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寒湿气滞”辨治肿瘤恶性胸腔积液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晓宇 梁百武 柏茂树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第6期1035-1038,共4页
恶性胸腔积液属于中医“悬饮”“痰饮”范畴,大多为原发恶性肿瘤转移到胸膜引起。目前关于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病因病机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本文主要从“寒湿气滞”的角度探讨其与肿瘤恶性胸腔积液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寒湿气滞是恶性胸水的... 恶性胸腔积液属于中医“悬饮”“痰饮”范畴,大多为原发恶性肿瘤转移到胸膜引起。目前关于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病因病机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本文主要从“寒湿气滞”的角度探讨其与肿瘤恶性胸腔积液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寒湿气滞是恶性胸水的关键病机,治疗应以温化寒湿为主,畅达气机为辅。并对恶性胸腔积液不同时期的辨证论治加以归纳,以期为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腔积液 寒湿气滞 温化寒湿 畅达气机 辨证论治
下载PDF
论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樊建平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11期1500-1503,共4页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般认为其功能为解表蠲饮,止咳平喘。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证。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呼吸系统疾病。...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般认为其功能为解表蠲饮,止咳平喘。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证。临床多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呼吸系统疾病。文章通过对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相关条文和文献复习研究,同时结合临床应用小青龙汤的经验,认为该方主治证候未必定有表候见证。临床应用当以寒饮为患作为辨别方证的要点,不必拘于有无外感,凡与该方方证对应者,均可应用,亦常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青龙汤 金匮要略 伤寒论 寒饮 表证 辨证论治 方证相对 温化寒饮
下载PDF
寒温融合辨证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婷婷 史文川 +1 位作者 朱佩枫 袁征 《河南中医》 2020年第3期339-343,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品;气分热盛阶段,在辨脏腑病变同时,结合疾病阶段性需要,给予清热生津养阴、开窍凉血熄风之品;若出现阴竭阳脱的下焦病证,病位在肾,在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滋阴育阳类药物。COVID-19早期,结合三阳经证、卫分证、气分证早期及上焦、中焦早期病证进行辨治;COVID-19危重期,结合少阴经证,营血分证及下焦病证进行辨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寒温融合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下载PDF
追源疫病说寒温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7期1-4,共4页
从名称上理解古代疫病分寒温。从临床上考虑寒温治法宜三分,即温法、清法和寒热兼顾法。对于现实中伤寒、温病的并立,应该从疫病的角度追源溯流,思考当今如何真正做好寒温的合一,以利于中医的学习和临床的实践。
关键词 疫病 寒温分称 治法三分 寒温合一
原文传递
《伤寒论》实为一部“温病证治”专著 被引量:5
5
作者 柴瑞震 《河南中医》 2008年第9期5-9,共5页
《伤寒论》一书所讨论的内容,最主要的应是温热病变的辨证论治部分。这些温热病变有外感后自然发展演变而来的,有因失治、误治而来的,也有治法失当而来的,但最终结果,都是邪从热化、变为温热性质的疾病。所以,风寒外感之伤寒是言其始,... 《伤寒论》一书所讨论的内容,最主要的应是温热病变的辨证论治部分。这些温热病变有外感后自然发展演变而来的,有因失治、误治而来的,也有治法失当而来的,但最终结果,都是邪从热化、变为温热性质的疾病。所以,风寒外感之伤寒是言其始,温热病变则言其终。故中风、伤寒是《伤寒论》一书的引子,而温热病变的辨证论治,才是《伤寒论》一书的重点讨论内容,它实为一部"温病证治"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温热病 中风 伤寒 温病证治
下载PDF
陈其华教授从痰辨治精冷不化撷菁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德果 李姿蓉 +4 位作者 李博 朱文雄 赵姣 苏艺峰 陈其华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第7期101-103,共3页
介绍陈其华教授从痰辨治精冷不化临证经验。精冷不化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精液液化时间长及精液不液化,是造成不育症的重要因素之一。陈其华教授认为,精冷不化应责之于痰,其病机多为脾肾阳虚,肝郁气滞,气化失司,痰从中生,或湿热下注,痰浊湿... 介绍陈其华教授从痰辨治精冷不化临证经验。精冷不化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精液液化时间长及精液不液化,是造成不育症的重要因素之一。陈其华教授认为,精冷不化应责之于痰,其病机多为脾肾阳虚,肝郁气滞,气化失司,痰从中生,或湿热下注,痰浊湿热胶结,阻滞精室精道,阳气难以温煦精室。治疗上应以温阳化气、消痰通络为原则,注重整体与局部辨证,权衡疾病虚实主次,参以引经药物直达病所,每获良效,另举验案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冷不化 从痰辨治 温阳化气 消痰通络
原文传递
贺氏三通法辨证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7
作者 彭礼 王雄力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年第8期101-105,共5页
目的观察以贺氏三通法辨证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搜集符合该标准的风寒痹阻86例、气滞血瘀86例,两组合计172例。风寒痹阻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气滞血瘀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 目的观察以贺氏三通法辨证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搜集符合该标准的风寒痹阻86例、气滞血瘀86例,两组合计172例。风寒痹阻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气滞血瘀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风寒痹阻采用微通法合温通法拔罐治疗,气滞血瘀采用微通法合刺血拔罐法治疗,对照组均采用单纯毫针治疗。风寒痹阻采用主穴:大椎、颈夹脊、大杼、肩髃、曲池、合谷、后溪、养老、中渚。配穴:外关、昆仑、风池。气滞血瘀采用主穴:大椎、颈夹脊、大杼、肩髃、曲池、合谷、后溪、养老、中渚。配穴:支沟、膈俞、三阴交、阿是穴。两组进针后行捻转或平补平泻手法,以患者得气为度,针感为酸、麻、重、胀等感觉。针颈夹脊部穴位,要求局部有针感或向同侧肩背部下传,甚则可传导至同侧手指;针肩部穴位要求局部有针感或针感下传至同侧上肢或手指,留针20 min,1次/d,10次为1疗程。风寒痹阻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气滞血瘀证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风寒痹阻治疗组总有效率88.4%(38/43),对照组总有效率67.4%(29/4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的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 <0.05)气滞血瘀治疗组总有效率81.4%(35/43),对照组总有效率62.8%(27/4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的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贺氏三通法治疗风寒痹阻、气滞血瘀证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贺氏三通法 辨证分型 风寒痹阻 气滞血瘀 微通法 温通法 强通法 辨证治疗
原文传递
三焦辨证在大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
8
作者 翁梦霞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20-22,共3页
受万友生先生《寒温统一论》的影响,根据大肠癌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以三焦理论为指导,结合八纲辨证进行证型分类,以吴鞠通《温病条辨》的方药为遣方用药的主体,探讨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思路与方法,在更好掌握疾病发展脉络的前提下达... 受万友生先生《寒温统一论》的影响,根据大肠癌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以三焦理论为指导,结合八纲辨证进行证型分类,以吴鞠通《温病条辨》的方药为遣方用药的主体,探讨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思路与方法,在更好掌握疾病发展脉络的前提下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辨证 大肠癌 温病条辨 伤寒统一论 辨证论治
下载PDF
基于脏腑风湿论构建原发性膜性肾病态靶辨治体系 被引量:4
9
作者 赵启涵 戴浩然 +3 位作者 姜韩雪 刘文斌 刘宝利 仝小林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74-778,共5页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病,已成为成人肾病综合征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可归属中医学“水肿病”范畴。在脏腑风湿论和态靶辨治理论体系基础上,提出原发性膜性肾病从病机衍变上可分为“虚、伏、变、损”四个阶段,临床表现包含...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病,已成为成人肾病综合征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可归属中医学“水肿病”范畴。在脏腑风湿论和态靶辨治理论体系基础上,提出原发性膜性肾病从病机衍变上可分为“虚、伏、变、损”四个阶段,临床表现包含“虚、寒、湿、瘀、积、饮”六态。治疗上以麻黄附子汤合肾着汤为病靶主方,针对“免疫、病理、指标”三个内含靶标,根据六态灵活化裁,谨守“温阳化积,解表散寒”的治疗总则,构建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态靶辨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膜性肾病 脏腑风湿论 态靶辨治 温阳化积 解表散寒
原文传递
吴鞠通论治寒湿初探 被引量:8
10
作者 厍宇 王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011-2013,共3页
吴鞠通是温病四大家之一,是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所著《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专著。该书汲取了历代医家治疗湿热病、寒湿病的理论精华,并结合临床心得,形成了系统的辨湿温、寒湿理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 吴鞠通是温病四大家之一,是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所著《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专著。该书汲取了历代医家治疗湿热病、寒湿病的理论精华,并结合临床心得,形成了系统的辨湿温、寒湿理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实践证明,吴鞠通的治湿理论以及治湿方剂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外感湿热病的辨证与治疗,而且对于内伤湿热、寒湿杂病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对吴鞠通论治寒湿的学术思想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总结其辨治寒湿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寒湿类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寒湿 三焦辨证 治法 温燥寒湿 温补阳气
原文传递
土家族名医向国鼎教授寒温药并用为主治疗胃脘痛验案举要
11
作者 奚胜艳 赵晖 +3 位作者 王大伟 赵敬华 钱林超 岳利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641-2645,共5页
胃脘痛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的中医病证,其病因错综复杂,如治不得法,可致病情反复,变证较多。土家族名老中医向国鼎教授针对胃脘痛的常见病因病机,遵循"同病异治"等中医辨证论治法则,认为治疗消化系统疾患用药切忌偏寒偏热,寒... 胃脘痛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的中医病证,其病因错综复杂,如治不得法,可致病情反复,变证较多。土家族名老中医向国鼎教授针对胃脘痛的常见病因病机,遵循"同病异治"等中医辨证论治法则,认为治疗消化系统疾患用药切忌偏寒偏热,寒温互用为宜,临证中常以百合与乌药、黄连与吴茱萸、肉桂与黄连等寒温相配药对为主并随证化裁来治疗胃脘痛,取得明显疗效。文章通过选取其晚年的3则典型临证验案,将其采用寒温药并用为主治疗胃脘痛的经验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脘痛 寒温并用 药对 辨证论治 向国鼎 名老中医经验
原文传递
《温病条辨》下焦虚寒治法探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城 张思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5-648,共4页
《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温病学专著,后世医家多详于研究其热病伤阴之治法,而忽视其伤阳治法之论述。通过对《温病条辨》整理、归纳、分析得出下焦虚寒证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寒湿伤阳、阴损及阳、久病伤阳、药误伤阳等。吴鞠通治... 《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温病学专著,后世医家多详于研究其热病伤阴之治法,而忽视其伤阳治法之论述。通过对《温病条辨》整理、归纳、分析得出下焦虚寒证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寒湿伤阳、阴损及阳、久病伤阳、药误伤阳等。吴鞠通治疗下焦虚寒证以辛甘化阳法为指导,常用温守法、温涩法、温通法、从治法。于温守法中建中补下,温补督脉,气血双补,阴阳双补;于温涩法中应用性涩之品收涩下焦阳气;于温通法中应用淡渗之品利湿,苦辛之品行气,辛温芳香之品疏散气机、透达经络、行气活络以通补虚阳。《温病条辨》下焦虚寒治法于当今外感、内伤杂病之下焦虚寒证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温病条辨 下焦 虚寒 温阳法
原文传递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探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道新 臧云彩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2530-2533,共4页
上热下寒证以上焦现热证、下焦现寒证为特点,属寒热错杂证之一。《伤寒论》中涉及上热下寒证的证候及治则有:热扰胸膈、中焦脾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栀子干姜汤;胸热腹寒、胃失和降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黄连汤;少阳不和、胆热脾寒证,... 上热下寒证以上焦现热证、下焦现寒证为特点,属寒热错杂证之一。《伤寒论》中涉及上热下寒证的证候及治则有:热扰胸膈、中焦脾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栀子干姜汤;胸热腹寒、胃失和降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黄连汤;少阳不和、胆热脾寒证,治宜清泻少阳、温补脾胃,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火热上炎、肾阳不足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附子泻心汤;寒热格拒、阴阳不交证,治宜苦寒泻降、辛温通阳,方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肺热脾寒、外寒郁闭证,治宜清上温下、发越郁阳,方选麻黄升麻汤;脾肾阳虚、肝胃郁热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乌梅丸;阳热内郁、外寒束表证,治宜清里热、散外寒,方选白虎加桂枝汤;阴虚火旺、阳不下达证,治宜滋阴降火,方选黄连阿胶汤;少阳郁滞、气机不畅证,治宜疏通三焦、调和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脾胃失和、升降不利证,治宜温补脾胃、升清降浊,方可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下焦虚寒、格阳于上证,治宜破阴回阳、交通阴阳,方选白通汤。由于上热下寒证病机复杂多样,治疗时当详辨细审,针对不同病机选方用药,则上热下寒证自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上热下寒证 清上温下 寒温同施 辨证论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