘制标准曲线,建立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中外源性DNA残留量的qPCR检测方法。结果对8批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进行测定,外源性DNA残留量在0.03~300 pg/μl内,重复性良好,均远低于每剂10 ng,线性良好(R^(2)>0.99),回收率均在50%~150%之间。结论该方法可用于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中外源性DNA残留量的定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PCR 重组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 外源性DNA残留
下载PDF
生肌化瘀方及其拆方对大鼠创面修复早期肉芽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斌 王振宜 +2 位作者 肖秀丽 李福伦 范斌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探讨生肌化瘀方及其拆方对创面修复早期Ⅰ、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将24 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肌化瘀方组、生肌方组、化瘀方组和模型组。以大鼠皮肤全层缺损创面为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各组... 目的:探讨生肌化瘀方及其拆方对创面修复早期Ⅰ、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将24 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肌化瘀方组、生肌方组、化瘀方组和模型组。以大鼠皮肤全层缺损创面为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创面修复早期肉芽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变化。结果:在创面修复的第3 天,生肌方组和生肌化瘀方组的Ⅰ型胶原水平均高于模型组,化瘀方组则低于模型组(P <0.05);生肌方组、化瘀方组和生肌化瘀方组的Ⅲ型胶原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以化瘀方组更为明显;在创面修复的第7 天,生肌方组、生肌化瘀方组的Ⅰ型胶原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生肌方组和化瘀方组的Ⅲ型胶原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祛瘀生肌法可以促进大鼠创面修复,减少瘢痕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肌化瘀方 创面修复 肉芽组织 Ⅰ型胶原 型胶原
下载PDF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脾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家林 陶君 +1 位作者 蔡卫民 张燕萍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3-325,共3页
目的 研究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患者肝、脾组织Ⅰ型胶原 (C Ⅰ )和Ⅲ型胶原 (C Ⅲ )的含量变化。 方法 对 5 5例晚血患者肝活检标本和脾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 ,肝、脾纤维化程度分期 ,经天狼猩红染色后 ,于偏光显微镜观察C Ⅰ、C... 目的 研究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患者肝、脾组织Ⅰ型胶原 (C Ⅰ )和Ⅲ型胶原 (C Ⅲ )的含量变化。 方法 对 5 5例晚血患者肝活检标本和脾切除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 ,肝、脾纤维化程度分期 ,经天狼猩红染色后 ,于偏光显微镜观察C Ⅰ、C Ⅲ分布情况。用图像分析仪计算C Ⅰ、C Ⅲ含量。 5例正常肝、脾标本作对照。 结果 患者肝组织C Ⅰ、C Ⅲ含量明显增加 (P <0 .0 1) ,肝窦中也明显增加 (P <0 .0 1) ,C Ⅰ /C Ⅲ比值明显降低 (P <0 .0 1)。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升高 ,肝窦C Ⅰ、C Ⅲ含量呈下降趋势 ,C Ⅰ /C Ⅲ比值则呈上升趋势。脾索C Ⅰ、C Ⅲ含量明显增加 ,C Ⅰ /C Ⅲ比值降低 (P值均 <0 .0 1)。随着脾纤维化程度的升高 ,C Ⅰ、C Ⅲ含量呈上升趋势 ,C Ⅰ /C Ⅲ比值则呈下降趋势。 结论 晚血患者肝、脾组织C Ⅰ、C Ⅲ含量增加 ,以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血吸虫病 肝组织 脾组织 Ⅰ型胶原 型胶原 肝纤维化 脾纤维化
下载PDF
疡愈涂剂对糖尿病大鼠创面Ⅰ、Ⅲ胶原合成及MMPs、TIM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盛巡 李光善 +4 位作者 李萍 王芳 梁代英 刘欣 黄启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08-1513,共6页
目的:观察疡愈涂剂促进糖尿病迟缓愈合伤口的修复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疡愈涂剂高、中、低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mg/kg,造成实验性高血糖。30d后,各组动物复合背部全厚皮切除直... 目的:观察疡愈涂剂促进糖尿病迟缓愈合伤口的修复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疡愈涂剂高、中、低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mg/kg,造成实验性高血糖。30d后,各组动物复合背部全厚皮切除直径为1·6cm的伤口。分别观察疡愈涂剂对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的影响;天狼星红染色法以及免疫组化法观察Ⅰ、Ⅲ型胶原含量及Ⅰ、Ⅲ型胶原比值,并观察金属蛋白酶-1、-13(MMP-1、-13)、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及MMP-1、-13与TIMP-1比值。结果:疡愈涂剂各剂量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愈合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在伤口用药的第3、7、11d,高、中剂量组创面Ⅰ型胶原含量以及Ⅰ、Ⅲ型胶原比值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在伤口用药第3d疡愈涂剂中剂量、第7、11d各剂量组创面Ⅲ型胶原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各剂量组在第7d创面MMP-1、-13均高于模型组(P<0·01,P<0·05),而MMP-1在第11d与模型组趋于一致且MMP-13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各剂量组在3、7、11d创面TIMP-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在第11d各剂量组MMP-1、TIMP-1比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在第3、7d高、中剂量组创面MMP-13、TIMP-1比值高于模型组(P<0·01),而到第11d高、中、低各剂量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第11d高、中剂量组MMP-13、TIMP-1比值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疡愈涂剂可能通过调节影响胶原代谢的MMPs、TIMPs表达平衡,促进胶原的合成和沉积,从而加速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Ⅰ型 胶原 基质金属蛋白酶 糖尿病 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
下载PDF
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后鞘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如愿 车向明 +3 位作者 刘浩 樊林 赵伟 王光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8-310,共3页
目的分析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后鞘Ⅰ、Ⅲ型胶原含量及Ⅰ型/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方法切取104例开腹手术患者腹直肌后鞘组织,其中合并腹股沟疝者1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进行染色,比较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胶原总量及Ⅰ型/Ⅲ... 目的分析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后鞘Ⅰ、Ⅲ型胶原含量及Ⅰ型/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方法切取104例开腹手术患者腹直肌后鞘组织,其中合并腹股沟疝者1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进行染色,比较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胶原总量及Ⅰ型/Ⅲ型胶原蛋白比例在腹股沟疝组和非腹股沟疝组间的差异。结果腹股沟疝组Ⅰ型胶原含量降低,Ⅲ型胶原含量升高,胶原总量升高,Ⅰ型/Ⅲ胶原蛋白比例降低。结论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后鞘的Ⅰ型/Ⅲ型胶原比例下降,Ⅰ型胶原含量降低,而Ⅲ型胶原含量增高。腹股沟疝可能是系统性胶原代谢紊乱在腹股沟区的局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胶原蛋白 Ⅰ型胶原 型胶原
下载PDF
转染Smad7基因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对Ⅰ、Ⅲ型胶原表达的改变 被引量:6
13
作者 于鸿 陈琦 +2 位作者 刘晔 赵仲华 郭慕依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探讨Smad7基因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sC)Ⅰ、Ⅲ型胶原(ColⅠ、ColⅢ)表达的影响,为试图运用Smad7对肾纤维化进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含有Smad7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大鼠MsC,用G418筛选及Northern blot、Western b... 目的探讨Smad7基因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sC)Ⅰ、Ⅲ型胶原(ColⅠ、ColⅢ)表达的影响,为试图运用Smad7对肾纤维化进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含有Smad7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大鼠MsC,用G418筛选及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法鉴定;又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阳性MsC克隆ColⅠ、ColⅢ表达改变。结果成功建立稳定高表达Smad7的阳性MsC克隆(S-22与S-26),并证实两阳性MsC克隆ColⅠ及ColⅢ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被明显抑制,其中S-22克隆ColⅠ及ColⅢmRNA表达分别降低47%和56%,其蛋白表达分别降低65%和54%。结论Smad7可能通过抑制组织内ColⅠ及ColⅢ的生成而起到减轻肾纤维化进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膜细胞 SMAD 7 Ⅰ型胶原 型胶原
下载PDF
电针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闵友江 马晓芃 +5 位作者 赵天平 吴焕淦 施征 杨珊 谭琳蓥 赵粹英 《上海针灸杂志》 2008年第8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电针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应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电针治疗组采用电针肝俞、足三里治疗,药物治疗组采用... 目的探讨电针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电针治疗组、药物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应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电针治疗组采用电针肝俞、足三里治疗,药物治疗组采用秋水仙碱治疗。应用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胶原纤维增生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肝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胶原增生,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均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大鼠肝组织胶原面积明显减少,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电针肝俞、足三里能够下调肝纤维化大鼠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该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重要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肝纤维化 Ⅰ型胶原 型胶原 大鼠
下载PDF
丹皮酚、三七总皂苷组方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内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聂丹 孙红丹 +2 位作者 时召平 范彦芳 周晓慧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955-958,1059,共4页
目的研究丹皮酚、三七总皂苷组方用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脏内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心肌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模型组、丹皮酚(8mg... 目的研究丹皮酚、三七总皂苷组方用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脏内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心肌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模型组、丹皮酚(8mg/kg)组(n=8)、三七总皂苷(40mg/kg)组(n=7)、组方低剂量(丹皮酚4mg/kg+三七总皂苷20mg/kg)组(n=8)、组方高剂量(丹皮酚8mg/kg+三七总皂苷40mg/kg)组(n=9),卡托普利(10mg/kg)组(n=8)。假手术组(n=10),只穿线不结扎。连续给药28 d后取材测定左心指数,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间质纤维化情况;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Ⅰ、Ⅲ型胶原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左心指数较假手术组及各用药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丹皮酚组和三七总皂苷组相比,组方低、高剂量组左心指数明显下降,且组方高剂量组下降更明显(均P<0.01)。模型组呈病理改变,各用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结构改善,组方低、高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改善最明显。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和各用药组Ⅰ、Ⅲ型胶原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增强;与丹皮酚和三七总皂苷组相比,组方低、高剂量组Ⅰ、Ⅲ型胶原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且组方高剂量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结论丹皮酚、三七总皂苷组方能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纤维化,且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组方用药可降低Ⅰ、Ⅲ型胶原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药物疗法 联合 心肌纤维化 疾病模型 动物 胶原Ⅰ型 胶原 丹皮酚 三七总皂苷
下载PDF
不同中药复方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洋 张艳 张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6期4509-4514,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中药复方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1月,以冠状动脉结扎配合力竭式游泳的方法造成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西药组、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组,另设... 目的观察不同中药复方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1月,以冠状动脉结扎配合力竭式游泳的方法造成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西药组、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组,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检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Ⅰ、Ⅲ型胶原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Ⅰ、Ⅲ型胶原表达升高(P<0.05);西药组、益气活血组大鼠Ⅰ、Ⅲ型胶原表达高于益气组及活血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复方较益气中药复方、活血中药复方更能提高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可达到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 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 胶原Ⅰ型 胶原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Ⅰ型和Ⅲ型胶原动态变化及干扰素-γ对其的作用 被引量:26
17
作者 翁红雷 蔡卫民 杨艳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新西兰兔肝脏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以及γ 干扰素 (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降解作用。方法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在感染后不同时期取 8只病兔肝脏 ,作常规石蜡切片 ,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α SMA染色、伊... 目的 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新西兰兔肝脏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以及γ 干扰素 (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降解作用。方法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在感染后不同时期取 8只病兔肝脏 ,作常规石蜡切片 ,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α SMA染色、伊红染色和天狼红染色 ,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Ⅰ型和Ⅲ型胶原分布情况 ,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胶原含量。感染 16wk后 ,给予吡喹酮治疗 ,IFN γ治疗 8wk ,停药观察 4wk。观察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沉积的降解作用。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的病兔Ⅰ型胶原在第 8周时占总面积百分比的 5 73± 3 40 ,至第2 8周时达总面积百分比的 40 14± 17 0 0 ,约增加了 7倍 ;Ⅲ型胶原则由第 8周时总面积百分比的 1 15± 1 34增加到6 80± 5 19。α SMA阳性细胞表达数则由 2 8± 1 0增加至 7 3± 1 5。自血吸虫感染 16wk开始采用IFN γ治疗 ,8wk后 ,IFN γ治疗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百分比分别由原来的 18 5 1± 7 5 2和 4 63± 3 64下降为 2 4wk时的3 0 9± 1 5 4和 0 40± 0 37(P <0 0 1) ,模型对照组和吡喹酮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停药 4wk后IFN γ治疗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百分比均有所回升 (P <0 0 5 )。结论 IFN γ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新西兰兔肝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 Γ-干扰素 Ⅰ型胶原 型胶原 日本血吸虫感染
下载PDF
实验性肝纤维化时MMP-1、TIMP-1的表达与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杨长青 胡国龄 +1 位作者 谭德明 张铮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2-224,共3页
为了观察实验性肝纤维化时MMP - 1、TIMP - 1的表达与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文制备了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运用定量RT -PCR检测肝脏内MMP - 1、TIMP - 1的表达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运用相... 为了观察实验性肝纤维化时MMP - 1、TIMP - 1的表达与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文制备了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运用定量RT -PCR检测肝脏内MMP - 1、TIMP - 1的表达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运用相关理论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在肝纤维化发生时 ,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 ;MMP - 1的表达在肝纤维化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未见显著差异 ,与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变化之间也未见有相关性 ;TIMP - 1的表达在肝纤维化发生时显著增高 ,与Ⅰ、Ⅲ型胶原的变化也有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肝纤维化发生时MMP - 1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 ,而TIMP - 1的表达显著增高 ,且与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增高呈显著相关 ,提示TIMP - 1的表达增高在肝纤维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1 TIMP-1 Ⅰ型胶原
下载PDF
大鼠心脏Ⅰ、Ⅲ型胶原增龄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志坤 徐振平 李和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6-319,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心脏Ⅰ和Ⅲ型胶原纤维的增龄变化规律。 方法  2 1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幼年、青年和老年组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3组大鼠心脏Ⅰ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 结果  1 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均分为粗、细 2种... 目的 探讨大鼠心脏Ⅰ和Ⅲ型胶原纤维的增龄变化规律。 方法  2 1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幼年、青年和老年组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3组大鼠心脏Ⅰ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 结果  1 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均分为粗、细 2种。细纤维包绕在每个心肌外围 ,相互吻合成网 ;粗胶原呈现斑块状 ,散在分布于心肌细胞群之间。Ⅰ型胶原纤维较Ⅲ型含量多。 2 不同年龄大鼠心肌Ⅰ和Ⅲ型胶原表达有明显差异。幼年组少而密集 ,均匀 ;青年组相对疏松而均匀 ;老年明显增多 ,分布不均。心脏胶原纤维从幼年到老年一直在增长 ,青年期以前增长最快。 3 在幼年大鼠心脏右心室的胶原含量多于左心室 ,在青年和老年大鼠心脏各部位的胶原含量无差异。 结论 大鼠心脏Ⅰ型胶原纤维多于Ⅲ型 ,2种类型的胶原纤维含量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胶原 型胶原 图像分析 心脏 大鼠
原文传递
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Ⅰ、Ⅲ型胶原的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薛克修 严海燕 刘同喜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530-532,共3页
目的研究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Ⅰ、Ⅲ型胶原的增生和表达情况,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Masson三色胶原染色法观察胶原的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Masson染色显... 目的研究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Ⅰ、Ⅲ型胶原的增生和表达情况,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Masson三色胶原染色法观察胶原的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Masson染色显示病变组胶原大量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Ⅰ、Ⅲ型胶原在病变组表达明显增加,其增加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与Ⅰ、Ⅲ型胶原的增生有关,其纤维化的程度与Ⅰ、Ⅲ型胶原增生的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肌性斜颈 纤维化 Ⅰ型胶原 型胶原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