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荒漠河岸林物种多样性沿地下水埋深梯度的分布格局
1
作者 韩路 王海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2-843,共12页
探讨荒漠河岸林土壤水分、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异性及其相互关系,可为干旱区天然林保护、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塔里木荒漠河岸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样带调查和采样测定,系统分析了地下水埋深(GWD)梯度下林地土壤水分与... 探讨荒漠河岸林土壤水分、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异性及其相互关系,可为干旱区天然林保护、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塔里木荒漠河岸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样带调查和采样测定,系统分析了地下水埋深(GWD)梯度下林地土壤水分与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异及其权衡关系。结果表明:随GWD增加和土壤水分减少,荒漠河岸林群落物种数减少、结构简化、群落发生退化,退化顺序为浅根系的中生草本植物和灌木,最后留存的是抗旱性较强的乔灌木或灌木;同时土壤水分和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的线性递减趋势,而物种均匀度指数降幅较小。GWD与土壤水分、物种多样性之间均呈极显著的相关(P<0.01),土壤水分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对收益随GWD增加而逐渐降低,表明GWD是控制荒漠河岸林土壤水分和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异的关键因素。荒漠河岸林土壤水分与物种多样性权衡关系的转折点为GWD 4.5m左右,转折点以下(GWD<4.5m)二者沿GWD以相同速率变化,呈协同关系;转折点以上(GWD>4.5m)土壤水分与物种多样性的权衡明显增大,土壤水分相对收益剧降,即维持当前相应的物种多样性以消耗土壤水分为代价,系统通过反馈调节使物种多样性降低。综上表明,维持塔里木荒漠河岸林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合理GWD在4.5m左右,这为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保育与生态输水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河岸林 土壤水分 物种多样性 相对收益 地下水埋深 权衡
下载PDF
岩心深度归位的MATLAB自动计算
2
作者 周明宇 罗聪 +1 位作者 王世贸 齐兴华 《国外测井技术》 2024年第1期55-59,M0002,共6页
由于钻井深度的获取方式与测井深度不同,导致钻井取心的深度与测井深度存在插值,需要进行岩心深度归位方可利用岩心数据辅助测井解释。本文利用MATLAB通过三次样条插值法等多种插值方法测井曲线进行插值,然后分别计算不同归位深度下岩... 由于钻井深度的获取方式与测井深度不同,导致钻井取心的深度与测井深度存在插值,需要进行岩心深度归位方可利用岩心数据辅助测井解释。本文利用MATLAB通过三次样条插值法等多种插值方法测井曲线进行插值,然后分别计算不同归位深度下岩心孔隙度与物性测井曲线之间的误差并将误差最小情况下的深度变化值确定为归位深度。该方式不仅操作便利,计算快捷,且能够在归位精度方面优于手动归位,为后续建立测井解释模型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归位 插值 MATLAB 测井 孔隙度
下载PDF
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不同土层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
作者 于洪久 王根林 +7 位作者 段衍 刘峥宇 时妍 刘沣漫 王伟 邱广伟 孙磊 李玉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 耕作和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深度变化对旱地草甸土不同深度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受>2000μm粒径大团聚体影响较大,连续5年翻耕显著降低了表层(0~20 cm)土壤>2000μm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占比,增加了53~250μm微团聚体和<53μm黏粉粒的比例。浅翻(ST)和秸秆浅翻还田(STS)与深翻(DT)和秸秆深翻还田(DTS)分别对10~20和20~30 cm土层黏粉粒的增加影响较大,其中,10~20 cm土层ST较免耕(NT)和DT处理分别增加86.21%和14.65%,20~30 cm土层DT较NT和ST处理分别增加113.82%和59.68%,差异显著(P<0.05);连续翻耕由于对亚耕层(20~40 cm)的频繁扰动,导致250~2000μm粒径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DT较NT和ST与DTS处理较覆盖免耕(NTS)和STS处理分别平均降低19.43%与20.57%,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相同耕作方式或秸秆还田方式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建议今后生产中采用轮耕轮还等保护性耕作方式调整秸秆还田深度,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培肥土壤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 水稳性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深度
下载PDF
加气渗灌模式下灌水定额与棉秆还田深度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刘冉 牛培宁 +3 位作者 刘义鲁 李军刚 徐鹏翔 张玉玺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32-35,共4页
为了探究加气渗灌模式下灌水定额和棉秆还田深度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文以新陆中88号为研究对象,探究灌水定额和棉秆还田深度对棉花株高、茎粗、干物质量以及叶绿素相对含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棉花受灌水定额影响较大,植株株高... 为了探究加气渗灌模式下灌水定额和棉秆还田深度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文以新陆中88号为研究对象,探究灌水定额和棉秆还田深度对棉花株高、茎粗、干物质量以及叶绿素相对含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棉花受灌水定额影响较大,植株株高、茎粗、干物质量和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均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大呈增加趋势。总体来看,在同一灌水定额条件下,25 cm土层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大于15 cm和35 cm处理;棉秆还田深度为25 cm时,棉花株高、茎粗以及单株棉花籽棉产量均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加气渗灌 灌水定额 棉秆还田深度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有机物料配合深耕混合还田快速提升砂质棕壤农业生产力的效果和机理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旭 韩晓增 +4 位作者 王晓辉 郭振希 陆欣春 严君 邹文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2-241,共10页
【目的】提高土壤肥力是增加作物产量的有效方式,我们尝试了不同耕作和有机肥还田方式对砂粒含量较高且贫瘠的土壤的培肥效果。【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年开始,在辽宁南部砂质棕壤进行,供试作物为玉米。以常规浅翻15 cm (T15)为对照,设... 【目的】提高土壤肥力是增加作物产量的有效方式,我们尝试了不同耕作和有机肥还田方式对砂粒含量较高且贫瘠的土壤的培肥效果。【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年开始,在辽宁南部砂质棕壤进行,供试作物为玉米。以常规浅翻15 cm (T15)为对照,设置了秸秆浅混还田(0-15 cm,T15+S)、深翻35 cm (T35)、秸秆深混还田(0-35 cm,T35+S)、有机肥深混还田(0-35 cm,T35+M)、秸秆有机肥深混还田(0-35 cm,T35+S+M)、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和免耕秸秆条覆盖(HT+HS)处理,共9个处理。2020年玉米收获后,测产,同时取0-15 cm和15-3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pH、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有机碳储量。【结果】试验进行3年后,在0-15 cm土层,T35+M和T35+S+M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较T15分别增加了19.2%和20.4%,而NT和T35处理则显著降低;在15-35 cm土层,T35、T35+S、T35+M和T35+S+M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T15分别增加了12.5%、24.5%、29.9%和35.7%。深翻和有机物料还田(T35+S、T35+M和T35+S+M)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与T15处理相比,3年T35+S、T35+M和T35+S+M处理玉米产量平均增加了10%、12.3%和16.4%,而浅翻处理(T15+S、NT、NT+S和HT+HS)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玉米产量。T15+S、HT+HS和NT+S处理间有机质转化率无显著差异,但与T35+S处理相比平均降低了57.9%,与T35+M处理相比平均降低了78.4%。0-15 cm土壤有机质和pH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而在15-35 cm土层,除pH外,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有机碳储量均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结论】腐熟猪粪、猪粪和玉米秸秆配合深翻混合还田可以快速提升0-35 cm土层中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有机质的转化率,是较为理想的棕壤快速培肥途径。通过提高深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了辽宁南部棕壤的农业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棕壤 耕作方式 耕作深度 有机物料还田方式 土壤养分 玉米产量
下载PDF
Rainfall Infiltration Return Frequency Estimates
6
作者 T. V. Hromadka II M. Phillips +2 位作者 P. Rao B. Espinosa T. Hromadka III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3年第4期595-609,共15页
Depth-duration analysis, such as accomplished for rainfall, can be useful in the analysis of infiltration of rainfall. The assessment of infiltration depth-duration in terms of return frequency is of interest. In this... Depth-duration analysis, such as accomplished for rainfall, can be useful in the analysis of infiltration of rainfall. The assessment of infiltration depth-duration in terms of return frequency is of interest. In this paper, depth-duration values of daily rainfall infiltration are estimated using the Nation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Service (NRCS) Curve Number (CN)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daily runoff. The CN methods may be generally applicable to soils that are free draining. From the estimated history of daily infiltration, a depth-duration analysis is accomplished for all duration sizes from 1 day to 365 days. These annual outcomes are then analyzed as to a possible underlying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or the rain gages considered, the depth-duration infiltration estimates (using the CN approach) appear to be normally distributed. From the fitted distribution, estimates of rare event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may be made, and possible linkage to earth movement events accomplished with respect to return frequency of infiltration, which in turn can aid in the desig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fixed works involving soil water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ILTRATION depth-Durations return Frequency INFILTRATION ESTIMATES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下载PDF
秸秆还田深度对稻田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7
作者 王辉 王清洲 +3 位作者 付庆灵 朱俊 叶磊 胡红青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3-41,共9页
研究水稻秸秆还田深度对稻田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探索黄棕壤性水稻土最适秸秆还田深度,可为提高秸秆利用率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设置水稻秸秆还田0 cm(S0)、10 cm(S10)、20 cm(S20)、30 cm(S30)土层,... 研究水稻秸秆还田深度对稻田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探索黄棕壤性水稻土最适秸秆还田深度,可为提高秸秆利用率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设置水稻秸秆还田0 cm(S0)、10 cm(S10)、20 cm(S20)、30 cm(S30)土层,以及添加腐熟剂(F)和不添加腐熟剂两种条件。结果表明:还田至10 cm土层并添加腐熟剂的处理(S10+F)各取样期的腐解率最高,秸秆释放磷的速率也最高;秸秆还田后提高了磷生物有效性,其中主要提高各土层中稳性无机磷和活性无机磷的含量,秸秆还田12周后,10 cm土层秸秆还田提升磷生物有效性的幅度最大,S10、S10+F处理的中稳性无机磷含量比10 cm土层无秸秆对照分别提高了44.04、50.48 mg/kg,30 cm还田提升的幅度最小。因此在该地区秸秆还田10 cm深并配施腐熟剂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还田深度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秸秆粉碎集中全量深埋还田机设计与试验
8
作者 袁兴茂 李霄鹤 +3 位作者 焦海涛 周顺利 张俊杰 吴海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7-35,共9页
针对我国玉米秸秆量大,生产应用的还田机具还田深度浅,存在影响后续播种、出苗质量、病虫害发生率高和深层土壤“碳饥饿”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秸秆粉碎集中全量深埋还田机,可一次完成秸秆捡拾、粉碎、输送、深松开沟、集中遁注掩埋和碎土... 针对我国玉米秸秆量大,生产应用的还田机具还田深度浅,存在影响后续播种、出苗质量、病虫害发生率高和深层土壤“碳饥饿”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秸秆粉碎集中全量深埋还田机,可一次完成秸秆捡拾、粉碎、输送、深松开沟、集中遁注掩埋和碎土镇压等作业,在有效减少土壤扰动下能够将多行站立或粉碎后秸秆集中埋入地表下一条深380~400 mm的沟内。阐述了秸秆粉碎集中全量深埋还田机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对秸秆螺旋输送装置、抛压风机、深松开沟遁注装置和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与计算,初步确定了螺旋输送装置与抛压风机转速、风机出料口尺寸和遁注体截面形状参数,并对抛压风机与遁注体腔体内部进行了流场模拟分析与验证。按照设计要求对秸秆粉碎集中全量深埋还田机进行了试制,并进行了机具性能与大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作业速度3 km/h时,秸秆捡拾率为90.8%,开沟深度与秸秆掩埋深度均值分别为394 mm与200 mm,开沟深度与秸秆掩埋深度稳定性系数分别为97.4%和92.5%,各项指标与设计值相符,且满足农艺要求。同时大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集中深还田与传统还田相比,0~200 cm土壤贮水量提高29 mm,20~40 cm土层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养分含量分别增加7.14 g/kg、0.59 g/kg、1.53 mg/kg,有效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提高了深层土壤肥力与贮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集中输送 全量深埋还田机 田间试验
下载PDF
北京城市内涝积水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2
9
作者 尹志聪 郭文利 +1 位作者 李乃杰 解以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11-1118,共8页
北京城市内涝数值模型(BUW)根据北京复杂地形和大城市特点,将各类空间信息剖分为6458个网格及相应的通道,围绕城市地表、河道沟渠、排水管网等城市主要水文水动力学物理过程,模拟积水深度变化情况。以精细化的降水监测为驱动条件,BUW可... 北京城市内涝数值模型(BUW)根据北京复杂地形和大城市特点,将各类空间信息剖分为6458个网格及相应的通道,围绕城市地表、河道沟渠、排水管网等城市主要水文水动力学物理过程,模拟积水深度变化情况。以精细化的降水监测为驱动条件,BUW可以较好地模拟出"7·21"城市内涝积水的空间分布,对重点桥区的积水深度,积水过程的模拟也比较贴近实际,具有良好的模拟性能。360 min历时的2年重现期降雨情景下,北京四环内就会产生一定的积水,以孤立的积水点为主。10和50年重现期下,积水的深度和范围都有所增加,且开始呈片状。100年重现期,整个五环内都出现严重的城市积水,南部出现大片超过50 cm的积水区域,部分地区积水超过80 cm。面对"7·21"级别的降水,排水管网直径拓宽20%并不能明显改善城市排水能力。拓宽60%时,四环到五环之间的积水明显减弱,四环以内的大部分积水减弱。拓宽100%时,仅在二环到四环之间还有一些较浅的积水,拓宽140%时,六环内大部分积水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内涝 积水深度 重现期 排水
下载PDF
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互作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烟叶钾、氯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范艺宽 毛家伟 +5 位作者 孙大为 张翔 杨立均 李亮 司贤宗 吴俊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36,共5页
为探讨豫南烟区适宜的烤烟耕作模式,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互作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烟叶钾、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粒级<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降低,即粒级≥0.25 mm的团聚体含量明显增加,除... 为探讨豫南烟区适宜的烤烟耕作模式,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互作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烟叶钾、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粒级<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降低,即粒级≥0.25 mm的团聚体含量明显增加,除耕作深度40 cm外,秸秆翻压处理均较不翻压秸秆处理显著降低粒级<0.25 mm的团聚体含量;烤烟产量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产值则表现为耕作深度30 cm>耕作深度20 cm>耕作深度40 cm;烟叶全钾含量随着烟株生育进程的推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移栽后60 d,在秸秆翻压条件下,耕作深度30、40 cm处理较常规耕作(20 cm)处理显著提高烟叶全钾含量;与不翻压处理相比,除耕作深度20 cm外,秸秆翻压处理其他耕作深度各部位烤后烟叶钾含量均有一定增加,而氯离子含量则均有所降低。综合分析,在豫南烟区,生产中较适宜的耕作模式为耕作深度30 cm+秸秆翻压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秸秆还田 烤烟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稻秆还田深度对盆栽冬小麦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波 刘建 +3 位作者 熊飞 魏亚凤 张琛 栾艳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22-727,共6页
为了明确稻秆还田深度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生理机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稻秆还田深度对小麦出苗、根系发育、根系结构、旗叶光合特性、旗叶SOD和CAT活性及胚乳细胞中淀粉体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秆还田深度对小麦出苗率没有显著影响... 为了明确稻秆还田深度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生理机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稻秆还田深度对小麦出苗、根系发育、根系结构、旗叶光合特性、旗叶SOD和CAT活性及胚乳细胞中淀粉体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秆还田深度对小麦出苗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影响出苗整齐度;(2)15cm的稻秆还田深度能显著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增加次生根数目,提高根冠比、根系总吸收面积、活性吸收面积及根系TTC还原强度;(3)不同稻秆还田深度对拔节期小麦次生根皮层结构影响不大,但对导管结构影响较大,还田深度越深,导管发育越慢;(4)15cm的稻秆还田深度能显著提高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在生育后期能延缓旗叶叶绿素的降解速度,增加小麦产量;(5)15cm的稻秆还田深度能提高小麦生育后期旗叶中SOD和CAT的活性,延缓叶片的衰老;(6)15cm的稻秆还田深度能延缓小麦胚乳细胞中淀粉体发育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还田深度 小麦 根系发育 生理特性
下载PDF
油菜秸秆还田腐解变化特征及其培肥土壤的作用 被引量:103
12
作者 胡宏祥 程燕 +2 位作者 马友华 于学胜 项金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7-302,共6页
为促进油菜秸秆腐解,推进农村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培养与提高土壤肥力,采用尼龙网袋和田间试验相结合方法,设置了油菜秸秆不同还田量处理和不同还田深度处理,研究了油菜秸秆腐解百分率和腐解速率变化特... 为促进油菜秸秆腐解,推进农村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培养与提高土壤肥力,采用尼龙网袋和田间试验相结合方法,设置了油菜秸秆不同还田量处理和不同还田深度处理,研究了油菜秸秆腐解百分率和腐解速率变化特征,分析了油菜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秸秆还田的腐解百分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秸秆腐解速率则早期快后期慢;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腐解速率降低,表现为全量还田的秸秆腐解速率<2/3量还田秸秆腐解速率<1/2量还田秸秆腐解速率<1/3量还田秸秆腐解速率;在种植水稻条件下油菜秸秆还田深度在10 cm时腐解速度最慢,在表层还田腐解速度最快,20 cm深还田腐解速度居中。相比对照处理来说,油菜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氮磷钾含量(P<0.05)。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作物有极显著增产作用(P<0.01),增产幅度在6.02%~21.17%之间。本试验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下油菜秸秆还田腐解特征进行的研究可为调控油菜秸秆还田腐解速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秸秆 秸秆还田 还田量 还田深度 腐解速率 土壤养分 水稻产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深度对黑土腐殖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矫丽娜 李志洪 +2 位作者 殷程程 崔钰曼 张婷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21,共5页
在田间条件下对耕地黑土3个土层(0-15、15-30、0-30 cm)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深度土壤腐殖质各组分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还田深度0-15、15-30、0-30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初始相应层次土壤... 在田间条件下对耕地黑土3个土层(0-15、15-30、0-30 cm)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深度土壤腐殖质各组分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还田深度0-15、15-30、0-30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初始相应层次土壤分别增加9.5%、9.9%、10.7%,与0-15 cm相比,秸秆还田深度为15-30 cm时,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初始相应层次土壤比,未秸秆还田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降低了5.8%。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含量与土壤蔗糖酶活性之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土壤胡敏素碳含量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显著相关,土壤富里酸碳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之间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深度 胡敏酸 富里酸 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三维空间中不同视野深度位置上的返回抑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爱君 刘晓乐 +1 位作者 唐晓雨 张明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3-732,共10页
通过虚拟现实构建虚拟三维场景,将二维平面视觉空间返回抑制范式应用到三维空间,通过两个实验操纵了目标深度、线索有效性以及视野位置三个变量,考察注意在三维空间不同视野深度位置上进行定向/重定向产生的返回抑制效应。结果发现,(1)... 通过虚拟现实构建虚拟三维场景,将二维平面视觉空间返回抑制范式应用到三维空间,通过两个实验操纵了目标深度、线索有效性以及视野位置三个变量,考察注意在三维空间不同视野深度位置上进行定向/重定向产生的返回抑制效应。结果发现,(1)二次线索化位于固定的中央视野时,不论目标出现在近处空间还是出现在远处空间,外周视野条件下的返回抑制大于中央视野条件下的返回抑制;(2)二次线索化位于非固定的中央视野时,近处空间和远处空间的返回抑制存在分离,表现为当目标出现在远处空间时,外周视野条件下的返回抑制效应减小。研究表明,三维空间中外周视野深度位置上的返回抑制与中央视野深度位置上的返回抑制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空间 视野位置 深度位置 返回抑制
下载PDF
模拟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氮素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妍 刘茜 +4 位作者 扶明英 朱利群 翁乐羽 查良玉 卞新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4-790,共7页
为完善秸秆集中沟埋技术体系,本试验设置集中掩埋深度50 cm、35 cm、20 cm和埋草量15 kg/m2、10kg/m2、5 kg/m2处理,在2010年6月至10月、2011年6月至10月进行麦秸集中沟埋还田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埋草深度35 cm、埋草量5 kg/m2处理可以... 为完善秸秆集中沟埋技术体系,本试验设置集中掩埋深度50 cm、35 cm、20 cm和埋草量15 kg/m2、10kg/m2、5 kg/m2处理,在2010年6月至10月、2011年6月至10月进行麦秸集中沟埋还田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埋草深度35 cm、埋草量5 kg/m2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稻田渗漏液日平均总氮浓度及总氮量,其中2010年与2011年日平均总氮浓度分别比无秸秆还田对照降低17.20%和12.47%,总氮量分别比对照降低10.90%和14.07%。秸秆还田后,稻田渗漏液量随之增加,且埋草量越多,渗漏量越大。因此,适宜的还田量和还田深度能够减少氮素的淋失,减少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 埋草深度 埋草量 氮素淋失
下载PDF
秸秆还田深度对小麦蔗糖转化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于淙超 刘义国 林琪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0期11-14,共4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小麦蔗糖含量及其有关酶活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条件下,灌浆期间旗叶蔗糖含量及磷酸蔗糖还原酶(SPS)活性、籽粒蔗糖含量和酸性转化酶(AI)活性均高于普通耕作处理。在各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处理...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小麦蔗糖含量及其有关酶活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条件下,灌浆期间旗叶蔗糖含量及磷酸蔗糖还原酶(SPS)活性、籽粒蔗糖含量和酸性转化酶(AI)活性均高于普通耕作处理。在各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处理中,15 cm深度秸秆处理在灌浆前期上述指标均有较高的表现,而花后21天左右则低于还田25 cm处理,灌浆后期下降幅度较大;而穗下节间蔗糖含量还田25 cm处理在花后7天左右超过其他处理,因而蔗糖滞留量较高。在秸秆还田25 cm处理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达到最高,其穗数也最多,而穗粒数与15 cm还田处理差异不显著,千粒质量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深度 小麦 蔗糖 产量
下载PDF
考虑多层土壤时架空线的瞬态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齐磊 卢铁兵 +1 位作者 张重远 崔翔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6-69,共4页
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出土壤水平分层时电磁波在土壤中透射深度的计算公式,按照复深度法可进一步得到土壤阻抗的频域形式。为了便于时域卷积,采用矢量匹配法并结合拉普拉斯反变换将该土壤阻抗的时域形式展开为有限项指数函数之和,并... 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出土壤水平分层时电磁波在土壤中透射深度的计算公式,按照复深度法可进一步得到土壤阻抗的频域形式。为了便于时域卷积,采用矢量匹配法并结合拉普拉斯反变换将该土壤阻抗的时域形式展开为有限项指数函数之和,并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最后,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对架空线的瞬态波过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土壤阻抗对自阻抗影响较小,对互阻抗影响较大。通过与电磁暂态计算软件(EMTP)的计算结果比较,验证了所提出的FDTD算法的有效性,同时也表明了计入土壤损耗及考虑分层土壤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架空线路 瞬态分析 电磁波 矢量匹配法 时域有限差法 土壤阻抗
下载PDF
倾斜式太阳能烟囱通风换气性能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福云 申广 +2 位作者 徐颖 寇广孝 王汉青 《建筑节能》 CAS 2019年第5期51-59,共9页
利用实验法对倾斜式太阳能烟囱的通风应用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以倾斜式太阳能烟囱为基础,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测试倾斜式太阳能烟囱在不同条件下的热工性能、温度场、通风能力等参数的影响规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分析了环... 利用实验法对倾斜式太阳能烟囱的通风应用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以倾斜式太阳能烟囱为基础,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测试倾斜式太阳能烟囱在不同条件下的热工性能、温度场、通风能力等参数的影响规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分析了环境温度、倾斜角度、加热板的热流密度对倾斜式太阳能烟囱温度分布影响。结果得出了不同倾斜角度其回流深度大小,该研究对发展低能耗建筑环境、充分提升太阳能利用潜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式太阳能烟囱 低能耗建筑 回流深度
下载PDF
桃林口水库不同径流小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甄宝艳 张卫平 +2 位作者 邓春芳 刘征 贾志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0年第2期57-60,65,共5页
通过对桃林口水库大暖泉径流小区产流次数、冲刷量、径流深、植被覆盖度等指标的监测及分析,得出结论:①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产流次数与径流深趋于减少;农业种植与裸地的产流次数与径流深在各径流小区中最大;坡耕地玉米种植小区的冲刷... 通过对桃林口水库大暖泉径流小区产流次数、冲刷量、径流深、植被覆盖度等指标的监测及分析,得出结论:①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产流次数与径流深趋于减少;农业种植与裸地的产流次数与径流深在各径流小区中最大;坡耕地玉米种植小区的冲刷量最高,裸地坡面冲刷量次之,梯田种植桃树与水平阶种植桃树的小区冲刷量最小;②冲刷量(Y)与植被覆盖度(X)间符合指数函数关系。结合径流小区冲刷量及坡度的关系,建议该区16°以上的坡耕地应退耕还林,并在退还时考虑辅之以梯田、水平阶等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林口水库 径流小区 产流次数 冲刷量 径流深 植被覆盖度 退耕还林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耕作深度对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密度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路明 王丽玄 +1 位作者 程东娟 郑欣荣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3-188,共6页
为探明耕作深度对秸秆还田下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密度的影响,进行了小麦秸秆还田玉米大田试验,设置了20 cm、25 cm、30 cm三个耕作深度,测定了玉米生育期的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密度和玉米收获时的根系量和产量。结果表明:三个耕作深度下,... 为探明耕作深度对秸秆还田下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密度的影响,进行了小麦秸秆还田玉米大田试验,设置了20 cm、25 cm、30 cm三个耕作深度,测定了玉米生育期的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密度和玉米收获时的根系量和产量。结果表明:三个耕作深度下,以犁底层为界,砂粒、粉粒和黏粒的含量在犁底层之上和之下变化显著,砂粒随着土层深度加大而减小,粉粒和黏粒则相反,但播前和收获时耕作深度对三个粒级在剖面的分布规律没有明显的影响。三个耕作深度的土壤密度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趋势相似,方差分析表明玉米生育时期对同一土层深度的土壤密度有影响,但规律不明显。耕作深度对玉米产量和根系量的影响相同,以耕作深度25 cm的根系量和产量为最大,耕作深度与耕层平均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深度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密度 玉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