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历程、反思与前瞻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子云 《高校教育管理》 2011年第6期38-42,共5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高等教育先后经历"求同、完全否定、求同存异、求异求同、求异存同"5个时期,并逐渐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存在系列障碍:受到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囿于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而过...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高等教育先后经历"求同、完全否定、求同存异、求异求同、求异存同"5个时期,并逐渐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存在系列障碍:受到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囿于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而过于封闭;水平与层次相对较低等。为此,在未来特色发展的空间拓展上,民族高等教育实践主体需仔细斟酌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开放性和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等教育 特色发展 经验反思 空间拓展
下载PDF
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法政思想源流 被引量:2
2
作者 常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68-77,共10页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除了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法政制度构造方面的"大一统"设计、思想源流方面"天下"观与"华夷之辨"之间的张力也是重要原因。在古典中国政治哲学的"天下体系"...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除了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法政制度构造方面的"大一统"设计、思想源流方面"天下"观与"华夷之辨"之间的张力也是重要原因。在古典中国政治哲学的"天下体系"构想中,中原王朝与边疆政权,均为天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华夷之辨实际上具有相对性。天下体系中对统治者唯一性的强调、对"中"意识的强调,使得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出身的政治精英,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视割据为乱象、视统一为正统,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治举措来巩固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统一国家 天下观 华夷之辨 大一统
下载PDF
民族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实践研究——以河池学院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韦丽春 《河池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12-117,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改革实验等方法,对河池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并进行创新实践研究。根据河池学院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结合河池学院的办学定位,提出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之中,以及根据体育教育专业... 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改革实验等方法,对河池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并进行创新实践研究。根据河池学院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结合河池学院的办学定位,提出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之中,以及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提出将河池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与地方优势结合,凸显办学特色。以此推动民族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繁荣与发展,促进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体育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教学改革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民族传统体育 特色课程体系 创新实践
下载PDF
孤立于世界的悲剧与灾难——由“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看19世纪真实的中国 被引量:3
4
作者 仲伟民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现行教科书及各种读物中关于19世纪中国的介绍,大约集中于所谓的"三大高潮""八大事件"模式,或强调19世纪中国的苦难,进行爱国主义的励志教育。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但某种程度上却遮蔽了19世纪真实的历史状况。而传统... 现行教科书及各种读物中关于19世纪中国的介绍,大约集中于所谓的"三大高潮""八大事件"模式,或强调19世纪中国的苦难,进行爱国主义的励志教育。这些内容固然重要,但某种程度上却遮蔽了19世纪真实的历史状况。而传统史料出于政治、情感等方面因素,同样回避了很多重要内容。在此情况下,借助他者的眼睛,即异域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教科书以及传统中文史料中所看不到的内容。"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看清自己的"他者的眼睛"。通过这套丛书,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中国在知识上的欠缺、观念上的陈旧、国家能力的衰弱、社会经济的落后等方方面面。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理解为什么中华民族会遭受那么多的劫难,中国与国际接轨、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是多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国际法 华夷之辨 英法联军 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下载PDF
清代“大一统”思想与东北边疆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制 被引量:2
5
作者 孟繁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9,共10页
清朝统治者突破了以往历代王朝"华夷之辨"的思想局限,倡导并积极实践"大一统"思想。这一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即清入关前皇太极提出"满蒙汉一体"的新的民族观,是其开端;顺康时期基本形成,圣祖废长城... 清朝统治者突破了以往历代王朝"华夷之辨"的思想局限,倡导并积极实践"大一统"思想。这一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即清入关前皇太极提出"满蒙汉一体"的新的民族观,是其开端;顺康时期基本形成,圣祖废长城而不用;雍乾时期趋于成熟与完善,世宗提出"中外一家"理念,高宗最终实现国家"大一统";晚清时期又有新发展,筹划在边疆地区"设行省、改郡县",实现边疆与内地管理体制的一体化,以抵御列强侵略。随着"大一统"思想的不断发展,清廷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清入关前至清初实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东北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是清朝践行不断发展的"大一统"思想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华夷之辨 东北边疆 管理体制 变迁
下载PDF
儒家之礼与夷夏之辨
6
作者 孙健飞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92,共9页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古代用以分别华夏与夷狄的主要标准。礼尤为重视的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以及男女之别,而这也正是夷夏之辨的主要内容。结合先秦儒家关于礼的论述以及《史记》、《汉书》等史籍中有关少数民族的记载,我们发...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古代用以分别华夏与夷狄的主要标准。礼尤为重视的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以及男女之别,而这也正是夷夏之辨的主要内容。结合先秦儒家关于礼的论述以及《史记》、《汉书》等史籍中有关少数民族的记载,我们发现儒家所强调的礼与夷狄的文化特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凹凸对应"的关系,其原因在于儒家的礼正是在夷夏两种文化的对立中形成和发展的。进一步的探究更能发现,夷夏两种文化也有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离不开各民族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三纲 儒家 民族
下载PDF
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特色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以湖北省长阳县、巴东县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进汴 阎占定 《三峡论坛》 2011年第3期99-102,149,共4页
民族地区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经济是实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特色经济过程中,面临着资本、人才、土地、技术、环境、组织化等瓶颈因... 民族地区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经济是实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特色经济过程中,面临着资本、人才、土地、技术、环境、组织化等瓶颈因素,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着民族地区农村特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现特色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内化与优化、特色经济发展的生态化、特色经济发展的制度化与组织化,则成为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特色经济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农村 特色经济 发展
下载PDF
“民歌调解”的适用机理与困境破解认同研究——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民歌法庭”的考察
8
作者 冷传莉 陈桐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0,共8页
民歌与调解的“联姻”方式是榕江县法院结合本地区民族特色所形成的纠纷化解方式之一。“民歌调解”在当地得以有效适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民歌承载当地共同遵循的社会规范,并将其予以通俗化与柔性化;二是受众仍受“息讼”传统... 民歌与调解的“联姻”方式是榕江县法院结合本地区民族特色所形成的纠纷化解方式之一。“民歌调解”在当地得以有效适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民歌承载当地共同遵循的社会规范,并将其予以通俗化与柔性化;二是受众仍受“息讼”传统的影响且集体主义观浓厚。“民歌调解”亦存在适用困境,主要表现为规范供给不足、重视秩序维护的调解倾向以及专门的调解人才难以为继等。为有效推进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及做好民族工作,应立足于民族地区特有丰富的本土情法资源,完善相关实体与程序规范,坚持以人为本,明确调解的价值中立定位,补充并强化人才可持续补给机制,借此推动多元共治下少数民族基层治理模式日趋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特色纠纷化解方式 “民歌调解” 本土资源 基层治理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差别性权利的正当性:理论基础与范式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军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35,共15页
差别性少数民族权利的正当性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国理论工作者与实践者的重大议题。基于学界既有的理论探索和世界民族政治实践,本文概括出五种有关少数民族差别性权利正当性的理论基础与范式,即弱势地位理论范式、道德理论范式、公共性理... 差别性少数民族权利的正当性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国理论工作者与实践者的重大议题。基于学界既有的理论探索和世界民族政治实践,本文概括出五种有关少数民族差别性权利正当性的理论基础与范式,即弱势地位理论范式、道德理论范式、公共性理论范式、历史性权利理论范式以及补偿-激励理论范式。其中前三个理论范式更为流行更为重要,后两个理论范式则是补充性的。这些权利来源理论范式各有其条件、解释强项与解释力不足之处,它们(特别是前三个理论范式)不是单一的自我证成的理论假定,而是嵌入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意识形态和理论主张之中,从而呈现出规范性论证与经验性论证相结合,以及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与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逻辑相结合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差别性权利 正当性 理论范式
原文传递
区隔与认同:费孝通与贵州少数民族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亦君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5,共4页
费孝通对贵州少数民族颇为关注,在他看来,解放初期,贵州少数民族认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是民族隔阂问题。造成隔阂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统治阶级的民族不平等政策。为了增加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文化认同感,费孝通先生提出了&... 费孝通对贵州少数民族颇为关注,在他看来,解放初期,贵州少数民族认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是民族隔阂问题。造成隔阂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统治阶级的民族不平等政策。为了增加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文化认同感,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并从具体的民族政策上改善少数民族的社会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隔 认同 费孝通 贵州少数民族
原文传递
论民族地区院校特色办学模式改革
11
作者 向前 蒋超 《煤炭高等教育》 2014年第3期30-32,共3页
民族地区院校建立在民族或地方特色之上的"特色优势学科"的传统办学模式,陷入了"为特色而特色"的办学误区,所培养人才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成长性的要求。民族地区院校应当建立起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民族地区院校建立在民族或地方特色之上的"特色优势学科"的传统办学模式,陷入了"为特色而特色"的办学误区,所培养人才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成长性的要求。民族地区院校应当建立起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作为特色办学模式的突破口,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人才培养的实际社会效果回证民族地区院校特色办学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院校 特色办学 知识经济 学习型人才 特色优势学科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地区现代特色农业创意发展探讨——以广西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甘海燕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9-142,共4页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经济基础较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全国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差距。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性、发...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但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经济基础较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全国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差距。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性、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三大维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据此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创意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思路和对策。包括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强化科技支撑以及加强社会化服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特色农业 经济 创意 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