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Moral Judgment of Disgust: A Functional MRI Study
1
作者 Juan Yang Lili Guan Mingming Qi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4年第5期214-222,共9页
Much recent research has sought to uncover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neural mechanism of moral judgment;however, very few researches study the neur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a specific area of moral judgment. The aim of ... Much recent research has sought to uncover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neural mechanism of moral judgment;however, very few researches study the neur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a specific area of moral judgment. The aim of this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study was to examine possible gender difference in neural response to (sexual) disgusting pictures versus neutral pictures. Seventeen participants (9 males) were scanned while viewing pictures of tactile intimacy in same-sex and being aske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behaviors between the stimulus persons in the pictures were morally appropriate or not. Both the neural responses to pictures of tactile intimacy in same-sex between male participants and female participants and the neural response to pictures of male-male tactile intimacy and to pictures of female-female tactile intimacy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ifferential activations to the disgusting pictures relative to the neutral pictures were observed in the dors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BA 9) and amygdala. Furthermore, greater activation to the pictures of female-female tactile intimacy was observed in the left superior frontal gyrus/dors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BA 6).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a possible neural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female’s immoral behavior and male’s immoral behavi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der Differences MORAL JUDGMENT disgusting DORS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下载PDF
Correlation of Disgust and Contempt Expressions with Conjugal Dissatisfaction
2
作者 Rui Mateus Joaquim Tariane Franciele Bastos Pereira +3 位作者 Laiza de Oliveira Vilela Tayná Maiara Pilla Rodrigues Angela Maria da Silva Muniz Brandino Sandro Caramaschi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18年第10期562-573,共12页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dissatisfied couples in the relationship commonly exhibit facial expressions of contempt in interactions. At this point, based on the study of cognition and physiology, researchers were able to...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dissatisfied couples in the relationship commonly exhibit facial expressions of contempt in interactions. At this point, based on the study of cognition and physiology, researchers were able to predict by longitudinal studies the probability of divorce in a marriage, with accuracy of up to 94%. Our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occurrence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disgust and contempt in married women is associated with marital dissatisfaction. This is an experimental study that correlated, through filmed interviews, the frequency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disgust and disgust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to the Marital State’s Golombok Rust Inventory, in a sample composed of 20 women. Data analysis based on the Spearman Correlation Test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acial expressions of disgust and disdain and conjugal dissatisfaction (rs = 0.2198, p = 0.0280), corroborating the data in the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IAL EXPRESSIONS disgust Contempt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MARITAL DISSATISFACTION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夏冬梅 周映婷 +2 位作者 李玉龙 秦新飞 严如谊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85,91,共4页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医护人员采取针对性干预改善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我厌恶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糖尿病患者自我...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医护人员采取针对性干预改善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我厌恶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得分(35.46±6.39)分,年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回避应对、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是自我厌恶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可预测总变异的49.6%。结论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为中等偏高水平,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水平的评估和筛查,加强对年轻、有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的干预,帮助患者减少其回避行为,并增强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从而降低其自我厌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自我厌恶 应对 回避 面对 社会支持 并发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新生抑郁的影响:自我厌恶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蒋佩 文瑛 +2 位作者 刘润达 张智慧 易沁龄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4,共5页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新生抑郁的影响机制。方法:使用青少年自评负性生活事件量表、自我厌恶量表、自尊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896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自我厌恶、抑郁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新生抑郁的影响机制。方法:使用青少年自评负性生活事件量表、自我厌恶量表、自尊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896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负性生活事件、自我厌恶、抑郁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自尊与负性生活事件、自我厌恶、抑郁均显著负相关;链式中介作用分析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直接效应显著,自我厌恶、自尊以及自我厌恶—自尊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的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均显著。结论:负性生活事件既可以直接影响其抑郁水平,也可以通过自我厌恶、自尊的独立中介效应以及自我厌恶—自尊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新生 生活事件 抑郁 自我厌恶 自尊 链式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论基于嫌恶之情放弃罪行的停止形态
5
作者 谢治东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8,共12页
关于基于嫌恶之情放弃罪行的停止形态,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上存在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和具体分析说三种立场。中止犯减免处罚的刑事政策根据是基于预防犯罪目的而对中止行为予以奖励,其对中止自动性的判断具有指导、制约作用。基于嫌恶... 关于基于嫌恶之情放弃罪行的停止形态,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上存在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和具体分析说三种立场。中止犯减免处罚的刑事政策根据是基于预防犯罪目的而对中止行为予以奖励,其对中止自动性的判断具有指导、制约作用。基于嫌恶之情放弃罪行,未能表明其已回到合法性轨道,其危险人格并未得以良性转化,仍具有预防必要性,不值得给予中止犯减免处罚的奖励。中止自动性的认定应当维持主观说的基本立场,但“能”和“欲”的判断必须受到功利价值观的制约。基于嫌恶之情放弃罪行,其犯罪欲望或其预期的犯罪收益无法通过继续犯罪得到实现,该停止行为应视为“欲而不能”,而非“能而不欲”,不符合中止自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嫌恶之情 放弃罪行 犯罪停止形态 中止自动性 功利价值观
下载PDF
厌恶情绪与自杀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肖婷炜 董洁 +2 位作者 梁飞 王福顺 李洋 《心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8,共12页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早年创伤是其根源,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情绪 死亡本能 基本情绪 抑郁 自杀行为
下载PDF
自我厌恶与大学生同伴关系:抑郁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燊 洪新伟 +1 位作者 赵明玉 宋明华 《心理与行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08,共7页
为考察自我厌恶对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机制以及抑郁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采用中文版自我厌恶量表、同伴关系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4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厌恶与大学生同伴关系呈显著负相关;... 为考察自我厌恶对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机制以及抑郁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采用中文版自我厌恶量表、同伴关系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4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自我厌恶与大学生同伴关系呈显著负相关;(2)抑郁和社会支持在自我厌恶对大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通过降低大学生的自我厌恶和抑郁水平,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同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关系 自我厌恶 抑郁 社会支持 大学生
下载PDF
厌恶加工的神经基础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好 罗禹 +1 位作者 冯廷勇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49-1457,共9页
厌恶是由令人不愉悦、反感的事物诱发的情绪。根据刺激类型的不同,厌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脑岛和基底节是厌恶加工的主要脑区,前扣带回、杏仁核、丘脑、内侧前额叶也参与厌恶加工。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发现,不同类型的厌恶、不同感觉通... 厌恶是由令人不愉悦、反感的事物诱发的情绪。根据刺激类型的不同,厌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脑岛和基底节是厌恶加工的主要脑区,前扣带回、杏仁核、丘脑、内侧前额叶也参与厌恶加工。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发现,不同类型的厌恶、不同感觉通道的厌恶加工可能具有不同的神经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注重研究厌恶加工的认知机制、神经基础以及与厌恶相关的神经递质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 神经基础 脑岛 基底节 感觉通道
下载PDF
基底节卒中患者面孔情绪认知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凤兆海 汪凯 +3 位作者 朱春燕 王长青 孟玉 周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基底节卒中患者是否存在面孔情绪认知障碍,验证基底节参与面孔情绪加工以及选择性参与厌恶面孔加工的特异性神经机制的假说。方法测试32例基底节卒中患者(基底节卒中组)和30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对70张含有6种基本情绪(喜、惊... 目的探讨基底节卒中患者是否存在面孔情绪认知障碍,验证基底节参与面孔情绪加工以及选择性参与厌恶面孔加工的特异性神经机制的假说。方法测试32例基底节卒中患者(基底节卒中组)和30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对70张含有6种基本情绪(喜、惊、恐、悲、厌和怒)和中性面孔照片的辨别能力。结果基底节卒中组对面孔情绪辨别总得分为(106.52±7.83)分,厌恶面孔为(10.42±2.71)分,惊讶面孔为(15.09±2.08)分,较健康对照组[(114.55±9.00)、(14.65±2.25)、(16.35±1.63)分]为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P<0.001)。相对于惊讶面孔,患者对厌恶面孔的辨别障碍更明显(P<0.005)。结论基底节卒中患者存在面孔情绪认知障碍,表现为相对选择性的厌恶面孔认知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 情绪 情感障碍 厌恶
下载PDF
强迫症道德厌恶感及其与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靳红 李晓驷 +8 位作者 朱春燕 余凤琼 董毅 张蕾 谢雯 蔡春岚 穆菁菁 袁愫 肖季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1-166,共6页
目的探讨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道德厌恶感特征,及其与患者强迫症状的关系。方法纳入28例OCD患者和30名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与患者相匹配的正常对照,以词汇判断任务测试被试对道德厌恶词、核心厌恶词、中性... 目的探讨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道德厌恶感特征,及其与患者强迫症状的关系。方法纳入28例OCD患者和30名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与患者相匹配的正常对照,以词汇判断任务测试被试对道德厌恶词、核心厌恶词、中性词进行厌恶判断的反应时、正确率及厌恶程度评级,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帕多瓦量表—华盛顿州立大学修订版(Padua inventory-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revision,PI-WSUR)评估患者强迫症状。结果 OCD组对核心厌恶词([762.69±128.25)ms vs(.648.69±162.66)ms]和道德厌恶词([798.73±115.26)ms vs(.727.00±106.06)ms]的反应时较对照组长,对核心厌恶词([6.38±1.78)vs(.5.03±1.64)]和道德厌恶词([7.08±1.23)vs(.5.77±1.44)]的厌恶程度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D组对两类厌恶词的厌恶程度与Y-BOCS总分及Y-BOCS强迫思维分、强迫行为分、PI-WSUR总分及污染/清洗强迫因子、穿衣/打扮强迫因子、检查强迫因子、伤害他人/自己的强迫想法、伤害他人/自己的强迫冲动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示,只有污染/清洗强迫因子分别与核心厌恶词(β=0.61,P<0.01)和道德厌恶词(β=0.54,P<0.01)厌恶程度有关联。结论 OCD患者道德厌恶感及核心厌恶感均较对照组更强烈。道德厌恶感与强迫症状相关,受影响最大的是污染/强迫清洗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厌恶 道德厌恶 核心厌恶
下载PDF
大学生情绪注意偏向表现及其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戴美霞 杨文翰 +4 位作者 梁晶晶 林力孜 肖启蓬 郭翠华 静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58-863,共6页
目的:探究大学生在多种情绪图片与表情图片刺激下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偏向,以及考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通过网上招募广州某大学本科生42例(男女各21例;年龄21~25岁),选用3种效价情绪图片和5种面部表情图片作为刺激材料,采... 目的:探究大学生在多种情绪图片与表情图片刺激下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偏向,以及考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通过网上招募广州某大学本科生42例(男女各21例;年龄21~25岁),选用3种效价情绪图片和5种面部表情图片作为刺激材料,采用情绪Stroop任务,比较被试在情绪性刺激与中性刺激下的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诱导的错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极图片诱导的反应时长于中性图片[(654±92)ms vs.(636±77)ms,P0.05];厌恶表情诱导的错误率高于中性表情[11.3%vs.3.4%,P0.05];且反应时和错误率均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结论:情绪stroop任务中,消极图片和厌恶表情刺激可诱导出大学生的情绪注意偏向,分别表现为反应时延长和错误率增高;情绪注意偏向的行为学表现性别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情绪注意偏向 消极 厌恶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厌恶与道德判断的关系 被引量:17
12
作者 吴宝沛 张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9-316,共8页
来自问卷调查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厌恶与道德判断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但是研究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性的还是特异性的尚无定论。有若干证据表明厌恶影响一般的道德判断,也有研究认为厌恶主要影响人们对纯洁领域的道德判断。未... 来自问卷调查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厌恶与道德判断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但是研究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性的还是特异性的尚无定论。有若干证据表明厌恶影响一般的道德判断,也有研究认为厌恶主要影响人们对纯洁领域的道德判断。未来研究需要明确界定厌恶的类别,区分厌恶与道德厌恶两种不同的构念,从疾病防御的角度理解厌恶的进化根源,以及测量厌恶启动之后人们对不同道德冒犯的内隐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 道德判断 道德厌恶 纯洁 社会情绪 领域特异性
下载PDF
中文厌恶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 被引量:13
13
作者 谭永红 丛中 鲁晓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96-699,共4页
目的:编制厌恶感量表,为评价正常人群的厌恶感提供量化工具。方法:根据厌恶感的概念构架,结合109名正常人的开放式问卷结果,对40名大学生进行初步测量后,初步确定能够反映个体厌恶感的条目,并在309名大学生被试中再次测试,分析信度、效... 目的:编制厌恶感量表,为评价正常人群的厌恶感提供量化工具。方法:根据厌恶感的概念构架,结合109名正常人的开放式问卷结果,对40名大学生进行初步测量后,初步确定能够反映个体厌恶感的条目,并在309名大学生被试中再次测试,分析信度、效度。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得到6个主要因子:排泄物、性、动物、魔幻思维、死亡、卫生(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50.148%)(每个因子各有5题),负荷量>0.4的条目有30个,负荷量为0.414-0.752,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6294-0.8837。与EPQ的神经质分量表及美国厌恶量表(Disgust Scale)中文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43,0.875。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89。结论:厌恶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正常人群厌恶感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感 量表 信度 效度 心理测量学研究
下载PDF
传统诉讼观念之怪圈——“无讼”、“息讼”、“厌讼”之内在逻辑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文香 萨其荣桂 《河北法学》 CSSCI 2004年第3期79-82,共4页
“和谐”、“无讼”是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它是在中国特定的农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后又被历代统治者所巧妙运用 ,以“息讼”的方式来达到其统治目的 ,以致于理想出现异化并走向极端 ,“厌讼”心理便是典型的例证。“厌讼”不... “和谐”、“无讼”是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它是在中国特定的农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后又被历代统治者所巧妙运用 ,以“息讼”的方式来达到其统治目的 ,以致于理想出现异化并走向极端 ,“厌讼”心理便是典型的例证。“厌讼”不仅是传统中国的普遍现象 ,也是今天困扰整个法制现代化的问题 ,试从传统观念和制度背景出发 ,对这种现象作出一个恰当的解释 ,以便使我国的诉讼制度找到最好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观念 法律文化 诉讼制度 价值取向 农业文化 司法救济 诉讼效率
下载PDF
中文版自我厌恶感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金燕飞 熊丽娜 +1 位作者 高飞 金昌德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3期80-83,共4页
目的引进自我厌恶感量表(QASD),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形成适合我国的自我厌恶感量表。方法引进QASD并翻译,选取15名专家进行德尔菲法咨询,对20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自我厌恶感测评,测量其效度和信度。结果中文版QASD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 目的引进自我厌恶感量表(QASD),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形成适合我国的自我厌恶感量表。方法引进QASD并翻译,选取15名专家进行德尔菲法咨询,对20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自我厌恶感测评,测量其效度和信度。结果中文版QASD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73~1.000,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31,各维度间及各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911~0.969(均P〈0.01),与厌恶感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690(P〈0.01),因子分析共提取2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2.893%,各条目在相应因子上因子载荷量〉0.40;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95,重测信度为0.813。结论中文版QASD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对我国抑郁症人群自我厌恶感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厌恶感量表 厌恶感量表 抑郁症 信度 效度
下载PDF
疾病的心理防御:人类如何应对病菌威胁 被引量:17
16
作者 吴宝沛 张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0-419,共10页
病菌和传染病构成的选择压力导致动物进化出了身体免疫以及行为免疫反应。而人类的大脑进化促使他们发展出了最为复杂的行为免疫系统。很早开始,我们就依赖自身的各种行为免疫反应抵抗病菌。当这些疾病抵御机制跟群体生活协同进化之后,... 病菌和传染病构成的选择压力导致动物进化出了身体免疫以及行为免疫反应。而人类的大脑进化促使他们发展出了最为复杂的行为免疫系统。很早开始,我们就依赖自身的各种行为免疫反应抵抗病菌。当这些疾病抵御机制跟群体生活协同进化之后,我们的很多社会行为和态度都具有了减少疾病感染的功能,它们包括对外群体成员的偏见、歧视,以及对内群体成员的从众、服从。而更高层次的文化差异比如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至少部分原因是要管理与疾病感染有关的风险。本篇综述讨论了与抵御病菌威胁有关的社会行为、态度和其他心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菌威胁 行为免疫系统 厌恶 社会认知 进化心理学
下载PDF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分析牦牛肉的“膻味”成分 被引量:11
17
作者 吕玉 史智佳 +2 位作者 曲超 贡慧 乔晓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9-212,共4页
采用同时蒸馏提取制样,通过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对熟牦牛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共检测出72种化合物,其中酯类4种、羰基化合物31种、醇类6种、烃类13种、醚类1种,酚类2种、杂环化合物7种,含硫化合物6种、未知化合物2种。通过嗅... 采用同时蒸馏提取制样,通过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对熟牦牛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共检测出72种化合物,其中酯类4种、羰基化合物31种、醇类6种、烃类13种、醚类1种,酚类2种、杂环化合物7种,含硫化合物6种、未知化合物2种。通过嗅闻仪检测表明:异丁酸、丁酸、1-戊烯-3-酮、2,3-戊二酮4种化合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牦牛肉腥膻味的形成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肉 膻味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
下载PDF
洗涤组、检查组和反刍思维组强迫症患者的心理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牟艳丽 丛中 +1 位作者 李幼辉 连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23-827,838,共6页
目的:比较洗涤组、检查组、反刍思维组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质、安全感与厌恶感.方法:采用帕多瓦量表-华盛顿州立大学修订版(中文版)、瑞典大学人格量表、安全感量表和中文厌恶感量表对80例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强迫障碍诊... 目的:比较洗涤组、检查组、反刍思维组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质、安全感与厌恶感.方法:采用帕多瓦量表-华盛顿州立大学修订版(中文版)、瑞典大学人格量表、安全感量表和中文厌恶感量表对80例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强迫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和门诊病人,以及8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测查.根据帕多瓦量表-华盛顿州立大学修订版(中文版)评分将全部病例分为洗涤、检查和反刍思维三组,对测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①洗涤组病例29例,检查组32例,反刍思维组19例;②反刍思维组躯体焦虑和精神焦虑得分[(70.3±11.0)vs.(72.8±9.7)]大于洗涤组[(56.6±11.9)vs.(66.5 ±8.9)]和检查组[(61.4±10.7)vs.(66.2±7.9)],三组均大于健康对照组[(50.5±8.9)vs.(50.8±9.7),Ps〈0.05];③反刍思维组安全感得分(37.9±7.1)小于洗涤组(47.0±9.5)和检查组(48.5 ±8.9),三组均小于健康对照组(62.8±11.3)(Ps〈0.05);④洗涤组厌恶感得分依次大于检查组、反刍思维组和健康对照组[(103.0±9.5)vs.(89.7±11.0),(85.3±10.8),(86.2±13.5),Ps〈0.01];⑤污染/洗涤强迫得分与缺乏自信和社交愿望得分呈负相关(r=-0.23,-0.38),与冷漠得分、厌恶感总分呈正相关(r=0.36,0.68);检查强迫得分与躯体焦虑、应激敏感性、冒险探索、社交愿望、怨恨、言语攻击呈正相关(r=0.22~0.42);伤害他人/自己的强迫想法得分与躯体焦虑、精神焦虑、应激敏感性、缺乏自信、冲动性、冒险探索、怨恨、兴奋性、不信任、言语攻击、身体攻击得分呈正相关(r=0.32~0.66),与安全感总分呈负相关(r=-0.57).结论:洗涤组强迫症患者的厌恶感高于检查组和反刍思维组;反刍思维组强迫症患者的安全感低于洗涤组和检查组,而且神经质人格特质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分型 人格特征 安全感 厌恶感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阈下启动的恐惧和厌恶情绪对人际判断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柳恒超 许燕 周仁来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0年第1期37-41,共5页
该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采用单因素的组间设计,探讨了阈下启动的恐惧情绪和厌恶情绪对人际判断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阈下呈现恐惧图片的情况下,被试认为随后的中性人物面孔图片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和威胁性,相对于阈下呈现中性图片... 该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采用单因素的组间设计,探讨了阈下启动的恐惧情绪和厌恶情绪对人际判断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阈下呈现恐惧图片的情况下,被试认为随后的中性人物面孔图片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和威胁性,相对于阈下呈现中性图片的条件;2)阈下呈现厌恶图片的情况下,被试认为人物随后的中性人物面孔图片表现出更多的无礼性和令人讨厌,相对于阈下呈现中性图片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具体情绪的水平上,阈下情绪启动会影响被试随后的人际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惧 厌恶 人际判断
下载PDF
神经重用假说的汉语情绪词汇加工证据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天义 郝晓晓 +4 位作者 何安明 王财玉 许远理 郭春彦 周蔚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33-943,共11页
神经重用假说认为对词的情绪效应可以不经语义形成而先行产生,这更有助于人类适应环境。为了检验这一假说,设计脑电实验和行为实验,记录被试加工汉语厌恶情绪词和中性词的特征。结果发现,170 ms左右厌恶词与中性词的ERPs发生分离,且在... 神经重用假说认为对词的情绪效应可以不经语义形成而先行产生,这更有助于人类适应环境。为了检验这一假说,设计脑电实验和行为实验,记录被试加工汉语厌恶情绪词和中性词的特征。结果发现,170 ms左右厌恶词与中性词的ERPs发生分离,且在枕部出现情绪刺激视觉注意关联的EPN;厌恶词与中性词N400差异波溯源定位于脑岛附近,其最大激活点时间窗口开始于380 ms。这表明在情绪词汇的语义分析之前就出现了情绪效应,结果支持了神经重用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 厌恶 神经重用假说 ER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